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像《極簡歐洲史》這樣好讀又深入的歷史類書籍?


強力推薦一本書《中國史學入門》。顧頡剛口述,何啟軍整理。
薄薄的,只有十來萬字。本來這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書,而是顧頡剛在療養期間,何啟軍每天纏著顧頡剛求教,然後連續做筆記,顧頡剛就一邊躺著一邊侃,幫他提高姿勢水平,好多天的瞎侃,何啟軍的筆記基本就將一個門外漢如何學習中國歷史的脈絡整理了出來,幾乎就是一本簡單的《中國史學導論》了。
大夥都知道,無論學習什麼知識,都有個方法論,數學也有導論,法學也有導論,歷史學也概莫能外。但對於一個沒有按照科班標準學習專業知識的人來說,往往在自學中就缺失了對方法論的掌握,導致知識掌握不夠全面,或者無法深入學習。而現行的教材的導論,大夥也都知道,寫的又枯燥又玄乎,當然這不是作者姿勢水平不夠,而是面向的人群是需要系統學習這一門課程的,所以要求就高,導致大眾沒有什麼閱讀慾望。
而這本書呢?講的是導論知識,但講述的口吻卻很像一個老大爺給年輕人瞎侃,一點也不枯燥,反而越讀越有趣。如果將系統的中國歷史導論比喻為《九陰真經》,這本書簡直就是藏在倚天劍內黃蓉整理的九陰真經速成本,當然沒有真正的教材講的全面,但給我們這些門外漢指明一條修鍊上乘武功的路的作用完全達到了。

這本書網上隨便搜到處都有買,不過封面沒這麼有愛了。

目錄:是不是很有速成的意思呢?

書的內容,是不是比知乎大V瞎侃還接地氣?


暫時先說下中國史的吧,未完待續。

第一系;新出的一些有趣的書。

清宮裡的那些事兒,馮伯群。清宮裡的那些事兒 (豆瓣)
裡面的內容取於清宮檔案館,這本算是同系列的第三本。前兩本我沒看過,應當也不錯。這本書的第一篇就是徐元夢被康熙下令杖打之事,一副君權極盛時代的畫面慢慢拉開。皇帝的蠻橫,臣子的無奈,不勝唏噓。
這才是那個時代應有的面貌,而不應當是穿越戲裡的奼紫嫣紅。

第二系:筆記類的史書。

筆記類的史書,多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敘述,頗有點像我們現在看到的段子。這都是當時人物寫下的書,有一定的史學價值,看起來也不累,挺有意思的。
英雄記,魏,王粲。
嘯亭雜錄,清,昭槤。嘯亭雜錄 (豆瓣)
業餘再推薦一下馮夢龍的書,東周列國志。東周列國志 (豆瓣)
就算看不下去左轉,國語,戰國策和史記。看了這本書,實際上對於春秋戰國的歷史也算是沒什麼遺憾了。

第三系:學者專著。

這類書有嚼頭,有深度。是史學家思想精華的結晶,也是他們史學成就的昭顯。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進度,需要慢慢品。
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豆瓣)
南明史,顧城。南明史 (豆瓣)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陳寅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豆瓣)。

第四系;大家小書。
這類書,樂趣與見識皆在。但是用來開闊初學者的入門書目的是開闊人的視野和思維把圍觀群眾從演義和野史的世界觀中拉出來。要想真要了解一段歷史,只看這些書還是遠遠不夠的。
呂思勉,三國史話。三國史話 (豆瓣)【呂思勉還有一本書,唐朝大歷史,半文言文的,難度有點高,也值得看。】
上海書評選萃:穿透歷史,田餘慶等。上海書評選萃:穿透歷史 (豆瓣)。這本書,裡面的內容高低不等吧,畢竟不是一個人寫的,把書評彙集了一下。

第五系,一些觸類旁通的工具書。

比如歷史地理學。這本書,我看的是一本藍勇編的,是最樸實,最入門的一本,屬於爛大街那類教材了。可能有比這本書更好的同類書籍,大家也可以選擇挑選下。
邊看史書,邊用這種書比照,多個視角看歷史,更覺有趣。

ps;暫時先這些吧,想起來再寫。與本題的一些大神相比,我果然還是too young。
不點贊求更新的,都是耍流氓。。。。。


ctrl+f了一下整個頁面,居然沒有人說這個。
強烈推薦《現代世界史》R.R.帕爾默著。

別被封面誤導了!這本書的最新版更新到了21世紀的歷史。

為什麼我強烈推薦這本歷史書?
1.這本書著力於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衝突這一話題,並對近代歐洲的政治與經濟演變有著深入淺出的描述。語言淺顯易懂,而且還配上了大量清晰的插圖!

2.這本書詳盡地描述了近代西方國家在共產主義與工人運動衝擊下進行的若干次民主改革,尤其是社會民主主義在西歐的發展,這對於浸淫在蘇聯式歷史觀的中國人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3.這本書詳盡地講述了二戰後亞非拉各國家的獨立、發展道路與民主化改革等議題。非洲與南美的政治與經濟形態的篇章絕對是國人歷史的盲點區域。

我知道諸位知友很有可能就是看到一大堆推薦就點個收藏,或者是囤起來。所以我認為重質不重數目。就說這一本。


歷史概念很廣。我強力推薦一下我最近在看的一部書。

羅傑·克勞利的地中海史詩三步曲。

這三本書都是講述的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爭奪地中海的故事。

第一本《1453》

這本書是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為中心,介紹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延續至今的淵源,不僅介紹了戰爭本身,還介紹了基督教的內部紛爭,十字軍東征,穆罕默德二世的戰略計劃,等等歷史背景。作者是一個歷史學家,卻又非常好的文筆,將一段歷史寫成故事,非常好看。原本只是為了了解為什麼ISIS為何會發展成今天這樣,伊斯蘭教所謂的聖戰是什麼,在這本書中統統得到了解答。

第二本《財富之城》

這本書講述了威尼斯從十字軍東征之後如何一步一步崛起,成為地中海的富豪。以及威尼斯商人在這一系列戰爭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本《海洋帝國》

如果說第一本講述的是1453年以及之前的地中海戰事,那麼這一本則是1520年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以及衰落。它講述為何地中海會成為帝國戰爭的中心,基督教與伊斯蘭的恩怨情仇,海戰之後世界格局等。

這三本書分別在14年以及15年出版,一本只要四五十RMB,但無論是作者的文筆水平,還是譯者的風格,都恢宏優美,看了第一本之後完全停不下來。

再次強烈推薦。


所有亨德里克·威廉·房龍的書。


你們默默的收藏不點贊~太小氣了~~

只推薦一本書:

【楚亡】

李開元老師的作品。


這本書,是復活往事的歷史再敘事,是聯通古今的紀實文學,也是作者「打通文史哲,師法司馬遷」,回歸歷史學的人文精神之作。作者李開元教授是四川成都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留校擔任田餘慶先生助教。1989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秦漢史。除本書姊妹篇《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外,還著有《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2000)、《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2015)等。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寫下了楚漢之爭的千古絕唱。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列國爭雄,再到統一於漢,僅僅八年。項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起兵時二十四歲,到烏江自刎年僅三十一歲。八年間,一幕幕歷史大戲可歌可泣,經歷了秦崩、楚亡、漢興一系列重大轉折,終於使五百餘年來的混戰征伐歸於安定,中國歷史迎來西漢的全盛時代。

李開元教授在研究、細讀這段歷史的過程中,結合文獻史籍、出土文物,並實地踏查地上遺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謎。書中還描繪出眾多英雄豪傑卓爾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轉動大局的韓信、張良、陳平,接續戰國縱橫家餘緒的酈食其、隨何、侯公等。作者對史書記述的辨正和還原,儘可能地豐富了那段歷史,使楚漢相爭這出大戲更為驚心動魄。無論從內容還是講述方式上,相信都會給我們的聽眾和讀者打開一扇不一樣的歷史大門。李教授為了寫這本書不僅查閱了大量的史學文件,而且更是親身行走在歷史的發生地。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我很喜歡,讀過好幾遍,受益匪淺。在這本書中,黃仁宇先生將寫小說的手法導入到歷史書的寫作中,開創了史書寫作的一條新路,受到大家的好評。不過,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這本書中涉及的地方,黃先生幾乎都沒有去過,特別是一開始就寫到的北京紫禁城,他是完全憑藉文學想像來描寫的。據說,黃先生對此,常常引以為自豪。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黃先生去過紫禁城,去過書中涉及的其他地方的話,這本書是不是會有不同的面貌?

在寫作《楚亡》和上篇《秦崩》的時候,手持地圖,足行大地,走進歷史現場,成了我的追求,也成了我的人生樂趣。我更希望能夠以書為媒介,將這種追求和樂趣與讀者一起分享。

在《楚亡》第一章《大將韓信》中,我隨歷史去了韓信的故鄉淮安,體會到韓信之所以善於依水用兵,根子在淮安水鄉的靈氣。在第二章《彭城大戰》中,我隨歷史穿越沂蒙山地,找到了項羽以三萬精兵大勝五十六萬劉邦軍的地理原因。在第三章《南北兩翼戰場》中,我隨歷史去井陘關訪古,確定了背水之戰的戰場所在。在第四章《滎陽對峙》中,我隨歷史去滎陽考察,復原了當年廣武澗兩邊,項羽與劉邦隔空喊話的場景。在第五章《垓下決戰》中,我隨歷史從垓下一直走到烏江,全程跟蹤了項羽之死的歷史現場,恍惚中望見虞姬的青絲秀髮從項羽懷中撒出,化作白花、化作白鳥、化作白雲,引來一場白雪……。在第六章《倒影回聲中的楚與秦》中,我隨歷史去了淮陽和商水,這裡曾經是楚國的都城,陳勝的故鄉,也是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的祭祀之地,神秘而不可思議。

我常常在想,人生如行旅。行旅的人生,進出於歷史當中。

我自稱是歷史的行者,希望引領讀者一道同行,一起走進歷史現場,去復活歷史,去聯通古今。

我的這個心愿,下面將委託給宸冰讀書來完成。再次感謝李教授的信任,我們也將努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講好這本書,歡迎大家跟我一起進入精彩的書中世界。

李教授說這本書既是復活往事的歷史敘述,也是連接古今的紀實文學。透過這本書,他也想表達一種思想:

一切歷史都是推想。有時候,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其實文學和史學,誰更真實?這個問題很難用一兩句話解答。在李教授的序言中他這樣寫道:文學所追求的極致是美,史學以求真為自己的最高目標。為了美,文學可以大膽地虛構,對於史學來說,虛構損害了真。不過,有哲學家並不這樣看。亞里士多德有一個說法,詩比歷史更真實,他所說的詩,就是文學。因為歷史所記述的,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文學所描述的,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更本質、更富有哲學意義,也就更真實。世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1663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正式宣布放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日心說。據說,他當時嘀咕道:「但它(地球)確實轉動。」這句話,至今找不到證據加以證明。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刻畫了伽利略在被迫放棄自己觀點時的主觀立場,具有邏輯的真實性。在李教授寫作本書的上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時,他力求打通文史哲,師法司馬遷,力求用優美動人的文筆,用追尋往事的感觸和踏勘古迹的體驗,復活兩千年前的那一段歷史。在追求真實的敘述中,曾經嘗試用推測性的構築,去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白,寫成「戲水之戰的秘密」,結果是贊否兩論,毀譽參半。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他再一次面臨同樣的困惑。有幸的是,在敘述到侯公說項羽的時候,我得到兩位偉大先輩的支持, 一位是宋代的蘇東坡,一位是明代的王世貞。蘇東坡讀史,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像,有節有度敘述,堪稱補史的名文。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篇章,也是匠心獨運,構思巧妙。我讀二位先賢,心靈相通之餘,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再次復活了侯公說項羽的詳情。

往事留下的信息往往是隻言片語。史料少於史實,是歷史學的一個永恆的困境,特別是古代史,更是萬劫不復的陷阱。歷史學家面對如此困境時,在發現新史料的努力和幸運之外,或許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李教授曾經將歷史學的知識結構概括為「 3+ N」的世界,史實是第一歷史,史料是第二歷史,史書是第三歷史,之外是 N個延伸的歷史 。毫無疑問,在這個「 3+ N」的歷史世界中,史料最接近史實,不過,它的欠缺是低視野,仍須用推想去與廣闊的史實連接。在史料的空白處,合理的推測和構築,應當是逼近歷史真實的有力武器。

一 本是王孫

公元前 206年 4月,身在咸陽的韓信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究竟是跟隨項羽回到故鄉楚國,還是跟隨劉邦前往漢中?他必須馬上決斷。

韓信是淮陰人,地方在現在的江蘇省淮安市一帶。韓信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 228年左右。這一年,以楚國的年曆計算,是楚幽王十年,以秦國的年曆計算,是秦王政十九年。韓信出生的時候,淮陰是楚國的國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編製成了秦帝國的東海郡淮陰縣。所以,以出生地而言,韓信是楚國人。

不過,從韓信的姓氏上來看,他可能與韓國有些淵源。我們知道,韓是韓國王族的姓氏。韓信的姓氏,或許就是繼承了韓國王族的血統而來的?當然,這種說法,僅僅是一種現代的推測,司馬遷著《史記》為韓信立傳的時候,完全沒有提到韓信的親族和家庭。所以,我們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誰,他有無兄弟姐妹,我們也不知道他的妻子是誰,他有無子女親屬?史書中的韓信,彷彿是英雄孤身一人,特立獨行於天地之間。

漢帝國的江山,三分之二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曾經先後被封為齊王和楚王。漢帝國建立的時候,以功業、聲望、地位而論,韓信僅次於劉邦,無疑是名副其實的第二號人物。對於這樣一位顯赫的歷史人物的家世,司馬遷竟然不能有隻言片語傳達給後人,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情。不過想來,司馬遷有他的難處,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知道,韓信輝煌的人生,有非常不幸的結局。公元前 196年,也就是漢高帝十一年,他被呂后以謀反的罪名處死,被殘酷地滅了三族。因此之故,有關他的親族和家庭情況的記錄,大概都被銷毀了個乾淨。《史記 ·淮陰侯列傳》中有關韓信早年行狀的一些記事,多是司馬遷到訪淮陰時收集到的一些傳聞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現場採風得到的花絮斷片中,處處流露出古來貴族社會的流風餘韻。

史書上說,韓信青年時代家境貧窮,連吃飯都沒有著落。不過,韓信吃飯沒有著落的問題,怨不得別人,都是他自身的習氣帶來的後果。韓信身材高大,堂堂正正一男子漢,既不耕田種地,也不做買賣經商,又不能出仕為吏,生計當然不會有著落。生計沒有著落的韓信,成天遊手好閒,到處晃蕩。他不但到處晃蕩,還喜歡佩著刀劍晃蕩,吃不起飯還端著架子,活生生一副落魄貴族子弟的形象。

在古代社會,帶刀佩劍,本來是貴族的特權,不事生產,更是貴族的本性。大概正是遺風所致,我們在韓信身上,不但見不到依靠勞動養活自己的行為,甚至見不到這種意願,他習以為常地「從人寄食」。「從人寄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到別人家裡吃白食,似乎是不太光彩的事情。不過,在韓信所生活的戰國秦漢時代,「從人寄食」是士人依附權貴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本是古來貴族社會的遺風,到了戰國時代,也成了新起的遊俠社會的時尚。戰國末年,三千門客寄食於魏國公子信陵君門下,秦漢之際,鄉俠劉邦帶領一批小兄弟到嫂子家白吃白喝,都是這種寄食之風。

韓信寄食,最初依附在淮陰縣下鄉的南昌亭長家,天天去白吃,幾個月之後,惹得亭長老婆心煩,於是使壞,早早做飯吃了。韓信按往常的時刻到了時,亭長老婆不再招呼吃飯。韓信心中明白,從此不再到亭長家去。乍一看,韓信寄食南昌亭長家的這個故事,與劉邦寄食大嫂家有些相似之處,仔細琢磨,內涵大不相同。

劉邦喜歡結交朋友,吆三喝四,呼風喚雨,去大嫂家混飯,領著一幫狐朋狗友。韓信是孤獨的人,沒有聽說他在家鄉有過什麼朋友,孤零零一個人到南昌亭長家寄食,孤零零一個人在淮陰街市上受欺負。韓信不好酒色,不管是先前蟄居鄉里還是後來高居廟堂,都沒有聽說過他有酒色方面的傳聞,哪裡像劉邦,婚前養外婦生子,發跡後更是性趣盎然。韓信一生待人接物拘謹矜持,既不洒脫,更缺豪氣,完全不是遊俠社會中的人,倒是多有一些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沒落貴族氣。

淮陰是水鄉,多河流湖泊。衣食無著的韓信,不時到城外釣魚。韓信常去的釣魚處,有年長的婦人在水邊沖洗絲棉,被稱為「漂母」。有漂母面善心慈,見韓信可憐,就將自己帶來的飯菜分與他吃。數十天來,漂母天天在水邊漂洗,天天帶飯給韓信吃, 毫無厭煩的神色。曾挨過白眼的韓信,感動地對漂母說:「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結果反而惹得漂母生氣,討來一頓重重的教訓:「你堂堂男子漢不能自食其力,我分口飯與你,無非是可憐你,可憐你王孫落到如此境地,哪裡想到過要你報答的事情!」韓信一時無言,慚愧得無地自容。

9月5日更新

剛剛錄完一檔音頻節目,馬上就來知乎了,沒想到這篇答案有好多朋友捧場,宸冰謝謝大家。

漂母稱韓信為「王孫」,或許從另一頭牽引出了韓信隱秘的

身世。王孫,表面的意義,就是王子王孫。秦滅六國,古來的貴族社會終結,各國的王子王孫淪落到社會底層,破敗的金枝玉葉,最容易引來善良的下層民眾憐惜 [1]。

韓信出生的前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230年,秦國攻滅韓國,為躲避戰亂,不少韓國人向東遷徙。韓信一家,抑或是其中之一?漂母對韓信的家世,或許有所耳聞,稱他為「王孫」或許正是實有所指?落魄無助之人,最能感受慈悲之心,當時的韓信,暗暗在心中發下誓言,眼下的滴水之恩,將來定將湧泉以報。

胯下之辱有兵法

在韓信的早年行狀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胯下之辱。

據說有一天,韓信佩劍經過淮陰街市。街市上的人,多有些狗屠商販,如同當年沛縣街市上的樊噲和周勃一般。手腳勤快養家糊口之人,最看不慣韓信這種破落子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窮得吃不起飯,還酸溜溜地帶把劍,實在是討打。於是,在眾人的慫恿下,一位魯莽少年站了出來,橫街擋住韓信的去路,挑釁說:「別看你小子長得人高馬大,還喜歡佩劍帶刀,其實是他媽膽小鬼。

韓信沒有搭理他。少年更來了勁,扯開衣襟高聲喊道:「你小子不怕死,捅我一刀。不敢捅,就從我胯下鑽過去。」眾目睽睽之下,韓信一言不發,久久地注視著這位惡少,最終彎下腰,匍匐在地上,從惡少的胯下鑽了過去。街市上爆發出哄堂大笑,大家都以為韓信是個窩囊廢。

胯下之辱的故事,同寄食亭長、漂母飯食的故事一樣,是司馬遷到淮陰踏訪時收集到的民間傳說,生動地傳達了淮陰的鄉土風貌和韓信的性情,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偉大的司馬遷,最愛這些軼聞掌故,他繼續為我們講述這三個故事的結局說,漢帝國建立以後,韓信被封為楚王,衣錦還鄉,找到了三位故事的當事人,分別做了不同的處置。對於漂母,韓信賜以千金;對於南昌亭長,韓信當面指斥他是小人,為德不終,扔給他一百錢;對於當年侮辱了自己的惡少,韓信對部下說:「此人也是一位勇士。當年他羞辱我的時候,我豈非不能一劍殺了他?不過,殺了他並不能揚名天下,因為忍受下來,才有了今天。」說完這番話後,韓信下令,提拔這位惡少作楚國的中尉,負責都城下邳的警衛。

我讀《史記》,對於司馬遷所講述的這些歷史故事,喜愛之餘,又有將信將疑之感。韓信衣錦還鄉,賜漂母千金,擲亭長百錢,作為民間傳說來解讀,是常見的因果報應的故事,一報還一報,容易理解。唯有提拔惡少作中尉的事情,總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胯下之辱的故事,千百年流傳,已經成了漢語的常用成語,引申出來的意義,是說一個人只有能夠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才能得到一般人所得不到的榮光。遙想當年,韓信匍匐下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從惡少胯下鑽過,他那種能忍的功夫,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常人承受的範圍。

蘇東坡著《留侯論》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東坡的這段名文,本是針對張良說的,不過,將這段話用來解說韓信,也許更為合適。韓信正是這樣的大勇豪傑,能夠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他之所以如此能忍,是因為他心中有遠大的抱負。他自視甚高,展望甚遠,他舍小求大,忍辱負重。由此推想開去,青少年時代的韓信,究竟有什麼遠大的抱負?他在淮陰街市上帶劍獨行的時候,他對未來究竟有何種夢想,在他那年輕的心中,誰是崇拜的偶像?

我整理韓信的歷史,深感韓信是志在將帥的人,他自幼熟讀兵書,《孫子兵法》他熟讀成誦,孫子其人,或許還有輔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姜太公,就是少年韓信心中的偶像。縱觀韓信的一生,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家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他的軍事生涯,也深刻地影響了他性情和人生。可以說,《孫子兵法》,是了解韓信其人其事的一把鑰匙。

《孫子 ·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思是說,國君不可因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怨恨而貿然作戰。合於國家利益就行動,不合於國家利益就停止。簡短的話語,將正確行動的原則講得清清楚楚。重大的行動,不能受情緒的左右,怨憤時的衝動,最是大忌。決定動與不動的根本,在於前瞻性的算計,合於利益就行動,不合於利益就停止。

《火攻篇》接著道:「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意思是說:發怒後可以重新喜悅,怨恨後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說,明君一定要對此慎重,將帥一定要對此警惕。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道理,就在這裡。補充的說明,更為深入明白。喜怒哀樂的情緒,可以來回變化,國破身死的存亡,絕然一去不回。兩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孰是表面,孰是根本,一目了然。

俗話說,人生如戰場,兵法就是人生哲學。當韓信在淮陰街市受到惡少挑釁的時候,他眼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忍辱負重,匍匐下地鑽胯,另一種是任氣使性,拔劍刺殺惡少。可以想像,韓信若是選擇了後者,他可能在刺殺了惡少之後,被惡少的同黨們所殺,或者是成為殺人犯而被官府通緝逮捕,判處極刑。如此一來,歷史上將不會有連百萬之軍,決勝垓下的韓信。韓信也不可能衣錦榮歸,在楚王的輝煌儀仗中接受惡少的匍匐禮拜。

抱負遠大的韓信,理智地選擇了胯下之辱,種種考量之外,他從小得到《孫子兵法》的指引,視《孫子兵法》為自己的人生哲學,不可不說是重大的原因。胯下之辱,磨鍊了韓信的意志,使他能在忍耐的極點冷靜行事。想來,當韓信在淮陰回首往事時,他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成功之始,就在應對了胯下之辱的挑戰。眼前這位惡少,他當年用生命挑戰生命,儘管是錙銖對千金,燕雀撓鴻鵠,畢竟是浪擲同樣

寶貴生命的豪賭。敢做如此豪賭的人,也是一條血性漢子。於是,

韓信不但寬恕了惡少,還起用了他。他也許覺得,當年的這位惡

少是自己的命運使者之一?

韓信保衛項羽

秦二世元年(前 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起義,迅速攻佔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起張楚政權,天下大亂。兩三個月內,以楚國地區為中心,秦嘉、朱雞石等起兵於淮北,項梁、項羽等起兵於會稽(今江蘇蘇州),劉邦等起兵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英布、吳芮等起兵於番陽(今江西波陽東北),都以張楚為號召,復楚反秦。

當時,秦楚之間的抗爭,主要集中在泗水郡以西。東海郡在泗水郡以東,是瀕臨東海的邊郡,局勢相對較為平靜。韓信的家鄉淮陰縣在東海郡中部,有關該地在秦末之亂爆發之初的動向,史書上沒有記載。同在東海郡內,淮陰南部的東陽縣(今江蘇盱眙東南)有陳嬰起兵,聚集了近兩萬人。不過,東陽叛秦起兵,基本上是自保觀望,並未捲入戰爭中去。以此推想,淮陰縣的動向或許與東陽縣類似,不會不動,也沒有大動,本是楚國的土地,趁亂叛秦,起兵自保,也在觀望等待。

韓信是志在將帥的人,天下大亂,兵鋒突起的時代來臨,可謂是施展抱負的機遇,他躍躍欲試。不過,韓信不是呼風喚雨,承頭起事的領袖人物,他天才自負,高傲孤獨,他無意造反,領頭打江山,他只是想找到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成就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偉業。想來,在淮陰少年們不甘寂寞的動亂中,韓信始終冷眼旁觀,不為所動,他或許依舊垂釣於河邊,苦於衣食沒有著落。他繼續忍耐,在淮陰相對平靜的環境中,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等待機會的來臨。

秦二世二年(前 208年)二月,項梁、項羽統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北上,進入東海郡。項梁渡江北上的時候,正是反秦鬥爭低迷的關口,陳勝被殺,張楚政權被消滅,章邯統領秦國大軍乘勝進入碭郡和泗水郡一帶,開始圍攻魏國。被打散的各路楚軍群龍無首,鼠竄各地,無力做有力的抵抗。項梁楚軍的出動,宛若集結的戰鼓,召喚的旗幟,一時在尋找出路、觀望等待的楚國軍民,聞訊奔走相告,風驅雲聚般紛紛歸順。項梁軍由廣陵(今江蘇揚州)渡過長江,馬上得到陳嬰的響應,兩萬東陽楚軍的加入,使項梁軍勢大振。得到項梁軍渡江的消息後,由陳縣一帶敗退下來的英布軍,呂臣呂青父子軍,號為蒲將軍的柴武所統領的軍隊,也都紛紛投奔加入。謀士居巢(今安徽巢湖)人范增,驍將鍾離(今安徽鳳陽)人鍾離昧,也都在這個時候加入到項梁軍中來。

合併整編後的項梁軍,沿大澤北走高郵(今江蘇高郵),進入淮陰,淮陰軍民簞食壺漿,迎接項梁的到來。一直在觀望等待的韓信,終於盼到了自己出山的機會,他將《孫子兵法》小心翼翼地收藏在身上,仗劍投軍,成為項梁軍的一名戰士。

從軍以後,韓信幾乎參加了項梁軍的每一次戰鬥,攻佔彭城擊敗秦嘉,援救東阿大敗章邯,再戰濮陽截斷秦軍,他都是親歷者。韓信乘著項梁軍的順風船,一路爭戰殺敵,在實戰中成長起來。

濮陽戰勝後,項梁滋生驕傲情緒,以為秦軍大勢已去,鬆懈怠惰中,被秘密集結的諸路秦軍會師偷襲,定陶城下慘敗,身死兵散。年輕的韓信,雖說僥倖逃脫一死,當時將亡軍潰,戰友們被秦軍如同捕羊追兔般屠戮的慘狀,他是銘心刻骨,欲哭無淚。

定陶之戰後,楚懷王在彭城親政,重新整編楚軍。韓信與眾多潰散的將士一樣,輾轉回到了楚軍當中,成為項羽的部下。秦二世二年後九月,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統領楚軍主力北上援救趙國。十二月,項羽殺宋義奪軍,迅速揮軍北上,由平原津渡過黃河,打響了決定秦帝國命運的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時,韓信任郎中,是項羽的親近侍衛,戰鬥的親歷者。遺憾的是,關於韓信在巨鹿之戰中的活動,由於史書的失載,我們幾乎一無所知。我們只能合理地推想,項羽作戰,往往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第一線。身材高大,自幼佩劍習武的警衛戰士韓信,不離左右地隨同項羽行動,自始至終處在大戰的風口浪尖上,無愧於巨鹿城外一日九戰九捷的楚軍中的一員。不過,以韓信的個性和為人來看,他是算計多而少激情的人,難有突出的奪旗斬首之功,收穫的多是經驗教訓的總結,他的鵲起豹變,還需時間的磨鍊。

200贊續更


第一個想到的是盧比孔河,英國人湯姆霍蘭,講共和國末期的絕贊之作,再也沒看過比這更有意思的歷史書了


瀉藥。牆裂推薦《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人類的故事》,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真正的做到了通俗易懂,談笑間將歐洲的人種和種族關係梳理的很清楚,會有專門的章節分出來講述閃米特人、印歐人、以及到後來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故事。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推薦《房龍地理》和《寬容》,裡面有的觀點或許你無法苟同(涉及種族的),但經典就是經典,房龍閱歷之廣闊、文筆之優秀,個人覺得從論述歷史的角度和深度上來講,還是配得上題目描述的。


謝邀。

推薦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異曲同工之妙。


wikipedia~~~~說實話,如果只是對歷史知識本身感興趣,那麼還是以這個為基礎最好,然後才是看書。當然了,這玩意講的未必靠譜,但是歷史的入門,本就不是史料學,而是對史觀的認知。當然,你也可以抱著大英啃,不過意思不是很大。《極簡》很好,但是貪簡有時候真的不是什麼好事,現代歷史學和文學、哲學以及各種人文學科一樣,主題和視角已經極其繁雜,早就無法簡化成一套一以貫之的敘述體系了,即使是六個角度,也還是太少了。曾經有出版商要求一朋友按照《簡》的寫法寫一本自己這個領域的小書,立馬拒絕了,第一,自己遠遠達不到《簡》的作者那種博學,第二,自己也知道其實這麼做的實際意義真的非常小。
百科全書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你把歷史和歷史敘事區分開。任何歷史敘事都無法擺脫史觀,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對歷史敘事背後的史觀有足夠的敏感,百科全書當然也有它的史觀,但相比於歷史著作,材料的散亂反而能夠讓你盡量的意識到這個層面的存在。這樣在進一步看歷史著作,無論是通俗的還是專業的,才能形成一個相對平等的對話平台,再看書,才能觸類旁通。
所以,如果非科班出身,無論是文學還是歷史哲學,實在都不建議一開始就從某本書入手(人文學科的專業學習無法逃避從某一套理論體系出發,哪怕你最後打破了這個體系,甚至有了自己的認識體系,但本質上說,其實和上面的方法是相通的,除非認識到史觀的存在,否則你並非在學習歷史,而是在學習歷史故事,應該是畢業不了的)。實際上,僅僅是知識的話,並沒有那種點石成金,一書全通的東西,哪怕是種種通史,我也建議在充足的百科閱讀之後才去看。
這個觀念說起來,倒是挺古老的,來自狄德羅那個時代。


說《極簡歐洲史》好看不反對,但是深入我覺得有待商榷。

其實理論上,我不覺得真的存在又好看又深入的歷史書,因為歷史一旦深入則必須用各種數據支持論點,用各種詳盡的調查報告支持推斷的合理性,光這兩點就差不多脫離了好看的範疇。而好看往往是故事性強,但這往往又需要犧牲很多細節和思辨過程,也就難以真正深入。

深入,推薦:
全球通史 (豆瓣)
槍炮、病菌與鋼鐵 (豆瓣)

好看,推薦:
明朝那些事兒(1-9) (豆瓣)
如果這是宋史 (豆瓣)

歡迎關注我的微博:findingsea的微博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LinTalk

http://weixin.qq.com/r/gTkPF87EAZN_rYp092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歐洲史還有一本Sherman的the west in the world 不錯

西方哲學史推薦josten gaarder的 Sophie"s World

以色列史和舊約全書中的世界觀推薦montefiore的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維京時代的北歐史推薦r.i.Page的
the chronicles of the Vikings

美國歷史不錯的有
Don"t know much about history

英國簡史推薦Simon Jenkins的
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

莎士比亞作品思潮以及伊麗莎白和詹姆斯一世時期的英國歷史推薦Neil macgregor的
Shakespeare"s restless world(這本真的很好看)

英國殖民史推薦John darwin的
Unfinished empire

心理學歷史推薦Morton hunt的
The story of psychology

伊斯蘭猶太和基督教簡史強力推薦Karen Armstrong的
A history of god


歷史可不只是通史、斷代史這麼幾種形態啊……
牆裂推薦《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
夢醒子 (豆瓣)
一本豆瓣評分8.5的書,可能不是那麼奪目;但是啊,截至答主寫回答的時候,302個評分,1星率是0.0%,2星率是0.3%,也就是0人1星,1人2星——這很能說明問題了。

這本書讀起來不像是歷史,更像是故事或者是劇本。一個普普通通的儒士,既不是底層,又不是時代的嬌子,是裹挾在時代里的平凡者,可能比平凡者還要稍微有地位一點,正如知乎上的你我一樣;就是這麼一個似乎沒有機會出現在史書里的人,卻因為自己留下的五十萬字的毛筆字日記,透過它們,我們有機會讀出他的人生,和他的人生折射出的那個時代。

書不長,15萬字;文字不艱難,就是在說故事;書也不貴,標價32,折後也就二十來塊,一頓飯錢;本身內容是國外研究中國史的學者寫給英國和美國大學本科生的,深度不會太大,哪怕你對於傳統文化不怎麼熟悉,也毫無障礙;但難得的是,書的內容其實極豐富,描述的是歷史學、社會學極為經典的標本,很多值得思考與展開的內容點到即止,其實藏在筆墨之外。

書並不艱深,文字很直白,容量也不大,譯成中文不過15萬字;然而這本書卻讓我沒法讀得很快,那是來自歷史的厚重,來自文化崩塌的壓抑,來自一個名聲不顯的非典型「鄉紳」的掙扎和困惑,是戲劇感和現實感很好地平衡之後,帶來的不遠不近的距離,我剛剛好可以看清它,越看越默然,這種默然,不全是沉重,不全是困惑,也不全是無語凝咽,混雜得難以去表述。

這是我在專欄的讀書筆記裡面對它的描述。

我挺喜歡這種微觀史的形式,相信很多人在厭倦或者懼怕了大部頭的時候,這本書,是讀得下去的。

不建議讀前去看這篇讀書筆記(其實是上篇,還沒寫後續連載),因為內容差不多劇透完了,但是又缺漏了一些,還是直接去讀比較好。

有時間再更新其他的推薦……
對了專欄第一篇《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其實也相當不錯,不過稍顯厚重、掉書袋,以後再補個書評吧。


趙總書記的回憶錄。字字見血,句句誅心。


《東晉門閥政治》,經典就是經典,以前一直聽人說,看完之後才發現真的無愧於其名聲


1.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都是不錯的作品,好讀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對了解古羅馬歷史以及中世紀歷史很有幫助。
當然了,篇幅要遠遠比《極簡歐洲史》大多了……
2.羅傑·克勞利地中海史詩三部曲,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戰》《海洋帝國 地中海大決戰》《財富之城 威尼斯海洋霸權》
3.張蔭麟的《中國史綱》,明白曉暢,深入淺出,可惜沒寫完。
4.呂思勉《三國史話》,不多說,呂先生作品中最通俗的一部了,喜歡三國歷史的不應錯過。
5.黃仁宇的書已經有人提到了,這裡推薦許倬雲的《歷史大脈絡》,洋洋洒洒,中西對照,是不錯的視野。
6.雷海宗《國史綱要》,真的是非常綱要的大綱式作品,中國歷史的入門讀物。


想到再補充。


好讀又深入,這兩點之間有固有的矛盾。當然不排除有少數書籍能夠在這兩點之間取得合理的折衷,但是就題目中的《極簡歐洲史》來說,既然是極簡的,自然不能說深入吧。題主的意思可能是容易閱讀,又值得閱讀(書籍內容有見地,給人啟發等)。

豆瓣圖書標籤是很好的發現書籍的方式,見如下鏈接。《極簡歐洲史》排在其中靠前的位置,其他人推薦的書籍也多如此。一般來說,值得閱讀又容易閱讀的書籍,應該就是大家閱讀得比較多,並且給出好評的書籍。豆瓣基於大數據能夠很好地將這些書籍突出出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 http://t.cn/SUglH4


中國近代史 (豆瓣)有機會找無刪節版看吧,和讀書時候積累起來的歷史觀不太一樣。
重說中國近代史 (豆瓣)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全3冊) (豆瓣)企鵝出的非精裝版原版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豆瓣)反而不是彩圖,中文譯出來的是彩圖,三本,以100件世界文物為線索,能夠引發人按圖索驥,發現很多知識點,知識線。英文還可以的,可以兩本一起看。

魏晉風度二十講 (豆瓣) 非常喜歡這本論文集,選的都是近幾十年學術界對魏晉風度研究的一小部分經典,作者有宗白華、李澤厚、魯迅等,內容集中在對魏晉風度的總體論述,對名士諸如清談、任誕、縱酒等生活方式的分梳以及對具體人物的評價。對於魏晉短時間入門,是個好選擇,很多人提的《東晉門閥政治》是本好書,但是需要一定的魏晉歷史基礎。

當然,插歪一句,很多公開課也會很有啟發,高校的課程,尤其是北大清華歷史系的課程,老師上一個專題,都會講得非常細緻,從專題的名詞釋義到知識的串聯並聯,更重要的是,有時候提出來的學界主流的歷史觀會刷新高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另外,就是優秀學術論文。


掛曆


推薦閱讀:

多年閱讀給你帶來怎樣的改變?
有哪些好看經典到不敢隨意閱讀的書籍?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有哪些古詩詞是值得背下來的?
你讀過的最不喜歡的一本書是哪一本?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歷史 | 歐洲歷史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