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人社交」是怎樣的社交方式,會成為新的社交趨勢嗎?

假如剛認識幾個新朋友,想進一步相處的話有什麼方式?半熟人社交算是新趨勢嘛?


其實我覺得有的回答過於複雜,其實很簡單的事。
不是趨勢不趨勢的問題,而是人際交往的必經階段。
哪裡有什麼天生的熟人,不都是從陌生人,到半陌生,到半熟悉,到熟人的么?
如果說半熟人關係,其實就是君子之交,可發展到日常好友,也可慢慢冷淡至相忘於江湖。
但是這層關係,其實才是我們每個人社交網路的主體,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管線上還是線下


先回答樓主的問題,我認為半熟人社交會是新的社交趨勢,理由我稍後說明。

首先我們來簡單分析下人類的社交方式的發展演變吧。在古代,社交很簡單,以詩會友,以武會友。在七八十年代,主要是以書信,筆友,以及朋友介紹等線下方式去拓展社交圈子。後來有了互聯網,越來越多的社交趨於線上,剛開始是通過BBS,匿名聊天室等方式,宣洩自己的各種情感和慾望;到後來的QQ和校內網;再到現在的各種交友APP。社交方式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方便,接觸到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大家也不局限於接觸身邊的一些小圈子,而是更大的圈子,甚至是自己不熟悉的圈子。

那麼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社交的分類。從社交屬性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類,即陌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以及熟人社交。接下來再簡單分析下各種社交類型而產生的APP的優劣勢,以便我們更好的分析到各個社交方式的優劣勢。

在當下,我們的社交方式主要以陌生人社交以及熟人社交為主。

首先,什麼是「陌生人社交」?在我看來就是在社交過程中,用戶的信息資料的真實度無法保證,用戶彼此之間不認識。以「陌陌」為例。

「陌陌」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應用。其主要的用戶群體為白領和學生,男性居多。其優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1. 門檻低

可以通過定位,快速準確獲取周邊陌生人的信息,高效便捷的與人進行及時溝通,降低了社交門檻。

2. 真實性

相比其他的社交軟體,用戶需要填寫較詳細的資料信息,因此用戶更加真實。另一方面,「陌陌」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軟體,而用戶會對自己位置周邊的群體產生信任感。

3. 線下活動豐富

陌陌的興趣小組較活躍。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感興趣的群組。從線上聊天到線下活動,並且能夠長期維持。

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1. 約炮神器

「陌陌」一直有約炮神器的稱號。從受眾就不難看出,普遍寂寞的男性居多,而陌生人交友,兩性交友就勢必會有性需求的問題,所以約炮問題也是會一直存在的。這一問題則會導致對女性用戶騷擾的問題,以至於更多的用戶不願意再使用該產品。

2. 不安全性

雖然說用戶提供的資料比較詳細,但是也不能完全保證其真實性。陌生人交友還是會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而通過陌陌交友後遭遇搶劫等案件也不在少數。

看完陌生人社交,再來看看熟人社交。

熟人社交可以理解為用戶需要進行實名認證,用戶彼此之間打過交道但關係不一定十分密切。以「微信」為例。

微信應該是目前絕大部分手機用戶都在使用的「熟人社交」APP。其定義是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路的發展,微信的用戶群體也從年輕化的特徵趨於均衡。微信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社交方式新穎便捷

該產品是以騰訊作為支撐,有通過QQ導入好友,或者打開手機通訊錄,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等眾多較新穎的交友方式。

2. 朋友圈功能

既滿足了用戶分享生活狀態,渴望被關注的需求,也滿足了對其他人的生活狀態的好奇心理。另外其屏蔽功能,分組功能以及好友關係才能看見點贊,評論的特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朋友圈的私密性。

3. 微信公眾號功能

隨著社會信息量的不斷增加,用戶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通過各種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的信息知識。同時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可以使企業或者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媒體,贏得粉絲關注。

那麼缺點又有哪些呢?其實微信公眾號的優點就存在著一定的缺點。

首先是社交方式的多樣性,附近的人以及搖一搖的交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安全性。也不乏有許多單身男女通過這兩種方式進行約炮。其次是信息量過載,雖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方式及時獲取信息,但是也由於公眾號過多,導致信息量過大,過於繁雜,使用戶產生審美疲勞。最後則是泛社交性強。由於微信通過網路可以快速實現用戶之間通過文字,語音, 圖片,視頻的方式進行即時互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有多少人見面認識之後都是通過互相加好友的方式來保持後續的聯繫,但是後續也不會再有更深的交流。所以我相信有不少人的微信好友都只是跟自己只有一面之緣,甚至都沒有見過面的人。

最後我們再回到樓主所說的「半熟人社交」。

首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半熟人」。簡單來說,就是彼此之間圈子重合的人,「五分熟」人。比如,朋友的朋友,上過同一節課的同學,校友,同鄉會等等。目前這類型的APP比較少,我比較了解的也只有「同學我來了」這款APP。那麼姑且先用它舉例吧。

「同學我來了」也是一款以校園為依託的實名制社交APP。主要群體是大學生群體。該優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安全性

用戶註冊需通過嚴格的學生身份驗證,提高了社交安全性。

2. 社交性強

不僅僅是通過學校來聯繫用戶之間的關係,還通過貼標籤,LBS,熱度等綜合數據,為用戶推薦附近的同學,甚至是同樣喜歡吃麻辣燙的同學。以及通過拉取好友關係鏈為用戶打造屬於自己的校園圈子。

3. 「好友動態」功能

基於校園關係鏈的「朋友圈」,滿足現在學生的曬生活,曬顏值的需求。

4. 即時互動性強

可通過消息功能,隨時獲取與他人互動信息,包括聊天,點贊,評論。

通過分析「同學我來了」的優點,可以對比「陌陌」以及「微信」,得出「半熟人社交的優勢。」主要是兩大塊,首先是安全性,相比陌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的安全性更高。另外則是社交性,並不是通過單一的一個點去聯繫用戶彼此之間的關係,或者是像微信那樣的泛社交。而是通過興趣愛好打造屬於用戶自己的圈子,是更深的社交關係。

而安全性以及興趣愛好又恰好是未來年輕人在社交中最關注的兩點。在社交中,隨著網友見面,而遭遇不幸事件的案例的曝光,越來越多的人會關注社交本身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未來年輕人的興趣愛好也越來越廣泛,所以需要有更多的圈子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半熟人社交將會是未來社交的新趨勢。希望回答可以幫到樓主。


「半熟人社交」應該會是未來的社交趨勢。就我自己來看,因為我的興趣愛好還蠻多的,所以身邊的熟人小圈子根本就找不到和自己興趣相投的小夥伴。所以基本都是去接觸自己的愛好圈子,認識更多與自己有相同愛好的小夥伴,從線上的玩耍到線下的面基,感覺很開心啊!


啥叫半熟人?發明一個新名詞,就發明一種新關係?不就是陌生人么?朋友的朋友,不熟就是陌生人。


半熟人這個話題,讓我回想起幾個畫面。

一、旅途

火車、飛機上有這麼一幕:獨自一人,喜歡坐在靠窗的位置憂鬱的望向窗外。這時旁邊坐了這麼一位。

... ...

這樣的經歷,雖然在影視作品出現,卻多少能映射出生活中的一些故事。

如果,旅途中遇到了這樣的「半熟人」,一般情況下我會客道寒暄,如果沒有惡意便可以簡單攀談。

二、交際花

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或活動中,有一類人習慣性走到每位陌生人面前,假裝攀談求賜名片。

這類人比較複雜,單純是工作確實還是可以接觸一下。很少一部分是為了攢資源,基本沒有然後了,我一般敬而遠之。

少在姐面前裝*


半熟人社交,即介於熟人社交和陌生社交之間的一種社交方式,相對於前兩者,半熟人社交更像是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具體地說,半熟人社交就是通過自己的愛好、職業、住址等個人屬性標籤和自己好友的二度、三度人際關係去進行社交活動,這樣的社交方式確保了用戶一定的聯繫。
熟人社交,成本高,機會小,難把握,市場幾乎已經被微信、QQ鎖死,如果想要整體將搭建在前兩者基礎上的熟人關係遷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熟人社交是剛需,不論社交趨勢如何,熟人社交的地位依舊不可撼動。
陌生社交,前幾年幾乎都被玩爛了。雖然能夠滿足人們暢所欲言、打發時間的需求,但是也正是滿足這些需求帶來的內容質量無法保證、用戶粘性差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孤獨感、真實社交焦慮和安全性這樣的問題。隨著插足者的增加,陌生社交市場的生存空間所剩無幾。
半熟人社交的機會體現在哪裡呢?從市場角度來說,利用場景化的「半熟人」關係鏈來切入垂直社交,避開與現有社交平台正面競爭,也更容易發力;從社交效果來說,基於「半熟人」關係鏈的社交更接近於真實社會場景下的社交形式——通過朋友認識新的朋友,更安全,所以更容易讓人接受,用戶粘性也會更高。這都是讓它具備成為社交趨勢的利好。
但半熟人社交顯而易見的,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怎麼去孵化和維持這些「半熟人」關係。最好的辦法無疑是通過各種互動方式來讓「半熟人」關係轉向熟人關係,沉澱這些「半熟人」關係,保持用戶的互動和內容的產出。怎樣去設計實現更有趣、更輕鬆、更有效的互動方式,就是打開市場的關鍵點。

半熟人社交的嘗試這幾年來從不間斷,很多產品都試圖在不同的場景下直接讓用戶關注特定範圍內「泛熟人」人群,以此去切入垂直社交的市場。作為一個比較關注互聯網產品的學生狗,說一下我了解的幾類半熟人社交產品。

1.同學半熟人類校園社交產品。
大學生一直是市場的寵兒,無數的人都想從這一群量大、錢多、衝動的用戶群腫分一杯羹。
從「約」的需求切入的產品,比如師兄幫幫忙、11點11分、tataUFO等,雖然都在約的方面做了不同的嘗試,但半熟人關係鏈沒法沉澱下來這個問題也讓他們遇到了瓶頸,除了約之外沒有別的好玩的東西,這對於愛玩求變的年輕人來說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它們的用戶流失都比較嚴重。
從工具切入社交,如超級課程表、課程格子等,這類產基於課程表這樣低頻、非剛需的需求切入社交的產品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用戶很難在一個工具App上和同學進行持續的社交。(我個人很反感超級課程表,我只想看個課表啊喂,別老亂推些亂七八糟的消息好嗎(;° ?°))
真正從「半熟人」關係鏈出發的則有芥末校園和同學我來了。
芥末校園通過學校、專業、社團、家鄉等不同個人屬性因子來建立「半熟人」關係鏈,更偏向於「半熟人」形式的微信——主要是曬動態和私聊,缺乏更多的互動和玩法,用戶粘性較差。(個人親測,之前的時間芥末校園西安周邊高校強勢地推了一波,很多人都是拿到了地推的獎品後玩了幾天發現無聊就卸載了,我也是。(′?ω?`))
同學我來了則另闢蹊徑,通過嚴格的身份和頭像認證確保每個用戶的真實性來實現「半熟人」關係,然後讓用戶通過自由去選擇「半熟人」去認識、互動,除了好友、動態等互動方式外,更通過校園BBS、自拍評分等互動性更強的玩法來沉澱這些「半熟人」關係,確保用戶的粘性。

2.同事半熟人類職場社交產品。
國外有Linkedin,國內有脈脈。主打職場社交的Linkedin作為職業關係(包含了同事關係)的社交鼻祖,現在彷彿是一本壓箱底的黃頁。線下拓展人脈很難,在黃頁類產品上更容易接觸到人,主要解決了讓有職業發展需求的用戶可以在這些社交網路上連接。Linkedin被微軟1725元人民幣收購,也足以見到它的巨大價值。

同事之間除了生活,應當也有生活層面信息溝通、互動的需求,相互閑聊、午飯時說說八卦、分享有趣人事物。所以脈脈出現了,通過人脈功能,讓用戶建立社交關係、持續產生內容,特別是其職場匿名爆料區域。2015年脈脈花重金推廣,迅速拉攏了百萬用戶。基於通訊錄及之後拓展的人脈,把線下的八卦搬到線上,又引到線下成為談資,形成一個職場信息分享的閉環。

3.鄰居半熟人類社交產品。
樓樓作為一個基於真實樓宇場景下的半熟人社交產品,其設計理念是便是將社區居民、寫字樓和學校用戶們同時、同地、近似的屬性提取出來,讓用戶在這裡面結識、熟悉。鄰里熟悉起來後,互相幫忙、交友、拼飯拼車、甚至是三缺一湊麻將。樓樓讓早已因混凝土森林消失的鄰居文化再度煥發光芒。國外做鄰里社區產品比較有代表性的是Nextdoor,已覆蓋全美4萬個社區。

除了同學、同事、鄰居,半熟人社交還有很多種細分的可能性,必將是很多人爭奪的市場切入點。所以半熟人的社交方式很有可能在某個真正讓用戶興奮的產品出現時引爆市場。


誰能告訴我,軟文廣告怎麼舉報。微笑臉


現在的人圈子都很窄,特別是在大城市,遇到一個老鄉就感動得一塌糊塗,回想當年北漂的日子,還是滿懷念的。
就我個人來講,比較提倡有效社交(Effective social),那麼,什麼是有效社交呢?
定義:以達成自己特定目標和實現自我價值的社交。無論是半熟人模式也好,還是圈子模式也好,我認為目的很重要,你想要的是什麼很重要。這個和功利心無關,本來時間都不多,何必浪費時間去做一些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社交呢?
進一步的問題來了,如何進行有效社交。
這個問題涉及四個方面,渠道鏈接、目標管理、價值實現和有效互動。每一個展開都可以寫一篇論文了,時間精力有限,不多做解釋,有興趣的歡迎私信,也可以重開一個話題來探討。


講道理,我覺得現在的社交APP都會存在性需求的問題。畢竟現在單身寂寞男女青年太多了,所以都會有約炮的行為吧。


我還特地去查了下,還真有「半熟人社交」這個詞,那這麼說我們從人人網一路走過來用的社交平台,包括論壇、微博、一些二次元社區像半次元嗶哩嗶哩這些,都是半熟人社交咯,還有樓上提到的那個同學我來了APP感覺和人人網有點類似啊~~不過感覺功能更完善,尤其是可以隨時聊天什麼的感覺比較好,而且還可以推薦有共同愛好的同學,互動性也比較強


瀉藥,不是真知,純屬拙見,歡迎拍磚。
陌生人社交以認識、一夜陪宿、天亮就分手為顯性狀態;其實生意場如是,交換信息(名片)、同會陪聊、會散就分道揚鑣,沒什麼分別。說開了,都為「結緣散緣」。老人說:說不好哪塊雲彩會下雨;流行說法:人艱不拆,雨露均沾。
比如:陌陌、碰碰、探探很娛樂;脈脈很商業。


熟人社交關鍵是熟知,因了解才能幫忙、因信任才能聚財,互利且互贏,吃虧也不較真,一句話:砸實關係,坐實名分,排憂解難,雪中送炭。

家族關係、發小關係、同學關係、戰友關係等皆是這種不以功利為目的社交。


最為典型的是常年生意關係,曾綁在一起出生入死、大風大浪,考驗過人性才結成的過命的交情。
就像王健林和董明珠,「十幾年的朋友,我信她」,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同船人」的感覺,曖昧且默契。
「有事你言語」,一個電話過去,經常不問緣由,「算我一個」,快意恩仇的。
這種人需要社交嘛?需要沒事發發問候微信,發個紅包,一起給公眾號點贊嘛?我覺得微信對他們都是多餘。

半熟人關係來源最複雜,訴求卻可分為兩類,偷窺和陪伴,能變熟人最好、不行也算認識,功利心最強,社交需求也最旺盛。


類似的情況,有陌生人轉化來的;也有純屬工作關係,叫得出名字不了解你的;甚至日常偶遇互相吸引的,以女性為多。有種狀態叫渴望,說的就是這種關係,半陌生才最好奇嘛。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成人進修校友關係,MBA班啥的那種,那是種已有背景、串聯慾望、追逐發展的關係,社交才能不斷聯繫。於是投票、點贊、發紅包一樣不能少,師兄師姐、學長學妹大團結,急需進階、迅速培育為爛熟一片。微信和校友錄貼切的響應了這種需求。


還有反傳統社交的應用,像朋友印象、秘密,把偷窺的慾望發揮到了極致,畢竟這是人類的原罪。

還有一類,我覺得容易被忽略,就是陪伴關係。用戶尤以中青年女性為主,婚姻與否倒不重要,因為她們感性的寂寞最深切,情緒抒發宣洩卻無出口。所以不是社交選擇了她們,倒像她們選擇了社交,悄悄話似的私密訴說,找到同理心和歸屬感最為合適,微信就不貼切了。


這樣的平台做得好的不多,多以社交型電商為表現形式,像薇蜜、解放碑等。


平台服務多以送溫暖為突破口,群落性女女圈子,培養意見領袖,引導用戶作消費決策,落地小眾電商。但一般大品牌比價不佔優勢,小品牌又缺乏保證,亮點不多,培育周期很長。


話說回來,這類半熟人關係確實不是剛需,也很難放量,但小步快跑加上深耕細作,還是有機會的。


基於以上分析,在資本寒冬的外在環境下,半熟人社交不能算趨勢,倒應該說是社交變現的最快手段,畢竟活下去才能看到春天。


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由於生活或者工作的需要我們的圈子在不斷壯大,深交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成本都不可能讓我們每個人都去深交,個人覺得在更快節奏的未來,我們的信任都是建立在彼此高素質的自我意識形態以及數據中,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交友成本將更低,圈子將會更大,所以應該會是半生半熟的交集更多,而知心朋友給我們帶來的心靈安慰 很可能會逐漸被寵物所取代。


半熟人社交

社交不用解釋,半熟人字面理解為,介於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隨著發展,人們也越來越習慣獨處,社交有出於興趣愛好,有出於社會資源

但無論怎樣,這種人際關係,如果進一步,會佔據自己部分生活,遠了又漸行漸遠

這也符合豪豬定理,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可以一起玩樂,也可以互相幫助。最重要一點,這種關係對方都會很尊重各自有所保留部分

輕鬆,優雅。何樂而不為

(自己的見解)


半熟人社交,個人理解應該是朋友之間帶著你認識的新朋友,用來發展新社交夥伴的吧,要是這樣感覺就不錯了,畢竟現在人脈人重要,做任何事情人緣廣會輕鬆好多,典型的是眾人划槳跑得快。有點看好這個半熟人社交。


半熟人社交大概就是朋友的朋友這種吧。一般我都是看話題咯,如果沒有共同話題的話也是白搭,大寫的尷尬。


我覺得半熟人社交挺好的。有共同話題,共同圈子,又有話題聊,不怕尷尬啊。話說提到的那個「同學我來了」app感覺還蠻有意思的。感覺人人網死了之後,這種針對校園類的社交平台好像基本就沒有什麼比較知名的了。因為馬上就要上大學了感覺還有點忐忑和激動,哈哈~感覺這種就可以快速打開校園人脈。


說起半熟人社交模式,就想到了人人網。唉,不過人人網已死。其實以前還覺得蠻有意思的,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可以通過這個去拓展自己的校園人脈。但是及時交互性似乎不大好,以及後來用戶也都不活躍了。所以基本後來也不玩了,但是現在最近在玩「同學我來了」覺得還是蠻有意思的。在裡面找到了很多有共同話題的同學!


都是一個協調性的問題了,要維持一個長久的穩定關係,親近與距離需要平衡,半熟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個感覺


半熟人這個詞感覺很好的概括了這種,都是一個集體的(一個學院…一個學校…一個單位…),但彼此又沒有太多交集,屬於一說知道,不說也沒有機會深處的這種人際關係。但也許就是這種關係,可以開發出無限可能~現在科技發達,幫助人們不斷的擴大交際圈,感覺半熟人關係就是待擴展的那一撮人,新鮮人類喜歡發現無數可能,「半熟人社交 」聽上去也是挺刺激的~


推薦閱讀:

社交恐懼症可不可以不克服?一個人靜靜的痛苦不好嗎?
我IQ應該在平均以上,就是很不討喜,朋友少,很難獲得外界認可,怎麼辦?
社交中和人說話會臉紅緊張出汗,想逃避,壓力大,怎樣克服?
我這是得了社交恐懼症嗎?
社交恐懼的自我調適?

TAG:人際交往 | 社交問答 | 社交恐懼症 | 熟人社交 | 日常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