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巴赫的音樂?

很多人小時候學鋼琴被巴赫折磨得夠嗆,中國又沒有基督教傳統,那麼應該從什麼角度去聽巴赫才比較容易 high?


個人體驗,最平易近人的可以從哥德堡變奏聽起,Glenn Gould的1981版和1955版一起聽,前者慢得攝人心魄,後者年輕氣盛咄咄逼人。
然後可以聽Kempff演奏的版本,這一版特別在於去掉了裝飾音,聽起來乾淨,極簡。
Schiff的版本也備受推崇,被認為是最接近原意的巴赫。除此之外個人很喜歡猶太人perahia的彈法,很溫暖的演奏。

古典不同於流行音樂,後者貼近當下直抒胸臆,而前者須靠反覆聆聽才能逐漸靠近。所以我一般會把收集一首曲子的很多版本,聽到熟爛再聽下一首。

哥德堡之後可以聽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最經典的有Casals版(音質差)、Staker版,Rostropovich拉的很快如果先入為主的是其他人再聽他可能不習慣,以及Fournier和Shafran的版本。

大無之後再聽小無,經典版是波蘭人Szeryng和俄國人Milstein的演奏。

接下來英國組曲、平均律、法國組曲、賦格的藝術、勃蘭登堡、B小調彌撒等都很容易入耳了。最近聽他的清唱劇,浩如煙海的康塔塔,可以聽好多年。

可以在聽巴赫期間看的書:《哥德爾·艾舍爾·巴赫》。神書,解剖三者(數學繪畫音樂)之間的巧妙聯繫。所謂「一本在英文世界中評價極高的科普著作,曾獲得普利策文學獎。通過對哥德爾的數理邏輯,艾舍爾的版畫和巴赫音樂三者的比較與闡述,介紹了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慧學、語言學、音樂和繪畫方面的理論」。

「生活平靜?那是因為你缺少專註」 這句話大概也適用於聽巴赫。巴赫平淡?那是因為你缺少專註。


作為一個正統學過巴洛克風格演奏的人,我在歐洲上學幾年遊走各個國家,就是為了尋找如何演奏巴赫。

首先巴洛克音樂其實是有嚴格的個性的。每個調都有不同的性格,每個音程的性格也不同,還有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程的強弱演奏都是有規定的,很多人以現代演奏法演奏,其實不一定是對的,要知道巴洛克時期的標準音與今天的鋼琴標準音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次,我個人演了很多巴赫的曲子,從勃蘭登堡到郭登堡 變奏曲大提琴無伴奏等等,算是對巴赫演奏有非常多的經驗。

作為一個演奏者的角度告訴你,巴赫的音樂,譜子要看原版,以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來說,現今存在四份手稿,比較完全和出名的是巴赫版本和他第二任妻子。他們的手稿,從拍子上就跟今天完全不同,就導致演奏風格完全不同,所以想要知道你聽的音樂與原版遠不遠,還是要看原版手稿。今天的現代版手稿加了太多東西。巴洛克年代沒有這麼多東西,就如同我開篇說的,每個音就像是語言一樣,自然而然的就出來了。

其次,有名的大師不一定就巴赫彈得好,很多東西都是宣傳,比如馬友友是我最愛的演奏家之一,但是馬友友的巴赫我可能不會去聽。

巴赫的音樂,還是脫離不了音樂史,你可以查查相關的音樂史資料,巴赫的音樂,比如舞曲,組曲,前面的標題比如GIGUE舞曲不是白寫的,Gigue舞曲的風格其實是農民的舞蹈,歡快熱情收穫。Prelude,一般是組曲前面的一段以之後組曲的調來決定的,在當時的年代,Prelude用來熱身,用來讓大家看一個音樂家的實力,是技術派還是樂感派。相信你查閱了更多資料會欣賞起來更不盲目。

其次我要指出的是,巴赫雖然信教,但是是路德派,路德派你可以自己去科普一下。其次巴赫並不是只寫與宗教有關的音樂的,比如大提琴無伴奏,布蘭登堡,這些都是當時他寫的世俗音樂。

想要聽巴赫,可以從巴洛克整個時期的歷史背景開始研究,再去聽聽這個時期的音樂,了解演奏法,巴赫的在這個時期並不是主流音樂家,他的孩子們保存了他的稿子,他是死了很多年以後在浪漫時期,門德爾松和他的老師一起再將他的作品展現出來,所以其實巴赫的演奏法,很多源於浪漫時期而並非巴洛克時期。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由於我都是在歐洲學的音樂史,如果有詞不達意的地方,請多多見諒。


2016.5.17更新
萬萬沒想到兩年前胡謅的答案還有人點贊。多虧apple music讓我省下了不少買CD的錢。
所以在此強調一下,
喜歡古典音樂的蘋果設備用戶一定要用Apple Music!!!
喜歡古典音樂的蘋果設備用戶一定要用Apple Music!!!
喜歡古典音樂的蘋果設備用戶一定要用Apple Music!!!

嗯= = 說重點,此次更新主要是捋一捋之前的語句,畢竟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_→
然後再補上一些CD封面。
當然,下次更新就不知道啥時候了、、、
========================================================================
本人樂理渣出翔,所以僅從感性的角度來說一下。
如果題主是剛剛接觸古典音樂的話,按照支持最多的那個答案去欣賞的話你會被虐!出!!翔!!!
一上來就聽古爾德1981年的哥德堡變奏曲,你會有這樣的感覺【啊~~~聽著好舒服~誒這是啥?這又是啥?怎麼還不完!】然後可能會在二三十分鐘的時候切到別的曲子。
由於我一直沒有涉及巴赫的聲樂作品,所以本回答中不對聲樂進行推薦,僅推薦鍵盤樂和弦樂。


鍵盤樂

提到鍵盤樂,就不得不提到巴赫的管風琴作品。巴赫在世時從未被人們稱作「作曲家」,人們更多的稱他為管風琴演奏家,可以說管風琴伴隨了巴赫的一生(當然克騰時期是個例外)。
從管風琴入手,那就一定要先聽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toccata et fugur en re mineur, BWV 565)。大多數人看到名字可能會覺得沒聽過這首曲子,但是當前三個音出來之後,大多數人心裡都會說一句:「卧槽原來是它啊!」。
接下來要聽的就是g小調賦格(fugue en sol mineur, BWV 578),三個聲部的競爭非常激烈,演奏難度也頗大,不過旋律十分好聽。
題主聽完這兩首如果對管風琴感興趣的話就可以去買一些巴赫管風琴的CD來聽一聽,推薦Ton Koopman或者Karl Richter演奏的版本(Richter的CD比較難找)。

當然,鍵盤樂也可以從羽管鍵琴/鋼琴入手。巴赫那個時代鋼琴剛被發明出來不久,音色和音量十分不穩定,所以巴赫一直沒有為鋼琴作曲,所有的「鋼琴」作品其實都是為羽管鍵琴而作的。但是由於羽管鍵琴的CD在國內十分不好找,並且可能有人接受不了羽管鍵琴的音色,所以我這裡就暫時只推薦鋼琴版本。

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演奏的英國組曲(English suite No.2 in a minor, BWV807)。這部組曲旋律很好聽,阿格里奇在演奏時沒有將樂章斷開,一氣呵成,非常有特色。接下來就可以聽一下古爾達(Friedrich Gulda)的演奏,他有一張專輯叫《gulda plays bach》,某亞上就有,題主可以買來聽一下。

然後要推薦的就是席夫(Andras Schiff)演奏的義大利協奏曲(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BWV 971)。放在後面推薦不是因為Schiff演奏的不好,而是因為前兩位大多數時間演奏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作品,在演奏巴赫的時候沒有那麼的「死板」,對於剛接觸的人來說更容易接受。而Schiff的演奏則比較接近於巴赫的「本意」,更加的「原汁原味」。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巴赫那會兒沒有錄音(廢話),樂譜也不像現在那麼多記號,所以巴赫真實的本意誰也就無人知曉了。

聽完上面這些題主就可以去聽古爾德(Glenn Gould)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了(the goldberg variation, BWV 988)。這首曲子古爾德錄過兩次,一次是在50年代,當時他正處於青年時期,演奏的強勁有力,速度飛快。而第二次錄音是在80年代,此時古爾德已步入中年,演奏速度比50年代那版慢了不少(沒記錯的話錄音長度比之前那版長了20分鐘)。但是音色以及音量的變化要比之前那版豐富的多。

弦樂(包括勃蘭登堡協奏曲和管弦組曲)

提到弦樂就要巴赫的小提琴無伴奏組曲與奏鳴曲(BWV 1001——BWV 1006)以及大提琴無伴奏組曲(BWV 1007——BWV 1012)各種溢美之詞放在它「倆」身上都不為過。不過,我打算把這兩個放到最後去說,如果一上來就聽的話一定會覺得枯燥難忍。

首先可以去聽一下巴赫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in d minor. BWV 1043 ),這可能算是巴赫流傳最廣的小提琴協奏曲了。這裡放上奧胖的版本。

接下來推薦的是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46——BWV 1051),個人十分喜歡第五號(BWV 1050)的第一樂章,尤其接近結尾的那段羽管鍵琴的solo聽著不能更爽。同樣也是推薦Karl Richter的版本,市面上還有卡拉揚的版本。卡拉揚和Karl Richter不同的是卡拉揚用了編製較大的樂團演奏,而Richter為了追求原汁原味用了較小的編製,這二者不能說哪個更好,建議各買一盤比較一下。另外還可以可以聽一聽管弦組曲(BWV 1066——BWV 1069),最有名的g弦上的詠嘆調和詼諧曲就出自這裡。

最後,推薦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有關它的介紹直接度娘就好,無需贅言。推薦史塔克(Janos Starker)1992年那版,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最後的最後,小提琴無伴奏組曲與奏鳴曲,可以說是小提琴聖經般的存在,是小提琴無伴奏曲中的王冠。第二組曲(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 1004)中的恰空舞曲(Ciaccona)可以說是王冠上的那顆最大的寶石,前段時間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在敘利亞巴爾米拉圓形劇場的音樂會就有這首曲子。強力推薦米爾斯坦和謝霖的版本。

-----------------------------------------------------------------------------------------------
大概就是這麼多,以後還會不定期的修改更新。至於巴赫其他的音樂(聲樂,長笛協奏曲之類的)一直沒有涉獵也就不寫了。
聽完上述這些曲子我覺得題主不會再到知乎上問這類問題了。
-----------------------------------------------------------------------------------------------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求輕噴。

補充一句:非專業人士聽音樂最要緊的是聽的開心,如果聽不下去就不要強求。世上音樂種類千千萬,總會有適合你的。為了追求所謂的「b格」去聽巴赫的大多腦子有泡 :)


巴赫是小時候練鋼琴時候的噩夢, 因為復調的特點就是, 聽起來似乎挺和諧的,但真的讀譜練習時候左右手完全分裂為兩條平行線, 左右腦不人格分裂出來絕對沒法配合好。關鍵是等完全練熟了, 自己聽自己彈個幾十遍也不會分辨出來究竟主旋律是什麼, 起承轉合是什麼。

後來作為欣賞者而不是演奏者去欣賞巴赫, 大抵感覺應該是這樣的幾個類同感受:
* 織毛衣, 從起針開始,毛衣針飛快而有節奏的上下翻飛,交叉反覆。一曲結束,出現一件很多花紋的大毛衣~

* 建築性, 比如說站在哥特式大教堂前面,比如科隆大教堂, 陽光從教堂的側面開始,一米一米慢慢從東爬向西,有幾十層樓的縱向高度全面滲入推進。 哥特式教堂線條本身就繁密犬牙,所以光影跟隨緩緩變化,a點升起, b點落下, c點升起,d點落下, 一切都在持續變化, 但是你卻看到的是安靜與秩序。

* 比如《Hero》里那個變態鐘錶師, 可能因為一塊機械錶中的飛輪有一點小小的異動而神經失常,一定要打開表蓋,細細調整每一塊齒輪,直到大小齒輪緊緊咬合,毫無差錯的運行下去。 彼時能讓他安靜下來,安撫他情緒的只有他腦中永不停歇的「滴答, 滴答,滴答」 的節奏聲。

大抵巴赫就是上面醬紫。。。


卸腰

關於如何聽某人某類音樂的問題,如果是純粹欣賞,差不多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吧:just follow your ear. 千萬別想太多。喜歡某音樂是不需要太多音樂之外的理由的,不喜歡某音樂,也沒必要非要因為某些作曲家身上的光環而一定要去強迫自己聽。

不過關於如何聽巴赫,我倒是有一個建議給題主。一定要遠離兩類人,一類是告訴你巴赫的音樂是數學的,是有邏輯的,是理工科的音樂。另一類是告訴你巴赫的音樂是聖潔的宗教洗禮。碰到第一類人,不說別的,先讓對方做一首巴赫賦格的音樂分析和申克分析出來。碰到第二種人,不說別的,問問對方巴赫最流行的作品中是宗教題材多還是世俗題材多。


彈了快十年巴赫,一直不得要領,後是從Glenn Gould彈的Goldberg variations有了一種頓悟的感覺


//巴赫是geek!不是文藝er!此行為注釋,可忽略。

巴赫的音樂與計算機科學中最妙的部分異曲同工(這裡用這個成語似乎不太合適)。

《音樂的奉獻》中有一首奇特的卡農,通過某種巧妙的變調使得調子似乎螺旋式無窮升高,但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性質與數理邏輯中的悖論如出一轍(循環的怪圈),例如「後面那個句子是假的。前面那個句子是真的。」(請試著理解一下)。如果看過荷蘭版畫家埃舍爾的名作《瀑布》可能印象會更直觀(強烈建議之乎加入配圖功能)。

《音樂的奉獻》中還有一首「螃蟹卡農」。它的特點是同一主題正向反向地羅織在一起。文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遊戲,例如:「明天到操場操到天明」、「哥曾信佛但佛信曾哥」等等。。。

我個人覺得最棒的還有遞歸,是的,巴赫的音樂里有「遞歸」。普遍認為,如果音樂先建立起主調,再偏離主調一段兒後回歸主調會使人產生「如釋重負」的感覺。而在《和聲小迷宮》中,巴赫在「真主調」的基礎上建立了假主調,回歸後同樣使人覺得回復了主調(其實只是假主調),但如果欣賞者的「堆棧」足夠深,就會意識到音樂並未「修成正果」。而如果在「假主調」的基礎上再建立「假主調的假主調」,就需要更深的堆棧,而這可以一直遞歸下去(據說一般經過音樂訓練的人能達到五層棧)。

據說巴赫最牛的地方在於玩「賦格」,但參透其中奧妙,就需花些心思了。

總之,聽巴赫時的感覺既迷惑又愉悅,並被其中渾然天成的奇思妙想所震撼折服。


由題主的問題想到一個關於如何對巴赫的音樂入門的問題......

推薦個很簡單的欣賞和入門的方式,找一張名字類似《the best of Bach》之類的唱片,比如Naxos公司出的,可以去蝦米之類的網站試聽。

理由是:我始終認為,給那些缺乏聆賞古典音樂作品經驗的人推薦自己感覺非常棒非常打動自己的作品,是效果不會很好的。因為欣賞古典音樂首先就需要對音樂知識有一定涉獵才能聽出個所以然,特別是有人問出了「如何欣賞…」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推薦上面那樣的專輯,因為那種唱片里,收入的首先都是對應作曲家的「最經典」作品,這個經典不是因人而異的那個經典,而是最通俗,「任何人」都可以欣賞的那種經典。這樣的專輯往往不是給行家準備的,是為了讓沒有太多經驗的朋友喜歡上某個作曲家而準備的。

舉個栗子,答案里有知友推薦《恰空》,也就是巴赫d小調獨奏小提琴帕蒂塔(組曲)裡面的最後一首,屬於巴赫最激動人心的作品之一,可是要想聽「懂」這首作品,那麼至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d小調,其次什麼是帕蒂塔,還有什麼是恰空?然後實際聆聽時可能又會好奇,第一段的音樂貌似比較容易聽的清晰,到了後面怎麼每一段都不一樣了? 為什麼要有變化?而且某些變化為什麼聽上去那麼晦澀難懂?這時候就需要解釋什麼是主題與「變奏」…… 那麼我想,這樣的聆聽方式首先要對巴赫有點興趣了才行,如果還沒對他產生興趣,古典音樂就很容易讓人敬而遠之。

所以回到我的回答的開頭,如果找到那種唱片,可能第一個聽到的會是G大調小步舞曲,C大調前奏曲(選自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抑或者G弦上的詠嘆調(原文Aria on G,可能有些翻譯把Aria翻譯成了「空氣」,請自覺無視)這樣旋律優美,結構工整又容易親近的作品,那麼也許就會有興趣把整張唱片聽完,最後才有可能有更大的興趣去了解巴赫時代的音樂特點,以及他更多的其他的經典作品(巴赫存世有上千部作品)。

這裡要說明的是,巴赫雖然有很多令人過耳難忘的旋律,可畢竟巴洛克時期屬於「復調音樂」為主流的時期,同時也是巴赫的創作中佔主要的形式,所謂復調也就是多個「調調」(旋律)並行的音樂風格,容易聽著聽著就把人繞進去了,比如五聲部的賦格曲,這個對專業人士亦如此,何況缺少經驗的入門者呢?


沒有學過音樂,不過覺得巴赫聽起來就是很high。
我自己是先從電影配樂當中的各種巴赫開始熟悉他的,後來開始聽Gould彈的版本,在大學老師家聽過卡爾·里赫特指揮的B小調彌撒。漸漸就都聽進去了。


千萬別相信巴赫可以治好你的強迫症!
如果有人告訴你巴赫是強迫症患者的良藥,不用客氣,當場拍死。


其實理解巴赫並不需要特意而為之...
拿我來說,雖然我不是專業搞音樂的,樂理只是考過了音基二級,但是第一次聽巴赫的時候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這種音樂,而且我並非是喜歡他某一個旋律或者某一個和聲,而是喜歡復調這種形式,所以無論聽巴赫的什麼音樂都很愉悅、充滿幹勁......
我覺得能否欣賞巴赫是天生的,就像有人天生就喜歡紅色,有人天生喜歡綠色,如果說你想嘗試著去理解的,先多聽聽,前奏曲、賦格、協奏曲等等等等都去聽一聽,聽多了有可能有感覺,沒感覺那也不必強求,古典音樂並不只有巴赫~


巴赫的音樂讓人覺得密密麻麻.無休無止.我喜歡這種感覺.非常刺激!


我沒怎麼學過樂器,總的來說是壞事,但因此正好對巴赫沒有先入的反感。
我對他最大的興趣在於他的音樂的抽象性和複雜性。還有就是你說的「立體感」。我個人不太喜歡引起強烈情感震動的旋律和節奏。
有時候我覺得巴赫音樂的形式就是在模仿上帝造物的法則。精緻,複雜而不可理解。
聽巴赫能聽high的情況不多,我是聽勃蘭登堡協奏曲的時候會無比愉悅


怎麼欣賞之類的還是交給那些專業人士吧哈哈。。
我的理解就是,每天早晨剛起床後彈一遍,你就能感受到他的美好了。


從小彈巴赫,現在每每聽到都會回憶起童年的悲慘練琴時光。

學了對位等等復調知識後聽巴赫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多麼偉大的作品呀。


巴赫有幾首曲子是很摩登的,可以先聽這些:

  • Piano Concerto No. 1 (Glenn Gould)
  • Chaconne (Heifetz)

以上 YouTube 都有視頻。

另外《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的前奏曲部分比任何 dark wave / gothic 都要更黑、更暗、更重口味。《郭德堡變奏曲》則非常容易聽懂。

最後,Glenn Gould 和 Russel Oberlin 錄的這首康塔塔完全就是 evangelist 利器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SDpIyVhZKAfeature=related


我聽巴赫完全是因為EVA。。。 那個真嗣那個無伴奏的大提琴獨奏太好聽了


個人建議從創意曲開始,尤其是二部創意曲。


鍵盤的話,我個人比較喜歡平均律和格登堡。大無也很不錯。
最一開始想要去認真聽巴赫是因為eva裡面用了三四首巴赫做bgm=.= 不夠後來就比較嚴肅了。
巴赫音樂的美感可能是來源於音樂自身宏偉的構架,整個作品就像是一座偉大的建築,從不同的側面去看的時候都有不同的美感,用不同的心情去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有時候音樂本身只是冰山一角,而深藏在冰山下的部分遠比水面上的部分要大得多。


巴赫是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家之一,他的音樂是崇高的藝術。
音樂欣賞有多種不同觀點。一種認為,單純聆聽、覺得好聽即可,另一種認為需要了解更多的背景、更多的音樂知識。我尊重第一種觀點,但秉持後一種觀點。

對於巴赫,尤其如此。這個背景,不僅僅是作曲家生平的淺層表現,更和時代有關。時代是個很寬泛的詞,但唯有如此,真的下一些功夫,了解巴赫的時代、語言文化、生活、制度、審美等等,才能可能接近理解那個時代人的狀態,作曲家本身的心路。
可以閱讀一些別人寫作的關於巴赫的文章。網路上有不少,分析巴赫音樂的宗教性。
聆聽不同的版本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版本,是不同演繹家心中的巴赫。反映了不同的理解的面。

我在這裡推薦一些:
《音樂的奉獻》:kuijken兄弟在DHM的錄音。
《哥德堡變奏曲》:古爾德在50年代的錄音,古爾德在80年的錄音。這兩個錄音就反映出了巨大的差異,可以慢慢體會。我很推崇80年代的。此外,推薦P Hantai的Naive/opus111的錄音,又是個完全不同的理解面。
《無伴奏小提琴》:米爾斯坦在EMI、DG的錄音,謝林的錄音。這個作品好錄音很多。
《無伴奏大提琴》:卡薩爾斯、傅尼埃都值得聆聽。我個人口味有點重,喜歡Shafran的:)
《勃蘭登堡》:好錄音多。
宗教音樂就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吧。


推薦閱讀:

聽完《依蘭愛情故事》,你們是什麼感受?
聽過 1 萬張以上的唱片是什麼體驗?
有什麼兒歌童謠或者歌曲寓言隱藏著令人細思恐極的故事么?
為什麼張靚穎飈海豚音的時候要學Mariah Carey一樣做出中指按住耳朵的動作?
bigbang在樂壇的真正地位是什麼?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