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猜測別人動機不是個好習慣?


這個問題不答,似乎對不起我這個「動機」的ID啊。
「不問動機只問是非,不看原因只看結果」,已經成為某些場合的基本準則,比如判斷公眾人物的行為是否道德,比如辯論。
從某種意義上,「不問動機」是反人性的。因為判斷「動機」就是道德判斷的基本依據,是思維成熟的標誌。在5-8歲,即皮亞傑所謂的道德他律期,孩子還只會根據打碎的玻璃杯數量來判斷 「為了幫助媽媽做事,打碎了一盤玻璃杯」和「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哪個行為更壞。當孩子再成熟,進入道德自律階段以後,才會根據「幫媽媽做事」還是「偷吃糖果」這樣的動機才來判斷打翻玻璃杯的性質。
從「不問動機」到「問動機」,在道德上,無疑是一種進步。在法律上,動機也是量刑輕重的重要因素。
那為何我們又要在某些場合退回到「不問動機」呢?
第一個原因,行為有公論,但動機無公論。成人後,我們做事的動機複雜很多。有些事是多種動機混雜的,有些動機甚至隱密到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有效的公眾討論需要構建一個討論各方都能共享的事實。這個事實必須清晰、客觀、無疑義。很可惜,這個共享的事實只能是行為,不是動機。以慈善為例,我高調捐了100萬,你可以說我的動機是助人,也可以說我的動機是炒作和出名。不同動機的猜測就把行為放到了道德的兩端。哪種說法對呢?上帝和捐款者本人都未必知道。
第二個原因,動機容易成為惡意攻擊的借口。以確定的口吻討論你根本沒法確定事情,懷著惡意猜測別人的行為的動機,這不是明察秋毫的洞見,是傲慢的自以為是。再光明的行為都能找出暗黑的動機的假設,這並不難。能找出來不說明你思維縝密,倒是顯得你內心黑暗想像豐富。關鍵是,你說別人動機不純,別人還只能百口莫辯。
所以當我們說「不猜測別人動機」的時候,其實我們說的是,當事實模稜兩可的時候,秉持人性善的假設,帶著善意判斷他人行為。這是對社會善意行為的鼓勵。這也是「不問動機」的意思。

除了道德意義的動機,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意思,就是老想著別人怎麼想的為什麼不好?比如,老猜想領導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女同事的那個眼神有沒有特別的含義。這種動機猜想也不好,是因為它的背後是一種防禦的姿勢,是一種世界危險的假設,是一種不能坦蕩交流的人生態度。喜歡猜測動機的人,很容易陷入蠅營狗苟的思維反芻,自然也不容易招人喜歡。


不好的並不是猜測別人的動機,而是通過猜測出來的(偽)動機judge別人的行為。


猜測動機是必要的,錯的是因為缺乏相關信息和推理能力不足導致猜測的動機離實際動機差得很遠,如果根據錯誤猜測採取錯誤行動可能對雙方都造成惡劣後果。所以如果不是相當有把握能猜對,就事論事,把猜測放在肚子里不要表現出來。


凡所見,皆是虛妄。凡所想,皆是心相。
萬千人於同一事,得萬千解,都是曲解。
所以他人所做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解——你對動機的揣測,便是你自己內心的投射,他者如鏡,照見的都是「我」。
揣測動機是人的生活習慣,沒有好壞對錯,所以大家也可以來揣測題主跳過「是不是」來問「為什麼」的動機呀。
然夏蟲不可語冰也嘻嘻,曲士不可語道也呵呵。


因為猜別人動機這件事反應了自己的內心.自己是怎麼樣的,猜出來的就是怎麼樣的...猜錯了很可怕.


動機這種東西已經被互聯網上能見到的屁民們用來黑別人用到爛了。舉個簡單的例子,XXX給災區捐了十萬塊錢。【啐,這種人只是為了提高它的知名度做廣告而已!】。言下之意,做了善事,只要自己有好處,都是邪惡的。


再譬如,幾年前微軟給linux提交了個驅動,讓他可以在hyper-v下跑的更好,然後就有人跳出來說【啐,這還不是為了自己windows!】。言下之意,做了善事,只要自己有好處,都是邪惡的。

所以說,凡事不要問動機,這世界要多清凈啊。


善於發現別人的動機,是一項有用的技能。
參見Quora上這個問題得票數最多的答案:
Answer to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oft skills to have?

If you don"t understand people, they become arbitrary. You"ll live in a world where people screw you over for no reason, and you"ll waste a lot of energy being angry and depressed.

總之,如果你無法理解別人的動機,就會發現這世上總有人無緣無故想要艹翻你。


遇到那種十分敏感,能夠輕易看到你十分細微的情感,卻以小人之心為你這些做註解,還自覺是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清一切的自大而又懦弱的人,從來都要敬而遠之。他們身上的負能量會吞沒別人。


不是絕對的。曹操這個人,就很多疑,可以說很喜歡猜測別人的東西,可人家不是挺厲害么?
對某些特殊職業來說如果做不到「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是絕對成不了大氣候的。


個人覺得唯一原因就是人的心思難猜,尤其是女人的心思。

久混跡官場的老爺們尚且陰溝翻船,何況普通人呢。國外對此有一個測試,給出十幾種表情,讓人猜測是高興、憂鬱、憤怒還是麻木……,很遺憾實驗者絕大多數都沒能猜對。

猜測動機其實是個好習慣,典型的就是皇上某一句話大總管不懂得,那就等死吧。普通朋友間的心照不宣,也是長期習慣養成的默契。

其實被猜測者無所謂,降低了溝通成本嘛,只是你自己可能比較累。至於怕被別人看透,要麼對方是心理專家銷售高手,無數個經驗積累和沉澱在給你身上套,要麼智商130+,要麼日久見人心——這哪用得著猜。


因為你猜不準 猜准了他還可能變!


從「猜」到「確認」中間是有過程的,缺了這個過程「猜」就永遠是站不住腳的。
視頻封面柴靜《看見》發布會3小時全程(白岩松、羅永浩、崔永元、邱啟明視頻

上面這個柴靜的《看見》發布會視頻 75:50的地方,崔永元說柴靜寫了一段當年中央領導視察崔永元把柴靜推到前排的故事。但他還說他不確定那到底是不是他的動機,事情還可能有很多其他的解釋。

稍微有點感性的人難免會去揣度別人的動機和做法,這為什麼叫做「猜」?因為你也不知道,可能只是知道了一個小小的片面就對「動機」這麼複雜的東西作出了確定的判斷,這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按照科學家的做法,有猜想是好事,但在你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和正確的定量實驗之前,猜想是不能發表的。不斷重複猜想-&>證明-&>猜想-&>證明的過程,你的猜想就會變得越來越准,別人也可能對你越加的信服,但希望到了那個時候,你還能對自己的想法越加的謹慎。


理性的討論應當是事實和邏輯的較量。
1,事實和邏輯是客觀的,有公認的明確的判斷標準,雙方標準一致,減少了誤解,也就減少了向對方澄清的大量廢話,同樣也減少了不良情緒。
而動機沒有客觀公認的判斷標準,引發誤解和情緒的可能性太大。
2,揣測動機是「對人不對事」,一旦開始對人,實際上就離「x你媽」不遠了.


猜可以,可怕的就是自己逐漸忘記了那只是臆測,而當事實來看了。
猜測動機本身其實沒什麼錯,但記住,只是猜。


  • 兩點事實:
  1. 所有的社會動物都是社會地位的追求者。
  2. 人類行為的十三種動因:感官的刺激、追求財富、美好的記憶、和睦的關係、良好的聲譽、權力的渴望、虔敬的心情、行善的樂趣、作惡的快感、想像的快樂、期待的心情、交往的快樂、減除痛苦。人的本性中導致戰爭的三個原因:競爭關係、不信任感、榮譽感。
  • 兩點箴言:
  1.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世間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少完人。
  2. 做之不止,乃成君子。

05:11 開始看2

根據蔡志忠漫畫改編
由四個小故事組成:
1、「眼之所見」。財迷心竅的漢子,白日搶金而忘乎所以。
2、「心中的賊」。疑心鄰人孩子偷自己的斧子,卻是主觀意斷。
3、「幸與不幸」。兩個雜技藝人技術相當,結果相反,不過是國君的情緒好壞決定的。
4、「魚和氣節」。愛吃魚的拒絕吃魚,為的是拒絕人情,守氣節。

古書新說(豆瓣)
視頻封面中國經典動畫片:《古書新說》(1992)視頻
個人沒覺得不好。
猜測別人動機,
水平高的人是趨利避害,遠離小人和屁事;
水平低的人總是會與小人和屁事纏在一起。


猜測動機挺正常的,人與人的默契皆源於此。

但是,要記住一條:人的動機很複雜,
我們猜測的動機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種,它還有無數種可能性。而我們往往是錯的。

有個故事很著名:一個銀行家,他的老婆出軌了,並要和他離婚,他氣憤地大罵:你去死!!周圍的鄰居都能聽到他的怒吼。當天晚上,很多居民看到他拿著手槍嚷嚷著要去報復。結果,第二天早上,清潔工發現,他的老婆和姦夫衣衫不整地死在了床上,而子彈正是38口徑的手槍。

那麼,誰是兇手呢?

毫無疑問啊!殺人動機最充分就是那個銀行家啊,於是,他被判處終身監禁。

這個倒霉的銀行家就是安迪,他就是大家熟知的電影《肖申克救贖》的故事主角。

電影后面證實,殺人的不是他,是另有其人。

這樣的悲劇,我希望不再發生,我們猜測的動機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性。如果沒有準確,直接的證據,不要像方舟子一樣的篤定,認為一個小孩作文中熟練夾雜了幾個英文,大比賽前寫文章,還有記憶的偏差,這類的旁證就認定韓寒抄襲,畢竟,猜動機純粹是猜笨迷,它還有其他可能性存在。


猜測別人動機顯然是人類的本能,這可以以最快的方式理解對方的意圖並預測對方的行動。最早的應用應該是和動物周旋的過程中,看到貓亂叫就知道它要交配,看到老虎的行動方式就猜到他是要捕食,這不管是對打獵還是躲避危險顯然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和其他的人類競爭或者對抗,那猜測動機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針對對方不同的動機需要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如果缺少猜測動機這個環節,你的所有決策都是無本之木。
事實上人也不可能屏蔽掉下意識的猜測動機這個思維模式,你所能做的就是,如果對別人的動機猜測是比較負面的,那在沒有紮實的證據之前,不要表露出來,因為這可能冤枉好人,但是戒備之心可要提高了哦。


揣測他人本身就是一種冒犯,不管你是否懷著惡意


喜歡猜測別人的動機的人通常過於傲慢,沒有對人的敬畏之心,喜歡妄下結論。


推薦閱讀:

我害怕社交會把我變的膚淺而世俗,怎麼辦?
人們通常是怎麼愛上一個人的?又是怎麼短期愛上另一個人?
人性陰暗面到底有多麼深不可測?
無視生活中的冷嘲熱諷,每天獨自在健身房堅持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我周圍善良的人大多都得不到好報,心腸歹毒的人卻過的很好?

TAG:心理學 | 人性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