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前郭德綱時期的中國相聲是個什麼狀況?

郭德綱和曹雲金的事件發生後,微博上很多人說郭德綱救了相聲,或者沒有郭德綱中國的相聲不會這麼繁榮。那麼在郭德綱走紅之前,中國的相聲界是有多麼蕭條啊?我還記得春晚看馬季的相聲也挺不錯的。


姜昆老師和戴志誠合作後,作品質量顯著下滑,年年上春晚,年年沒好節目,《談情說愛》、《妙趣網生》等作品,有網路段子集合之嫌;
馮鞏老師開始嘗試「相聲劇」,然而其作品逐漸變為小品的形式,春晚節目《馬路情歌》以「相聲」名義獲獎後引起很大爭議;
諷刺類作品受文化管制影響,尺度極劇收緊,《電梯奇遇》、《小偷公司》這種作品絕跡;歌頌類作品創作質量滑坡,脫離生活,《今非昔比》這樣的相聲都能上春晚,「農民用筆記本、開寶馬轎車」的梗成為歌頌類作品的黑點;
天津以茶館、小劇場為載體的傳統相聲持續復興,然而這一復興是和鼓曲、評書等曲種同步的,因此影響力僅限於懂這些傳統曲藝的天津觀眾範圍內,無法像經過改造(加包袱,開尺度)的郭門「傳統相聲」一樣推向全國;
相聲大賽質疑聲頗多,馬季「舉賢不避親」,二人轉《我要參賽》獲得金獎(感謝提醒,已經是10年的事情了)等等黑點也是層出不窮。

不過情勢也絕對不是暗無天日,體制內的好演員、好作者依然大有人在,好作品也能持續產出!郭德綱在全國範圍內火起來之前,直到零幾年,《周末喜相逢》還在,相聲大賽也有佳作,全國觀眾即使只看電視,也能經常欣賞侯耀文石富寬、王謙祥李增瑞、李金斗李建華、趙偉洲楊少華、楊議楊進明、王平鄭健、奇志大兵,以及新人逗笑逗樂等演員的精湛表演和優秀作品,因此相聲雖然算進入了低谷,但絕不算極度式微。

周~末!喜相逢,和諧歡樂中;周~末!喜相逢,笑星大聯盟!
相聲車輪戰,小品逗你玩;幽默全接觸,明星大反串!
周~末!喜相逢,和諧歡樂中;周~末!喜相逢,笑星大聯盟!

多麼熟悉的聲音……但是這節目以及類似的《綜藝大觀》的沒落是必然的,改成《我愛滿堂彩》也沒用,現在的吃瓜群眾就愛看《跑男》、《極限挑戰》、《我歌》、《喜劇人》這些綜藝,你能管觀眾愛看什麼嗎?誰都不怨,時代不同了而已。最後一句話,《我愛滿堂彩》還是別再摻進去真人秀的內容了!這真的對收視率有幫助嗎……

姑妄言之,不免固陋。


一個女澡堂子網能樂好幾年


說說87年的春晚吧,相聲是重頭戲,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小品。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段段皆為精品。馮鞏劉偉的電影名對春聯,笑林李國盛的笑林廣播電台,侯躍文石富寬的打岔,姜昆唐傑忠的掉老虎洞,更經典的是馬季等的群口五官爭功對於那時的熒屏來說真是一場視覺盛宴。。相對相聲,那屆春晚小品印象深刻的是王剛趙連甲的拔牙,還是傳統相聲改編的,再有就是郭達的產房門前。


京津地區什麼樣不了解,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京津以外學校是在德雲社火了以後才有相聲社團的。
郭德綱給很多隻從電視上看相聲的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原來相聲可以這麼說,原來傳統相聲這麼有意思,原來有這麼多單口以前根本沒聽說過。

如果沒有老郭,大部分人可能還是只知道電視上的相聲,而像我這種在天津生活了好幾年的外地人可能一次去劇場聽相聲的想法都不會有。
老郭給我們打開大門,我們進來了,他卻關了門。
我覺得現在喜歡聽老郭屎尿屁的人比當年我們只能從電視看相聲的時代更可憐。


我現在基本都是在黑郭德綱,但憑良心說話,我黑他真的是因為當年太喜歡德雲社的作品…而他現在對相聲的態度太讓人傷心
之前十號胖狐狸回復郭德綱如何應對這次事件時最後說的是貞女失節不如老妓從良…我是真太期待老妓從良了…


相聲本身的技術問題,各位答主都說的很明白了。我試著換個角度講講,這個角度就是時代的變更。

從經濟上說,90年代以前,市場經濟還在形成階段,計劃經濟痕迹依然很重。21世紀之後,市場經濟走上正軌。中間這個90年代,通貨膨脹,國企的衰落,下崗潮……往好了說是改革陣痛,往壞了說那就是國進民退。

說這些和相聲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太大了。相聲是大眾藝術,相聲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百姓的生活水平,說白了就是百姓有沒有那個閑心和閑錢聽相聲。80年代末,雖然大家沒什麼錢,但是生活壓力也不大。相聲演員也有那個閒情逸緻搞創作。看看《宇宙牌香煙》,明踩民營企業。《虎口遐想》呢?字裡行間勾勒出那個時代的側影——周六上丈母娘家幹活,處對象逛公園,要死了還想著單位追認以及為七五計劃做貢獻。

21世紀以後呢?百姓開始從改革陣痛期恢復,手裡有錢了。生活壓力大,也有聽相聲發泄情緒的需要。同時互聯網進入寬頻時代,網上聽相聲成為可能。這種情況下,郭德綱順應時代,借著北京電視台的宣傳一夜走紅,開啟了小劇場+互聯網的相聲新時代。商演票甭管多貴都不愁賣,而且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到哪開專場都能坐滿了。群眾有了經濟基礎,相聲才能賺錢。

中間的90年代,相聲的只要受眾都在接受下崗潮的洗禮。您郭德綱再有才,說的包袱再響。對不起,人家家裡都揭不開鍋了,真沒那心情和金錢去給您德雲社捧場。那麼在冊的相聲以及小品演員這會在幹什麼呢?——他們也在擔心自己下崗咯。所以這段時間就出現了某東北籍著名小品演員,在家鄉工人下崗苦的一比的時候,春晚高喊「工人要為國家響,我不下崗誰下崗」。這句話你和《宇宙香煙》對比,十年前諷刺民營企業主,十年後懟死國企下崗職工——時代滄桑啊。

當然,90年代百姓再窮,文化也是有市場的。所以僅以經濟論,並不充分。還必須看下文化導向。

90年代以前,中國還是相對封閉的。對西洋事物不怎麼感冒。相聲作為傳統藝術,還算有市場。90年代到21世紀前幾年,文化導向整體轉向,一句話「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從幾個方面回憶一下:92年小品《追星族》,95年的《如此包裝》,還算是對港台明星的一種反抗。後來呢?HOT,哈狗幫,周杰倫等等直接湧入,大陸流行樂壇節節敗退。中學老師面目猙獰地威脅也攔不住學生的褲子變成「面口袋」。雅尼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演出,把「高雅」的定義改為了「西洋」。就連馮小剛的賀歲片也不能免俗。97年《沒完沒了》,吳倩蓮參演是賣點。98年《不見不散》,一竿子支到美國去了。到了《大腕》,你再看,整個就是西方的商業模式形式風格。現在對北京人的一個錯誤觀念,就是總覺得北京大爺就是提籠架鳥,盤核桃盤手串,衣服是盤扣的,身穿瑞蚨祥腳踩內聯升。您真錯了,90年代到21世紀前幾年,誰這麼穿誰是土鱉。

那麼,這種印象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我認為可以以馬未都在《百家講壇》上發聲開始。差不多在那個時點前後,社會開始回歸中國傳統。文物收藏,海黃紫檀做引導,後邊核桃手串服飾茶葉什麼的都跟著來了。這才有了現在的北京大爺的形象。

相聲自然受到文化潮流的影響。在文化向「西」的時代,相聲作為傳統藝術必然受衝擊。大山這位演員我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一位外國人說相聲也能在當時掀起一段風潮。你那會叫上倆演員,長袍馬褂上台說段《黃鶴樓》,可能有人聽么?你要西化么?怎麼個西化法?相聲改脫口秀?

郭德綱火起來的時間點,正是文化導向回歸的時段。咖啡喝膩了,突然給他來段《太平歌詞》,喲,還是這茉莉花茶喝著順。

所以,要我說,不是郭德綱救相聲,而是時代救了相聲。百姓手裡沒錢,文化導向全面西化的時代里,郭德綱連自己都救不了,還救相聲?


姜昆已經出不了好作品。
馮鞏和牛群在春晚上的作品都還不錯,和牛群分手後找郭冬臨的幾個作品也還行,至少象相聲。
侯三爺出了幾個好作品,氣迷心,心病等,某次相聲大賽侯石師的新扒馬褂作為展演作品很好,後來在周末喜相逢上他們仨又演了段更完整的新扒馬褂。
楊議楊進明是首屆相聲大賽的金獎得主,作品好像是如此辦學。他們和楊少華老爺子還有經典的肉爛在鍋里以及得獎之後這樣的好段子上演。
奇志大兵憑曲苑雜壇上的喜喪走向全國,經典作品還有我是110,白吃,遠親不如近鄰,治感冒,挑戰主持人等。其中治感冒獲得相聲大賽金獎,大兵獲最佳捧哏獎.頒獎晚會上的挑戰主持人笑果奇佳,比參賽作品還好。
總的來說,那段時間在電視上還是能時不時聽到好相聲的。


中國喜劇表演,最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創作者的重要性。

而所謂的「前郭德綱」時代,正好是創作者凋零的時代。

2001年,梁左去世,2002年,姜昆失敗的《妙趣網生》誕生。

2001年,何慶魁寫出最後的傑出作品《賣拐》,之後水平逐漸下降,2005年高秀敏去世,何慶魁從此一蹶不振。

2005年,央視春節晚會最後一部經典喜劇作品《裝修》問世,之後再無才華橫溢的作品出現。春晚小品向著抄襲日韓綜藝的不歸路前進。

而郭德綱,在上面說的那個時代,開創了一條新路。即小劇場+傳統相聲結構+網路笑話。小劇場模式,規避了電視台的審查;傳統相聲結構使郭德綱不必自己精心創作;網路笑話又能保持相聲包袱的新鮮感。一條新路,加上郭德綱本身的傳統功力和劇場經驗,使得之後的事情順理成章。

再有一點:前郭德綱時代,是互聯網醞釀的時代;而郭德綱出名的時代,是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

下圖是中國網民人數的增長速度,我們可以看到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網民人數的增長速度顯著加快。這同時也是郭德綱名聲增長速度最快的幾年,這二者的重合,不能不說是有極大關聯性的。


先佔個位子,有好多想說的。


從郭德綱之後聽相聲,不叫孤陋寡聞。叫熱愛藝術。
但是你只聽郭德綱的相聲,別人的連沾都不沾,不做了解還大加指責,那就是孤陋寡聞。


與其說是郭德綱老師拯救了相聲,不如說是新媒體拯救了相聲,國家的黃金十年拯救了相聲。

可以參考同期電影的市場變化。

所謂的「前郭德綱時期」,其實就是電視媒體稱霸的十多年,說實話電視很不適合相聲,所以即使強如郭德綱老師,在春晚上也沒有好的表現。

抽空再答吧


那就是一個演員把觀眾當傻逼的時代,沒有人尊重相聲尊重曲藝。都不過是敷衍罷了。

王謙祥李增瑞一出來就知道他們又要「達坂城的姑娘」「狗月狗的狗」了;說了十幾年《妙趣網生》的姜昆,說了許多年《如何是好》的王平鄭健乃至於唱了無數遍《海棠紅》的師勝傑,他們一上電視我就知道他們會表演什麼節目,從沒有猜錯過,準確率百分之百。陳寒柏一出來就知道他又要昧著良心說農民怎麼富裕了;李金斗李建華到了二十世紀末還在把《瀟洒走一回》當成流行歌曲演唱,你tm是在逗我?李金斗好容易弄段《新夜行記》,連續說了也有十來年了,就算是大便這麼翻騰也沒味了吧?無數相聲演員把他們二十年前的成名作反覆在各種場合上演,一字不改的說著早已過時淘汰的台詞,矇騙台下的觀眾。他們甚至在二十一世紀初把「帥哥」「靚妹」「哇塞」當成社會新潮流行語介紹給台下的觀眾們,觀眾們楞沒有上台抽他們,這些說相聲的簡直是詐騙行業的恥辱。看來,穿越這種事情是真實存在的。

侯躍文有段口吐蓮花,將傳統段子改編得非常好,與時俱進的將那個年代的名人加進了相聲段子中,請神的時候「九請毛阿敏,十請劉曉慶」,「前鋒叫馬林,後衛叫高升」。十幾年後,年輕的主流相聲演員說這段的時候,請神的時候依舊原封不動的用侯躍文的台詞,我相信這倆說相聲的年輕人認識毛阿敏劉曉慶,他倆要認識後面那倆踢球的我是那個。人家都退役很多年了好不好!那倆人真的知道自己念叨的是什麼詞嗎?真的知道自己請的那些「神」是幹嘛的嗎?他們只需要稍微加點新的東西就可以滿足那些可憐巴巴的懂得知足的觀眾們。可是他們不肯,他們根本就沒把觀眾當人看。人家有編製,領的是工資,由納稅人間接供養,不需要討好台下的、電視機前的那些傻逼們。當時我心裡有種很偏激的想法,這倆說相聲的在我面前被千刀萬剮我眉頭都不會皺一下。


然而,我們也在烏雲籠罩中看到了那麼一絲絲光明。於寶林先生的茶館相聲方興未艾,大學生相聲逐漸嶄露頭角,相聲廣播剛剛興起。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就算沒有郭德綱,還有裘英俊于丹苗阜王聲劉春山許健李寅飛葉蓬董建春李丁張攀劉銓淼大舌頭的王自健說話像含著漱口水的高曉攀。(反正哪個都比岳雲鵬好。)

江山代有才人出。相聲的周期性復興本來就是早晚的事情。
郭德綱也不過恰逢其時,趕在了其它英雄豪傑的前面。再晚上幾年出名,他也未必有如今的風光。

如此而已,就這樣吧。


我想不用多說什麼,這個視頻足以說明一切,以前的相聲如何,大家自有公論: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051905


二十一世紀初,我這麼愛聽相聲的人都很久很久沒聽過相聲了,當時被笑林老師和姜昆老師膩味壞了,特別特地膩味,要多膩味有多膩味

當時看了一部紀錄片?一百年的笑聲?,我想:得,最後是在這門藝術完蛋之前給大家留個念想啊

我特別反感現在的郭老師,但是,郭老師和他的同伴們,李老師,張老先生,徐老師,何老師,曹老師等等,貢獻實在是太大啦


記得大約小學時還喜歡把相聲錄下來,吃飯時聽,大概有侯耀文、石富寬、姜昆、唐傑忠、李金斗、丁廣泉這些吧,後來就近二十年沒這麼干過,很簡單,因為「不逗了」。郭德綱火了之後,前兩年才開始聽,因為那時對相聲已經沒什麼興趣了,但聽了幾段之後,就又開始存他的相聲,開著車、在家收拾東西時聽聽,就一直聽到了現在,這就是一個70後普通非曲藝愛好者的感受。

個人認為,再怎麼給前些年的不景氣洗地也沒用,不景氣就是不景氣,大部分晚會大作我是聽不了第二遍,似乎也沒見到像現在那麼多相聲團體和個人雨後春筍似的突然出現這麼多——非曲藝愛好者的個人感受。現在的局面,郭德綱的功勞無法迴避。他是現在創新少了,嘮嗑多了,大多不脫倫理哏與下三路,但是,聽著能樂,就有市場,你是陽春白雪,憋著不樂是你的事。

你可以著意強調時勢造英雄,拿出一堆時代背景去證明郭德綱的成就不是非他不可,但是,為什麼是他,而不是別人呢?同時代只有他在說相聲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更加是實至名歸了。一個人的出頭需要客觀條件,但客觀條件只能被最出色的那個人利用到,尤其是這個客觀條件是公開存在時。想想你應聘、創業、升職、追姑娘時吧,除非你是被欽點的(墨鏡)。

我不懂得相聲技巧和專業術語,但是自己個人感覺到郭德綱對發音、語調、節奏的拿捏遠勝於其他很多人,相似的段子,他說出來就是有滋有味,大抵功力使然吧。當然,這是個人印象而已,也許你欣賞其他風格,不過,帶起來這一波節奏的是他。個體的確只能被時代浪潮所挾裹,但總會有一些弄潮兒站出來,在浪頭引領著潮流,他們脫離不了大潮,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浪潮的輕重急緩,政治、軍事、文藝、科學,很多領域莫不如此。

目前想到的就這麼多,謝謝 @大松子 回答內容引發了我的思考。


你們知道當年李金斗、賈侖、宋德全開了東城相聲俱樂部,頭幾天沒人知道,寥寥數人,裡面除了賈侖宋德全這些年輕演員,把侯石、師勝傑、常貴田王佩元等等都請來了,被報紙報道,整版報道,之後數月都搶購一空,當天把警察都招來了,那還是在2003年。

一個現代作品能搬上舞台需要經過多少捶打啊。90年代還有一大批作者還沒有被榨乾,文工團的還有創作會可以豐富,不像現在都是自己閉門造車。一個演員必須遇到一個好的作者量身定做一個節目,考慮這個演員的口風、舞台形象、優缺點,寫完了之後開始大範圍的壓活,不是茶館劇場,而是隨文工團在基層壓活,下來之後總結問題,一個包袱連著好幾場都不響證明是包袱設計本身的問題,修改後再去壓,反反覆復弄到設計的都響了,少說半年的時間過去了。參加比賽,上電視。

但是呢,觀眾節奏越來越快,一段甭說半年,一個月聽幾回就不感興趣了,這種節奏哪兒有那麼多作品滿足需要。傳統作品是救命稻草,不是菜籃子,隨便拿隨便用,萬般沒有作品了摘取一兩個作品充實自己的演齣節目,而郭德綱的出現,傳統作品不是救命稻草了,是商品。傳統作品是好,千錘百鍊,誰都可以拿來用,聽十遍八大吉祥你還樂嗎?郭德綱的出現加速的原本相聲藝術的滅亡。連星火演出都搞不好了,老農說了:「又是幸福拍手歌啊?不聽了。」

悲哀!!!!!心痛!!!!!


馮鞏牛群的經典小偷公司,我聽了N遍都聽不膩。
好聽,有意思,反省問題。
小偷公司【MP3_聲音


我承認郭德綱之前相聲是有一波低谷,但低谷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相聲要亡了,相對於電影電視等流行藝術,曲藝演員群體的規模要小得多,出現一段時間的青黃不接完全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這不是說再次興起的參與者就沒有功勞,可是一個興起的主要參與者與其信眾卻非要貪天之功把自己塑造為相聲唯一的救贖者,這是我個人無法容忍的。
我愛看海,潮水退下去又漲上來,每天都有每天的樂趣,可突然有一天,一波漲潮的海水裡最大的那朵水花和我說:「是我拯救了大海,你看看之前幾個小時水位都到哪了?」最可氣的是,他都開始退潮了,那批他帶來的卷集著泥沙的渾水還要吹捧他:「他拯救過相聲,我們要感激他,他就是神!就是救世主!」

救世主?對不起,他只是浪催的而已。


沒有郭德綱的時候,
孫悅在動物園當大象,奧不,喂大象。
于謙老師在拍電視劇,小龍人,編輯部的故事,京華煙雲。偶爾跟著團里去鄉下演出。
岳雲鵬和孔雲龍在海碗居(記不清楚好像叫這個名字)端菜洗盤子。
不出意外的話,他們最終會和全中國其他幾千萬服務員一樣,攢幾年錢,回村裡娶個丑姑娘,帶著媳婦出來開個小吃店。
何雲偉在上高中。
上完高中接著念個大學,如果是在天津上大學,有可能參加相聲社演幾段相聲,退役後來知乎上當相聲話題大v,和其他校友一起每天吃飯睡覺罵郭德綱。
徐德亮在北大中文繫念書。
出來當個編輯,或者出幾本書,或者在哪個大學當教授。
苗阜王聲高曉攀們在上學的同時學著相聲。
他們將來會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職業,偶爾在公司年會上表演段相聲。
王自健們,在北京當白領,每天朝九晚五的掙著錢。
而現在各個大學的相聲社團(除了天津的大學)都還沒有誕生。

主流相聲界的姜昆們,還在相聲大賽當著評委,看著自己的徒弟得一個又一個金獎。偶爾上春晚說兩段令觀眾尷尬到想自殺的歌唱祖國弘揚民族大義的愛國相聲。

侯耀華們還沒有開始賣假藥,李金斗們也沒有因為嫖娼被敲詐。戴志誠們,也沒有和自己鄰居的妻子結婚。

馬季先生,侯耀文,石富寬們還在賣力創作賣力表演,扶相聲大廈之將傾,卻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馬三立,馬志明,高英培范振鈺,田立禾,蘇文茂,魏文亮們,還在說著自己的大師級的相聲,卻也不能挽回相聲聽眾群體的大量流失。

黃宏和侯耀文在春晚演了個小品,小品里有句台詞。
現在相聲明顯干不過小品。

而津京地區的觀眾們,聽相聲的越來越少,看小品的越來越多,但相聲聽眾群體還是有很大的基數。

全國其他地區的相聲聽眾群體,還沒有出現。

津京之外,其他省市,覺得相聲可以當做職業養家糊口的人,還沒有出現。
津京之外,其他省市,覺得應該花錢買票聽相聲的人,還沒有出現。
津京之外,認為說學逗唱的唱,是唱戲唱歌的觀眾,是絕大多數。


如果說郭德綱有那麼一點值得誇獎的話,
郭德綱,他讓早已習慣在電視上聽免費相聲,或者根本不聽相聲的觀眾,願意掏錢買票聽相聲。


就這麼多。


誰?什麼?明天中午吃飯?
不吃不吃不吃!
我沒燙著。脾氣大小和獲得一等獎沒關係。
不是您誰呀,您找我。啊?廣告公司?哎哎!您說,我聽著。
廣告公司找我們做廣告。

我們排……你問問他給多少錢?

 喂,我們想問問,您給我們.......多....少.....錢?


推薦閱讀:

郭德綱相聲有哪些梗,暗諷過哪些人?
為什麼相聲貫口《報菜名》里的菜大多數我都沒見過?
郭德綱會不會親自註冊一個 ID 到知乎來給大家普及相聲知識?
喜劇非得低俗嗎?

TAG:相聲 | 郭德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