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麼技巧或建議?
一般都通過什麼途徑,在北京有什麼找書的地方推薦?
如果是通過網路,比如豆瓣,各位又是怎麼利用豆瓣找書的?
假如說想讀互聯網方面的書,大家有什麼找書的方法可以推薦?
謝邀。
我有一個很狡猾的主意:
找個自己喜歡的作者,然後從他的書里挖他喜歡提到的人。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卡爾維諾、奧威爾、馬爾庫塞、杜拉斯這些名字,是我小時候讀王小波時看到的。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胡安 魯爾福、科塔薩爾,都是打馬爾克斯那兒知道的。
我第一次知道菲茨傑拉德、錢德勒和卡佛,是從村上春樹那兒。
我知道
有些作者特別慷慨,會把自己的寶庫敞開。你去讀中國諸家《文論》、《詩話》里被誇的名字——隨便舉些,比如《誠齋詩話》、《隨園詩話》、《人間詞話》,裡面提到的任一位的名字,其詩其詞都值得讀。
然後,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哈羅德 布魯姆這些人,寫點小散文都喜歡提大堆名字,你按著作者找,一逮一個準。
好作者被人民推擁,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擁,遠遠一看,好比論文引用率一樣。書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騙子,但大師不會。所以找到一個好作者,可以順藤摸瓜揪出一大串來。大師們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如果你怕太偏門晦澀,那就按著自己喜歡的作者書里去翻,找他喜歡的作者,一定有大收穫。比如,你喜歡王小波,那他喜歡的卡爾維諾和莫迪阿諾,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歡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瀾、他師父沈從文,一定讓你愛不釋手。
剩下就是善用無微不至、無所不能的GOOGLE了。讀書么,當然要順藤摸瓜
和張佳瑋的看法近似。打小我就有這個經驗。
最初,我讀一本書,會注意作者是誰,如果書寫得好,我會繼續看這個作者的書。記得我第一次注意作者的名字是小學4年級,「四人幫」還在呢,75年。那年我讀了雪克的小說《戰鬥的青春》,這和我前面跟著奶奶讀的革命小說不同,裡面寫到了愛情,女主角很美,男主角也讓人神往,雖然我才10歲。我不僅記住了作者的名字(覺得名字很獨特,雪和克怎麼組合在一起,還好聽好看),還翻看了版權頁,查看出版社和定價,難道那時起我就有了日後當編輯的跡象........
家裡訂閱了不少文學刊物,有《小說月報》,有《小說選刊》,也有各種大型文學雜誌,《當代》、《十月》什麼的,我發現自己從小就喜歡看評論。家裡還有《紅樓夢學刊》,我也翻來讀,讀到俞平伯的文章,大喜,原來幾個「春」的名字藏著「原應嘆息」啊!我是因為先看了紅學刊,發現裡面的字謎好玩,然後找出家裡的《紅樓夢》來看的,說實話,那時根本不明就裡,真的對《紅樓夢》入迷,是30歲以後的事兒了。
當時,看文學報刊,尤其是讀小說,記住了好些作家的名字。我有幾次記憶深刻的觸動。第一次是讀理由的小說《青衫濕》(中學),第二次是讀汪曾祺的《大淖記事》(中學),第三次是讀葉兆言的《艷歌》(大學)和梁曉聲的《從復旦到北影》,第四次是蘇童的《妻妾成群》和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工作之後)。後來,這些作家以及與他們同時代的當代作家的作品,我都找來讀了。長江文藝出版社的「跨世紀文叢」全集我都有,也都讀了很多遍。
中學和大學階段,受家裡訂閱的《外國文學》影響,大量閱讀了美國、法國和英國文學作品,甚至一些日本文學作品,記得當時把能找到的井上靖的書都找來讀了。比起來,我最喜歡的是英國文學和法國文學(以至於後來喜歡英劇、英國電影和法國電影)。家裡其實還有大量的俄羅斯文學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套作品,可我因為煩惱很長的人名,讀得最少,這是我現在要慢慢補的課。
大學時代,一本《傅雷家書》陪伴我5年,這是一本很好的青年成長修養書,也是讀書人一本很好的「地圖」或「索引」。原本中學時代就讀完了幾乎傅雷翻譯的所有法國小說:巴爾扎克系列,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和《約翰克里斯多夫》,所以讀《傅雷家書》不覺得陌生。由《傅雷家書》,我萌生了多方面的求知興趣,我簡要列一下——
1.文學。我以前只喜歡李白,看不懂杜甫,但看到傅雷的兒子傅聰吟哦杜甫的詩「每日江頭盡醉歸」,我也就開始讀杜甫了。
2.戲劇。傅雷很贊常香玉的唱腔,我也就真的喜歡上了豫劇,況且大伯也愛唱,至今,豫劇的名段隨時我也來個三五段。//傅雷很稱讚蓋叫天的藝術,日後我終於在孔夫子網上買到了蓋叫天的自傳《粉墨春秋》,還複印了一本送給楊葵。
3.古典音樂和鋼琴、聲樂。這對我是極大的影響,我從大學開始正式愛好古典音樂,以前只是喜歡聽音樂小品,這是家人沒有的愛好。大學五年,我一直堅持收聽調頻音樂台的古典音樂,工作後也沒間斷。這純粹是受傅雷的影響。鋼琴的影響,則在我有了孩子後顯現出來,現在不僅孩子在學鋼琴,我也在學。而且我也開始學習聲樂,這是因為傅雷在家書中提到了林俊卿的聲樂教學(林俊卿_百度百科),大學畢業後不久我就買了林俊卿寫的練聲方面的書,但真正開始進行聲樂練習,是這兩年的事兒。
4.繪畫和建築藝術。這兩樣家裡也沒有人給我影響,也完全是受傅雷的影響,他欣賞林風眠和黃賓虹,我就去找他們的畫冊看,當年買不起,只能在書店看。傅雷寫的《西方美術名作二十講》也是我大學幾年反覆閱讀的書,並買了當時買得起的一些油畫名作小冊子反覆欣賞。那時候成都幾乎沒什麼畫展可以看,可惜。現在我還沒有正式培養起看畫展的習慣,但已經開始有這方面的需求了。
當時還有本書對我大學幾年的影響都很大,是《德拉克洛瓦日記》,這是一個畫家的日記,他在日記中點評了很多當時的藝術家,不僅僅是畫家,也包括喬治桑這樣的小說家和肖邦這樣的音樂家,他的日記生動記錄了19世紀法國文化藝術界的一個個側影。也讓我後來愛上了讀書信和日記這樣的體裁。
大學時代,開始讀三毛。至今也不能忘記拿到她的頭兩本書《送你一匹馬》和《撒哈拉沙漠》後,點著蠟燭通宵讀完的情景。
讀三毛,有兩大收穫:第一,調整了愛情觀,覺得不妨找個比自己小的男朋友,且對方死心塌地,還要帥。事後的經歷驗證了這個愛情觀。男朋友是我同班同學,是本年級年齡最小且最帥的男生。畢業20年後同學們在成都相聚,發現我們倆是本年級碩果僅存的一對。
第二,三毛是個讀書狂,讀書品位不俗因此也是個極佳的閱讀過濾器。她推崇的作家都比她寫得好。受她的影響,日後我讀了這些人的書:
1.白先勇以及台大《現代文學》班底的那些作家如歐陽子等人的書,當然還是白先勇的書對我影響更大。三毛的美術老師是白先勇家的好友。這一幕,她在《送你一匹馬》中描寫得讓人神往。
2.沈君山。沈君山的《浮生三記》和《浮生再記》是我此生讀到的最美的文字之一,排前三是沒問題的。
3.胡金銓、張徹、林懷民,這三位,前兩位是搞電影的,日後我讀到了寫他們和他們寫的書。林懷民是雲門舞集的創始人,多年後我讀到了林懷民的書《高處眼亮》,對舞蹈萌發了極大的興趣,堅持練習舞蹈數年,至今興趣越來越濃。且愛上了現代舞。並因此關注金星和她的現代舞團。也讀了金星的自傳。
由此出發,我對海峽那邊的作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瓊瑤全集都看了,看完就送人了,瓊瑤對我的影響實在不多,唯一的一點影響是喜歡了一陣子納蘭性德的詞。另外,瓊瑤還教會我懂得什麼是膚淺的創作,什麼是老套路。
工作後我訂閱了《海峽》雜誌和《台港文學選刊》,我知道了廖輝英,知道了亦舒,知道了倪匡,這都在他們的單行本進入大陸之前。
後來,我和台灣技術作者打交道,他們看我對台灣作家如數家珍,感到驚奇,我告訴他們,這都是三毛起的頭。
說了半天,想講的無非是:對於讀書這件賞心樂事,若不能順藤摸瓜,就會失去很多閱讀的樂趣。
89年夏天之後,心情相當鬱悶,某天我開始跟著一幫人和一個師傅練習太極拳。我幹啥事兒都是要麼不幹,要麼就興師動眾。於是,捧回一堆太極拳拳理的書來讀,這一下,打開我的八卦之門,什麼風水、佛儒道、老莊孔子、孫子墨子....來吧,來吧,都來吧,奇門遁甲與聖經共舞,中醫與楞嚴華嚴經齊飛.....那三年,我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練拳,一個花拳繡腿的女子,被憑此賺錢的師傅說成了一個傳奇,我就知道嚴新他們是怎麼回事了。我還參加了在貴陽舉辦的「國際氣功大會」,見到了此生見到過的最多的奇形怪狀的人。那三年,也是我讀亂七八糟書到了頂峰的時段。自然也想不到日後的某天,會和蔣濤一起,在台北陪著他到處轉舊書市場,買吳氏太極拳傳人寫的書。
三年練拳過去,八卦掌沒練成,八卦心也往回收了,我把那些亂七八糟的書卷把卷把全都送給了拳友們,不再跟著師傅練習,徹底打消了練出一身高強內家拳的妄想,復歸讀我的文學書。
那是1992年,我開始讀張愛玲。12歲時,我就在家翻到了張愛玲的《金鎖記》和錢鍾書的《圍城》,那時咱完全沒有韓少的早慧,讀不懂(不過韓少似乎12歲也沒讀過我當時喜歡的傅譯《巴爾扎克》)。到了27歲才開始喜歡張愛玲。這一下就又打開了狂讀現代文學作品的門,梁實秋,林語堂、錢鍾書、沈從文.....一個個讀過去。
讀了梁實秋沈從文的書,就開始喜歡讀民俗方面的書,凡是寫老北京的小說和讀物,我都收集,買了不少。後來發現民俗文學也成了自己的愛好。
最麻煩的就是時間總是不夠,因為順藤摸出的瓜太多了,比如我現在的閱讀愛好有——
0.所有和企業創辦與經營相關的書。
1.歷史
包括:戰爭史,尤其是二戰史。// 民國史,對民國時期的教育、科學、文化、政治、農業、工業,幾乎一切都感興趣,這方面有很好的過濾器(楊早的微博|新浪微博)可以引導著去讀,幾乎不會走彎路。//歐美現當代教育史、科學史、工業史。
2.心理學:
3.經濟學
4.社會學
5.建築與美術及設計
6.兒童教育/兒童文學
7.音樂
8.網站設計與交互/產品
每一類閱讀,我都會給自己找一個好的過濾器(推薦人),要說怎麼找過濾器,方法之一就是上面講的,先找到一個在這個領域裡經典的作者和書,然後順藤摸瓜。再就是運用自己的思考去發現靠譜的過濾器,比如楊早這樣的。這樣就總能讀到真正的好書而少浪費時間。
上面講了那麼多,形散神散,算不得有條理的How to do建議,我還是嘗試著來總結一下——
什麼樣的書或人才能成為你「想找到好書」的「地圖」、「索引」或「過濾器」
1.自己寫出或翻譯了不少好書的人。比如張佳瑋提到的卡爾維諾,我提到的傅雷。
俗話說:給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卡爾維諾和傅雷,都是巨匠,都飽讀詩書,且涉獵都廣,所以他們產出質量高,且量豐。跟著巨匠走,猶如沙漠中跟著北斗星走一樣,方向不會錯。如果你喜歡他們,那他們讀啥,你跟著讀啥,總歸無大錯。
我心目中,這樣的巨匠還有:胡適,比如胡適先生寫的《丁文江傳》,你怎麼能不找來讀一讀呢?進而怎麼會不設法找來丁文江自己的書《少數人的責任》來讀呢?胡適很欣賞的杜威,那也得找來讀啊,比如杜威的《我們如何思維》、《人的問題》、《民主主義與教育》。
比如,梁啟超,梁啟超這樣的大師推崇的人,比如蔣百里,你怎麼能不找來讀一讀呢,讀了才知道,蔣百里寫的《國防論》才是最早提出「持久戰」思想的,而不是老毛。才知道蔣百里是百科全書一樣的文武雙全之士,才知道錢學森娶的是蔣百里的美麗女兒。才痛惜丁文江和蔣百里這樣的全才,受困於當時落後的醫療,走得都太早了。
比如,何炳棣這樣的國史大家,余英時這樣的思想史大家,他們的書里提到的人和書,我都會自己做索引記錄下來,日後有計劃地閱讀。最近讀《戰爭和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裡面提到聯大總務長鄭天挺,我就一點都不陌生,因為何炳棣也提到他,很是推崇,我就買了三聯出版的《鄭天挺學記》來讀。也想買鄭天挺寫的《清史簡述》,已經加入豆瓣購書單,只是現在不急。
比如,楊早,他從大學時代到現在,寫了七八百萬字的文章,出書十多本,閱讀面極廣,連一條微博的文字都不隨便寫,都能讀出味道來。這樣的人,他不輕易推薦什麼書和電影,但凡他推薦的,都是好書,甚至包括童書。認識他之後,我少讀了不少二流書(包括小說),大大節省了時間。跟著他讀書,我對社會學和制度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讀《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開始讀張仲禮的《中國紳士研究》,開始讀費孝通,開始讀韋伯。我給孩子買《丁丁歷險記》和《瑪法達》,因為楊早說這是他每年都會看一遍的童書。也許楊早現在還不能以「巨匠」相稱,但我認為他已經是和世界一流人文學者相比也毫不遜色的人物。我連他的博文論文《 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 》( 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 (豆瓣) )也買來讀了,很耐讀,雖然銷量很小。
楊早最近出新書了,書名《民國了》,我立馬訂購了10本。 民國了 (豆瓣)
2. 出版社的靠譜編輯/出版人
一個好編輯,若不愛讀書,很難想像他/她能在萬綠叢中發現一點紅。好編輯是好星探,他一定會以書會友,發現那同樣愛讀書的好作者。
所以,跟著愛讀書的編輯讀書,有可能也能節約時間。推薦大家fo商務印書館的一位編輯姐姐的微博,她每天都會發「邊讀邊抄」的微博:倪雪君的微博|新浪微博
還推薦一個童書編輯艾斯苔爾,她也是楊早推薦的:艾斯苔爾的微博 我跟了她半年多的微博,靠譜。
其他愛讀書的編輯,我發現得不多,發現一個,就補充一個進來吧。好些愛讀書的編輯沒上微博。
但是,有些很好的出版人,他們都不僅出版了很多好書,自己更是酷愛讀書,還寫了關於出版的書。這裡我推薦幾個出版人寫的書,他們在書里都提到了不少好作者。
1)沈昌文,三聯的老出版人 他的《最後的晚餐》/《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都值得愛書人一讀。
2)鍾叔河,嶽麓書社的前總編。鍾叔河的文字我非常喜歡,認為韻味勝過沈昌文,他應該是舊學底子很好。他的《青燈集》、《念樓學短》等小冊子都很好看,也讀到不少掌故,看到不少好書的蹤影。
至於國外出版人的書,我最推崇的就是貝納特寫的《我與蘭登書屋》,他在裡面把我喜歡的作家幾乎一網打盡,對他們的故事如數家珍。譯筆非常好。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這套叢書中最好看的一本。
3. 好的出版社,以及出版社出版的好叢書/好豆列
這一點,已經有朋友整理出很好的建議,我就不贅述了。我只推薦兩個我喜歡的系列。我喜歡的系列太多了,恕時間有限,以後慢慢在豆瓣上建豆列推薦吧。
1)上海譯文翻譯的世界名著系列,比如王科一翻譯的《傲慢與偏見》(真是翻譯的好啊,不可錯過),祝慶英翻譯的《簡愛》。
2)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學的邀請》、《健康的邀請》、《社會學的邀請》系列,都是外版書,翻譯得很好。
此外,還很推崇兩位牛人劉未鵬(暗時間 (豆瓣)的作者)和鄒欣( 編程之美 (豆瓣) 的作者)創辦的幾個豆列,他們都是手不釋卷的愛書人,分別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和微軟互聯網工程院,他們創建的豆列很靠譜——
這裡有劉未鵬(pongba)創建的8個豆列:
進化論心理學
『只讀經典』正念(Mindfulness)的科學與藝術
『只讀經典』育兒即育己
『只讀經典』判斷與決策
『只讀經典』思考的技術與藝術(原「學會思考」)
『只讀經典』思維改變生活(原「心理學改變生活」)
數據挖掘與個性化推薦
『只讀經典』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書籍資源導引
這裡有鄒欣創建的兩個豆列
現代軟體工程的教材和參考書
有關創新的書
(俺在好書怎能不重讀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里重溫了《暗時間》)
我心目中國內的好出版社有:
三聯/上海人民/上海美術/中央編譯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5家出版社是讓我買書後悔最少的出版社,所以我列出來。
對俺這篇回答有興趣的朋友,推薦你看看下面兩個有關聯的回答:
有些人提問的能力隨著年齡慢慢在減弱甚至喪失,這些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為什麼而喪失提問能力的呢?
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 90 後畢業生,70 後和 80 後有什麼建議?
知乎邀請俺開了專欄,時不時,俺也會去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
另外,看到王安憶的好文章,放到這裡與大家共享——
====以下回答推薦給IT小小鳥:
有哪些可以提高程序員技術檔次的書或博客?
什麼才是程序員的核心競爭力?
扯個大點的話題「閱讀人生」。提問者的問題,我在每個文章段落里都有支言片語帶過,不願讀長文的人可以無視這個答案。
所謂「閱讀」,簡單說,就是跟作者的思想邂逅。為什麼是邂逅,因為你永遠都無法準確地計劃會跟什麼樣的作者相遇。閱讀的樂趣就在於此,永遠都有更迷人的作者打包好他的「思想」等待著被你發現。一個人一生能讀多少本書,就是能跟多少個作者邂逅。機械點計算,平均一周讀一本書,壽命70年*52(一年的周數)=3640,是的,就是3640本書,3640位作者(借鑒一個社交統計數據:一個人一生在現實社會中平均會認識1700個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有1.3億項(冊)藏書,還是機械地計算,相當於有1億個左右的作者(大部分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都是死去的人,小部分還算是活著),就把這個數字當做人類所有書籍作者的一個極限值。OK,我要說的是什麼呢?我們一生中要從這一億多作者中邂逅屬於我們自己的那3640個人,這就是真實的」閱讀「。而發現好書,就是在這3640個邂逅到的作者中間遇到」好人「、「吾師吾友」、」真誠的人「、」改變我人生的人「的過程。我們到底一生中能遇到多少個「好人」呢?儘管如同恆河沙數一樣的人類作者中「好人」無數,但你也只能取到那一瓢飲,那麼就讓我們再算算,終其一生,我們到底能遇到多少個「好人」——讀到多少本好書?
一、幼學時代
幼學時代,因為心智未開,我們其實沒有能力去主動發現好人。這個時代的我們,在10歲前認識的作者大部分是幼兒圖書編輯,他們辛勤地把各種人類思想中ABC的知識重新組合,再用符合時代口味的信息形態提供給我們,對於這些陪伴我們童年時光的作者,我們大都無感,他們沒有太多的人格特徵,沒有獨立的思想,算不上是好人,也算不上壞人。也許能讓我們記住的好人是安徒生,格林兄弟,鄭淵潔...,他們的好是最簡單的,真誠和善良而已。很可惜,10歲前我們通過閱讀能認識好人的機會太少了,很少有好人願意誠懇地通過寫書來跟孩子們交流,倒是古典時代的人,比如中國人,更有機會接觸到好人,可惜那些儒學著作都太古板了,對孩子來說夫子們也算不上真正的好人。基本上,這10年里我們遇到好人都是別人口中和圖書編輯們作品中的浮光掠影。不過,這些浮光掠影也許決定了我們未來一生的命數,那些潛意識裡影響和吸引我們的作者,在我們成年之後必然會真正地走進我們的思想,與我們促膝談心,甚至成為我們一生的摯友。如果你生在有良好知識氛圍的家庭里,那你很幸運,家裡的書房有一面牆的圖書,讓你隨手都可以翻到,你也許可以跟馬克思、黑格爾這樣的好人直接撞個對面,雖然你聽不懂他們古怪的言論,但起碼你知道他們是些重要的大人物,也許你還會撞到講著半文半白語言的說書人羅貫中、吳承恩,雖然聽不懂那半文,但半白的部分也可以讓你把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從頭捋到尾,或許還有阿西莫夫、赫爾曼.麥爾維爾、馬克吐溫....,或許還有編內科手冊的某個醫學教授。總之,這是你運氣好,可以擺脫兒童圖書編輯們的騷擾,去遇到些真正的好人。有的人,童年就讀完了一輩子的好書,但還是那句話,運氣好。很大一部分人的童年可憐到只能認識鄭淵潔叔叔這樣的好人。
二、中學時代
中學時代的閱讀是這樣一幅景象,終其整個時代,我們的人生都是被望不見盡頭的教科書和教輔書作者們包圍著的,無處不在,他們都是壞人,一點好人的品質都沒有。尤其是政治、歷史和語文課本的作者們虛偽、無恥、赤裸裸的欺騙和愚弄,還有教輔作者們無底洞一樣的貪婪和不擇手段地變態。這些壞人們污染和榨乾了我們最美好的人生歲月,好在還有金庸和村上春樹這樣的大好人。一個滿是壞人的時代,好人就顯得彌足珍貴,那個時代我們不是去邂逅好人,我們是把那些站在壞人對立面的好人們當做圖騰一樣崇拜。中學時代的閱讀,都是拜神一樣的集體性閱讀,我們其實也沒有真正的心思去探索和發現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好書。拜神還拜不過來呢,自然沒有時間去邂逅安蘭德。那些心理強大到能屏蔽大多數壞人的人,在這個時代會偷偷地結交下大量另類的作者,是不是好人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脾氣相投,足以幫助到自己對抗充滿壞人的世界就可以。所以,在中學時代,找好書的方法論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在你眼裡,全世界的好人們加起來都比不上四娘的嬌嗔更嫵媚。如果你在初三的時候就結識了貝克特、波德萊爾、卡夫卡、李贄這類的好人,那隻能說他們都是被你那顆冷艷絕倫的心所吸引來的。不要相信那類虛偽的《中學生必讀書》,那些「世界名著彙編」的目的就是永遠讓你活在教科書虛構的世界中。這世界上真正值得你愛的作者需要你用一生的辛苦和磨難去發現,別忘了前面做過的算數,好作者的指標是有限的,認識一個少一個,如果被維克多雨果和海明威或者是魯迅佔了指標,你也許就漏掉了亨利.米勒、納博科夫和林語堂,到底誰更接近你人生的現實,必讀書的編輯們肯定是不知道的。不過好像我們這個時代的高中生更願意把指標分配給魔獸世界的開發者。
三、大學時代
大學時代,或許是大多數人真正閱讀時代的開始,開始探索屬於自己的閱讀路徑,圖書館成了我們邂逅那些死去和活著的作者們的最佳場所。閱讀對我們來說更像是參加精神世界的交際舞會,或者是一場陌陌式的社交,憑著天然的審美品位,不停地去嘗試邀請同一類的「美人」,而不管他是不是最終能成為我們的交往對象。這是個真正需要方法論的時代,我們可以省下大量搭訕式閱讀所浪費的時間和指標。但是理性的指引永遠是枯燥無趣的,對於大多數人,只能期待自己有個好的閱讀品位了。如果你是有心人,偶然間結交了一些好作者,然後再去結交他們心目中的好作者,應該是個不錯的方法,所謂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100本人生必讀書》依然是有害的,人生都是獨自成長的,閱讀的路徑就是成長的路徑,必讀書的邏輯有點像集權社會的政治邏輯——精神世界的美在於每個個體的思想頻率都統一和諧。如果你憑著自己的直覺走下去,最後你會發現,其實你的閱讀路徑就是一個精神世界裡相互關聯的社交網路,你認識的這些好人們其實互相也都認識,甚至是互為好友的,這個精神社交網路就是你未來一生的思想資本。
四、職業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閱讀時間的匱乏和閱讀興趣的缺失,據統計,大多數人一輩子的書都在學生時代讀完了,大多數人里的大多數一輩子讀的最多的書籍類型是教科書,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就認識了一些品質惡劣的教科書作者,所以你可以想像,大多數人的人生是多麼可悲。其實,閱讀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學生時代,任何一本書的作者我們都要仰視才行,而我們步入社會,用一個成人的姿態獨自經營人生的時候,任何一本書都差不多是我們同齡人的思想遺存,即使有些人死的時候已經很老了,但他們完成經典著作的時候幾乎都是30歲左右。而那些活著的作者,基本都跟我們的人生處於同步狀態。閱讀不再是閱讀一本書,而真的是在閱讀另一個人生,即使他的書是講量子糾纏的,那也可以想像成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我在做如是的思考。我們可以平等的跟任何一個作者交朋友,而不是為了跟旁人炫耀自己的思想而諂媚作者。我們可以在閱讀中發現和比對,人生為什麼能如此不同,那些好作者的思想之樹怎麼會成長地如此繁茂。如果你現實中的職業生涯很苦逼,還有20年的房貸壓得你喘不過氣,那麼在閱讀他人中尋找生活的勇氣、精神的支撐和事業的靈感就幾乎是唯一有效的出路了。可如果你偏偏把時間和指標都給了美劇和KTV,那你此生精神世界的探索也許就到此為止了,沒有更多的作者再為你打開新的人生之門了。這個時代的閱讀方法很簡單,找那些你想成為,但卻永遠沒有機會成為他們的作者,去讀他們的書,你可以同時擁抱現實和無法實現的理想。或者,如果你覺得你還有機會成為他,那就讀遍他所有的書,把他當你一生的摯友,他一定會引導你走上正確的路。
在我看來,讀書是最好的社交,可以在書本中,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思想碰撞。作為一名資深讀書者,最幸福的時候就是讀到一本好書,愛不釋手,一口氣把它讀完的暢快淋漓和回味無窮。在這裡特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找到好書的技巧。
1. 各種權威期刊推薦的書,比如《經濟學人》每期的書評版塊 Books and Arts
每期經濟學人都會在Books and Arts版塊推薦3-4本書,並附上精緻的書評。在年度特別刊中,也會有比較長的篇幅介紹這一年值得讀的好書。由於層層篩選和專家評審,經濟學人推薦的書品質都非常高,書評也非常專業。一般認真讀完書評,我會去選出喜歡的書繼續深讀。據說比爾.蓋茨也是這個板塊的忠實粉絲,都會去閱讀推薦的書。
2. 根據一個主題選好書,搜這個方向的Google學術排行榜以及名校該專業的必備書單 reading list
比如要讀經濟學的好書, 我會去Google搜 reading list for economics major.
Google搜索世界頂級商學院的書單,比如世界Top3的倫敦商學院。
3. 尋找各個領域專家大牛推薦的書單。比如理財可以讀讀巴菲特的書單, 文學可以讀讀莫言的書單,創業可以讀讀彼得·蒂爾 Peter Thiel的書單。
4. 根據出版社來選書讀。不同的出版社在不同的領域有專業度和偏好。
讀人物傳記以及文哲,選三聯出版社。三聯出版了《鄧小平時代》,純黑封皮的那一系列哲學著作,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本雅明,阿倫特,薩特,雅斯貝爾斯和哈貝馬斯的書。
讀經管,選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了《矽谷鋼鐵俠》,伯南克的《行動的勇氣》,吳軍的《智能時代》等等好書。
好的出版社是品質的保障,不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小夥伴們可以慢慢體會不同出版社的特色和風格。
----------------------------------
語言學習筆記見微信公眾號 瀟峰學長,ID:xuxiaofeng600。
回復 語言學習筆記 即可獲得。
專註語言,效率,閱讀,追求真知,一周一更,讓每一篇擲地有聲。
教你們一個歪招:搜論文,然後看裡面的參考文獻。
論文的優點是相比書評的見仁見智,更能夠直白點出書的內核。你不敢說作者點出來的書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必定具有可分析性。除此之外,論文大多會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作者的生平,對你系統了解這本書意義還是蠻大的。
而且,論文有一點很6,它會提供給你很多理解這本書的不同的思路,而且邏輯清晰可以自圓其說。
最重要的是,論文作為一個人學術能力的體現,是有一定規範的,這也註定了那些寫論文的文章再水,也不敢胡亂引用文獻,不能亂提觀點,不靠譜的書更是不能瞎用——畢竟你的爛文章要跟你一輩子的。從這點上來說,論文的思路更嚴謹,選書更靠譜。
不一定好,但絕對不爛。
不過缺點就是論文的文筆肯定沒有知乎大牛們的好了╮(╯▽╰)╭同時論文也是魚龍混雜的,但不管怎麼說還是比那些讀後感靠譜多了。
讀後感很難看出一本書好不好,尤其是如果寫讀後感的是個容易動情的文筆不錯的,沒把書認真看完三觀還不太正,那對讀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舉個例子,源氏物語,我在知乎分析的最多的一本書,熟悉這本書的讀者就會發現,這書很多人評價過,感言過,文筆凄婉幽怨美不勝收,可全都是屁話,什麼光源氏是渣男,光源氏孌童蘿莉控——霧草看書的時候你們敢不敢結合時代背景啊,敢不敢把書的細節看了,搞得現在很多沒看過源氏物語的都覺得這是一本【嗶——】書了好嗎?好嗎?好嗎?
吐槽完畢,繼續放私貨:
如何根據論文看這本書好不好,經典不經典?
從各種細節分析書本的——大多是經典中的經典,比如紅樓夢。
有人支持有人批的——大多爭議性大,毀譽參半,禁書、學術類書籍居多。
一邊倒誇獎的——經典的可能性反而小點,暢銷書居多。
根據XX分析XX時代的——一般頗具時代意義,不過好不好難說。
從XX分析XXOO現象的(不是什麼好現象)——爛書居多,不過不少爛的有趣可以分析,比如明清時代的世情小說。
此方法我大學開始用,失敗率(中標爛書)目前是0。
不過還是提醒下,一個人一個方法,我用著舒坦不代表你也舒坦,你如果覺得用著不爽,別找我,別找我,別找我。
1.用一切時間收集讀書的來源
我工作兩年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如果別人跟我說過一件事情我不知道,我就一定要記下來,有時間上網去查一下,這個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好習慣應用到讀書上就是,一旦在朋友圈、微博、微信群、訂閱號、新聞,博客,只要別人提到了一本書我並沒有看過,我一定就要把這個消息記下來。每天睡覺之前,集中精力在電腦前把這本書扔到搜索引擎裡面查一下,看看著究竟是不是一本好書,如果是好書,我會把這本書給收了。大多數情況下,搜索引擎上關於書的評價都是非常客觀的,但偶爾大眾的品位還是值得人懷疑的。不然,我也不會買池建強的那本《MacTalk 人生元編程》2
關於手機上記錄文本的軟體,現有的環境下多不勝數,只需要選擇一個可以讓電腦和手機同步的記事本即可,不推薦手機上使用印象筆記,手機端很難用,可以嘗試一下Zine(IOS、Android、web端都有)。我個人使用微信的時候較多,所以一般情況下,我會關注印象筆記的微信公眾號,綁定帳號以後,只需往這個公眾號發消息,就會存儲到你的Evernote裡面去,相當好用。
2.巧用豆瓣看書評
上面說到,我會在搜索引擎裡面進行檢索,檢索以後,一般會去豆瓣上溜一趟,在豆瓣上把自己看過的書標註一下,然後看看別人是如何評論的,評論裡面的觀點我要是看不懂,我會多看幾遍,確定是否是我自己理解能力的問題。
如果是沒有聽說過,或者沒有看過的書,就一定要記下來,再去查查,不感興趣的就算了,感興趣的我會在豆瓣上標記一下想讀。
看書評我有一個有意思的技巧,我會挑一個投票最多的好評,一個投票最多的差評,看究竟誰能說服誰,再決定究竟以後看不看這本書。
2.1.看推薦豆瓣讀書圖書底下都會有一些推薦的數目,我經常會一個個的點開看,有意思的就標記為想看,沒意思的就簡單的略過,不去看它。
2.2.看豆列豆列這個就很靠譜,經常可以通過一個豆列,看到某一類非常有意思的書籍,並且有詳細的介紹,這個就很棒,減少了自己很多搜索的時間。
2.3.看作者好的作者,80%的情況下,都會持續的產出好書。比如說《黑天鵝》的作者,寫的《反脆弱》就非常好,《失控》的作者K·K,他又寫了一本《科技改變什麼?》個人覺得比《失控》寫的更棒。根據作者來找書是如此的靠譜,以至於我第一次接觸王小波的雜文時,我就買了一套他的全集,事實證明,作者的確沒教我失望。當然,這也並不盡然,比如說《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作者寫的第二本書就沒有延續它第一部的輝煌,評價相當的一般。
3.看出版社和重印次數
IT行業的書,周筠老師所在的電子工業出版社裡面的博文視點系列圖書就非常棒,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劉未鵬的《暗時間》,都是他們做的圖書。還有一些程序設計相關的書,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圖靈系列,也非常好,他們的圖靈社區做電子書也做了將近有三年時間了,非常的專業。一般來說,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都是非常有保障的,而不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質量良莠不齊。看這本書重印了多少次也是可以用來判斷這本書好壞的一個標識,銷量非常好的書,重印的次數會非常的多。《把時間當做朋友》據我所知,至少已經重印了14次了。
4.關注優秀的人
長期維護一個值得關注人的列表,對自己成長是相當的有幫助的,因為俗話說的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靠譜的人推薦書的質量自然也不會差到哪兒去。比如說我入門心理學的書籍,就全是在劉未鵬的博客3內找到的。微博和豆瓣上關注了一堆有意思的朋友,使得我根本不愁找不到喜歡的書看,想想真的是挺幸福的,哈哈。
可以去搜索以下用戶進行關註:張佳偉、陽志平、田春冰河、馮大輝、純銀、水湄、三表叔、范凱、劉未鵬、李笑來、王路、土摩托、和菜頭、霍炬、金陵奇葩陳小花、戰隼、tinyfool、王佩、kentzhu、
5.只讀經典
我個人一向認為,知識的傳遞是一個不斷損耗的過程。就好比說,如果我獲得了某個知識,我寫在書裡面,我想表達的信息量是100,但經過多層的傳遞以後,它可能就只剩下10了。所以我們經常在互聯網上檢索信息的時候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別人說的究竟是對是錯?」 「我理解的是否和他表達的有偏差?」因為一件事情經過別人轉述以後,這件事情轉述以後能夠到達的程度,是極其依賴轉述人的素質的。如果不巧某個概念轉述人理解錯誤,二次傳播到你頭上以後,事情就變樣了。
我的解決辦法是:找到信息的源頭,即希望了解某個概念或者某個知識的時候,我們應該去這個概念的源頭開始找起。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法則」,很多人對這個概念有著錯誤的解讀。這個概念出自於馬爾科姆的書《異類》,作者並沒有在文中說經過一萬個小時的訓練就一定能夠成為專家,而是說一個人要想能夠成為專家,必須在某些特定的領域工作長期的時間,而這時間,可能高達一萬個小時。因此,為了避免自己被偏見和錯誤的信息所干擾,在學習新的知識過程中,最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其中的」經典」書籍。而經典書籍給我們更大的一個好處在於: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具象化我們知識思維的體系。
找書的渠道就那麼多,最關鍵的是要把書看完,然後為我所用,這才是讀書真正的作用。
6.其它
關於讀書,我在: 讀書的100種姿勢(2)——找好書幾個不為人知的技巧 也有了相關的闡述
同時也歡迎掃描二維碼訂閱我的微信公眾號,我會經常在公眾號內分享一些書評和提升工作效率的文章
http://weixin.qq.com/r/IUM9JfjE26WkrbxG9xYz (二維碼自動識別)
?
我發現好書的途徑主要是別人推薦,比如知乎上網友的推薦。有時候想看某方面的書,就在知乎上提個問題,看看大家推薦的。
如果一本書被不少人推薦過,而我自己又感興趣,我就會上豆瓣找這本書,仔細地查看內容簡介、目錄、書評、作者信息、豆瓣評分。如果是翻譯過來的書,從書評中了解一下翻譯質量好壞。謹慎的選擇書,寧缺毋濫,一定要買自己感興趣、願意看、質量高的書籍。一般情況下,每次買書不會超過兩本。看完之後再買書。
平時沒事就逛逛豆瓣讀書頻道,仔細找找,能發現很多好書的。
想讀互聯網方面的,可以先找幾本比較出名的。比如《黑客與畫家》、《浪潮之巔》。然後再通過這些書找其它書。比如《黑客與畫家》,下面的標籤裡面有「互聯網」,點開「互聯網」這個標籤,所有標記上「互聯網」的書籍都出來了。除了標籤,下面還有「喜歡讀《黑客與畫家》的人也喜歡」這個功能,裡面有相關的書籍。還可以進入給《黑客與畫家》寫書評的人的主頁,在他們讀過的書籍裡面找書。
之前也有不少朋友問這個問題,正好拿來說幾句:
如果對某個領域很著迷,那你找不妨找本教材看看。不用太嫌棄教材,好的老師編的教材,至少可以做個不錯的書目。
當然還有些寫得不錯的文人講文學史的,比如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其中提到的書夠你看幾年了。
再就是,讀書其實是騎驢找馬的過程,一開始,你只能湊合讀。哪本書其實都有些不錯的知識背景。一旦發現更好的了再找來讀,自然越看越精了。
重點推薦一種方式:纏著一個作家看,可不只是看他的書,而是看這個作家的知識背景,交往,同時期的作家,影響的人。比如沈從文先生。這下來也有海量書夠看了。
還有,有了豆瓣,各種書單微信號何愁沒書看呀。
說實話,這年頭真要找本書看,渠道是太多了。重點還是把一本書讀透,也許就有很多要看的書冒出來了。
而某些人是惶恐不已,書太多,愁得厲害,看不完。對,就說我自己呢。
昨日書市歸來
你要分析ISBN號(就是圖書背後的條形碼啦)圖有點粗糙哈,
出版的書都有這號碼,它會被分成5段。
(對我們有用的是:第三段 和第四段)
細說:
第一段是:-978-這是代表國家的(哪個國家出版的圖書)
第二段是:-7-這是圖書語言編號,(如果是英語書,那麼就是是1;漢語書就是7)
第三段是:-5086-這一段代表出版社的編號(這個是在相關部門備案的哦!在中國是唯一的,號碼越小越吉利,越溜越好,說明出版社比較強大。比如說:商務印書館是100;中華書局是101,看吧,數字又小又吉利。但是,警官教育出版社代碼是81062;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是:81063。 代碼又累贅,又沒規律,這樣的就不好。)
第四段是:-4868-這一段代表出版社,出版過的書的總量。這個數字越大越好。因為數字越大,說明出版社的出書能力越大。(相對的,如果是個百位數就不好,如果是千位數萬位數就好)
第五段是:-2-這最後一位數是校驗碼。(這個沒用)
總結一下
1:出版社的代碼就像車牌號,像是門面,數字越小越好。(京A00001的車牌,肯定比京A978134好對吧前者又小又吉利 。)
2:出版圖書在出版社的代碼(第四段)。 (這個代碼越大越好,數字越大說明出版社越有料,出版過的圖書越多。不會有人告訴你,有的出版社要出版圖書,因為拿不到isbn的號,而出版不了…)
再也不用擔心 拿到喳書咯。
都看到這了,點個讚唄。
作為一個工科生,我想說一下我的方法。
在這裡我主要說一下,怎樣尋找經典的教材、參考書。比如鋼結構方面的,隨意去圖書館拿起一本鋼結構的教材,作者是誰不重要,直接翻到參考文獻一頁,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一類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這個領域的比較出彩的教材,在這個「粗放經營」的教育年代,那幾本經典的教材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比如鋼結構教材的參考文獻後面一般都會有《浙江大學,夏志斌》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陳紹藩》的書,這種經典的書籍一般不會像某些「贗品」段時間內反覆的再版,經典的教材都是幾年一次再版。如果在求經典,那就看經典書籍的參考文獻,一般外國的教材較多了。
學校里舉辦專題會議的時候,嘉賓如果不是按字母或姓氏筆畫排序的,那前幾個都是有來頭的,留意他們的名字,再深挖看看他的老師是誰,同門是誰,白頭髮的院士還都是有分量的的,不像現在的極個別比較雞血。
對國外教材,一般出版在10版以上的,經典的概率非常大。
順藤摸瓜,從來不怕迷失,追求經典,拒絕粗製濫造的次品。
我個人喜歡,看書之前,先看「人」。
1. 不要上網選書。網上的評論不是不能參考,只是每個人的審美觀和水平都不盡相同,所以,豆瓣的推薦對我來說,幾乎沒有作用。我早已遇到過網上推薦五星,然後自己通過網路買書,到手之後,卻覺得一般的經驗。
2. 我的建議是去實體書店逛啊。逛書店確實是一種好的淘好書的方式。
比如,我在南京,我推薦直接去長三角。
那裡的小書商已經自覺執行差異性競爭,你只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家,一般就能找到自己覺得「好」的書了。
當然,好書與否還是需要自己去讀的,在實體書店,完全可以先看上個3、5頁,覺得不錯,就可以直接買下。價格和網上差不多的。
一個投機取巧的辦法,就是上豆瓣挖豆列。這是個由書找書的方法。首先想好你要的那一類型的書,然後上網搜出幾本此類型的經典書籍,上豆瓣搜這幾本書,在看看都有哪些豆列收藏了它,好的豆列一般被關注次數高、豆列里的書也不少。如果一本書不錯的話,那它就會很容易在不同的好的豆列出現。
另一個挖豆列的方法是由人找書。還是搜經典的書,看看那些贊同數高的豆瓣用戶的讀書主頁吧!如果他有創建豆列,而且恰好是你要的類型,那麼呵呵……又挖到礦了!
有人評價從古至今的書籍:先秦兩漢之文,皆志在天下,如海洋之莫測;唐文,如江河之奔騰,志在國家;宋文,志多在一院一寺,大者不過一山一水;明人之文,僅在一室一齋;清人之文,志則在花草美人矣。今人之文,錯亂而無旨,有之,多拜金也。
文學類不懂,理工類的話,找國內外的大學教科書,特別是美國的,都是教授們閱盡無數選出來的,本本經典
1、讀書類App/公眾號推薦
得到、樊登讀書會、書單來了、喜馬拉雅的大咖讀書房裡推薦的書,質量都還不錯。
2、好書貪吃蛇
一本好書里往往會提到其他的好書,按照這個思路可以順藤摸瓜找到很多好書。
3、關於讀書的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超級閱讀術》《一生的讀書計劃》等,都有比較優質的推薦書單。
4、名人書單
網上流傳的名人書單,也是不錯的好書來源。
5、主題閱讀
真正的好書是需要自己去搜集、篩選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把主題閱讀看做是讀書的最高層次。建議一段時間確定一個讀書主題,儘可能多地搜集這個主題的書目,然後通過豆瓣讀書、搜索引擎等方式進行篩選,得到一個初選書單。然後用檢視閱讀的方法,進一步確定精讀書目。
用印象筆記維護自己的書單庫,凡是看到感覺不錯的書,先加入書單庫。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地方多次看到,這提高這本書在書單庫里的優先順序。定期整理書單庫,將優質好書加入讀書計劃,定期淘汰價值不高的書。
我的個人經驗是,如果是為了寫論文,不用愁,會有閱讀書單。
其實有個附近好逛的書店,不用擔心找不到好書。只是要有眼光,知道什麼是好書店,什麼是可以拍好照片的書店。即使是好書店,也有不好的書。
學生黨最幸福,圖書館是免費的。嗯……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個人更加關注的是社會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哲學方面的專業書籍……
哲學書籍我一般選擇順藤摸瓜法,找到自己關注的作者,看他的引用(支持的或者反駁的)……因為大眾的推薦真的是一般都沒用……甚至包括不少哲學領域的達人的推薦也一般沒用……(我信奉的是任何20世紀以前出版的圖書都沒必要讀)……
心理學書籍我一般查看作者曾經的論文發表記錄,看看他都把論文發布在一些什麼樣的期刊上過,數量和引用率如何……社會生物學同理……
經濟學的話我會首先選擇由諾獎得主寫作的主要介紹自己獲得諾獎的理論的相關研究的書籍(經濟學領域也很多,某一領域的大牛不一定能夠理解其他領域的思路)……然後順著書籍的引用頁按照哲學書籍的做法找下去(注意專註於與諾獎得主的領域相關的研究)……
除此之外的話我一般依靠熟識的專業人士推薦……
發現一個喜歡的作者,就跟著他的作品走,一整個書單列下來,不斷的去挖。就跟攢看片量一樣,發現喜歡的導演/編劇/演員,就跟著走。
順藤摸瓜,一個領域找一本被大家公認為最好的書,然後看這本書中提到的人、書,它們的質量都不會很低,通常都很靠譜。相當於大師推薦了大師。
按照這個方法廣度遍歷一遍書中提到的人和書,基本上可以把這個領域的大體輪廓和從事這個領域的人的網路結構搞清楚,而且出自大師之筆都很有深度、思想。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共帳號:新生大學(xinshengdaxue);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請自覺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書是要精讀的,必須精,沒的商量。所以才更需要認真選書。而書必須自己選。選書也是一種必須習得並培養的能力。別找人要書單,那隻不過是給別人製造負擔——誰會知道別人應該看什麼書?!即便是老師,也只能說個大概。最終,自己要看的書,需要自己找。以下十幾個簡單的原則,基本上能幫助任何一個正常人做出自己的決定。
1 出版社
每個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長。盡量選擇在鎖定的領域裡知名的出版社。反正你不能買電影出版社出版的《精通Python》——這當然是玩笑,電影出版社沒出過這麼一本書。
2 作者
靠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靠譜。在決定是否花時間精力去讀之前,可以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該領域中的能力,至於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須暫時放在一邊。
3 版次
第一版的書,慎買慎讀。再版次數越多,說明此書的內容越經典。優先選擇那些「第 n 版」(n 越大越好)的書。
4 印次
有時,要學習的領域太新,乃至於只有第一版的書。那就要看,有沒有那種印次已經很多的書:比如,第一版第 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5 印數
即便最終你不得不買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書,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數。首印數量太少,可能說明出版社對其銷量沒有信心……
6 「編」與「著」
編著這兩個字經常放在一起,但實際上有天壤之別。「著」的意思是原創成分更多,「編」的意思是」拿來放在一起」……有的書缺德,把兩個字放在一起用「編著」糊弄讀者。當然要優選「著作」。
7 參考文獻(References)
為了習得知識而去讀書,多是技術文獻之類的「非虛構類書籍」(Non-Fiction)。如果書後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這本書不值得讀——更多的可能性是,那並非是作者用筆寫的,而是他用剪刀漿糊拼出來的東西。這一條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會知道中文書中,可選擇數量其實很少。
另外,好書的「參考文獻」往往相當於一個地圖,你按圖索驥,就會找到更多好書、經典書。
8 索引(Index)
好的參考文獻,或者說,合格的參考文獻,是要有詳盡的索引的。印刷版的書,沒有索引,就沒辦法檢索——那書的用處何止減半!當然,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更喜歡電子書的重要原因:可隨時全文搜索!
9 盡量不讀譯作
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執看法(stubborn opinion)。儘管譯者永遠出於好心,但好心未必帶來好結果——這又是事實。既然你決定繼續讀下去,還是先接受這個建議吧。
更為重要的是,學門外語(尤其是英語),根本沒那麼難,甚至很容易,能不能學,能不能學會,只不過是學習意識問題。
以上幾個原則,儘管簡單,但是如若你將他們拼起來應用,就會發現,市面上書確實不少,值得看、值得讀的真的不多。於是你就釋然了,於是你就淡定了,於是你就不害怕精讀了……
10 花點時間去讀書評
Amazon、Douban上的書評都很棒,儘管也需要一點點的甄別能力(遺憾的是,豆瓣上「書托」越來越多了——讀中文有很多「意外的負擔」)。
11 看看牛人在讀什麼
網路時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牛人們在做什麼,牛人的共同特徵是喜歡分享。他們正在看的東西,是他們篩選過後的,常常有很大參考價值。注意,是「參考價值」,不一定是「價值」。(這裡有個很好的例子:Some Books for Software-oriented Humans,文章作者是Pat Maddox, Rspec核心開發團隊2號人物。)
#網路內容質量判斷
跟選書一樣,網站的內容也常常要篩選。而且,由於在網上發布內容沒有類似「出版社」之類的機構「事先編審」,所以,好內容實際上可能比例更低。所以,還是要有一套方法去篩選內容。首先要盡量了解作者(比如,英文的作者,就看看他的 Twitter 或 Facebook,如果是中文作者,就看看他的微博。另外,儘管並不總是準確,但排名高的網站比例上來看更可靠一些。儘管很多人對 Alexa 的排名不屑,這些年裡,它一直是幫我篩選網站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無論是用 Safari,還是 Google Chrome 或者 Firefox,我都會安裝 Alexa 插件,以便隨時了解一個網站的排名。
推薦閱讀:
※你讀過的書中,有哪些讓你覺得驚艷的開頭?
※寫文章時,如何像張佳瑋一樣,對讀過的書或經歷過的事信手拈來?
※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如何評價《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試以「我起床了,發現身邊睡著一個女人。」為開頭寫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