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人都有哪些表現?怎麼改掉這些?


缺愛者的有兩種心理狀態,一種是瘋狂的證明別人不愛你而陷入焦慮,另一種是接受了沒有人會愛自己的想法而陷入抑鬱。大部分缺愛者的一生都在兩種狀態中徘徊。 ——盧思行

2016年8月26日更新。父母為什麼溺愛孩子?溺愛與關愛有什麼區別?

孩子越小,需要父母回應其需求的時間期限越短。剛出生的嬰兒被遺棄一天不管,心理就馬上扭曲。1歲以內的嬰兒,如果媽媽五分鐘不回應,也會有「媽媽死掉了」的感覺,會有非常強烈的內在創傷。

怎樣的滿足需求是關愛而非溺愛?三歲以前沒有溺愛的概念,愛的再多都不算多。三歲以後要鼓勵孩子獨立成長,而不是逼著孩子拔苗助長。

溺愛的本質,是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什麼忽視孩子的成長需要?因為很多父母自己的內心就沒有成長,哪知道孩子要成長是什麼意思

很多父母還以為學習好就是成長呢,所以拚命關心孩子學習。孩子有很多社會化需求卻不關心,因為父母的社會化是怎麼建立的啊?是在集體主義訓練營里建立的,而不是作為獨立個體建立的。所以父母不懂。

缺愛網站 心理治療 on Strikingly

2016年6月27日更新。今天朋友圈看到來自某心理專家的一段話,「 孩子,不是你不夠好,父母只是無條件的恨你而已。真實的世界會遠遠比家庭溫暖,承認過去的真相,就有機會創造未來無數的可能。所有的苦難,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看了以後我覺得很震驚,心理學界對父母斥責的無形火焰越燃越烈,越燒越猛;對自我的崇拜越演越勝,越唱越嗨,真是可怕!不得不說幾點:

1、沒有哪個父母會無條件恨孩子,那是否定哺乳動物特性的。只有可能是創傷重演、或者處境堪憂遷怒孩子。

2、創傷重演,也可以按傳統精分來說,叫強迫性重複,是父母通過讓別人受苦,好讓別人能體會自己曾經受過的苦,好讓別人能理解自己心裡為什麼痛苦過度,以至於防禦扭曲。

3、當父母創傷重演的時候,孩子確實是很無辜,因為非健康心理的成年人(包括心理諮詢師)都沒有能力去覺察和照顧到對方的潛在用意,孩子更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孩子會被傷害。

4、但是父母就算看起來是「有意傷害孩子」,這個「有意」也不是對孩子的恨,而是創傷的重演。

5、自我崇拜,會陷入不健康自戀,不必展開,很多諮詢師已然身在其中。

6、愛他人、也愛自己是心理治癒的終極衡量標準,恨他人、過度愛自己則不是。

7、是不是說一定要去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變得很愛父母才行呢?其實這是心理圈的另外一個極端。每個人都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對一個人既愛又恨是很正常的,就像八卦中自有陰陽相生。放下「父母罪無可恕」的執念,也放下「非常愛父母的負擔」,人才能真正成熟面對世界。

缺愛的常見表現

  • 幻想。情感層面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情是對方幫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對方,而是傾向於理解為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促使事情實現了。

lithromantic性向:一個人沒有被你追到,存在於你的幻想中的時候,你會覺得非常親密情感非常濃烈;而一旦被你追到,從你的幻想拉回到現實之後,你會覺得非常討厭非常想跑開。

  • 偽裝。因為現實生活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並不真的投入感情。
  • 善變。在不同場合,就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因為都不是內心的自己,而是適應性的產物。
  • 隔離。「與他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膜隔著」這種描述比較生動得描述出了隔離的狀態。如果在身邊的對方如果不說話也沒表情,就會覺得對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為自己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與對方的心是隔離的。
  • 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收基於現實能力的批評或者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裡推,因為在那裡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 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內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會覺得內疚難當,所以會排斥對方進一步走進。
  • 嫉妒。對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現為不屑、討厭、不屑一顧、攻擊、敵對,但是內心是非常嫉妒。如果身邊的人比如異性情侶關注這樣的人,會表現出極端的憤怒和不安。
  • 掩飾。掩飾自己的問題,喜歡觀察他人評點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問題,不敢暴露自己。比如需要得到諮詢幫助,但是不願真正按照程序付費諮詢,而是希望和諮詢師成為朋友關係,來間接獲得幫助。
  • 自戀。需要別人不斷吹捧自己,喜歡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並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覺像在演戲,內心根本看不起別人。
  • 膽怯。走出幻想,走進現實,就意味著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紀越大,越不敢這樣做。現實總是會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出懲罰,但是即使被現實傷害得傷痕纍纍,也不敢直面現實。
  • 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靜柔弱,但是內心對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煙癮、狂歡、縱慾、施虐、受虐等。
  • 安撫。通過引誘別人來吹捧自己、臣服自己,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撫自己的內心空虛。
  • 抑鬱。採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時候,或者被「發自內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襯自己幻想世界的虛弱的時候,就會陷入抑鬱、自我否定、沒有動力。
  • 失控。面對自戀幻想被打破的時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場景的言行可能會發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縱別人認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戀愛關係里,稍稍發現對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
  • 社交恐懼。缺愛者大都訴說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學時光,都一心學習,人際關係也不錯,但是進入複雜的宿舍生活或者社會社交圈,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時,就變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為之前專註於書本,可以給自己逃避社交一個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的時候,厭惡與依賴的衝突就無法避免得呈現出來了。
  • 愛情悲劇。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另一種愛情悲劇,是對愛情本身的放棄,由於對愛的無能,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反覆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或者根本不愛的人。這讓他(她)避開對真愛能力缺失的羞愧、焦慮和自我否定,從而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

缺愛的核心表現:無法享受真愛。在幻想中想了各種模式,在現實面前就崩了。

缺愛的內心感受


一般人成長中所需的基本因素例如保障,安全,穩定,栽培,同情,分享感覺,接納,和尊重等都如所預料中的得不到滿足。許多的典型家庭都充滿了:分離,冷漠,拒絕,保留,孤單,暴力,不安定。

1、情感剝奪

他們會一直渴望別人給他在情感上的支援與支持。常感覺別人沒有照顧到他的需要。其中有三種主要的類型:

A、栽培上的剝奪:缺乏被關注,愛和溫暖,或同伴所形成。

B、感受上的剝奪:缺乏被了解,聆聽,自我總結,與人互相分享感受。

C、保護上的剝奪:缺乏鼓勵,方向,或他人的指引。

2、被拋棄感

他們會一直認為別人不穩定和不可靠。因為他們本身情緒不穩定及難以捉摸(如,隨時怒氣爆發),不可靠,變化多端;他們認為自己隨時都會死去;而變得喜新厭舊,因而他們常埋怨感覺身邊的人沒有給他們支持,關心,鼓勵及保護。

3、懷疑他人

他們認為會被別人所傷害,濫用,侮辱,欺騙,撒謊,玩弄,或佔便宜。他們通常會感覺到別人有心機的傷害他,或不合理對待他,和常感覺被人忽略了。常感覺被人欺騙或被敲竹竿。

4、孤立感

常感到自己被世界孤立,與眾不同,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群體或社區。

5、缺陷感

常感覺自己有缺陷,差勁,次等,或不配,不值得被尊重或不可愛。可能包括對下列事項有過敏:例如批評,拒絕和責備;自尊心強烈,常與他人比較,與別人在一起時感到很不安;或怕自己的瑕疵被揭露而充滿羞恥感。這些瑕疵可能是很隱私的心中感覺(例如,自私感,衝動,有不正常的性要求心理心態),或是外在的缺陷 (例如,身體缺陷、殘廢、肥胖等)。

缺愛的有效治療


反思傳統治療:傳統治療尤其是傳統精神分析治療、靈修,往往是在助長幻想,甚至是在同時滿足諮詢師自己的幻想。每次聽到數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的時候,我覺得諮詢師和來訪者可能犯了一些基本錯誤,讓他們都非常陶醉於這種與現實脫軌的咨訪關係裡面。真正有效的治療不用很多次。


反思傳統勸戒:過分強調」自我接納「的傳統治療,可能讓你沉溺於幻想;過分強調」尊重現實「的長輩勸戒,則會讓你失去內在的能量。內心的幻想、想像並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失去了與現實的正確聯結,要完成這種聯結,是一個將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封閉內心與現實他人通過某種內在動力完美結合的難題。

思行聯結療法: 思行聯結療法通過「澄清-歸位-聯結-行動」四大核心步驟,汲取精分、人本、認知、腦神經科學及宗教領域知識精華,從嬰兒、兒童的單純視角,將思維與情感聯結、將直覺與感覺、內在與現實、能量與行動聯結,真正建立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封閉內心與現實他人的聯結,煥發生命內在活力,非嚴重阻抗情況下8-12次有效。


QA:

Q 心理諮詢能提供怎樣的幫助?

A 一般意義而言,諮詢提供:

a、關注、接納,一種新的體驗:積極關注、友善邊界、真誠溝通,在安全的邊界里感受滋養、促進自我覺察。來訪者將進入一種安全、輕鬆、滋潤的感受,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礎。

b、覺察、治療,越安全的關係里,人越勇於挖掘潛意識深處的記憶。諮詢師會幫助你探索、挖掘潛意識的創傷,梳理清楚創傷對你一直以來的影響,讓你認識自己的內心障礙的緣起、形態、邏輯、未來,甚至修復和重建你的記憶。情緒和認知都是這一步的關鍵,聚焦情緒比認知更重要。來訪者將會釋放內心的壓抑,認識到自己的更多層面,找回自己巨大的生命能量。

c、指導、成長,啟發式(而非灌輸式)得指導來訪者以既科學又積極的態度,以既感性又理性的方式,面對生活、面對人際關係。來訪者將會從一個封閉害羞的被動者,變成一個自信開放的互動者。

d、成熟、離開,恢復到能與身邊人正常交流的水平,按理說就可以中止諮詢關係了。但是進一步修復和整合內心,讓自體凝聚之後會更好。來訪者將會非常以非常接納自我的態度,非常積極得面對生活,並勇於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前寫的:

缺愛的人不懂怎麼愛別人,只想索取愛、填補內心。這種「自私」是正常的,如果一個缺愛的人還去無私,而別人沒有很好得回饋,缺愛者的能量很快就會衰竭。

【寫在前面】

1「我愛你/必先愛我自己/否則,我無法愛你/而你,亦當如此」——節選自《如果我愛你》。

2「人生,是一場修行。」一切的改變之道在於自己有一顆修行之心。

3必須要明白的一個問題:愛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能力?


下面進入主題:

【缺愛問題是心理學難題】缺愛這個問題確實是心理學界非常頭疼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問題近乎無解,也有諮詢師確實認為只有運氣非常好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愛情對象才可能治癒,但這比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大不了多少。

為了徹底分析清楚並解決這類問題,我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下面簡單說說。


【缺愛缺的是父母之愛】

這一點首先要明確,你缺的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是小時候父母對你愛的不夠,或者忽視太多,或者批評太多,或者帶有很多虐待成分導致的。

【缺愛會導致什麼】

缺愛會導致歸屬感缺失,安全感嚴重不足。會讓人要麼苦苦追尋有個依靠,對她稍微好點的人她會覺得是救星,但是不久以後發現並不能填補自己的心靈空虛,又很失望;要麼放棄對愛的追尋轉而過度追尋自身的安全感,比如對成功的過度渴望,對財富和權力的痴迷,害怕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內心,無法容忍自己的無所事事。缺愛者由於沒有歸屬感,對社會他人是缺乏信任的,與人相處也是交易關係的思維,缺乏情感互動,人際關係不理想。

對於有志青年,一生非常努力卻總在重要關頭掉鏈子的人,請注意:缺愛還會造成你的成就恐懼。對成功的追求可以轉移內心的痛苦,但是真的成功了之後,就沒有更好的目標來轉移內心裡愛的缺失造成的痛苦了。所以,每次即將成功時,你會非常緊張,害怕這一時刻到來。


【被愛包裹的控制】除了忽視、虐待、神經質會給孩子的親密關係造成強烈的不安全影響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共依存症」的現象,就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造成孩子自我邊界不清晰,無自我控制能力。這種現象也常出現發生在伴侶關係中。


【愛情能夠給你帶來的是什麼】

這一點也是需要清楚的。缺愛缺的是父母給自己的無條件的付出、關注、包容、支持、信任、鼓勵,而愛情構成的三元素是友誼、激情、承諾,愛情是美好的,但愛情是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是平等的,並不能代替親情。


【缺愛者希望得到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缺愛的人希望得到的愛情,是對方無條件付出,對自己的任性、衝動(各種退行行為)非常包容,「一個非常溫柔的人」「一個對自己無微不至關心的人」「一個趕不走的情人」「一個能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這樣的完美愛人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里,但是很少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缺愛者的愛情模式】

1用控制欲和佔有慾來彌補缺愛心(男性喜歡),客觀上限制了對方自由

2用反覆考驗對方的方式來驗證對方對自己的真心不變(女性喜歡),客觀上打擊了對方的積極性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是二次打擊】

缺愛者的人生中會有很多的不舒服,比如容易誘發抑鬱症,容易焦慮,人際關係處不好,無法理解人情世故,等等。但是最慘烈的悲劇還是不斷重複的愛情悲劇,因為把對方當成救星的這種強烈希望一旦破滅,給心理造成的是嚴重的二次打擊。為什麼會希望破滅,因為期望太高了。愛情是平等的、自由的,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撫慰心靈,但不是為了治癒心靈而存在的。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時常上演】

本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不容易遇到,慈父或者慈母精神的愛人更是很難遇到,一般人對愛情的態度都是平等的,我為你付出你為我付出,真心換真心。

當然,我想說的倒不只是缺愛者很難碰到對自己非常好的人,而是即使碰到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他也很難填補你所需要的那種情感。要他既做愛人又做家長,還要經受種種考驗,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真的很難做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但是對他(她)而言是一種能量的快速消耗。結果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

還有種愛情悲劇:有些人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父母一定會反對的人,之類的。這讓他(她)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即我能預見到自己的戀愛失敗,所以找那種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反而可以敞開心扉去愛,到時候分手也是現實導致的,不至於那麼痛苦。


【結論:愛情可能拯救不了缺愛】

愛情很美好,缺愛靠治療。治好再來愛,生活更美好。


【結論之外:缺愛是會「遺傳」的】

缺愛者因為沒有足夠的愛,對子女也不知道如何付出足夠多的愛,這就導致子女也缺愛,子女長大後成了父母,又對他們的子女如此。這種輪迴,只有自身的成長才能打破。

常見一些父母,非常努力奮鬥,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非常高,看起來非常優秀,但是缺愛仍是自己難以面對的痛,與孩子也缺乏情感交流。他們為什麼無法忍受失敗、忍受平凡,因為他們害怕停下來與自己內心交流。


【寫在結尾】

有一個笑話,說一個男人去看醫生,說他很沮喪。

醫生說療法很簡單,「偉大的小丑帕格里亞齊來了,去看他的表演吧,那樣能讓你振作起來的」。

那男人突然大哭,「但是醫生」他說,「我就是帕格里亞齊。」


【陌生人情境實驗】


實驗證明兒童早期依戀類型具有穩定性。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發展了一個著名的方法「陌生人情境」將幼兒和學步期兒童分為四類。

安全型兒童才在主要養育者在場時很樂意進行探索活動,會因出現陌生人而產生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受到悲傷,當照顧者短暫離開後又回來時,兒童會迅速尋求和照顧者接觸,而重獲接觸便可以讓兒童安心。從兒童會重新開始探索和遊戲的角度來看,這種從過激的紊亂狀態中恢復是平穩和完全的。

焦慮迴避型 | 分開並不會使他們那麼焦慮,但當照看者返回時,不會自發地尋求親近,有些幼兒並不表現出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偏愛。

焦慮抵抗型 | 當照顧者離開時傾向於高度煩惱,並且表現出比較少探索和遊戲,但重聚時不能很快平靜,表現出掙扎,僵硬,繼續哭鬧或生悶氣。照顧者的在場和安慰的嘗試並不能使他們安心,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似乎干擾了他們通過親近獲得安慰。

這兩種不安全型呈現出過分防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來處理情緒激動和矛盾,因為他們似乎不確定照顧者是否會承擔調整他們情緒激動的工作(Main Weston, 1981; Sroufe, 1990)。

紊亂困惑型 | 第四組幼兒則呈現出一系列不定向的行為反應,給人一種紊亂和不定向的印象(Main Solomon, 1990)。幼兒呈現出冷漠的,興奮的,不安的,即便是照料者在場都想從情境中逃離的願望,被稱為紊亂困惑型。

普遍認為依戀類型相關的行為基礎於兒童採用的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因為情緒調節主要通過兒童的主要養育者的幫助得以獲取,兒童的策略無疑就是照顧者對其行為的反射

安全型兒童的行為 | 基礎於和同調的照顧者正向的互動,養育者很少過於情緒喚起,並且能夠幫助兒童從自發出現的紊亂的情緒反應中重新平靜下來。因此,他們能夠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整合,負性的情緒被幼兒當成是溝通的功能而不是危險(Grossman et al., 1986; Sroufe, 1979, 1996)。

相反,我們推測,由於照顧者的人際和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兒童的忽視,甚至怨恨,焦慮迴避型依戀兒童的情緒激動並沒有被照顧者平復。同樣地,如果兒童被過分侵入的養育方式過分激起,他們也會過於調整自己的情感,並從可能會激起其情緒的情景中逃離。

焦慮抵抗型兒童則調節不足,他們加強苦惱的表達可能是為了努力引起預期的照顧者回應。這些兒童對威脅的感受逾限很低,會變得過分專著於同照顧者保持接觸,但當接觸來臨時卻又顯得很挫折(Sroufe, 1996)。

普遍認為紊亂困惑型的照顧者既產生恐懼,又提供安慰,因此,依戀行為系統產生了強烈衝突的動機。並不奇怪,嚴重忽視,身體或性虐待經常和這種類型相伴隨(Cicchetti Beeghly, 1987; Main Hesse 1990)。


對陌生情景試驗中的兒童的跟進縱向研究:對青春期和年輕成人的AAI( 成人依戀訪談)研究戲劇性地呈現了依戀的穩定性(Georgeet al., 1985)。AAI詢問被試童年的依戀關係和對其現在的意義。這個實驗依據Main Goldwyn (1994)的評分系統打分,這個系統將個體分為安全自治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專著型,或由於喪失或創傷導致的未解決不定向型,分類根據他們對早期經驗的敘述的結構化的特性。(自治的個體清楚地評價依戀關係,把依戀關係看成是極其重要的,不安全的個體則不能很好地整合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和經驗對他們的意義。迴避型的人否認和貶低早期的關係,專著型個體在他們現在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里傾向於困惑,生氣和被動。兩個研究(Hamilton, 1994; Waters, et al., 1995)顯示幼兒和成人依戀類型分類68-75%的相關。這證明了依戀類型在整個生命期間的明顯的穩定性。用其他的成人依戀的測量方法也有相似的發現(Hazan Zeifman, 1994)。


有更多的證據顯示,依戀關係可能在困難和剝奪的跨代轉移上有重要作用安全型個體的小孩和他們有安全依戀的是其他類型的3到4倍(van Ijzendoorn, 1995)。甚至,在兒童出生前就對父母依戀類型進行的評估的預測性研究中,結果也是如此 (Benoit Parker, 1994; Fonagy et al.,1991; Radojevic, 1992; Steele et al., 1996; Ward Carlson,1995) 。這些發現強調了養育質量在兒童依戀類型上的重要性。我們實驗室的這些發現說明:除了氣質,以及像經驗,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精神病理,人格這些情景性因素,父母養育的依戀類型也有預測作用(Steele, Steele Fonagy,準備中)。至於說到依戀類型和人格障礙的聯繫,我們可以預期在幼兒安全感的決定因素和犯罪行為的長期預測因素有廣泛的重疊。

具體請見 心理治療 on Strikingly


小時候缺愛長大後如何正常愛別人? - 盧思行的回答

自己小時候缺愛,但是另一半給予不了怎麼辦? - 盧思行的回答

抑鬱症痊癒是一種什麼體驗? - 盧思行的回答


大概是強烈的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

別人對自己稍微好一點就感恩戴德跟著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

稍微再近一點就開始陷入懷疑
「這個人真的是喜歡我嗎?」
「這個人是不是只是因為無聊或者喜歡另一個人才對我好?」
「這個人值得我去信任嗎?」
「這一切都是假的吧。」
然後就開始疏遠
建個小房子把自己包起來
死都不出去一步

然後如果別人堅定地對自己好
就開始想
「他是不是抱著什麼目的?」
「如果有一天他走了我怎麼辦?」
就好想好想把別人推的遠遠的

我一個人最好 沒人能傷我一毫一厘

自尊心也很強 或者能叫作虛榮心
老是無意識炫耀自己有很多朋友被人愛著
是被父母寵著長大的小公主

「一個人越炫耀什麼,代表她越缺乏什麼」
亦復如是。

大概是很想證明有人愛自己
卻時時刻刻在說服自己並沒有人愛自己

世上所有堅強 都是柔軟生的繭

至於克服改變
我想只有時光倒流
去十幾年前陪陪那個孤孤單單的小姑娘
她就不會長成現在的模樣。


缺愛會讓人有種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在感情方面變得誠惶誠恐自輕自賤,覺得自己不配,以至於情不自禁的去作賤那份感情。太害怕失去,便徹底不要,大概漂泊無定孤獨終老,他們才會覺得心安。
深入骨髓的還能怎麼改呢?只盼我們都能被這世界溫暖相待。


?更新中,會更改。
+:;;;;:+?+:;;;;:+?+:;;;;:+?+:;;;;:+?+:;;;;:+?+:;;;;:+
知乎有一個類似的問題,已經有很多答案。題主可以試著搜一下。

首先,定義一下 缺愛,缺愛是指沒有獲得個體成長所需要的基本愛的需要。
可能從嬰兒時期開始,後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同伴群體也會有涉及進來(如被孤立,未獲得一段親密的友誼)。
其實,缺愛也算是一種弗洛伊德所說的"早年創傷性經驗",這些經驗讓我們無法安全順利的度過後面階段的危機,完成該完成的任務,心理固著於那段愛的需要未獲得滿足的階段。

用依戀理論同樣可以解釋,早期心理需求的缺失為什麼會影響個人成長。

當你帶著這份缺失,逐漸進入到成年期,你發現,你在很多社會交往中遭遇了一些挫折,於是開始從自身上找原因,分析後,你認為最大的原因是缺愛。
實際上,往後推一點,可能你所困惑的一些問題出在自我概念上。
這份缺少使得你的自我概念存在偏差,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這一觀念進而影響你的言語,行為,情緒感受,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你可以檢視自己的自我概念是否這樣:(更多時候它是一種「自動化思維」,發生在你的潛意識中)——
「不自信,對自己的評價不客觀。」
「把自己得過低,認為自己無價值,無優點,不值得別人喜歡」
………………

進一步來說,這些觀念是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的。

「被愛的需求成為你的首要需求,你的言語行為會以此為中心」
「你沒有認知資源確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你無法抗拒那些對你表示出哪怕只是一點點關心的人,就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樣」
「開始一段關係比較草率,很容易陷入糟糕的關係中」
「把評判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以增強正性的自我概念」
「他人的一點好意都要回報以數倍,數十倍百倍」
「得失心重,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對他人的期望很大,容易把人理想化,而非基於客觀事實與自身需要」
「在親密關係上,你一方面渴望有人理解接納這樣「一無是處」的你,一方面又不相信這樣的你會真的遇到欣賞自己的人」
「因害怕被拒絕而看似高冷」
「不會聊天」

其實,缺少一些愛的人多有一些執念。包括過於關注自己缺愛這件事情。
怎麼克服?
要理性看待你的缺失,修正你的自我概念。不要把這當做什麼大問題,你不會像松子一樣悲慘,不要放大。

你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孤獨的一面,也有不自信的時刻。

被愛是人基本的需求,你只是以前得到的少一點,所以現在需要多一點。

關於自我概念的問題我也還在學習中,有什麼發現和心得,我會繼續更新在這。


以前關注過這個問題,今天正好抱著又一次被全世界遺棄的感覺來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無葯可醫,無法改變,唯有接納。
那個過去,那個童年,那個被虐待的孩子就是被虐待了,那個被爸媽丟棄的孩子,乞求過無數神明的孩子,就是無人搭理。
但是好在你已經長大了。

這個世界你第二次不是白雪公主,無人關懷,別人挑挑揀揀你的樣貌,家境,學歷,甚至現在很多人相親都標明了條件,要童年幸福不缺愛的。

你只能接受。好在你長大了,你不再是沒有任何能力的孩子。那些站著罵從小缺愛的孩子不會自愛,沒有自主能力的人可以去死了,因為這些缺愛的孩子對這些自我力量渾然不知,心理病怏怏的好不容易長大。

能做的就是擁抱你曾經的那個孩子,那個被拋棄的無力的,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看著她不斷覺得被世界拋棄,無人戀愛,無人心疼,抑鬱,自虐,殘暴,痛苦。允許她發泄出童年無人問津無人疼愛的孤獨,看到她自我內心深深的「毒性羞恥感」(參見回歸內在),因為被爸媽的遺棄覺得自己是不值得活的不值得被愛的。看著她,永遠注視著這個孩子,然後帶她回家,照顧她,疼愛她。

開始全然接納自己,認識自己。愛自己。

也許,你一生並不能幸福,可能無法戀愛,要忍受終日的孤獨,甚至自虐,自我傷害。生活如履寒冰,孤單異常。但你要知道,這都是來自過去的信號,來自你內心受傷孩子的信號。你去陪陪她,跟著她哭泣,和她平等的交談。

這樣的日子,也未嘗不好。

也許過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缺愛的傷痕慢慢淡去,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神奇又平凡,神奇於原來它沒有任何情緒,它是你手底的工具,任憑你畫出所想的模樣,只是你被童年的噩夢纏繞住了。

我最坦然的時候除了沒有動過情緒的時候,就是在承認我自己缺愛,自己真的很慘的時候。而在我身邊,也因為坦誠,有我的學長,我的朋友,很多人一直在幫我。

但是缺愛的洞依舊沒有填滿。當你能力強了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人有責任為你承擔你缺愛的過去。

這是我目前所領悟的。分享出來,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內心的自我。


缺愛的原因其實想深刻了我認為就是一個。你的原生家庭。
從小你的父母如何教育你對於你的品格性格性情為人處世舉止言行都是密切相關的。
這是根本原因,第一步你得找出問題的根源。
其次就是解決,如果客觀原因無法改變,因為沒有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出生家庭和選擇父母的。但是後來慢慢長大你有了自己的思維意識和能力,你就該改變成為你喜歡的樣子了。
缺愛的表現是什麼呢,是內心沒底,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無論好的壞的,害怕別人的評論,尤其是不好的那些,更怕別人背後評論,知道了後會非常的自卑和傷心。但是你要知道,無論好壞,這都是你啊!沒有人是完美的。首先得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自我認知,有什麼優缺點,有什麼長處短處。
所以第二步,了解自己。這樣接受了自己後至少不會盲目的感到自卑。有了進步的方向。
想變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就得腳踏實地的改變,不是空想家。雖然改變真的很難,但是為了讓自己有了正常的三觀,不會那麼脆弱,不會活在別人的評論里,就得正視這些問題,然後面對,逃避毫無用處。
先說這麼多吧,希望可以有幫助對需要的人。


我來知乎搜索「缺愛」這個關鍵詞,也只是因為今天在圖書館時,看到一個女孩子的包上寫著這樣一行英文:「only learn to love be loving」心裡是沉重的咯噔一下的。回顧大學四年,浪費了很多時間想諸如此類的問題:我行嗎?我可以嗎?我是不是太丑了他會喜歡我嗎?單身的時候沉迷於發朋友圈,那段時間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一些有些艱深的人文哲學類的書籍,自然時不時就會有一些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只能說陷入一個並不是很好的循環里,明明人生經驗很少,卻又是一副看破紅塵的滄桑感。而在整個過程中,每天孤身一人的狀態會加劇孤獨心態。對了,那段時間也非常看不起看綜藝娛樂沉迷追星的人,覺得這種活動單純是在消耗生命,不願意和平常女孩子走得太近,也不會主動聯繫初高中的朋友。所以那個時候,每天過於嚴肅的我,又不會去尋找讓自己大腦獲得快樂休閑的方式。

其實那個時候隱約知道自己是缺少一些同齡人都有的東西的,但我腦海里「缺愛」這個概念還沒有正式形成。

後來大學後期,我終於戀愛了,對方一開始很疼我,各種噓寒問暖,是親人式的或者更直接的來說:是爸爸式的,我心裡很矛盾,一方面覺得自己很幸運,一方面,又有自卑心態,對方的學歷、經濟條件、家庭條件、成熟的心智、優秀的前女友無一不是對我各方面的壓力,而噓寒問暖式的疼愛也是有代價的,就是要求:你必須按照他的方式成長,改掉玻璃心、改掉懶散的習慣以此種種,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又有一個隱藏的問題出現了:我好像並不會真正愛人,很多時候,我只會關心到自己的感受,對他開始進行無限制的要求:從吃喝逛街、到必須隨時隨地表現出對我的疼愛。終於有一天,他爆發了,他明確的向我表示:很累,而那個時候的我,竟然無比的輕鬆,呵,沒有誰能忍受我,我是不值得被疼愛的。

後來他去了外地,離開了這個城市。

之後我也沒有什麼非常嚴重的狀況,不過就是陷入更深的抑鬱了,很敏感很自卑,自己的家庭條件、學習、能力在這所大學裡或者在宿舍里,都是比較差的那一類,而我的戀愛也一如既往的爛。我開始在舍友都不在的情況下縮在被子里嚎啕大哭,嘗試著給他發信息說自己很難受(他肯定沒想到我這邊的實際情況,所以沒怎麼理我),哭了很久很久,覺得眼睛發疼了,腦海里有個理性的聲音告訴我(也許是傳說中的超我):你要自救,你要跳出這個陷阱!

然後,我打開了手機視頻開始看《爸爸去哪兒》

然後笑得前仰後合,中午舍友回來繼續和她們插科打諢。

看綜藝不是說讓你麻痹自我,只是說先讓自己悲傷的大腦冷卻一下恢復到還算客觀理性的視角。
後來想了一想,其實這個世界上有沒人真正愛你並不是很重要,大家都忙忙碌碌為了生存掙扎,就是陌生人之間發生的幾分鐘溫暖都是一種緣分。而父母,如果你單方面覺得他們並不是很愛你,那還是儘早經濟獨立比較好,拿著他們辛苦掙的錢然後傷春悲秋,你永遠沒辦法在道德高處批判他們小時候為啥不對我關愛。辛苦掙錢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缺不缺愛這個事情在人生之中並不是非常重要的命題,有更多的東西等著你去思考。而你,也真的不必對自己太刻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自帶很多性格缺陷之類。其實回顧自己的戀愛,對方也有問題,他的噓寒問暖其實某種意義上控制欲很強,要求我改變要求我成長,粗暴的指出我的缺點,讓我也很痛苦,人無完人。

我小時候媽媽生了我不久就去打工掙錢了,聽長輩講那個時候生完孩子就是皮包骨。上幼兒園前都是爺爺奶奶一邊幹家務干農活照顧我,嬰兒啼哭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回應,會很容易形成心理扭曲。如果真的要責怪他們為什麼沒有辭掉工作來愛我撫慰我,其實有些刻薄。很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其實都很難感受到孩子在想啥,只能很糙的譬如出差給你帶你並不喜歡的禮物,吃飯時把肉省給你吃,對於一種共情的感受,他們給的很少,他們很難去體會我考試分低了、被學校男生捉弄、被女生孤立、不敢一個人住一間卧室那些敏感的情緒感受,他們只會想著讓孩子吃飽穿暖,身體健健康康的。他們在單位被上司批評、燒菜燙到了手、感冒了不想上班,這些情緒,作為一個小孩子,我們也很難理解。父母總有他們的歷史局限性,他們不了解我們,甚至到現在對我們的關心,也只能是天冷了多穿衣服,他們並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指導我如何在大城市打拚,但如果因為父母一些並非故意的行為造成了我們的一些心理創傷,除了坦然接受,別無其他,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自救,讓這種缺愛,不要遺傳到下一代身上。

如果實在難受的不得了,已經變成抑鬱了,影響正常生活,學生去尋找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那是很好的資源。已經工作的不要亂約炮每天宿醉進入一種墮落的節奏,記住人生是一場修行,去學習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或者一些宗教之類的精華知識,更加認清自己,嘗試回憶嘗試和解,然後,離開患得患失的處境,去追求冒險追求知識追求安定追求伴侶追求你認可的事情。

如果覺得不能夠愛人,先對自己寬容些,不要那麼刻薄,這次嘗試失敗了那就下次再試試吧,畢竟不是每件事情你都能做的十分優秀,給自己學習成長的空間;嘗試愛身邊的人,多一些理解,看看他們有什麼煩惱你能順手幫得上;以及,嘗試和父母和解。

嗯,平凡人最難做。


有時候會特別想守護一個人,溫暖他,好像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守護自己 救贖自己。有時候又想被守護,刻意顯得冷漠無趣,好像在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你還願意繼續守護我么。其實都是在尋求守護。
前者是缺愛的人對不愛者的態度,後者是對愛的人態度。
人多疑 敏感 再喜歡也不敢表現出來 生怕自己用盡了全身力氣 卻只像在講述笑話。

---------
我發現我偏題了。還沒有說怎麼改掉。
提高自我認同感。做到這個是不從他人身上找尋缺失的,而是自己去創造彌補缺失的。


大概就是,不相信有人會喜歡自己,同時希望至少有一個人真的喜歡自己,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歡,寧願放棄自我。


缺愛的表現
性格內向,孤僻,感情冷漠,對別人真心的幫助關懷無動於衷,很少關心別人。很容易沉溺於自我世界裡。寡言少語。對欺凌只有恨,很少反擊,報復心強。自私。
其實說穿了最大的特點,就是既不能給予別人愛,跟他在一起感受不到溫情,也不能接受別人的愛,你對他好,他不一定領情。
或者說她本身缺愛很難改變很多缺點,除非遇到一個極有正能量,富有溫情的人讓她慢慢感悟成長改變。
不懂愛是因為缺愛。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8512558


缺愛的表現:
學會對一切事物可有可無,既使再喜歡也不會投入太多感情,得不到才能無所謂,失去時才能看得開。
一個我喜歡的東西既使擺在我面前,也會猶豫不決,左思右想,既害怕失去它又惶恐得到它,寧願不伸手只是看著它想著它。
學不會的拒絕,別人眼中的軟包子,老好人,從不發火,有求必應。其實我只是害怕別人對我失望,所以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大家滿意。
朋友對我只要有一點好,也會在腦海中放大這份恩情並且記很久很久,一句誇獎高興半天,一句數落難過數月。
為了維繫朋友的感情拚命對她好,她喜歡的我贊成,她討厭的我反對。害怕沉默,害怕你覺得我無趣而不理我。你有請求我從未拒絕,甚至無需你開口,只要我知道了自會幫你做到。可是發現我不是你惟一的朋友仍然會嫉妒,會難受的要死,你有那麼多人可是我只有你啊,為什麼你不能像我一樣眼裡只有你一個。
時間久了明白什麼人或物都不可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開始越來越喜歡獨處,討厭人群,害怕交流。會幻想有個很愛很愛自己的人,會把自己看得比全世界都重要,世上只有你們兩個人相依為命,彼此依靠,你也無需再害怕被背叛,被欺負或遠離。

至於改掉,有些可以努力改掉,有些一輩子也改不掉,能做的,也只是盡量減輕它帶來的影響。


小時候缺少關注,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沒有人在乎自己在想什麼,自己想要什麼,然後自己也覺得自己不重要……
然後變得不敢索取,不敢表達,不敢去競爭,因為潛意識裡自己不配……
這種心理持續到長大。

但同時,內心深處對愛和關注的渴望仍然存在,我覺得在我很深很深的心裡,我有一個潛在的念頭:你們不在乎我,是吧,好的,其實我並不需要!不是你們拋棄我,而是我主動拒絕~
因此,會在一段關係之初就表現出冷漠和多疑,內心壓抑住對關愛的渴望,也不去付出。冷冰冰的背後,是一種淡淡的恨意,是絕望,也是自我保護。

這樣解釋,題主能體會到嗎?

———
怎樣改掉……我在試著體會那些情緒,並放鬆,希望可以回到更純真的狀態


從自身的經歷出發,我覺得缺愛的人的一個表現就是他或她會主動給予他人關愛。我記得有這個一個說法:越缺少什麼,就越付出什麼。至少這個在我的身上適用。越缺少愛,越給予他人愛。但這不是無私的。潛意識裡缺愛人的人還是希望得到愛的回報,而且有時要比自己給予的更多的回報。
這種表現並不一定都是壞事。雖然在戀情中會給予對方一定的壓力。按照《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之水星》的說法,在戀情中,你給多少,也希望別人回報你多少。當別人回報的不夠事,就會出現問題。怎麼解決戀情中的這個問題?我的處理方式之一就是調整自己的心理,告訴自己付出是你自己個人的事,跟她無關。更好的辦法是找一個同樣懂得付出的另一半。
希望有幫助。


在風雨里經過,給點愛就以為是家。
不習慣別人莫名的熱情,
經常不喜歡搭話,
別人以為是傲嬌,其實是自卑,
最怕別人問起家庭情況,
不敢談戀愛,
遇到喜歡的人低到塵埃里,
偶爾鼓起勇氣描述心裡的自卑,描述不清楚,
多少次與自己戰鬥,都被打到在地,
每次在失望里掙扎時希望一個救命稻草,
有了稻草不敢抓,怕把稻草也拉進漩渦里,
遇到同樣缺愛的人,好像給個擁抱,
好想守護ta,像希望自己被對待的一樣,
心裡的愛也表達不出來,
就怕自己像是個笑話一樣。

怎麼辦,就不知道了


覺得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親情


我是個很缺愛的人。童年時期就經常被父母扇耳光,哭了之後,他們惱羞成怒,會再扇耳光,說我就知道哭。他們很偏疼弟弟,對我真的一點不好。這些事我記得清清楚楚。在我成年後,他們依舊偏疼弟弟,導致弟弟蠻橫無理,即便我大他五歲,他也從不瞧得起我。經常辱罵我。他越來越像我父母了。很多事,我不願多說,挺難過的。
缺愛人的表現就是:
.容易喜歡上對自己好的人
.你進我進 你退我退 不敢主動 因為怕失敗 怕受傷
.表面是隨和的 適合當傾聽者
.不是很外貌協會 要求也不多
.自卑 敏感 但性格要強 因為怕被人瞧不起
.不喜歡別人說自己缺點 或是說自己的不好

挺傷心的,不說了
願缺愛的人 慢慢的調節心態 好好愛自己 。
因為總有一天 會有人心疼你。
要一直相信 你這麼善良 一定會有人珍惜!

匿了


過早的成熟 不喜歡撒嬌 不喜歡麻煩別人 生怕被別人覺得自己是個累贅 心裡真正想要的從來沒有說出口 。


不喜歡麻煩別人,甚至是折磨自己。


表現:

1.沒有家庭的概念,離家之後,即使過年,也不想回家。

2.不相信別人無緣無故的幫助,認為總是有目的。

3.超級自卑又裝的很自負。

4.自私,什麼時候都要先替自己考慮好後路。

5.成年後以懷舊的名義買買買一堆小時候別人買的東西。

怎麼改:

不知道,除非讓我回到小時候,讓我自己給自己當父母。


平時我給人的感覺基本就是性格很溫和,對每個人都好。高中時一個男生對我各種好,好像是因為覺得我很善良。但和他漸漸熟絡之後我就變成老是去傷害他,經常故意不理踩,會當著他的面誇別的男生,常常跟他急(其實我對任何人都不會那麼暴躁,因為生性比較怯弱),說他幼稚等等,等到他不搭理我了我又會去跟他道歉說我把他當成家人了之類的挽回,其實很怕他真的不理我了。周而復始直到高中畢業他終於不能忍了,最後他扣扣上問我說是不是我把他當備胎了,然後我賭氣就沒理他,我知道自己對他其實是有特殊感情的,絕對不是備胎,但我也解釋不了自己為什麼這麼對他。然後後來就再也不能挽回,他馬上找了女盆友。
現在看來可能就是生性上的缺陷,是缺愛吧,總是想看看對方對自己能容忍的極限,而我確實很自私,即使我對每個人都很好也吝嗇對他好一點。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只會一味的要求對方。其實現在最難過的是我只記得他的好,可他可能只記得我的作吧。想想都覺得難過。


推薦閱讀:

如何修鍊謙卑的心態?
為什麼在公共場合總是容易變得非常拘束,做事難以遊刃有餘?
你如何看待「錢鍾書不善交際,卻極通世故」這句評價?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但我並不笨,只是不太會說話表達而已,所以總是給人一種木吶呆板的感覺,怎麼辦?
怎麼解釋一個人總會刪自己發的動態?

TAG:生活 | 情感 | 心理 | 人際交往 | 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