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哲學會使人怎麼看待自殺,尤其是叔本華尼采哲學?而我又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癒合摯友因此離去的傷痕?

比如晚年瘋掉的尼采。喜歡叔本華然後跳湖的王國維。哲學與人的精神,是什麼關係。即使鄙夷看清了世界的醜惡,也不應該這麼極端啊。進一步說,就是哲學與自殺等行為的關係。(第一次的內容) (修改後增添內容) ,知友們,畢竟我知識面有限,有錯誤的方面盡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是下面有的知友說的,消遣別人和自己,更不是耍猴看。 唉,可能這樣的問題在下面有些答主眼裡只有文科生提的出,是不切合實際的空想亂談。但是對於我,恰恰是很真實的疑惑。當然下面有個知友指責的對,讀哲學不應該看別人的『二手貨』,但於我而言,未想過真的把哲學當作一輩子的朋友,一輩子的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只是淺嘗輒止。 現在看起來我之前的舉例確實是不恰當的,表述也有失當之處。對不起各位。問此問題的原因並不是我一時的腦洞大開,是我有一位摯友自殺了,我發誓這是真的。

而他一直是個很理性的人,是他推薦我開始看一些有關哲學的書,從蘇菲的世界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之類。更令我內疚的是,在這件事發生前,我收到過他寫的一封情緒低落的郵件,當時我比較忙,簡單回復了幾句,以為他可以自我調整過來。但是,但是……

我現在在閑暇時會胡思亂想,他這樣做的原因。真的,他是一個很優秀的人,物理學霸,在一些競賽也拿過一些獎。他最喜歡的哲學家是叔本華。是什麼讓他選擇了這樣的路呢,他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他的決定(他的朋友我都問過),難道真的只是哲學什麼的?下面有位知友說的很好,自殺是糾結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古希臘有個哲學問題,如果一個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死了,那麼它是否存在過呢?(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此時會想到這個) 。
而在當這個消息在朋友圈傳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是覺得不可思議的,你可以想像一個平時以暖男物理學霸為形象的人會發生這種事情嗎?唉,再確認反覆確認這個消息是真的後,朋友圈一片惋惜與錯愕。我那時想起了在母親靈堂不在眾人面前哭泣的阮籍, 和妻子死之後鼓盆而歌的莊周。在許多哲學和宗教里死並不是人的終點,甚至於,莊周說齊生死,才能得自由。下面有位知友,批評了周國平先生,其陳述固有道理。但是,我依然很敬仰喜歡周國平先生的作品。妞妞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在那本書里,我得到了很多。親朋的離去,是我們人生的要經歷的一站。
說了這麼多,似乎偏題了。下面已經有知友,向我建議換一個題目。我會吸取意見的。謝謝你的建議。
所以,在這裡,我提出這個也許看起來很奇怪很空洞的問題。對各位知友造成的麻煩打擾,請見諒。
問題的名字又換了,可能有些雜亂無章,抱歉。但是,確實是這樣的,那件事情發生過後,到現在依然沒好過來。原來,死亡離我們如此近,許多未曾珍惜的東西走的太快。我應該怎麼做呢?


2016/7/20
1.自殺和精神失常並非密切相關
精神失常有可能會導致自殺,但一個人想自殺並不會穩定地導致精神失常.

2.樣本本身的問題
尼采之瘋和王國維之死,在原因上與其歸咎於哲學,不如歸咎於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導致了尼採的瘋、王國維的死,哲學對他們在我看來反而是葯.可惜並不是解藥,只是止痛藥而已.

2.叔本華本身就是一個反例
題主問題補充里用來做樣本的尼采和王國維都受到叔本華的巨大影響,但叔本華本人活到72歲.即使直到今天叔本華的哲學也被蓋以"悲觀主義"的標籤,但叔本華本人並不在意悲觀和樂觀,只在意什麼是真理.他認為大眾普遍認同的"樂觀主義"是虛假的先驗觀點,所以無法接受真相的庸眾給他帶上了悲觀主義的帽子.
而他本人在我看來才真正算得上樂觀.叔本華從來不教唆別人去死,也從來不阻止別人去死.與尼采對比的話,叔本華平靜的娓娓道來和尼采慷慨激昂的文字形成了鮮明了對比,而這種對比反應了叔本華認知上的滿足和尼采意欲被抑制的痛苦.

3.哲學家們的反例
從統計學角度來講,知名的哲學家反而擁有很高的平均壽命,這與精神失常是相悖的:

蘇格拉底70歲(前469 - 前399)
柏拉圖80歲(前427-前347)
亞里士多德62歲(前384-前322)
康德80歲(1724 - 1804)
叔本華72歲(1788 - 1860)
羅素98
歲(1872 - 1970)
維特根斯坦62歲( 1889 - 1951)
波普爾92歲(1902-1994)

這之中短命的哲學家當然也有很多,但總體來看,長壽的居多.如果不僅說西方哲學還要引入中國的哲學家,那麼壽命就更長了,當然很多生卒年失考是不準確的,但大體不會偏差很多

老子(前600-前470)
孔子72歲(前551-前479)
惠施90歲(前370-前310)
孟子83歲(前372~前289)
墨子92歲(前468-前376)
馮友蘭95歲(1895-1990)

不過我認為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世界上被人稱為哲學家的人非常少,而像叔本華那樣在30左右就把自己的哲學主體觀點表達出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哲學家需要長壽.對概念優秀的認知能力可以善因為年輕而欠缺的經驗,但無法完全替代通過時間積累的認知材料.

4.哲學並不是用來"鄙夷看清了世界的醜惡"

偶爾有人因為哲學精神錯落,那是因為他們所閱讀的哲學和他們自己的哲學產生了巨大的衝突,對自我同一性產生了石破天驚的影響.但這種情況很少有直接造成生理性影響的,大都可以調整過來,要麼兩者中和,要麼偏向某一方,要麼從第三者尋求調和.所以總體上來說,哲學和精神錯亂關係不大.

由於哲學體系具有這一爭辯好鬥的本性,所以,哲學家要獲得認可和名氣,其難度比文學家不知要大多少倍。文學作品只要求讀者進入為其提供娛樂消遣或者鼓舞升華的系列文字之中,為此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但哲學家的著作卻試圖使讀者的整個思想模式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要求讀者宣布自己在此之前在這一門學科里所學過的、相信過的東西都是錯的,所花的時間、精力全都白費了,現在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他們至多只能保留某一位前任哲學家的部分思想,以便在此之上重建基礎。另外,現存哲學體系的教授者也成了與新的哲學體系較勁的強力對手——這是他們為保住其飯碗所使然。事實上,甚至國家政府有時候也會把其偏愛的哲學體系納入其保護傘下,並且通過其強有力的物質手段,防範和阻撓其他學說的傳播和流行。

"即使鄙夷看清了世界的醜惡,也不應該這麼極端啊。"這個問題補充基本說明了題主的哲學素養,使得這個問題基本不會獲得什麼優良的答案.我也不過是在這亂說一氣發泄自己的不滿而已.看了下某回答下題主的評論;

"看過周國平對尼採的介紹,我還是固執己見,淺薄以為他是因為對世界陰暗面的失望。實際上,尼采和叔本華的哲學很相似,所謂的悲觀主義,或者說唯真理是務。"

如果我不是寫到這裡才看到這個評論,我肯定不會在這個問題下浪費一個字.除了想一起耍猴戲的,沒人願意和閱讀周國平的人一起討論哲學.而且題主簡單幾句話讓我覺得和周國平真像啊.
"還是固執己見"、 "淺薄以為"、"實際上"、"所謂的".
對比下面我這個回答里對周國平語言的分析,題主以周國平為切入點和夸夸其談尼采、叔本華也就不奇怪了.
國內對尼採的翻譯哪個版本最好?

人們大都並不想閱讀真正的好書,而只想閱讀和自己同類但強那麼一點兒的書而已.從問題本身到"世界的醜惡"、"陰暗面"等用詞,都給人以笑料.嘲笑題主本是我在知乎所最厭惡的行為之一,但抱歉,問題與題主確實可笑.一副小女兒強行穿上大人的西裝站在講台用稚嫩的聲音宣講嚴肅地內容一般.如果認真回答的話,上面那些都不需要提,只要直接分析哲學著作與哲學讀者的關係就可以,哲學家和讀哲學沒有多大關係.但因為問題本身就是可笑的,也就無法按照可笑的路回答下去.

建議題主多看哲學原著,少看些思想上的二手書,周國平介紹尼采和于丹《論語》心得有什麼區別呢?本來有語言的隔閡,就已經對理解產生了影響,還要通過劣質骯髒的漏斗去過濾原初的清水,不喝也罷.好書讀再多都嫌少,壞書讀再少都嫌多.

通常,妨礙我們發現真理的不是事物那誘人犯錯的虛假外表,同時也不直接是我們悟性不足所致,而是因為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偏見——這些虛假的先驗之物——對抗著真理。它們就像是把船隻吹往與惟一的陸地相反方向的逆風——對此,船櫓和風帆是無能為力的。

看不懂就去查,查了還不懂就去問,怎麼都是不懂就去放棄.哲思能力是天生的,後天的補足是一種痴心妄想的自我安慰,看看現在中國大學裡哲學淪落成哲學史就可見一斑了.
出自腦髓的智力和手腳一樣,都是為了生存的工具而已,不比因為自己手腳比別人長就沾沾自喜,也不用因為比別人手腳短就妄自菲薄.

2016/8/2
看了下題主進行了問題補充,由歷史人物的例子回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例子。
題主陳述了自己有一個物理學霸的摯友,生前最喜歡的哲學家是叔本華。
至於題主後面那些自己支離破碎的感想,就沒什麼補充的價值了。在這方面我建議你去看工具書學習下怎麼高效提問,不然大多數人因為會因為問題補充而削減回答的興趣,反而還不如只有問題沒有補充。

回到題主補充的有效信息上。題主的疑惑在於:
摯友的自殺和哲學是怎樣的關係。正如前面我說尼采和王國維的自殺受哲學的影響遠不如受現實的影響大一樣,題主的摯友自殺在你的陳述中我認為也是現實原因為主。
題主自稱是他摯友,但是對他喜歡的哲學是「淺嘗輒止」,甚至從這麼簡短的一個問題補充上就暴露了許多的問題。我當然不是說摯友就要有共同愛好,但我覺得題主除了心性溫寬以外,思維上實在是離得太遠,以至於我不禁由題主把題主摯友的哲學也一併看低了。而當摯友自殺,題主問他其他的朋友,沒有告訴過任何人,而當他死訓在朋友圈傳來,所有人都「不可思議」。這是一種多麼大的孤獨和痛苦啊,沒有任何一個人發現端倪,活著在別人眼裡是理所當然,死了卻成了意外。學霸不過是一個面具,智力不過是生命的工具,而在社會中的交際才是普通人作為人的基點。
從他生前給你寫了一封情緒低落的信,說明他還是求救過的,更說明他不是一個可以自己獨自堅持著的人。
在哲學上來說,題主提到的兩本小書,《蘇菲的世界》我沒看過但知道是常被推薦用來哲學入門的小說,《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附錄與補遺》里的散文節選。後者還算是半個哲學原著,至少叔本華是在他的哲學體系下對人生髮表了見解。但從書的開頭叔本華就告訴讀者了,所謂人生的智慧就是生活的藝術就是幸福論,幸福論的前提就是人活著是幸福的,而在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已經否定了這一點。題主摯友的死當然和叔本華有關,這也是大部分人都不待見叔本華和急著扣悲觀主義帽子的原因。但是並不是叔本華的哲學引領了題主摯友的死,而是題主摯友自己的哲學在叔本華的影響下走進了死路。叔本華本人是反對自殺的,人想從生存意志中擺脫需要的是否定生存意志,而自殺反而是對生存意志的承認和臣服。當然我並不了解題主摯友是和題主一樣對哲學淺嘗輒止,看了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就難受地無力生活,抑或他只是覺得題主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或者說接受程度只能讀下《人生的智慧》才推薦此書,而題主摯友本人其實已經從柏拉圖、康德、《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等看到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是前者,因為達到後者的境況還會自殺實在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哲學能消解迷茫和恐懼,把沉重的現實從永恆的角度上變成羽毛,讓人看清自己,我甚至有這樣的觀點:一個人的哲學素養和這個人的自殺幾率成反比。
在此並不是對題主摯友的自殺有什麼意見,我的母親多次自殺未遂生下了我,從遺傳到家庭環境我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不同點是,我可以坦然接受這樣的想法和自己,對自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人不能接受死亡往往是因為不能接受自己死了世界還存在、他人還活著,但正如出生之前就有無盡的死亡一樣,出生之後無盡的死亡也沒有什麼區別。何況這個世界,除了從未出生的以外,死者比活人強多了——這些都是叔本華的觀點。如果你不能理解為什麼叔本華如此看待生與死卻還反對自殺,不妨去嘗試著讀一下他。不過我覺得即使摯友的死與這個名字有如此之深的聯繫,題主也不會因此而投入過多的精力。所謂朋友也就是這麼一會兒事了。
上面所有的這些,看似都是在分析摯友和諷刺題主,但我不得不說,其直接的目的都是讓題主寬心。你我素昧平生,我對你毫不關心,只不過這種經歷和觀點遭我同情,故而在此多說幾句罷了。題主對摯友的死當然負有責任,但無需過度自責,組成這個世界的我們,誰又對他沒有責任呢?何況還有更為親近的父母,還有可以不斷調整如果實在調整不過來可以去就醫的自己。在這些方面,我並沒有覺得題主摯友擁有題主所標榜的那種程度的理性,物理學霸說明不了什麼。
題主如果能借著摯友之死,帶著心中這種疑惑與困頓,去在業餘時間研讀一下叔本華,倒是大有裨益。叔本華髮表代表作以後30多年無人問津,晚年才隨著包涵著《人生的智慧》的《附錄和補遺》從大眾身上獲得名聲,他終身未娶活了70多歲,死的時候葬禮上一個親人也沒有,題主能理解嗎?康德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故土,以有限的認知材料直接思考人「理性」的限度,題主能理解嗎?不能理解也沒關係,可以嘗試著去理解,哪怕看一些二手解讀書,一些傳記,也沒什麼關係。但我個人的判定下,題主當下是做不到的,所以就讓摯友也好,叔本華也罷,都隨風消逝在生活中吧。題主還有題主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中偶爾微弱的落雷也很難驚醒沉浸在生活中的大眾,並沒有什麼不好,來知乎問個問題,翻幾頁書,思考下,該幹什麼幹什麼。
如果某天你因為身邊的事受到了真正巨大的震動,你不會有任何在知乎提問的心情,你知道知乎幫不了你,周圍的人也幫不了你,這時候你可以試著去接觸叔本華的哲學,相信你感受到的將不是悲觀,而是達觀。


不是哲學導致人自殺,而是有喜歡哲學的潛質的人和有自殺傾向的人的特點是部分重合的


謝謝邀請。題主舉的例子和問題關係不大,尼采發瘋是因為生前的世界未曾善待他,而王國維「經此事變,義無再辱」不言而喻了吧,不能說他精神失常。
看清世界的醜惡...我倒寧願自殺是為了真理,應該有這樣的人。
讀哲學和自殺無必然聯繫,自殺無非是糾結自己與社會罷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補充:人生一夢,白雲蒼狗。願節哀順變。


從哲學史上看,以及從哲學學理上看,哲學與自殺有微弱聯繫;此外,從心理學上看,許多哲學家的自殺經歷和自殺念頭一旦被廣為人知,這對後世的哲學學者本身就是一種不太正面的心理暗示。
而且,哲學家一般都不想做思想上的懶漢,凡事愛究根問底。像生死大限這種事情,自然是任何一位崇尚不迴避問題、敢於正視一切的哲學家不輕易錯過的重要議題,但是,世上的事情,沒有幾件是經得起究根問底的,一件原本有點意義、有點意思的事情,追問多了、反思多了,最終會發現它不過如此,這時難免會心生一種人生的荒謬感、虛無感,離對生命的否認就走近了一步……
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史,甚至有一種對哲學的理解,即哲學是對死亡的思考和反思。加繆直接說,哲學就是學習死亡。中國從孔子、莊子以來,也有一種相似的關於哲學的思考,深入哲學這門學問的骨子裡頭
死亡這種東西,對個人而言是許多東西(未必是一切)的毀滅,不同的哲學、不同的宗教(可視之為儀式化的哲學)都有一套對於生死的系統看法,一套超越對死亡之恐懼的理論。但是,這些理論不能征服所有愛琢磨死亡的人們,他們只能自我救贖,而鑽了牛角尖的人,或者救贖失敗的人,離死亡、離自殺又進了一步……
關於生死這麼大的事情,存在無數種善意的、帶撫慰性質的雞湯,但沒有任何一種心靈雞湯是經得起深入反思的,除非有一種強大的哲學和宗教
相關性:哲學學者


古典哲學是教人如何去活的東西,實在沒有任何理由會讓人精神失常。

精神失常是複雜的問題,涉及到很多心理學內容,不是一個答案能說得清的。而且失常到底怎麼定義也是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很多精神失常的人並沒有自殺的傾向,許多自殺的人,例如日本的自殺者,是因為被社會孤立,在日本這種有著最不明顯而又最牢固的封建殘餘的國家被社會孤立是很嚴重的,很多日本人自殺不是因為精神失常而是因為這個原因。
中國的老子,孔子的學說也都是哲學,並沒有哪些追隨者精神失常吧?
牛頓在晚年的時候,因為吸入水銀蒸汽而且沒有再能做出與之前能相媲美的成就,開始出現被害妄想,用惡劣的書信攻擊摯友。而且,仔細回想,發現很多人都有「很多(科學上)天才都是非常怪異的人」的印象,總不能說科學也會導致精神失常吧。


哲學跟自殺有一定關係,但哲學不是本質原因。正如許多文學家也會自殺,其實是因為長時間的深入思考會讓我們的思維形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讓我們會讓我們的大腦不斷的運轉,根本停不下來,彷彿自己的思想不受自己控制了一樣。這時候已經算是抑鬱了,但他們往往不能意識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只是執著於把自己想不通的問題想明白,他們覺得只有徹底弄明白才能讓自己解脫,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看完你對你的朋友的描述,我大概能猜到他的人生。
大多數人僅僅由本能活著,少數人會嚴肅地思考存在的意義。
如果世界對他沒有意義,就像借住在陌生人家裡,那不如離去。
我想他一定沒有感受過愛,儘管他以陽光暖男的形象示人。
我留在這裡的原因卻不一樣。我消極到不想離開。就像「不作為」本身也是一種作為。


熱愛哲學的人,眼中的世界是與不接觸哲學的人完全不一樣的,且一人一世界。哲學與死亡必然相關,因為對生死的追問是最最基本的哲學思考。本人馬克思理論專業,各類哲學是必修(尼采包括其中),患躁鬱症,男友在我患病期間與我分手,特別決絕的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並迅速找到新女友(前男友不相信我得了這個病,沒有怪他的意思,畢竟他是自由的)。然後我絕望了很久,自然地想到死,思考死亡問題的同時特別想自殺。
這個期間我表現得極其正常。患躁鬱症的人不犯病的時候比正常的人還正常,暖暖的乖乖的一幅大好青年的樣子。
於是,我找到一本叫《哲學家死亡錄》的書,這本書沒多麼深刻,裡面用詼諧的語氣記錄了各路哲學家的死亡已經對待生死的態度。
然後看到泰勒斯

我的躁鬱症在短期內被治癒了


你好
精神失常需要長時間的、深刻的內心壓抑和價值觀的扭曲。
就像跑了十年的女友,就像死了同床的寵物,就像破碎了兒時的夢想,就像放棄了一輩子的執念一樣,您太高估哲學這東西的影響力了。
祝好運


你怎麼不算算不讀哲學的人自殺率是不是更高


你該怎麼辦?只有一點,那就是繼續走你的路,吃你的飯,睡你的覺,愛你所愛的人。至於其他,你可以去考慮,也可以不去考慮。真的哲學是教人智慧的,要能從其中走出來。建議再看西方哲學前,先看馬哲。謝謝!


我一直在這個等死和找死的臨界點逗留了很久,但始終缺少最後的勇氣。
分割線…………………………
生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難求。難啊……


先說結論。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更好生活的學問。不是讓人自殺的。
自殺其實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因為萬物都貪生怕死,祝願你的朋友安息吧。
哲學和自殺並沒有什麼本質關聯,哲學本質上也只是一門學問,和數學英語沒什麼區別。實用主義也好,存在主義也好,都也只是一家之談,類似於加減乘除。倒是抑鬱症的人很容易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以及墮入虛無主義,感覺做什麼也就那麼回事一點意思沒有,還不如死了輕巧自在。
不過,尼采和王國維的死,很大原因並不是因為學問,而是因為外在的環境因素。也就是說,每個學說的提出都有其自身的環境因素在裡面。舉個栗子,要不是長年戰亂,孟子也不會到處遊說仁政。
哲學我感覺說的更多的是人性。人性這種東西與生俱來,不可能有什麼改變,所以,我們看兩千多年前的言論還能感同身受,有所共鳴,人類本性難移罷了。所以,尼采想做超人,沒做了自己先瘋了,王國維研究了半輩子歷史,也沒看清皿煮的時代潮流,逆潮而動結果也是可想而知。自殺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哲學並沒多大關係,倒是想自殺的人我勸可以看看 「傳習錄」,馮友蘭講哲學,心經之類,當然在沒完成自己塵世應盡的義務之前,我也不建議出家,看破紅塵連紅塵啥樣都不清楚看破個什麼勁。最後,希望樓主不要過分自責,祝好。


我是得了抑鬱症以後,曾經自殺過數次,但是沒有足夠的勇氣。有人說抑鬱是靈魂的一次重感冒。為了醫治自己的靈魂,我老了無數古今中外思想著作。但這裡不想咬文嚼字的去談某個思想家的觀點對人的影響。
但我想說的是當某個生命個體開始真正思考存在本身的問題時,而他又不能從思考本身得已解脫,他就有可能走上別人口中的所謂極端——自殺。
有一個老掉牙故事說得是有一片豐沃的草原上有一群羊,這群羊千百年來不停地繁衍生息,這裡的草依然夠他們的種群生活。但終於有一天其中有一隻羊開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我為什麼是一隻羊?我為什麼是四隻腳走路?我為什麼非得吃草而不是吃石頭或者昆蟲?我為什麼活著?……然後他開始不吃東西,每天無時無刻都在想這些無窮無盡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忍受不了,從懸崖上跳下去自殺了……在這以前其他的羊並沒有發現他有任何的異常徵兆。
這隻羊就是這整個生態系統遊戲的漏洞,但上帝不會讓這種漏洞的存在,所以他必須死。
看過《楚門的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別人預設的一場遊戲時,你會知道人生是多無聊的一件事情,記住是無聊!無聊比痛苦更可怕,在哲學上就是所謂的無意義。
或者更形象一點,大家都打過網路遊戲,網路遊戲裡面有副本,玩家,定時出現的npc,劇情任務等。而網路遊戲最終贏家不是玩家,而是編寫這遊戲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當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生活的世界是真正的網路遊戲,而你只是一個好不起眼的被程序化的npc,那些所謂的政治家是玩家,正真的贏家嘲諷得坐在電腦前看江山更迭,看生死輪迴。看遊戲不斷更新,也讓遊戲越來越複雜精彩。而每一次戰爭都是打副本,每一次文化改革都是更新系統,導致最後系統內存愈來愈大。愈來愈複雜。最後出現漏洞!!!漏洞!!!漏洞!!!
而這個漏洞就是思想家哲學家,因為他們真正去思考一切體系的根源,宇宙,上帝,神佛,存在這些事情,正如《權利的遊戲》上說天空只是上帝俯瞰人類的一隻眼睛,他或者悲鳴,下雨,痛苦,下雪,憤怒,打雷……
但是上帝不允許遊戲有漏洞的存在,然後消滅掉你。那些思考力度不足以維繫自己生命本身的你,就會以「不作為」或者極端來抵抗上帝,你以為自己這麼做是智慧的反抗。但這確實上帝輸入你程序時候給你安插的一個病毒,你懷疑他時,病毒即刻啟動,帶你走上極端。
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你這種哲學思考者破壞了智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讓它不在平衡。那麼你就必須中病毒死去。
再發一個惡俗的比喻,豬圈裡的豬就是生下來吃,吃了長,長了被殺。但卻沒有一隻豬思考自己的一生,或者豬對於生活本身,沒有一隻願意去做特立獨行的豬:)除了王小波~不過他也中病毒,英年早逝了-》
你朋友的事情我不太了解,但你提哲學和自殺之間聯繫,我就能想這麼多,當初我想到這層的時候,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是悲觀的自殺,但是沒有勇氣,就改為「不作為」對所謂上帝的反抗。
後來!!
記住!有後來!?
我開始讀中國思想,莊子和王陽明徹底拯救了我。他們提出的齊物論,天理人慾等思想讓我開始反思人作為個體的意義,而不是整個宇宙的意義。
既然生死人生都是設定好的,那麼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釋放我作為人的所有「」欲「」同理我作為人這個群組中個體,我就堅持自己個性,真誠純正。對與錯不去管他,自己想去做成什麼事情就去做,不用履行自己作為npc的責任,正視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嫉妒心和虛榮心。活出個體生命的升華。
這就是我作為四年抑鬱症患者和哲學小學生的淺見。
一句話,不要壓抑個體生命的升華!不要已社會既定的所謂正確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壓抑自己的個性。
大家肯定知道有個人叫羅永浩,我雖然不是他的粉絲什麼的。他的價值觀,人生觀也不是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是我佩服也敬仰的就是他這種生命本質的飛揚。
我們對於上帝而言,或許真就如同豬圈裡的豬,當有一天我們思考了生命存在本身的問題,我門不要費力去抵抗,保持思考,活出自我,特立獨行,適當沉默。永遠浪漫的看待任何問題。這是對生命最本質的「反抗」。
有點傳銷口音,但都是肺腑


題主是個妹子吧?實名反對票數最高的那個答案。回答妹子的問題,怎麼可以如此的赤裸裸呢?一看就是不解風情的臭傻子。你現在都沒走出來,那證明了那傻子說的沒用,是呀,再有道理,再準確,可是題主就是不接受,不理解,有什麼用呢?你聽我的,別看周國平以及現在閱讀的一切書籍了,因為既然你沒走出來,就證明了那些毫無用處。喜歡周國平沒事的,我也喜歡過,他那些拆卸組裝的一套理論,一般人都分辨不出來,尤其是他那個妞妞,簡直就是女性殺手。可是,如果我說,他那個妞妞能治,他卻沒治,你會不會心涼呢?哈哈,開個玩笑。
我告訴你怎麼走出來哦。如果真的是你的至交好友,那就不要走出來了,最好一輩子活在不快樂之中。因為這世上有一種高貴的品性,它故意折磨自己,以表達她對逝去親人或朋友的忠誠。可是啊,顯然,你不是這種人。
那麼,你的痛苦終究有限,因為你的感覺只能走這麼遠。正如臭傻子所說,人的胳膊有長有短,人對世界的感受,也是千差萬別。可是,這沒有什麼,有什麼關係呢,不存在的,這些都不存在的。
我說的也沒用,你還是走不出來,那我不也是傻子咯?其實,你想過沒有,你走不出來,或者是因為你,不想走出來。


你不能理解他,所以也辦法理解他自殺的原因,和讀不讀哲學關係不大。我覺得你的朋友並不希望在離開後,遭到親朋好友的臆測,比如他的自殺原因。一個人表面再光鮮亮麗,性格再豁達開朗,也不代表他就是開心的,看起來再幸福的人,也不代表他有一張[一輩子都不想自殺證明]。
言語如有冒犯請原諒。


哲學與精神失常兩碼事,
話說抑鬱狂躁多才俊,
自殺,學者藝術專家文人intellectual知識分子太多了,
其實相比,哲學家壽命其實普遍偏長,因為看得開,
文革中躲過多為哲學家


當我在精神上極度絕望時,不會想著去毀滅肉體,因為我覺得悲哀是真相而不是我造成的。正是因為肉體沒有被毀滅,才使精神更加絕望,因為眼前的痛苦沒法消失。而當我想到這些時,我的意念已經從痛苦中走出來了。
但這些由於痛苦所引起的激素分泌紊亂等生理反應卻在慢性地腐蝕著我的身體健康。


讀哲學和自殺沒聯繫,但是有自殺傾向的人會讀哲學,如果你注意的話,當一個人問自己怎麼證明我真實存在?他的內心很大可能有自殺的念頭,這是因為西方哲學和現代科學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理性至上,理性的最大特色就是懷疑,懷疑一切的存在,所以當一個人問自己是否真實存在時,他的邏輯是無法回答的,但是其實問題不是出在這個問題,而是出在為什麼我們大腦中會出現這個問題,也就是一個人懷疑自己真實存在時,代表著他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就我的發現,基本上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基本都有抑鬱症,都是理性至上的人,都有忽視個人情緒的習慣,都很難與他們共情


既然大家說的都很中肯或很好, 我就學著那個誰, 說幾個接地氣的:

  • 如果一定說有關係的話, 我怎麼倒是聽說
    • 從事哲學和從事自殺可能有著負相關關係
      • 如果是在總體/宏觀/統計意義上談論
      • 特別是和詩人/藝人/作家等文藝類職業相比的話
        • 如果哲學家與精神風險有關, 一般會是偏文藝類的哲學家, 或者乾脆就是民哲偽哲
      • 給個個案, 會是維特根斯坦
        • (貌似因為)從事哲學, 路德維希坦成為家族相似的前赴後繼的難兄難弟里(保羅除外)唯一沒有成功自殺從而渡過了"美好的一生"的問題斯坦
        • (可能因為)從事哲學, 雖然同為同性戀者, 同處英國和劍橋, 維特根斯坦相比天性陽光健康但終於自殺的圖靈, 卻"渡完了"美好的一生
  • 如果說有什麼關係, 認真地我倒是聽說
    • 哲學家和獨身有著高相關
      • 以至於傳統哲學家成為僅次於僧侶, 第二獨身高發的職業
    • 哲學家和身材不高, 或許有著某種關係
      • 當然柏拉圖絕對例外
  • 回到你同學的個案, 遺憾惋惜之外, 我想可能還是運氣不夠好
    • 可能運氣不很好, 選擇了從傳播能力強從而受眾廣泛的文藝類人生類哲學路徑作為哲學入口, 而失掉了更多的自救的機會和更大的自助的力量
    • 的確運氣不夠好, 沒有遇到著意栽培愛徒維特根斯坦的導師羅素, 能夠如同讓前者半夜跑自家踱步那樣無數次止於自殺企圖, 從而以至於後來沒人知道維特根斯坦是誰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安徽安慶老人或為免火葬自殺,多村莊強收棺木這件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處理這件事!?
重度抑鬱症患者會真的覺得快樂嗎?
怎樣克服跳樓的衝動?
被嫌棄的抑鬱症患者,前幾天自殺未遂,可以做什麼來自救?
大學生自殺頻發到底為什麼?而社會關注卻為什麼越來越少?

TAG:哲學 | 心理 | 尼采Nietzsche | 自殺 | 叔本華Schopenhau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