如何讓直覺和邏輯思維達成平衡?
不知道有沒有人曾注意到這一點,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問題問的不靠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邏輯思維- 基於事物的客觀事實和原理進行評價(巴菲特,蓋茨)
直覺- 基於認知,以事物給予主體主觀的內在刺激(而非客觀事實)給於評價(喬布斯、希特勒)這2種思維模式呈槓桿模式,一端越高,一端越低。或者大部分人只持有一種思維模式(天才除外)
那麼,如果你有過充分的閱歷,一定會在某種時刻意識到這一點,你是如何平衡的
@成遠 啊,我今天 還債。也包括你的這個邀請回答 啊。拖得最久的一個邀請
我做過7年的 IC logic designer,後來搞 marketing,現在做 體驗設計。(夠分裂的吧)最近在編導一部 短片,所以這問題對我來說是第一大問題,也算是個幾年前的問題,我說點這幾年自我感覺直接有效的。
一句話: 我是要識別當下的這個境況 1。找方向要靠直覺 2。建結構要靠邏輯思維
方向,不管是走路的任何一步,一個藝術作品的格調,還是一個公司的戰略方向,都是環境決定的。這個環境的感知過程太複雜,我的邏輯思維基本上駕馭不了,我也解釋不清楚。所以是要請 「直覺」出來。我是身體後仰,大腦放空,這時候有時候會出現某種圖像或者想起個什麼東西。這跟個人修養密切相關,就是 入定的能力吧。高手隨時入定,你可以看看 鏘鏘三人行,能看到高手瞬間入定,瞬間出來的意思。
建結構,不管是羅列論據,還是一個藝術作品成形過程,或者是做一個幻燈片的後期工作,本質都是個結構問題。好的結構都是邏輯內部自洽(qia)的,很嚴密和漂亮。就像是站在 羅浮宮門口那個倒三角下面往上看的感覺。(坐地鐵去時那個必經點,地面入口看不到那個小倒三角)這時候很需要邏輯思維,需要把大量的材料在頭腦中流動篩選,拼接組合。這甚至需要充沛的體力和意志力。
平衡來源於識別境況。這可能是個綜合運用兩種能力的狀態。所以也依稀可見一個道理:智能本身確實有其自身內在的生長方式。頭腦比我們自身的理解要複雜的多。斗膽回答一下這個大問題,根據自己的經驗:
其實人腦在直覺與邏輯之間已經構建了一個平衡閥門,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它忽略掉了。這個閥門就是記憶。我記得discovery上有一期專門研究人類技能的節目。最後的結論就是人類大腦中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兩個:記憶力+想像力。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大腦直覺或者邏輯的思維方式都是在記憶力和想像力的基礎上展開。而想要保持平衡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反饋。讓直覺或者邏輯思維能夠不偏離實際的軌道。
比如你有一個直覺或者邏輯推演的結果,好的,把它記下來,細節越多越好。然後去實踐,你在實踐中就會發現你的直覺或者邏輯推演的漏洞,這些漏洞都是你下次再有直覺或者邏輯推演時,讓你保持平衡,或者清醒的絕佳經驗。無論是在直覺或者邏輯推演上是否與實踐達成一致,這些被記憶保留下來的經驗都會在你直覺突發時,及時提醒你當前是否符合邏輯,當你邏輯推演遇到困難時,及時提醒你結果就在不遠的地方的那種感覺,這時你已經達到了直覺與邏輯推演之間達到某種平衡。
所以,不要以為喬布斯就是完全靠直覺。他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就是一半直覺,一半邏輯的隱喻。:)
直覺準不準最大的障礙是:感性色彩太重,也就是自我意願性強。試著每次都讓自己的直覺理性點,時間長了成為習慣,你會發現你的直覺很准。
前幾次多分析一下自己的直覺,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直覺,這直覺的結果從理性、冷靜方面分析一下是否具有可推理性,多分析幾次,以後你就會發現你可以很好的辨認出錯誤的直覺,這應該就是平衡。
直覺和邏輯其實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並且,人類更多的認識是通過直覺來完成的;而且所有的認識都有直覺的參與。在對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我們總是直覺先行,然後邏輯再對其進行驗證;如果邏輯上與直覺相符,那麼,我們傾向於認為這是正確的;如果邏輯與之相反,我們可能會選擇相信邏輯,或者有些人還會對這個邏輯結果存疑。
當邏輯沒法驗證直覺的真偽的時候,我們只能通過直覺出作出判斷。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的人生事實上更多的是直覺在作主。
我們作出的很多判斷其實都只是我們的」直覺「,比較我剛才說的」很多「,因為到底有多少,我也沒有統計過,也沒有見哪個人去專門統計過。
很多偉大的人物都對」直覺「有很高的評價,所以我們才會把直覺叫做」第六感覺「。
實際上,我們的每個思維過程不都需要先列舉出N個答案,然後再從其中進行選擇嗎?這個選擇機制就有」直覺「的成分,心理機制是通過「相關性」來進行選擇的。為什麼某個答案是「相關」的呢?這個選擇的過程其實不也是「直覺」的作用嗎?
當我們的直覺與邏輯發生矛盾的時候,我想我們要的不是「平衡」,而是「確定」。是改變直覺,還是改變邏輯呢?
我想,唯有不斷地驗證自己的邏輯,擴展自己的信息與邏輯體系,這樣做的結果是要麼使邏輯更可靠,然後直覺會隨著邏輯而發生改變;要麼是否定了之前的邏輯體系,從而讓直覺與邏輯走到了同一個道路上。
所以,答案很明顯了。當直覺與邏輯矛盾的時候,你只能通過邏輯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當然,你要願意,也可以通過催眠的方式來讓邏輯被直覺主導。
邏輯是用來 justify 直覺的(我實在是找不到很合適的中文了)。
沒人知道,這個過程應該有多強,多刻意。我想你能做的,就是在結出最後的結論前,再問問自己:我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的?
感謝邀請
閱歷可能還是不夠充分,但這確是個好問題。
邏輯思維是個建設的過程,或解構/重構的過程
直覺,往往是建立知識、經驗、悟性的厚實基礎之上,也許這些「基礎」隱藏在水面以下,直覺只是冰山一角
把思維過程看作一條線的話,時間的長度可以對兩者有適度的平衡,兩者似乎不能在同一時間點存在,有先後;時間線如果足夠長,可以看出,在某些人身上,前者的跨度大一些,在另一類人,後者的比重略高。
我傾向於理性思維,因為這樣更像一個社會人;但為了趣味橫生,面對很多個未知時,卻不懷疑直覺的價值
無論是邏輯思維還是形象思維,它們在藝術設計中總是互不可分的,既有本質不同又是相互統一緊密聯繫的。一方面,二者是有區別的。前者以抽象思維活動為主,而後者則是一種具像的思維活動方式,其各自特點前面已有闡述,而二者的聯繫則表現為:
邏輯思維的推進往往伴隨著形象思維的發生。以剛才那個椅子的設計為例,在涉及每個命題步驟時,設計者不可能拋開一切形象只單純抽象地進行推理或只是以抽象概念為理解基礎進行抽象推理,而肯定會在大腦中浮現與各個命題步驟相關的形象。比如,第一個命題規定的是一種造物,可以滿足「坐」(有時可能是「躺」)的需要,這時設計者至少可以通過想像和聯想得出這種「坐」或「躺」的情景以及用於「坐」或「躺」的承受物一般意義上的形象。另外,在建立演算系統進行推理而獲得符合規律的形式及色彩關係活動中,基本形和色彩形象是肯定會伴隨推理髮生。
在設計中,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理性思考指導著形象思維的具體運用。前述形象思維的「深化法」、「分化法」、「變異法」等多是在推導或建立演算系統的方式下進行的。以一個或多個命題為基礎,建立多項演算系統,得出符合設想或構想的最終形象,體現審美規律的同時,滿足市場需求。
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發生的先後次序不以二者各自特點而孤立地、明確地體現出來。更多情況下,二者可能同時發生或間歇式發生,並無先後順序。在邏輯推理和邏輯運算的過程中包括了各種對形象的運用和理解;在運用形象思維進行發散和創造時,也有邏輯規律的運用和指導。
需要指出的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要共同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將理性與感性互溶,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感性形式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在第一個階段(接受計劃醞釀方案時期),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理性思考及創作思維需要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感性思考及創作思維結合,但設計者偏重於理性的指導,尋求規律,抽象地或概念性地描述設計對象;在第二個階段(表現方案逐步實施時期),理性和感性的思考及創作思維成果需要通過感性的表達方式體現出來,設計者需要以形象、想像、聯想為主要思考方式,抓住邏輯規律,運用形象語言。總而言之,雖然我們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互界定,但是二者的統一性卻不能被湮沒在純的對立性中的,設計者需要把握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特性靈活運用。
對於感性與理性在藝術相關問題上的探討由來已久,並且形成了多種不同的但都相對完善的理論和觀點。然而,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對感性與理性對立統一的進一步認識只能會更趨成熟。設計藝術作為一種較為年輕的藝術科學,也是應該努力尋求其感性與理性最佳契合方式。而在通過對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分析中,這種契合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已初現端倪。藝術設計既具有嚴謹、理性的一面,又有輕鬆、活潑、感情豐富的一面,只有將理性和感性共同融會於其中,科學與藝術那種緊密的結合才會以獨具特色的方式在藝術設計中體現出來。
感覺二者並不一定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吧。關鍵可能在於準確判斷什麼時候直覺好用,什麼時候理性好用。Gert Gigerenzer 的 Gut Feelings 一書可翻看。
學習!
擴大資料庫儲備,數據越多直覺越好,邏輯思維越容易鍛煉
不想去深究兩者到底是什麼關係,也究不清楚,因為這是一個目前尚無可依據的數據的領域。
只想緊扣主題「如何讓直覺和邏輯思維達成平衡」。談下「如何」的個人看法,答案很簡單:
下圍棋和打網球都有助於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運用。
直覺是感知功能,邏輯思維是判斷功能。
通俗點說,直覺管輸入,就像手機的鍵盤,麥克風,gps,距離感測器,陀螺儀,網路介面。
而邏輯思維管信息加工,就是cpu。
人就是個信息過濾器,外加加工器。做出的決定都是綜合了感知和判斷之後的結果。所以沒有經過訓練不容易分清楚,感知和判斷的差別,人都是混用的。
人都會有個主導功能,這樣才能穩定的輸出信息。
有些人偏重感知,有些人偏重判斷。這都是正常,健康的人格特徵,而通常人都是有所偏重的。就像題主看到的那樣,就是地球上最傑出的人,如巴菲特,喬布斯也是有偏好的。有偏好也已經成為天才了。你不要以為巴菲特的感知功能就不強,或者喬布斯的判斷功能就很弱,只是他們的主導功能更完善和有力。就像cpu壞掉的手機,和輸入設備壞掉的手機。都是不能成為一部好手機的。
王浩《哥德爾》一書11.2小節最後一段,中文版p389。
【
哥德爾並不區分對物的直覺和對事的直覺。在我看來這種區分是次要的,因為「直覺『的更為有趣、更為基本的涵義該擺在這種區分前面去考慮。假使從這樣一種區分入手,我相信,即使再把兩類直覺合在一起,也無法找回那個更為初始的直覺觀念。哥德爾說:」應當指出不一定要把直覺了解成一種給出有關客體的直接知識的能力。「我以為這隱約說到了一個經常被人故意忽略(為的是貶低訴諸直覺),其實屢見不鮮的事實:我們的直覺會犯錯誤,需要培養,可以改正和擴充。當然,不同種類的直覺、不同程度的確實性、直覺與理想化的相互作用是一整群高度複雜的懸案,按我的意見,不但是數學哲學的而且是全部哲學的關注中心。
】
還可以看看P401-402引用的羅素1906年法文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的相關段落。正好最近在思考這個,個人淺見,隨便說說。
- 最好的生命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即所謂的,follow your heart。感覺源於思想深處的洞察和自身邏輯,因而它指向個體生命在此刻真正的選擇。
- 但是感覺不能深究(不能完全通過邏輯去定義問題、拆分問題來理解感受),每一個時刻的感覺並不對應一個問題的完美解決方案。
- 感覺只是在提示你,在你的潛意識中(即你已經擁有但尚未發現),你思維的焦點、你思維的方向、你思維的突破口。
- 不能通過邏輯去理解感受。因為邏輯有對錯,對錯的存在取決於定義,定義是線性的、單一的、靜止的。而感受來源於大腦中紛繁複雜、多元動態的潛意識,要想讀懂潛意識(即傾聽內心的聲音),只能用意識採集意識。
- 然而,一旦開始思考具體問題(不是在考慮自己行為的方向、思考的方向時),必用邏輯。從這個角度上來想,似乎就可以說明,為什麼有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人雖少,但還是比能透徹理解自己、同時還能真正理解他人的人要多。
有個叫丹尼爾·卡尼曼的美國人用一本書回答了你的問題,《思考,快與慢》
可以參考「直覺」的大腦運行機制可能是什麼樣的? - 心理學
快速決策,信息過少時依靠直覺。就個體差異看,有些人的直覺天生比較敏銳,就像有些人天生跑的比較快。但是通過外部建議和生理監測,直覺可以得到訓練,生理監測在體育界和軍隊是很常見的。
我覺得應該用邏輯思維質疑自己的一切直覺,哪怕如@竇凱所說邏輯思維駕馭不了,必須靠直覺的問題,在出來直覺後,也應該依靠邏輯去質疑直覺,以便完善調整出更正確的方向。
而且質疑多了,往往能得出更正確的直覺。
但是質疑一切太耗腦細胞,可以抓大放小。抓大放小的原則是:
1.在生活工作出現明顯的問題時,需要依靠邏輯而不是直覺去解決問題;
2.在工作生活的關鍵性問題上,例如個人能力提升、身體健康、夫妻關係等等上面,要依靠邏輯而不是直覺。第2點和第1點的不同在於:第2點可能沒出現明顯的問題,但是你也得經常動用邏輯質疑自己做的不夠好。
大家都把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分裂了,其實直覺和邏輯並不一定是兩種東西。學開車的人,一開始會很費力,自動化之後就會很輕鬆。邏輯思維也是可以自動化的,然後我們以為那是直覺。直覺是個很複雜的東西,包括了感受,包括了邏輯等等。
我覺得之所以直覺能夠得出很多非常合乎邏輯的答案,很大的原因就在於,那種答案本身就是通過自動化的邏輯思維得來的。對於邏輯思維和和直覺要更深入理解。
針對邏輯思維理解,什麼是事物的客觀事實?你怎麼肯定你所知道的就是事物的客觀事實?
針對直覺的理解,如何區分主觀的內在刺激,客觀的內在刺激。
涉及到事物的認知不要去看外國人的認知結果,他們的認知結果都是翻譯後才給我們看的。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知世界。英語的那些辭彙,那些語句還是算了吧。
還有對於兩種思維模式成杠杠的效果也有問題,還沒有區分人到底是感性動物還是理性動物。
希望幫助未來的大神更好的認知世界。
最後我回答一下如何平衡直覺和邏輯思維:我相信我所知道的都是不對的。答案是健全。西方人實際很早,就明白,健全這個詞的重要性。我覺得,健全這個詞,本身就包含有,左右腦,平衡的意味。一味,追求直覺和心靈指引的人,可能成為一個藝術家,或者瘋狂的人。一味,追求理性的人,乾巴巴,而且一般來說,也未免對人的意志提出了過高要求。如果,你一味,堆砌邏輯,不顧客觀環境,最後會得出可笑的結論,幾乎完全脫離事實。歷史上,這種純哲學造成的悲劇非常多。比如,一戰時候的德國的希利芬計劃,他的計劃看起來很完美,但是現實中很難完成,因為他試圖模仿漢尼拔的砍尼會戰模式,但是,砍尼會戰,迦太基士兵只需要走幾百步,而一戰時,德國士兵卻要走上百公里。(直到2戰時候,坦克的出現才讓閃擊戰成為現實),在比如,日本人在二戰時,發展槍械,覺得百發一中的衝鋒槍不如,一發一中的步槍。結果,在和美國人的較量中被打成篩子。在比如,歷史上很多破產的公司,比如王安電腦,索尼等等,都是技術很領先的公司。他們偏執的認為,有高技術就一定能贏。到最後,傻子都看明白了,而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CEO,卻無視客觀現實。比如,歷史上,美國最有名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公司的倒掉,兩個諾貝爾獎得主,加一個王牌交易員,加16個頂級智商的天才團隊。最後卻輸的褲衩都沒有。到最後的時候,所有人都看明白了,他們卻還執迷不悟。實際,他們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對手盤了,當你控制1萬億美元的債券,請問你上哪裡找冤大頭去接盤?這跟高科技不高科沒有關係,就是一個樸素的常識。可書獃子們,卻迷信自己的概率優勢,完全不顧客觀現實。而重視直覺的人,比較寬闊,能夠明白人性,看問題視角很寬,但是沒有,哲學的素養,很容易流於,不學無術。而且,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沒受過,教育肯定是不行的。沒有對事物有深刻的思考能力。我覺得,中國古人把智慧分兩種,玄思和明達。明達屬於直覺思維。玄思屬於邏輯思維。兩者,一個廣闊(明達),一個深邃(玄思)。因為,心靈有一種總括全局的能力,但是大腦沒有。所以直覺遠比大腦廣闊。但是,大腦有一種思維的能力,可以像蓋房子一樣,建立起一個嚴密的體系,這點心靈也做不到。所以,應該,健全發展腦和心。兩者一半對一半,是最好的。喬布斯,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真正的人材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點上「而,西門子CEO也說過,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優秀而勇敢的人。
大膽猜測,小心驗證。
推薦閱讀:
※monty hall problem三門問題中的第一次選擇有意義嗎?
※把水桶插在飲水機上時,飲水機和水桶哪個比較疼?
※能否從邏輯上證明神絕對不存在?
※既然都說別人是民科,怎麼避免自己成為民科?
※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係是怎樣體現的?二者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