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一個博士,他只想說相聲,那麼這個博士是不是白讀了?

或者只想開uber 呢?
所以博士的價值和意義究竟何在?是不是很多人都被誤會了


一個人從事的職業和他的學歷並不掛鉤。

如果你說一個金屬材料方向的博士,畢業後進入冶金行業,那這是很正常的思路,因為專業對口,手拿把攥。

但是如果他覺得自己在這個行業里並不能大顯身手,他可以進入別的任何一個行業,人有選擇自己職業的自由,那麼這個博士學位白讀了嗎?並沒有。
同樣的問題,有很多人願意問
「你高中學的二次曲線以後誰還用得上?」
「難道你買白菜的時候還會用到曲面積分?」
……
系統教育所教授的,不只是表面內容,而是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一個人既然有讀到博士的水平,那他的思維方式就往往比別的不具備這方面條件的人要敏捷一些。
博士說相聲,他可能會比一般的相聲演員對舞台上發生的狀況更懂得分類整理,掌握經驗的進度和對新知識學習能力也會更強一些。
博士開uber,對地圖的掌握,對最優路線的優化,掌握起來也會比一般人快。
不要來和我說「憑什麼你覺得一般人怎麼就不如博士了,你是不是瞧不起一般勞動者了」我只是說通常情況下,思維的構建層次是很分明的。

有句話說得好
學校不僅僅是教會你知識,而是教會你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


這個問題,作為本碩博均就讀於清華大學,目前仍然頻繁活躍在相聲舞台上並且沒有其它單位就專門說相聲,且自認為說的還不錯也可以靠相聲養活自己的我,還是認真回答一下吧。當然,這樣的人,也只有我一個。先放照片,萬一有人懷疑呢……

根據我自己的經歷。我的核心論點是:沒有白讀。
當然,我的個人經歷和問題中的「只想說相聲」略有出入,我覺得這個問題有幾個邏輯重音,不同的重音,導致關注點不一樣,也導致了推出「白讀」的這個結論是否順暢。
1 重音在「只」上,也就是說學術完全不想,也完全不花費任何精力,也不想把自己的研究和相聲做一點有機的結合,那可能白讀的成分大一些。我的博士論文是《民間說唱藝術的都市傳播路徑》,論文寫作期間做了很多訪談 案頭工作和問卷調查,把我的專業傳播學和相聲結合起來,包括李宏曄的《相聲的有限元》,我是文科生,看不懂理工的理論,沒有讀過,但也是把自己的專業和相聲做一結合的有益嘗試,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就沒有白讀。

2 如果重音落在「想」上,可能是不是沒有進行實踐?那就更不可取了,光想不幹,還耽誤時間,那這博士確實白讀了,連點兒執行力都沒鍛煉(不過這麼說話的人也不多)
3 如果重音落在「說」上,我覺得狹隘了,不太符合博士的視野,如果只是「說」,白讀的成分也大了一點兒~還要想創作啊,理論研究啊,為曲藝的體系化建設做點兒事情啊,比如一直在研討「曲藝作為學科進入高校」,雖然我個人不看好,但終歸是個可能的發展方向吧。僅就創作而言,我覺得博士訓練讓我的作品更偏批講論說類,雖然也經常表演腿子活,但那是葉蓬的嗓音和學唱優勢使然,我自己常演的一般都是按照總分的結構編排,大話魯迅是:逐步了解了魯迅先生的生平 名言和名篇,再逐一展開。大話古文是:古文的特點,題材豐富 人物眾多 語言精練。上周的離不開的輸入法是:輸入法有編碼的 拼音的 手寫的,編碼的特點是一勞永逸,拼音就得不斷更新,手寫是我個人提倡,然後再展開。這種思維模式,我認為是學術訓練的,當然了,老前輩創作表演的很多作品中也是這個結構,比如規矩套子啊,老少樂啊,批三國啊,也是提出一個總論點,然後逐一說明闡釋,人家也沒上過什麼碩士博士,我只說我的這種創作習慣,我認為得益於學術訓練,也使得我創作相對快一些,原創作品集《十載笑緣——李寅飛曲藝作品集》也納入了清華大學支持原創出版計劃,也才有能力為一些晚會創作表演節目。

4 重音放在相聲上,就是沒想說別的,沒想說評書啊,評話啊,脫口秀啊……(誰這麼說話啊!)

還有一點就是,他說相聲是為了什麼呢?如果是為了自己過癮就得,那讀不讀博士恐怕差別不大。如果為了說出點兒名堂,讓更多人知道並且掙錢能活著,我覺得清華博士四個字給我加了太多分了,實話說,如果我擁有和今天同樣的相聲表演和創作水平,但我不是清華的博士,可能就沒什麼媒體關注採訪我了,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點,應該說很有助於我的相聲事業發展。

看到評論中說,有多少能靠相聲養家糊口的?我應該說勉強可以吧,靠說相聲寫相聲電視台錄像電台錄音等等的……一年到頭……反正夠花。至於說一個人如果想好好說相聲,就沒有精力讀博士,還是有些人做到了,這個可能是時間管理精力分配上的事情吧。吹句牛逼,我就是在2016年又拿到博士學位又上了春晚的。(雖然12點以後節目也沒啥勁吧)


李寅飛第一個不服,博士也讀了,春晚也上了,錢也賺了,新聞傳播專業也沒浪費呀


你說這仨人多冤
視頻封面學電台---沙健、于丹—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視頻封面大逗相聲 【大話古文】 李寅飛 葉蓬—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就我身邊的六七位說相聲的博士研究生/畢業生里,還真沒有一個脫產說相聲的,他們在學術/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看起來應該遠遠比相聲大得多。

然而他們仍然能拿出高質量的作品,這才是他們超乎常人的地方。從一個碩士畢業生的角度來看,真心是羨慕嫉妒恨。

最後說句也許政治不正確的話:學沒有白上的,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只有幼兒失學的人才能做好的。

PS,知乎上就有好幾位說相聲的博士在潛水的說。
PS2,現在光『李博士』就仨了,而且還有孫博士文博士等等。


很多人都扯淡啊,我覺得題主說的很對,就是白讀了啊。

就如同 屠龍之術 那個典故一樣,你學了一身本領,但是去乾和其無關的事情,你之前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價值為0。

但是,每個人有支配自己時間和金錢的自由。因為興趣而放棄自己學習的東西,那是他們自己的自由,因此而去嘲諷和批判就不合適了。

但單純從回答題主的問題來看,結論是:白讀了。


首先說:讀博這個事情在中國人這裡和它原本是怎麼回事其實是不同的。這個咱們不細說,免得啰嗦。

相聲這門民間藝術在侯大師的年代有希望成為一種殿堂藝術,如果成了,自然會像很多其他殿堂藝術一樣得到「學術性」的認可,其傳承過程學術化,自然也有了正式授予學位的資格。遺憾的是,孤木不成林,僅靠侯大師一人無法使相聲真正脫胎換骨。人才凋零,後因作為廟堂藝術短暫中興了一時,但扔擋不住每況愈下,最終由郭老闆代表相聲人徹底將相聲扯回了他本來的軌道,做回了市井藝術。現在這個社那個社都能有口飯吃,看似紅火,但想得到其他殿堂藝術的承認已無可能。

自己不能授予學位,就說明從事這個工作與學位無關,只要能養家糊口就好。有取得學位的人從事了這個,也無非相當於他從事了其他任何非他學位授予專業的職業。因為他在他學位授予的那個方向上沒法養家糊口,所以他的求學經歷是基本失敗的:要麼他在選擇方向時沒有搞清楚他自己是怎麼回事,要麼就是他沒有搞清楚他要做的學問是怎麼回事,無他。但換了方向並不一定意味著人生的失敗,相反,也可能是人生的覺醒,是自我發現的開始。

做博士到底是什麼功能?如果到最後,結論還是作為找工作的砝碼,那這個博士才真是白做了。但如果做博士的過程是個自我發現的過程,有了這樣一種專門的訓練,甚至修鍊,讓自己更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後面如何選擇都是自己的事,又何須在意別人的眼光?

人活著,能負得起該負的責,夠了,說別的都是虛的。


瞎玩兒唄,相聲演員還有挺大歲數去學校讀書的了,讀書人也可以票相聲。


你們曬證書、抖機靈的都夠了。。。我決定正面回答題主所問:

博士的價值和意義究竟何在?

兩個點解釋:

第一,博士這一學位的價值,在每個人眼裡輕重懸殊;

第二,某件事情對於個人的價值和意義,需要放在整個人生環節來討論。


下面分開來說。

第一點,價值判斷差異,因為效率不同。

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什麼事情「白做」,是因為我們對於做某件事情的「投入、產出」有個價值是否平衡的判斷。當我們覺得我們放在分母位置的「投入」極大,結果「產出」只有一丟丟,我們自然就會產生「白做」的感覺。

以問題中所言「讀了一個博士,結果只想說相聲」,是因為我們認為「博士」這一投入,對比「說相聲」這一產出,前者是遠大於後者的。這裡先不討論「說相聲」對於當事人的價值大小,我們且看「讀博士」這個投入的價值判斷,是否每個人都那麼高?

可能對於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從研究生到博士,如果想挑一個好點的學校、導師,至少要提前一年做功課、做準備,而且還得做好連續三年考不上的持久戰心理準備。而對於某些少部分人,完成博士學業就如同從小學二年級升入小學三年級那般輕鬆自然——念個小學而已,你還不允許人家愛好踢足球?

拋開極少天資聰穎的個例不談,我相信這個比例是極低的,遠遠低於那些天賦其實只在中上,然而效率極高的人群。扣心自問,在迄今為止的人生中,我們有多少次真的是竭盡了自己全部的才能,奮不顧身一搏?哪怕走到了某幾處瀕臨絕境的死角,也似乎能依靠那突然蹦發出來的「聰明才智」以及一點點幸運,化險為夷。

那麼我問你,如果能夠持續保持身處絕境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全力以赴,你學習、你工作的效率會如何?

以大多數人聰明的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努力。

然而包括作者在內的大部分人,恐怕都不是缺少那點才智,不過是沒有真正狠心的去逼迫自己,去提高效率。

當我們終於在與世界的「和平共處」中,逐漸淪為庸碌人群的一員,卻突然看到人原來還有如此任性的選擇,還有如此精彩的活法;然而我們已經很難理解,高效率之人自由選擇、體驗更豐富人生的遊刃有餘。

第二點,人是人生環節的總和。

我們來看分母「說相聲」。

客觀來說,「讀博士」對於「說相聲」這一工作,恐怕是沒有什麼專業上的助力的。因為隨著學位的提升,所研究的、所學習的方向會更深入,同時也更狹窄,狹窄到對於日常生活的工作沒有什麼指導意義——哪怕博士專業念的是語言、文學這些看似與「說相聲」有某種關聯的方向,這種關聯只會停留在字面理解。

但是人生並非用一個博士專業、一個相聲行業就能描述的,一個人站在我們面前,所呈現的是這個人所有經歷的總和。站在第三人的角度,我們無法知道哪些事情對於組成他這個人更為重要,所以也無法評述,「說相聲」這個分母,相對「讀博士」就是一個低價值的產出。

以作者的職業發展為例,本科是念工科的,然而研究生之後卻從事了律師工作。我可以毫不猶疑的告訴你,我之前本科的專業學習對於我現在從事律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是我自己能夠肯定,如果沒有本科學習工科的經歷,在找工作的時候不會促成我去從事律師這一決定。

所以人生某些環節,未必對你人生的下一個環節有什麼助益,不論是在外人看來還是你自己評判。但是這些環節,人生經歷,必定塑造了你的人格,集合成當前的你,支配著你對當前的時間、環境作出應對和選擇——哪有什麼白費。

以上。

公眾號:Marvin1379,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我讀研,我獲取知識。
我說相聲,我尋找樂趣,
我之所以這麼做,
並不是因為這有什麼天大的價值,
而是因為,我樂意。
與走什麼道路的意義相比,
我更熱愛選擇自己走什麼道路的意義。
人生的決定權把握在手中的價值高於一切。
有人說「成年人都看利弊」……
那麼,不好意思,
我還年輕著呢。
誰愛老誰老去吧。


小學是個體育生的我後來並沒有成為職業的自由泳運動員,嗯,游泳白學了。

高中是美術特長生的我大學搞了計算機,嗯美術白學了。

計算機畢業的我幹了半年的產品助理就去做餅乾了,嗯計算機白學了。

餅乾做了沒多久突然發現自己想當我編劇,最近四處面試的我,嗯覺得烤箱也白買了。

人生啊,總是在不斷選擇的。

經歷會成為一個人最獨一無二,且寶貴的財富。

如果從一開始就被各種條條框框限制,那這樣的人生才是白過了吧。

題主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你在內心中覺得博士是對社會貢獻更大的人,你覺得博士去開快車,去講相聲,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我能理解你的想法。

但是,一個人,只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對這個社會最大的貢獻啊。

我不覺得開快車或者講相聲,要比搞科研差。

開心最重要。


上學不只是為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喜劇算外國的相聲的話。


如果一個富二代,他只想在倉庫當看門大爺,那他父親的錢是不是白賺了?
如果一個法學博士,他只想去當鋼鐵工人,那他的書是不是白讀了?
如果一個大作家,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一個短短的關於收破爛老頭的故事,那他這麼多年是不是白寫了?

到這裡,大概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明白,我要說的人是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我最崇拜的捷克作家(沒有之一)。
(多嘴一句,不評價「水平」,只說「境界」,私以為赫拉巴爾和更有名的那幾位捷克小說家不在一個層級上。)
當然,上面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用Ipad上網頁版知乎沒有引用格式,不太了解的小夥伴直接去看百科好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616504.htm
(百度比維基中文版更詳細一點)

------------把自己跟偶像相提並論有點自慚形穢的分界線----------


我讀了博士,但我目前沒有、今後也不打算從事科研工作。
這其中有我父母的意思(我爸畢生的夢想大概是有個「讀了博士但只想在父母身邊當乖萌小棉襖並拚命花他錢的閨女」)。
但我真正下定決心,是從我通過閱讀,開始隔著時空知曉和了解這位作家和……某種程度上的先驅開始的。

赫拉巴爾的人生經歷是「反常識」的。
他放棄優渥的生活去成為(不是接觸)真正的底層,他一生的經歷跟自己的博士學歷毫無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做這些是不帶有任何目地的——不是為了成為一個作家而「體驗生活」,因為他前面一大半的人生里根本就沒有在寫作。
但我總覺得,他人生中的一切所謂「負面「的東西——窮困潦倒和落魄,迷茫和蹉跎,浪費時間,甚至死亡,都在遵循他內心所願。
這樣,「負面「還叫做負面嗎?誰給了世俗評判人生的權利和標準呢?

所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選擇了一個在世俗看來比科研要「low」很多的工作,因為這是我內心所願。
在我同窗的那些經濟學博士生朋友看來,可能在很多很多人看來,我爸的心愿和我的決定,就是盧瑟和廢柴的借口。
(……那麼,當我看到這個題目超想回答的時候,我也說不好我是想掉書袋的安利赫拉巴爾,還是在潛意識裡急迫的想要證明自己了)

我想說的是:
其一,讀博士的經歷只是一段經歷,不比任何其他經歷高尚,也不比其他任何經歷悲哀。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道德制高點。
其二,博士學位就像一個「任務道具」,它給了你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並沒有殺死或證偽你生命中其他所有的可能性。
其三,博士階段所獲得的學識是一筆財富,但財富的使用權是且僅是自己一個人的。就像我買了一雙新的鞋子,這不代表我明天要穿它,或者我這輩子里總有一天會穿它。
其四,不要把讀博的時間當做你的「沉沒成本」,不要把「內心所願「背上「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的負擔,這樣才能看清自己真正的效用函數,遵循真正的「內心所願」。
(MD能不能說人話?……不能………有沒有人幫我翻譯一下上面那句……好吧,還是有點後遺症的……)
其五,以上四條需要有一定經濟基礎,我懂,別指責我「何不食肉糜」。
(不過,大量經濟學研究表明,收入/教育回報率的最高點在碩士,再往後不僅回報率下降,平均收入都在下降……所以也沒幾個人是為了錢讀博吧?Ref回頭補)

-----
我餓了,遵從內心所願吃拉麵去了,各位拜拜


一個法學博士,不去當法官不去當律師,一心只去說官話,他博士是不是白讀了。


最佩服這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一個人都讀到博士還不敢找自己的G點去生活,就沒資格說「讀書讓人自由」這種話,他讀書有啥用。

笑傲江湖裡,風清揚給令狐沖說,「劍術之道,講究如行雲流水,任意所至。」劍法的至高境界是瀟洒自由,生活也同樣。

一個把自己局限起來的人,讀了博士才是真正的白讀。


假如真是這樣,正常情況下可能的情況有幾種:
一是社會太發達了,博士談專業大眾都能聽懂。

二是社會太扭曲了,博士靠專業活不下去了。


你知道台灣的阿空嗎?

29歲的阿空同時擁有資工、音樂、法律文憑,高材生碩士下海投身於日本**行業,這讓不少粉絲無法理解。

阿空曾多次表示一直向往日本男優的工作,可礙於相關法令,他的追求一直沒有實現。臨近30歲大關,**越發強烈,他下定決心鼓起勇氣寄履歷到日本,不出所料,日本片方對於他的長相、身材、尺寸都很滿意。

他的愛好就是想拍片,可惜台灣沒有島國這樣的環境,然後他去了日本。

同志遊行的阿空

參加節目的他

你看他有如此高的學歷,沒有去做律師,沒有從事音樂,也沒有進入金融業,卻選了一門他喜歡但是卻爭議辣么大的事情去試過。


在傳統的觀念下,性還是一個比較封閉的話題,不過最近在台灣爆紅的路人阿空,卻直言不諱的承認自己已經X愛成癮,即將滿30歲的他為了滿足自己的夢想,鼓起了勇氣赴日拍攝X片,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台灣實現合法的X交易。

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不過是拍了一部動作片而已」


不少人批評阿空說:都念這麼好的大學了,還跑去給人肛,根本就是浪費教育資源。但阿空表示,理由自在人心,他不會去反駁,而且也沒有吧所學的東西丟掉


你看他做的這件事爭議大,對他的形象也是很大的影響,但他喜歡便去做了。

我不說他正確與否,不做評價。

而你只是讀了博士之後想從事相聲,想就去做啊,魯迅先生學了醫學之後還不是去從事文學了,他浪費他的知識了嗎?

所謂學習到多麼高的學歷,不只是一個學歷而已,還有你學習過程中學到的各種思維方法,生活技巧和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你放棄博士,去說相聲,好像是浪費了你所學。

想想阿空,有點勇氣,同時要考慮清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說相聲,想好了再做決定。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梁左先生的棺材要壓不住了!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北大畢業就會寫文章,雨魔也是北大畢業,他的小說還是充斥著「酸甜味甘」、「雖然有些油膩,但吃的非常爽」這種不知所云的句子(好像黑得有點勉強)。

我認為,雖然相聲不需要觀眾具有「文人」的鑒賞能力和身份認同,但大眾化的喜劇作品,需要一些受過表演和文學方面專業訓練的人,來創造出水平穩定的作品。也就是相聲的專業化,相聲的商業化已經成功了,但還沒有推出標準化,水平穩定,足以與商業化程度配套的作品,而這就需要專業化的作者。


很多博士讀完了,只是做了官員,浪費嗎?

有些博士讀完了,只是做了輔導員,浪費嗎?

如果這個說相聲的博士賺的錢比他不說相聲多,且自己過得快樂,浪費嗎?


推薦閱讀:

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會計學的博士是研究什麼的?
如何評價王天旭博士事件和南京《東升工作室》欄目的報導,真相如何?
博士應該採取什麼策略讀文獻?
非行業內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去航空航天系統有沒有前景?(或者說有沒有限制)?

TAG:博士 | 相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