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俄羅斯死亡遊戲《藍鯨》?

遊戲被命名為「藍鯨」據說是受到了俄羅斯搖滾樂隊 Lumen 的啟發,歌詞前面幾句就是:當沒人聽見你的時候,為了什麼而叫喊,我們在述說什麼…

這個號稱「藍鯨」的遊戲也是努力將生活中的一切都無意義化,在加入後參與者只能走完全程接受死亡,不然就會受到威脅,類似於「我們會殺掉你全家」這類的,這些參與者年齡一般在 10-14 歲,判斷力不足很容易讓他們相信這些威脅並聽從對方的擺布。


前幾天看到關於藍鯨遊戲的新聞,心頭一驚,立馬想起這部叫做《玩命直播》(Nerve)的電影,兩者的相似性大到很難不讓人懷疑它們之間是否有關聯。

這部電影的劇情和藍鯨遊戲特別相似,主人公需要通過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來「贏得遊戲」。但不同 的是,電影內的遊戲(Nerve)是網路直播性質的,即任務內容不定 ,且以粉絲的數量決定誰是贏家;雖然並不直接涉及死亡,但很多人都在嘗試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喪命。而藍鯨遊戲則是基於俄羅斯最大的社交平台VK,當用戶想要加入遊戲,只需發一個帶有特定的標籤的帖子,就會有遊戲的管理人員來找你。

這兩者的相同點都在於,一旦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

在電影劇情中,好奇心是吸引人們加入遊戲的最大因素。而在真實的藍鯨遊戲里,由於任務的數量、內容甚至結果都已經被設定好了,參與者也被告知他們在50天後就將死亡,他們並不會對這種遊戲產生多大的好奇心。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些「任務」具體都是什麼:(以下文字或引起不適)

1.On the arm blade cut f57 (blue whale, 4: 20)
2.Wake up at 4:20 and watch scary video
3.Cut lengthwise veins of the arm (not deep) only three cuts
4.Draw a whale on a piece of paper
5.If you"re ready to become a whale you write "yes" kn the blade leg, if not, do with their hands whatever you want (doing a lot of cuts and so on)
6. In code
7.scratched f40
8.Write in the status #I"m a Whale
9.Should overcome your fear
10.Get up at 4:20 and go to the roof
11. It is necessary to scratch out a whale on the hand (or make a drawing on the hand)
12.The whole day watching scary video
13.Listen to music that they send to you
14.Cut the lip
15.Poke the needle arm
16.Make yourself hurt
17.Go to the roof of the largest and stand on the edge
18.Going to the bridge
19.Climb on the crane
20.Check to trust
21. It is necessary to talk on Skype with a whale
22.Sit down on the roof of the feet
23.Again, the job with the code
24.Secret Mission
25. meet with whale
26. You say the date of death, and you must accept
27. 4:20 go to the rails
28. Do not talk with anyone
29. Give an oath that you"re a whale
From 30-49 you every day you wake up at 4:20, watch videos, listen to music, and every day doing one cut on her hand, talking to a whale.
We jump (hangs up, jump out of the window, you go under a train, negativeside tablets)

數量太多就不一一翻譯了,但我會挑出幾個典型的任務來看它們「進化」的趨勢:

2. 4:20起床,看恐怖電影;

3. 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淺口;

5. 如果你準備好成為一頭鯨魚,就在腿上刻幾個口子;

8. 在VK時間線上寫道 「我是一頭鯨魚」

11.在手上刻出一頭鯨魚;

12.13:看他們給你的恐怖電影,聽他們給你的音樂;

19. 爬起重機;

21. 在Skype上和鯨魚談話;

26. 自己說出自己的死亡日期,並接受她;

27. 凌晨四點二十起床去鐵路;

28. 不給任何人說話;

29.宣誓自己是一頭鯨魚;

之後的每一天都4:20起床,看恐怖電影,聽恐怖音樂,每天進行自殘並與鯨魚說話。

最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以看出,這些任務的重點在於通過生理上的睡眠剝奪、擾亂生理節律、迫使接觸恐怖信息等方法,增加參與者的大腦及心血管的不穩定性,使其精神更加錯亂,並逐漸對自殘等行為麻木不仁。同時,向其灌輸一些反社會的觀荒謬念,如「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以s開頭,包括sex, saturday ,suicide」等,攻破心理防線,最終在其心中植入一種視死亡為聖物的觀念。

如上文所講,參與者在參加遊戲之前就已被告知最後的結果是死亡。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參與呢?

實際上,自殺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個新鮮的念頭。大多數人選擇不去自殺,而選擇自殺的那部分人,正是代表了參與藍鯨遊戲的這部分青年。他們大多數生活較為坎坷,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家庭背景或個人障礙,在學校里並不能真正得到同學與老師的尊重,在社會上也處於一種亞邊緣化的狀態。渾渾噩噩的生活對他們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他們更追求的是一種「集體的歸屬感」,一種與世界背離的快感。對他們來說,生命沒有什麼寶貴之處,他們也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因此,他們的脆弱的精神防線在精心策劃的藍鯨任務面前不堪一擊,很快就淪為了遊戲設計者的傀儡。


最後附一張和一位俄羅斯高中生朋友的聊天截圖,最後一句all of us know how it ends 著實令人唏噓。用她的話說,藍鯨遊戲在俄羅斯高中造成的恐慌已經不能用文字形容了。

珍愛生命,遠離藍鯨。


這個問題我想回答,就來現身說法吧。
這個很糟糕,不要用戲謔的態度來看這個問題。
十年前就初中的時候,父母不和雙方都想讓我出局,我媽就是一走了之不管我我爸把對我媽的恨加之在我身上,基本每天就是造謠我是小賤坯和我媽一樣臟,然後我媽本來就從小就對我就特別差動不動就打,初中那會我的消極情緒到達頂峰,就和另一個家境相仿的同學相約自殘,那時候用按鍵手機我倆一到晚上就互通簡訊彙報進度,覺得沒人容得下我那種心裡的痛苦和否定讓我覺得外表皮的傷痛根本不算什麼,一刀一刀,我倆每天都在想為什麼還活著呢,一天一天更加痛苦。
如果那個時候有藍鯨遊戲,我想我會毅然決然的跟著做,對當時的我來說這個就個遊戲會成為指路明燈。

還有有人說抑鬱症是來自遊手好閒,彷彿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是我們多慮了是我們看不開,是我們自作自受,外界這麼想我們也無力去辯駁,就那麼看著好了無心去反駁別人只能加深自我否定。
我們從來不要求別人善良,因為我們已經接受了黑暗並且任由黑暗侵蝕過來,旁觀的人越愛說風涼話我們越會瑟縮在陰暗的角落裡。惡性循環吧。

高中畢業想把疤蓋起來,在音符那塊疤太厚了肉已經死了顏色蓋不住,當時重複紋了三次才把顏色刻上,紋身師傅說你這肉都死了針都打不進去,我說你多打幾次。身上還有其他傷疤也沒必要都放出來。
十年過去了我現在已經是神志正常的人了,怕痛到要死珍惜自己生命珍惜的魔怔,因為我是可以治療自己的成年人,但是未成年人呢像十年前的我那麼大的青少年呢,絕望的時候能抵擋得了一個救贖他們的手嗎,拒絕不了,所以俄羅斯已經有很多死掉的孩子們這並不奇怪。
怎麼看待,這就是一匹野獸,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具有行動力的野獸,如果放出來就再也關不回去。
最後再說一個題外話,如果已經有這種群體了你們真的覺得在網上搜索關鍵詞就可以把他們找出來嗎,那些起同類名字的群肯定都是在開玩笑的,想做的人不會那麼張揚。如果小時候的我遇見這個活動肯定很開心絕對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相反是來拯救我於水火之中的。
所以這個苗頭從最開始就不要再擴大了,有人覺得娛樂但必然有人效仿。別玩了別再讓更多人知道了。把這個怪獸從最開始關回去好嗎。
救救那些孩子吧救救我們好嗎。


剛剛才知道這個遊戲……感覺真的挺病態的

想到我之前ins上就有關注幾個喜歡自殘的俄羅斯妹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關注啊)……∠( ? 」∠)_

馬上去ins翻了翻 (關注的漂亮小姐姐太多一時半會找不出來QvQ只找到一個)
id是_sad_girl_010
圖就不放了

看不懂俄語也不是很清楚這個小姐姐是不是玩藍鯨的……照片挺血腥 不太建議觀看

在ins上搜了下藍鯨的話題…

點開 #Синий Кит 的話題一開始沒發現什麼不對……直到拉到底部……

但我還發現了這些

清流還是很多的 吸吸

評論有人要看happywhalee的剩下的挑戰 剛剛去截圖了放最下面吧

ovo


我們必須要劣幣驅逐良幣


歡迎加入這個群

1. 你準備好玩這個遊戲了嗎?一旦確認,不得退出。

2. 4:20起床,看高等數學;

3. 在胳膊上切出三個激活函數;

4. 安裝Torch |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LuaJIT. 這是你的入門考試

5. 如果你準備好成為一頭鯨魚,就在網上看幾篇論文;

8. 在VK時間線上寫道 「I"m trying DL」

11.在手上畫出一個神經網路簡圖 ;

12.13:看他們給你的教程視頻,讀他們給你的源碼;

19. 找數據集;

21. 在QQ上和前輩談話;

26. 自己說出自己第一個項目的deadline,並接受它;

27. 凌晨四點二十起床去coding;

28. 不給任何人說話,安心coding;

29.宣誓自己是一頭鯨魚;

之後的每一天都4:20起床,看視頻教程,讀paper,每天進行coding並與前輩說話。

最後:把成功的項目開源到github上。

大家分頭開群,再順手搜索關鍵詞舉報掉下面這種群↓

開群+舉報 很快我們就會見識到什麼叫「藍鯨通貨膨脹」或者「藍鯨滯漲」了。


評論區有人說要進去發18x圖的,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黃鯨起義」?


謝邀。


大家都愛開玩笑,說俄羅斯毛熊很彪,很猛,很虎,很愣,戰鬥民族。

但虎、猛、彪的另一面,是憋屈的暴力傾向。

比如這個遊戲。


暴力傾向大多跟外界環境有關。

俄羅斯人自己編出過許多怪病,比如西伯利亞病——流放地的犯人看久了周遭,忽然就瘋了之類。

索爾仁尼琴某個美國編輯比較偏激,說古拉格群島,不是斯大林命令俄羅斯人去殺戮,而是斯大林解放了俄羅斯人本身的血性,於是他們開始攻擊。

俄羅斯和北歐許多國家自己有過論述。他們文化里這種帶毀滅傾向的東西(連環殺人、社交殺人),跟緯度與氣候都有關。體表溫度低,冬天常年不見光線,容易季節性抑鬱。於是好喝烈酒,這些都對保持冷靜不利。


還有些別的。

2013年,俄羅斯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俄羅斯自己的機構,不是外國編出來黑他們的)有個結論。比起1980年代中期的蘇聯,如今的俄羅斯人的侵略性和傲慢,數據上長了三倍。

謀殺案是美國的四倍,歐盟國家的十倍。

俄羅斯家庭里1/4存在家庭暴力。

30%的莫斯科受訪群眾表示暴力對他們而言變頻繁了。

社會學家卡薩馬拉說,主要是不平等造成的。

心理學家安德烈-尤列維奇說,媒體無休止地播放名人們高不可攀的生活,年輕一代感到沒指望,於是產生破壞欲

組織這次研究的迪莫菲-內斯蒂克說,歸根結底,是俄羅斯人對未來的焦慮。他們對未來沒有信心,他們無法做任何長期計劃,他們覺得無能為力。

「中國學生可能可以規劃未來二十年的生活,俄羅斯學生卻只能考慮未來三年。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裡。」

所以要宣洩於暴力。


羅蒙索諾夫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加里納-安德烈瓦2009年有篇論文,大概意思:

經過過去百年沙俄-蘇聯-俄羅斯的劇烈動蕩,俄羅斯年輕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完全割裂的。他們沒有過去的光榮可緬懷,沒有未來的安全感可以期待。所以他們有時會以各種過激的、追求極限的方式來取樂。


歸根結底,各色暴力宣洩,骨子裡還是焦慮感與不確定性。

破壞欲和經濟狀況、平等狀況是息息相關的。

這就是所謂「你嘴那麼毒,心裡一定很苦吧?」


今年三月,藍鯨(Blue Whale )遊戲死灰復燃,已經造成至少三起集體自殺事件。

這款 Blue Whale 是一名叫菲利普的俄羅斯人發明。自從2015年以來,受到藍鯨遊戲而失去生命的人數已經有一百多人。

現今,傳聞藍鯨遊戲已經傳入中國,在很多社交媒體上都出現了【藍鯨】相關的代號群組。

談鯨色變,【藍鯨遊戲】究竟是何來源?

參與者大多是青少年,遊戲的主要內容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種自虐任務,最終以自殺結束,而一旦選擇開始這個遊戲,就不能退出。

參見遊戲的人員會受到上級的致使,即50個任務。完成這些任務,就要恭喜他們通關。直面而來的就是十分陰翳的色調——自殺,死亡!

......

遊戲參與者加入一個群組後,將有一名對應的「負責人」,參與者需要提交個人的真實信息,包括自己和家人的真實姓名和家庭住址,甚至裸照,如果有人抵觸任務或者泄密,這些隱私信息就會被公開,任務完成不了,負責人還會表示「有人會幫你完成」。

隨後參與者被要求在 50 天內每天完成一個自殘任務,包括在胳膊上用刀片刻上「F 57」字樣、凌晨 4:20 起床看一部恐怖片、在腿上划出刀口、不與任何人交談等等,最終在第 50 天時,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遊戲聽起來像是電影,而它確實存在,給青少年(大多數參與者)帶來了無可彌補的後果和傷害。

藍鯨遊戲通過任務的連鎖暗示,使青少年失去生存的意念,最終選擇在黑暗的教唆下自殺。曾經有參加遊戲的人員預想在途中退出,卻受到遊戲指令掌控者的恐嚇。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了。」
「我像一隻鬼……」

這兩句話是俄羅斯少女 Yulia Konstantinova ,15歲原本是青少年含苞待放的好年紀,卻加入【藍鯨】死亡遊戲,黑暗的遊戲致使她失去理智,心理誘導讓她覺得自己像一隻鬼。最終她 從一座工業園區的公寓樓頂縱身一躍…… 完成了第50個任務。

同樣美麗漂亮正值青少年花季的 Yulia 同日也以跳樓的方式自殺。

【藍鯨】讓我們想起了恐怖電影《玩命直播》和《電鋸驚魂》。遊戲、死亡,一步一步把人的心智蹂躪成塵埃,最後的死亡卻是所有人的悲痛,是遊戲操縱者的愉悅。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間俄羅斯 130 名年輕人的自殺聯繫起來,其中包含從公寓跳樓自殺、卧軌自殺等,這些年輕自殺者的共同點是,生前曾在俄羅斯社交網站 VK 上發布過與「藍鯨」相關的圖示。

不可否認,【藍鯨】遊戲是一款極度灰暗而危險的遊戲,它就像鴉片一樣,沾染著欲罷不能最後死於選擇。在遊戲中,操眾者顯然是想利用極端去教化未成年人進入深淵,他的內心是黑暗猙獰的。

在【藍鯨】遊戲中,最後一個任務就是自殺並上傳視頻證據,就算贏得遊戲。可是贏了遊戲又有什麼用?生命是如此寶貴,沒有第二次機會,在這場黑暗的死亡遊戲中,我們痛恨那遊戲的發明和操縱者,但我們更應該注意那些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種撒旦遊戲的玩法,在受害的少年當中,有很多是有自殺傾向的人, 已經發生的組織自殺事件中青少年的心理創傷被遊戲【藍鯨】再次揭開並擴大,讓黑暗吞噬自己。

在成年人或者心理健康人士看來,這款遊戲簡直匪夷所思,但對於價值觀尚未建立完整又心理脆弱的青少年來說,「藍鯨遊戲」宣傳和包裝上的神秘感、內容的黑暗性很容易對他們起到煽動作用.
加上遊戲任務的設置實際上是不斷在生理折磨的同時進行心理誘導和恐嚇,更容易使青少年走上不歸路。

面對如此灰暗恐怖的遊戲,大家要防患於未然,【藍鯨】不應該是血腥的灰色調,而應該這樣玩↓

【以下圖片資料來源於今日頭條

Candice范德伍德森

以上資料來源:俄羅斯藍鯨遊戲是什麼?4點20分叫醒我是什麼意思

藍鯨死亡遊戲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玩藍鯨遊戲的人最後都要自殺?

毛骨悚然!俄羅斯死亡遊戲「藍鯨」已致多名少女離奇自殺!-搜狐教育

360圖片

(感謝所有資源支持)


謝邀。

很多答主已經向大家介紹了關於《藍鯨》遊戲的相關媒體報道,這一起源於俄羅斯的遊戲,已經造成超過130名俄羅斯青少年因為藍鯨遊戲而自殺;接著,英國、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中國也陸續發現由「藍鯨遊戲」導致的自殺事件。

最近又看到媒體報道說,繼「藍鯨」在多國被取締後,日本青少年又開始流行起一個叫做「身體刺繡」的遊戲——使用縫衣針在自己的皮膚上穿針引線,刺出不同的圖案,然後發照片到社交軟體Twitter和Instagram上,而這一遊戲也已經流傳到中國的一些貼吧、社群中。

其實,從2000年左右開始,利用社交媒體、社群傳播抑鬱情緒,影響和誘導青少年自傷、自殺的事件,已經在各個國家得到關注。

為什麼青少年會進入這樣的社群,去傷害自己的身體、並分享自己的傷痕呢?「藍鯨遊戲」真的能夠一步步將人誘導去自殺嗎?作為心理學答主,我們來詳細深入地與大家聊一聊「死亡遊戲」。

首先,藍鯨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自傷和自殺的?

在俄羅斯,參加藍鯨遊戲後自殺的大多是10-17歲、有過創傷經歷的青少年。根據《每日人物》的報道,遊戲的管理員們會有選擇性地「發展參與對象」,比如在抑鬱症論壇發帖,或者給那些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悲觀、消極言論的人發私信。除此之外,他們的重點發展對象還有「社會邊緣人士」,比如會指定重點發展「性工作者、罪犯、癮君子、打手」。

針對這樣的參與者,「藍鯨遊戲」通過反覆地練習來讓參與者習得自傷行為,降低對自殺行為的抑制,並不斷加深參與者的抑鬱情緒,植入自殺觀念。

1. 通過反覆地練習自傷,來降低對自殺行為的抑制。

對於擁有自殺觀念的人來說,真正實踐自殺衝動是需要逾越心理和生理的界限的,很多人會因此而放棄。非自殺性自傷是一種練習,即便它採用的方法和傷害程度都不同於自殺,但是會使得實踐自殺觀念變得更為容易

藍鯨遊戲會循序漸進地讓參與者練習非自殺性自傷。根據媒體公布的遊戲設置,在50天的任務完成周期內,從第3天開始,參與者被要求在手臂上切出切口,然後是在手臂上雕刻鯨魚,再到切開自己的嘴唇;從第30天開始,每天在自己的身體上切割。

2. 不斷加深參與者的抑鬱情緒。

在整個藍鯨遊戲的過程中,都會採用各種方法來使參與者陷入極度抑鬱中。

· 睡眠剝奪:藍鯨遊戲要求參與者每天4:20起床。這一方面會擾亂生理節律,使得參與者處於疲倦、精力不足的狀態中,另一方面,睡眠剝奪也會損害大腦前額皮質,從而降低對情緒的管理能力。研究顯示,那些規律性地經歷睡眠剝奪的人,在面對壓力源時整體的情緒喚起水平會提高,在被激發情緒的時候更難緩解;長期的睡眠剝奪也與焦慮、抑鬱、心境障礙有著正向的相關。

· 加深無價值感:藍鯨遊戲還會不斷地向參與者灌輸一些觀念,來加深參與者的無價值感。比如,見到女孩的照片就說對方很胖、很醜,見到男孩的信息就說「你連垃圾都不如」。

· 加深空虛感,將死亡神聖化。「藍鯨遊戲」會向參與者詢問一些終極問題,比如「死亡是什麼」、「這個世界是否真實存在」、「人類存在嗎」;讓參與者不斷聽迷幻音樂,觀看恐怖片,讓他們持續地感到空虛。

· 社交隔離,加深孤獨感:藍鯨遊戲會灌輸給參與者「你是一隻鯨魚」、「你與外界是孤立的」這樣的思想,還會交給參與者類似「一整天不要和任何人說話」的任務,使得參與者與外界隔離。

睡眠剝奪、擾亂節律、社交隔離、加深無價值感和空虛感、將死亡神聖化……以上這些手段,都會使得參與者的抑鬱情緒不斷加深,加上反覆練習的自傷行為降低了自殺的門檻,導致一些青少年在最後選擇了自殺。

這一類互聯網自傷/自殺社群的危險性

從「藍鯨遊戲」的性質看,它組成的就是一個個小型的「網路自傷/自殺社群」。第一起受到廣泛關注的「網路自殺約定」(Cyber-suicidepact,即2個或2個以上的陌生人通過網路論壇、留言板、社交群組等認識,制定自殺計劃,並相約自殺)事件發生在2000年的日本。「網路自殺」與傳統自殺的區別是,傳統自殺通常是單人完成的,自殺的老人多於青少年;網路自殺則將自殺從一種孤立的行為變成了集體行為,並且其參與者幾乎全都是青少年。就像遊戲中「藍鯨」的一個寓意:鯨魚總是集體擱淺。

那麼,以社交媒體為主要搭載介質的網路社群,正在如何影響著青少年的自傷、自殺行為?

1. 互聯網社群存在對抑鬱、厭食、自傷的美化趨勢,會吸引追求獨特的青少年。

比如,當你打開Tumblr,輸入進食障礙、自傷、自殺、抑鬱等詞語,就會發現上面有大量的圖片,它們用文藝的拍攝手法、黑白濾鏡來呈現骨瘦如柴的身材、被割傷的身體,搭配表現相應情緒的優美句子。(儘管當你搜索「自殺」、「抑鬱」等辭彙時會跳出「需要幫助嗎?」的提示,但是跳過以後依舊可以繼續搜索。)

青少年喜愛追求獨特,非常容易受到這一類價值觀的影響,他們很容易認為,如果有類似的觀念或行為,意味著自己是特別的,意味著自己也可以成為黑暗、深刻、浪漫的一員。

此外,這種將負面情緒、自傷浪漫化的現象,也容易使青少年混淆真正的臨床意義上的精神障礙與「無病呻吟」,建立錯誤的自我認同,比如自我診斷為抑鬱症,但實際上並未達到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而且,在這個越來越智能的時代,我們的世界觀得到挑戰的機會其實越來越少。如果你搜索過幾次#Prettythin 這個TAG,那麼,後台就會給你匹配推薦更多和厭食有關的內容;如果你關注了幾個喜歡割傷自己的人,或者進入一個活躍的自傷社群,那麼你也就會獲取更多經過美化的自傷信息,而很難再聽到不同的聲音。

2. 一旦進入陌生人自殺/自傷社群後,便難以脫離。

· 歸屬感產生認同感:就像藍鯨遊戲的參與者大多數是10-17歲、有過創傷經歷的青少年一樣,在很多以自傷、自殺為主題的社群中,活躍的人群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被成年人理解、有過創傷、感到孤獨的人。對他們來說,找到一個這樣的社區,找到和自己價值觀類似的人是很重要的,他們會感受到未曾獲得的被接納感、安全感和歸屬感,也因此容易對社群的理念產生認同。就像一個參與藍鯨遊戲的女孩在接受採訪時說,她「想尋找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關注和溫暖」。

漸漸地,處在其中的人會很難停止自傷行為,因為如果不繼續自傷,就無法留在社群;而離開社群,就意味著失去那些認同你的人。

· 同輩壓力:藍鯨遊戲中存在「導師」、「上級」,參與者需要向他們發送自己割傷的圖片;還需要和其他用戶相互監督,在有的自殺現場,還會有未滿50天的參與者集體「觀摩」他人自殺。日本研究網路自殺的學者澀井徹說:「有些人想死,但會在最後一刻退縮。如果與別人一起自殺,他們就會堅持到底。」

· 退出威脅:所有參加藍鯨遊戲的人都會被要求向管理員發送自己和父母的身份證件、家庭住址信息和裸照,而如果中途中斷任務或者泄露社群信息,就會收到曝光個人信息、裸照的威脅。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傷/自殺?

如果你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你需要知道的是,自傷只是一個暫時性的緩解痛苦的方法,卻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如果你找不到其他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試著去尋求專業幫助。

此外,針對網路自殺/自傷的現象,我們也想說,媒體的發聲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就像在談論這個話題時我們必須非常謹慎一樣。媒體在報道自殺事件時,一些不當行為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得到證明,且比起年齡更大的讀者來說,處於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讀者更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比如模仿報道中的自殺行為。

當媒體報道有以下內容時,都會使得讀者受負面影響的風險增加:

  • 出現自殺的具體方式、地點、工具、細節;
  • 將自殺的故事描繪得戲劇化、栩栩如生;
  • 過於正面地刻畫死者朋友、親人的哀悼;
  • 對自殺行為本身進行美化(大多出現在名人自殺事件中);
  • 對自殺的原因報道不準確,比如將誘因集中在生活中的矛盾事件、負面經歷,而不強調精神障礙、物質濫用問題。

相反,我們在報道自殺、自傷相關信息時應該:

  • 提供自殺相關的援助信息、援助熱線(在KY的微信公號:knowyourself2015後台、知乎後台回復「自殺」也會出現相關援助信息)
  • 引用來自精神健康領域專家的分析和建議;
  • 儘可能地介紹針對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治療方法、干預手段。

有時,甚至可以說並不罕見:很多痛苦的人,內心深處也有不願意失去這些痛苦的想法。長期處於痛苦中的人,慢慢的,痛苦成為了他們自我身份感的一部分。他們害怕失去了這種痛苦之後,自己也會失去很大一部分自身的獨特性。


在此想告訴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你值得一個更不痛苦的人生。你的獨特來自你從中學到的一切,並不來自痛苦本身。你不需要呆在痛苦裡才會顯得酷而美。

當痛苦散去,你會發現它們留下的結晶還會留在你身上,但它們不再會疼了,只會發著光。

我們以此祝福你,以上。


原文發表於:痛苦不是浪漫的,痛苦就是痛苦 | 藍鯨遊戲背後,我們需要警惕「美化痛苦」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我玩過這個遊戲,那是去年的三月份。當時我還在沉迷於物理光學和固體物理的大坑中不能自拔。

有一個周末晚上,睡不著玩鋼鐵雄心玩到四點多,有個人加我qq,問:哥們玩啥呢?那人頭像是個靈夢。
我也是閑著無聊,就跟他聊了起來,後來他就拉我進了個藍鯨的群。
當時我在裡面是潛水,反正誰也不認識誰嘛,就在那瞎聊。比如某一天任務是拿針在身上畫個藍鯨,啊,那我就在指甲蓋上畫個小藍鯨發上去。再就是四點二十看一段恐怖電影寫個影評,啊,那我就大早上起來看《變相怪傑》,結果嚇得不敢上廁所。總之就是在裡面瞎搗亂,玩的嘛。

當時以我的理想,我要自殺也會選擇在敘利亞戰場,一發人彈搞死幾個is的傢伙;或者跑大型工程上,拿命換施工進度的提升;再或者給醫生做活體實驗,扒開看看活人心臟是咋跳的,神經是咋傳導的。跳樓卧軌之類的low貨不適合我。或者換句話說,膽小。

總之我就是跟著他們划水,反正網上誰也不認識誰,而且我總有一種迷之自信,覺得應該沒人會閑著沒事自殺玩吧。。。天天湊合著過任務,也沒被踢也沒被禁言,一直到了第46天。

這天群里進了好幾個新人,當時進的時候我是沒注意的,但是。。。這幾個人,哎!
這裡面有個人偷偷換成了群主的頭像和昵稱,然後發了那天的任務,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寫一篇關於塞曼效應的原理與應用的論文,8000字,查重15%,千字40,明晚交」。

然後我就上鉤了啊!我真寫了一篇啊!結果還真拿著錢了啊!後來我才發現,這玩意是個無底洞啊!天天寫稿寫到五點都不一定有機會睡覺的!這玩意寫一篇結一篇的賬,真的是上癮啊!明明自己要考試了,要複習了,生病要休息了,可偏偏管不住自己的手啊!論文中介賣個萌我就上當了啊!誇我兩句「matlab的只有你能做」我就暈頭轉向接了一大堆啊!我一直以來每周不玩遊戲能急瘋的癮,都很久沒玩遊戲了啊!論文這玩意真的是不能碰啊!

我現在只想把手頭的幾篇畢業論文趕緊整理完,然後找個沒人的地方躺屍。中介再勸也不接了,多貴的都不接,最拿手的matlab模擬都不接。

「在漢語中,每一個美好的詞語都以拼音l打頭,比如蘿莉,藍鯨,還有論文。」
這破玩意簡直有毒。


感覺回答者基本都是在調侃4點20這個梗,其實我覺得,藍鯨這個遊戲針對的是那些想自殺的,大多數都是抑鬱症。我就給你們分析一下4點20這個點。
4點20是漫長黑夜的尾巴,卻見不到太陽的時間點,這個點很孤獨,是失眠者最絕望的時間點,而大部分抑鬱症患者都患有嚴重的失眠。
所以說,如果一個抑鬱症患者從這個點開始看恐怖血腥的電影,很容易被洗腦,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心理防線最脆弱。
所以這個遊戲的發起者面對的是抑鬱症患者,你想像一下一個失眠的抑鬱症患者在最虛弱的4點20開始看恐怖血腥的電影,如果他堅持下去,大概就差不多心理沒有活的念頭了。
之後的步驟我沒有細看,最後是自殺我知道,但我想,如果一個抑鬱症患者做到了第一點,那麼剩下的對於他來說,並不難了。


我們可以試想,一個失眠的抑鬱症患者,原本不想自殺,但他失眠到4點20,一時腦子短路想起了這個遊戲,開始看極度負能量的血腥暴力影片——
"管理,我想參加死亡藍鯨遊戲。"
"第一步,在4點20……"
"第一步已經做了。"
"哦。那接下來的步驟就容易多了"

所以,就第一件事而言,就可以看出發起者內心的狠毒。


講一點純粹私人的觀點,如果與任何心理學固有理論衝突,請大多數人以成熟的心理學理論為準。


我看到有答主說,因為藍鯨遊戲從一開始就說了最後一天會死,所以這個遊戲不是欺騙性質的,而是一群已經決定自殺的人進行的死亡儀式。

我突然想起我十七八歲還是個中二非主流文藝女青年的時代。

我寫過一個(後來沒寫完,所以只能說半個?)故事。

我講一個要自殺的女孩子,臨死前在網路上召集了幾個人,說自己想去死,但臨死前希望有人陪。

她希望那幾個網友陪她一起去旅行,旅行結束之後她會自殺,但是自殺行為與網友無關。

她邀請了大概四五個人吧,一起去某目的地。

原計劃是旅行結束網友們返程,女孩自殺。但是在旅行的第三天,女孩就突然選擇自殺了——她在懸崖邊要求團隊里一個男生幫她拍一張遠景照,男生剛轉身後退,她就跳下去了。


後面其實還有很多劇情,關於這個團隊里的每一個人,但是我後來沒寫完。

這個故事本身構思和文筆什麼水平先不表,十七八歲的時候我抑鬱也挺嚴重了,我想說的是這個故事直觀地表達出來了當時的我的「自殺觀」。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代表一部分的抑鬱者。


1 抑鬱者需要陪伴,需要認同,真的需要,太需要了

如果你是抑鬱者,或者你身邊的抑鬱者表現出去他媽的老子不稀罕,不要相信。

要麼你不夠陪伴ta的資格,要麼你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我抑鬱的時候特別喜歡加抑鬱群,雖然我不喜歡說話,甚至把這些群都丟到群助手裡了,但是我每次看到這個群里有上百號人,我就覺著,太好了,我不是唯一的怪物。

不不不,太好了,我們都不是怪物。

藍鯨,利用了這一點。其心可誅。


2 自殺者,是不需要儀式感來證明的

給大家說兩個人,一個叫做走飯,一個叫做NEU。

NEU自殺前在微博直播,從頭到尾都在求救,被無良的網路暴力最終推向深淵。而走飯淡淡留下一句「我去死一死」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這就是差別。

去他么的五十天!真正的自殺者五天都不想忍!

你可以腦補一下如果你入職了一家從來不給你發工資還996,老闆天天罵你是傻逼,同事勾心鬥角到在你茶杯里吐口水的破公司,你有多想辭職滾蛋!

那麼那些想自殺的人眼裡,這個世界,都是這樣一個破公司。

我寫的那個要自殺的女孩,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這場旅行完成。她只是想找幾個人看著她死,她不想死得太孤獨。

旅行?去特么的旅行。


綜上,我覺得藍鯨遊戲的可怕在於,它並不是聚集了一群下定決心的自殺者(真正的自殺者是沒興趣完成這堆亂七八糟儀式的),而是把一些明明可以懸崖勒馬的人,以一個「集體」的溫暖表象,捆綁在一起狠狠推了一把。

我不知道自己這個觀點對不對:

真正心如死灰想要自殺的人,真的就讓他們去吧,他們的痛苦絕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這才是對他們的愛和尊重。說實話我也不覺得「生命」本身是個多麼偉大的東西,只有自己認同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自己都不認同的生命,真心就是痛苦和負累。

但是,但凡有一點點希望的人,都應該竭盡所能去拉一下。

參與藍鯨遊戲的人絕不是前者。他們最多是心裡有一處負面的人,在這個遊戲里,這個負面被無限放大,夾雜著恐懼和快感,最終推向一個極端的結局。

這,就特么是殺人。


尤其是我看到很多參與藍鯨的還都是青春期的小孩子——對一幫十來歲的小孩說你不自殺我就曝光你裸照殺你全家,這跟邪教的區別在哪裡?

我想像了一下自己暗無天日的青春期,還好我是個慫貨,被刀片不小心劃一下都疼得哇哇哭,要不然我接觸到這玩意兒……我去,真夠了。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我這種懶人壓根不樂意玩這種儀式。

還不如寄給我點兒安眠藥來得痛快。


最後隨口嗶嗶一句。

作為一個新媒體狗。

明天,我要4:20起來刷熱點,在手臂上起十個爆款標題。

堅持五十天,寫出10w+,歐耶。


作為一個抑鬱症患者來答一波。
每天要求4:20起床真的對於抑鬱症患者很致命!會導致第二天的負面情緒更加嚴重,再加上各種層面上的暗示真的會導致嚴重後果。
發起這個遊戲的人絕對是沒有患病的壞人,因為我們活下去就很累了,沒有其他的力氣加害別人。

大家這麼關心我我真的非常感謝!
這些日子真的很難過,有時候吃了葯還是難以入睡,每一天都在負面情緒里度過真的好累……但我會好起來的!謝謝大家!

-------------五月十一號更新-----------

在空間里發現一個學弟在玩這個。

剛看到覺得自己應該去勸勸什麼的,結果點開他的空間又發現他新更新的動態

突然就覺得好難過好難受,我明明連活下去都用盡全部力氣了,為什麼他卻把傷害自己當作炫耀的資本。
對著聊天框很生氣的打了很多字,但又覺得不熟,算了……


心理暗示吧……
大家應該有種體驗就是如果下午34點去午睡的話,醒來會因為生理狀態和外面黑漆漆的天空而感到有種奇妙的無助和空虛。會有一瞬覺得人生好沒意思。如果剛好碰到陰雨綿綿的天氣更是。
所以我認為藍鯨就是通過遊戲任務誘導出並加重這種感覺。就算是沒有抑鬱或自殺傾向,覺得好玩進來玩一下,也會因為幾次任務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貶義),從此被洗腦成功。青少年更是特別容易被感染。
既然出了事情,希望俄羅斯那邊家長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就算戰鬥民族很會玩,玩這個也太過分了。


謝邀~ @浮圖餅

我們都知道,自殺意念的發生率遠遠高於自殺企圖,而自殺企圖的發生率又遠遠高於自殺死亡。「藍鯨遊戲」讓人感到害怕的地方,就是很多青少年通過完成遊戲任務,將他們可能存在的自殺意念轉變成了行動,最終實現了自殺行為。


哪些自殺意念在什麼條件下會轉變成自殺企圖或者自殺,哪些自殺企圖在什麼條件下又會轉變為自殺死亡,目前相關的研究還不是非常充分。小編暫且從「自殺人際理論」出發,不成熟地解釋一下藍鯨遊戲,歡迎大家來討論。


心理學家Joiner最先提出自殺的人際關係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人實施自殺行為需要具備以下三要素:受挫的歸屬感、知覺到的累贅感和習得的自殺能力。

  • 受挫的歸屬感包括孤獨感和相互照應關係缺失
  • 知覺到的累贅感是指一種認為自己給別人「拖後腿」的錯覺。知覺到累贅感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家庭、朋友、社會的負擔,於是萌生了「我死了對家庭、朋友和社會更有利」的想法。

這前兩者構成自殺願望,習得的自殺能力包括不怕死和不怕痛(對死亡痛苦的超強忍受性)兩個方面。簡單的說,只有當個體同時具備了強烈的自殺願望和習得了自殺能力的情況下,他才最可能實施自殺行為


藍鯨遊戲通過一次次任務的發布,例如在手臂划出傷口,說出自己的死亡日期並接受它等等,一步步強化青少年的自殺意圖和能力。而遊戲對於死亡的浪漫化和美化(像一條藍鯨游入深海),也同樣可能會使相對脆弱的青少年產生錯誤的想法,認為自殺可以解決某些問題。

此外,已成功實施自殺行為的參與者,對於正在參與遊戲的青少年來說,是一個模仿的對象。他們可能被給予了勇氣,可能看到了可重複的步驟,從而進行效仿也實施了自殺行為。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維特效應」。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了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在小說出版以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很多青少年都模仿維特的自殺行為。後來就將這種模仿報道的自殺行為稱為維特效應。


研究數據顯示,大眾媒體對於自殺的報道,引發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自殺數量在10天內逐漸攀升。如果自殺者是名人(例如最近的台灣作家林奕含),相繼報道導致的負面影響和誘導效應更加明顯。瑪麗蓮夢露和張國榮自殺之後,所引發的多起自殺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


小編最早是幾周前在微博上看到「藍鯨遊戲」的相關報道,之後就看到各個平台對於這個遊戲的討論層出不窮。希望大家在討論相關事情時,盡量避免對自殺做感性的描述,理性討論背後原因,儘可能的減少可能會存在的不良影響。


=======================================================================


自殺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是很多因素相互作用,不斷累積發展的結果。自殺行為的形成不是一時的或短暫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過程。不論是自己還是周圍人出現了自殺意圖,都請不要忘記求助!

參考文獻:

杜睿, 江光榮. (2015). 自殺行為: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及研究展望. 心理科學進展, 23(8), 1437-1452.

李建良, 俞國良. (2014). 自殺的人際關係理論:研究與臨床應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2(1), 126-131.

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別再我的回答評論裡頭罵街罵警察,看見就刪生活不如意去別的地兒找存在感,我這兒不慣著你。毛病。

————
最近空間被這個遊戲刷屏了。
這50條內容就那一個起床而言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吧。
加了一個進行這種遊戲的群看了一下,我進群的時候群內正在討論如何在手上刻出藍鯨,群主給出了新聞里那張流傳很廣的圖,然而群內很多人回復說不會畫。
畫風突變為群員發空間詢問如何畫鯨魚,求鯨魚簡筆畫,以及分享網路血漿圖片,自殘圖片,和抑鬱症求安慰 父母離婚求開導 長得不好看該怎麼辦 喜歡的男孩子喜歡別的女孩子怎麼辦 編瑪麗蘇故事 輕小說體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絕望 作業太多覺得老師不是人這樣的話題了……
以及我通宵一夜後發現,星期天的4點20沒一個人起床。

藍鯨是一個誘導青少年自殘自殺的遊戲,他們真的會認真玩這個遊戲嗎?他們中大部分人除在中學階段,很多人那個年紀天天寫作業都來不及,他們還有空一邊發空間學習鯨魚簡筆畫一邊編故事找網圖博取關注累不累啊,何必呢?
大家都知道人生很短,在中國5月份還不好好學習的初高中生們,暑假不想要了中高考不考了?以前轉發錦鯉有用嗎?現在藍鯨也幫不了你們做作業知道嗎!別以為能變成別的哺乳類動物不用寫語數英了,不好好學習以後海洋館都去不起!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都以S開頭,例如Sex,Saturday,Sony,Steam,Sledge,Skyrim,Solaire,Sans,Sakuya,Saber……」

你們去suicide吧,我要去steam了


我知道關於「鯨」的最美的一個故事是叫「鯨落」。


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緩慢沉入海底。這個緩慢的過程有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鯨落。這樣一座鯨魚的屍體可以給海底的微生物和魚類提供長達百年的供養。甚至可以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這是它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我不知道這些因為好奇而加入的孩子,如果一旦真的死去。他們又給誰留下了最後的溫柔?

最後,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善待。


【藍鯨遊戲】嗯,看到俄羅斯那條新聞才關注的。
很神奇。
如果是單純的自殺,自殺者的求生本能可能會讓自殺失敗,而且往往會後悔而無法達到目的。那樣更加痛苦。所以有自殺傾向的人往往會選擇一條能讓自己心甘情願自殺的路。也就是藍鯨遊戲。而更多的青少年,其實只是中二病晚期,我中二的時候也這樣。於是他們抱著嘗試的心態,結果——we all know that。
藍鯨,這個詞來自深海。但是非但不讓人覺得惡寒,反而帶著一種神聖的溫柔。藍鯨遊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刻畫藍鯨,把藍鯨刻在手上,畫在手上,記在腦子裡,不斷逼迫自己相信自己是一頭藍鯨。為什麼不是兔子,不是雞鴨牛,不是鳥,不是貓狗,而是藍鯨?
遊戲組織者很聰明。他利用最基本的懷疑心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勸說自殺者想像成鳥,鳥是自由的象徵,目的一目了然,就是勸自殺者去往自由。那麼大多數人不會理會,因為這一看就覺得不新鮮,人難以刻畫鳥,除了鳥人,因為刻畫不同種生物要很久時間。但是藍鯨不同。藍鯨也是哺乳動物。最重要的是,藍鯨生活在深海,很神秘。新鮮感,神秘感,重要的是,學習藍鯨不是努力逃往自由,而是放鬆的離開。使一切似乎都那麼順其自然。
還有一點,那就是在4:20起床看恐怖片。如果在此之前你一直在沉睡,突然醒來會讓生理和心理感到不適,噁心頭痛,很睏乏。在精神萎靡的狀態下,還要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心理更加痛苦。我完全理解此時的感受,因為我熬夜到6點多,真的,即使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會覺得自己非常非常非常孤獨。這樣連續幾天,精神意志就會被摧毀。你會覺得很崩潰,自己很孤獨。但其實是你自己選擇離開社交圈的。
最後,站在天台上。我得承認,站在天台邊緣,會有種想變成鳥飛下去的衝動。當你在心底承認自己是藍鯨,你從天台跳下去,在你心裡只是躍進海洋,躍進一片再也不會有痛苦的海洋。你會很快樂,自己可以脫離苦海。但其實,這片苦海,從一開始就是你自己給自己創造的。根本沒有什麼苦海,所有人的人生都有苦難。
冰激凌只是甜品,酸甜苦辣才是人生正餐。
共勉。


授權完全開放啦,想補充或者建個群自己玩都可以的。
——————————5/13————————
看到評論里有討論這種生活太規律很無趣,其實可以選擇一個深海大巨鯊遊戲啊,大概就是想熬夜熬夜,想幾點起幾點起,想吃垃圾食品吃垃圾食品。我就是不運動,我就要光明正大的死宅。[但是我覺得這個比早睡早起難好多啊。 ]


----------------------5/10------------------
被從小黑屋放出來啦! 來給大家分享一個好玩的運動方式。我和室友經常在寢室進行[虛擬運動]。就是什麼器材都沒有假裝在運動,我們經常站在其實寢室兩端虛擬打網球,其餘人坐在床上假裝裁判個轉播主持人。場面非常熱烈。健身效果約等於零但是非常考驗演技。


我是每天6.20起床,十一點睡覺,會午睡。如果生活習慣差不多我們可以先建一個早起早睡吃甜點的群。


—————————————————————————
因為只是一個不成熟的腦洞,並沒有科學的規劃所以可能沒有各位小天使想的那麼有效。
但是我實測,早起早睡三餐固定保持運動對失眠的治療效果還是有的。
個人建議,我開始叫白鯨就是為了和藍鯨這個名字較勁,其實白鯨這兩個字沒有特殊意思的。 如果大家想玩的話,評論里的延年益壽巨龜遊戲就很合適。

然後,感謝@京墨 的補充
等我慢慢把它打上來。
你準備好加入這個遊戲了嗎?一旦你選擇加入你還可以......退出。
如果你準備好成為一株薄荷,請在你的桌面上養一株薄荷。
每天十一點半之前睡覺,七點起床。
如果你睡眠不好,請在睡覺前熱一杯牛奶聽一點輕音樂。
每天在晚飯後吃不同種類的水果。
三餐的時候不可以把肉挑出去也不可以把菜挑出去。
在天氣好的日子裡去操場跑步。
讀一本你喜歡的書,把它分享給一位一起遊戲的朋友。
和你喜歡的人去打羽毛球。
在周末和朋友去周圍綠色最多的地方放鬆一天。
在你的本子上畫一顆心。
每天都和群里的朋友聊一下今天你遇到的可愛的事情。
在周末的早上睡到自然醒。
約你身邊最喜歡的朋友去看電影。
去一個你喜歡的展覽。
在展覽上和有趣的靈魂聊天。
在晴朗的早晨去樹林里散步。
在忙累了一天的周五去吃你喜歡吃的


————以下是修改後的原答案————

能不能開發一個與之相對的白鯨遊戲。
養一顆好看的長青植物是開始的標誌
每天早起早睡
定量攝入甜食
保持運動
嘗試不同蔬菜和水果
時刻把自己當做一條會笑的白鯨
去爬山
去植物園騎自行車
每天都要閱讀[閱讀首推汪曾祺,老爺子太可愛了。]
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
做手工和甜點

補充
每天存一點點小錢錢,然後月底花掉。
5/10
一定要吃早飯!


不要跟在冬天能4點半起床的人交朋友,他們什麼都幹得出來!


三個觀點:
1、確診的抑鬱症患者都是十分堅強而努力地活著的。
2、國內媒體真的…無FUCK說,我都能查出來的東西…他們的報道如此貧瘠。
3、恐懼源於未知,所以摻些心理學知識和我的解釋。

google任務表列,google翻譯的,能讀,還有一個外媒新聞截圖,跟蹤了起源、傳播、調查、各地各國警方行動等,然而太長,影響我之後的陳述,就刪了,有興趣自己去google、u2b。

你們最好奇的一部分,也是我最不明白國內媒體的部分,不把任務表列貼出來,讓人更好奇?而國內媒體普遍報道的,就是最「聳人聽聞」的一部分,哪個地方的警察局跟進了、報道最初是出現在哪裡、再次核實情況如何……什麼都沒有,甚至連預防措施都沒有……有意無意營造一種「駭人聽聞」、「震驚」的氛圍。
同時再一次證明了百度比google差了一百個Bing。

最後,是「恐懼源於未知」的解讀。
1、與抑鬱有關,然而並不是抑鬱的鍋。持續一段時間確診抑鬱症並且現在還堅持挺著的人,不會對這個遊戲感興趣。這裡解釋沒什麼用(能夠決定去精神科看病、確診的人已經是趨良性的了),你只要知道,這種相關程度就類似於「常打高爾夫球的人活得更久」、「雨天啤酒賣得比較好」。
比較直觀地陳述就是:「這個遊戲的自殺者與參與者」、「疑似抑鬱症患者,有過抑鬱症現象」(自殺出現後,由於視網膜效應,周圍人自然會格外關注其「抑鬱狀態」,事實上很多情緒低落會被誤認為「抑鬱狀態」,其實並沒有達到「心理障礙」的程度)兩個集重合了。這裡跟你們普及「疑似抑鬱症患者」與「確診抑鬱症」的區別也沒什麼用(關鍵是太麻煩了,結合案例加解釋和個人經驗要引申一大堆東西),還是舉例說明吧:
你抽煙、喝酒、燙頭,有一天去嫖娼,中標(性病)了。
然後「抽煙喝酒燙頭」與「中標」就大致重合了。
還有80~130人相關之類,可以但不僅限於用統計學、概率學來解釋。

2、這麼跟你說吧,玩這個遊戲的人,就是那些「作業布置少了的中學生」。解釋起來太麻煩。(想當年,我中學時候,也是嘗試過搓出螺旋丸、練出鬥氣之類的東西來著)

3、看看這個任務表列,《浪潮》、《斯坦福監獄實驗》、傳銷、辦健身卡等等各種案例,還沒有讓你意識到「不要高估自己」么?

任務內容我可以這樣解釋給你聽:
我要自殺(意象「蘑菇」要死了,規避了「我」)-----
我很痛苦(我就是一個蘑菇)------
我的生活一片黑暗(我就要變成一個蘑菇了,我要說出來)-----
我的生活一點樂趣都沒有(好像一個蘑菇啊)----
我是一個蘑菇(虛擬一個意象)------
我的身體很脆弱------
我在自殘------
我很無聊------
我要玩這個遊戲------
我很好奇

以上是我的理解,心理學解釋我還沒查,大概寫完這個答案最近也沒心情查了,畢竟我是個懶人。(查了點相關的,在pss中)
目的是讓你自己意識到「我要自殺」,然後逆推邏輯,事實上從第一個任務開始已經篩選掉了大多數人。
要組織這場遊戲更加簡單:
一個靠譜的社工庫…甚至社工庫都不用,跳幾個IP搜百度/貼吧/微博就ok、簡單的「篩選」代碼、
然後,篩選「4:20」、「16~26歲」、「抑鬱」、「無聊」等關鍵詞
接下來發現:只有幾個菜鳥程序員還不懂如何防止自己的信息出現在社工庫和廉價list里。
嘗試聯繫這些人,
被懷疑是HR、獵頭、詐騙、推銷,
被拉入黑名單,
遊戲結束。

PS.《豬八戒背媳婦》一曲,簡直是驅魔辟邪一大殺器。恐怖片、筆仙、殺人遊戲什麼的,此曲一出,千邪易辟。

PSS.補缺,心理學解釋(僅我的能力與知識面所獲取和能理解的範圍),如果有錯誤還請指出,或者缺漏且有興趣,還請補足:
1、鏡中自我:任務21與「藍鯨」的對話。
2、理想自我與自我暗示:任務8、12、30~49。
3、自殘、死亡崇拜與路徑依賴、激勵機制。
4、感覺剝奪與催眠:任務5、12、30~49。
5、「挑戰常識、底線」,這個句子是我生造的,沒找到相對的心理學專業辭彙,解釋的話,請參考《黑客帝國》中尼奧第一次跳躍兩座大樓。對應的任務是16~19。
6、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自我追求。然而自殺者並不知道這個「自我」------「藍鯨」並不是其「自我」,而是人刻意造出來的。
(馬斯洛理論是個屢用不爽的東西,簡述不超過一百個字,理解起來也是簡單無比;我嘗試馬克思主義相關的東西來解釋「藍鯨」真的十分困難。直觀感受就是,好的東西往往精闢入理,馬斯洛、霍桑實驗、奧卡姆剃刀原則、光環效應、邊際效應、零和遊戲、倖存者效應、條件反射、激勵機制……均可以用一句或幾句話概述讓外行人理解。甚至可以用來解釋不相關的領悟,比如「慣性」、「路徑依賴」、「惰性」:理解其一就能很方便地理解其它兩者。
括弧內文字是來嘲諷「各種主義和其理論」的,十分主觀)

看完這些,你還對這個「藍鯨遊戲」有「驚悚」、「怪異」、「神奇」的感覺嗎?這真是心理學各種實驗玩兒剩下的東西。
你甚至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構築一個更加有趣的遊戲,或者在知乎搜索「博弈」,相信我,這不難。

推薦幾個自己玩兒的吧:清明夢、填字、數獨、MBTI測試、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PS頭像、設置Key自我激勵。和這個「藍鯨遊戲」比較起來,簡直更加理性而好玩兒。
多做專業心理測試和量錶帶來的好處就是,你能感受到一個問題後隱藏的測試目的,然後可以適當地偽裝一下,就像現在我能比較正確穩定地偽裝出MBTI中的三個(一個是真實結果,其它兩個是感覺出相關題目後的刻意選擇,93題版。),能從人格量表中大致感覺出哪些題是一類,哪些回答是「正確」的,一般來說這樣能力沒什麼用。

扯遠了,

總之,這種關鍵時候,放一首《豬八戒背媳婦》准沒錯。(包括但不僅限於:廣播體操、面試、畢業典禮、相親、婚禮、洞房、捉姦、跟老闆巡山、跟伴侶逛街、被抓包)

本文,不專業、乾貨也不多、親身經歷依舊寥寥,多的是我的插科打諢、雞賊挑趣。
深感我這種行文方式:上限不高,下限卻低得可怕。最近看到很多關注的問題里,賣機靈的越來越多,純乾貨確無人問津……
想起《貨幣戰爭》和宋鴻兵的鬧劇,

一而,如果有一個問題與我專業(本科)相關,而我去認真查了相關論文以及論文一 、二 、三作者生涯相關資料以及相關話題的發展史,然後建模型分析,在不從基礎講起的情況下,讀起來真的是索然無味。

二則,下限低、太低了,(此處由於政治敏感刪去百餘字,是個例子,「他」)
知乎,一個「專業知識分享」社區,如果沒有底線,最終成為被各路宋鴻兵、梗充斥得酸臭得不行的社區。

最後,本文目的:
1、有些東西,高票答案沒提,我想著大概有些相關性,過來說一下。
2、練習行文,把自己的文字變得有趣些。想要練(煉)出一篇如同「數字里的e為什麼叫做自然底數?」的最高票答案的文章來
3、拉高平均水準。
4、本來重點是想說「這不是抑鬱的鍋」的,然而寫著寫著寫偏了,開始扯起來。
5、乾貨不多,能讓看到的人開心開心,也是不錯的。

最後的最後,如果本文能將你引入心理學的大坑、跟著我的思路查了每個辭彙的含義、抑鬱症患者看過後能舒心點兒、對「藍鯨遊戲」這個東西有理性的認識。

我也會很開心的。

以上,定稿,以後可能會有小修,大致意思/主題如此了。

PSSS.好像各種解釋有不少錯的,也說了以我的視角、我的見識、我的憊懶和怠惰一時興起搞出來的東西。當時或許有心情計較,現在沒興趣了,便不管了。
本是鹹魚,ID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懶得查也懶改了。
你要是批評我,我就拉黑你~

乘興而答,敗興而棄,亂興就刪。

6-27更新,
由於父親是縣城中學校長,在剛才一通電話中告訴我,家住小區一名15歲孩子死了,是自殺。電話里爹告訴我說,原因懷疑是兩個:一、藍鯨遊戲;二、孩子他媽給的壓力。

才感受到,原來已經到這種程度了,有點感觸了,想了想,驚訝地發現,其實說什麼都沒用,不如不說了,反正不關我事兒,而且對於「自殺」一事兒,還是多想想比較好,如果在思考了自己、人生、夢想、責任、未來之類的以後,冷靜地最後一次嘗試找人溝通、冷靜一兩周,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放棄,我是有些佩服的;但若是青春期、一時衝動、酒後、一個人…的時候做出的這種決定,其實,我覺得這種行為有些侮辱「自殺」這個詞。


懷疑我爹是不是看著我這答案通過ID認出我來了,這兩天家裡人聯繫我挺密切的,所以我決定匿些答案,以防萬一,十分慶幸有些回答從一開始就是匿名的。
有親朋認出我來了麻煩聯繫我下,我有個準備,別讓我感覺周圍就我僅有且唯一一個蠢貨一樣被瞞著,同時還被你們圍觀著。


推薦閱讀:

自殺的人到底是想不開,還是想開了?
被最親的人背叛是什麼體驗?
實現了向死而生後,你覺得自己成功嗎?
若黃石公園的火山真的在2012爆發,人類應該怎麼應對?
有可能我們已經死了,卻感覺還活著嗎?

TAG:心理學 | 死亡 | 自殺 | 青少年心理 | 成人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