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

跟陌生人在一起,容易緊張臉紅忘詞,不知所措,有跟我類似經歷的人嗎?你們又是如何克服的?

補充:跟陌生人說話,並有求於陌生人時。

如果和一般熟的人也會有社交恐懼症怎麼辦?


你說的這個恐懼症我也有一點點,不過現在我是只對那種不是很熟悉的七姑八婆之類的親戚才會有這種憋屈感覺,對朋友和同學之類的我話會很多,也很自在。

小時候我也是有過比較嚴重的社交恐懼症,走在路上覺得別人都在看我,渾身不自在,沒有自信,會對別人投來目光很恐懼,別人一看我我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有問題,我是不是看起來是個freak,衣服搭配錯了還是怎麼了。其實在那之前我和別的小夥伴玩得都很好,一點也不害羞,估計是某些同學罵我什麼同性戀白痴等等(其實他連同性戀什麼意思都不知道),還有一些打擊我自信的事情,讓我懷疑自己的存在,給我留下了心理陰影,從而產生了這個恐懼症。

但是直到初中三年級我才正視這個問題,那時候有一節英語課(我英語那時候是墊底的),老師問了一個問題說我們班最害羞的同學是誰?我以為同學們會指向另一個男生,我覺得他比我可害羞多了,結果幾乎全班都喊著我的名字,然後我就蒙了,太打擊了,沒想到我在別人別人眼裡是這麼個形象,那時我才開始仔細思考為什麼會有這個恐懼症,想要改變自己的這種狀態,我在報紙,書和網路上找資料,最後結論是我太注意別人對我自己的看法了,幾乎是活在別人的評論里,別人對我不經意的評頭論足都會使我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和三觀,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喜歡我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一切。

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努力嘗試別管別人的目光,然後我發現根本沒人怎麼注意我,走在路上人家誰有空理你啊,最多只是瞟你一眼而已,你沒那麼重要,也沒那麼特別,沒有那麼多觀眾,之後我就釋然了很多,正常了很多,別人看我我會裝作沒看到繼續走,那個看我的人也跟看見空氣一樣無視我。最後我發現,別人之所以看我,是因為我走在路上總在注意有沒有人看我,目光偷偷掃著別人的臉,別人注意到了,自然會看你一眼。

不能接納自己這個原因時我最近才發現的,所以當在婚宴之類的有很多陌生親戚的聚會上時,我還是會很不自在,因為在這種場合,晚輩會成為冥冥中的一個焦點,你的表現意味著你家的家教,你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這些親戚評價你家的標準,人家表面上雖然不說,一回家就開始評頭論足,誰誰誰家的孩子太沒教養了,誰誰的兒子怎麼找了個這麼難看的媳婦等等。再加上我又是慢熱型的人,跟這些親戚相處自然相當的不爽。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完全認可自己,包括自己的缺點和失敗,要你自己知道你是沒有什麼可見不得人的事,要活得坦坦蕩蕩,真正的完全的愛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陷和缺點,才能有自信,才不會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然你見到陌生人還是會聯想到自己的缺點,想方設法的要隱藏這個「見不得人」的缺點,然後就畏畏縮縮的不敢與人交流。

--------------------------------------------------------2014.4.21-------------------------------------------------------

重新更新下答案吧,最近對社交恐懼症有了些新的了解,前不久在百度里看到了「神經症者」的介紹,我覺得每個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應該看看自己是否是神經症者,我覺得「神經症」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社交恐懼症。下面是介紹神經症者的全文(下述文章引用自百度知道日報,侵刪):

完美主義、社交焦慮:神經症者的心理困擾

導語:神經症者活在自己的內心裡,對外面的世界漠不關心,卻又時時關注別人的反應,以為每個人都在關注自己。

作者:科學公園 沉路的小屋

神經症不是最嚴重的心理問題,但卻是很痛苦的。反倒是最嚴重的心理問題——精神分裂症患者由於喪失了自知力並不覺得痛苦。神經症患者雖然長期生活在痛苦中,卻一般不會自殺,這和抑鬱症不同。神經症者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無法接受現實的自己,因此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總是在和自己戰鬥。神經症者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對愛的渴望無限「貪婪」,過分索取的結果是耗盡自己的支持系統,於是安全感和歸屬感更加缺失。神經症者過分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深受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影響,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有時即使是很簡單的事情也缺乏行動力。神經症者在人際交往中敏感脆弱,渴望關注又害怕關注,顯得彆扭,容易受挫而變得迴避交往,表面顯得冷漠孤僻,事實上非常渴望別人對其熱情和親密。神經症者活在自己的內心裡,對外面的世界漠不關心,卻又時時關注別人的反應,以為每個人都在關注自己。

無法接受自己的完美主義者

神經症者都是完美主義者。他無法接受現實中那個有缺點的自己,無法與自己和平相處,他把自己當成敵人和對手,總是處於戰鬥狀態。他的思維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全或無,他想找到一種方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卻永遠也找不到。他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不能容忍一種有缺陷有遺憾的生活和人生。他的自我是分裂的,既自負又自卑。「他希望自己無能為力……但與此同時又……堅持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傾向於感到自己無足輕重,一文不值,但如果別人不把他當天才看待,他又會勃然大怒。」(卡倫·霍妮《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神經症者內心有許多「不合理信念」。「我應該是一個重要人物」或者「我一定要成為一個重要人物」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理想和目標極其遠大,但現實的腳步卻遠遠跟不上。他本來是有許多潛力和天賦的,但由於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與內心的交戰上,這就嚴重限制和磨損了他的才能的發揮,也就限制了他的成就。儘管如此,由於他的偏執,他還是會在某些方面變得比許多其他人優秀。這也許構成了他自戀的資本和維持他的高自我要求的基礎,但他對自己的期待實在太高,因此他永遠無法找到自信。缺乏行動和成就的支撐,理想主義者就立即變成空想主義者。

因此,我們對神經症者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無條件地接納自我。不再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表現」和「成就」的基礎上。他總覺得:我表現不好,所以我沒有價值;我不夠優秀,所以我沒有價值。必須糾正這些信念。「我在故我好」,只要你活著,你就是有價值的,你的價值跟你的表現無關,跟你的成就無關。為什麼要因為「有缺點、沒成就、表現不好、不夠優秀」就拒絕接受自己呢?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因為這些原因而拒絕接受TA嗎?你不會,對嗎?那樣很「勢利」,很「現實」,不是嗎?那不是「真愛」,更不是「理想主義」,不是嗎?那麼,好好愛自己吧!從今天開始,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愛自己,愛那個「有缺點,沒成就,表現不好,不夠優秀」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

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來改善自己、超越自己。接受自己,不等於安於現狀,從此不必再努力。接受自己,是承認和接受事實,客觀地評價和認識自己,不迴避不幻想,不用一個完美的幻象來代替現實中的自己;接受自己,是從根本上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不再把自我價值和自信建立在那些易變、脆弱的外界事物上。接受自己,你會活得坦然和自信,不再為自己的表現而焦慮,因為你的表現與你的價值無關。在這種心平氣和的狀態下,你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你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更多地花在自己的目標上,而不是與內心的戰鬥上,於是你更容易取得進步和成就。

我們對神經症者的第二個建議是:合理地期待自己,找到「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平衡點。他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是非常高的,這與他的客觀現實形成嚴重的分裂狀態,因此他長期生活在焦慮中,即使他取得了一些成就和進步,他也很難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他的生活就鮮有快樂。自我實現是人類的正常需要,因此想取得成就甚至想成為「不平凡」的人,都是正常的想法,但如果偏執而極端地認為「我應該成為重要人物」、「我一定要成為重要人物」就錯了。世界按照自己的規律在運轉,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的規則是在競爭中自然形成的,無論從歷史事實或是從數學中的「正態分布」規律來看,能夠成為「重要人物」的人都是少之又少,而且成為「重要人物」是時代、才華、機遇等因素機緣巧合的結果,並非單靠個人努力可以實現,更不是你有這樣的(哪怕是強烈的、偏執的甚至瘋狂的)動機和期待就會變成現實。從這個意義上,那些脫離自己的能力和潛力而設定的所謂「遠大理想」純粹是浪費時間,而且讓自己更加痛苦,反倒是設定一些合理的能夠實現的目標更容易成功,也更能夠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這一點: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所有的願望、夢想、理想、藍圖、戰略都只是你腦袋裡主觀的「想法」,和「承諾」一樣是完全的空頭支票,並不是客觀現實,而且越是「遠大」的理想,就越沒有意義。並不會因為你有比別人更遠大的理想,你就真的取得比別人更大的成就(如果是這樣那就真是「心想事成」了,那麼大家都不要工作都來做夢好了),反倒是那些很少做夢腳踏實地的人,那些懂得「期望減半,努力加倍」的人能夠走得更遠。只要想一想就明白,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只有「今天」。

那麼,什麼樣的理想和期待才是合適的呢?對此我們強烈建議:做最好的自己。把名人、偉人當榜樣而不是「偶像」,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但不要把他們的成就當成自己人生的標杆。事實上,無論我們把誰當標杆,終其一生我們能夠努力成為的依然只是「最好的自己」。馬斯洛對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這樣定義的:人傾向於充分地發揮他的潛能,不斷地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注意這裡的用詞:「能夠成為的那個人」而不是「應該成為的那個人」,這意味著一個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完全充分地發揮他的潛力,努力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最好的自己」,除此之外,再「遠大」的理想都是空想。放棄「偶像」的成就標杆,把「做最好的自己」當做人生的信念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夠設定出適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能夠不斷超越自己。這樣,理想才真正成為引領你的人生的燈塔,而不是成為壓迫你的人生的一座大山。

我們對神經症者的第三個建議是:允許自己犯錯誤,不再做「完人」。李開復在《世界因你不同》里提到:谷歌是一個允許犯錯誤的公司。有一次,公司的一個副總裁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導致公司損失幾百萬美元,公司的最高領導竟然對她說:「我很高興你犯了這個錯誤,因為我希望這個公司是個跑太快、做太多的公司,而不是一個做太少、太小心的公司。跑太快、做太多不免會犯錯。如果不犯錯,反而意味著我們沒有冒足夠的風險!」

任正非說過:「在人生的路上,我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去改造缺點,等你改造完了對人類有什麼貢獻呢?」「沒犯錯就可以當幹部嗎?有些人沒犯過一次錯誤,因為他一件事情都沒做。」

人際敏感的社交焦慮者

神經症者是人際敏感的社交焦慮者。他的思維十分纖細,神經過敏,加上性格偏執,容易「受傷」,把別人無意或善意的言行理解為惡意。他渴望別人對他親密和熱情,害怕別人對他冷淡和冷落。他害怕別人「不理他」。他不喜歡主動和人打招呼,害怕別人不理他;他離開一個場合時不喜歡和人告別,害怕別人「沒聽見」。如果他發簡訊給別人而沒得到回復,他會心情很難受,如果是找人幫忙的簡訊,那麼他會更加受傷,並從此遠離那個人。對別人的任何行為,他心裡都會無法控制地反覆回憶和揣摩,而且他是「內歸因」的,當別人沒有回復他時,他會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別人才「不理他」,才對他「不好」。如果他在路上跟人打招呼而別人沒有理他,他會認為那個人一定是不高興,對他有意見,進而思考「他為什麼不高興」,是不是什麼時候得罪他了。總之,他的神經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傷而導致情緒不良,這給他(以及周圍的人)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導致他越來越討厭和迴避社交,也讓其他人要小心翼翼與之相處,以免一不小心「傷害」到他。

神經症者是自我中心的。他被自己的感受轟炸得應付不過來,哪還有精力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一律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最終陷入作繭自縛。」他的生活是「情緒中心」的。他很看重自己的情緒,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對現實的目標和問題反而有意無意地忽視。由於這種關注,更放大了情緒的影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行為是被情緒控制的,所以雖然他處處為自己考慮,「但是所作所為又都與自己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馳。」神經過敏加上情緒中心,讓他的情緒經常處於不良狀態,加上他對自己的苛刻要求(「我怎麼可以情緒不好呢?太不像話了!」),於是社交焦慮甚至恐懼就不可避免了。

神經症者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沒有建立好牢固的鏈接關係,所以他非常渴望愛,這種對愛的渴望是強烈的、貪婪的。這導致他不自覺地依賴那些對他好的人,而這種依賴通常給他人帶來某些負擔。他渴望被接納,害怕被遺棄,為了獲得接納甚至不惜代價去討好別人,這種依賴要麼讓人厭煩,要麼被人利用。總之,他很難如願以償地獲得他想要的那種全然的無限的愛。神經症者「的人格一直停留在兒童階段,他們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害怕遺棄,害怕分離……」他感覺父母虧欠了他,長大後他就通過「得病」來「討債」,向父母討債,向別人討債,向世界討債。

神經症者智力很好,喜歡閱讀,喜歡自我分析,他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總是走不出自己的怪圈。他無法真正改變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的問題能夠帶給他一些「好處」和「特權」:獲得別人的關注、同情和關愛,放棄某些屬於自己的責任等等。他的內心是有很多想法和慾望的,但他總要掩藏起來,讓人覺得他是純潔的,拚命壓抑的結果就是導致內心更多的衝突和恐懼,而外在的行為給人感覺彆扭。

在社交場合,神經症者既害怕關注又渴望關注。由於焦慮,他害怕別人關注他,但內心對愛是如此渴望,他又非常渴望關注,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他是一個表演者。「自我虐待和自我摧殘常常是他們的保留節目,他們藉此來展示自己的傷口,藉此來贏得人們的同情和憐憫」,「表演是他們獲得關愛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他們活得很累,可他們又不願意改變,因為沒有了表演他們什麼都沒有。」

總之,神經症者在社交中是不可愛和不受歡迎的。社交對他來說是痛苦的事情。「不認識到神經症中包含著這種令人癱瘓無力的絕望感,就不可能理解任何嚴重的神經症。……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虛榮、自負、要求和敵意後面,有一個正在受苦的人。他感到自己已被永遠排除在一切使生活值得一過的歡樂和享受之外,他意識到即使他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一切,也不可能真正享受它。……一個象這樣完全被關閉在幸福的大門之外,不可能獲得任何歡樂的人,他要是不對那不屬於他的世界充滿仇恨,那他倒真的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天使了。」(《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我們給神經症者的第四個建議是:學會獨立,放棄依賴。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審視和糾正自己頭腦中的不合理信念:別人應該愛我,應該支持我、關心我、喜歡我,應該對我好。如果你這樣想,你自然會處處遭到挫折,感到傷害,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對你好,都支持和喜歡你。正確的信念是:我希望別人對我好,但我不知道不可能每個人都對我好,因此,如果有人不喜歡我或忽視我,我也不會覺得「受傷」,因為別人沒有義務對我好,沒有別人的喜歡,我也一樣能夠活得很好,這沒什麼。學會獨立和堅強,學會依靠自己。記住,別人沒有義務來愛你。

我們給神經症者的第五個建議是:以目標為中心,不要關注自己的情緒。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標上,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你就沒有心思去想自己的問題,負面情緒就不容易產生,即使產生了也不容易擴散、放大,也就不容易影響和控制你的行為。不要太關注自己的感受,感受什麼都不是,只是一種情緒。「凡正事不足者,必症事有餘,凡正事足者,症事溜之大吉。」

森田療法告訴我們: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對於出現的情緒和癥狀不在乎,要著眼於自己的目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對待不安應既來之則安之』,『情緒要順其自然』,仍然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現了不安就聽憑這種不安去支配行動。自己的情緒好也罷,壞也罷,惟有行動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神經症者始終缺乏安全感,因此他總在試圖「控制」,通過控制來獲得安全感。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錢、權力和成就。「神經症病人往往傾向於服從他人的意志,但與此同時他又堅持認為世界應該適應自己。他傾向於感到自己受奴役,但與此同時又堅持認為他支配他人的權力應該是無庸質疑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他內心的不合理信念:堅持認為世界應該適應自己。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他就總是活在焦慮中。

即使是自己,也並非完全能夠控制。許又新教授在《「相對不隨意」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中說:「在感到疲勞而坐在沙發里閉目養神時,常常免不了出現各種互不相關的雜亂思想……健康人聽其自然,也就相安無事,有焦慮氣質的人力圖控制它,反而強烈地感到控制不住而煩躁。……可以說,控制不住是控制過分造成的結果。」

我們對神經症者的最後一個建議是:培養自己的興趣,過充實的生活。如果你希望先徹底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再開始好好生活,那麼你可能永遠無法開始你想要的生活。學會忘記自己的「問題」,不再把「治好自己」當成生活中的首要事情,而是積極地投入到自己的目標和興趣中去,通過小事積累自信,通過興趣增加快樂。「像健康人一樣地生活就能健康起來。神經質者總是希望先消除癥狀(改善情緒),然後再恢復到健康的生活,這樣做永遠不能有健康人的生活。若對情緒不予理會,首先像健康人一樣去行動,這樣,情緒自然而然就變成了健康的情緒。」


經典原因1
關於社交恐懼的本質,有一個隱喻:「社交恐懼者看他人的眼睛,就像妖怪看到照妖鏡。」一眼就可以把他打回原型。
至於這個「原型」,其實就是本人對自己真實的評價,多是極端化的負面評價,如,丑、笨、木納、沒有價值等。

經典原因2
投射,自己先對他人有敵意,然後投射給他人:覺得對方對自己有敵意,進而恐懼。當然,這一切都發生在心理層面,不動聲色卻驚心動魄!

有了以上的原因,那當事人可以怎麼辦呢?
1、從「關注別人,想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到「關注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2、從「害怕別人否認、攻擊自己」,到「自己在潛意識裡別去攻擊別人」。
這樣就把自己從被動地位當中拉出來,可以主動做出一些探索、改變。

所以,既然都被看穿了,也該換個遊戲玩啦:)~~


我最嚴重的時候是中專畢業時期。那時候的我獨自走在大街上都會臉紅心跳,感覺所有人都在看我,事實上由於我的面部表情僵硬,臉色發紅,確實有部分人有意的多看我兩眼,由此產生惡性循環導致我更加的不自然和臉紅。
出門需要家人陪同,幾乎不敢獨自去陌生的地方,自己一個人去一家不常去的包子鋪都讓我很有壓力。
和陌生人講話,第一反應就是臉紅,發現對方注意到我的臉色後,同樣進入惡性循環。

事後我覺得自己一直這麼下去肯定這輩子廢了,於是痛下決心分析自身情況,同時通過網路查找相關解決辦法。

分析後發現自身屬於:

  • 缺乏安全感;
  • 過分注意自身外在形象;
  • 自卑;
  • 懼怕挑戰,害怕出錯。

大學開始後,新的環境,新的開始。我依舊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但新的同學並不知道,他們只是認為我偏內向而已。

我開始努力調整自己:

  • 將缺乏安全感做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 調整思想,認為注意儀錶是對他人的尊重;
  • 視挑戰為磨練,堅定認為經過了挑戰自身會更加優秀;
  • 在自己擅長的專業課程中找回自信;
  • 主動多和同學及陌生人講話,心中認為他們一定是友善的;
  • 說話時提高音量,不僅可以讓對方聽清,也可以增加自信。

經過大學三年和工作一年的調整,我的社交恐懼症雖未徹底治癒,但明顯好轉。
我不再懼怕和陌生人講話,不再擔心挑戰,我獨自去買衣服,獨自去電影院……我甚至可以在公眾場合上台進行簡短的講話。
我現在仍有社交恐懼症,只是找到了一些疏導的方法。安全感我依舊缺失,外在形象我也還在注意,但我都為它們找到了合理的歸宿。

個人經驗,希望對樓主有用!


內容較多,思考會很累,建議有半個小時的空餘閱讀,不適合碎片化的時間。
謝邀,
題主,你的程度叫做社會交往焦慮,輕度或者中度,還沒有上升到社交恐懼症。

跟陌生人在一起,容易緊張臉紅忘詞,不知所措

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你不熟練,在你的大腦裡面沒有可以指導你如何面對陌生人的經驗。
而你的焦慮又阻止著你的行為,使得可以指導行為的經驗難以形成。
當面對陌生人時,使得你焦慮的不是這個人,而是因為這個人的存在,而激活的你內心中的社會評價系統。

這種現象的造成,一般有以下可能:
1.內向的你與社會角色要求的衝突
在心理學中,內向是指大多的心理能量來自內部。大多數人都不是純碎的內向或者外向,外界能量與內部能量都是被需求的,如果你的需求中內部能量占更大比重,你就會更喜歡獨處,閱讀、看劇、單機遊戲會成為你的愛好。
但是我們的社會要求我們要積極、活潑、善於交往,在中國,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是對一個人的重要評價標準。
這時候一組衝突就會形成:我喜歡獨處,但我不得不去交往。

一般這種情況會形成以下痛苦模式:
1.
因為我注重自我感受,所以我的性格很敏感,
2.
當我不得不去交往的時候,我會很敏感的關注別人的感受。
3.
因為關注到了別人的感受,我會更加尊重別人的需求,
4.
我不知道如何調和別人的需求與自己的需求的矛盾,只能偽裝自己,討好別人。
5.
討好久了,我變得非常累,覺得自己不是自己,越發討厭與人相處,
6.
喜歡獨處時的自由,但我又不得不去被動交往。

案例:

這是我帶的一次戶外素質拓展,我同事與她的女兒。
這個小姑娘很文靜,在草地上玩的時候喜歡看書,坐在帳篷裡面很愜意,偶爾還會看看外面的小孩玩耍,大多數時間都是陶醉在她手中的故事裡面。
媽媽和其他家長交談的差不多了,關注到自己的女兒不合群,就去讓女兒出來和其他小孩玩,有了以下對話。
媽媽:小艾出來玩好不好,你看天氣多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吧。
小艾:我喜歡看書,等下和其他小朋友玩好嗎?
媽媽:在家裡也可以看書啊,這次機會難得,出來玩玩吧。
小艾很捨不得的放下書,出去了。
戶外拓展裡面女孩子比較少,大多都是男生,小艾明顯跟不上節奏,就在旁邊看,看得出來她還是蠻開心的。可能看了一會兒覺得沒意思,她又跑回去看書了。
媽媽看到了有點怒了,就去指責小艾。
媽媽: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媽媽花這麼大心思陪你出來玩,你就躲在那裡看書... ...
媽媽越說越氣,小艾被嚇哭了,看到小艾哭了,媽媽可能覺得丟臉,就打了小艾一下,還把書扔了。

2.過多的自我指責並且否定自己的不完美形成的評價系統
有一種不開心叫做:「我潛意識裡面不能讓自己開心」。
有一種心理疾病叫做:「我媽媽覺得我有病。」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在兒時接受的教育中大多是關注自己的缺點,有了成就也不能開心,因為那樣會驕傲。遇到任何失敗都是自己的錯,任何外部歸因都是逃避責任。
這樣的教育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母親過於要求我們成為「好孩子」而極力的否定我們的每一個失誤,會使得我們恐懼於自己的每一個錯誤,關注缺點卻又恐懼缺點,生活裡面除了恐懼還能有什麼?
大多數喜歡撒謊的孩子都有一個特別「完美」的母親。

在我小時候有一次眼鏡掉了,整整一周我都沒說,母親問起來的時候我都說忘記在學校了,一周之後實在瞞不住了,在配眼鏡的路上被媽媽數落了一路,到了配眼鏡的店媽媽還是在不斷批評我撒謊這件事。
配眼鏡的老闆看不下去了,對母親說:

別說孩子了,他之所以撒謊一定是你特別嚴厲,他不敢說真話。

當時我感覺遇到了知音。
每當有人問我自己的孩子或者伴侶總是撒謊是為什麼?怎麼辦的時候?我都會回復他:

他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只能通過撒謊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當他和你交往的時候發現依舊需要這樣。

我們通過撒謊來掩蓋自己的缺點,撒謊騙得了別人,但是騙不了自己,我們否定自己的缺點,極力的營造出一個完美的自己,但是我們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相,我們欺騙不了自己的自我評價系統。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希望別人覺得自己好,但是很明白自己其實不好,這樣,焦慮就形成了。
接受自己的不好其實沒那麼難,你只要試過就明白了,那種自由的感覺很棒,再也不用時刻評價自己了,能真實的感受到生活裡面的每一個細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3.對沉默的大多數的悲觀解讀
朋友的背叛,同學的嘲笑,再加上較大的學習壓力使得我們敏感脆弱,使得我們的自我評價降低,敏感於人際關係,並且做出悲觀解讀。
這些事情過去之後,我們依舊會發現自己與陌生人的接觸中的敏感與擔心,因為我們把過去帶到了現在。


藉助與社會評價的悲觀或者樂觀,本質都是幻覺。

你很優秀,有幾個人讚揚你,你就會誤以為所有人都喜歡你,其實大多數人都對你沒有感覺。
你不是那麼優秀,有些人不喜歡你,你就會誤以為所有人都討厭你,其實大多數人對你沒有感覺。

自信與自卑的區別就是如何解讀這些沉默的大多數。

你被一個朋友背叛過,不代表接下來所有的人都會背叛你,你被幾個同學嘲笑過,不代表所有的同學都會嘲笑你。一段良好的關係的前提就是真實的,當你與陌生人接觸焦慮的時候,使得你焦慮的不是他,而是你的過去。

被嘲笑被背叛是痛苦的,要度過這些痛苦,我們必須超越這些痛苦。
接受自己的錯誤,好好的想一想過去是因為什麼使得自己遭遇了這些,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就會否定自己的全部。
只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分析出別人的錯誤,我們就能上帝的貴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段經驗的總結能夠指導我們下一次的交往。
如果自己錯了,那就改正,下次的社會交往自然沒有問題。
如果是對方的錯誤,下次遇到的已經不是過去那個人了,不用擔心歷史重演。


4.一些建議,改善社會焦慮
a.在虛擬中練習,擁有更多試錯與成長的機會
在網路匿名交往中,不要演繹,表現真實的自己,看看別人到底會不會討厭自己。
即使別人討厭自己也沒關係,換個id又是一次機會,改正上次的錯誤,不斷無壓力的成長。


b.跑步、拉韌帶、鍛煉身體協調性
我以前做班導的時候陪學生軍訓,一般正步走同手同腳,協調性很差的學生,在後來的接觸中都有人際畏縮的現象。
更好的協調性,更加靈活的身體能夠使得你在人際關係中更加自由。

c.讀人際關係的書,不是為了讓你虛情假意,而是更加了解別人。
讀社交禮儀的書,不是為了讓你蠅營狗苟,而是學會更好的表達自己的善意。


d.人際關係是讓人開心的,如果你實在不喜歡,就好好的一個人呆著,技術型人才可以不要人際關係也能活的很好


本人也有社交恐懼症,以前也有與樓主類似的經歷,自責,抱頭痛哭過,祈求改變;然後找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書看,認識自己,尋求改變之法,發現很多人有這方面的困惑。之後嘗試著實踐所了解的理論,我的做法是:1、多接觸人。不僅僅是佰生人,一些同學朋友也要多和他們接觸。我經常和一些朋友一起吃飯,搞活動,大家玩多了,就會帶一些他們的朋友來玩。相互介紹也認識些「佰生人」,因為大家有朋友的聯繫,心理也比較容易接受些。2、參加些團體運動活動。個人喜歡籃球,打籃球經常跟一些佰生人組隊打球,這個 不用太多的交流,對彼此沒什麼要求,心理也不會有什麼壓力。慢慢也會習慣一些佰生人出現在自己的世界裡。3、看書。這個純屬個人喜好。發現看書越多,對這個世界了解越多,對他人也會有更深的理解。懂得越多,能幫助他人越多,也會越自信。
當然,一開始不可避免會磕磕碰碰,丟臉,尷尬,痛苦,有想挖個洞把自己埋了的衝動,這都很正常。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你並不是唯一,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經歷很多這樣過程,心理就強大很多了,也會覺得無所謂了。
心態很重要。叔本華說:「我們在與人交往時能夠擁有優勢,全在於我們對對方沒有要求,不用依靠他們,並讓他們清楚這一點。」降低需求感,跟一個人說話前,你可以對自己說,我不需要你的錢,不需要你認同我,我只是想完成我的工作,或者只是想跟你說幾句話,僅此而已。

ps:拙見,希望對樓主有用。大家一起努力吧!


有句話叫"不完美的人更受歡迎」,記得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某兩個才華出眾的成功人士參加莫個節目,第一個人表現出眾,侃侃而談,顯得很完美;而另一個人則顯得很緊張,說話不流暢,中間還打翻了水杯;但事後調查發現觀眾對於第二位表現不佳的成功人士更喜歡;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近似於完美無缺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不太討人喜歡;相反那些雖然很優秀,卻偶爾犯小錯誤的人深受人們的青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犯錯誤效應」,也叫「白璧微瑕效應」,即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潔白無瑕更令人喜愛。

所以說題主可以考慮轉移注意去展現自己優勢的地方,而不一定要想辦法去改變自己的弱勢,因為我也曾試圖改變自己社交恐懼的一面,但是效果甚微,曾今我上學那會幾乎只要是個女孩子和我說話,我就刷的一下臉紅了,不敢上講台講話,只要看見很多眼睛對著我就不知道怎麼說話了,然後為了改變自己我稀里糊塗的報了市場營銷這個需要口才和社交性格的專業,然後畢業也是差不多做了兩年的銷售,一共過了有6年的時間我都沒有徹底改變自己,仍然在新公司或者新環境下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緊張,面對喜歡的女孩也不太會搭訕,我只能說在這些年裡也許我沒有以前那麼靦腆含羞了,但是發現自己本質還是沒有什麼改變,而且在做銷售這樣子工作中我也很痛苦,一切都很不順利,所以試圖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並不一定能改變什麼;

現在呢,我改行做了程序員,才發現這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可以沉浸在代碼的世界裡,不用考慮太多人際交往的事情,而且在發揮了自己優勢的時候,人際關係往往也會好起來,因為雖然自己不善言談,但可以用自己的技術說話,用自己工作的結果和貢獻說話,周圍的同事也會對自己刮目相看;就像我初中學習成績最輝煌的時候,雖然很內向,不會交流,也不會打籃球,還是會有很多同學主動和我交朋友,他們會請教我一些數理化之類的問題,然後有什麼活動也會邀請我參加,教我打籃球之類的,人際關係也還不錯;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與其想辦法克服社交恐懼,不如利用自己的優勢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有意義,雖然上天令你有社交方面的缺陷,但你一定會在別的方面有你更出眾的一面;當然如果能夠客服社交恐懼那也是很好的,如果覺得很困難就還是做自己更擅長的事,體現自己的價值,社交什麼的自然也會好


本人初中的時候,由於胖,極易流汗,宅,自卑,從而導致開始產生社交恐懼。。。
高中到大學期間開始減肥成功,一年瘦40斤(那時候減肥,除了少進食之外,運動都是在空調房裡對著電腦原地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撐。。。),但依然無法擺脫社交恐懼。
走路不敢抬頭看人,
只敢看著地面前行,
總覺得有人盯著自己,
拿個快遞都要提前打氣,可以的話一定是讓父母幫我拿。。
討厭成為焦點,
厭惡所有有目的性的社交,
去圖書館看書一定要選偏僻陰暗的無人角落,對面絕對不能有人,有人來了我寧願走。。
想法設法的不起眼,
看不到我,你看不到我的自我欺騙。。
各種各樣的惡性循環不能自拔。。。
然後大一的我看到了一本書《社交恐懼症的森田療法》(具有執著、疑病、內向、

「生的慾望」較強等性格特徵的人適合接受森田療法。)


邊看邊做筆記。現在筆記我還一直保留著
真的真的很感謝能看到這本書。
擺脫社交恐懼真的就是擺脫自己給自己的枷鎖。
大二我開始創業,三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有了正常的社交,有了女朋友。創業以來,哪些問題沒考慮到讓你追悔莫及?
這是高中時代的自認廢材,我這一輩子也就這樣碌碌無為之類思想的我永遠不敢想像的。
那時候讀書做的筆記,一直被我精心保存著。。
簡單點歸納為:順其自然,忍受痛苦,為所當為,不治而治,事實為真,多做少想

現在將我那時結合個人經歷做的筆記打上來。願與你我有益。

共同特點:病人知道不應該,不必要,沒道理,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遇到悲痛憂傷的事情,其情感的波動,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使人經常沉溺於痛苦的回憶中,人們在心理上又想消除這種痛苦,然而,事與願違,有的人越想排除越排解不開,這就是實際上想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勢必會陷入欲罷不能的心理衝突中。
既然對往事不能忘懷,就不要強行忘懷,而應帶著這種思維積極地去做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工作,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使這種情緒逐漸淡化,以至於徹底消失,即使不完全消失,也不會再嚴重牽動我們的感情了。
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做到(是我結合個人經歷總結出的)
1:體力勞動:做每天力所能及的勞動。
2:做應該做的事,無論自己的心情如何,都要堅持日常工作和學習。
3:每天不斷干點什麼,盡量不在白天睡覺,要不斷干點什麼。
4:禁止消愁解悶的各種活動:如吸煙,聽音樂,彈琴,玩遊戲。消愁解悶的方法只不過是精神上的一種暫時性的轉換,很快就會恢復原狀的。
5:對癥狀要採取忍受的態度,帶著癥狀堅持實踐,對待癥狀要採取忍受的態度,帶著癥狀堅持實踐。對待癥狀要不過問,不測試,不拘泥。
不談自己病情,遇到癥狀纏繞的情況,可採取所謂不問療法,裝作不知,聽之任之。不測試,制止測試癥狀是否好轉,情緒是否變好,要順其自然對待病情。不拘泥,如果與人社交過程中感覺「」頭輕了,精神爽快了時「應當注意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感覺,從疾病角度來說,它和痛苦是同一種東西,爽快之後,作為一種相反的狀態往往會出現不愉快,到了完全擺脫愉快與不愉快的感覺之後才是真正恢復。
6:閱讀森田療法書籍問題,實踐第一周不要讀森田療法相關書籍,一周後在用體會的態度去讀。
7:切莫拘泥於理論,實踐一個月才可能有一定的體驗,總的實踐時間,短的為3個月,長為半年。
順其自然:對出現的情緒和癥狀不在乎,要著眼於自己的目的去做應該做的事。
8:精神拮抗作用(人的精神活動也存在著一種類似屈肌和伸肌的互相調節的拮抗作用,即

精神拮抗作用。這種拮抗作用的存在,可以保證人的精神安定和恆定的安全感。因此,

與自己理性不符合的觀念是任何正常人都會有的,只是一閃即逝不留痕迹。而由疑病素

質且拮抗作用過強的人,這種觀念一旦出現,便會固執的重複,同時又反覆的控制,最

後形成拮抗對立。神經質癥狀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患者總想以主觀願望控制客觀事實,從

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的不斷加強。)


是癥狀頑固的原因,強迫觀念中,這種心理活動作用很大,把自己的身心現象視為於己不利或令人不快的東西,企圖加以排斥和否定的態度。

以下時我認為我們要記住的觀念

精神交互:對某種感覺過度注意,就會對這種感覺變得敏感,越敏感就越注意並使之固定。企圖一浪平息一浪,結果反倒會出現更多大浪,激勵消除癥狀,結果反而接二連三出現新的癥狀,最後弄得不可收拾。

」與其想,不如做「。情緒惡劣不要悲觀,順利也不要高枕無憂,要著眼於行動,努力去干。只有事實才是真的。
溫順:順從老實,但不盲從,坦誠,要明確自己的狀態,肯定別人的價值。
為值得煩惱的事而煩惱,人是在不安中生存的。睡眠的多少,要順其自然。

如果工作,學習一天後,感覺很充實,那就是好日子,至於這一天的情緒如何並不重要。

內向者做事難以下決心,往往失去許多難得的成功機會,又由於自我反省心較強,使之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又因此容易缺乏自信,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有的人會把罪責推給別人,向其他人發起攻擊,神經質內箱的人總把罪責歸於自己,既有自我攻擊傾向的」自罰「反應。總是過分誇大自己缺點和弱者,證明他們有極強完善欲,主觀要求高。

有時他們又主觀誇大自己諸如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然後感受自己是無用之人。

PS:為自己負責,做任何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
一起加油


這些年人際交往中出現社交恐懼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了,不過我們還會要來講一下什麼是社交恐懼。

所謂社交恐懼泛指一切害怕與他人交往,對交往特別敏感,不願與人接觸,在不得不與他人交往時,則感到緊張,表現為心跳加快,面紅耳赤等。

具體可分為社交敏感(又稱社交緊張)和社交恐懼症二種。

-------------------------------------------------------------------------------------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社交恐懼呢?


(一) 一般的社交緊張或社交敏感的產生原因


1. 個性特徵的缺憾

社交敏感者多半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他們往往表現出比較沉鬱,處事膽小謹慎,對人對事比較敏感等,有些則有嚴重的羞怯心理表現為害羞和膽怯。


2. 不當的認知

認知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起點和基礎,它包括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不正確的自我認知會使社交者出現自視過高,一意孤行,傷害他人或自視過低,自暴自棄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對他人認知的不當會使交往過程中增加誤解和矛盾,並且在對他人沒有一個良好判斷的情況下很難做到有效的溝通。


3. 社交技能的缺乏

很多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人表他們在和熟悉的人交往時很自如,但是與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往往很害怕,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由於不能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被他人誤解,產生心中不悅,產生不愉快的經歷,導致開始避諱在人前講話,喜歡獨處漸漸失去了人際交往的興趣和勇氣。


(二) 社交恐懼症的產生原因


1. 其產生常是過去經驗的泛化 ,通過聯想而引發出來的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形象的說明人的恐懼心理很多是在具體的遭遇中產生出來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遭受的精神上的創傷常可能是成年後出現失調行為的根源。


2. 與社交者的個性特徵及家族遺傳因素有關

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個性多見於那些膽小怕事,內向,害羞、依賴性強及神經質個性的人。人本主義理論認為社交恐懼症常與家族遺傳因素有關,調查顯示社交恐懼症的父母和同胞中患神經症的往往較多。

所以社交恐懼是以一定的生理因素作基礎的,是可以遺傳的。就像生活中,有的孩子天生就膽小,有的則生來愛冒險


3. 不良的教養方式是恐懼障礙發生的重要因素

父母對子女缺乏情感溫暖,理解,信任和鼓勵,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還有過多的懲罰拒絕和過度的保護,會使孩子個性內向和迴避性的防禦方式,最終產生社交恐懼。

小的時候無論做一點點錯事就會遭到訓斥或挨打,並且如果有親戚來訪沒有打招呼或說錯話等,事後就會進行嚴厲的訓斥,所以我在一段時間都會在社交中過度擔心自己的言行,產生很自卑,內向心理,母親總會要求我去嘗試與人溝通,比如和服務員阿姨講自己要吃什麼,或是要求我給別人打電話講一些事情,我本能的排斥,母親會認為我是害羞,可我並不是簡單地害羞而已,這件事情做不好又導致挨罵,產生了惡性循環。。。成年後,很難從自己的自卑心理中走出來,並且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講話,面對要在眾人面前發言時就會產生緊張焦慮,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


4. 高要求和低能力之間的劇烈衝突也可引起社交恐懼症的產生。

社交是有動機的,一個人只有當他希望在別人心中造成某種特殊印象時,自己的能力不足,才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甚至恐懼。這種高要求和的能力的衝突會令人產生極度自卑,從而給他的交往帶來了一種高壓力和高焦慮。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認為自己有一定的社交恐懼,應該找到自己的痛點在哪裡了吧。所以社交恐懼影響了我們的人際交往和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是社交恐懼令人痛苦,所以到底應該如何克服?

(一) 如何克服社交緊張和社交敏感

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也是人格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重要內容。要正確的認識到人生來都是不具有社交能力的,但這種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由於社交的實踐和主動性的不同,造成了人的社交能力的差別。所以缺乏社交的實踐或因為以往不成功交往中受過挫折造成自尊的損傷,是迴避交往甚至拒絕交往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樹立自信心、勇敢嘗試社交實踐,調整自己不當的認知等方式來達到克服社交緊張或社交敏感的目的。

(二) 對於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式

對於社交恐懼症要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同時可以運用一些心理治療的具體手段來緩解癥狀,最後達到完全解決。


1. 調整認知結構,改善個性品質

認知療法認為認識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要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就要先適應不良的認知。所以要克服社交恐懼,關鍵在於正確評價認識自己,增強自信,樹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具體做法有:

  1. 弄清自己究竟在恐懼什麼,出現恐懼的原因。
  2. 如果是因為不正當的認知自己和他人造成的自卑,缺乏自信心所致的則可以通過調整認知,增強自信心來解決。比如對那些由於不正確的比較方式(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或總是與自己強的人比)從而失去自信從而失去自信、十分自卑的人,可以通過對比調整法,即不但與比自己強的人比,還要與比自己差的人比,同時要與自己的過去比。通過全面、客觀的比較以確立對自己的正確評價。
  3. 進行社交適應性心理訓練,可從身邊的人(同學、朋友)做起。在訓練過程中要增強自信心,要敢於實踐,不斷提高社交的自信心。因為充滿自信的交往,才能在精神上和肌肉上都有所放鬆,從而顯得坦然自若,沉著鎮靜。
  4. 心理的鎮定會使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安定下來,對面部和舉止的適度反應都能起到良好的反饋作用。一次成功的交往經驗,會極大地消除社交神秘和增強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的自信。

2. 增強社交鍛煉,提高交往能力

在社交恐懼者中,經常表現出明顯的交往經驗、交往技巧的缺乏,因此在克服社交恐懼時,加強社交鍛煉、認真學習各種社交技巧,提高實際交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交往技巧有以下幾種:

  1. 在交往中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發現別人的優點和價值。
  2. 善於運用讚揚語言。
  3. 在交往中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舉止,注意自己的儀錶和談話的藝術等。

3. 尋求心理諮詢,消除社交恐懼

由於社交恐懼症是一種較嚴重的心理障礙,一般來講患者本人是難以完全解決的。因而需要藉助他人的力量、需要心理諮詢輔導人員的幫助。在心理諮詢中可以綜合運用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幫助學生克服和消除社交恐懼症。


對有社交恐懼的患者可以運用行為療法中的系統脫敏法來進行治療。由於恐懼症者對於原屬平常(不應引起焦慮或恐懼)的剌激表現出過度敏感的失常反應,因而可以通過系統脫敏的方法來達到消除過敏反應。


這種方法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 首先就是要學會使肌肉完全放鬆,這可以通過自我暗示或放輕音樂來實現,也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來進行。
  2. 是將恐懼的剌激和情境按照引起恐懼體驗強度的大小,排列成一個等級,等級最低的一端是引起恐懼情緒最弱的刺激,等級最高的一端是引起恐懼情緒最強的等級。
  3. 是想像等級中最低一級的恐懼刺激,當出現恐懼反應時,便結合前面學會的鬆弛訓練,使之與恐懼情緒相對抗,直到恐懼感消失。
  4. 然後接著想像下一個等級的刺激,逐漸脫敏,直到出現引起恐懼體驗最強的那一刺激,而不出現恐懼反應為止。
  5. 系統脫敏法是脫敏技術的一種,另一種脫敏法是衝擊療法,又名暴露療法。是讓患有社交恐懼的大學生直接接觸人群,強迫自己直接暴露於引起恐懼的情境中,充分體驗所產生的恐懼情緒,由此對恐懼情緒產生適應而降低恐懼反應。可以讓其在大眾面前出場、唱歌以及講話、表演等,即使他害怕,也不應退縮,堅持到底,從而達到脫敏目的。
  6. 接受一定的藥物治療。

希望對你有一些幫助吧。


參考文獻:

【劉琳, 孟群, 詹來英, 岳淑英. (2004). 社交恐懼症患者防禦方式的研究. 護理管理雜誌, 4(01), 8-11.】

【鄭海燕, 張姝. (2005). 兒童社交恐懼症的評估與治療. 中國特殊教育(12), 75-78.】

【吳守良. (2005). 大學生社交恐懼的成因分析及對策.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 91-96.】


之前看過一個操作方法,專門破你這樣的狀況的,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社交場合或者演講表演時,面對其他人,我們雖然渴望贏得他們的認同,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卻感覺到腦子一片空白,舌頭開始打結,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就像被一股冷氣凍住了一樣。

然後,心中就可以出現一些聲音,來告訴我們,自己不夠好。「我太笨了,不會受歡迎的」,「我很窮,他們不可能喜歡我的。」,「我打扮的不夠漂亮,沒資格在這裡」,這些否定自己的話語,不斷在腦海中盤旋,讓我們更加的緊張,幾乎想要立即逃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菲爾.斯圖茨多年的研究,是因為我們內心中有一個,我們不接受的第二個自我的存在,它也叫做「影子」。 影子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從小到大,身上或多或少,總會存在一些自己難以接受的特質,比如太胖,不漂亮,膽子小之類的,我們無法接受特質,然後就會做出一些舉動,來幹掉它們,比如拚命節食減肥,不停的買漂亮衣服,總愛和人打架來證明自己很勇敢。雖然這些特質,可能隨著我們的成長而消失,但是那個被否定掉的自己,卻一直象一個影子一樣,藏在我們內心深處。

要想感知影子的存在,很簡單。現在,你可以閉上眼睛想像,自己站在一群讓你覺得不安,不自在的人面前,那種緊張的感覺出來了,然後,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湧現的情緒上面。現在,把那些感覺從體內推出來,推到你的面前,並想像它們正在形成一個有臉,有身體的人。

你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影子。每個人的影子可能不一樣,有的人看到的是一個哭泣的小孩;有的人看到的又可能是一隻醜陋的流浪貓。這就是影子,我們每個人內在最基本衝突的根源之一。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我們看向自己的影子,總覺得羞恥。於是,我們的條件反射,就是轉向外在,去追求一些能夠證明自己價值的事物——他人的認可和肯定。

問題是,就算你得到再多的認可都不會讓你真正的感覺有價值。因為,影子始終在那裡,無論你得到多少認可,它都不會消失。只要你獨處向內看時,就會看到它,讓你困窘不安。當你渴望別人認可時,就給了他們控制你的權力。他們成了定義你價值的權威人物,難怪你在他們面前連動都不敢動。

那麼,怎麼破呢? 其實,破解之道還在影子本身。我們之前一直在排斥影子,但是,當我們反過來開始接納它的時候,卻會發現,影子其實很想幫你,它將會帶給你驚人的力量。

而要獲得這種力量,我們需要一個工具,叫做內在權威。從字面上可以看出來,這種權威不是來自外界的認可,而是來自你的內在。

操作方法如下:

Step 1:想像你站在一個或者一群觀眾面前,你的影子面對你站在一旁。

Step 2:請完全忽略觀眾,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影子身上,慢慢的,去感覺你們兩個之間的連結,這股聯結的力量,剛開始可能不明顯,但是隨著你的不斷注意感受,慢慢的變強大,越來越強,越來越堅不可摧……而,你們緊密的連成一體時,你會感覺自己無所畏懼,

Step 3:你和影子一起強有力的轉向觀眾,無聲的命令他們:「聽好!」,請感受那股當你和影子用同一個聲音說話時出現的權威。


這個工具的用途很廣泛,當你面對諸如面試、會議、聚會或者晚宴這樣讓你有壓力的社交場合前,你都可以使用它。不過,效果好不好,要取決你平時是否練習。如果你等到一個大型社交聚會馬上開始前,才第一次用這個工具,那麼很可能就要杯具了。就像不可能指望一個沒有訓練過的人去參加奧運會一樣,你也不可能指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熟練使用工具。

如果你一開始看不到影子的存在,也沒關係,只要去感覺它的存在即可。隨著你的練習,它會慢慢的成形。另外,如果你的影子看起來很憤怒,充滿破壞性,也不用擔心,你仍然可以用同一種方法來使用它。


經常有讀者諮詢問,接觸陌生人、異性就莫名緊張、患得患失、恐懼,甚至還有人應聘工作都會緊張,這是明顯的社交恐懼症。從心理學的角度就是你對社交這件事產生了『認知曲解』。


一般社交恐懼的產生和你的成長經歷、人際交往經驗有密切關係。


很多人在社交過程中可能受到過一些挫折,這些打擊對你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些影響雖然隨著時間流逝,慢慢淡忘,但它卻印刻在了你的潛意識裡。比如,一些當眾的出醜,被眾人嘲笑,某些陌生人欺負了你等等。


有研究表明,我們一般都會過高估計他人對我們出醜時的關注度,比如,別人對你只是當時嘲笑而已,並非是要真的羞辱,但你會認為別人一直記住這個事情,並經常拿來調侃你。


這些事情最終在你心裡留下了陰影,而這個陰影對你大腦的形成了負面的認知。


假設你現在很想去認識新朋友,但是你過往的失敗經歷在潛意識裡形成了影響,當你再次要做出社交時,潛意識會想起你此前的負面情緒,這讓你感到很害怕。潛意識在影響你的主觀意識,阻止了你行動。潛意識是你沒辦法控制的,你只能掌控主觀意識。

打個比方。大家看馬特呆萌主演的《火星救援》里就有一個場景,NASA的發射中心,裡面有個大屏幕,很多工作人員,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功能控制。


你的潛意識類似於發射中心,而你就是你的主觀意識,你不知道做什麼可以飛船會發射,但你隨便去亂按,會把事情搞亂套。


也就是說潛意識實在是太強大,主觀意識無法控制 ,就好像有些人會不斷的給自己做心理暗示——我要自信,我要自信,我要自信。這會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持續時間不會很長,這只是暫時性的壓制潛意識,但不會徹底改變。


那到底如何做才能改變呢?有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叫做『行為認知療法』。


針對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某些行為的結果,來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你害怕做某事的原因是因為你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結果是不好的。但事實上不一定是不好的。


當你把某件事情做成功了無數次了,而這不斷成功的過程,就會慢慢影響你潛意識。那你潛意識裡對某件事不自信的狀態就會慢慢地恢復過來。


這種影響潛意識,扭轉錯誤認知的過程其實也是慢慢建立自信的過程。

我把自信分為兩部分:

第一,主觀自信的理解,我的電子書和很多文章講了很多關於主觀自信方面的方法,就不重複了。

第二,是客觀自信。光有主觀自信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就是你的主觀意識和你的潛意識在打架,但打不過潛意識。


那怎麼才能打得過潛意識呢?你需要通過身體去體驗很多你潛意識在阻撓你的事情,比如說你現在最害怕什麼,最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


為什麼害怕?因為你害怕對方給出負面的反饋。你害怕對方拒絕你,對方不理你。


而現在你害怕只是表象,不是根源,也就是說不是因為你害怕而害怕,而是因為你害怕背後的事情,就是失敗,是受到別人的否定,說你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你的潛意識為了避免讓你受到所謂情感上的傷害,所以造成一種負面情緒,這種負面的情緒其實也是在保護你,避免潛在受委屈,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那解決辦法是什麼呢?


你需要在關鍵時刻『被推一把』的動力,去突破此刻你無法控制的恐懼心理。

舉個例子:想像一下你去蹦極,你站在高台,然後跳下去,你才能完成蹦極的玩法和體驗。但是多人跳下之前會很恐懼。排除說有安全隱患的情況下,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是安全的,是不會有事的,只是有驚無險,,但是你還是會恐懼,這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情緒在發揮作用。

就像前兩天看的《雲中行走》,講的是一個走鋼絲藝術家在紐約雙子大廈直接鋼絲行走,雖然我們只是看主角在走鋼絲,但充滿視覺衝擊力的畫面還是讓我們心裡一緊,這是我們基因里的畏高情緒在發生作用,讓我們感到恐懼,其實是讓我遠離這些潛在危險。


這個時候這麼辦呢?我以前蹦過一次,看到有些人不敢跳,已經把繩子都綁好了,教練就跟他們講,你不要害怕,我教你一個方法,很快就不會害怕,你聽我倒數三聲你就跳,結果其實教練剛數到一,就把他推下去了。下去後就產生行動、體驗,想害怕也來不及了,也沒機會反悔不跳了。一但跳下去後,腎上腺素飆升的驚險體驗就已經產生,等你安全回到陸地後,你會發現,你其實是可以做到的,蹦極其實也沒什麼。


換到社交也是一樣的,你現在無非就是恐懼對方給你的負面結果而已,假設你去見面之後,對方並沒有給你負面,反而給你一個肯定的結果。那會不會讓你的內心潛意識裡面感覺到,好像我可以做到。


要想克服社交恐懼症,就需要越害怕什麼就越要做什麼,但為了避免在剛開始嘗試積累成功經驗的時候又失敗,需要提前學習心態建設和必要的社交的方法。


當你的潛意識不斷認識到,其實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的,我做成功無數次。你原來跟一個女孩子聊天都不敢聊,說都不敢說,但通過學習慢慢改變了。這可能有個過程,剛開始你接觸還是不行的,但是不要緊,你要相信自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絕對可以,當你可能做到第十次的時候,你的大腦一瞬間會發現其實我能做到呀,我並不是像我以前想的那樣害怕了。


而那種覺得自己能做到的一瞬間,和學騎自行車很像,剛開始都是很害怕的,一騎上去就感覺我肯定會摔倒,我就是掌握不了那個平衡。但是在摔了很多次以後,有一天練著練著,突然間我感覺掌握到那個平衡感,騎到一長段都沒有倒。


那種一瞬間我其實能做到的感覺,同樣適用在社交上。一旦你認為你可以的,這個思想產生了,它就會開始影響你的潛意識,並且有一個理論叫做『大腦獎賞效應』。


在心理學中,當人作出某一決策後如果被證實正確併產生了好的結果,大腦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送「獎賞」信號,這會促進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這被稱作「獎賞效應」。這個獎賞就是產生了快樂激素多巴胺,你每做成功一件事都能獲得快樂,你就會慢慢喜歡上這件事,會上癮。


總結一下。

克服社交恐懼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建立社交時的主觀自信和客觀自信的過程。要想讓自己從懼怕到擅長社交,需要輔助心態建設和社交溝通的方法,這樣才能循序漸進的成長。


【無恥小廣告,不喜可繞道】

我的電子書《天生好手》,為你詳解如何提高【自信】的方法。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回複數字『 1 』,即可下載。

微信公眾號,每日推送最新提升自信與戀愛情商文章。

http://weixin.qq.com/r/rUw3LxnEWEQnrV1M9x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怕我,你愛了嗎?

【參考閱讀】更多構建自信、社交溝通的方法:

男人戀愛有哪些誤區?
什麼叫做內心強大?怎樣變成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患得患失是人的本性嗎?怎麼能夠克服?
內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建立人脈?
和喜歡的女生聊天 15 分鐘以後就找不到話題了怎麼辦?
和女生聊天如何避免一問一答式的對話?
如何判斷一個女孩想不想和你聊天?
哪些知識技能一定要掌握?
有哪些人際關係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護自己?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十分鐘就能學會並可以終生受用的技能?
屌絲如何逆襲?
為什麼你喜歡的女生不喜歡你?


社交恐懼症其實是DSM-5列入的一種臨床心理學上的情況,希望大家不要再在網上像開玩笑地說自己「強迫症」那樣繼續討論「社交恐懼症」了。如果你的「社交恐懼症」給你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請務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我覺得一個人在鍛煉到一定程度之前,在面對陌生人、去和陌生人說話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緊張恐懼進而更嚴重的狀況。只能努力多嘗試去交流有努力改變的心多多嘗試慢慢會放得開些的。畢竟不是誰都是天生的自來熟或者演講家的。當然你可以和比較熟的人開始鍛煉起,然後和一些不是完全陌生的人開始嘗試交談,鍛煉的時候話題選擇自己比較熟悉拿手熱衷的東西。說著說著多鍛煉應該會有收穫


感謝邀請。

克服社交恐懼症從心理諮詢與治療的角度來講可以用精神分析法治療,也可以用認知行為療法矯正。有一套具體正統的套路,不難克服。可以首先對著鏡子自己跟自己講話,逐漸欣賞自己,培養自信。然後同自己信任的人多講講話,鍛煉膽量。接下來與半生不熟的人做簡短的交談,並談論自己熟悉的領域,這樣可以發揮得更好。注意語氣不卑不亢,吐字清晰。然後訓練在公眾面前演講,做presentation等等,逐漸提高自己的語言表現力。總之,要小步子強化,及時反饋,在自信中成長和進步。

一家之見,參考斟酌。


我從小到大始終有這種莫名的恐懼,而自己都無法理解它從何而來。外向的人甚至把這種恐懼臆斷為簡單的懶和宅,他們不明白他們眼中那些輕而易舉的事我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

幼兒園時期,在路上偶遇同學,我會假裝看不見,還假裝聽不見他們叫我,以此逃避社交;為此我沒少挨我爸打,我父母覺得我簡直不可理喻。去鄰居家借個擀麵杖,我要在門外演練無數遍才敢敲門。直到現在,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每打一個電話前我也得在心裡情景模擬好幾遍。

我爸說,膽子是嚇出來的。所以高中開始,我參加過演講、辯論、唱歌、舞台劇比賽,得的都是從校級到國家級的一等獎。因為在舞台上我知道比賽是有時限的,我只用鼓起勇氣,在這一段時間裡假裝一個自信的人,做一個表演者就行了。這種自信和從容屬於打了雞血咬咬牙撐下去的暫時性自我催眠,並不是質的改變。而貫穿我生活的這種恐懼,並沒有一點衰減。

工作之後老闆說我有點self-conscious. 因為我一說話總是撩頭髮,這種肢體語言像是想拚命遮擋自己。我覺得self-conscious這個詞特別生動,這種不自在可能就是因為自我意識太強——害怕自己出醜、尷尬、被討厭。就像青春期的時候劉海剪短了一厘米,我覺得自己丑得嚇人,返校路上一直捂住劉海,我媽卻說她打賭根本不會有人發現。

因此,現在我努力在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事」,而不是「自己」。不管交涉事情,還是求助於人,我逼迫自己只管想這件事應該怎麼做更有效率並且表達出來,即使出錯了也只管關注怎麼解決問題而不要忙著自顧自尷尬。其實想想,別人關心的都是事情能否成,又不會在意我是否尷尬啊。我還是恐懼,但這種恐懼只是我一個人的事,至少我可以儘力把事做漂亮。

至於工作之外的社交,我已經不勉強了。一個內向的人長時間扮演外向的人,甚至矯枉過正做出瘋瘋癲癲的假象,不僅累,而且時刻被羞恥感包圍。內向並不意味著沒有朋友,畢竟世界上一部分人致力於「做事」,另一部分人致力於「做人」。既然內向,就應該去「做事」,選擇能力大於圈子的工作。一旦事做得好,別人會想和你做朋友,就少了一些要去主動認識別人的焦慮。

內向或外向可能和性取向一樣是與生俱來吧,也許並沒有什麼方法能葯到"病"除,也許這根本就不是病。這種恐懼大概還會在我餘下的人生中延續,可能很多時候我不得不繼續和天生的性格作對,我不以此為豪,亦不以此為恥。和恐懼為伴,餘生的每一天也有點小刺激呢。


不要把你所謂的宅/害羞/自卑/懶和社交恐懼症劃等號

單純和你聊兩句告訴你一些人生道理和行為處事方法,根本就治不好社交恐懼症的好嗎。你如果被嘴炮兩句就好了,這是因為本身就沒有什麼卵問題。

你自己體會下,假如你害怕蜘蛛,害怕鬼,我告訴你不要怕啦蜘蛛咬不死你/不要怕啦鬼根本不存在,你就敢玩蜘蛛你就敢一個人看恐怖片了么!

根本不行

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害怕人有如害怕蜘蛛還有鬼

社交恐懼症最近才被認可為正統的精神疾病,而不是其他問題的表現。認知行為治療和團體治療兩種方法通常可以成功治癒患者。防焦慮和防憂鬱的藥物有時也有效。

以上來自中文wiki


我應該屬於典型的「外向型的社交恐懼症」吧。最封閉的時候曾經在家裡來了任何親戚時都跑到房間里把自己反鎖起來,裝作睡得很沉並且默默祈禱親戚趕緊回家。大學以前幾乎沒有在任何人多的場合大膽表達過自己,只要人數到達一定限度哪怕都是熟人也會不自禁的沉默,盡量去逃避每個說話的機會。並且在每個談話完了以後,會一直去想自己剛剛所談是否有不妥當的地方,然後渾身的不自在,跟很多人談話的最後都是以我的過於沉悶和「一副擺給誰看的死人臉」收場的。所以很多場合我會不自覺的朝著一個「夸夸其談」或者同樣寡言少語的人靠近,原因自然是和兩者在一起都不用太費力。就這樣維持著直到了大學,我決定去改變 。 改變的方法就是我去競選班長,然後我竟然選上了!這太戲劇性了,的確,在前二十年的模式設定里,學生幹部這種東西幾乎不會和我有半毛錢關係,但是我竟然選上了。競選前我寫了一篇近千字的競職演說,在宿舍默默念了十來遍,學長的鼓勵和舍友半調侃的鼓勵算是給了我上台的勇氣,但僅僅是上台的勇氣。演講稿給了我另一半的勇氣,雖然最後講的完全跟演講稿脫節但畢竟講完了並且沒有暈倒在台上。當班長的一年以來,我的確變了很多,不得不當著六十多號人的面通知事情和主動和老師交流跟為數眾多的女生打交道。這實在太鍛煉人了。對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而言,一個小小的演說都是很漫長的心理鬥爭,一個並不太精彩還哆哆嗦嗦的發言根本不會讓人有太多注意,但他可能已經在台下反覆念叨了十多遍。他需要很多支撐他的東西,演講稿保證了他臨陣不至於結巴到開不了口,他信任的人的添油加醋則可能直接推動著他去做那件事。請善待你身邊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他們可能還在掙扎,他現在坐在你旁邊可能需要的僅是你的一句話。他們可能過於敏感,可能容易面無表情,但其實他心中火熱。


害怕說話,表面看起來是害怕被拒絕, 被負面評價,

本質上是:害怕不被社群接納

回想一下,你是對所有人都害怕說話嗎?

其實,你只害怕對領導,對老師,對不熟的同學,同事,陌生人,害怕對一群人說話。

兄弟姐妹,死黨,爸媽,愛人,你是不害怕跟他們說話的,為什麼?

因為你已經被接納,你自我認定就是他們這個群體中的一員,無論你做什麼。

人類從原始時期就開始形成群居的習慣,社群對一個人的生死至關重要。

人類相對於大型的肉食動物來說,單個人的武力值實在不值一提,分分鐘被咬被虐被吃。但是人聰明啊,會用工具協作,用頭腦和集體合作來獵殺敵人。所以在原始人中,保持跟群體的緊密聯繫,不要被踢出社群之外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從進化心理學上講,我們人類天然對社交就有焦慮。因為那些不焦慮的,不在乎被接納的,真正被踢出群體的,基因都。。沒流傳下來。

雖然我們已經到互聯網時代了,強大的基因遺傳還是讓我們焦慮被接納的問題。「我要是不小心說錯了話,別人不喜歡我,我就被排除在社群之外了」,那麼,在潛意識裡面,不被群體接受,就意味著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我們拚命焦慮,就怕自己作死被社群拋棄

曾經有朋友分享過小時候被社群孤立的遭遇。「你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整個班的女生全部不跟你講話,不跟你玩兒,你主動開口換來的都是冷眼。好像做什麼努力都沒有辦法讓她們對你和善一些。」 對於八九歲的小孩子來說,大家可以想像那種孤獨感和無助感是多麼強烈。倔強的她自己上下學,自己課間看書,成績倒是越來越優秀,但是社交徹底在她那裡變成了禁忌。這種童年的孤立狀態維持了好幾年,以後無論自己多麼優秀,一旦跟社交有關,內心總有一個聲音響起來,「他們不喜歡我怎麼辦」。

事實上,任何人都會經歷被冷場被懟被拒絕,不只是你那麼倒霉或者自帶被拒絕體質。

被拒絕被冷場被懟,這是事實,而你怎麼想才會影響到你的心情和應對方式。

所以,接納自己意味著:

1. 不要歸責於自己

?不要這樣想:

「因為我不好所以才被拒絕」

「因為我不會說話他不想跟我說話才會被冷場」

「因為我說錯話,才會被懟」

?請這樣想:

「拒絕是他的事,跟我無關」

「冷場,可能是他比我還不善於社交說話」

「懟我,恰恰提醒我這個人不是我要交的朋友」

看,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心態。

前一段時間蘇三參加朋友聚會,有一位不認識的女士不怎麼說話,頭總是仰的高高的,跟任何人都沒有目光接觸。以前我大概會這樣想,「裝什麼裝,幹嘛?看不起人啊,不跟我說話,我才不要跟你說話。」 這種想法其實無意中把自己看成了對方「不說話」的原因。我有點好奇,是不是真的是我想的這樣呢?於是我想,「她興許太不善於在聚會裡面說話,我應該可以試試看跟她聊聊」。之後我主動走過去,簡單介紹一下自己,跟她聊聊天氣家鄉小孩教育,她居然有問必答,漸漸放開拘束,最後聊得很開心,還互留了微信。

一念之間,兩種應對方式,截然不同的體驗。

不要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煩惱,你不是世界的中心,更不是互動出現問題的唯一原因。

2. 無條件接受自己,承認弱點努力練習

自我接納,用來彌補太過依賴社群接納的心理需求。不在乎群體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我才不在乎你們接不接納我,我自己接納自己」。 擁有了這樣的安全感,就不會被他人的拒絕傷害。

?不要這樣想:

「我社交恐懼,我不會說話,他們看低我怎麼辦」

「我害怕說話,永遠說不好」

「我天生嘴笨,下次別說話了」

?請這樣想:

「我內向沒問題,我不愛社交也沒問題,這就是我。」

「我這一次沒說話,沒說好,下一次再練就好了沒關係。」

想想無條件愛你的人,最好的朋友,父母愛人孩子,感覺到被支持,被愛,是自我接納的重要因素。這個意義上說,自我接納就是你的自我保護,保護你在接收到可能被某個社群拒絕的信號之後,還能繼續保持好的心理狀態

突破不敢開口的行為模式,請先接納自己:

無論如何,不管怎樣,我都喜歡自己,我都不會放棄。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喜歡我不完美的樣子,真實而特別。

接受自己的性格和焦慮,不去期待完美表現;

只要努力說出來,改變就在一點點發生。


更多說話有關內容,請關註:語言就是力量,

我們就是要:好好說話,天天向上!


你算哪根蔥?(降低心理預期和焦慮)
想說啥說一半。(放慢語速,用腦思考)
做到這兩樣,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要想到啥就說啥,像機關槍一樣,別人一準兒還不愛聽呢。


等你不再整天想著「如何克服社恐」的時候,自然就好了。初聽起來有點玄,但容我解釋一番。
1、本人的相關經歷。我幼兒期說話特別晚,據家人講,快兩歲還沒有說過話,曾一度被父親認為是啞巴。小學開始就有一定程度的口吃,後來逐步的發展成特定場合的社恐。特定場合,是指一般情況下,比如家庭生活中,沒有任何相關問題,但遇到是給老師、領導打電話,我就比較迴避,而且每次在撥號前都要自己演練一番,但仍免不了出現談話卡殼、心理緊張、口吃、表達不自然等等問題。
2、什麼樣的人容易社恐。曾經我認為,是我的口吃導致了社恐的出現,但經過進一步的觀察和學習,發現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知道自己就是典型的一種社恐——電話恐懼的時候,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再結合生活中的觀察,我發現,口吃者,在男性群體中比例很高。尤其是如何去界定口吃——你注意去聽大眾的日常談話,甚至是領導發言,那些被稱為是口吃的現象:「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的非自願的重複、停頓、拖長打斷」;或者是「言語前的反常猶豫或停頓(「語塞」)和某些語音的拖長(通常為母音)」等等,是極為常見和普遍的現象。但其中大部分人,並沒有出現社恐的根本性問題——迴避、恐懼社交。所以,是社恐引發和加重的口吃,而不是口吃造成了社恐。自然有進一步的追問:那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的社恐呢?是我追求完美、在意別人評價和容易焦慮的心態。貧窮、父權主導是我原生家庭的兩大標籤,我渴求成功和被肯定,進而特別的在意別人的眼光,尤其是來自權威者——老師、領導的評價,我容易焦慮,害怕落後...等等這些,才是我社恐的根源。反觀那些「心大」的人,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甚至嚴重的口吃,反倒成了他獨特的說話風格,這種人,是很難社恐的。
3、怎麼辦。社恐,不能成為社恐者的禁忌,不能迴避,也不能和他對抗,要學會和它和平共處。回想我小時候,那時候生理上的口吃還是比較嚴重的,但由於那時我在學校和生活中的表現很優秀,直接被大人們定義為「別人家的孩子」,我自己也不認為這是件事兒,上課回答問題特別積極,無論什麼課堂,只要有老師提問,我必然搶著舉手回答,然後就用磕磕絆絆的口語回答完。到了初中,青春期開始,當逐漸注意起個人形象,自己小學時期學霸的名頭在「強者如雲」的重點中學中其實一文不值,家貧、個矮愈發加重了我的自卑,社恐也漸漸的隨之而來。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尚且無法通過工作成績證明自己,我仍然是焦慮的,害怕和權威者的交流中出現紕漏,讓他們看出我社交能力的孱弱,社恐也自然揮之不去。通過這一系列的追溯和思考,我正確的找出了社恐的內因,要改變的其實僅僅是看法而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焦慮是不是問題?但焦慮能讓人長時間的專註於一件事情,長時間的圍繞所焦慮的問題進行思考,只要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健康,我覺得這樣的焦慮就是良性的;「心大」就一定好嗎?可我看到不少「心大」的人,生活毫無規劃,對他人的勸誡毫不上心,不學習,不進步;「社恐」就一定要「根治」嗎?我也發現,職場里那些伶牙俐齒、口無遮攔之人,也不總是備受歡迎;沉默的內向者,並不和人格魅力想衝突。所以,不必著急去「克服」社恐,學會和它和諧共存,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其實根本沒人注意到你的一點點口吃,沒人會追究你講話中的幾處停頓,因為你並不是時刻都站在萬眾矚目的聚光燈下,正如同那些雀斑、謝頂、近視等等「特徵」不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一樣。蝲蝲蛄叫了,地還得種;噎著了,飯還得吃;做你該做的事,見該見的人,說該說的話,你會發現——社恐不見了。


自己也是有社交恐懼症強迫症,算不上是有多嚴重,但是對生活造成的影響應該算是蠻大的,之前一直覺得是自己不習慣還是羞澀,但到之後漸漸發現不好改掉之後才知道或許能歸類成自己的一種病症。
首先是怕生,真的怕生,特別是異性,高中時候和異性基本很少交接(我在理科班,一個班三四十個男生,十多個女生),雖然周圍的男生相處得還算好,但是其他摸不清的男生是很恐懼的,特別是遠遠走來不知道該不該打招呼,所以,放學後,我會特意在教室坐個20分鐘,等其他人都走了才去停車場牽自行車回家,因為怕在停車場遇到了尷尬。對於一些不太了解的女生也是一樣,很害怕,不知道如何相處如何打招呼。之後一個高中之後還蠻要好的男生說起來,他說你進教室的感覺很奇怪,就是腳往前走,身體往後仰,頭也朝後看,像是上半身想迴避下半身繼續向前走,突然意識到難以面對人這種事情已經是潛意識中的東西了。也有過晚上走去操場跑步,正好一大群大一新生軍訓完往回走,和我反向,那時候感覺就是人要窒息了,極度地不自在想要逃,甚至想要跳到湖裡面去躲開。

眼神很怕和人對視,除非是非常非常熟的人,否則很容易想要逃開來。之前看到過一篇心理諮詢的文章,作者是心理諮詢師之類的,她說自己訓練了看人臉的三角區域,即兩眼中間,鼻子中上部的位置因為看這個位置會使得對方覺得自然,之後自己也有刻意注意一下,題主不妨找熟悉的人試一下,如果受不了眼睛對視就試試這個三角區域(當然也測試一下對方覺得你的眼神的舒適程度,因為搞不好一緊張就成鬥雞眼什麼的了,盡量調整訓練自己的眼神在一個雙方都舒適的角度)

樓上貌似有提到過自我幻想之類的,我自己是一個思維非常跳躍渙散的人,說話常常找不到主題,以說就跳到火星上去,和別人交往中又相對敏感,所以常常胡思亂想,最後自己和自己的幻想慪氣,其實真正意識到這點自己有問題是最近。所謂庸人自擾吧,搞得自己現在覺得人際關係各種壓力。想說的是,自己有意識地提醒一下自己,不要陷入這個怪圈中,推薦1692年刻於巴爾莫聖保羅教堂上的銘文,或許會使你看開很多,其中有一句話「不要用想像使自己苦惱、憂傷」。過於傾於自己的想像而少於外界接觸,只能使自己越來越自閉,多走出去一點吧,特別是在大學校園裡面,裡面的人更單純友好。曾經好多次因為自己的想像懷疑過朋友和周邊的人,最後又是一個個事情把我打動回來。

這些年來感覺,社交恐懼症很失敗,雖然能夠走出去一點了,但是感覺自己是形成了一個機械的模式,機械的圈子,這個圈子的處理能力有限,像是編碼,對於輸入有所限制,輸出也是機械化的。因為自己覺得只有這樣標準答案式的社交方式更有安全感,然而這樣的模式缺點在於失了真誠,我很難保證和你們微笑的我是真正的我,和你們說話的我說的是我真正想說的,(大致是因為自己真的很不會說話,一說出來就是out of control, 脾氣也不好),和別人也保持著不咸不淡的關係,而在這個圈子處理範圍外的人(就是各種性格不一樣的人啦,自己定義為不擅長相處),又覺得莫名的恐懼。

其實,說了那麼多,都是在說我自己的事情,也許對題主有用的東西很少,而且應該跑題了些。但希望題主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隨時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要閉塞自己,小心翼翼地敞開,你會發現很多。 至少我感謝自己的那些好朋友,每次都很真誠地面對一個眼神里戒備心很強的人,基本上把我一秒融化,謝謝他們,我自己也會加油慢慢改變的。
--------------------------------------------------------------------------------------------------------------------------------------------
去年寫的這個答案,現在看來也有許多感慨。這一年來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社交恐懼,一切也都在波動中。如果說是什麼導致的現在自己的這種心理狀況,我想大概是自身的心理與家庭環境,這些不深究了。我承認社交恐懼中有很大的原因是應對真正困難的懦弱,一方面極端地想表現自己是可以的,又在行動上擔心受怕。自身不平衡的狀態帶來的不僅僅是社交恐懼還有拖延症,這些東西在我們這一代上很常見,大概是平日里極端理想化的環境所帶來的。
很感謝大家的贊同和鼓勵~


推薦閱讀:

怎樣在後天學習中變成一個幽默,有意思的人?
為什麼平時看不到自己背後、頭頂、面部表情,當回憶時卻會看到一個完整的自己在活動?
什麼是頓悟?為什麼會有頓悟?為什麼剛好在那一刻頓悟?頓悟是一種隨機事件嗎?
得了抑鬱症沒有條件治療怎麼辦?
自制力的本質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發展的?

TAG:心理學 | 社交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