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獃」是一種生理需求嗎?
「發獃」有什麼生物學意義嗎?
謝芝士小雪糕 邀,不過並不是完全專業相關的問題,在此拋磚引玉
簡要的答案是:發獃很可能是一種生理,心理需求。普通的發獃過程,可能有助於大腦找到創造性的過往問題解決方案,也可能幫助記憶的形成。不過發獃時常與快樂指數呈負相關,發獃時間越長,往往越不開心。
- 創造性的過往問題解決方案是什麼鬼?!
很多人都經歷過發獃時頓悟的時刻。剛剛交完考卷,放空的時候突然懂了必錯的題目。剛剛面試完,等地鐵發獃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有話沒說...但其中的科學邏輯一直少有研究。直到2012年的時候,UCSB大學的研究者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叫做
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
被走神激發的靈感: 發獃有助創意的「生成」
一下子激起了眾多發獃愛好者的興趣..(大誤
在這個研究中,一開始,研究者邀請所有的志願者進行了一項「非尋常使用任務測試 UUT」。在測試中,志願者被要求儘可能多的列舉物品的非正常用途 (比如用來跪的搓衣板)。隨後,志願者被隨機分為四組,分配任務如下:
- 12分鐘內連續做一項腦力密集型型工作。
- 12分鐘內連續做一項腦力要求不高的工作。
- 休息12分鐘
- 不休息
在完成上述任務後,所有志願者再次參與了一次主題類似的 「非尋常任務測試 UUT」。
而後,研究者將實驗一開始時的UUT結果和進行不同任務後的UUT結果進行了比對。發現第二組,也就是連續做12分鐘腦力要求不高工作的人的第二次UUT成績顯著增加。
研究者同時發現,第二組,進行腦力需求不高任務的志願者,有著最長的放空時間。 由此得出關聯性結論:發獃的過程,可能有助於大腦找到創造性的過往問題解決方案。
- 發獃幫助記憶形成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幾十年前,人們就發現,大腦皮層在休息放空的時候會有神經活動。在2010年的時候NYU的PhD學生Arielle Tambini做了一個實驗。在不知道有後續測試的情況下,志願者被出示了幾組圖片,而後被指示進行短時間的發獃「操作」(原句為think about anything that they wanted---腦洞開的越大越好)。在一段時間的發獃之後,志願者們參與了了一次小考試,成績被記錄在案。(整個過程當中,志願者被fMRI儀器所監測。)
通過分析fMRI數據和測試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在放空時被激活的皮層和負責記憶的海馬回的神經活動水平關聯程度越高,測試結果越好。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放空,發獃可以幫助記憶的形成。
- 那發獃和不開心有什麼關係呢?
很久很久以前..幾位開發者開發了一個手機端的應用程序,簡單來說,就是隨時彈出彈窗,要求用戶分享即刻的活動內容和心情。到了2011年的時候,這個應用程序已經從15000個用戶手裡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筆者注,這種app為什麼還沒被卸載..),進行分析之後,開發者發現,發獃和快樂往往呈負相關。以下是一些數據:
- 放空時,約有56%的人感到開心
- 專註時,約有66%的人感到開心
- 洗澡時人最容易放空
- 干羞羞的事情的時候人們最專註
更詳細的解讀工作因為專業所限就不瞎解釋了。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請觀看Matt Killingsworth的TED演講:
Matt Killingsworth: Want to be happier? Stay in the moment
希望大家能獲得啟發
Reference:- Baird B, Smallwood J, Mrazek MD, Kam JWY, Franklin MS, Schooler JW 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 Psychol Sci. 2012;23: 1117–1122 doi:10.1177/0956797612446024 [PubMed]
- Matthew A. Killingsworth and Daniel T. Gilbert,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12 November 2010: 330 (6006), 932. [DOI:10.1126/science.1192439]
- Tambini A., Ketz N., Davachi L. (2010). Enhanced brain correlations during rest are related to memory for recent experiences. Neuron 65, 280–290. 10.1016/j.neuron.2010.01.001
我覺得發獃跟清明夢有一拼,而且正好相反,清明夢做完特別疲憊,發完呆之後神清氣爽
我說的發獃是指特別單純的發獃,有種醒來之後一眼萬年的感覺。
小時候(大概十二三歲)去寺廟上香,我就記得當時感覺無聊就看著一個佛像。醒來以後就看見我家裡人圍著我,還有兩個老僧。
我依舊清晰的記得老僧給我說,我有大慧根,如能遁入空門,前途無量。
我當時有種被狗日了感覺,貧僧的沈佳宜還等著貧僧去度化她嘞,誰有空跟你耗
到現在我一直都認為,所謂的老僧入定不過是另一種發獃而已。只不過他們是專業的,所以有種神秘感。
最後總結一句。發獃這件事情,是很有意思的其實是刪除緩存文件加整理磁碟碎片。。。
發獃可以屏蔽外界信息,讓機體處於低耗能和低佔用率這樣一個狀態。人的認知方式大多屬於「簡化信息」這樣的手段,因為人腦處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發獃也可以稱作是一種自我保護。
【發獃】是跟【思緒】相對應的。
人發獃的時候,腦子裡是沒有思緒的,是一種活在當下,沉浸在現實中的感受。
而思緒關注的,則是過去和未來。
思緒太多,人就會逐漸失去與真實世界的聯繫,陷入各種情緒中。這時候,需要適時地斷一斷電,關掉思緒,把注意力拉回到現實,拉回到你眼前所見,耳中所聞,拉到視線所在,你重新和這個真實世界建立了聯繫。
發獃的時候,你的腦中不再是雜亂的字句和語音,不再是情緒與思慮,你只會聽到周遭的聲音,看到眼前每一處細節,而這些聲音和視覺的細節都被放大。
你會發現,原來這裡有這麼多聲音,蟬鳴鳥叫、小孩跑鬧、樹葉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擺動著,自己的呼吸和脈搏……
最妙的是,你並不需要思考它們,你只是實實在在地觀察、靜靜地欣賞,這並不需要牽動你半點的思緒,而你則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
活在當下是一種美妙的感受,這就是人為什麼需要發獃和放空的原因。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NEO.做動物做久了想做下植物吧……
花一輩子時間趕時間,我也想找個時間等時間
覺得不是生理需求而是心理需求吧。人也需要一個沒有煩惱沒有喜悅沒有一切情感的放空自己的一個短暫時光。無關乎有無意義,就是靈魂出竅一般的暫時的寧和舒適而已。
上帝在玩模擬人生,然後去洗了個手……
是。視覺器官聽覺器官約好了一起出去抽根煙,大腦這個包工頭屁顛屁顛忙著散煙。
簡單的說就是,卡了…
發獃是人的大腦對於外界事務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發獃是正常人的一種心理調節,偶爾發獃無傷大雅,還有利於健康。
發獃的時候一般腦洞大開,充滿想像力,盡情遨遊暢想,脫離現實世界。
人活著,是需要幻想的。
大腦進入了空閑狀態,暫時沒有活動的進程運行
我有個大學舍友,就喜歡發獃。
她的發獃方式就是晚上,在大家都
在上晚自習的時候,一個人默默的坐在上鋪。
拒她說,她能持續好久,大概2個小時。
我就好奇的問,那個時候她腦袋裡在想什麼,她說什麼也沒想,就是完全放空大腦。
該舍友嬌小美麗,而且性格很好。
我一直懷疑她為什麼沒有男朋友,大概有些人就是情感方面超級遲鈍,超級大條。瀉藥,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
通常對於我來說 發獃是累了,身體或腦子的其中一個。大概是能量不足以支撐思維活動了【笑地球online掉線了
壞人,懶就懶,還要找借口!
屏幕保護模式啟動……
嚴格地說,不存在「發獃」這個現象,自然也就不存在「發獃」這個生理需求。
你看到我目光獃滯著坐在書桌前,保持同一個姿勢不短的時間,這時你就可能說我是在發獃。
但其實我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心理活動,都表現出所謂的「發獃」這種外顯狀態。
比如,我可以在心算一道很長的數學題,我可以在進行冥想,我可以在計劃晚餐吃什麼,我可以在想像自己在海南旅遊,我可以在練習憋氣,我可以只是故意保持這個狀態讓你以為我在發獃,我可能是在走神,我也可能僅僅是睜著眼睛休息。
而人們以為發獃就是腦袋空空如也,什麼都不想,並且身體姿勢幾乎不變,目光還得獃滯。但這種狀態實際上不存在,或者有許多不同的狀態都滿足某個「發獃」的表現。就像人們可以設想有一個最大的自然數,但一旦精細化地思考最大的自然數這個概念,我們就會發現沒有這樣一個數。一旦你精確化地考慮「發獃」,你就會發現它是一個不存在的現象,既不是生物學現象,也不是心理學現象。
人們在意識層面,看起來可以不處理任何信息,不進行任何心理活動。但其實,在無意識層面,我們依然有無數心理活動要進行。
發獃這個概念之下,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心理活動都是它的外延,這是因為它的內涵很模糊。如此模糊的一個概念,我不建議談論它是否具有另一種屬性。先問存在不存在,再問是不是 - 哲學與心理學的小秘密 - 知乎專欄推薦閱讀:
※蜘蛛有記憶力嗎?
※橙子比米飯甜,但是米飯比橙子含有更多的糖,如果一個人吃米飯像橙子一樣甜,是不是說明他進化得更好?
※近一萬年人類智力有明顯進化嗎?
※狼在什麼情況下會吃草?
※除了大熊貓外,現在世界上有哪些能夠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