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義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基因是「自私」的,那是否真的有利他主義的人或者生物?
如果有,那利他主義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利他主義的意義又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會犧牲自己去利他?這種犧牲自己去利他的基因怎麼可能在自然選擇中被留下來?真的有人能說服另一個人通過犧牲自己來利他(非血緣關係)嗎?


利他主義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


讓我們先來思考一下與利他主義相對的一個概念: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就是宣稱,人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他主義並不是說,人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只要求有些行為是為了他人的利益。不過,絕對意義的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都是概念上難以成立的。如果某個人宣稱,自己是個嚴格的利己主義者,那你可以問他:「你現在要不要自殺?如果你不自殺,那你就利了那些關心你的人。如果你自殺,那你就利了那些仇恨你的人。」對一個自稱嚴格的利他主義者,也可以這麼問。


利己主義很好理解,基因就像是一個設計圖和包工頭,人的身體就是這個包工頭按設計圖來設計的。包工頭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多地按這張設計圖建房子。如果母雞是蛋用來複制自己的工具,那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人就是基因用來複制自己的工具。既然基因是「自私」(只想著最大效果地複製自己)的,那人作為基因的工具,也是自私的,這點很容易理解。況且,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也是把人看作一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自私、理性的人。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大家其實都要去競爭這些資源。


那有沒有可能出現利他主義呢?比如一個母親照顧她的兒子,這個不明顯是為了她的兒子嗎?

不好說,從基因的角度來說,一個母親的兒子和她有一半的基因的相同。所以,我們可以說她其實不是要照顧她的兒子,而是照顧那一半基因。甚至,我們還可以說,她之所以照顧她的兒子,不是為了她的兒子,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照顧兒子的心理」。但宏觀地講,這個兒子和她已經不是同一個體。所以我們可以說,這種照顧血緣親戚的現象,已經說明了利他主義是存在的。我們叫這個「血緣利他主義」。


大家可能還是不滿足。因為這種血緣利他主義的深層機制還是利己。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很容易就能見到人們會去幫助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比如路過的少年常常會去扶跌倒的老人,人們也時常施捨一些錢財予落魄的乞丐,我自己也會幫鄰居解決一些電腦或者網路故障。是否所有的利他主義全都是血緣利他主義?


這個時候,有一種解釋出來了,叫做「互惠利他主義」。這個解釋是說,我們之所以會幫助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是因為我們幫了別人,那別人就也會來幫我們,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下來,繁衍更多後代,從而這種「互惠利他」基因也流傳開來了。


假想我們還在採集-狩獵者社會中,大家出去打獵,單槍匹馬很難獵取獵物,那就可以互相合作,互惠利他,到時候有了獵物一起分。甚至打了獵物回來,也可以分給那些沒打到獵物的人。因為今天我分給了別人,那下次我沒有獵物,別人就會分給我。而獵物如果吃不完,放久了反正是會腐爛的。


但是,互惠利他主義有一個很大的挑戰要面對,那就是「搭便車問題」。假設有一個人,他每次都不出去打獵,但別人每次都分獵物給他。這樣他的收益比起別人來說就是最大的,因為他的收益沒有成本,而別人的有。想像有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里剛開始大部分都是互惠利他者,但因為搭便車者有優勢,搭便車者慢慢成功繁衍了更多的後代,從而在這個群體里的比例越來越高,「搭便車基因」也越來越廣。


「互惠利他基因」和「搭便車基因」相比,前者處於劣勢,會被自然選擇慢慢淘汰掉才對。但事實是,我們的確能在生物界(多是社會性昆蟲)觀察到一些互惠利他的行為。這意味著一定有什麼機制,能使得互惠利他基因不被搭便車基因淘汰。


的確,是有這麼一個機制,這個機制叫「識別搭便車者機制」。就是說,如果有個搭便車者出現,別人幫了他以後,他也不幫別人,那大家就不要再去幫他。這樣他就只能自己獨自行動,失去了合作帶來的好處。那相對於合作者,這種被孤立的搭便車者就處於劣勢了,慢慢就會被淘汰。


這個機制可不容易,它要求這個物種有這些複雜的能力:1.識別不同的個體(找出搭便車者)。2.記住某個個體(記住搭便車者)。


但光是這樣,還是有麻煩。比如,就算你能夠不為這個搭便車者提供免費的幫助。但別人可能還是會去幫助他,這樣他還是能佔到便宜,至少佔N次便宜(N等於群體中的個體數量)。一些動物只能做到這一步,也就是原始版本的互惠利他主義,人類也能做到這一步,但卻沒有止於此。


如果要對這種搭便車者徹底佔據優勢,需要除了上面那兩個能力之外,我們還需要另一個最複雜的能力:3.能告訴別的個體,某個個體是搭便車者。

人類恰好擁有這些能力,人類能辨認不同的個體,擁有出色的記憶力,還能擁有語言。一些動物就是缺少語言,無法對搭便車者徹底佔據優勢,所以無法形成像人類這種強大的合作。


語言一旦出現,那我們就能用說話這種成本很低的方式標記搭便車這者,「那個左臉有道傷疤的就是個搭便車者,我們不要和他合作。」,「小明是個騙子,我們不要和他玩。」,「小強很壞的,我們一定要把他處死,否則他會害了大家。」


現在讓我們考慮語言出現以後,搭便車者會怎麼做呢?他的最佳策略還是搭便車,但是要不為人知地搭便車。而語言是可以用來說謊的,所以聲稱自己不是搭便車者,並不能讓別人完全相信自己。所以,他就要儘可能地用行動假扮一個好人。


當別人說,」前面那個穿長袍的是曹操「,那你就要脫掉長袍。當別人說,「前面那個長鬍子的是曹操」,那你就要割掉鬍子,當別人說「前面那個就是曹操」,你該怎麼做?這時你就應該「不是曹操」。


如何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假扮一個好人呢?


成為一個好人。


語言就是這樣排除搭便車者的,這樣就能保證「互惠利他基因」越來越多。但是,這個互惠利他主義理論又如何解釋那些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利他的人呢?如果一般情況的互惠利他基因會因為對基因的最大化複製有幫助,從而流傳下來。但一個「犧牲自己去利他的基因」怎麼可能流傳下來呢?一個人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另一個素不相識的落水者,這是怎麼回事呢?


自從人類有了語言之後,就和其他物種完全不一樣了。在自然選擇這場遊戲當中,人類已經開了第一個外掛:語言。有了語言就能有文化,而人類就不像其他物種那樣,只能通過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來得以「進化」。人類可以依靠「文化變異」和「模仿學習」以及「知識分享」來得以進化。


如果假扮一個好人的最佳策略是成為一個好人,那成為一個好人的最佳策略是什麼?


人類的文化給了人類一個聲望系統,而聲望系統出來之後,人們的最佳策略就是儘可能爭取更多的聲望。讓別人相信自己是一個好人,而這個比自己是否真是一個好人要重要的多。聲望其實是人類想像出來的一種東西,死後的天堂也是人類想像出來的東西。一旦文化(這也是種人類想像)開始影響人類,人類就不僅僅是基因用來複制自己的工具,還是文化用來複制自己的工具。可惜,我們已經無法區分想像(文化)和現實了,所以我們有時候才會犧牲真正的收益(基因最大化複製)來追求文化收益(名望等),而忘卻(其實一開始就不知道)聲望系統本來是為了真正的收益才誕生的。

讓我打一個比方,來說明文化的出現對於人類的利他主義的意義。金錢的發明本意是為了促進貿易,而貿易是為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現實中的人們,時常去追求金錢而非更好的生活。聲望系統(文化)的發明本意是為了基因的最大化複製,但現實中的人們,卻時常去追求聲望而非基因的最大化複製。為了實現某個目的,自然設計了一套工具給人類使用,但人類偶爾會去追求那個工具而非目的。對此,我們該感到幸運還是不幸呢?


人類可能是所有物種中,最可能被稱之為利他主義的物種,而這種利他主義恰恰源於人類的自私。當一個人實現自私的目標的最佳策略就是利他時,這個人就會有利他行為。而當文化出現之後,人類甚至會有犧牲自己的利他行為,這已經超出原始版本的互惠利他主義,或許可以稱之為「真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的意義,就是為自己的人生賦予了意義。


要回答意義,先明確定義。

什麼是利他主義?百度百科定義:利他主義就是堅持做一種對別人有好處,而對自己沒有任何明顯益處的自覺自愿行為的價值主張。


毫無疑問,從基因的繁衍層面來說,根植於基因中的自私性才能保證基因能夠被繼承下去。所以本質上的利己主義並不應該無地自容,反而是無可口非的。


那為什麼堅持利他主義的人還存在呢?,從動機來分,我將其分為以下幾種:
1.心靈利他主義
2.虛偽利他主義
2.互惠利他主義
3.病理利他主義

1.心靈利他主義

心靈利他主義是最值得被尊敬的人,也是這個群體中最少的一類人。他們不期待任何的回報,這個回報不僅僅指代物質回報,還包含非物質的回報,比如榮譽。這類人通常是聖人,比如佛陀。

當然價值觀是一種主觀判斷,並無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從基因的角度來說,他們違背了基因的自私性,也就是生物性。我無法體會這樣的高度,在此不敢妄自評論。


如果你能做到,我表示支持,但是,我不能。


知乎答主Andy Lee 認為:這一類人的存在主要是因為他們本期望通過利他而帶來利己,但是錯誤的將利他的手段當成了目標,並持續追求,所以出現了以上的偏差。

當一個人突破了自私的生物限制,而開始全面關注精神領域的滿足。那麼要麼是聖人,要麼是精神病。


2.虛偽利他主義

我將錢理群教授提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稱為「虛偽利他主義」。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語來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之口,錢理群教授的原話是:「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虛偽利他主義的利他傾向更加流於形式,表面上利他,實則是為了利己,而且幾乎不考慮是否能真正的利他。比如情侶中的以愛為名義的情感綁架,家庭關係中的父母將子女當個人財產對待都屬於此類。此類利他主義,是最值得譴責的偽利他,但是譴責的不是他的自私,而是他的眼界問題。

3.互惠利他主義

這是我最為推崇地值得大眾持有的價值主張,也就是利人利己的價值主張。

在這樣的交際活動之中,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推動雙贏策略,而不是零和博弈。我去幫助別人不但可以維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再後來需要幫助時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同時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會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

這樣是否鼓勵更加功利化的對待別人?我並不這樣認為,功利是眼界導致的,而不是追求互惠導致的。互惠並不只是指代眼前的一個價值互惠,還有在遙遠的將來和未知的以後。它會以各種形式降臨。

當人際互動之中,持續採用互惠利他主義,幫助別人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自己的價值自然也會越來越高,這個價值包含顯性的,也包含隱性的。


4.病理利他主義

病理利他主義是一種行為上理他,而心理上痛苦的一種利他形式。在某些事情的表面上,他們看上去和心靈利他主義者相似,但是行為背後的動機卻並不相同。

他們的行為大多是損己利人,做著理他的事情,但是內心卻是痛苦不堪的,做出這種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動機是心靈上的焦慮、恐懼。他們因為焦慮而去壓抑自己的需求,使之不被滿足,通過行為去討好他人,以獲得外界的認同感。

他們去利他的出發點不是真正的去利他,而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焦慮與恐懼,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如何面對搭便車現象?

搭便車現象是知乎答主Andy Lee 在文章中指代的只從外獲取幫助而不幫助別人的人。

我的觀點是,如果對這類人繼續保持利他主義,則會繼續放縱他的搭便車現象。正確的做法是停止利他,讓他充分認知到到人際交往的過程是價值交換的過程,不只意味著收穫,同時也意味著付出。這樣表面上的不利他,才是真正的利他。

總結

利他主義並不符合理性,不過人類的大多數行為的深層次動機也不是出於理性的,我只能說,從基因的角度來說,純粹的利他主義並不符合生物定律。

相對於極端的純粹心靈利他主義,我跟傾向於推崇互惠利他主義,反對虛偽利他主義和病理利他主義。

承認自己是自私的,這並不丟人,如果自己的自私沒有對外界造成價值損害,這也是一種高尚的自私。


利他的本質是利己,這種觀點從演化理論上看大體是沒錯的,同時也受一大幫經濟學家的追捧,如GS Becker。

但往淺一層的普通人的日常行為來看,這種觀點又顯得有些荒謬。我 借給同桌一支筆,給動物保護組織捐點錢,都是為了提高我自己基因的適存度(genetic fitness)?

所以說,利他主義的概念需要一些區分:
演化利他主義:降低個體適存度的行為
心理利他主義:終極目標是改善他人福利的行為

站在心理利他主義的角度,利他行為都是為了利己的論點就很有可能站不住腳,同時,心理利他也可以更好地解釋日常行為。因為,普通人的利他行為,其背後的動機很多時候都是純粹利他的。比如跳下水去救人的普通青年,不會在下水前花兩分鐘計算自己救人後得到的見義勇為獎金,我借給同桌那支筆的時候,動機也不是為了以後自己沒帶筆時可以找他借。這些行為可能可以給利他者帶來一些收益,但這些收益都是事先未考慮過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稱這種行為是純粹利他的。當然,利己動機的利他行為也很常見,這種直接或間接的互惠就不能算純粹利他行為了。

純粹利他行為的來源是對他人的同理心,即人們的情緒上受了感染,體會到他人的需求便施以援手。實驗比較複雜,就不說了。

綜上,利他行為不止來源於利己動機,純粹利他行為也是存在的。


參考資料

Batson, C. Daniel. "Empathy-induced altruistic motivation." Prosocial motives, emotions, and behavior: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2010): 15-34.


利他還是利己
高中生物競賽的時候,做過一道題。大草原上有一群斑馬,每次獅子來抓的時候總有馬上去送死。科學家很奇怪為什麼,有獻身精神的基因沒有被自然選擇,至消失。後來發現他們的自殺行為保護了整個種族也保護了他們的基因。


非常簡單的邏輯推理:
1.利己(直白狹義的說就是自私)是個體最基本需求,除極端情況下沒有基本的認知能力之外(你要拿腦殘說事也沒轍),不可消弭。
2.個體不能脫離群體,否則無法生存,除極端情況外,基本不可消弭。
3.個體認識到群體內每一個個體也有自私需求。
4.個體認識到1和3衝突。
5.個體認識到13衝突不可消弭,因為2。
6.為了達成1和3的共存,個體和群體中的其他個體達成利益關係的平衡,即五五分賬、雙贏、共贏。
7.平衡在局部的表現即為利他。

所以其他介紹評論說利他本質就是利己也就這麼個意思。

想想魯濱遜和星期五在島上剛認識時候的關係,認識了很久的關係,回到人類社會之後的關係

以上邏輯很好理解了吧!


稻盛和夫說過: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如此而已。


當犧牲自己去利他的時候,他(它)是把整個族群當成了己,比如工蜂。

至於這種基因為何會在自然選擇中留下來,很簡單,如果沒有工蜂,就不會有蜜蜂這個物種了。


利他主義是利己主義的升華!
1、大範圍的利他就是小範圍的利己,也就是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2、現在的利他就是以後的利己。也就是說現在我幫助了別人以後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有可能幫助我。
3、個體的利他等於群體的利己。就像一個人分享了經驗知識,國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每個人民都是收益者。同樣,一個國家分享了先進技術,人類的整體水平提高了,每個人都是收益者,以後就不怕被外星人消滅了。
所以說:利己主義是個人進步的動力,利他主義是種族進化的源泉。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都是西方學者提出的錯誤概念。因為這種分法把「己」和「他」嚴格區分開來,沒弄明白「自己和他人是一體」的道理。另外這種分法似乎沒有把「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情況,和「對自己有利且對他人無害」的情況分析進來。
我認為,要區分的話,應分成「自私主義」和「大眾主義」比較合適。「自私主義」專指那些損人利己的行為,我們要批判這種行為,因為這種行為看似對自己有利,其實也是在害自己,也就是害人又害己,是絕對不可取的。而「大眾主義」,既包括對自己有利對他人也無害的情況,也包括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情況,還包括對自己有害對他人有利的情況。其實對於第三種情況而言,對自己有害只是表面,因為自己是大眾的一員,對大眾有益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利益!
總之,「己」和「他」是一體,利他就是利己,利己也是利他,損人利己實為害人害己,不存在任何「利」。那什麼「基因就是自私的」說法更是瞎扮,是西方現代科學研究的誤區。


贊同Andy Lee的大部分見解,但是對於「完全利他」一段有不同的看法。答主主要從基因複製的角度闡釋了利他行為的原理,但是人類的遺傳方式區別於動物,除了輸出基因,還有輸出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並沒有留下自己的子嗣,但是他們卻比大多數依靠基因遺傳的人,更多更強烈地留下了自己的本質。


人幫助別人,是會得到快樂,可以自我實現的行為。

人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是會得到一種非常強烈的,不亞於性高潮的快感。


人類是同時具有獸性和神性的生物,人類的每一次進化都是褪去動物性而走向神性,比如直立行走,比如使用工具,人類在畢生追求著一個宏偉的目標,那就是無限接近於神性,乃至到達神性(姑且不論這個神性究竟是什麼)。而不斷進化不斷接近神性的行為,可以讓人類得到極大的滿足。


歸根結底,犧牲自己保護別人依然是一種「利己行為」。

但利己行為並不意味著卑劣與可恥。

利己行為也有階層之分,單純的推動個人存續的利己行為,和推動整個人類進化的利己行為,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的。


我認為利他主義是不存在的

1, 誰能說利他的行為不是一種因為社會限制所決定的行為?因為我們無法脫離這個社會所以無法想像。如果我們生活在原始社會,是否還會對受傷的小動物感到憐憫?
2,我認為利他行為必然是存在利己的部分。否則就不存在進行這一種行為的動機!然而,這一利己可能並非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個人去做慈善可能是因為他為幫助別人感到愉悅。「愉悅」並不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東西但確確實實是一種利己。如果「愉悅」不存在了,那麼這個行為一定會消失。有人說有些人對自己做慈善並不「愉悅」不過還是做了。這恰恰滿足第一點的要求。因為社會道德的限制,做慈善往往是為了追求「無愧」
總結
這個世界上的事把他分成4種
利他利己,
不利他利己,
利他不利己,
不利己不利他。
然而,我認為利他不利己,不利他不利己的事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有動機去做這些事。
出去那兩種,即,利他必然利己,而利己不一定利他。
—————————————
至於存在利他是超驗這一說。我不能苟同


利他主義不是完全源於自私的心理。
佛陀捨身救虎,割肉喂鷹,慈悲之心惠及人類鳥獸,普渡十方眾生。 這種慈悲確實是利他主義。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換回苦海夢迷人。
(濟南興國禪寺名聯)


任何利他本質為利己的看法,就適合度來描述進化這樣一個經典的模型雖然不錯,但這樣的角度實在是太過於普通。利他的本質是利己,利己的本質還是利他呢!

換個思路來看,我們把我們的基因看作是個體所有的東西的時候,我們的眼界是不夠大的,當人類基因的目的性被擴增到為了社會的存在(或者說是適應於人類社會的進化),這樣很多利他的行為就能得到更好的解釋。

可以顯然的我們知道,下意識的賦予自我意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當我們將所有事物(甚至包括非生物)賦予目的性,我們假設所有事物都是存在大量突變和環境選擇的,這就很大程度的模糊了生物進化論的適用範圍,這也是十分有趣的。


摘錄自《社交天性》這本書

催產素引發的這兩種行為傾向 ——照料他人以及攻擊他人 ,都在人類身上得到了證實 。一方面 ,許多實驗證明 ,當人們在進行像囚徒困境這樣的行為經濟學博弈時 ,催產素能夠增加人們的慷慨程度 。另一方面 ,心理學家卡斯滕 ·德 ·德勒 ( C a r s t e n D e D r e u )在荷蘭進行的多次研究也已經證明 ,同樣在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 ,使用催產素也會導致被試對來自其他 「族群 」的人做出更具攻擊性的反應 。

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戴爾 ·米勒 ( D a l e M i l l e r )找到了這種 「偽自私行為 」的根源 。米勒認為 ,霍布斯 、休謨和其他聲稱自私是人類所有動機的根源的學者提出的假設變成了一種自我實現預言 ( s e l f f u l f i l l i n g p r o p h e c y ) 。他們的理論以及追隨者的一再重複已經影響了許多人的實際行為 。因為一直被教導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所以我們總是力圖遵循這種 「社會規範 」 ,以避免自己顯得過於 「鶴立雞群 」 。
由於錯誤地高估了他人的自私程度 ,人們往往傾向於避免讓自己表現出利他主義傾向 。我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在自我吹噓 ,或者不願給人以惺惺作態的感覺 ——如果你認為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並不存在利他主義 ,那麼你就不太可能宣稱自己的行為是基於某種利他主義動機的 ,因為這無外乎把自己捧上了某個高度 。正因如此 ,當人們被問及為什麼要從事親社會行為時 ,他們傾向於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某種自私自利的動機 ( 「我之所以去當志願者 ,是因為我覺得太無聊了 ,它讓我有事可做 」 ) 。當我們經常聽到人們為自己的利他主義行為冠之以聽起來像是自私自利的理由時 ,那隻不過是他們表示自己認同所有的行為都是自私自利的這個 「普遍信念 」而已 ,而這反過來就更不可能讓我們承認自己的行為具有利他主義動機了 。這種循環具有自我強化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 ,它會變得越來越根深蒂固 。

不靠譜的吐槽開始了:

有些人可能是催產素不耐受 也有可能是催產素作用迴路出了問題 還有可能是催產素分泌量過少。

總之就是不恰當的把自己的特徵映射到了別人身上。


樓主的問題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有很詳細的推理。
題主說的是人的行為,我認為現代人的利他行為和遠古人類的利他行為的原因肯定是有差異的。在遠古,利他行為除了血緣關係之間(這種關係上,利他行為的基因是會被選擇的),主要是同一部落之間的利他行為,這些利他行為本質上提升了遠古人類的生存幾率(置身於群體中比單獨家族是要容易生存的類比於狼群),所以本質上仍然是基因的自私行為,及該利他行為仍然是有利於基因被遺傳的。
現代或者有文明後的利他行為書中作者的解釋讓我覺得不錯,即這其實是你腦海中文化基因(作者稱之為覓母)的作用,作者將文化的傳播與生物的遺傳做了類比,文化同樣具有基因,遺傳(穩定與進化)與被選擇的特徵。這些利他主義很可能是利他覓母載體的表現,同樣說明了這種利他文化也是眾多參與選擇的覓母中的一員。


螞蟻、蜜蜂這些小傢伙都有著利他的基因。至於利他的生物是如何經過自然選擇的問題,題主可以搜索「螞蟻」或「超個體」,你會知道這種機制是多麼的強大且堪稱完美。


我想說的利他不是單純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利他,單純是一些對能達到利他主義背後的一些思考。
有不同意見,說服我。
我很樂意學習。
————————進入正題————————
利他的首要條件是有被利用的價值。
現代社會碎片化快節奏的信息接收模式,讓結果比過程更被人看重。
好心辦壞事的案例太多,但那個好心的出發點不足以成為因為個人能力不夠導致不良後果而被原諒的原因。
例如無腦聖母行為。
令人厭惡至極。
所以利他的前提是對自我能力的正確認知。

當你自認為有能力幫助到別人,就產生了被他人利用的價值,認同這個被需要的價值並願意花時間精力去做的時候,這裡的情緒可能就是包容。
容為下,辱為上。包容本身的存在是因為你已經站在了比那個需要幫助的人更高的位置。無論順勢逆勢,手心上下的人永遠比手心向上的人站的道德標準更高。

評論里有說到「互惠利他」的概念我也很認同。在這個概念里,除了幫助他人的人有被利用的價值,其實被幫助的人也有潛在價值才會被人幫助。
例如千里馬和伯樂是互惠利他的典型。
這裡又繞回到最開始的認知。創業人很講究互利共贏,但高拉低不僅因為高有愛心有能力拉這一把,更重要的是他對低的那一方也有具體認知。潛力的價值可能在未來成為互利甚至利己的關鍵。

感覺自己寫了一頓大道理....
啊,請大家包容我在淺薄認知里的一點思考。


1.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認為: 在自然選擇過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容易使他們的物種存活下來。

2.而社會交換論者認為:人們的行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他行為是助人者對未來的一種投資。期望日後自己需要的時候提供相應的幫助。

3.如果人們是把自己放在需要幫助的人的位置、以他們的方式來體驗事件和情緒,則會對需要幫助的人產生了移情,從而導致助人行為。

4.社會習得理論則解釋說利他行為是習得的,並在成長中不斷得到強化的結果。從兒童時期開始,小孩就開始重複那些被別人認可和獎勵的行為,而放棄那些被懲罰和批評的行為。


我是國外上大學,上學期上過一節宗教政治課,利他主義是宗教極端主義用來管理組織的基本手段。你所知的人體炸彈,遵循的原則就是利他主義,不給恐怖組織內的別人添麻煩,自己默默的炸死就可以了。


是愛,就如母親對兒子。也可以說是一種利己主義,保護自己繁殖出來的後代。我覺得絕對理性的人是絕對利己主義,沒愛可言,就像忽視痛覺一樣。


推薦閱讀:

告訴我。得了絕症後安樂死有錯嗎?
在夏日男生穿短褲(四五分)被女人盯著看腿怎麼辦?
如何評價「華東政法女生因點名遲到被批評,潑老師熱水」事件?
道德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人的生命可以量化嗎?

TAG:心理學 | 哲學 | 道德 | 進化論 | 利他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