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該如何做好讀書筆記?

我讀書的時候喜歡做筆記,特別是教材而且還是那種要用大括弧畫出來要顯得條理很清晰的那種筆記,不然我看書吸收起來很困難,我個人覺得是陋習。請大家交流一下怎樣看書?十分謝謝


與題主交流一下我的心得,但是不一定適於題主,請題主酌情採用。

對於我個人來說,做讀書筆記分兩種,一種是文史類讀書筆記,另一種是理工類讀書筆記。對於小說、隨筆類從來不記筆記,浪費時間,看完腦中過一遍情節,心中領悟一下哲理足以。

以下讀書筆記方法,只適用於自學。教學筆記或課堂筆記請搜索康奈爾筆記法(5R筆記法)。


那麼,首先說文史類讀書筆記。


拿歷史書籍來說,我會邊看邊記,最後總結,此步驟分四步:
一、做標記:划出一些重要歷史知識,做好標記;看到某一歷史事件,如果可以分析出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寫在書上,如果不能,畫個問號繼續往後看。(根據書籍頁數,大概需一到兩周。)
二、整本書看完,書上也零零散散一堆標記或文字。這時,我習慣打開電腦,打開Evernote,快速看一遍整本書,著重翻到做標記的頁數,然後把做標記的一些重要歷史知識和對某些事件的心得錄入Evernote中,按時間順序或事件重要程度排版整理,並同步雲端。(一般會在周末,需一到兩天。)
三、打開MindManager,腦中過一遍整本書,開始做Mindmap,把腦中混亂的知識整理成一個結構,並導入Evernote。(需一晚上。)
四、在網上查閱各種對於這本書的書評,把一些優秀的書評和一些自己沒有領悟到的道理收藏到Evernote中。(時間不定。)

以後,如果腦中需要這類知識的時候,如果腦中記不起來,直接打開Evernote,查閱這類的相關知識,以方便使用。每篇Evernote筆記的順序也是按照上述步驟來記錄,方便查找。對於我一個學理工類的人,文史類的書籍只是愛好和提升自己,不必要太過認真。所以,我個人認為,這類書籍,這種讀書筆記記錄方式足以。
至此,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可以扔了。但是我是一個愛書之人,所有書都捨不得扔,雖然這些書很少再去讀,也要讓它安靜的躺在我的書櫃中。


然後,重點說一下理工類的讀書筆記。


這類讀書對於我來說是生產工具,所以讀起來非常細緻。首先瀏覽一下目錄,了解這本書的大概思路和內容,如果某一類讀書看得多了,通過目錄基本就能明白這本書大概講的什麼,自己需要看什麼內容,重點在哪方面。此類書籍我基本上分N遍去讀。
第一遍,非常非常慢。遇到每個知識都要想能不能聯繫到本身已經掌握的知識;遇到每個方法都想一下如何運用;遇到每個公式都要進行推導,然後把這些記錄下來。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識點打個記號繼續往下讀,有時看到後面突然就明白前面記問號的知識點,再返回去把領悟到的記錄下來。
第二遍,比第一遍快一些。重新從頭到尾看一遍,懂得的知識再進腦中過一遍,不懂的知識,看看這次能不能看懂。看懂了的,記錄下來;還是沒看懂,打雙重問號。
第三遍,比第二遍快一些。主要看打問號和雙重問號的內容。如果此遍還不明白打問號的內容,查閱互聯網或其他書籍,實在不行問別人。切記,在讀前兩遍時,千萬不要查閱或者問別人,一是不能培養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二是查閱或者問了別人的知識不如自己理解的好吸收。
……
第N遍,閱讀速度基本上一遍要比一遍塊。當這本書看一遍目錄或隨意翻閱都可以融會貫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整理筆記了。

對於理工類筆記的步驟與文史類不同,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先做Mindmap。因為已經看一遍目錄或隨意翻閱就可以把知識脈絡從腦中浮現出來,此時做Mindmap是最好不過的了。把腦中對於整本書的知識架構畫出來,並保存到Evernote。(需一到兩晚上足以。)
第二步,整理寫在書上的筆記。與文史類不同,理工類的知識不是記的,而是用的。知識點已經通過之前N遍的閱讀記在自己的腦中,如果怕萬一時間長忘記,已經在Mindmap上記錄了。所以此刻整理的筆記不是知識點,而是看書時寫下的運用方法、某種思路、一些靈感或者推導。這個很難細講,因為每個人的專業知識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大家閱讀到自己本專業的書籍時,自然會明白。
(需N天不等。)
第三步,此步驟可有可無。這是個人喜好,我會把這本書的重要的參考文獻或參考書籍記錄到Evernote中。原因嘛,一個是為了把知識註明來源並有依據,二是如果發現我讀過的很多書籍都是參考某一書籍,那麼這一書籍,將是我下一個要閱讀的專業書。(僅需十分鐘,但收穫很大。)


以上是我對讀書筆記的一些心得,篇幅有限,不能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寫下,所以並沒有講很多細節,只是大體上說明我的讀書筆記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吸收知識的方法,讀書筆記只是其中一種。而且對於讀書筆記每個人也各不相同。所以,我的方法只是給題主或大家一個參考,並不說明我的方法是正確的,只說明這是最適合我自己的。
最後,請大家不要忘記做讀書筆記的根本目的:為了學習知識。

PS:應@黃圓圓 的要求,把這個評論放到答案中:
「如果說看專業書籍看目錄腦中沒有思維導圖,只能說明一點:這本書沒讀懂。無論讀什麼書,只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把書讀薄了,然後再把書讀厚了。讀薄了很簡單,反覆看,直到融會貫通。讀厚了就不簡單了,就不是讀一本書了,需要很深的專業知識。這點我至今也做不到……」

PS2:聲明一下,我寫的方法不適合於大學生的考前突擊;也不適合上學的聽課筆記。我寫的,是平常自學讀書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筆記方法。如果為了學到知識,各位可以參考一下我的方法;但如果為了得到一個好成績,個人認為,考前突擊方法更有效。

PS3:再次聲明,這個方法是只適合於我,各位酌情參考。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分享,助於相互探討學習方法。請各位學霸學神學仙們不要私信給我說什麼「你這個方法根本不行,應該怎麼怎麼樣……」之類的話了,謝謝!

把每天獲取的知識當做一天快樂的源泉,謝謝所有看完的人!


介紹一下自己做讀書筆記的經驗。
核心方法: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可以把書籍中的知識,結構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思維導圖的形式和方法,請參看思維導圖系列叢書(全五冊) (豆瓣) 我在這裡不班門弄斧了。直接介紹,我使用思維導圖的記錄讀書筆記的方法。
以書籍的章節,作為思維導圖的枝幹,將你覺得重要的內容,以你自己能看懂的語言,記錄在枝幹之下。可以參看我下面的圖面。
以自己能看懂的語言,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讀書筆記重要作用是,看到它,迅速回想起書籍中的內容。如果直接抄錄書籍中的語句,脫離了原書籍中的上下文的內容,可以很難會理解。所以,要再附上自己的理解,這樣也容易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舉例:
下圖是我做的《定位》圖書筆記,局部截圖,原圖這裡展示不清,可以看這個定位-讀書筆記 .jpeg

再介紹做圖書筆記的工具:
手機(mindjet)+ipad(多看閱讀)
我現在傾向於用ipad看書。並且使用多看閱讀這款軟體。
使用ipad看書的優點:
方便攜帶、容量大,便於整理書籍。

使用多看閱讀的優點:
1 可以在文字下畫線,摘錄文字成筆記,可導入到evernote
2 有10G的空間,將書籍上傳至網路。就相當於,建立了一個自己的網路圖書館。(這個賬號貌似與小米賬號相關)
3 排版和界面很好,很適宜閱讀,特別是pdf文檔。

使用手機安裝mindjet。建議使用android手機,輸入文字較為快捷。mindjet是mindmanager的移動版,而且是免費的。建議關聯上dropbox。這樣,可以將做好的思維導圖實時共享出來。
不過,mindjet的android版,有時會不太穩定。做思維導圖時,建議常共享至dropbox,以防不測。

使用場景:
用ipad上的多看閱讀看書,批畫出書籍中的文字記錄,在實時用手機畫思維導圖。

tips:
有些書籍並不是epud、txt等非圖片格式的,因為只有這種格式,多看閱讀才能做批畫。
因為很多網路書籍是以pdf格式存在,而且是圖片。
可以找一些掃描圖片文字的軟體,生成文字版的pdf,以便於批畫。可以搜索OCR,查找類似的軟體。
另外,註冊一個網路硬碟,建立自己的圖書館。

這是我做讀書筆記的經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這是個好問題啊。因為讀了那麼多年書,才發現不記筆記的讀書都是耍流氓。
分兩個大的方面講吧。首先是手寫筆記。
題主說自己特別喜歡在教科書上做筆記,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習慣。因為教科書有自己的體系,但是教科書因為必須要講的詳細,裡面就有很多多餘的例子,講解。將最重要的勾出來,看重點可以加快複習進度,這就把書讀薄了。同時將教科書的體系重新洗牌,改變成符合自己思維習慣的書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教科書就有兩個體系,這就把書讀厚了
舉個例子。我高中時候的歷史書。高中時代的第一位歷史老師他上課又很多筆記要記,全是勾書,整理書本結構。開始覺得很煩,但是等高二的時候發現,那本書的結構的確特別清晰,全書按背景,導火索,過程,意義,鏈接的順序整理的非常清晰。歷史書上的那種一會將背景,一會兒講過程的毛病全部治好了。複習的時候非常快。然後從高二開始,雖然他沒有再教我,但是我仍然自己整理教材體系。等到高三末期,發現歷史四本書簡直跟照下來存在腦子裡一樣的清晰。其中的結構全部都構建好了,只需要填充內容就好了。
填充內容需要其他的筆記。歷史需要背誦的東西很多。但是我偏偏是背不了書的人。於是我想到只要反覆看,反覆記,即是不背誦,時間長了自然也能記住。於是我把所有的錯題全部記錄到書上。可能書上只潦草的說了一句,但是恰恰就是考點的地方就全部原型畢露了,重點又常錯的地方整理的次數就多,自然記得清楚,書就更厚了。整理1個學期之後就發現整本書哪裡是重點哪裡是考點全部清清楚楚,考試的時候一看題重點就浮現出來了,完全沒有背誦過書,歷史從50多分提高到了70多分。然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上去,歷史曾經一度超過班上歷史最好的同學(別人沒事就看歷史書啊,學渣壓力大啊)。
這個不是假的,也不是別人的事情,就發生在我的身上。簡單的說,就是兩件事。其一,把書的水分去掉,留下乾貨,把書變薄。其二,把靶向的內容整理在書上,把書變厚。所以題主的習慣絕對不是陋習,而是非常好的習慣。當初我的歷史書都要翻爛了,各種顏色的筆記到處都是。不過書不能給題主看了,因為送給復讀的同學用了。
甚至做數學題的時候把過程寫在旁邊,做英語閱讀把判斷答案的依據都要全部勾出來。一本書看了不做筆記,以後再看還是跟第一次看的時候一樣的摸不著頭腦。
但是這個習慣也不是每種書都可以的。比如上大學以後,小語種像那樣做筆記就非常困難。沒有結構,語法點小的找不到,而且是複合型的,沒有辦法歸到某一個地方。於是找到另一種記筆記的方法就非常重要了。
電子筆記。語言的東西亂,而且是完全沒有邏輯可以講。快速搜索便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把超過當前語言運用能力的內容全部記到筆記本里,然後變成個人詞典,等自己編成了一部真的詞典,可以說自己的語言運用水平就已經出神入化了。編詞典的順序就按照課文的順序就可以了。我用的是ONENOTE軟體,只看重他強大的編輯功能。把音和詞分兩邊放,把原文和意思分兩邊放,把自己的翻譯和參考的翻譯兩邊放,非常方便。而且列印出來也十分美觀。上圖。

需要任何的內容,搜索其中一項,另一項就自然出來了,可以隨時複習,語言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大學裡面很多東西都是沒有試題的,如果按照高中那種歷史的整理方法,在大學裡就很不實用了,因為大學的資料已經只剩結構,無法再精簡。上課又補充了很多內容。這樣一來能做得,就是把結構融合併表格化,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筆記方案。再上圖。

這個是日本文學簡史的筆記的五十分之一,全篇都按照這樣邏輯整理的。老師給的資料只有前面5格內容,最後兩格是上課補充的。這樣一整理,整個日本文學史全部平面化,非常直觀。這份筆記整個日語系好多人都在用,包括學霸。
同時還把這種整理方式拓展用在其他學科上。比如中國文化概論。

4頁的內容,一下子就成了半張紙了。非常清晰。


「你看了這麼多書,為什麼還是什麼都記不住?」這話我曾經總是問自己。但自從讀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實用筆記讀書法》,我才深刻的理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道理。

選書、購書
我大多數的圖書都是通過以上方式發現的,但少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確認」。只是囫圇吞棗的買,盲目樂觀的相信自己一定會看,至今有多本書連塑料封皮都沒拆,就被打入冷宮。

在本書的前兩個章節中,通過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的整合,理出很多想要讀的書,先以書名、作者、簡介(可以是書的概括或是推薦人的介紹 )和分類的形式列在購書清單上。

然後通過豆瓣或是網頁檢索,來確認這是否適合我所關注的主題(我最近對理財和寫作類書籍比較有興趣),然後在前面做個標記,方便日後讀到相關主題的時候一鍵購買。

讀書、記錄
可以1+1的閱讀,也可以以1n(n≤3)形式進行閱讀。

通讀
以一本書或是一個章節作為讀書節點,將其中你認為有價值的那頁折角,為重讀做準備。

重讀
將折角的頁重讀。在讀的過程中,對書中內容感同身受固然讓人心情愉悅,但這也代表這段話沒有給你帶來新東西。如果一篇文章顛覆了你根深蒂固的思想,使你的認知發生動搖,在重讀的過程中仍然會讓你信服或感受震撼,這種文章才值得抄寫。

摘抄

摘抄讓你有「這麼一說確實有道理」的內容。用不同符號把摘抄和感想區分開。

感想
區別於摘抄,把你對某一段話或是某一章節的思考和總結記錄下來。又或是在很久以後,通過某一觸發,產生新的感悟和新的視角,在參考讀書筆記的同時回想當時的思路,在與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較。

(圖中的五角星即為個人感想)


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閱讀時產生的天馬行空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體驗與感想,都可以作為隨想筆記記錄在筆記本中,有助於拓寬涉獵面。

當你的讀書筆記越來越多時,要把書和筆記做好關聯。可以在筆記本的扉頁標註書名,也可以在書的側面貼上膠帶,註明記錄於第幾號讀書筆記中。

活用
叔本華曾說過「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麼這就是思想上的懶惰」。 當你整理完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後,通過主動思考和看其他評論家的書評,能夠得到新的觀察角度,再以自身的應用為切入點,寫一篇書評吧。
當你準備寫一篇「如何從0到1進行寫作」的文章,而又苦於沒有素材時,找出與「讀書」「寫作」「應用」這幾個主題相關的讀書筆記。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創意好壞,關鍵在於如何安排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想多讀幾本書就能武裝思想,又或是寫起文章來能直抒胸臆,這都是不可能的。但你看過的每一本書,都將在靈魂深處埋藏起來,在有所觸發或與之有所共鳴時,厚積薄發。


這個分明就是個讓人羨慕的好習慣。讀書調理清晰多好呀。
讀書堅持自己的學習方式就可以了。比如我在英國讀書記筆記。一般記錄文章關鍵句,它的結構,和作者的觀點。
然後專業文獻我一般會讀2遍 要不真心理解不了…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我爹對我從小到大灌輸的觀點。

記下那一刻你的靈感,記下那一刻你的感覺,記下那一刻你的喜怒哀樂,那麼這本書就區別其他,是一本有溫度的書,承載著你所有的情緒和感受。

多年以後再看,看見自己的成長,回憶起當時的感覺,應該是比讀書本身更美妙的一件事吧?


我每個月至少讀四本書,產品類一本(職業),自我管理類一本,其他隨意。


最近要改正的讀書方法是,千萬不要同步讀很多本書。之前自己有這個毛病,一本書沒讀完又去讀另一本,經常家裡一本,公司一本,周末上課又一本。這樣非常不好,前幾天整理了一下同時在讀的書,竟然有五本,有的甚至只讀了幾頁。讀書不專註會導致印象不深刻,有些內容不連貫記憶就等於白讀了。

所以最近在消滅讀了一半的書,以後除了古經類書籍可以不一次讀完,其他書籍看完一本再看新的。


至於讀書筆記的方法,之前除了摘抄句子以外,不做讀書筆記。我有潔癖也很愛護書籍,書除了很好的朋友不外借。前幾天徒弟借給我一本書,說讓我先看,不然他把書看髒了我又嫌棄。所以之前很少在書上做標記。直到發現書中讀過的內容過幾天就忘了,沒有什麼收穫,才意識到讀書最好是要做筆記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閱讀紙質書籍比較多,隨身帶一支自動筆,看到有感觸或是需要記錄的段落,畫括弧。除了紙質書籍,還有kindle閱讀器,用kindle就更方便了,直接做標註。包括其他閱讀APP也是這樣,直接做標記。讀完整本書再逐頁翻一遍,把標記摘錄下來。


記錄的方式,我是有強迫症的那一種。所以每種類型的筆記都是分開的。


產品方面:Evernote。從書上敲字記錄進去。Evernote也是我的工作筆記,所有跟職業相關的內容都在裡面。

文學方面:有道雲筆記。kindle有個可以直接導出標記的軟體:Kindle Mate。直接複製標記很贊。也有些閱讀類APP支持導出筆記到Evernote。要學會方便利用資源。紙質書籍的內容,隨手記錄在摘抄本上。

古經宗教:本子。個人興趣。覺得古樸的東西寫起來更有感覺。

自我管理:本子。有一個「自省本」,自我管理方面的內容都會寫進去。還是覺得用筆寫更有助於思考和記憶。像《自控力》這本書,筆記就記了四頁。把自己的感悟和針對自身的總結都寫進去。

每本書讀完以後,及時整理讀書筆記,最遲也要在當周內完成,不然就容易拖延症了。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提升自我,了解更多的東西,書都讀完了,就不要吝嗇時間去消化它。


至於讀過的內容記不住怎麼辦,這也是我很困擾的問題。也許是我記性不好,沒有辦法像朋友那樣談到一本書誇誇其淡其中的內容。自我的解決方式就是以上,做筆記,走心。就算完全記不住,也要記得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或者說,記著個大概。當需要這些知識的時候,憑藉印象深刻的內容,從網上檢索出來。這也是有用的體驗吧。

以前我在豆瓣M讀過的書,只是給個星評。後來我意識到,看到的讀書不去思考內容,是無用的。現在會留下一句短評,哪怕只有幾個字,都是讀書的收穫。讀書的意義不在於讀了多少本書,而是在於對每本書都有所認識。


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一、結構筆記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這些筆記的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


二、概念筆記


等你做分析閱讀時,關於這本書的準確性與意義的問題,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這個層次的閱讀里,你做的筆記就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時,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


三、辯證筆記


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書籍的專業閱讀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那就是針對一出場討論情境的筆記——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而且他們可能根本沒有覺察自己的參與。
這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我做了一篇《how to read a book》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

作者:Balance
鏈接:怎樣讀書最有效? - Balance 的回答


讀書筆記的真正做法:

讀書筆記的實際用處在讀書的時候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慢慢體會,總之自己做讀書筆記絕對不會虧待你的!

  ①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問的、重要的等等地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


  ②做好讀書批註。要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讚美的,批評的,聯想到的以及那時產生的寫作衝動和靈感。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要有懷疑的精神。這是屬於讀者的話語權利,這也是培養自己創造精神的一種途徑。


  ③系統結構式,以知識框架的形式來做讀書筆記是個好習慣。這裡其實我覺得挺重要的:不僅對於這本書,乃至於你讀所有的書,甚至一切接收信息獲取經驗,都最好有一個自己的大的「知識樹」這樣你能以一個宏觀的角度,當你有新的知識時就把它加入到這個「樹」上,你也可以知道你缺哪方面的知識。這對於提高效率可不是一星半點的程度


  ④寫評論文章或者讀書隨筆。 這要求高於一般的讀後感。在習作里,你可以評價作者、分析作品,也可以引發聯想、提出觀點。


摘自我的文章:
鏈接:怎樣讀書? - 高效學習法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額,因為我對顏色比較敏感,所以上學時一切教材都要用紅筆標註重點(離不開紅筆的少女時代~),熒光筆的話看著眼睛不舒服,完全不標註的話不方便記憶。
而且看著一本本教材上都有自己讀過的痕迹很有成就感。(當然有的人就覺得這樣髒兮兮)

如果不是教材而是自己喜歡的一些書,讀到自己喜歡的句子我會抄在自己的本子或者日記上。偶爾也會用細線標出來,但很少這樣做。

總的來說我覺得讀書這件事情也沒什麼陋習不陋習的,以前還聽說有人背書時背完一本撕掉一本......用自己喜歡的適合的方式就好啦!吸收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么?
謝邀。


原文是我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感覺這本書里的讀書方法不錯。

——————分割線——————————

果然要相信吸引力法則,最近正在翻看以前的文章,曾經寫道:一年讀了200多本書,卻沒留下什麼痕迹,這真的是太不應該了。正因為抱著這樣的遺憾,就恰巧在書店看到了這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正是這本書,我才下決定改變自嗨的讀書方法,試著學習怎樣「學以致用」?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從選書、購書、讀書到運用的全過程,沒有宣揚一大堆艱澀的理論,而是真真正正、腳踏實地地讀書方法。嗯,這篇文章就是我對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加總結,也算是實踐了這本書的內容,從這本書開始,以後都是這樣的讀書筆記和方法。

這裡再插一句,該書作者奧野宣之。我說看著名字這麼熟悉,原來以前曾經買過他的另一本書《人生筆記》,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筆記一元化」,把一天中的各種和感想都寫到一個筆記本中,以自然時間為順序,這樣更能清晰留下自己的人生印記。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方法也是和他的這本書《人生筆記》的方法一樣,還是有關讀書的所有東西都放在一個本子中。接下來就重點分享作者的讀書方法。

1.怎樣選書?如何選擇和找出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這裡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就是做個有心人,對日常生活中一切有關書的信息,先記下來,然後形成一個購書清單。

這裡作者有幾種筆記方法來形成自己的購書清單。

第一個是隨想筆記。顧名思義,就是記下自己的日常感悟,當然這些感悟是與書有關的。例如「與朋友之間的談話、看電視、走在街上觸景生情的時候,都是靈感閃現的好機會。」
這種筆記需要特殊整理,只要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就行了。

第二個是購書清單。這種清單是隨時變化和增刪的,信息來源一般是在瀏覽報紙和雜誌、或者在瀏覽地鐵廣告、書籍末尾的推廣和新書宣傳單上。

購書清單的形成
由此我想自己的購書清單是怎樣形成的呢?好像沒什麼購書清單,好多都是在閑逛書店時,偶爾碰到符合眼緣的書籍,就買下了。這樣也猜到了不少雷,也有被書商給騙了的, 看來花錢要謹慎。

為了保險起見,以後買書還是買那種不易過時的,例如名著、人文社科類的經典書籍,這種書收藏價值 也大。而流行類讀物,就在圖書館裡借閱吧。

不過作者在書中介紹的購書清單的來源還要廣泛一些,例如自己喜歡書的參考文獻,或者是喜歡作者的推薦書籍和作者。了解出版社的習慣,不同出版社的出版口味是不一樣的。如果有時間,還要仔細研讀報刊上的書評專欄。

我的實踐
經過兩天的整理,我也得到了自己的不算購書清單的清單,(字寫的不好看,見諒了)

偶爾在雜誌上看見了感興趣的話題,以後可以找相關書籍看看

在圖書館借的書,都是一些漫畫和輕小說,這些書讀過一次就算了。

有關購書清單,同樣也可以藉助電子設備和相關網站或App
作者推薦亞馬遜的心愿清單,不過我個人習慣了豆瓣,可以用豆瓣的「想讀」功能,可以標記。我看了一下自己,已讀過366本書,想讀417本書。OMG,何年何月才能看完想讀啊!

2.如何讀書?怎樣利用筆記加深思考。
重要的話說三遍:做筆記一定要以我為中心,以我為中心,以我為中心。

因為讀書是為自己而讀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只有自己真正有感覺的東西,才能感興趣,記得牢,之後能更好地加以運用。

有關這點,我真的是深有體會啊。有關讀書的選擇,是隨意的,興趣點不斷轉移。同時做筆記的時候也是習慣了直接用one note電腦版,彷彿把書中的重點找出來,轉移到one note里,就算大功告成了。自己也不會看第二遍,因為興趣會馬上轉移到另外一個事件上。現在徹底明白這樣子讀書是不會形成體系的,而且也浪費了不少時間。「為了讀而讀」,以前自己的讀書方法可謂譏諷地貫徹了這句話。

一定要堅持下去
這裡作者提了兩點建議。
如果沒有時間,就要嚴格篩選摘抄段落。這裡僅僅摘抄就行了。
可以隨身帶著便利貼,把感想寫到便利貼上,之後回去直接把便利貼貼到筆記本上,這樣也可以。
不過鑒於筆者自己的情況,在通勤時,還是習慣用手機記錄。之後回去再抄寫到筆記本上吧。

做標記也是有學問的:作者的標記方法
作者通過三步來標記一本書中自己真正感興趣的。
第一步: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一個角。這樣做是不讓劃線打亂自己的思路。

第二步:重讀。這一步的所謂「重讀」,就是重讀第一步中那些被折的部分。如果重讀仍覺得有趣,那就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第三步:標記。這裡就可以用到筆了。重讀折角,如果還感到有趣,就用筆標記一下。

做標記的時候也可以用以下三個符號。這裡標記用的筆可以用黃色的彩鉛。
第一個符號是直線。用來標記「重要」、「客觀上重要的」的語句。
第二個符號是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自己認為很有價值」的語句。
第三個是圓圈。一般用於專有名詞的標註。

做完標記後,接下來就可以寫筆記了,這裡作者介紹了一個叫「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寫讀書筆記之前,要注意以下三項信息: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

寫下這三項之後,就可以著手開始讀書筆記的主體部分了。

第一步就是寫上通用的讀書筆記標題。

第二步是摘抄和評論。這裡要再三確認一下自己在書中的標記,一定要精簡,這樣做筆記的時候才不會太累。這裡作者有一個小貼士:「每次換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個段落之間留兩行空白,這樣寫起來更輕鬆,同時還便於日後重讀、插入文字或修改。」
下圖是作者的例子。

首先是標題格式:[時間]《書名》/作者/出版社
作者的例子里是[080715],即2008年7月15日時所寫筆記。
接下來就是「摘抄+評論」部分。摘抄部分是用「◎」標記,「評論」是用「☆」標記之。
只要記得重點放在「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文章」和「寫主觀評論」上即可。

此外針對不同的書籍類型,所寫的讀書筆記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實用類的就可以完全以摘要的形式作為讀書筆記;而小說類等休閑讀書,完全可以是自己的感想。

寫完讀書筆記之後,你還可以讀一下書評,看看其他人對這本書的看法。從多方面了解這本書,可以收穫更多。

3.怎樣運用自己的讀書筆記?最重要的還是學以致用
正如作者所說:「讀書筆記是一種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到飛躍。」
「之所以稱讀書為『體驗』,是因為它會讓你想起關於這本書的書評、博客文章、商務書籍和生活中的對話。這些的點點滴滴,都會成為某種思考的線索。」

「在讀書筆記中再生產出原創文章,就像把一把刀磨得更加鋒利。在原創文章中產生的思想,也一定是更加細緻、深刻的。」

重讀筆記是消化吸收的第一步
重讀自己的筆記,可能會產生新的靈感。作者這裡給出了自己為了重讀筆記的安排。
重讀時間:一般是睡前或洗完澡以後、或者出差途中、讀書看報期間感到疲勞時,或者閑的無聊時,都可以翻看一下。

重讀頻次: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也可以。最好獨處時看看,以免被打擾。
同時重讀筆記也可以幫助自己篩選哪些書值得一讀再讀。

在博客上寫書評
輸出也是運用讀書筆記的重要一步。經過了以上認真的讀書筆記,你也就可以在網上通過重組自己的讀書筆記,發表述評了。

全文以書評作者的想法、解釋和自己對書的印象為主,雙引號里是書里的原文。這種就是報刊雜誌中最常見的書評格式了。有了讀書筆記,以後寫書評真的是信手拈來啊!

怎樣利用讀書筆記做主題閱讀?
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看法,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其中主題閱讀是最難的。正好,奧野宣之就介紹了一種主題閱讀的具體方法。流程如下圖。

主題閱讀
至於圖中的「假說、驗證」,具體可以這樣操作:「從A、B、C三本書中找出有用部分,C書中解決A書和B書相對立的部分產生的問題,再以A書的眼光觀察B書和C書中的事例。」對照閱讀,就會產生自己的想法,不會輕易盲從一本書的觀點。

4.讀書筆記小技巧:工具控必看
在書的最後,作者向我們推薦了19個使讀書更充實的小技巧,這裡筆者一一列出。

第一,不依賴網路,多用參考書。例如地圖、圖鑑、統計數據、百科全書、年表、詞典。
第二,多讀百科全書
第三,訂閱報刊雜誌來獲得新書資訊和靈感。
第四,經常逛逛舊書店,會有意外發現。
第五,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例如,如果你看不太懂經濟學專業書籍,可以先看通俗版的。
第六,把書分成三類:未讀、讀完要寫讀書筆記的、已讀
第七,把名著放在枕邊
第八、常帶三本書閱讀。不過這本書對於我這種單線程的生物來說沒什麼參考價值,這裡我贊同胡適先生的閱讀方法:一本書沒讀完,不要翻開下一本。
第九,在家裡的每個角落放滿書。
第十,去掉煩人的外封。
第十一,雜誌就要撕著讀。
第十二,經常參加讀書分享會、新書發布會、論壇之類的。
第十三,準備一支你想珍藏的鋼筆
第十四,名言要貼在顯眼處。
第十五,讀後感從摘抄開始
第十六,用複印機讓讀書更方便
第十七、用「獨創版權頁」記錄書讀履歷

例如
shop :(購書書店)
BUY:(購買日期)
READ:(閱讀結束日期)
MARK(標記結束日期)
NOTE(製作讀書筆記日期)

第十八.書與筆記交叉使用

第十九、書架是讀書生活的基地

最後的附錄部分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文具,看完之後我也是按照清單買買買啊!不過親身體驗,有幾種文具,在這裡推薦之。

1.國譽的本子
國譽的本子,使用的感覺還不錯,這裡作者推薦使用A6和A5大小的本子,便於放進書架。

2.百金的鋼筆
作者使用的是「百金」帝王系列,而我買的有兩隻,一隻LAMY的,一隻HERO的。

3.中性筆
這裡作者推薦百樂的,而我使用的是三菱的。

4.便利貼
作者在這部分推薦了各種便利貼,不過我發現了好東西,不是便利一額,不過還是國譽的。

5.點點膠
這個使用起來比雙面膠或膠棒方便多了。

6.便攜美工刀

總結
雖然以前自己讀書筆記電子檔寫了不少,除了備案,什麼用都沒有,經過兩天的實踐,感覺:還是實體物品有感覺啊,包括做筆記的過程。


看見你說喜歡用大括弧列大綱什麼的,推薦題主試試用思維導圖做筆記。
多用色彩和圖像增進記憶。
由於是文科僧,分享一下自己做文史類讀書筆記的經驗。
一般都是先用顏色鮮艷的筆標重點,然後各種標註,讀書的過程中多用聯想法,把自己閱讀時的感受或想法。
差不多通讀一遍後,隔個兩三天,再次翻開書,這次只看目錄。回想書中的內容,邊想邊畫思維導圖,畫完後翻回去看,是否遺漏重點,再補上。
最後,再綜合目錄畫出一整本書的思維導圖。將思維導圖背下來,好了,這本書基本上可以扔了。
自從學了思維導圖後,我的讀書筆記一般都是這樣做的。讀完可以看看他人對這本書的一些評論,遇到新想法新觀點,可以補充夾頁在筆記中。我一般都用iPad做筆記,非常方便,另外拍照也是個好辦法。


自己的書都被我圈圈點點畫得亂七八糟了,好處是下次讀的時候雖然亂些,但可以很容易找到上次的思路,並給出新的思考。高中和大學的前半段一般是借別人的或是借圖書館的書來看(自己的都讀完了,又沒那麼多閑錢去買書),所以看到好的詞句或觀點都是用抄的,如果是特別有意思的書還會在周末抽個時間寫寫讀後感什麼的。事實證明,除非靠寫讀後感來加深記憶,否則大部分書都是讀過就忘了。
後來有了KINDLE,用CTRL+C和CTRL+V來做讀書記錄快了很多,但整理出的東西太多了也要時間去回顧。現在是買個A4紙大小的活頁夾,把摘出來的東西列印出來後夾在裡面,有時間的時候翻一翻,加深記憶。
對於我來說,我一般會把好的觀點,可以用在自己作品裡的案例,優美的句子以及一些概括性的東西記下來。以下是我從我的書摘中找的一些東西,作為例子與答主分享。

案例:「科爾研究出276-1的結果不是質數的時間是三年內的全部星期天;杜邦公司總裁克勞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擠出一個小時研究蜂鳥,權威人士把他撰寫的關於蜂鳥的書稱為自然歷史叢書中的傑作。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地成功,它來自嚴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觀點:「一個人不應太高估自己的天分,這樣只會讓「努力」這兩個字失去了應有的光彩。」


句子:「此身既已許國,難再許親。」


概括性觀點:「居視其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基本上,多抄多寫,經常整理,就是我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了。

以上~


最近在quora上看到一個類似的問題,回答的非常科學有理
Wha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ad a textbook?


用kindle看書標註重點,然後導出到印象筆記。定期整理到onenote里,我發現onenote是很牛B的軟體,尤其是裡面的ocr功能很好用。我不捨得放棄印象筆記,所喲這兩個類似的軟體一起用,一個收集一個整理


詳情請見《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果只是為了應試或者掉書袋,那麼背誦全文即可(理科還要多做參考題)。以下回答可以自動屏蔽。


讀書的目的是,透過作者的文字表達,進入作者的思維,共情作者的現象,獲得作者的認知。

比如你閱讀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當他講到「啟發式直覺」(當我們做一個決策,大腦很容易偷懶,根據直覺中的印象做出判斷)。你是否能夠想到自己坐飛機的時候會感到害怕,但坐汽車的時候似乎就沒有這樣的感覺。雖然,理性上你知道,從等旅行距離來講飛機失事率只有公交車的1/8,但是你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懼。同時,你能夠想到CCTV播報的重大交通事故,飛機失事總是會報道的,因為慘烈、因為重大,這是公眾需要知道的信息,但是汽車失事卻由於較為常見,災難性更小,卻不太會出現在大型傳媒上。所以,你知道,你內心的這樣的恐懼,是來自於更多接受到飛機失事的信息,讓你不由自主的恐懼。這就是共情了作者的現象,讓你更多維、更有感。你不會僅僅是記下了一個「啟發式直覺」的文字表達。

當然,這還不夠,因為你還不能把對「啟發式直覺」理解進行遷移、應用,你必須要獲得作者的認知。作者關於「啟發式直覺」的認知是「接觸的某類事物現象更多(頻次更高/刺激更深)→產生直覺印象+大腦一種快速、偷懶的運營機制→對該事物做出更接近該現象的判斷」。拿著這個認知你就可以開始應用:

如果一個人特別討論農村人,如果不是人格缺陷,那很可能就是在過去和農村人打交道受了傷,留下了這樣的直覺;
大家在新聞中幾乎只接觸阿拉伯世界危險的一面,估計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基本沒有機會再用理性來判斷,阿拉伯世界也不是到處都是危險的;
如果你希望能夠成為一個IP,那麼你要做的是,在微博、朋友圈、知乎……所有粉絲接觸面上,去展現你希望給大家留下的印象,這樣大家會更多地把你當成你讓他們關注的那一面(對不起,這就是人)……


這就是獲得了作者的認知,你將不僅僅記下了文字表達,也不僅僅是一些故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作者的認知,去解釋、去預測、甚至去創造。


讀書好壞的差異就是,對作者所描述的現象的共情程度,是否能夠讓你有更深度更多維的體驗,就如「重新獲得另一種人生」,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達;讀書的好壞的差異就是,對作者所思考的認知的理解程度,你是否有更多、更深的認知,能夠用這些認知去解釋、預測和創造,而不是停留表,不及本質。

所以,好的讀書筆記就是,能幫你完成以上過程,能幫你積累現象,能幫你梳理認知。

文字摘抄式的筆記方式,是你將自己認為重要的片段加深記憶,而摒棄了其他部分,僅僅將作者的表達進行了「閹割」,並沒有理解上的躍遷,還不如就在書上花個波浪線,不僅快捷還能聯繫上下文;

而思維導圖在思維維度上,是樹形結構,是二維的:圍繞中心主題,拆分成為N個子主題,每個子N主題再拆分成為N個子主題。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首先,思維或認知是網狀的,就如你的腦神經一般,並不是樹形結構,所以很多思維導圖式的讀書筆記和書的目錄差不多;其次,思維導圖並不能清晰定義出各層級主題之間的關係,思維導圖的主題就一層一層毫無聯繫、毫無目的的延展下去,肯定是不清晰的,還容易糊塗。

給你推薦的閱讀和筆記方法,姑且稱為認知閱讀法(Cognition Reading)及認知卡片筆記法(Cognition Card),就是要更深地共情現象,更多地獲得認知。

明確問題:任何書籍,一定是基於作者感受到的差異而產生,作者總是希望去解釋、預測或改造這樣的差異。比如有一個叫Johann Hari的人,發現家裡有人毒品上癮,但是卻有很多人並沒有上癮。作者希望解釋,為什麼人會海洛因上癮呢?這是提綱挈領的部分,抓住這個核心問題,你就不會迷失在文字表達中。

理解認知:對於差異,必須要有認知,所謂認知就是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作者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去尋找認知,他可能是實驗分析去尋找認知;他也可能是在案頭研究去尋找認知,一本好書往往離不開這兩個過程。Johann Hari在前人的實驗中,找到二十世紀初的實驗,一隻老鼠給關在老鼠籠子里,給這隻老鼠兩管水,一管清水一管海洛因水,結果發現老鼠一直會吸食海洛因水直至死亡。所以,對上癮的認知是:連續接觸海洛因二十次以上+生理機制→上癮。但是,一個叫亞歷山大的科學家發現一個問題,醫院用嗎啡成分與海洛因相同甚至濃度更高,骨折等重大手術均需要用,但是沒有聽說誰在醫院之後就毒品上癮了。亞歷山大發現了原來實驗的問題,老鼠是孤獨的。所以他做了一個老鼠樂園,裡面有很多老鼠,還有娛樂設施,老鼠可以戀愛、玩耍,還是提供兩管水一管清水一管海洛因水,神奇的事情發現了,沒有一隻老鼠海洛因上癮,偶爾誤食之後,下一次絕不觸碰。當老鼠不再孤單的時候,上癮現象不存在了。所以,得到上癮的認知是:情感鏈接缺失→情感渴望得到鏈接+某件能滿足情感鏈接的事物→上癮。

共情應用:到這裡是否能夠讓自己進行投射,進行共情呢?比如,看新聞報道,你是否會發現,很多癮君子總是在朋友、事業、家庭等情感鏈接上,是有重大問題的。這是對作者案例的共情,那我們能夠應用嗎?雖然,我們可能不毒品上癮,會有手機上癮嗎、AV上癮嗎、遊戲上癮嗎,你會不會有這樣的困惑?這個認知是否能解釋你的困惑?刷手機是不是為了看見某人的資訊,以解暗中思念之苦;刷手機是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新知識」,覺得這樣更好的成長會有更多的收穫……當然,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解釋不能證實,但是你開始聯繫實際去思考了,這就足夠了。

不管是一章還是整本書,都是可以按照以上的過程完成閱讀和理解。當然,以上的閱讀過程是伴隨著認知卡片筆記法(Cognition Card)的來進行的。
認知卡片的六大要素:
1、來源(Location)——幫你記住來源,在以後需要回溯的時候,能夠快速找到內容的原始材料
2、問題(Question)——幫你理解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提綱挈領;同時,當你面臨這樣的問題,這是最快的喚醒方式
3、關鍵詞(Keyword)——幫你建立起有效的積累/沉澱的方式;同時,如果老漁空了開發軟體系統,可以幫你更好的進行知識管理
4、認知(Cognitionmap)——幫你理解作者的認知,這是核心部分;同時,認知是網狀的,可以進行無限聯繫,幫你建立網狀知識鏈接,特別是可以使用軟體系統的時候
5、金句(Bible Verse)——幫你通過金句積累重要認知,同時也是積累自己的語言素材
6、案例(Case)——幫你共情應用,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作者的案例,將認知進行解釋、預測、改造的應用,才能真正獲得認知

認知卡片的要素建議是A/B面進行排布,來源、問題、關鍵詞建議放到A面,認知、金句、案例建議放到B面。當你進行回顧的時候,看見A面的信息,先不著急看B面的信息,進行停頓思考,看你是否對B面信息有所理解和記憶,這是進行知識記憶加深的有效方式。

這個卡片的製作可以是自己在紙上、筆記本上製作。也可以在應用類似PPT、OneNote等軟體或有道雲等在線產品。當然,如果老漁開發了卡片包軟體,也可以分享給大家。(老漁技術太差,又不專門搞這個,不知啥時候才有)

當然,所謂讀書筆記僅僅是讀書方法的外化,而讀書方法,僅僅是對書本質理解的外化。這裡由於篇幅有限和溝通有限,用的是很簡單的例子,讀書方法也只是簡單說了一下。更多的內容還需要你對書的本質、讀書的本質、讀書的方法進行深入思考,萬千法門,不離其宗。你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筆記方式。

總結一下
學習到底在幹嘛?如果你已過完這一生再重新來過,那麼對於很多事情,有都有了目標、有了思路、有了抉擇,這就是有了這樣的經歷,擁有了這樣的現象;如果你有對於所有的事情有認知,那麼很多事情在你的手上也能輕鬆應對,比如讓人高興背後的認知很清晰,你一定能把人哄得高興。行路、讀書、閱人、體悟,都是在幫你積累現象和獲得認知。祝你學出價值,學出樂趣。


個人感覺讀書筆記的最大存在意義是以後可以回顧的。
可關鍵是,自己記的讀書筆記,記在哪裡,多久看一次。

就我自己來講,我看書不多,可是因為現在從網上吸收了那麼多好的讀書方法,讓我認為讀書筆記是必不可少的。

我個人對於西方的小說,一開始看的時候會對人名很苦惱,往往名字特別長,也很難記,很多時候看了一遍,下次再出來的時候,也許稱呼的是姓,前面提到的時候是名,讓我感覺換了一個人。這樣的話,我就會直接在書上用筆標出來。

對於一些工具類的書,比如講方法之類的,我就會提煉出來什麼東西,記在 Evernote 上面,然後等車,或者排隊的時候,就會掏出手機來看一下。平時會定一個以兩三天為周期的待辦事項,以此來提醒自己不定時的複習一下。

對於一些文中特別美好的文字。我會在自己的博客上面,先寫上那麼一段話,然後根據自己的體驗、理解,對這段話進行展開。很多時候,我寫的時候並沒有看完全書,但是就那麼喧賓奪主,狗尾續貂之類的了;但是我也覺得這是對我自己的一種寫作鍛煉。

同時,由於某些話而聯想到的自己的某些故事,也會寫下來。這些故事,記錄著一種心情,記錄著一些自己的狀態。

我覺得讀書筆記這件事兒,就是記錄的那種心情和狀態。哪怕一直不看,十年後偶然一瞥也是有意義的,那種意義不是在於你早已忘了這本書的內容然後回想起來,而是在於你發現一個如此美好的你曾經記錄過自己生命中的小細節。


想好好吸收一本書的精髓 看一遍不夠 建議看第二、第三遍的時候再做筆記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很多同學不會做讀書筆記,學習筆記,音頻筆記,甚至是會議記錄報告。往往是書讀過了內容就忘了,或者老闆交給自己的任務也無法完美執行,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在這裡和大家介紹著名的四步學習法,這套學習法是綜合了50幾位學習和時間管理的大師的作品,特別是漫步人生時間管理大師神之業老師的經驗總結形成的。通過四步學習法,能夠將理論學習收穫轉發為踐行,因此這是一套可以執行落地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聲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值得使用四步學習法去做筆記,比如大家平時讀完書後的打卡,都很隨意,但也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非常重要的書或工作才值得使用四步學習法,或者某個知識你特別感興趣想掌握,都可以使用四步學習法。一但你使用四步學習法,你所學習的內容也要多學習幾遍,畢竟付出和收穫成正比。

一.首先以讀書筆記為例,說明四步學習法筆記格式。四步學習法分為四個點。

1.梳理架構。把整本書的整體宏觀架構梳理一遍,使用的工具是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繪製教程以後會寫)。也就是畫出整本書的思維導圖。

2.羅列出知識要點。重要知識點涵蓋的內容包括整本書的理念、方法、工具,就像目錄一樣羅列出整本書的知識要點。

3.深華理念。當理念只存在於知識層面的時候,只能稱之為理論。只有通過反覆重讀和思考,學得的知識才能成為理念。理念是執行和行動的內在動力,筆記上表現為個人反思。

4.下一步行動。意思是知行合一,列出來怎麼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下一步行動分為現在的和將來的,有的行動現在無法執行,有些是現在就可以踐行的行動。

二.做筆記所需時間:思維導圖需要時間最長,知識點歸納需要時間次之,越往後面的步驟需要時間越少;不是說後面的不重要,這是利用了平行事件(做思維導圖的時候,可能已經做了一部分思考、理念升華)。當內容逐漸熟悉,越到後面真正做筆記需要的時間就變少了。

三.做讀書筆記標準流程

1.熟悉書本內容。當你第一次拿到一本書的的時候,你要把書大致翻上一兩遍。熟悉目錄結構,看看序言,作者、譯者介紹,出版社等信息。在把書從頭到尾讀一到兩遍,忽略細枝末節,遇到不懂得地方也先跳過,對整本書的內容有個大致印象。熟悉書本內容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可以不記筆記,熟悉書本內容也可以通過聽書完成。

2.認真坐下來畫思維導圖。建議邊讀邊畫,先手工畫,然後用軟體定稿。思維導圖是為了更深入了解記憶所學內容。剛開始可能會有困難,慢慢你就會愛上這種邊讀邊畫思維導圖的感覺。

3.宏觀概讀。畫完思維導圖後宏觀閱讀,就是根據你所畫的思維導圖,邊讀邊回顧,邊讀邊思考。這是一個堆肥的過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事:當時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結果過幾天後就突然闊然開朗,這是利用潛意識在思考和總結。

每個人的理念升華,都需要一定時間,需要堆肥的過程,在這段時間我們再進行一個宏觀概讀,幫助潛意識融會貫通,你會發現知識體系慢慢清晰,所有的問題也會慢慢清楚。如果這本書里有非常明確的理念,你就要思考,這些理念如何運用到生活裡面。同時思考接下來可以做什麼可以執行這些理念。宏觀閱讀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

4.提煉知識點。我們要回到書桌前,可以根據思維導圖,用大綱的方式把知識點羅列出來,羅列出那些跟理論、方法、工具相關的知識點。就是詳細版的目錄。列出知識點,以更好落地,方便踐行,提煉知識點過程中,也可以摘錄重要的原文。

5.理念的升華。同第3步,但是閱讀更少,而是更多的去思考。結合自己實際去反思,產生更深層次的感悟,遇到不懂還有模糊的地方,回到書中找原文,看看哪塊自己還沒理解。然後在筆記中認真寫出自己的感悟所得和個人反思結果。

6.下一步行動。當我們完成以上步驟,我們就要考慮,讀完書我們下一步能做些什麼去踐行。這個是下一步行動,有些事將來才能去做的事,那就把他們放在將來也許清單里;有一些可以當下就可以執行的,就放在當下清單里執行。

注意不要列出項目,而是要分解成行動,項目是由很多行動組成的。比如:做午餐,就是一個項目,包括了洗菜,洗碗,淘米,切菜,燒菜等諸多行動。我們一定要把任務分解成行動,這樣才方便執行。行動的公式:行動=動詞+關鍵名詞+想要實現什麼。好好學習是項目;積極早起讀英語,使我每天都有學英語的時間,這就是行動。

好了,以上就是如何做一份完美讀書筆記的所有內容,下面我就以此文為例,做一個此文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

下面是上文的讀書筆記:


1.思維導圖


2.知識要點

1.四步學習法記筆記的優點和說明

解決很多人不會記筆記,讀完書就忘的問題

解決很多人筆記過於簡略,讀書漏洞百出的問題

四步學習法——綜合多位大師思想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四步學習法——適合深度學習的學習方法

2.四步學習法標準筆記格式

(1)梳理框架:用思維導圖

(2)提煉要點:理念、方法、工具

(3)升華理念:方便執行

(4)下一步行動:現在行動和將來行動

3.四步學習法標準用時

思維導圖需要時間長,知識點歸納次之;越往後面需要的時間越短。

4.四步學習法標準流程

(1)熟悉書本內容(日常生活中,碎片時間,反覆讀)

(2)畫思維導圖(書桌前,邊讀邊畫)

(3)宏觀概讀(日常生活中反覆讀,加深印象,邊讀邊思考)

(4)提煉知識點(書桌前,以大綱的形式)

(5)理念的升華(書桌前,個人反思的)

(6)下一步行動(書桌前,動詞+關鍵名詞+想要實現什麼)


3.個人反思

雖然之前也一直在不斷的讀書,做筆記。但是因為沒有四步學習法來指導,每本書要麼就讀得不深,要麼就是讀書效率不高,讀完就忘。以後用這個標準來讀書,做讀書筆記。幫助我學會深入思考,不要博而不精。


4.下一步行動

下一步:用四步學習法標準流程來讀《小王子》,完成一篇書評。

將來行動:將四步學習法的理念,工具,方法用在寫學校的會議記錄上面,驚呆學校的領導,防止再被領導罵。

公眾號:成周夢蝶


推薦閱讀:

如何像在「Sherlock」中那樣使用記憶宮殿?
讀書時如何做讀書筆記?
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學習時如何快速平靜內心使自己專註?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哪些興趣愛好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

TAG:學習 | 方法 | 學習方法 | 記憶方法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