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名著大多人都看不下去,卻仍被稱為名著?

個人認為不論有多大的藝術價值,大多數人都看不下去的話,也不能被稱為名著(我從沒有認為小時代唐家三少的書是名著!如答主有此類答意不答也罷……)


貼一段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面的話:

為什麼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他唱給你的是一個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裡重新聽一遍就必須有知識、有敏銳的感覺和想像力。


回到你這個問題,多少作家窮盡一生努力,將自己一輩子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批判,對世界的憤怒,濃縮在幾十或上百頁的書中,你指望著輕輕鬆鬆就能體會到?你指望著隨隨便便就理解了?現代消費社會所打造的文藝范或者小清新,將讀書渲染成一種符號化的場景或者行為,認為一杯咖啡一本小說打發了一下午就叫讀書,這樣一種符號打造背後的動機我們無意去揣摩,但是這樣無疑會使讀書這件事膚淺化和表面化。 想讀書,想好好讀書,想從讀書中有所收穫,就要首先承認,讀書,某些時候並不是一件輕鬆事。

回到這個提問,就是:看懂名著也是需要一定能力的。


我小時候我媽媽一直強迫我閱讀名著,在她做家務的時候大聲朗讀之類。因此閱讀了很多枯燥的蘇聯文學。
高中的時候我裝逼,喜歡上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里的永澤有一個原則,就是只讀作家已經死去的書,就是只讀經典。我當時覺得這個人太帥了,這個逼裝的吊炸天。(永澤還有很多名言,比如不抽煙,他說不喜歡對任何東西上癮。交朋友他說,誰會不喜歡交朋友呢,只是怕失望而已。)於是也效仿他,只看經典,立刻看了永澤最喜歡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後來大學的時候,非常喜歡紅樓夢,花大量的時間閱讀過,仔細研究過你會發現,紅學存在的合理性,會有耐心去看長篇。後來,我沒那麼愛裝逼了,也會看看暢銷小說,地攤文學之類。
我發現,垃圾太多了,我上個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看了《巨人的隕落》,去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小說,60萬字,但恕我直言,這部書是徹頭徹尾的平庸之作。人物平面臉譜化,劇情完全沒用張力。我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只是為了黑這部書,浪費我的寶貴時間。
我再也不會相信所謂的暢銷書了,真的,幾乎全是垃圾。你一旦看過了好的東西,就再也沒辦法去降低你的要求了。
======
外面書單這麼多,何必要我推薦呢,非要推薦的話,大家去讀紅樓夢吧,回味無窮,這幾天看了白先勇講紅樓的視頻,他講的一般,具體不表。但他陶醉痴迷紅樓的樣子,我非常能夠理解。
可關注豆瓣的經典短篇閱讀小組,大學的時候經常在那裡看名家的短篇小說,覺得對胃口就會找一找該作家的長篇看看。


越是接近本質的越是索然無味。——尼采

----------分割線------------------

首個過百贊回答,其實當初我答這個答案真實目的是為了強行裝一波逼的,哈,深感羞愧


你知道一本書一篇文章在沒有當代電子保存技術的支持下存活的可能性有多大么?
然後想想那些你所謂的大多數人沒讀過的名著的壽命是多少~

莊子逍遙遊
老子道德經
孔子春秋
司馬相如漢大賦
屈原離騷
……
都特么的距離今天兩三千年
什麼概念?
長城都崩壞了幾千里剩下那幾千米給人瞻仰
如果不是經過每個時代的大多數人努力保存這些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結晶的東西,現在你都沒機會聽說。難道春秋戰國以來只有那麼點東西?不不不,只有那麼點尖兒值得或者能流傳罷了

你不能代表大多數人

退一萬步,你說萬里長征後從原來的八萬人減到最後只剩下的那麼幾千人哪一個不是人精才得以存活?你敢說就因為你沒聽說過他們所以他們都是孬貨?
他們是共和國的締造者,OK?

回到名著身上,你所說的大多數人他們死活看下去了哪些書?雞湯成功勵志還是讀者格言?然後三天之後問一下那些書在他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印記?

看過那些凝結了人類最精華思想的名著的人才不會傻乎乎地被媒體片面的洗腦然後來問這種問題

添一句,誅心的話哈哈哈哈哈哈
正是因為你們看不懂,所以才有我們存在的意義~


心理學:因為大多數人都是「烏合之眾」。
統計學:正態分布,聽說過嗎?
漢語言文學:曲高和寡,懂得了嗎?
營銷學:長尾理論。
管理學:二八法則。
哲學: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聖經:馬太福音(馬太效應)。

才疏學淺,評論區留給你們補充吧~


書籍的作用,接受作者傳遞的信息,與作者單向的對話,名著的價值,就是公認這是一部智者的書,飽含智慧與視角,看不下去,只能說是境界能力不夠,就象小學生,教他微積分百分之九十九是教不會的,沒有必要的知識架構與訓練,看什麼都象看天書。
但智慧就在那裡,你放棄了,不代表沒人可以學習,可以吸收,可以進步。
知識與智慧是要有根基的人才能掌握的,比如相對論,能學習並完全掌握這個理論的人,萬中無一,但這個就是現代物理最重要的基礎,不掌握這個理論,人類連衛星定位(GPS)都無法實現。它就在那裡,璀璨奪目,非常經典,非常重要,並不以你能不能理解而轉移。


【原本只是發在答主@ Richardirac 的評論區做個小科普的,結果不小心寫太長了,還是單獨發個答案吧……順便說我是贊同@ Richardirac 的觀點滴~】


先給題主科普一點點文學理論知識:


楊春時先生在《文學理論新編》里,提出了文學的「三分法」:

純文學——以藝術審美為第一性;

嚴肅文學——以反映社會現實為第一性;

大眾文學(又稱通俗文學)——以取悅讀者為第一性。

其中前兩者又合稱為「精英文學」。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者之間不是界限分明、非黑即白的,例如《紅樓夢》在整體上歸類為純文學,但同時也兼具嚴肅文學和大眾文學的一些特徵。所謂「第一性」,不是「唯一性」,希望題主能理解。


精英文學對「第一性」的定義,就決定了它們並不是以取悅讀者為主要訴求的。判斷它們的價值,可從文學手法的創新、藝術審美的提煉、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或批判、對人性內核的挖掘或個體性的剖析、甚至就某種文學流派的集大成者等方面入手,都可以作為判斷「是否名著」的標準。

但在這裡,沒有易讀性的判斷或普通讀者的接受度,因為這對文學價值本身的判斷並不是必要的、甚至是有損客觀的(畢竟不同水平的讀者,對於易讀性的判斷都不一樣)。特別是20世紀以後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意識流、存在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象徵主義、荒誕派等等),很大程度上為了追求創作手法的創新和思想境界的深入,都放棄了易讀性。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越是通俗易懂,其文本門檻就越低,離複雜的創作技巧和思想深度可能也越遠。

就像您買菜不會用到微積分,大部分普羅大眾也不懂微積分,但您不能說微積分是沒意義的、甚至不如基本的加減乘除有用。因為微積分是用於解決更深入、更重要的問題,它的目的訴求本身就不在於買菜。


現如今能被評價為「名著」的作品,其決定性因素,並不是有多少讀者「看得下去」或「深受讀者喜愛」,而是它們在文學的專業方面,得到了專業人士的普遍認可、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它們或是在寫作手法上有所創新,推動了文學學科的發展;或是有深入的社會或人性描寫,成為了解某個社會、某種文化或人性心理的一扇窗口;又或是當時文學創作水平的集大成者(典型例子:托爾斯泰)。

順帶說一句,可能文學作品就是文字構成的,只要不是文盲就能看懂,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文學評價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真正的文學批評,是一項專業的、門檻很高的活動,它需要系統培訓和大量閱讀作為基礎,其廣度和深度都沒有上限。當然我不是說普通讀者就沒資格做文學批評,但作為一枚理科白痴,我還是很清楚自己做加減乘除和大神做微積分的區別的。(另外答主在文學方面也不專業,答主只是經常站在門口仰望大神。。。)

任何一門學科,發展到一定高度後必然曲高和寡,因為您不能要求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達到這個高度。但如果要迎合「大多人能看得下去」的理解能力,就相當於放棄了學科的發展訴求,「名著」這東西可能也不復存在了。畢竟……我說得難聽一點,大眾水平太低。【喂】


當然啦,我也不是說精英文學就一定比通俗文學優秀,優秀的通俗文學,如大仲馬作品,一樣可以在經典文學裡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它們能有這地位,顯然是因為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而不是因為當年風靡法國――這方面就不深入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要分成下面幾個部分來說:


第一,文學是有標準的

有人認為,文學是沒有標準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句話不對,文學是有標準的。誠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知的人可能既見不了仁也見不了智,只能表達一些無知的見解。如果對於1+1,每個人都可以表達看法,可以認為它等於2,也可以認為它等於3,甚至可以認為它等於765。但它最終還是等於2,人們有認為1+1=765的權利,但並不代表這是對的。

文學是一門科學,有著自己的規律。這規律不依附於政治,不因為政權的偏愛而改變;這規律不依附於經濟,不因為市場的意志而轉移。一個文學作品,好就是好,壞就是壞。當權者無法改變,讀者也不能扭轉。迫於壓力或媚於利益可以使人們做出不正確的評價,卻不能真正改變文學的價值。

現在,文學的普及其實做的不好。很多人們都認為文學沒有標準,或者提出錯誤的標準——比如以作者是否有錢來評判作品價值,這些都是錯誤的。文學的價值就是文學的價值,不是其他,不是政治,不是經濟。


第二、為什麼有些書我們看不懂


經常有人會說,某某書大家都說怎麼怎麼好,我去看了,發現看不懂。書不就是為了讓大家看懂才存在嗎?都看不懂,怎麼是好書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事兒。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書看得懂有些書看不懂呢?

因為,有閱讀門檻的存在。門檻越高,能看懂的人越少,書就越難懂。

那麼,閱讀門檻是怎麼造成的呢?

1、詞語

首先,我們來一下下面這兩個句子:

我睡覺打呼嚕。

我患有睡覺呼吸暫停綜合症。

其實這兩個句子是一個意思,但很多人不知道「睡覺呼吸暫停綜合征」就是打呼嚕,所以看得可能就一頭霧水。與此相關的,許多涉及到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諸多術語,在書中出現,給了專業人士方便,卻給普通讀者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擴展著說,辭彙量的掌握在廣泛的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閱讀能力。辭彙量少,讀一段就發現一個不認識的字,再讀一段又見到一個不明白的詞,讀起來自然就吃力。而一些好的文學作品,為了更精確,也許會用一些不常見的詞,這樣就使一些讀者讀不懂了。

2、弦外之音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學校規定8點上課,小明8點半才到。老師說:

你遲到了,8點上課,你8點半才到。

這樣就很好懂,小明一聽就明白。

但老師也許會這麼說:

呦呵,這麼早就來了。

老師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實是諷刺小明來的晚了,但小明也許還小,聽不出來這層意思,還會跟老師說老師我沒來早,我來晚了。這就是小明對老師的話閱讀不清。

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也有很多,比如老舍就經常明褒實貶,把一個人物吹得天花爛墜,實際上是在嘲諷他。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作者的意思,不要以為老舍發了瘋,對於貪官污吏不但不批判,反而高興地只唱頌歌。

3、句子

一般短句會讓人讀起來更容易,長的句子則比較難讀懂。比如:

今天樓上裝修,把我吵醒了,我很生氣。

我的憤怒源於一大早樓上刺耳的裝修聲就把我從美夢中吵醒。

下面的句子讀起來就更繞一點兒。有的作家特別喜歡寫長句子,不熟悉的讀者讀起來就會很麻煩。

4、社會背景

很多文學作品都會紮根於自己的社會背景,如果不了解其背景,讀起來就會非常困難。所以我們讀當代的小說一般比較輕鬆,年代越久的越會有疏離感。這個很容易明白,就不多舉例子了。

當然還會有其他因素造成閱讀門檻,在這裡我們只談這幾點。實際上如果我們多多讀書,就會自然地增強閱讀能力,許多門檻也就可以輕鬆跨過了。


第三、為什麼有些書寫得好,我們不愛看


之前曾經談到過,閱讀門檻是存在的。相應的,如果人們無法跨過閱讀門檻,那麼讀起這本書來就會很費勁。比如老舍讀《相對論》的感覺就是:

第二類書也與咱無緣:書上滿是公式,沒有一個「然而」和「所以」。據說,這類書里藏著打開宇宙秘密的小金鑰匙。我倒久想明白點真理,如地是圓的之類;可是這種書彆扭,它老瞪著我,書不老老實實的當本書,瞪人幹嗎呀?我不能受這個氣!有一回,一位朋友給我一本《相對論原理》,他說:明白這個就什麼都明白了。我下了決心去念這本寶貝書。讀了兩個「配紙」(英譯音:頁——編注)我遇上了一個公式。我跟它「相對」了兩點多鐘!往後邊一看,公式還多了去啦!我知道和它們「相對」下去,它們也許不在乎,我還活著不呢?

——老舍《讀書》

所以有些書雖好,我們卻看不懂。不止《相對論》,許多書都是如此。看不懂而硬看,自然痛苦萬分,也就不怪人們看不懂了。

有些人看不懂,就大罵此書,這就很不好。老舍的態度是:

可是我對這類書,老有點敬意……第二類書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紙上沒印著一句廢話;懂不懂的,人家不鬧玄虛,它瞪我,或者我是該瞪。我的心這麼一軟,便把它好好放在書架上;好打好散,別太傷了和氣。

——老舍《讀書》

這是一。

第二種可能是,書寫得不錯,也能看懂,但是不合口味。食物是有口味的,其實書也一樣。一道菜,做得再好吃,不合口味,也是沒辦法。比如麻辣火鍋,許多人都十分熱愛,但有些人吃不了辣,那也不好硬逼著吃。我常常看到一些「人生必讀書目」,其實莫說好多書目都是瞎湊的,就算是真的好書,也沒有什麼「必讀」的。人這一輩子,沒什麼書是必讀的,少讀哪本書都沒事。所以,如果你只是為了消遣,那麼完全沒有必要去讀你不喜歡的書——當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樣,熱衷於讀各種口味的書,如美食家喜歡嘗試不同的食物一樣。

……我讀書沒系統。借著什麼,買著什麼,遇著什麼,就讀什麼。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我不能叫書管著我。

——老舍《讀書》

說到口味,日後我會和大家分享一些書的種類。各種書籍,口味不一。幾千年的人類文學史,總有一款適合你。

第四、為什麼有些書寫得不好,我們卻愛看


其實這個已經不是回答問題了,但還是發在這吧。

首先我們來想一個問題:有兩篇文章,一篇語言優美,但它是一篇批評你的文章,一篇語言粗糙,但它是一篇誇你的文章。

你會更喜歡哪一篇?

不排除有喜歡接受意見的人,但人們直觀上會喜歡讓自己「爽」的文章,所以有些文章你喜歡看,不是因為它寫得好,而是讓你「爽」。

所以有類文章,不是為了輸出觀點,而是為了契合觀點。人們看了它,不會在思想上出現任何提高和啟示,只是覺得這篇文章與自己三觀契合,和自己想得一樣。如果文章里再爆粗口,變法損人,極盡嘲諷之事,可能就讓人覺得更爽,簡直不能自已。

可實際上,這文章既不客觀,也沒文采,只是讓你「爽」,而且閱讀難度極地,哪怕文化只有小學,也能看懂。所以它們可能流傳甚廣,乃至形成產業鏈。它們就像加入了甜味素的飲料和油炸食物,第一時間刺激你的感官。

它們沒有營養,也難以流傳太久。它們方生方死,方興方艾,不求流傳千古,只求一時轉發。

看多了這種書,會有很多負面影響。其一是誤以為自己讀了很多書,會過高估計自己;其二是觀點越來越偏激,難以接受意見;其三是戾氣越來越重,動不動就開始嘲諷、侮辱別人。

小說也是如此。小說可以著重一個群體,以該群體的人物為主角(如:學習相貌都一般的女學生),然後把主角所熱愛的一切都進行歌頌(如:高帥富,閨蜜),對主角所厭惡的一切進行詆毀(如:優秀但高傲的女生,嚴格而古板的老師),然後用一些惡俗但抓人的情節(三角戀、打胎、死人、吵架)進行烘托,最後弄一個假裝意味深長的結尾來收官(啊,我們逝去的青春)。其他群體的看了當然噁心,但該群體的看完了沒準會:啊!真是感人且真實的作品啊!

(你琢磨琢磨,有沒有看過這種書)

所以有些書賣得好,不是因為寫得好,是因為讓人「爽」。讓人「爽」的東西不全是好東西,文學也是如此。爽文可以用來消遣,但我覺得,讀起來,還是應當有所思考更好。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shuibianyuqiao1994,或者微博:水邊漁樵;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沒有道理,依然可以關注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就從題主對於問題的描述說起吧。

按照這個邏輯,一個數學家不論有多大的貢獻,如果他的理論大多數人不能理解,那他也不能被稱作偉大。兩彈一星的元勛,雖然為我國做出巨大貢獻,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懂他們的那些公式,所以他們的作為也不能稱作偉大。

那麼,按題主的邏輯,哪些小說具有名著潛質呢?《小時代》、《何以笙簫默》、《霸道總裁愛上我》、《後宮嬪妃傳》、《媳婦熬成婆》,宮斗炫富撕逼潛規則,多少人沉迷於此不可自拔啊!

名著的形式可能是小說,但讀名著絕對不是看小說。圖過癮求解悶的心態並不適合於名著品鑒,否則各大學的文學院豈不是是個人就能讀?

我也讀不了四大名著,連最感興趣的三國演義我都沒看完。但是我知道去檢查一下到底是誰的問題。於是我發現四大名著我讀不進去,《簡?愛》我也沒讀完,什麼《安娜卡列尼娜》、《變形記》、《源氏物語》、《巴黎聖母院》、《吶喊》……光看節選就足夠我頭大的了。OK,據此得出,不是名著有問題,而是我不適合讀名著。

題主真想研究這個問題,不妨先去買兩本書校驗一下自己的文學細胞。

等您確認了,讀不進去四大名著確實不是您自己的問題了,我們再來討論也不遲。


打個比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看的人夠多吧,但和《大明王朝1566》相比,誰是神劇名作,一目了然


名著不是暢銷書,不是大眾文學,不是通俗讀物。

寫書不是為讀者寫的,而是為了傾訴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思想。卡夫卡的作品原先就不是為了發表,供大眾閱讀,而是他死後其好友幫他發表,因此我們才能看到這麼優秀的作品。

經典就像一瓶老酒,喝的人不一定多,懂得欣賞的人更少,但是喜歡上她的人則會為她痴狂。紅顏難覓,知己難逢。

再者,名著有時候是為特定領域的人服務的。是如何界定『大多數人』?錢鍾書的管錐編我只知其名,量子力學的聖經量子力學原理又有多少人知道,weinberg的量子場論又有誰讀過(這些畢竟是理科的名著),當然我沒讀過(⊙o⊙)。喬伊斯讀不下去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對尤利西斯亦是如此。我相信尤利西斯很少人能讀下去,但因此他的文學價值就被人蔑視嗎?一文不值?


看不下去就別看了,反正名著那麼多,只要是存著讀書解悶的心態,滿坑滿谷,總有適合自己的名著,總有適合自己的名著作家,就逮住這些作家看齊活兒。

至於名著為什麼是名著?理由很簡單,雖然可能有人不喜歡,但是其他多數人還是喜歡的,所以捧為名著;另外可能有些名著,讓多數人看都不下去,這個時候,大家還是尊重一下高手的意見,那些歷代鑒賞家、批評家或者其他名人極力推薦認可的東西,肯定有過人之處。

我一直都看不進去紅樓夢,看了多次從來沒看完過,但是其他多數人都說這是好書,比如主席就推崇過,既然認可主席的文學鑒賞力,所以當然承認紅樓夢是名著了。


吾詩已成。
無論是大神的震怒,
還是刀劍、烈火或光陰,
都不能將它毀滅!

——奧維德《變形記》


偉大的作者連神、災難、時間都不在乎,區區庸眾與他何干


以前的話,我也會認同這個問題,會思考為什麼,很多人的回答說有閱讀門檻啦,素養不夠啦,神馬的,總感覺不能解惑,直到我自己真的讀懂了一個東西,才明白,我去!原來這幫人說的是真的!

那本算是讀懂的作品就是——《小王子》

第一次讀《小王子》是初中,英漢語對照本,新華書店買的,當時要學英語,一看這個是童話,想起以前看《格林童話》給我留下的美好閱讀感受,另外覺得童話的英語應該好學,就買了。

讀完,我傻眼了,這是童話?感覺沒頭沒尾,一點也不有趣,這也算世界名著?

隨即棄之!

第二次讀《小王子》是在工作2年後,因為從事閱讀行業,一次無聊,開始重讀《小王子》,看到這一段:

是啊,在我的印象里大人就是這個得性啊,從來不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只是說他們想說的。

最後一段作者說,只得遷就大人巴拉巴拉的,完美的表達出了我的心中所想,上學的時候不就是這樣么?本來想和大人們說,今天玩的很開心,結果非得說學習;過年回家本想說這一年過的怎麼樣,結果非得迎合大人們說,要努力工作,找老婆……

就好像我和作者有了一個共同的小秘密,只屬於我們兩個人的秘密。

再次閱讀就完全沉浸到書里了,但是也不能說完全看懂,後來查了書評,才知道原來裡面的花有說女人和婚姻的問題……

餓……好吧,我想未來再次看懂它,應該是我結婚以後了吧。

自從看的半懂《小王子》後,對於名著終於有了敬畏之心,同時為自己遺憾不已,為什麼我現在還看不懂他們。

就彷彿有一個寶箱放在那裡,但是我怎麼都找不對鑰匙……

希望早日打開寶箱,我相信裡面的閱讀感受一定會讓我震撼不已。


個人認為,你認為的大部分人只是包括你在內的你身邊的一小部分人。毫無代表性。


大部分的名著,作者創作它的初衷並不是讓大多數人看懂。
而是等待能看懂的人。

暢銷書追逐銷量因而需要為大眾追捧,
名著甘願在角落蒙塵,靜候有緣人。

有緣人,寧缺毋濫。


我從識字開始,讀的就是題主說的這些書,雖說沒什麼深刻的理解,但沒有覺得看不懂過,也沒有覺得厭煩過。直到我上了高中,發現自己看的網路小說越來越多,一年幾乎可以上千,看的正經的名著越來越少,一年也就十幾本或者更少。我覺得是對快餐文章的閱讀毀了我沉下心來的能力。大概從一開始就看這些的人會對刺激較少的名著更沒有耐心吧。
有些書讀起來是一定需要專註的。


雖然我平時吃多了豬肘子,但還是知道鮑魚、熊掌、魚翅、燕窩才是好東西。很多人感受不了鮮花的美,但知道鮮花是香的翔是臭的。

看不下去名著的人,但也都會對名著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正因為此,不論在不看名著的大眾眼裡,還是小眾的文學圈子,真正的優質書籍才被稱之為名著。

標籤里有「四大名著」,容我揣測一下,題主可能是對看不下去這幾本已經被推上神壇的名著,覺得還沒有一陣抽搐就已經索然無味,這些書簡直毫無看點!名著什麼的全特么扯犢子!

看不下去,這很正常。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直接去尋找你喜歡的書籍,與你認為高尚的人交談。既然可以逍遙遊,何必去學苦難爬?

若是對其一無所知,首先請對它保持敬畏,而不是一昧地質疑。


反正我是看不下去了,雖然有插圖


推薦閱讀:

生活何以讓你喜歡甚而去奮鬥?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中男主角的心理問題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像川端康成,海明威,三島由紀夫之類的文學家小說家最後選擇了自殺?
從這張圖出發,你能寫出什麼樣的好故事?
什麼樣的文字,是有深度的文字?

TAG:書籍推薦 | 文學 | 四大名著 | 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