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閱讀給你帶來怎樣的改變?


我本人就是閱讀的極大受益者。幾年來我堅持讀書,讀各個領域的經典好書,雖然短時間內改變並不明顯,但回過頭來仔細想想,閱讀確實讓我的人生煥然一新。

希臘哲學家芝諾曾經將知識比喻為一個圓,圓周內是你所知道的,圓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圓越大,他所接觸到的未知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學得的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反過來,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少,他反而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曾經的我,並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是一個胸無點墨的人。但也正因如此,那時候我雖然很無知,卻經常為自己的小聰明沾沾自喜,有時候甚至目中無人。

直到大學的時候的某一天,我去參加一個小型沙龍,現場來了一位大牛。那天沙龍討論的主題是靈修,期間談到了弗洛伊德,馬斯洛、張德芬,還有培訓、洗腦等話題。

大牛的話並不多,但給我的感覺是,在場所有人的知識儲備加起來,都不如他一個人。其他人不懂的東西,他懂;其他人懂得的東西,他研究得更深、更系統。後來大牛私下裡跟我說,他從中學開始,基本每年都會看100本左右各領域經典書籍。那是我第一次強烈意識到讀書對人的提升是如此巨大,也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無知,簡直令人羞愧得無地自容。

在那之後,我開始了自己的閱讀之旅,也從此開啟了一片新天地。我很感謝自己當初能夠做出這個決定,雖然是抱著功利的心態,但確實讓我這些年來受益匪淺。

首先,閱讀讓我更加善於思考,讓我發現了喜歡做的事,在無趣的生活中開闢出了一塊重要的陣地。

畢業後我經歷了裸辭,換了不止一份工作,換了不止一個行業,還換了不止一個城市。那時候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一個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只有書籍一直陪伴著我。

閱讀讓我越發覺得我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本身的了解十分有限,為了不再迷茫,我不斷反思自己過去的經歷以及身邊的人和事。

我在閱讀中學習生活的道理,在實踐中領悟書中的真諦,漸漸變成了一個喜歡思考的人。然後我開始用寫作記錄讀書之後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心情和經歷,這不僅僅是排解壓力放鬆心情的好方法,更讓我找出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同時,作為愛好,我開始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文筆。

每當我看完一本文學經典,都會模仿作者的風格寫一些文字,有時候是故事,有時候甚至只是片段。錢鍾書的詼諧幽默,普魯斯特的意識流,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的日系風,王朔的戲謔,我都模仿過。

隨著對於文字的把控能力和領悟能力的提升,我認識了更多作者和編輯,也認識了不少廣告界的朋友。那時候我才頭一次理解了《挪威的森林》里,永澤說「把《了不起的蓋茨比》通讀過三遍,倒像是可以成為我的朋友的人」的意義。閱讀把我帶入了一個以前想都沒想過的圈子,同時也激勵我不斷提升自己。後來經過各種坎坷,我終於進入廣告圈,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階段性解決了工作上的困擾。

其次,我不再沉溺於社交網路、碎片化信息、熱點事件,我意識到了從何處獲取真正的價值。

對於一個空虛、無知的人,再沒有什麼比碎片化信息和社交網路的互動更吸引人的了。以前我會頻繁地刷微博、刷人人網,和一些並不熟悉的人進行互動,追逐著網路上的熱點,一是因為時間對我而言並不珍貴,可以浪費;二是因為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找到存在感,或者找到自己在社交網路上的地位。

當一個熱點事件爆發出來的時候,如果大家都在談論而自己還不知道,會不會顯得自己很無知?會不會顯得自己無法跟上潮流?會不會讓自己缺乏談資?

社交網路上很多精彩紛呈的文章,是不是能給我帶來很多收穫?是不是看一兩篇文章就能把握住某些事情的精髓?是不是每天看一些方法論類的文章就能真的理解?以前的我確實會有這些想法。

而現在的我意識到,如果真想要學什麼知識或技能,那就去看相關的經典書籍,雖然一本書相對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完,但我認為這反而是最快的方式。

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知識體系,能夠相對全面並且更有深度地介紹某一事物,通過讀書我能夠更快地理解一些事物的本質。在朋友圈中標題寫著「深度好文」的文章滿天飛的時候,我更願意靜下心來多看看經典好書。相對於碎片化學習,系統性學習對我的幫助更大。

當然我也不是完全排斥社交網路、碎片化信息和熱點事件,只是我能夠更清楚地區分,究竟什麼是有幫助的,什麼是故弄玄虛,應該花多少時間在這些事情上。閱讀讓我對獲取信息和價值的途徑有了更準確的判斷。

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多維度系統思考問題,逐步在大腦中建立了一個不斷反饋和升級的認知系統。

記得當初在諮詢公司實習的時候,聽一個經濟學研究生姐姐講PPT。她思路十分清晰,不斷地向聽眾拋出問題,又不斷給出解答,每一個解答又引出了下一個問題。她沒有講什麼專業辭彙,語速也不快,我卻猶如在聽天書。

後來我才明白,我缺少最基本的知識,也就缺乏了理解事物的基礎。不懂最基本的標準,也就缺乏了判斷依據。缺少最基本的方法論和思考邏輯,也就無法跟上她的演講思路。

而當我讀經典書和專業工具書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終於逐漸能夠系統地從多個層面上思考問題了,對許多事物表象下的本質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其中的一些心理學和廣告學書籍,不僅僅對我的工作有很大幫助,也影響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預見的是,我會不斷碰到更多顛覆自己認知的事情,也會遇到更多現有的知識儲備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只要我頭腦中的系統能夠根據新事物不斷反饋,總會把未知事物納入已知的範疇,讓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得到提升,理解更多之前無法理解的事物。

就好比拼一塊永遠無法完成的拼圖,你永遠無法見到拼圖的全部,但你知道拿著手上最新的一塊,去找已有的版圖中與之契合的部分來拼接,使之成為現有拼圖的一部分,那就夠了。

更多時候,閱讀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再也難以分開。

孤獨的時候,閱讀讓我不再寂寞;

空虛的時候,閱讀讓我不再煩躁;

難過的時候,閱讀消解了我的負面情緒;

悲觀的時候,閱讀讓我重新振作起來。

閱讀能夠增加知識儲備自不必說,也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與人交流的方式。我本身就是爭強好勝的人,多讀了一些書之後,就好像是流氓學會了武術。

最後我想認真、誠懇、簡潔地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讀書分享會,然後在現場遇見了現在的女朋友。這才是閱讀帶給我的最好的禮物。

--------------------------------------------------------------分隔線--------------------------------------------------------------------


放上個人微信公眾號。我所有文章都會在這裡推送。

http://weixin.qq.com/r/0TkDG-jEUaUurbx492zD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有種高人一等的牛逼感。
後來,我覺得自己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再後來,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沒吃藥的傻比。然後現在,生怕被別人知道自己看了很多書,恨不得告訴全世界我特么就一文盲。
對,就是這樣。
最曼妙的風景,原來是內心的淡定從容。

(??ω??)??


更宅了;
視力略有下降;
人際交往能力略有下降;
經常發獃;
容易走神,思維跳動性很強,很容易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再繼續跳躍到下一個點;
在閱讀上變得挑剔,有固定的閱讀口味,不喜歡的內容不想接觸,不感興趣的領域完全無法投入精力;
想得太多但做得很少,有時會心虛;
……
仍然覺得自己無知,但已經慢慢接受了這個現實。


習慣:
1. 每天晚上必須看一段才能睡,有時候遇到好看的,能徹夜不睡。
2. 視力越來越差。
3. 普通的題材已經無法激起我的興趣,但是一旦能激起我的興趣,我就會和著魔了一樣瘋狂地看。同樣,朋友聊天如果是我不感興趣的話題,懶的迎合別人,思緒早就跳到不知名的遠方去了,有時候大家會錯覺得以為我是一個文靜,無聊,不太會說話的姑娘。但如果是感興趣的人文類話題,就會根本停不下來。
4. 只要有讓我感興趣的書在,就不太想理人了,不論是爸媽還是男友。
5. 在書方面的花銷從不節省,小學的時候我媽媽就特別怕和我吃完晚飯去散步,因為我肯定要買很多小人書和cd,長大以後就變本加厲了…………
6. 即使網上有電子版,個人喜好還是會買紙質書收藏。
7. 家裡的書櫃已經被我的書壓斷了。
8. 養成了喜好觀察的習慣,觀察陌生人的著裝,表情,神色,推測他們的性格。
9. 擅長在生活中發現美。

思想:
1. 深深明白自己的淺薄,於是總是懷著謙卑之心。
2. 從書裡面看過一個個光怪陸離的故事,品過酸甜苦辣的種種人生悲喜後,回首自己的人生和思想,會覺得如此平坦和幼稚。
3. 想寫書了。
4. 於是就去寫了。
5. 寫完覺得很爛,再一次感覺到與他人的差距。


哈哈哈哈哈哈!某個寫營銷案例分析寫不下去的人,決定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真的感覺我對這個問題特別有感覺!
而且真的確實有一些話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屬於看書看得很雜的人,之前有分享過一個書單,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往前翻翻。
基本上概括一下就是,讀書雜,而且沒有多少深度。
小時候最喜歡看各種童話,什麼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還有國內的一批童話作家之類。
初中的時候,最喜歡看的是——新概念作文,郭敬明,韓寒,以及三毛,以及各種少女雜誌。
在此之前,因為家裡窮,而且住在村裡,一年進不了一次城,自然很少買書,我記得我初中的時候,自己買的第一本課外書是三毛全集,還是去城裡參加化學競賽的時候省掉午飯錢買的,還是本盜版書 = = 自己去正規書店買的第一本書是《小公主》,至今我還保留著。

高中的時候,開始自己攢錢買書,買了紅樓夢,還有狼圖騰,狼圖騰一上市我就買了,看完好久,它才開始火。那時候有名著情節,買了很多名著 ,那時候網站購書還沒流行,於是加入了一堆都書友會,比如後來退出中國地貝塔斯曼,還有現在依然在的九久讀書人。每個月都會收到購書目錄,然後一群人一起湊單買書,我是九久讀書人的終身白金卡會員這種事我會亂說……┏ (゜ω゜)=?然而後來有了噹噹亞馬遜京東之後再也沒去買過書了 = =

大學的時候,終於開始去網站買書,至今也不知道自己買了多少書,反正只知道自己的錢,除了用來買鞋子買裙子之外就是用來買書了。大概每個月會花好幾百在買書上的那種吧……雖然買了好多書也都並沒有看完……⊙﹏⊙‖∣

好的,以上信息是為了證明,我是個堅持閱讀的好孩紙……~(@^_^@)~

下面重點說說多年閱讀給我帶來的改變

01 能夠交到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
和對書一樣,我對朋友的範圍也很廣,覺得有意思的人都可以在一起玩
從學生時候開始,我能夠保持至今的一批朋友,幾乎都是同書有關的
我高中時候最好的幾個朋友,大都相識於大家相互借書中,共同的閱讀喜好,大家約著一起買書,甚至為了省錢,一群人買齊一套書,然後互相借著看,這些回憶起來依舊感覺很美好的事情,那時候迷戀藤萍,喜歡滄月,還有王小波……這其中的好多書,都是大家一起買,然後一起看的。
後來雖然都各自天涯,但是我們的關係一直都有維持。
我有個關係特別好的閨蜜,她家收藏有整整一柜子的書,在我高中的時候,她簡直是我眼中的大款,那時候最開心的,就是周末的時候去她家玩兒,然後一起看書,走的時候,還塞進書包幾本借走看。
直到現在,我們依然是關係很好很好的朋友,也是堅持將近十年,在每年對方生日的時候給對方送書的朋友。

甚至現在,我有很多朋友,都是與書有關的過程中認識的,我很幸運自己遇見了他們。
相比較其他的社交方式,看書,然後跟人討論書,這種方式其實是有些效率不高的,但是,至少 ,這種方式認識到朋友,質量還是很高的。

02 幫我走出了困境
這可能是我自己獨特的個人經驗。
但是,真的是閱讀帶給我最直接的改變。

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父親生病,然後去世。
我也因此回到老家。
這一年對我說,是特別艱難的一年。
因為不得不搬去和已經跟我爸離婚了的我媽一起住。
在那樣的環境里,我其實真的過得很艱難,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化解我爸去世的悲痛,更不知道要怎麼跟對我而言特別陌生的我媽處理好關係,甚至有時候,我覺得,在我媽那裡,我是一個很多餘的人。

然後我在老家找了一份工作。
因為心思太重,也不是很願意跟朋友出去玩,因為有些事,真的不好跟人說什麼。
我曾經崩潰的時候打電話跟一個朋友哭訴,然後後來意識到,其實旁人,真的無法理解你的處境,也沒有辦法向你提供實際意義的幫助。

那段時間,幾乎都是在大量閱讀中度過。
我買了很多很多書。
各種各樣的類型。
比如麥卡勒斯。
香奈兒的傳記。
蔣勛說唐詩宋詞。
三言二拍。
還買了整套的全宋詞,不出門的時候,就在家一首一首地抄寫宋詞。
還有東野圭吾。
還有福爾福斯。
各種之前沒聽過的外國小說。推理小說。
以及一些名字聽起來很奇怪的書,比如《魚為什麼會放屁》,《唐朝穿越指南》……

不想出門,有時候和朋友出去,也總是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處於跟外界封閉的狀態。
不主動跟人聯繫,沒有人約我,我就不出門。
我知道自己的狀態很糟糕,但是我解決不了。

於是就看了很多很多書,大量而持續性的閱讀,讓我沒時間沉浸那種「我很糟糕」的感覺中,也因為這些閱讀,讓我多多少少思考了很多有關自我的事情,慢慢地,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把自己的情緒調整過來。

後來我想,那時候,我沒有出現什麼精神上的問題,沒有得抑鬱症,真的是因為一直堅持閱讀的結果。

03 給我帶來了新的生活
12年底到13年底,這段時間一直在買書看書中。
然後我挑出的時候,基本是根據豆瓣的推薦買的。

也是這段時間,混豆瓣混得比較勤。

然後在很偶然的情況下。
加了一個豆瓣的讀書群。
認識了一群編輯。
又在另外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
加了一個豆瓣的作者群。
認識了一群豆瓣作者。

於是在那段時間,從13年底開始,我在豆瓣寫了很多很多書評,跟一些出版圈的編輯有了聯繫。
也因為自己一直都有堅持閱讀,寫東西也還能看,所以寫書評的時候,編輯們覺得我寫得還不錯,一些編輯也就願意在工作之餘多跟我聊幾句。

然後有一天,我就遇見了我師傅。
我師傅說,我看你的書評,你文筆不錯,對書也有想法,看書也多,要不你來北京做編輯吧。

對很多人來說,選擇北漂,或許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
但是對我來說,完全沒有任何猶豫。

因為那時候我的狀態是什麼呢?
我在家,我媽媽有男朋友,我弟弟有女朋友,做一份月薪兩千的工作,周圍所有人都在等著我趕緊相親趕緊嫁出去。可是,我自己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之前一直不敢出門工作,不過是因為身邊沒有積蓄,而我並沒有足夠的自信,覺得自己能夠去大城市找到工作。

是的,一個文科生,沒有任何特長,沒有任何突出的工作表現,沒有人脈,我不知道,如果我貿然去大城市,能夠做什麼?

可是,現在有了,有人邀請我去北京,做圖書編輯。
這是我在當時處境下,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為什麼不去呢?
於是我就來了。
而我來北京的時候,當時租的房子,也是在豆瓣上認識的這群作者和編輯,幫我找到的。
我們認識是因為閱讀,我們現在能夠保持聯繫,也依然是因為閱讀。

04 讓我在工作中用最快的速度成長
是的,這個故事其實我說了很多遍。
總之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一個外行做圖書編輯該如何入門,有時候我會受到私信,問我應該怎麼辦。
我其實沒有辦法,我能夠做的事,就是一直堅持閱讀,寫很多很多字,讓人看到。就這樣。

再說到了北京以後。
作為一個零經驗的新人編輯。
我什麼都不會,沒有經驗,也沒有作者資源。
於是我做的第一本書,是一本豆瓣雞湯合集。

而這本合集里地所有作者,都是我之前在豆瓣上認識的一批作者,我看過他們的書,看過他們的文章,跟他們一直都有聯繫,所以就很容易跟他們約了稿,出了合集。

然後這本書,賣得還不錯。也就是說,我在編輯生涯里做的第一本書,就賣得還不錯。
很多人都說,你運氣太好了,你知不知道,一個新人編輯,要做到你這樣很不容易。
我後來想,其實有一部分是運氣吧,還有我師傅當時帶我很用心,還有當時所有的作者都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我非常感激他們。
然而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就是我一直以為,我可以把一本書做成那個樣子,其實我並不懂圖書的規律,至今也沒摸透一本書長什麼樣,才會暢銷,我只是用我那麼多年看了那麼多書的直覺去操作,覺得它應該是我心裡想的那個樣子,於是我把它呈現出來。
然後我在一年後,就開始自己做選題,跳槽到了一家大公司。在很多人同行的眼中,這算是很快的成長進度。
甚至,坦白說,我覺得有很大一部分運氣的成分在裡面吧。

我當然知道,這不是一個成熟的編輯應該有的思路,我也一直在努力去學習讓自己更專業。
但依然不可否認的是,對於我的工作來說,我曾經看過的那麼多書,讓我在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比一般的新人,多了很多優勢。

05 堅持閱讀所養成的寫作和思考的習慣讓我得到了更多
作為一個太陽雙子,月亮射手的人來說。
要我保持注意力和專註是很難的一件事。

但是這麼多年,唯一能夠堅持下來的事情,只有閱讀和寫作,這兩件事而已。
而在我遭遇人生低谷的時候,也是這兩件事,讓我走出了最糟糕的時候,並且給我帶來了新的生活。
對此,我真的很感激。

包括現在,因為一直保持著強度很大的閱讀習慣,看市場上流行的暢銷書,看一些有深度的文學作品,看一些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東西。
它讓我在這個城市的時候,即使一個人,也不回感覺孤獨。
它給我帶來了很多實際的好處中,比如去勾搭作者的時候,讓我很容易跟他們找到共同話題。
也因為一直在不停地擴大自己的閱讀範圍,我一直覺得這是讓我保持敏捷的思考的最好方式,所以才會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需要學習的更多,才不會想要停下來。
我一直認為的是,只有無知的人,才會滿足。

而因為看的東西多了,想的東西多了,有時候會寫點雞湯,這讓我有了一些人的關注,成為了一個十八流的寫手,有時候會有一些稿費,於是,它讓我在這個城市裡,要比剛來北京的人,活得要稍微容易一點點。

自己的這段經歷,只是我個人的感受。
寫了這麼長,差點把自己寫哭。
我真的很感激。多年的閱讀和寫東西。給我帶來的現在的所有。
而也正是我還會一直保持閱讀和寫東西的習慣,我想,也許,在以後,自己還會有其他的可能,還會變得更好吧。


對這個天地生出了許多敬畏,不僅是天地,也因為這個星空下的生離死別和愛恨情仇。

還有耐得住寂寞,內心充盈。

=======修改一下============
啊呀最高贊寫那麼認真,我都不好意思了=。=
所以修改一下,方便大家閱讀。
之於我個人而言,多年閱讀帶來的改變主要有下面這些:

  • 懂得敬畏。俗話說無知者無畏,越是無知的人越是無所畏懼,誰年少的時候沒有過意氣風發,誰沒想過指點江山?待到了後來,閱歷多了不少之後才知道自己當初的可笑,雖然這不失為一種可愛。多年閱讀之後,你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敬畏的東西,這裡的敬畏不是怯懦不前,而是堅挺了脊梁骨之後的敬畏。
  • 內心會充實很多。獨處的時候,極少時候會感覺到寂寞難耐,一本書就可以打發瑣碎的時光,開始願意去花很多時間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被要求做的事情,怡然自得。
  • 對其他的東西會失去一定的興趣。大概是在書里見過太多光怪陸離的事情,因此面對其他事情的時候,相對於過去會失去一定的興趣,時常會感覺有些東西會毫無樂趣毫無意義。因此會相對地偏內向許多,因為沒有興趣便沒有想法去與別人交流。
  • 沉得下心來。面對大千世界的燈紅酒綠,會比較能沉得下心來冷眼旁觀,也能打開腦洞聯想到很多事情,想像力相對來說會提升。能夠靜靜長時間做一件事而不被瑣事打擾,並且樂在其中。

最高贊說的視力略有下降我覺得還是和個人的閱讀習慣有原因。
至於其他幾個,變宅了,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容易走神,口味挑剔,想得多做得少,敢於正視自己的無知。
我已經長跪不起=。=


首先下定義。

以下所指讀書不包括:

  • 專業書籍(本專業為例):如中野正俊、張軍建:《信託法》崔建遠:《合同法》

因為讀這些是份內之事,不讀才應該拿來探討。

  • 以消遣為主要期待的期刊雜誌。

不是歧視它們,不是歧視它們,不是歧視它們。

  • 教輔圖書:如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王后雄……

不消解釋。

好的,共識達成,開始討論。

Point1:「變懶了。」

深有體會啊!

私以為,很多人的讀書過程都是低質量的,什麼一杯香茗,雪夜閉門讀禁書,什麼透過圖書館玻璃投射到眼前的明媚陽光……統統都是只感動到自己。

我開始大規模地讀名著始於大一,法學專業大一主要學法制史、法學理論、憲法課程,痴迷聲色犬馬的貪玩少年如我,像懵懂登徒子,還不懂欣賞抽象的美感。覺得本專業沒意思,但又深受裝逼基因所累,我得找一個可以解釋我的成績一般般的完美借口啊,可以爭辯我每天去圖書館而非學霸不是智商問題的論據啊,而且健康無公害,惜時無成本。

讀書!

完美的解決方案。

其實是逃避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主人公離家出走,有兩項讓自己迅速適應新的生活的活動:至圖書館讀書,至健身房運動。

讀書是為數不多的大規模認同其政治正確性,好評記錄幾千年的活動。

於是很容易成為我們的comfort zone.

  • 你的案例分析寫這麼爛。

可是我讀了濟慈蒲伯卡爾維諾呀。

  • 盜竊罪和侵占罪的區別,你的答案還不夠完善。

可是歷史哲學社會心理我都有涉獵啊。

同樣是沒有業精於勤,在宿舍打了一下午遊戲會有愧疚感,而正襟危坐於閱覽室啃《浮士德》《莎士比亞全集》沒有愧疚感,後者甚至有一種虛幻的充實感和優越感。我覺得是十分可怕的。

人總有一種幻覺,我要是努力比TA強。

還有一種幻覺更隱蔽,我在做更有意義(zhuangbi)的事,哼,你們這些俗人(xueba)。

有的人說的讀書上癮和有的人說的讀書上癮是不同的,不是真正出於熱愛主動讀書的上癮,都是在注射鎮定劑,以舒緩和掩飾不務正業空虛無聊帶來的焦慮。

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拿起枯燥的專業書籍看不下去,但又不能容忍自己徹底放縱,於是開始找書單,一個個做任務,讀完一本如釋重負地在書單上畫一個勾,再開啟下一本。

沒有計劃,沒有反饋,沒有輸出。甚至不想再讀第二遍,不去梳理邏輯結構,不去思考引申,不去知行合一,不去比較批判。

只是看著筆記、摘抄,感到「好滿足啊」「至少我沒有浪費時間」「我也可以跟妹子聊戲劇文學了」。

這樣的讀書,當然並沒有什麼卵用。

缺乏深入專註的能力和體驗,換一個領域,還是重複原來的軌跡。沒什麼意料之外。

我以前總覺得,我喜歡學習讀書,不喜歡考試。

後來明白,看似非功利的讀書,最易陷入「學而不思則罔」的境地。

因為沒有標準。

也不會有動力為自己尋找標準。

用人文素養等抽象的說辭來模糊自己對於書籍的低吸收率,用「什麼也不記得可是文化溶解在血液里」的心靈雞湯來自我安撫。

可是長期淺層次的閱讀的壞處,自己心裡有數。讀幾百本書可是沒有改進讀書方式,沒有內化行為,不過是千萬文字的過眼雲煙。

所以說,變懶了,勤於讀書,可是懶于思考。

而且懶於覺察,依舊在淺嘗輒止間沾沾自喜。

真的,其實自己表面上接收了很多信息,由於從來沒有良好的分類消化整合習慣,其實還不如沒有讀過,純屬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累,in vain。

非書之過,懶之罪也。

Point2:「對書挑剔,對人包容。」

書店裡那些花花綠綠的包裝,放在暢銷區,充滿新奇色彩的書滿滿地都向你傳達一個訊息:「我很容易!快看我吧。」

於是我心潮愉悅地拿起了那些書。

現在不會了。
不是什麼閱讀品位提高了,to be honest,我還是喜歡讀宣永光《妄談瘋話》那種獵奇的語錄體,還是讀金庸亦舒通體暢快,還是很喜歡被劉墉洗三觀,隨便拿本裝幀精緻的科普讀物可以廢寢忘食,《明朝那些事兒》如果能擴展到更多的朝代就好了,對辛夷塢的暢銷言情還是會給好評……

大多書都有可取之處。


而現在拒絕看那些書是因為愈發覺得時間有限,精力有限。

再坦誠一點,真的看不完呀!!

居於書店中央,舉目四望,沮喪地承認,永遠永遠永永遠遠看不完。

於是不得不選擇,不得不捨棄。

有趣、容易、把讀者伺候得舒舒服服的書約等於低知識密度,扁平化簡單化的邏輯結構,其實真的計算起來,看幾十本暢銷反倒不如一本經典來得划算。

就像HR篩簡歷,不是歧視非985非211,只是那真的是最簡易最有效率地得到精華的辦法。


時間已經為我們淘洗出了真金,難道棄巨人的肩膀不顧,非得自己慢慢檢驗嗎。

另,太陽底下無新事。
讀書的過程也是拓寬可接受度的過程。

包容-多元-諒解。

讀書滌除掉了動物性的傲慢與偏見,能讓人不偏激,理智地看問題。

一流的小說坦誠地展示人類的邪惡,同時不隱瞞人類的純真,鼓勵人們不站在世俗的道德線上對世界評頭論足。

讀書以一種溫和而潛移默化的方式消解本能的驚詫、衝動、黨同伐異,因為視野寬了,世界不再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了。

群交、排泄、偷盜、暴力、刑罰、陰謀、出軌,亂倫……沒有人看《基督山伯爵》《十日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八月之光》……是奔著這些來的。

少見,才多怪。

腦袋空空,才對別人強加的價值觀深信不疑,動輒指責某某沒有道德。


我不相信竊竊私語小A怎麼還不結婚,小B是gay的人會讀過幾本像樣的書。

現代人說「高富帥」「白富美」,就有人指摘人心不古,拜金主義。可是古人就有「潘驢鄧小閑」呀,還更全面呢。

有什麼好大呼小叫,大驚小怪的。

Point3:「我知我無知」

曾經有同學說我話題討論總是藏著掖著,不說什麼話,是不是太小氣,不與大家交流。但事實上我的內心有種深深的無力感,覺得說出口的觀點太naive,自己都鄙視自己,戰戰兢兢,裹足不前。
寫東西也是,常常想到一個點子,想要寫點什麼,過程中如果正好在看一本好書,相形見絀,立馬輟筆,「偃旗息鼓」了。

這其實是一種被動式的謹言慎行,自己無力控制的謙虛,有時候真的不好意思說這種毛病是敬畏知識才患上的。
郁達夫好像早有此感:「我在外國圖書館裡坐牢似的坐了六七年,到如今究竟有一點什麼學問?」
讀書和投資一樣,分長線短線,讀長線的書應當有「一無所獲」的覺悟,阿蘭·德波頓坦言:「讀者不應該有所企求,書籍根本沒有什麼"用途"」
為什麼明知如此還要讀呢,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業餘的,什麼都讀,什麼也不專業。
我想是多年閱讀帶來的愛智之心。雖然不一定得到了智慧,但會愛惜智慧,不會去相信什麼讀書無用,不會動輒覺得專家傻逼。
讀書給人以鎧甲,也給人以軟肋。就算什麼也沒有學會,但也許會在德國納粹組團焚燒大學圖書館、中國文革中多一絲顧慮,少一分狂熱。
不能有所為,但能有所不為。

Point4:「慎獨」

一個人可以玩得很嗨,給我幾本好書讓我閉關多久就可以閉關多久,家長讓我多出去玩玩,趕都趕不出門,出門也會在書店坐一下午。

逛街?還不如再看一遍紅樓夢有趣呢。


聊天?抱歉,我的書還沒看完。

越發覺得很多人與事無趣得很,覺得耳邊聒噪,毫無驚艷,一切都不如書里的境界和自己的想像美好。
嘆:好吧,讓我們這些俗人息交以絕游,安安靜靜地一個人涼快待著吧。

可是這些不叫慎獨。


讀書是為了看更大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隔絕起來,自己給自己用書造一個世界,看似多彩斑斕,其實非常同質。

自慰和做愛有什麼區別?

我覺得是碰撞。
不同個體的碰撞。

即使自己也可以在讀書中獲得充實與快樂,畢竟是一個人的狂歡,與作者只能理解,但並不同在,度過和一本書的「蜜月期」後,還是感覺孤獨。


再多的視角,依然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很多靈感只能過客。
讀書中的會心一笑,惺惺相惜,其實還是在尋找相似的自我。

在現實中的共鳴太少了,於是通過讀書找共鳴。 如果周遭又找不到和自己的同類也看書,就產生了失落感。讀書很多時候的初衷不是為了自我充實,而是為了分享,分享受挫,我們以充實自我安慰。

Point5:「讓自己的世界不只是讀書」

行動力下降、想多做少,像倉鼠一樣屯滿了資源,就是遲遲不去行動。


一直很鄙視自己,總要等到覺得自己準備好了才開始行動。

其實更有效率的模式是:在行動中遇到一個個問題,學習,然後解決問題,再學習……

讀書只是描述一個偏重單向的過程,而所謂有用,讀書本身還遠遠不夠。

很多事情必須自己去經歷。

閱歷是讀書無法取代的。


理念太過抽象,同樣是一句名言,我們可以講出不同的故事,做出不同的選擇。

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七歲孩童也能倒背如流,卻對如何處理王將軍和李尚書之間的關係束手無策,因為理解程度不一樣。即使趙括能對仗的十八種打法侃侃而談,依然不及他老子能審時度勢,提出最正確的一種。判斷才難,行動更難。

書籍的表層往往是世界觀,而且是非常模糊不定的世界觀,並沒有方法論,更沒有切合自身實際的方法論,所以知道了「你的前途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般操在別人之手」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做;知道了「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忘卻是一種自由的方式」還是會錙銖必較,患得患失;知道了「小人浪言相招,急則相棄」還是無法在人群里如伯樂相馬,慧眼如炬識別出超脫小人的真名士。

讀書的過程是輕鬆的,但僅有此是無意義的。

非得到具體事件中去領會,即使是流行已久的一句「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我也是在實習期間的某一刻真的發自內心地認同。對我來說,實習比讀書考試難受,考試一個學期只有一次,實習的每一分每一秒卻都是考試,所以簡單的掃描列印我都會崩起神經,每天精疲力盡。那一刻,我才是有點理解這句話了。
很像是我們小時候不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卻去背誦有什麼意義,彷彿只是為了某一天看見滿天星河不會只能感嘆一句「真美啊」。

讀過的書沒有和實踐交融過的話,如同把奇珍異寶束之高閣,時間久了,自己都忘了曾經收藏過,或者記得,但也翻箱倒櫃找不到。

好像是有滯後性哦。吃了虧了,痛苦過了,才了解很多年前讀的故事究竟是什麼意思,主角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百轉千回。書寫得再引人入勝,讀者有再深的代入感,終歸不是自己的事,不會拚命地想要怎麼撥開雲霧,解決困境,一千個讀者都是旁觀者。

刑事訴訟法老師曾經開玩笑說,看守所、監獄裡的犯罪嫌疑人、罪犯比你們中最認真的學生學得都好,諮詢的問題都一針見血,追問都恰到要害,數字時間記得倍兒清楚。
因為和現實的自我息息相關。
沒有真的去做,時間久了,即使是正確的道理,也會不禁懷疑。

底氣並不來自讀書,而來自能被結果認可的能力,讀書只是獲得能力的途徑之一。
道理都是可以兩面說的,實踐的道路卻只有一條。
實踐需要承擔後果,讀書不用,所以去做實事吧,安慰失戀的朋友、社交場合講段子、搭訕……迫使懶惰的腦袋思考、反思,才能真正讓讀書參與生活。

---------------------------
拖延症填坑完畢~~


本人高三汪
閱讀好的一方面:
1.看書多了之後 ,有時候老師在課堂上扯淡,當別人聽的一愣一愣的時候,我看過老師所說的題材,也能和老師進行一些探討,久而久之,我同學就說:你丫怎麼什麼都知道
2.寫作文不太費勁,班主任已經認為我開掛了,從高中以來的每一次徵文比賽,都能得獎,上次班主任說,你就隨便寫吧,反正你怎麼寫都能得獎。
3.與同齡人相比,視野更先一步:當同齡人看馬小跳,皮皮魯,我看言情小說,當同齡人看言情小說,我看國內的一些好的文學作品,當同齡人看國內,我開始看看國外的。所以,當朋友推薦我白鹿原,我只能說,我早就看過了。

不好的一面:
1.小學喜歡躺在床上看書,導致眼睛近視比較快
2.由於接受愛的啟蒙比較早,很多內涵段子都能懂,老子我很純潔的好嗎!
3.因為知識面比較廣,會被認為是顯擺
4.有時候讀書讀累了,想要看一下書休息一下,由於看書欲罷不能,經常會看的超過了休息時間,忘記自己作業還沒寫。

------------更新-8.2-------------
謝謝一天就有十個贊,小透明很激動,決定補充一下。

我把讀書比作吃飯(不知道之前有沒有人這樣比喻)。
小時候讀的兒童文學,就像是開胃菜,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讓我的胃口大開
懵懂時期開始讀的言情小說,是辣條,雖然沒有很多營養,但是會讓你吃得酣暢。
初中開始讀的國內文學作品 像是滿漢全席,琳琅滿目的,每一道菜都想要夾一下,欲求不滿(是這樣用嗎?)
之後讀的國外的作品,更像是帶血的肉。晦澀難懂的部分,姑且囫圇吞棗,一咽而下,慢慢消化。

(抒情)哈哈哈!
因為讀書,我看到了我所處的小城之外的世界,看到了人生的很多種可能,我不唾棄我讀的沒有營養的爛書,我覺得這是閱讀的必經之路。初中睡前都要看看書才能入睡,到了高中,因為學習的壓力,不得不有所中斷。希望過了這一年,到了大學能重新撿起來,學會看一些深刻的作品。

再次鞠躬,謝謝大家,能看到這裡。
好啦!我去刷題了,希望有人能點贊,謝謝


對於我來說,多年的讀書帶來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學會用成年人的方式讀書,學會了從書中去找到對自己各方面需要的資源,這帶來的幫助是滲透到生活各個方面的。

以前我一看到厚厚的書,就兩眼發昏,明知道讀書的好處,總是存在著諸多問題譬如讀得慢、忘得快、記不住等等,總是不能邁出好好讀書的第一步。我有個朋友說:等我花兩個星期的時間,好不容易啃完一本書,卻發現什麼也沒有學會,於是無比挫敗,還不如繼續去追我的劇好了。

對於朋友的抱怨,我很想說點什麼,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我的轉變,得益於曾經看過的一本書——《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的技巧》。書中對閱讀的一些技巧細緻闡述,對我改善自己的不良閱讀習慣非常有幫助。在此推薦給喜歡閱讀的朋友,看看對於成年人的閱讀方式你get了多少。

一、關於閱讀速度

閱讀速度,是很多的人難以堅持的原因之一。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樣,因為看得很慢,等擠出時間把下面的章節看完,前面已經忘得一乾二淨,所以讀書對她沒有收穫,也很難持續帶給她讀下去的快感。而閱讀看似是一種業餘消遣,實際上是一門基本功,因為不管你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我們隨時有可能面臨著短時間內要閱讀大量的資料,這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種挑戰。

在《溝通聖經》一書中作者尼基.斯坦頓說:雖然很多因素可以影響到我們的閱讀速度,但閱讀速度太慢有很能真的是你的錯,因為我們知道,速度慢的讀者往往有些壞習慣。有效率的閱讀則往往運用了某些技巧,而這些技巧是可以練習和學會的。你的閱讀速度可以因此至少增加一半,但是理解程度還是一樣好。

提速方法一:不同的內容,不同的速度。只花很少的時間在簡單的內容上,將剩餘的足夠時間花在困難的內容上。

提速方法二:識別你的閱讀目的。一般的閱讀目的分為三類:消遣、信息和判斷。根據你的目的,更有效率利用自己的時間。

提速方法三:識別你眼睛的移動方式,避免逐個字地讀。要讓眼睛移動速度超過大腦思考的速度,否則讀著讀著你就很容易走神白日夢。

提速方法四:去掉默讀或心裡默念的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刻意加快速度,讓自己沒有辦法去默讀或默念。

提速方法五:不舒適或太舒適的環境,都會影響閱讀速度。注意恰當的姿勢、光線、視力和休息。

提速方法六:增加辭彙量,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二、關於閱讀效率

速度可以保證我們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閱讀,但閱讀的重要落腳點還是在閱讀效率上,用更快地時間閱讀一本書很重要,但更重要是如何更好地吸收到一本書要傳遞給我們的核心信息,如果讓書中的內容更好地對自己有用,成了考驗我們的重要功課。

在《溝通聖經》這本書里介紹了四個實用的技巧:

1、瀏覽分類,找出關鍵詞,了解文章結構。在開始閱讀前,對內容的大致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其價值,知道該什麼時候讀或者投入多少精力去讀。

2、學會略讀。作者說:有的人據說擁有驚人的閱讀速度,也學其實是因為他們擁有出色的略讀能力,他們能把大塊的內容略讀過去,只在遇到需要的信息時才把速度放慢。關於略讀的一些技巧:遇到有趣的地方,不要停下來;先讀標題、目錄和總結、第一段和第一段的第一句;按照邏輯順序把段落的第一句連貫起來;結尾部分放慢,完整讀完最後兩三段。

3、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是讓你閱讀變得更專心的一種方式,比如這份內容的主題到底是什麼?作者有沒有拿出證據支持他的觀點?

4、用回憶來做筆記。不要在閱讀時做筆記,試著讀完去回憶你剛剛讀過什麼,如果記不起來了,說明你的閱讀還不夠有效率,回頭再試一次。

對於每個人,或許都有一些不同的閱讀習慣,但歸根到底我們學習不同技巧的目的,只在於能改善自己薄弱的環節,讓你的知識儲備在專業或者事業競爭中更具優勢。

END

更多個人成長和自我修鍊的內容分享,還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美靈心生活(ID:meilingxinli)。


靜得下心,不會寂寞。


一個人的時候不覺孤單,

一群人的時候不會喪失自我。

知道目光所及之外有更大的世界,

並因此更加熱愛生活。


求知慾越來越強烈
對事物的包容性變強了
意識到自己還差得遠
不了解的人和事不妄加評論
看開了許多,少了許多計較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對我來說,隨著年齡增長,閱讀帶來的可見改變有這些:

1)清晰的價值觀的建立(而且很牢固,很難被外界打破,因為我的價值觀是用自己的邏輯推導出來的。也因此會常蹦出一些古怪的行為,噗);

2)清晰的審美理念(有一套「美為何為美」的邏輯,所以關注自己的風格和身體意識遠大於關注外部潮流);

3)to the point的寫作和溝通能力,較容易說服他人。

以上是親身體驗,或許有局限,但它塑造了我對閱讀的理解——閱讀對人生和魅力的改變,並不是它提供了多少knowledge,而是一種邏輯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一顆強有力的能在未來吸收更多知識的「胃」。

也因此,閱讀的價值在於提升理解力和思維水平,早期搭建思維框架時,多接觸超越現有理解力的書,是比較科學的,把大腦鍛煉得強有力;而後可以愛讀什麼讀什麼。

我們之前聊過「精神甜品」的概念。精神和身體一樣,不能懈怠。越來越多的人只能思考淺顯的話題,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原因在於,我們給大腦餵養的一直都是精神甜品。

精神甜品是指那些很容易理解的書籍、刊物、電視節目和碎片化的知識,我們需要這些東西調劑生活,但腸胃若只接受甜點,人的身體就會虛弱甚至垮下來,精神也是如此。一個人若只接受精神甜點,就無法激發大腦深層的活力,無法釋放最深入和強大的能量。久而久之,便只能考量瑣碎之事;且由於沒有獨立思考能力。


我有一種很奇怪的心理病,就是眼睛不看字的話心裡會特別空虛,發瘋似的想要找點什麼東西讀,有書的時候看書,書看完了看廣告,廣告看完了我就會被空虛吞噬了……引發各種負面狀態。
說說副作用吧。近視600度還在增加中,長時間看書會肩膀疼,脊背疼,眼睛花。今年我22歲,但是覺得自己好像蒼老了好多。小時候喜歡看漫畫啊網路小說之類,在租書店租來,晚上把自己和檯燈藏在窗帘背後看書,或者把檯燈塞在被窩裡面看。我也不想這樣的……只是媽媽特別反感我看教科書和輔導資料以外的書,卧室的門鎖早就壞掉,媽媽還經常半夜來看我。現在媽媽已經不限制我看書的時間和內容了(當然有些書還是不能公開看的),但是半夜我還是會仔細聽她的動靜,萬一她出來我就會立馬把閱讀器關掉,都成條件反射了。
若說好處,便是心中自有一方世界,安定淡然,多多少少有點像《局外人》裡面的默爾索。
世界是更大的世界,學會了理解和包容,從更多的角度去看問題、思考、敢於質疑,堅守自己的底線。
比如說面對群婚、雜婚、人獸可以淡定地接受了。
其他的方面用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當然,我還遠遠不夠。
————————————————————————
鑒於大家都對我所舉的例子很感興趣,今天複習民間文學就順便說說。人獸有盤瓠神話,不是盤古奧。大概情節就是領主說誰能殺死敵對勢力首領就把女兒嫁給他,結果盤瓠,一隻狗,拿來了他的頭。領主不想把女兒嫁給一隻狗,但是女兒說不能失信於人。從此盤瓠和領主的女兒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盤瓠神話是苗族、瑤族、畲族的神話,所以這三個民族是有淵源的。從此表現出的不僅有人獸婚,還有獵頭、敬狗的習俗。什麼是獵頭啊,就是把敵人的首級當作戰勝者的榮耀。
比較奇異的習俗還有產翁制。簡單來說就是男人坐月子。是父權社會和母系社會鬥爭過程中和解的結果。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也是閃瞎我的狗眼。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簡而言之就是女方結婚的時候哭哭哭唱唱唱,哭得越厲害越賢惠能幹……一般是半個月,也有三個月的。剛開始我也覺得莫名其妙,但是它其實是始於「改土歸流」之後,包辦婚姻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改土歸流是改土司製為流官制。又稱土司改流、廢土改流,始於明代中後期,是指將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歷史書上把它寫得光輝而偉大,但是在民間文學裡卻以另一種形式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


會說很多很冷的段子和笑話,沒看過相關書的人基本上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所以我現在寫文章之後都要找一群人看一遍,確認沒有什麼冷段子、冷笑話、艱澀的典故之後才能發表。


1.對別人的事情一般不發表評論 。
2.大大提高了三觀的容忍能力。不管你是LGBT,包二奶,找小姐,我一直就是持路人態度。畢竟這是你的人生。
3.視力略微下降。好吧,這是遊戲的原因
4.經常會從現實想到書里的一些情景。
5.看的越多,越覺得知道的越少。

願自己看到更美的風景。


1.知道自己的閱讀趣味所在,更能夠識別好書與壞書,從而擇精品而讀;

2.更加有定力、毅力和自制力,也更加容易完成目標,因為在讀1500多頁的小說中,你會知道如何把1500頁分為500頁,一步步完成目標;

3.眼界、學識更加開闊,雖然未行萬里路,但讀了千卷書,藉助作者的角度來了解世界,你發現:原來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很多事,千百年前作者已經說透了;

4.能達到和作者的共鳴,且因此引發自己對於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5.有自己對於書籍挑剔的口味和見解,不輕易相信知乎上別人對於書籍的推薦,因為有些書別人看的好看,而你卻不一定喜歡,就像有人喜歡吃榴槤,但是你覺得其臭不可聞;

6.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也意味著,你在生活上的其他地方比如飲食、健身、睡眠等等更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

7.累積自己的閱讀經驗,尋找自己的閱讀方法,從一本書一個作者順藤摸瓜,了解到更多的作者和書籍,打開更加廣闊的閱讀視野;

8.寫東西的時候更加容易信筆拈來,因為有一定的積累,同時也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文筆有所提高;

9.開始一種新的學習和興趣愛好時,更加能夠堅持,比如跑步、瑜伽、畫畫等等;

10.以上這些雖然抽象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你和你的生活,且你可以將其在今後對孩子的教育中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陪伴~


確實更宅了;
沒少蹂躪自己的眼睛,iPad pdf,手機 Kindle, 躺著趴著翻紙質……好在歷年體檢視力還算沒下降,真得感謝上帝他老人家!
與人交流的能力,看對象,比讀書少時呈現更大的差異,交流對胃口的談上幾個小時可以不重複,不對胃口的幾句也就沒了交流的興緻,雖說只要對方還有交流的意願保持不冷場還算可以做到,但是內心卻更容易疲憊。
閱讀變得既挑剔,又寬泛;
挑剔的是,暢銷書、成功學變得敬而遠之;瀏覽目錄覺得讀過之後留不下什麼印象的書也就沒了興緻;不過再去看目錄選書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一本書讀下來,作者如果是個喜歡旁徵博引的人,而且這個作者又很對胃口,那麼想讀的書基本可以碼上幾本了,這幾本讀罷,想看的會更多。
很典型的就是劉未鵬的《暗時間》,看完之後的感覺就是,「我去,進化心理學這麼有意思啊,我好看看 D.M. Buss 本人的作品!啊,《別做正常的傻瓜》這麼好看嗎?」;
之後就是「我勒個去,奚愷元的實在太贊了,他的《撬動幸福》也要看看看,啊,奚愷元多次提到卡尼曼,卡尼曼在獲獎感言時提到了奚愷元的試驗,《思考:快與慢》也一定要看看。」
相互影響原本覺得看不下去的東西現在看起來覺得很happy,翻上幾頁可能就冒出點能搭接上的內容,人對熟悉的東西總是有點喜悅嘛,只要不是太過熟悉以至於生理喚起水平變得極低就好,《拿破崙傳》讀過,再去看《悲慘世界》也就不覺得太厚了。
有時還能搞出來點意外的興趣點,市政隧道工程知道點皮毛後,看《悲慘世界》講到巴黎的下水道地下河系統的修建,不免驚嘆原來兩百年前的隧道工程就是是這麼搞,真TMD神奇!這施工方法是不是CD,CRD工法的前身涅!
PS:跑去看李玉民那版《悲慘世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太喜歡拉塞爾·克勞了,哈哈,趕在看電影前花不太長的時間就看掉了,當時還真是蠻效率的。
變得很懶,不喜歡外出了,總覺得不如隨手拿本想看的書,半天分分鐘就過去了,而且身心愉悅,愜意非常!
感到自己無知,遇到問題總喜歡拿幾本書的觀點來交叉分析一下,不太敢自己隨便下結論了,極端的情況下會拿出手機 wiz 關鍵字搜索一下,確認自己引用的是正確的,這真的很糟糕。。。


由無知變為知道自己無知。


我是有長期閱讀習慣的人,從小就愛看書,但這一漫長的過程也曾中斷了那麼幾年(高考的時候完全不敢看應試書籍以外的書,上手了就沒有辦法拿下來),現在正在恢復,強迫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抽時間靜下心來讀書。

  • 首先是我的閱讀時間習慣表:

早上: 7:00—8:00(6:30 起床,10點以後上班所以早上時間比較充裕)
晚上:10:00— 11:00(前後可能會有半個小時的調整)

這樣即便是工作日也基本能保持有2個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周末沒事做的話一般待在家裡閱讀時間就會更充裕,一周下來能比較仔細地看完2本甚至3本書。

  • 以下是變化:

一 表達。辭彙明顯豐富了很多,聊天興之所及之時很少會出現找不到詞語表達自己意思的尷尬情況了,反而能在對方滿懷期待看著你支支吾吾的時候幫他說出他想要表達的那個詞。同時寫文章也比以前流暢了很多,不用花很多時間在遣詞造句上;

二 邏輯。很久不好好看書的腦袋會像缺乏整理的儲藏室,亂糟糟的一團,既不方便自己找到有效信息,呈現出來的內容也會讓別人摸不著頭腦;堅持看書下來這種情況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輸出內容時會自然而然符合一定邏輯,既有前因後果,又有條有理;

三 心態。對我而言,閱讀的最大意義是為我提供了一個暫時遠離日常工作瑣事的小黑屋,同時它也是我尋求生活答案的一個窗口。早上閱讀完以後會覺得神清氣爽,大腦開始漸漸地蘇醒進入狀態,開始規劃今天一整天的內容;而晚上閱讀完以後工作中遇到的多數困擾基本會在書中得到一個不錯的答案,整理、總結完便又覺得今天是收穫滿滿的一天,得以安然入睡。當然,看到某些無聊的書也會更好地促進睡眠:)。

  • 再者是一點小建議:

不要急於從閱讀中收到什麼效果,從享受閱讀、培養閱讀習慣開始,能夠長期堅持並最終從中收益的活動其實是不需要所謂「耐力」的,村上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里我最喜歡也最贊同的一句話就是:

喜歡的事兒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兒怎麼也堅持不了。

最後,題外話,這本書是我最近又拿起來重讀的書之一,非常值得反覆閱讀。村上的小說老實說我是看不進去的我也不會勉強自己看,但他的這本講跑步的集子卻出意外的合我的胃口,解答了非常多近期我在工作中、生活中出現的困惑,讓我有想為它寫書評的衝動。

願你們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看經典到不敢隨意閱讀的書籍?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有哪些古詩詞是值得背下來的?
你讀過的最不喜歡的一本書是哪一本?
非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想學習市場營銷,應該看哪些書籍或教材?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閱讀分享 | 讀書筆記 | 閱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