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本科為什麼不能像美國綜合性大學本科一樣入學時不分專業錄取?

為什麼中國大學錄取,不能像美國一樣,按學校一攬子招生,進來之後再自選專業? 怕生源分化太明顯?各學校的優勢依然在,應該不用擔心吧? 怕冷門專業招生難?但強迫招來的學生畢業也不從事這個專業工作,還不是一樣後繼無人? 怕熱門專業人太多? 美國的大學為什麼不擔心這些問題呢? ~~~~~~~~~~~~~~~~~~ 謝謝大家的熱情回答,樓主的問題不夠完整,補充一下,主要關注點是:美國大部分(不是全部)大學錄取時不分專業,入學後大二根據一定標準讓學生自由選擇想選的專業(不是完全的自由選擇,也要看成績和大一修的課程,但篩選標準並不嚴格,大部分人都可以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為什麼中國大學不能這樣?(少數中國大學已經這樣做了,其他大學為何不效仿?) 說熱門冷門專業錄取分數就應該不同的就不要回答了,這根本不是答案…說供給需求的不要鬧了,古典經濟學有看不見的手lol。美國也有熱門冷門,但大部分學校還是一攬子招生了,題主的關注點是中國為何不能大面積實施。


完全不分專業目前來看是不可能的。

可以把基礎課程接近的專業歸為一類培養。


主要原因還是中國沿用的是蘇聯的教育體系,其目的是培養工業社會的螺絲釘。


上面各人都提供了自己的視角了,以下僅從本人所看到的來說說,
個體方面來說,一些冷門專業根本沒人願意學,比如農學,農村學生的不願學、城市學生學這個「先天」劣勢。
真如美國那樣,估計農學之類專業就基本沒人學了,一些人選課體驗過農學既不是想像中的歐洲田園詩,又不是美國大農場機械化標準化後,基本不會再對他有興趣。
美國歐洲很多學農學的人是農場主之子,另一面人家在那方面也有很多成熟的大企業。西方國家,從發展的時期看,早就過了圈地時期。
宏觀方面,保留有計劃時代特徵,當局策略、思路問題,具體不展開談。其他答案里可見一二。

「看不見的手」土壤不一樣,而且策略不同,當局的思路就是一個字「快」,,四個字「趕英超美」。

這種方針下的後果,自行判斷。

——————————————————————————
再談談其他答案里中國大學的應對策略,
1,轉專業
就自身畢業的某「三個數工程」本科來說,轉專業基本是傳說,要求第一年專業成績前5%,且要學院領導同意。然而達到這個要求的人還想轉的人不用說也知道有多麼少,況且一般學院領導會各種大忽悠,做思想工作,描繪本專業遠大情景。。。。。
2,有答案提到東部一些院校已實現。

然而,1,畢竟之前還有文理分科這一大毒草存在。依然不徹底。2,應試教育。3,大部分學校仍然還是無法實現。原因可能是意識問題(如家庭,個人,社會,當局等),或者因為大學是由官管,官僚體系普遍偏保守。以及,意識形態、統戰等問題。

那麼在目前的情況下,受害最大的是哪些人?

落後地區的開眼學生。

如果從大學之前的中學時期來看,落後地區開眼學生。處於欲求知而不可得的處境,特別在網路不發達地區,落後教科書內容無法滿足求知需求,甚至看來很扯淡。如政治課本。

欲求知而不知有哪些知識,這樣的學生容易陷入空虛和神秘主義。(迷信土壤之一)

教材考慮的對象是人口的最低水平,當前保護的也是那類。
將兩類人強行拉成同一水平。原因不可展開。

改革問題,如果不想改,總會找到無數現實非現實,客觀非客觀原因。
很多理工科生忙站隊做紅小將,too young。
要是連你們這些只看過教材的人都對付不了,編教材的人可以滾了。

3,信息不對稱是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發達國家有學有餘力的中學生直接和大學對接、參與的情況。
4,思潮(歷史)不同,很多理工生覺得思想的延續性、傳遞性問題不存在,想尋求更客觀(物質)的解釋,然而這是客觀存在的,做個定量也不是什麼難事。


大家都想學某個專業,但總人數是有限的,必須有一套機制來決定誰可以學到自己想學的專業。這個機制就是優勢生源優先配置資源,哪些是優勢生源呢,我們默認分數高的就是優秀的(大家都是這麼默認的)
因為自由選擇專業是不可能的,不管是錄取後分專業還是錄取前分專業,最終都是看成績。沒有大區別。


我記得在知乎上看過類似的問題,比如:為什麼中國大學人才培養機構做不到寬進嚴出?
歸根結底,就是人口的問題。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


我當年離東大建築就差一分,結果錄取到了自動化。

如果真能這樣自由選就好了,不過一個大學最王牌的專業和最落魄的專業,錄取分數肯定是有天壤之別的,那題主覺得高考時該用什麼分數錄取一個學生呢?


浙大就是這麼搞的。很多學校,比如北大轉專業也很容易。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還是中國教育資源匱乏,社會風氣浮躁,學生選專業功利。

再者,美國也不是能隨便選專業的。很多學校的Pre-Law, Pre-Med都比普通專業難錄取很多。同時,比如Columbia Engineering要比Columbia College好進很多,Penn的Wharton Business School要比Penn的其他學院要難進很多。(以上都指的是本科)

但是,美國的專業選擇自由度還是比中國要大很多的,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中國教育資源匱乏和人民意識形態有關。


可以進校以後申請轉專業啊,不少學校已經逐漸放開了。雖然談不上是自由流動(名額有限,成績要求,面試要求等),只要有愛總能想辦法爭取得到。

與分不分專業錄取和能不能轉專業相比,真正核心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忙著備考刷題,根本無暇培養興趣愛好,也無暇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哪些大學哪些專業能幫助自己達成這些目的。即使思考過了,高校和考生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考生容易用道聽途說+一廂情願的大學幻象來主宰自己的錄取乃至大學生活。在這一前提下,就算放鬆專業限制,他們該迷茫還是會迷茫,該庸碌還是會庸碌。沒用的。

補充一下轉專業的問題。不清楚美國大學轉專業自由度是否如題主所言。在我們學校,每年向大一和大二學生開放一次轉系申請,不同系有不同的配額、硬性要求和申請流程。有的系有GPA要求(年級前X%,叉院是10%,軟院是30%),許多系需要面試,另外可能有額外卡人的地方(叉院要求選修過他們的核心課並取得優異成績,至少原話是這麼說)。轉系的行情是,有些系是轉出大系(如生物系),有些系是轉入大系(如經管,計算機)。如果轉系配額取消,要求放低,人員流動加快,校內不少系難以留人,這是校方的現實考量。


不分專業錄取,你要那些高考考的好的與考的差的怎麼體現公平競爭中贏得的權利,


就我所知道的,美國也一樣每年都有大把人往CS轉


學校大一開學會劃一個分數線,然後考試選出幾十個人,這些人都是不分專業的,大三的時候隨便選專業,不過認識的人基本上也都是選的那麼兩三個熱門專業學校王牌專業,基本都是當時他們的分數都能讀的。甚至一大部分人就是當時自己的專業啊。所以就算一開始不分,最後結果還是差不多吧。
學校沒有大面積實施估計是他們大一大二基本上要把工科一多半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都學了,不然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喜歡哪個啊,可是真的會累死!!!我見過有在期末考試一個月瘦了十幾斤的。課程太多估計不是所有人都能跟得上吧,學校也要考慮大家的能力是吧


進來之後再自選專業?有啊,浙大大類招生,大二再分專業。
怕生源分化太明顯?浙大在浙江省招的提前批只准在應生大類里選擇專業,不得換專業,不過我認識提前批錄取大一成績很差的人轉去了其他大類最熱門的專業。
熱門專業人太多,冷門專業人太少?浙大的學生可以自選專業,但是能不能進專業,那是專業選學生的事。按GPA排名錄取一部分,後面一部分另加面試後結合面試成績錄取,但是面試基本只是一個形式,最後還是看GPA。不過走這個形式對某些人還是有意義的。某些熱門的專業,還自行安排筆試,筆試成績結合GPA進行排名後錄取。進不了自己選的專業,那就麻煩移駕去沒招滿人的專業。


中國的學生太功利,在中國實行不了。比如說讓你選專業,而且是不按成績自己隨便選,那麼金融這種專業豈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到時候畢業怎麼辦?據我所知,浙大這種大類招生,細分專業時也是按績點自己選的。


我覺得其實這樣更好
將學校的具體專業作為一個志願,然後實行平行志願,高分先選,比如我可以第一志願廈大會計,第二南開金融,這樣就能最公平的使大家都學最想學的專業。
至於邊緣專業,肯定不會沒人學的,只是生源質量問題,不尊重個人價值觀的調劑政策兼直是犯罪。


有啊,上海大學就這樣,第一年分三個大類:人文理工經管,第二年,再分專業。至於前面說的太多人選一個專業,那就靠績點排唄。不過經過一年的學習,反而大家的興趣倒都分散了,不會一窩蜂


中國教育具有補貼性質,政府出錢,教育要按政府的要求來,如果中國大學收費像美國大學收費那麼高,學生入學不選專業,學校巴不求得呢,這樣你就能修更多學分,待更長時間,學校就能收更多的錢了。


我是cs的,我們學院已經這麼做了。至於學校不分專業這不科學也沒有必要。學校各個專業配置有好有壞,入學成績有高有低,地區也有差異。這些差異對於競爭壓力巨大的國內環境有決定性影響。從個人角度,也應該按照自己的興趣,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最後,如果你真的特別熱愛某個專業又當初腦子進水的話還可以努力學習申請轉專業,雖然略難……其實我只是覺得這個問題充滿了中二的氣質所以忍不住寫了這麼多……捂臉


我就送你幾個字:窮、沒資源。


推薦閱讀:

如何克服懶惰並且更投入地學習感興趣的東西?
養德國牧羊犬是怎樣一種體驗?
刻意培養興趣會緩解還是加重憂鬱症?

TAG:教育 | 大學 | 興趣 | 就業 | 興趣和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