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對所有事情都興趣乏乏的人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愛好?或者說怎麼找到人生目標?

本人女 大二 在一所上海比較不錯的大學就讀 專業是教育技術 自己不是很喜歡 但也沒啥特別喜歡的東西 感覺人生沒有方向 沒什麼特長


你的人生目標不是由你的興趣決定的,而是由你的優勢決定的。詳見本人專欄文章:《如何深度思考你的職業生涯(原來很多人都被誤導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楊毅
鏈接:http://zhuanlan.zhihu.com/career001/20449208
來源:知乎

儘管大量的文章都在強調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並對於如何進行職業規劃給了詳細的解答,但根據本人6年的一線生涯諮詢實戰經驗來看,那些在以往被極度吹捧的生涯理念,卻極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至少在部分層面上存在錯誤。

首先,是對「興趣傾向」在生涯規劃決策當中的影響程度進行了嚴重誤讀。翻開任意一篇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文章,幾乎清一色地都在第一條強調興趣對於生涯規劃發展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幾乎被當成聖經一樣,成為絕大部分人選擇職業的行動指南和標準教條。而以嚴謹著稱的商務印書館也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該書「力圖通過一系列歷史上傑出人物的成才故事,展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道理。通過牛頓、畢加索、比爾·蓋茨等成功人物生動的例子,教會青少年如何發展和培養興趣,進而有所收穫、最終成才。」但是,在經過長期的生涯諮詢實踐之後,我們發現,興趣絕對不能成為影響生涯發展的第一決策因素。

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不理性的力量》一書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個有趣的「樂高實驗」。這個實驗有AB兩個對照組,A組的參加者被告知要執行一個任務,就是將手上的積木組成一個標準的機器人。第一個成品完成可以獲得2美金,第二個完成可得到1.89美金,總之每完成一個機器人都可以賺錢,但每次金額減少11美分,當參加者覺得不值得繼續下去的時候可以隨時喊停。至於B組的規則和A組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A組完成的每一個機器人都會被收好保存起來(至少在實驗過程中),但B組參加者開始組裝第二個機器人時,實驗人員會宣稱積木不夠用,就當著他們的面把剛剛完成的第一個機器人拆散。兩組自願者都宣稱自己是樂高迷,但結果卻大相徑庭:A組平均每人組裝10.6個機器人,賺取14.40元,他們在實驗結束後的問卷中都表示這是個有趣的活動,有機會還想參加。但可憐的B組結果卻平均每人只完成7.2個,賺11.52元,而且很多人在問卷中表示,這個活動不怎麼樣,不會有下次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當興趣沒有成為工作的時候,你之所以對它愛不釋手,僅僅是因為所帶給你的是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滿足,而這對於你來說就已經足夠了。對於喜歡玩積木的人來說,把積木搭成不同形狀的機器人時,單單是看到自己費盡心思搭出來的「作品」,就足以令他們身心愉悅。但是,一旦興趣成為工作,你所要考慮的就不止是這些了,還包括「成就感」,因為這是推動你前進的內在動力。在這個實驗中,A組人的既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又能夠依此賺錢,所以在內外雙重的刺激下,動力十足,每個人都表現良好;而B組的人因為組好的積木立刻被拆掉,這讓他們的成就動機大大降低,因此也失去了繼續下去的意願,動力下降十分明顯。因此,在興趣明確的情況下,假如這份工作不能夠給你帶來足夠的成就感,你也依然沒有前進的意願。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我們長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法也對我們的興趣培養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很多人沒有固定的興趣,甚至根本就沒有興趣。比如,我們會經常在諮詢中遇到一種人,會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但每種興趣往往都是3分鐘熱度,這種情況,如何確定興趣呢?其次,興趣的形成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之上。見識得多了,比較得多了,才會知道對哪一個更感興趣,哪一個不感興趣。而在現實中,我們經常遇到的是只是埋頭讀書的「好學生」,他們除了讀書,完全不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是什麼。這種情況,如何確定興趣呢?再次,我們經常對於自己得不到或不具備的東西感興趣。比如我們在諮詢中經常遇到的情況,內向的人說對銷售感興趣,因為他們覺得銷售人才的口才很好,而自己又不具備,所以就因此而對銷售產生興趣。而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興趣,根本就不具備參照性,因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偽興趣」。正因如此,以「性格特質」作為決策選擇的依據,其顯然要比「興趣傾向」更具科學性,因為性格特質則往往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穩定,並因此而產生固定的行為模式,而行為又決定結果。

但是,如果以此對具有相同性格特質的人進行模式化解讀,則是步入了另外一種極端。對於「性格特質」的過分解讀,也是生涯規劃中的誤區之一。我們毫不否認性格在生涯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但我們反對對其進行過分解讀(類似的言論如「性格決定命運」),或者是模式化解讀,這也是一種有失嚴謹的做法。

假如我們相信「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擁有相同性格特質的人是不是應該擁有相同的命運呢?從理論上來說,應該是這樣的。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這種說法卻缺乏最基本的常識,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都不可能複製他人的命運。

我們今年下半年曾經接觸過一個客戶。這個客戶曾經在全國比較知名的某職業規劃機構進行了生涯諮詢。諮詢的過程說起來很可笑。她先是被安排做了一套性格測試題,然後程序系統自動生成了報告。諮詢師就按照這份報告上的測評,給她建議了6、7個適合她的方向。但這幾個方向完全都是基於理論得出的結論,她完全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中去運用。而每當她有這方面的疑問時,諮詢師都會給她說,你去仔細看看報告,上面寫得很清楚、很詳細。後來該機構還把她加進了一個群,裡面都是和她相同性格特質的人,所給的生涯發展建議也都是大同小異。對於崇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諮詢工作來說,這種做法顯然有失偏頗。

既然「興趣傾向」和「性格特質」都不能作為生涯決策的核心關鍵因素,那麼,我們應該關注的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優勢!


你都已經把自己定死成為『對所有事情都興趣乏乏的人』了,
大家怎麼好意思找你的興趣啊?
就好比說,一個人把自己定成了我是一個好人,我從來不做不道德的事。
那他就特別難去找個小三,因為不符合身份啊?
即便上邊各種回復都給了千奇百怪的方法和出路,你老人家依然會說
『可是我就是一個對所有事情都沒啥興趣的人』啊
一個把自己框死在『對所有事情都沒啥興趣的人』的人,又怎麼可能對一些事情有興趣呢?

如果你不想框死自己的話
……後邊再寫怎麼改變。


謝邀

簡單地說,一個沒有方向的人生是完全為了自己的人生,一個有方向的人生是向其他人貢獻精神財富的人生。一個完全為了自己的人生是沒有奔頭的,除非自我不斷編織出新的花樣來哄騙自己的身體去為它服務,否則可以吃飽穿暖後自我就已經開始籌備空虛痛苦的盛宴了,兩者皆是痛苦之根本來源。

人是自私的,而且我們社會的發展是朝著所有人都愈發自私的方向來發展的。所有的人都在自私的為別人提供服務,因此不管是富人窮人,雖整體物質水平和服務業水平比以前大幅提高,但都感覺不到真正的關愛,原因就是每個人的生活中充滿了私慾,而心中無法裝下別人的苦難。

我也曾經感覺極度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後來仔細分析自己當時的心理,是因為我自身對自我的快樂過於執著,而對於這個社會上人們最根本的需求視而不見。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是真正的關愛和精神層面的提升。因為私慾的膨脹,我們的社會已經陷入不堪 - 公地災難,環境的巨大破壞,家庭的解體,冷漠,無休止的爭鬥和互不相讓,假冒偽劣和騙子,不勞而獲思想的蔓延,富人的驕奢淫逸,窮人的窮凶極惡,以及縈繞在每個人頭上的孤獨和無助。現代人最缺乏的是精神財富,我們拋棄了老祖先的智慧,跳進了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漩渦而隨著它向下不停的墮落,我們互相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我們的生活除了讓自己能夠沉迷在物質世界以外沒有別的價值,我們甚至不能好好的與自己相處而瘋狂的尋求著下一個虛幻而暫時的目標。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不再重視智慧的教育,而只重視技能的培訓和知識的填鴨。你的專業與教育相關,正好可以解決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如果你可以用你所學的知識使每個人可以重新拾起自己的精神家園,那麼你就為了人們真正的福祉做出了貢獻。


樓上都說的很好了。補充一點。
我感覺你就是從小到大太聽話了,太乖了,同時個性不是很強,性格屬於被人推著走的那種。只知道學習,因為老師家長只允許你學習。並沒有人告訴你學習以外你要做什麼。有人說你該多嘗試,你的反應竟然是「我要去學物理?」 你看,還是學習。
學習當然可以成為一種興趣,而且是一種很寶貴的興趣。但你現在要找到的是除了學習以外的興趣。
對你而言最簡單的起步是讀書。各種領域,但不是高中課本的那些領域。假設你對文科興趣更大一些,那麼你去讀文學,讀歷史,讀哲學,讀國際關係,讀經濟學,總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某個方向。具體的書單你也不用再提問任何人,知乎上高票答案有的是,隨便搜。比如文學,還可以分古典——當代,中國——外國,傳統——奇幻、科幻等,歷史有中國史、世界史,人物傳記、社會綜述,偏學術研究的、偏通俗讀物的。。。細分下去,就可以找到你感興趣的。
讀書的下一步是走路。走出寢室,走出校園,去看這個世界。旅遊也好,參加學校暑期實踐也好,打工也好,戶外運動也好,你要讓自己接觸不同的人和事,然後這個過程自然會催你不斷思考你活著是為什麼,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而且,女生男生都一樣,總要有點經歷,才會被異性喜歡。一個成天窩在寢室里只知道上網和學習的女生,是不會引起誰的注意的。除非你顏值逆天,傾國傾城。
最後,如果讀書和走路依然沒有讓你找到興趣,那你就逼著自己去做一些對你有好處的事,不管有沒有興趣。大三開始,實習應該找了,去各種公司體驗一下工作的感受,充實自己的簡歷。成績不要太差。可以好好學英語,尤其是口語,起碼讓自己有一樣東西可以讓別人眼前一亮。少宅,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打球不會,健身不行,跑步總會吧,也可以讓身材氣質更好一些。具體運動方法,知乎上高票答案很多,隨便搜。這些東西堅持下來,不見得讓你找到興趣,但一定會讓你生活質量更高。
以上所有,只能靠你的自律,而不是興趣。興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為了實現你的興趣帶來的快樂,過程中也會有痛苦和疲憊,你要忍受堅持。如果對什麼都以「沒興趣」為借口不願意嘗試,那沒人能幫你。


迷茫和恐懼的根源,在於沒有方向,而不是沒有方法。

「之前看了一些職業規劃的書,都是強調要從自身出發,興趣能力是第一,所以這段時間一直在努力認清自我,想要知道我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再結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去找工作,可是我發現,認清自己實在太難。」

很多人在尋找方向時經常邁入一個誤區:尋找自己對什麼感興趣,試圖讓興趣指引方向。可是,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更加迷茫了。

「讓興趣指引你的方向」,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本該培養興趣的年紀,我們卻用來應付應試教育了,這造成95%的年輕人在20多歲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

從來沒有在青少年時期做過探索、試錯,一直到走出大學校門,看見的世界還是只有那麼一點點。如果盲目地探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很容易成為井底之蛙。一個人的興趣都沒有找到,還處在探索期,怎麼能讓這個沒有確定的東西去指引我們的方向呢?

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方向就出現了。比如你喜歡打籃球,所以就去做和打籃球相關的事情。但是當你真把籃球當作職業的時候,就會發現你可能連業餘業餘的職業籃球員也趕不上。那你是否可以去經營籃球俱樂部呢?第一,你可能連入行的門在哪兒都不知道。第二,就算讓你去了,工作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這不是我喜歡的,我喜歡的是打球和看球的那種感覺,而不是每天面對經濟壓力。所以說,你的興趣不一定是你的方向。

生活興趣和事業興趣是不一樣的,生活興趣和事業興趣有巨大的層次差異,僅有一些是可以互通的,大部分都不可以。比如說你喜歡吃冰淇淋,但你未必喜歡做冰淇淋。其實每個人都有生活興趣,比如有人喜歡旅遊,有人喜歡潛水……生活興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樂趣,帶來感覺。那什麼是事業興趣呢?馬雲的事業興趣是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於是他創立了阿里;俞敏洪的興趣則是建立一個讓年輕人學英語的更好的學校,於是出現了新東方。

一個人從自我出發,是生活興趣;若從別人的需求出發,則是事業興趣。為了更好地把生活興趣和事業興趣區分開來,我把生活興趣叫做「興趣」,事業興趣叫做「志趣」。興趣的出發點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志趣的出發點則是別人的感受和需求,這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興趣和志趣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互相激發。比如你喜歡旅遊,每年出去旅遊很多次,慢慢發現原來很多人也想徒步去旅遊,可惜不知道如何找夥伴,你發現了更大眾人群有這種需求,便順勢做起了旅遊行業的內容,這就是興趣衍生了志趣。再比如說剛畢業的時候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先進入了汽車行業做銷售,工作很多年之後,你發現自己在滿足很多人出行感受和需求的同時,喜歡上了越野車,後來便開始參加越野賽車活動,這就是志趣引發了興趣。

從個人事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志趣的層次要比興趣高很多很多。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在沒有強烈的興趣之前,更應該從志趣出發去尋找興趣,而不是顛倒順序。

要想找到方向,找到更高遠的未來,就必須把腦海中固有的私心雜念全部扔掉。清空內心,才能裝入新的事物——志趣。志趣,也就是大眾需要什麼。如果內心放的是社會需求,你的境界就不一樣了,看到事業和未來,才可能做更大的事情。

如果心中裝滿了狹隘自私的想法,就很難突破你自己,很難打開格局。要在你的心裡裝更多人,讓別人去給你指路。不要總是想著自己,實際上只要把思路打開,別人的需求就是你的方向。所以說清空你的內心,你才能有空間去感受大眾的需求,忘記自己的狹隘,去迎接更大的需求,你才能看到未來。這個社會有2種人,一種人看到滿地的機會,而另一種人則只看著自己眼前的那點事兒,找不到出路。清空你的內心,就是為了感受大眾的需求,大眾的需求才是你的方向。

需求是什麼?需求就是某種服務和產品,再延伸下去就是行業。行業的背後是市場,是市場需求催生了服務和產品,催生了行業。感受大眾需求,逐漸建立志趣,慢慢就可以駕馭你的未來。未來會有很多的服務和產品去填滿多樣化的大眾需求,你要駕馭的就是這個滿足需求的過程。


謝邀
其實我確定邀請我的那位邀請我的原因,我猜想可能是因為我有一個鋼琴的愛好吧!
我看了題主的描述,你說你不是很喜歡現在的專業, 但也沒啥特別喜歡的東西

一、你說你不喜歡現在的專業
你所作出的不喜歡的評價,恐怕是你讓自己做了一道選擇題

我喜歡「教育技術」這個專業嗎?
A。喜歡   B.不喜歡

然後你選擇了B

二、你說你也沒啥特別喜歡的東西
對於這個結論,恐怕你也是讓自己做了一道選擇題

下面那個選項中的內容是我最喜歡的?
A物理
B數學
C歷史
D化學
E哲學
F音樂
G繪畫
H建築
I管理
J攝影
K公安
L律師
M醫生
N軍人
O武警
P老師
Q老闆
R護士
S廚師
T碼農
U會計
V電氣
W漢語
X翻譯
Y文學
Z記者
……

最後你發現你無法在上述選項中選出一個最好的答案。而選不出來的原因,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對上述所有選項的認知都僅僅來自於「聽說」。從而獲得了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

有些東西,沒有嘗試前你認為自己很喜歡他/他/它,但是當你接觸後發現不是
有些東西則相反,你以為自己很討厭他/他/它,但接觸後發現自己能接受甚至愛上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中,沒有多次的嘗試,那你如何找尋到自己的最愛,如何真正了解自己?
既然你才大二,何不利用大學種類繁多的社團,利用上海這個大都市給你的可能性,去嘗試一些別的東西呢?

你現在需要給自己一點勇氣,去探索各種未知的領域。我有個同學的微信簽名送給你
「我若不勇敢,誰替我堅強」
能夠拯救自己、放逐自己以及毀滅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人在知乎上面問我:不知道要讀什麼書,感覺要提高的東西有很多,但是又不知道從哪些地方下手,讓我幫忙推薦一下。

還有一些人關注了很多個公眾號,「羅輯思維」、「行動派」、「悅讀」、「吳曉波頻道」一個不落下,每天也都堅持閱讀公眾號上的文章,但是感覺好像用處不大。

很多人總是漫無目的地學習,別人說要多讀書,他也去讀;別人說某個人的公眾號的文章好,他也跟著關注,表面看似很勤奮,實際上不管是生活、工作、技能,總是原地踏步,原因在哪呢?先不急於回答上面的問題,來看下面一個例子:

一、哪怕僅僅只是一條新聞,都有他的價值

一定要捧起書本,打開公眾號,拿起筆記來記錄,才算是學習嗎?難道一定要端坐在電腦前或者書桌旁,找一個固定的時間來開動腦子,才算是學習嗎?其實,學習無處不在,智慧更是隨處可見。

你說的是地鐵里、公車上、飛機上?NO,那是假裝很認真在學習。

真正的學習,無時無刻不在捕捉生活當中細小的事物,哪怕僅僅只是一條新聞。

當一個優秀的銷售看到「川普大敗希拉里」這條新聞時,他會想到今天跟客戶會面的時候,是否可以用上它作為見面寒暄的素材,由此切入和客戶進行深度的交談。

一個做自媒體的互聯網從業者,在刷到朋友圈裡面《不得了了,廣州要變天了》這篇微信文章時,他的直覺一定不只是點擊進去看下是怎麼回事,而會去思考,為什麼我會點擊進去,是廣州真的要變天了嗎,還是標題黨在作祟,下次我是否可以引用類似的標題,來吸引流量。

而一個出色的策劃人,哪怕他僅僅只是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他在享受愉快的購物之餘,也會去留意貨架上那個爆炸貼貼的是哪款商品,產品捆綁和促銷價格較之前有什麼不同。

他們學習知識,汲取經驗的渠道,發生在最平常的時間,最平常的地點,發生在最平常的事情上,而如此平常的事情卻因為他們本身的職業和自身想要去實現的目標,從而產生了化學反應。

目標的產生,使得周圍一切看似平常的事物,似乎發生了吸附效應,圍繞著,開始為這個目標服務。

二、讀雜書並不等於漫無目的地讀

1

回到文章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你搜集了那麼多的公眾號,每天也孜孜不倦地閱讀收藏了,可為什麼不見自己有質的提高。

因為你沒有確定一個你想要去實現的目標。你閱讀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更好的概念很泛,具體是為了什麼?

為了提高閱讀水平?

為了提高溝通技巧?

為了捕捉最新的商業消息?

還是僅僅只是把閱讀當成一種娛樂。

你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你怎麼選擇交通工具?

變得更好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非得是閱讀和學習。你可以去旅遊,去工作,去實踐,通過音樂去陶冶,通過電影去熏陶,閱讀是非常傷腦筋的事情。問題不在於你關注多少公眾號,而在於你沒有確立一個具體的目標。

2

在這裡有人要反駁了,很多名家作者都提倡讀書不要有功利性,要讀雜書,泛讀書,可你卻抱著很強的目的性,這樣的讀書不是變味了嗎?

我想說,名家的話沒有錯,不僅僅放在古代,放在今天同樣適用。問題出在你對他們話的理解上。名家說要讀雜書、泛讀書,你怎麼就知道他沒有目的,你怎麼就能肯定他買回來一本書就會從頭看到完。

沒錯,他們是看雜書,泛讀書,而如果看的雜書都是為了他的某一種目標的實現,或者為了他的某種能力的提升,那他看的就不是你眼中所謂的「雜書」了,他就像文章一開始說的那個銷售員一樣,看雜書在於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然後內化成自己的修養和技能。

但也有人看書不存在功利性,就把看書當成是一種娛樂,當成是一種單純汲取知識的渠道,這種人還不少,問題是,你是這種人嗎?

如果不是懷著馬上就要看到結果的目的,你不會去問「我應該看什麼書」,更不會懷疑自己看這麼多公眾號文章之後沒有用。

3

最近一個綜藝節目《奇葩說》吸引了我的注意,辯手們的唇槍舌戰,以及搞笑幽默的辯論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我的心中總是升起一團疑惑,每一期的辯題都不一樣,而且這些辯手每天那麼忙,要準備各種各樣的比賽和節目,卻能夠對各種熱議事件、新聞事件、網路段子了如指掌,並且能夠做到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他們並沒有生出第二個腦袋,也不是所有的人天生都有那麼好的記憶力

原因還是因為,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成為一個出色的辯手(演講者)。

別人對新聞事件、網路段子經常是看過,笑過,然後就忘。

而這些辯手卻因為圍繞一個具體明確的目標,使得他們在看待這些平常的新聞、段子的時候,擁有了另外一種看待視角,而正是這種視角,成為了他們能夠在辯論場上出奇制勝的利器。

三、那麼,我們怎樣擁有這樣一件利器呢?

1、首先,確立你的目標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卻是不得不談的話題。

沒有目標、漫無目的地生活,無異於行屍走肉。說得有點誇張,但是卻也道出了目標的重要性。無論你定的是幾年的職業目標,還是幾個月的健身小計劃,只有你知道你要前往哪裡,你才會知道你要努力什麼。

2、緊接著,尋找和目標相關的領域

並不是我們的目標確立之後,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你去電影院看一場科幻電影跟你訂立計劃要半年內減肥20斤的目標,並沒有太直接的關聯。

你要做的是,把相關領域的需要學習的東西納入你的目標系統里。比如你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文案,除了本職工作,閱讀廣告類書籍之外,營銷學、心理學、語言學、邏輯學也是與廣告非常緊密的學科。

建立起一個知識系統,什麼是這個工作的基礎學科,什麼是直接學科,什麼學科需要泛學,這樣,你大概就知道自己需要去閱讀什麼書籍,不用找人推薦。

3、最後,建立起你的目標吸附器

當你的目標和相關領域確立下來之後,你還要做最後一步,那就是建立起你的目標吸附器,將你在生活中、工作中、人際交往、社會活動中的可能被利用的價值,吸附過來。

比如一個銷售人員最基礎的一個技能,就是挖掘客戶的需求,那麼了解客戶的需求,了解人的需求,尤其是了解人的消費需求就成為了他這個職業的獨特視角。在人際交往中,他們也會經常下意識地想去了解和知道,對方心裡想要什麼,有時候哪怕僅僅只是普通的聊天。但這正是他在他的職業、目標上做到專業,做到優秀的見證

結語

過去人們眼裡很看不慣「看韓劇、玩網遊」的行為,覺得這是玩物喪志,荒廢青春,好好時間不如用在讀書學習上。而現在,小說和網遊儼然成為當今互聯網最炙手可熱的產業,你也許不知道,你的同學、你的朋友整天抱著個手機和電視,可能是在為他們成為遊戲策劃人和出色小說家積累靈感和素材。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正在努力什麼,而是你知道自己想往哪裡去,而做了什麼 。


本文被公眾號《行動派dreamlist》收錄。

原文鏈接:確立目標,周圍的一切都會成為你努力的對象


謝邀,一般的閑的,忙起來就好了。


謝謝邀請,謝謝!
第二個問題如何找到人生目標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也在找。
第一個問題怎樣找到自己的愛好,因為從小我們父母都太關心我們的學業了,忽視了對我們興趣愛好的培養,我想很多人都沒有興趣愛好,其實興趣愛好應該要逐漸地尋找,說實話,我也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如果說我喜歡唱歌,其實我的頻率也很低。我最多一個月可能會連續兩個周末花一點時間學習熟悉的歌曲,最近我想學跟著伴奏唱歌,就是不看歌詞那種,發現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我覺得我一定要學會,於是我就會花時間去一遍遍模仿。
我認為這也算一個愛好吧,愛好不等於特長,只要你願意在業餘花時間乾的事,除了看電視逛街以外應該都算吧。


謝邀。

平心而論,我不是特別能理解題主的感受……因為我跟題主相反,是一個幾乎對所有不了解的事情都有興趣的人,不過現在收斂了許多,慢慢懂得了怎樣把自己的精力合理分配用於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身邊有同學跟題主是一樣的情況,無甚愛也無甚厭,只是按部就班,也沒有像題主這樣的思考。既然題主已經有心改變,那就去行動。嘗試,只有多嘗試才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跳舞,繪畫,彈琴,讀書,手工,多肉,等等等等,總有一件你覺得好玩的事情。同時正反饋會推動你更喜歡那件事。

沒有動力,那是沒有壓力。喜歡的人多才多藝自己什麼都不會,會不會有壓力?周圍的人都有自己的才藝,你沒有,會不會有壓力?在我看來,那種專註於自己喜歡事情的人,總有種特殊的魅力。很多學的東西眼下看著沒用,但只要用心學的東西總有一天用的到。也許抱著這種「功利」的想法,會更有動力吧

方法總是有的,最怕的就是嘴裡喊著著急,現實中卻動也不動。加油~


一般的邏輯是這樣的,什麼都想學,卻什麼都不能堅持,所以什麼都學不好,最後什麼都沒有興趣


謝邀。
其實在興趣的開始階段,並不是那麼有趣的,只有在你堅持的久了一些,「入門」甚至變得更「專業」,你才越來越能體味出這個興趣的樂趣。
所以,興趣乏乏是因為你堅持的不夠久。

建議你選擇一個不討厭的,覺得自己容易堅持的開始並堅持,再多找一找同好。
讀書,跑步,健身,下廚,攝影,塗色,我都覺得很有意思。

  • 讀書的時候常逛逛豆瓣讀書,周圍的書店,尤其外出旅行的時候也去逛當地書店買兩本書。
  • 跑步的時候買了Nike GPS Watch,跑步的公里數和獎牌在Nike+ Running裡面累積很有成就感。
  • 健身在家附近走路範圍的健身房,選擇喜歡的運動類型,結交三五愛該項運動的朋友。
  • 下廚在豆果上累積作品,關注微博美食博主的博客,愛看諸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一第二季、廚王爭霸,又或者深夜廚房、一個人的美食家、鴨川食堂之類的電視節目。
  • 攝影就是愛給家人拍照,旅行的時候愛拍風景,喜歡看攝影書籍、攝影集,提高自己的構圖、光線、和模特互動、後期等能力。
  • 秘密花園塗色是新近的愛好,享受塗色的過程,覺得塗色完成的作品完成度越來越好很有成就感。

這些事情目前水平只能說是入門了,但是已經頗覺得有趣味了。
希望你也能找到喜歡的事情。


題主並不是對所有事情都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那些事情做好,

」沒有人喜歡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沒有人喜歡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沒有人喜歡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興趣並不是很重要,至少沒有想像得那麼重要。只要一件事你能做好,並且做得比誰都好,至少比大部分人好,你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

建議題主專心做提升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好高騖遠,以尋找興趣為由虛度光陰。一件事只有當你去做了,做好了,你才明白自己喜歡與否,而不是靠想。


多學習,多嘗試,多開發自己。很多事情不是你不感興趣,而是你不了解。或者說,你對一件事的掌握程度還不足以使你從中獲得快感。

具有比較強操作性的事情,比如很多運動和樂器是需要一定技能積累才能玩得好的,當你能夠克服基礎的技術性困難,也就是跨進那個門檻之後,進行這種行為的樂趣才會慢慢出現。人要從一種行為中獲得快感,行為的反饋是其前提條件,而只有具備一定能力之後,你的行為才能在現實中產生可觀的影響,反饋的量才足夠產生快感。所謂克服基礎性的技術困難,是人在入門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難,這一過程的難易程度,因個人能力的大小和外生興趣的強弱而異。個人能力,主要指學習一件新事物的能力,這是與天賦和相關領域的經驗積累呈正相關的;外生興趣,是在正面接觸事物之前,通過其他渠道的了解所產生的興趣,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和好奇心。(不難發現,興趣廣泛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的一個或多個:想像力豐富;聰明,學習能力強;見多識廣,獲取信息的渠道多。)

這裡區分一下外生興趣和內生興趣。外生興趣是人通過對事物的狹隘了解所想像出的快感,這種想像能促使人學習掌握一件事並最終獲得內在興趣,而內生興趣是人實際操作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快感。人們通常所說的興趣,以及題主所用的興趣一詞,主要指的是外生興趣。舉例來說,你對一個女孩有好感,想要跟她交往,這是外生興趣,當你真正跟她相處和了解之後,你喜歡一直跟她在一起,這是內生興趣。外生興趣通常是不長久的,內生興趣才是值得人追求的。需要注意的是,外生興趣雖然能推動並促成內生興趣,但它既不是獲得內生興趣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兩者中間隔著我們的基礎性技術困難,以及其他種種現實因素。

所以我對題主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1.增加見識,廣泛涉獵。
2.多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要有耐心,不要因為一點小困難而判斷自己不適合或不喜歡,不要輕易下定論。(但是如果嘗試一段時間後真的不行也不要勉強,這其中有一個度需要題主自己把握。)
3.嘗試交一些對生活有熱情的朋友。跟他們學習。
4.推薦一款app(不是廣告),叫做開眼,eyepetizer。裡面有涵蓋各種領域的精美小視頻,很有意思。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曾經要去讀大學的我,規劃好了進入大學要如何約束自己好好奮鬥,那麼多的業餘時間多去看書多學習,但是想法總是美好的,現實中的我卻在大學失去了奮鬥的意義,當高考結束後那一晚將書從五樓用力甩下樓下的那一瞬間,從內心深處傳來的狂歡,都在告訴我考大學的目標已經達到,我熬過去了。
當前面近二十年的奮鬥,高考這棵稻草不再束縛我,進入一所不錯的大學,但是在大學輕鬆的環境下我竟然失去了方向,找不到讀大學的意義何在,為此我幾度萌生了退學的念頭。

後來我進行了調整,開始讓枯燥無聊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報了一個吉他興趣班,跟著蔡老大學彈琴,後來接觸電吉他,之後去看演唱會感受現場搖滾的撕吼、感受民謠的抒情憂傷、以及雷鬼的節奏。
沒錢就借錢去旅遊,爬上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站在雪山之巔的感覺贊爆了,徒步幾十公里,踏過懸崖峭壁,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將會屍骨無存,但是真的印象深刻,極其刺激。
多和有學問的學長或者老師接觸,接觸一些在那時看來很高大上的知識,多去學習。
拯救自己的直男癌,學會搭訕女生,慢慢接觸,自然情商會上升得很快。
......

生活如果都是千篇一律,那樣難免會枯燥,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話說:人來這世上,不體驗下不一樣的世界,人生如何才有意義。
敢於嘗試,跳出固有的社交圈,接觸新鮮的人和事,自然你也就走出來~


非常簡單,你每天拿9小時來處理你的愛好,8小時來處理你的學業,就可以了。

這9小時,你可以拿來睡覺,也可以拿來泡帥哥,也可以拿來健身,也可以拿來讀書,也可以拿來參加社團活動,也可以拿來競選學生會…


你們都說 的很好,我越聽越暈。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換也迷茫了,或沒有對錯之分


少想多做,時間會試錯


人生目標源於對於專一領域的堅持,而不是對於專一領域的興趣。
樓上所說,沒有特別喜歡的東西很可能是你接觸的少,多參加社團,對多個領域有點概念,可以幫助自己尋找方向。
話說,大二,談個戀愛唄。
over。


學教育技術,我和師大教育學的朋友交流,感覺她講的教育相關的東西很有趣!是不是你還沒有發覺到教育有用的方面?另外,上海有好多好多活動可以參加,開闊視野。多出去走走吧!


這個專業感覺很有前景啊,開發教育軟體,開發智能教育系統,加油。


謝邀!
多嘗試,有點忙,下回繼續!


推薦閱讀:

TAG:興趣 | 興趣和職業 | 人生目標 | 興趣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