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美國可以把本來很幼稚的個人英雄主義拍得這麼高大上且有深度?

如題 標題好像有點嘲諷。。。我記得我看過一個回答 說要想劇本好看 首先你要把反派當個人看 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 只是因為和主角對立他們才是反派等等。。 但即使如此 事實上這些東西在最早的時候 確確實實是很中二的。。。反派動不動就要毀滅世界 正派又有各種各樣的原則 比如蝙蝠俠從不殺人 這個設定其實是很扯淡的 但是就是變成一種特色 一種信仰 而且讓人覺得很帥很崇拜 這些設定都是很天馬行空的 但是就是讓人感覺很有代入感 還有很多類似的 就不贅述了。。 我並沒有簡化個人英雄主義 我想表達的是即使劇情非常的豐滿 設定擺在那裡 換成別人就弄不出來


不太同意 @PurpleLight的觀點。
個人英雄主義,絕對不是廉價的,不是

一個淺顯的、容易感染人的、製作和圈錢都更方便的類型範式而已

但凡把一個事情看的很簡單,彷彿只要知道了答案我也可以做的,基本都錯了。
你知道了某個魔術技巧,你以為你能上台表演了?差得遠呢。魔術表演的根本魅力不在於那個Trick,而是如何爭取觀眾。

大部分人把好萊塢看做當年的船堅炮利,和一百多年前洋務派看問題一樣。以為好萊塢電影的成功就是技巧的成功,商業手段的成功,是幾百本編劇技巧書的成功,是營銷的成功,是計算機動畫技術的成功。覺得人家是「流水線」生產電影,而我們是作坊式,彷彿只要流水線了,一切就好了。只要學到這些技巧,就可以富國強兵,振興中國電影,真是百年還走回頭路。
我只知道,奔著錢去的人,通常都賺不到錢。
技巧當然要學,只不過那始終是一個二流狀態。要學的只有一件事情:內心深處承認幾千年來我們對人的不尊重。
中國主流電影從來不,也不打算去講一個人的故事,講的,永遠是「道理」。無數次的電影策劃會讓我明白,一旦給你拍電影講故事的權柄,立刻就開始回到一種本能狀態了。

什麼時候把這個搞明白了,真的有啟蒙和文藝復興了,再來說說你對個人英雄主義的看法。現階段,極力貶低個人英雄主義,無異於夜郎自大。

將幾條評論拉上來,方便闡述。

知乎上確實很多人害怕深究到政治中,因為他們堅信政治要麼是醜惡的,要麼是和自己無關的,要麼是根本扯淡的。但是政治確實就是根本,政治不是僅僅指權力,體制,政治本質上是文化和價值觀。不聊政治,沒辦法聊文化。這是我和很多人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中國個人英雄主義,零星的確實是有,也特別難能可貴。只不過,革命敘事中的所謂個人英雄主義,那都是假的,比如在別的答案中出現的什麼董存瑞什麼的,那根本不是個人英雄主義。

NO ST
只有一點有疑問,
【奔著錢去的人,通常都賺不到錢。】
可是那些如小時代、跑男、爸爸去哪兒大電影這種東西就是奔著錢去的,可結果證明這些電影也確實賺到大錢了…

羅登(作者) 回復 NO ST
你錯了,小時代可不是奔著錢去的,因為那是郭敬明的夢,那是真實的他,他的想法和表達欲,他就是要表達他的世界觀。這一點,他是真誠的。
真的要奔著錢去,就是不是郭敬明卻假裝自己是,模仿郭敬明,依葫蘆畫瓢去拍類似小時代的,那才叫奔著錢去的。失敗是必然的。
跑男和爸爸去哪了,原本就在電視上成功了,去電影市場只不過是多收一筆錢。反而你要是去了湖南衛視,你會被他們真誠地為電視娛樂業超強體力和智力的投入所嘆服,他們是認真的,真是一群雞血人,不成才怪。


個人英雄主義是政治批判話語溢出到了文藝世界之中。所以單純把這個概念電影藝術的領域中根本沒有探討意義。
簡單而言,從伊瑟(Wolfgang Iser)到費許(Stanley Fish)到羅蘭巴特,我們將所有創作的文本從原來封閉的製成品變成一種規範材料,以建構其文本性和開放性。於是在文化批判中,我們不一定要遵從原本作者既定的表達內容,而是從文本符號中由現世和閱讀者的語境和社會意義來進行討論和批判,甚至讀者的閱讀本身就是基於文本的在創作而並不需要去還原作者的價值語境和隱喻(因為沒法還原,不過可以用作我們閱讀理解的材料)。這就是所謂的「作者已死」。於是,這種觀點,事實上在被引入到了政治批判中,於是在政治理論的交鋒之中,往往會將某一個社會語境或者意識形態的文學藝術作品來詮釋其所反映的時代價值觀和社會主流傾向,以及潛在的社會規則(而不是如古典時期,我們倒過來理解文本)。。
於是,藝術作品就開始了從工人運動到平權運動等公共政治活動中,被無數次拿出來作為批判對象。女權主義對於父權社會起源的研究會運用到去解讀古希臘悲劇中蘊含的母系大家族倫理向父權倫理的轉變,而從玫瑰色運動(廣義上也包括五月風暴)之後誕生而來的左派運動,和蘇聯體系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這種批判性行為就推向了高峰,所謂的「個人英雄主義」批判也就誕生在這個背景下。而藝術家這個階級從商業社會到一戰前期,短暫的歐洲文人階級慢慢解體之後,二戰後的藝術家們就開始成為夾在政治實體和大眾之間的遊離者,同時被政治和大眾襲擾著,於是慢慢組成了藝術家獨立的話語世界,在對古典美學的改革和對於工業社會的反思下,慢慢將藝術創作的話語世界與大眾拉得越來越遠,在政治表述上也越來越隱晦。
當然,賺錢的時候還是會走入大眾語境的。

而個人英雄主義實質上首先是批判「古典英雄史觀」。我們高中教材中將這種批判解讀為「勞動大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解讀得有一點粗陋。事實上,英雄史觀以及古典英雄主義文學會被左派理論家批判,來自於這樣幾個東西:
1,古典英雄主義是帶有明確的階級意識的,歐洲史詩作品中的英雄必然有著比較有來頭的血統,或者代表著某種神學共同體中推崇的價值觀,或者說出身於一個特定的階級。
2,並且在此基礎上,古典英雄的敘事往往是整個共同體推崇的價值尺度的集中體現,並且往往史詩的敘事是在反覆陳述我們現有共同體統治和階級的合法性,以及現有倫理推崇的正當性。這種事情,從血緣部族,帝國,宗教都喜歡這麼干。
3,英雄史觀強行將歷史變成了一種人本視角的敘事,而不是左派理論所推崇的社會性實驗集中地或者說歷史語境。

這就是被批判的」英雄主義「。
而」個人「就更明顯了,在新自由主義代表著中左拿起自由價值觀的大旗前,個人自由一直是保守主義者和古典自由主義者的專利,而在社會主義陣營,包括歐美文藝界的左派看來,這如同在後工業的虛妄中自High,而且忽視了隱藏在自由大旗下的社會不平等和系統的複雜性,妄圖回到原有階級社會中的無知而冷感的自由聯合體中。在自由大旗被左派搶走之前,個人主義同樣是被批判的對象。

於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批判話語,不僅僅存在於那個年代的我國,幾乎在整個左派運動中都存在,實質就是政治批判將火力集中在了文藝作品上。

但是,我們拋開政治,完全回歸到文藝作品領域中,個人英雄主義本身並不是幼稚的,事實上他是成文史中的大量敘事中都存在,而文藝作品的塑造邏輯中,我們也或多或少地在引用這種敘事邏輯,19世紀小說文學中的人物敘事本身也是在表現當時社會中一些價值觀衝突,並將作者推崇的價值譜系給完全投射在了主人公中,當然這一線路在現代主義興起後開始慢慢有所改變。古典時期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在政治學誕生之前,建立政治史的方法本來就是君王--貴族的個人表演,我們專註於這些人物利益糾葛甚至很晚期才去關心起政治結構的分析。所以說,大部分我們接觸的文本都帶有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邏輯。

那麼,工業化的電影自然會延續這種在我們審美體系中常年存在的敘事邏輯,也在簡單貼近一些平庸的價值觀,並且在情節容量極度有限的商業電影中,這種人物設置本身是符合集體創作中的優化原則的,這更多是文化工業市場所帶來的改變。在不改變這條敘事邏輯的前提下,電影工業人開始費盡心力去補充其他的元素和細節,就組成了我們現在主流的好萊塢大片。。從藝術解讀上當然是平庸的,但是藝術表現上完全可以做到一個方向的無數次超越。

當然由於消費市場的迭代過快,作為被動消費者有著天然的話語權也對電影工業有疲態。於是」個人英雄主義「就被大眾擰出來,直接扔到專業人士臉上,讓人無所適從;而對於文藝片」裝逼「的批判也是同樣的邏輯。。當然從社會學邏輯而言,就是我開頭提到的那個原因:

「而藝術家這個階級從商業社會到一戰前期,短暫的歐洲文人階級慢慢解體之後,二戰後的藝術家們就開始成為夾在政治實體和大眾之間的遊離者,同時被政治和大眾襲擾著,大眾由於消費權利而帶來了話語權,無數次從消費市場產生某種審美強制性;原文人階級和世家體系的解體也造成了藝術家們獨立話語權的喪失。於是慢慢組成了藝術家獨立的話語世界,在對古典美學的改革和對於工業社會的反思下,慢慢將藝術創作的話語世界與大眾拉得越來越遠,在政治表述上也越來越隱晦。」


文革的時候有個重要的文藝指導理論,三突出。

姚文元把它概括為三句話,你們感受一下: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實際上,好萊塢的英雄電影不也符合這個原則嗎?原來回答過這個:我原來寫過這個徐克為什麼會拍《智取威虎山》這種主旋律的影片? - 霍真布魯茲老爺的回答,你可以感受一下。

所謂的共產主義文藝排斥個人英雄主義嗎?並不。楊子榮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李玉和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阿慶嫂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共產主義要的無非是無產階級的英雄罷了,怎麼會不要英雄?

用共產語文或者共產主義文藝解釋這個問題未免太過武斷了。

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精神和樣板戲是共通的,但你要說這些玩意有多有深度,並沒有,只是比較成熟的類型吧。

中國有沒有自己的高大上的個人英雄主義作品,當然有哇,武俠不就是嗎?黃飛鴻拳打腳踢如何就比不上蝙蝠俠了?
日本有沒有自己的高大上的英雄主義作品,當然有哇,jump的那些熱血漫是什麼?

只不過美國人喜歡超級英雄,中國人喜歡武俠,大家中二的方向不同罷了。


首發微信平台:霍老爺的小木屋(ddz_233)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給你一個大盜賊的視界


「個人英雄主義」,這本身就是共產語文和共產文藝觀發明的偽概念。

我只知道在文藝創作領域有英雄主義,或者古典英雄主義(以及某種奇怪的後現代英雄主義)。卻不知道個人英雄主義,或者相對於個人英雄主義的所謂集體英雄主義,這些帶有強烈共產語文標籤的意識形態定義,在文藝創作或者思想史上是否真實地存在過,有何作用,如何界定。我個人的傾向是根本沒有這碼事,以及我認為所有帶有強烈的共產語文文本特徵的文學史、文藝論著等所下的關於「個人英雄主義」意識形態的結論都是放屁。

當一個人刻意強調「個人英雄主義」這由共產主義文藝觀批判西方意識形態時發明的六個字的時候,他就已經掉入了共產語文的可怕語境之中,他的任何文本邏輯都和貴國官方的所謂文藝思想文本使用的語文如出一轍。

鑒於我們大陸人多多少少都曾經受到過共產語文的偉大旗幟的影響,甚至很多人如今寫東西依然習慣甚至沉醉於官方文藝觀文本範例下的共產語文文體(這時候特想 @cOMMANDO家的招老哈哈哈),所以還會生髮出「個人英雄主義」很幼稚這種思考不足為奇,可一旦你意識到連「個人英雄主義」這個辭彙本身都是共產語文和共產文藝觀發明的一種意識形態概念,是對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一種褻瀆和歪曲,進而變成攻擊西方現代文藝作品和意識形態的一種大帽子,而非真實存在的一種創作思想,那你就知道你的思考有多可笑了。

思考一個偽概念是否幼稚,甚至在這個基礎上思考「這個偽概念好像只有美國佬會玩啊(你的原文是高大上和有深度,你看你把共產語文和現代網路語文嫁接到一起不難受嗎)」,你這種行為雖然不是典型的中二(當然你認為蝙蝠俠不殺人是中二這確實夠中二),倒是有點被共產語文洗腦後(你們自己當然不會承認你們被共產語文的影響,反而會強調是自己的選擇,呵呵)的微博兔黨風範。你們不知道的是,共產語文這種文本格式在形態上就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附加效果,會不自覺地把你的思想禁錮塑造成一種固定的模式,用「個人英雄主義」這種偽造的概念去攻擊西方個人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典型行為。

最後附送一點非共產語文的文藝知識。英雄主義,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文藝創作觀,幾乎和造神運動同時產生。如果說造神來自原始人類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和恐懼),那英雄的誕生就代表了原始人類同時對命運的抗爭。原始人類的生存環境是那麼的惡劣,甚至在食物鏈中也就是和食草動物在同一層級,面對猛獸、惡劣的天氣,就需要有能力強(也就是身體強健、跑得更快,能和野獸搏鬥)的人物來保護族群,這樣的人物就是英雄傳說的雛形。英雄主義故事從來不區分所謂「個人」或「集體」,最重要的是有英雄式的作為。古典的英雄主義在現代真正遇到難題,並不是因為現代誕生了共產語文對「個人主義」的惡意否定,而是古典英雄主義與現代社會的結構制度之間天然的矛盾。像你舉例的諾蘭版蝙蝠俠,他的行為當然是英雄,但因為被放在了一個完全現代的語境中,在現代社會中,做一個絕對意義上的英雄不僅是很艱難的更是違法的,這時候更重要的問題不是英雄如何逞能,而是如何化解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主義者(也就是英雄本人了)和現代社會規則之間的矛盾。你看,這個問題很中二嗎?

至於說古典英雄主義和現代語境下的英雄主義的區分,我覺得這就超出你的理解範疇了,就不多說了。


謝邀。
看了樓上幾位大神,尤其是羅登先生和肖大神的答案,我想已經沒有大談特談個人英雄主義的必要了。 這裡對於題主的描述,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即使在好萊塢的英雄主題電影中,刨除那些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娛樂片,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反派動不動就要毀滅世界?
不,我所認為的,反派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毀滅世界,而是拯救這個世界。也許你會說無論是毀滅還是拯救,這設定都夠中二的,換別人肯定拍不來。但是題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這類電影的反派本身已具有了強大的能量。
他們是優秀的領導者,有號召力,能扇動人心;
他們是不幸的受害者,看透罪惡,奮起反抗;
他們代表著很大一部分不敢發聲、不能發聲的弱勢群體,在泥沼中掙扎過,在迷霧中追尋著,堅信自己腳踩的地獄是天堂的倒影,而這天堂,勢必經過血的洗禮。
正派各有各的原則?
這年頭哪有什麼絕對的正派啊。那些超級英雄們,雖是義警,本身卻對社會治安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不然怎麼會有神盾局等組織的制約和打擊?
然而他們必須堅持原則,唯有強大的信念可以支持一個人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他們向我們傳達出一種巨大的善意,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被需要著,更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這個世界總需要一些人沖在前線。
如果你做不到,請尊重那些做到的人。
為夢而生先生說得對,個人英雄主義是個偽概念。
與其糾結好萊塢的正派英雄為什麼這麼有原則,不如看看身邊那些傳遞著正能量的人,看看他們是不是也這麼有原則。
其次,「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換別人肯定拍不來」,我想了想,似乎真的是這麼回事。
拍抗戰題材?警匪題材?歷史題材?商戰題材?
大分類貌似都沒錯,可惜無論什麼題材,全拍成八股了。就連容易引人詬病的個人英雄主義都被極度放大化,正派一味的偉光正,反派又中二又變態,彷彿沒有這樣強烈的對比,觀眾就無法get到電影主旨。
認識的編劇朋友跟我吐槽,一個項目如果沒有涵蓋爛俗的愛恨糾葛,通常在老總那是通過不了的。
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但這個偏,似乎有自動蓋全的趨勢了吧。


所有好的喜劇的內核都是悲劇。

所有好的戰爭片的內核都是反戰的。

所有好的科幻片的內核都是反科技的。

所有好的個人英雄主義影片的內核都是在向你傳遞出,超級英雄並不是萬能的。

這麼說,你明白了沒?

小兵張嘎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閃閃紅星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孫悟空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戲說乾隆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黑貓警長是不是個人英雄主義?


@Jason Todd:你憑什麼批評個人英雄主義?

對於一個影商不高的人來說,批評一部好萊塢電影一般分以下幾個步驟


邏輯漏洞——為啥壞人殺人前總是廢話連篇?為啥英雄在槍林彈雨中總能毫髮無損?為啥關鍵時刻手機肯定沒信號?總而言之——為啥這個該死的主角還不死?


劇情好猜——胸口的懷錶關鍵時刻肯定能擋子彈;死不見屍的反派肯定關鍵時刻捅刀子;打開的鏡櫃關上時一定能照出反派猙獰的面孔

我睡著了——《變形金剛》真無聊,我都睡著了!《阿凡達》真無聊,我都睡著了!《2012》真無聊,我都睡著了!


雖然這幾種論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但至少還都是可以破的。


第一種說法顯然是沒搞清楚影視劇作邏輯和現實生活邏輯間的區別。主流好萊塢電影的隱含讀者必定是大情節經典敘事的簇擁,所謂經典敘事,就是講述一個主動主人公追求自己慾望,在一段連續的時間和一個連貫的虛擬現實中與外界力量對抗的故事,比如超人保護地球,擎天柱保護地球,查克·諾里斯保護地球等,而這種對抗,在好萊塢電影中又常常是以主人公的勝利結尾的,沒人會想讓主人公在完成自己目標之前就被反派槍決或身中流彈而死,因為這樣會讓整部片子的立意毀於一旦。


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觀眾都是去看主人公如何成功——而非如何失敗的。但退一萬步講,假如真的有主人公不敵外力而慘遭非命的電影,持這類論調的人就會獲得極致的滿足么?


很遺憾,答案還是否定的。


有一位女文青,在看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時就對其中的勵志元素嗤之以鼻,認為一個生活窘迫的女人根本不可能憑藉對音樂的熱愛戰勝殘酷的生活,認為這是導演不切實際的主觀意圖,還認為女主角愚蠢至極,活該窮困潦倒。

最後女主角在絞刑場被弔死,女文青哭得死去活來,說電影不能這麼殘酷,電影怎麼可以完全扼殺希望,女主角一路奮鬥怎麼落得如此下場。

我在一旁哈哈笑。

於此相比,持第二種論調的人邏輯就比較自洽,因為預測劇情永遠是展現自己諳熟敘事套路、通曉劇作門道的高逼格行為。但好萊塢身為當今最發達的電影產業,不可能沒有自省和改革。其中有《災難大電影》、《驚聲尖笑》等片娛樂至死的自嘲,也有《林中小屋》、《海扁王》等片在講故事的同時反省。在這一系列創新浪潮之下,守舊和俗套反而會慢慢變成標新立異,如今商業上大獲成功的好萊塢電影,在劇作上可預測的俗套元素也變得越來越少。批評劇情俗套沒錯,但在日新月異的好萊塢,這種批評註定持續不了很久。真正優秀的好萊塢大情節電影不靠打破那些牢不可破的規則取勝——每個觀眾進場時都知道結局是正義必勝,但如何講出這個結局,就決定了你的電影是《畫皮2》還是《奪寶奇兵》。

第三種就不說了,該補覺補覺。

用以上三板斧去砍好萊塢電影那是過去的事了,現在就靠一板磚——你這是個人英雄主義!此大棒一出,天地變色,日月無光,一棒打得你《鋼鐵之軀》、《超人歸來》一視同仁;《暗夜騎士》、《蝙蝠俠與羅賓》傻傻分不清楚。


只要這部影片有一個主角(是一個復聯也沒事,我們還有集體英雄主義!),只要這個主角不是壞蛋(是壞蛋也沒事,我們還有個人反英雄主義!),只要這個主角最後戰勝了邪惡(死了也沒事,我們還有個人烈士主義!),那麼文青們在走齣電影院後都會捶胸頓足、搖頭攤手:唉,又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腦殘片。要是不看見他們手裡的電影票上《環太平洋》四個大字我還以為他們買的票是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的《安德烈·魯勃廖夫》結果進了場被五花大綁撐開雙眼嚴刑拷打強制看完這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的呢。

英雄情結是人類所共通的,古希臘戲劇就大都取材於神話、英雄傳說和史詩,近代弗·雅·普羅普的《故事形態學》作為結構主義敘事學的一座里程碑,其中為故事主人公列舉的角色的31項功能也有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成分。

其中

主人公離家出走

主人公經受考驗、審訊或遭到攻擊等

主人公獲悉使用魔力的方法。

主人公與壞人殊死交鋒。

主人公遇難得救

壞人敗北

最初的災難與貧窮得到解除

主人公返回家園。

這一系列的角色行動可以概括大部分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的主線情節了。除此之外,還可以參考約瑟夫·坎貝爾在1949年出版的《千面英雄》,通過對東西方神話、宗教、傳說的分析,用12個元素總結出了一個英雄的原型,適用於絕大多數好萊塢電影:

1. 平凡世界(Ordinary World)
2. 冒險的召喚(Call to Adventure)
3. 拒絕召喚(Refusal of the Call)
4. 與智者的相遇(Meeting with the Mentor)
5. 跨過第一道門檻(Crossing the First Threshold)
6. 測試、盟友、敵人(Tests、Allies、Enemies)
7. 深入虎穴(Approach to the Inmost Cave)
8. 苦難(Ordeal)
9. 獎賞(Reward)
10. 歸途(The Road Back)
11. 復活(Resurrection)
12. 拿到神葯(Return with the Elixir)


好萊塢大情節動作片的本質就是當代神話、現代寓言,其中寄託了受眾對寓言故事的每一分期待,也自然而然地具備了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傳承。讓我們以《霍比特人》為例,看看電影是怎樣運用這一結構講故事的:

比爾博是一名普通的霍比特人。(1. 平凡世界)


比爾博與甘道夫會面。(4.遇見智者)


一天晚上,十三名矮人受甘道夫之邀在比爾博家中開會,並邀請他一起去冒險。(2.召喚)

性情隨和、愛好和平的比爾博拒絕了他們的邀請。(3.拒絕)

比爾博在第二天終於決定離開自己熟知的夏爾,加入了冒險隊伍(5.第一個門檻)

加入冒險團隊之後,比爾博認識了十三名矮人,經受了外界危險環境的考驗和首領索林·橡木盾的質疑。(6.測試)

隨後比爾博與眾人失散,掉入山洞中,遇見了魔戒持有者咕嚕(7.深入虎穴)

比爾博贏得了與咕嚕的猜謎遊戲並獲得了魔戒 (9. 獎賞)

與眾人匯合後(9.獎賞),他們準備繼續前進。(10.歸途)

眾人在懸崖邊被白面獸人重創後,甘道夫召喚巨鷹脫圍(11.復活)

比爾博獲得了寶劍、魔戒與索林·橡木盾的友誼。(12.神葯)

《霍比特人》可以說是一部在技術與藝術上雙重成功的電影,無論是故事的緊湊程度還是硬體對其的基調烘托都可圈可點,但這樣一部電影走的也恰恰是個人英雄主義敘事的老路,與眾不同的是它將個人英雄主義走得漂亮,走得新穎,用細緻到極致的美工和精緻的場景完美地潤色了一個經典到近乎老套的英雄故事。同時它也是一部嚴格遵循《千面英雄》中英雄歷險模式的電影。可見,結構的模式化並不會導致影片落入俗套,顯得陳詞濫調,令觀眾厭煩。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的高明或優秀與否,往往不在於它是否有完全的創新,打破這些敘事規則,不在於它是否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反而是看它能不能「戴著枷鎖跳舞」,在規則中玩出新意。所謂「清風明月常有而四時光景常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個人英雄主義本身並不是好的或者壞的,也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主控思想或質量,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在你的冒險歷程中展現全新的細節、場景,如果借結構更好地完成角色塑造,表達出新的思想與態度。並且由其在寓言故事中的生命力來看,個人英雄主義是人類敘事學上不可或缺、不可撼動的敘事美學,與此為敵無異於把自己放在了人類幾千年敘事習慣的對立面上。批判個人英雄主義是顯然不可取的。


更何況,相比於批判性的、冷冰冰的「個人英雄主義」這個詞,美國大片里更多表現的是對個人的尊重,承認和關懷。孤膽英雄是不少,但他們往往都是肩負著責任或目標的,本質上並不是「自私」而是與其相對的「無私」:或在戰場上捨身照顧隊友,或與歹徒周旋勇救家人。親情、友情、愛情三大感情一直與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相輔相成,宣揚的是對個人的傑出成就和巨大犧牲的肯定和承認。同樣是一部戰爭片,國產抗日神劇中常常出現的情景是士兵為了遵守命令壯烈犧牲,上級永遠偉光正;而美國戰爭大片里主人公則經常是為了照顧隊友/完成任務違背上級的直接指示(見鬼,一半的時候上級就是大反派),美國大片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共鳴而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主旋律是因為它不針對任何一個種族,也不歌頌任何一個集團。其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公平、正義與人文關懷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主旋律其實是全人類的主旋律。

最近肯亞商場的恐怖襲擊事件中,一名正在度假的英國SAS特種部隊士兵靠著隨身攜帶的手槍,從槍林彈雨中殺進殺出12回,救出了被困在商場內的100名遊客。這位英雄比好萊塢電影《虎膽龍威》中的布魯斯·威利斯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國作為歐洲文化大國,受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的影響自然是不小的,而相比於這位英雄,今年8月18日蚌埠一名女孩被歹徒勒住脖子、用刀捅死時,兩位民警就在面前,卻不敢挺身而出上前制止。直到歹徒自殘倒地後,兩位民警才上前將其控制。


中國觀眾批評美國個人英雄主義時,是否應該缺幾分底氣呢?


想了半天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
個人英雄主義怎麼會幼稚呢………人類從神話時代開始就創造出來的東西,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到現在,算是一個非常複雜龐大的體系,裡面包羅萬象,題主所理解的個人英雄主義是被商業化大幅度簡化以後的東西之後再被你自己再大幅度簡化以後的結果…………
另外日本人英國人表示壓力很大………………


本來blablabla地碼了幾百字,結果發現並沒有樓上各位大神講得好……所以全部刪了

只想說一句,真的只有美國人才詮釋得好嗎?
衛宮士郎表示不服。


日本一大票普通高中生哭瞎在廁所


謝邀,
我不覺得個人英雄主義幼稚,
可能是我太幼稚。


這個問題從頭到尾都是錯的,恕我直言:
美國人拍的集體主義電影,你硬要說成個人主義電影,還要藉此批判一番,要麼是自己腦迴路有問題,要麼就是配合某個答主唱對台戲進行輿論操作

首相. 按照樓主的說法,幾乎所有華語武俠電影都是「個人英雄主義」電影,所謂大俠誰沒有力挽狂瀾拯救滄生?誰沒有獨當一面力克強敵?超人、蝙蝠俠、鋼鐵俠這些人,和華語武俠中的大俠,除了故事背景不一樣,難道有什麼實際性的區別?

你有超能力,我有強武功;你有高科技裝備,我有神兵利器;你有各種敵人,我也有各類奸俠魔頭,你有頭疼的政府和各類復聯正聯,我也有不與爭的官府和X大派聯合……
超人在華語武俠小說裡面,就是一個簡單淳樸的農家子弟,無意中發現自己祖傳血脈有著天下第一的內功,然後某天發現自己的族人來到了中原……蝙蝠俠是唐門大少爺,表面花天酒地,暗地裡行俠仗義;鋼鐵俠霹靂堂家大少;蜘蛛俠是無意中吃下千年蠱蛛獲得了神奇能力和武功的屌絲少年……

所以題主你覺得華語電影,這類個人主義電影就拍得少拍得爛了嗎?

其次,絕大多數所有美國超級英雄電影都不是以個人英雄主義為重點的
早先的電影里基本沒有民眾知道這些超級英雄是誰,超人拯救了無數次地球,從來不主動殺人,連路易斯都不知道他是誰;蝙蝠俠為了哥譚鎮,甚至背負罪名……
這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集體主義精神超級英雄也有遵紀守法的概念在這類非R級電影里反覆渲染過很多次了,甚至相當多好萊塢爆米花電影都有個為大家犧牲自己的配角-__-!這類思想反而才是這種好萊塢主旋律片宣傳的重點之一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題主會覺得高大上,因為你跪著看的啊


因為高大上的不是這個題材或者深度,而是好萊塢強大的工業實力與電影的整體完成度在影響受眾的觀感。


瀉藥。
因為其實並不幼稚。覺得幼稚是因為小時候看到過一些兒童向作品,並且自己小時候挺流行的,自然而然就打上了「幼稚」、「小孩子看的」、「過時」等標籤。


因為從好萊塢片廠出現,開始用大型資本主義企業式的專業化水準和勞動分工特徵進行商業類型電影生產到現在,已經足足有了一百年了。人家已經有了極其豐富的經驗、成規、資本和人才。八十年來其「商品」始終在世界範圍內暢銷無阻,不斷優化。你所見到的任意一部俗套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都是從生產、發行到放映,從制景的木工到專業導演到遍布世界的院線合力製作的結果。或許有些千篇一律,但可以保證一般程度上的製作水準和票房,這就夠了。而如果沒有這一切做後盾…大概就只會製作出膚淺幼稚的商業片吧,你知道我在說什麼。

具體到情節構想上要稍微了解一下的話,推薦題主隨便借本《編劇:步步為營》、《編劇的藝術》這種書看看,就明白你熟悉的每一個橋段背後的思路和敘事手法,以及編劇是怎麼「流水線生產」商業電影的了。「個人英雄主義」只是一個淺顯的、容易感染人的、製作和圈錢都更方便的類型範式而已。沒必要上綱上線到西方文明傳統上去,把古希臘讚美一番。

比起個人英雄主義如何值得讚美,我認為這才是重要的原因和題目關鍵。人家題主問的分明是為什麼美國會有這樣的電影。多學習學習西方那一套理論就明白了…

呃,再補充一兩句吧。當我說「個人英雄主義」是膚淺和俗套的時候,沒有任何說文化上的個人英雄主義是這樣的意思,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作品,也會感懷於他們的信念,小時候看獨立日和拯救大兵都能熱淚盈眶的(現在可能也是)。我指的是商業意義上的個人英雄主義確實很多時候是缺乏深度的、落入俗套的。真正個人英雄主義在文化上的價值是另一件事了,展開討論會很麻煩——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正是因為全世界人民內心中都嚮往著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嚮往著自己作為人本身價值的拓展和升華,所以商業電影才會以此為題材,才能夠賺到錢的。

沒想到這樣一個隨手敲得回答竟然還會需要更新第三次,雖然也不會有人看吧。我還是認為自「個人英雄主義」成為討論中心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偏離了問題本身。題主本來想問的只是「為什麼美國可以把普通甚至淺薄的東西拍的生動甚至有深度」,結果現在看來已經深化到了語義學、民族敘事、藝術與政治、英雄主義在現代語境下的辨析之類的東西上去。不過確實很有意思也教益深刻啦倒是。


瀉藥,其實我並不同意樓主的問題,美國不光能夠把幼稚的個人英雄主意拍好看,同樣也能把成熟的集體英雄主義拍好看,比如復仇者聯盟


人家美國拍不幼稚的集體主義題材照樣高大上,照樣有深度。

一個書法家,無論是寫『噫吁嚱,危乎高哉』還是寫『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都比普通人好看。


很多人說你這個是共產思維,但我理解你的意思,西方這類電影有一個突出特點:英雄人物的能力壓根不是正常人可以達到的,注意,不是說普通人達不到,而是說正常人達不到!幾乎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還真就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表現。
有的人說中國的武俠也是一樣的,我覺得這裡的區別大了去了:
中國的武俠是從武出發的,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精神或者說心靈雞湯,功是練出來的,哪怕神功也是(連神仙都是修鍊出來的)。而西方英雄的手段都是從魔法上轉過來的,也就是天上掉下來的,蜘蛛人本質上也就是這回事,這種設定有好的一面,就是意淫起來比較徹底,徹底的"個人"英雄主義,壞處就是代入感較差,因為太假了。
中國的武俠剛好相反,大英雄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撿來的,吃了苦中苦然後才成了人上人,功夫高了還要有武德學會了剋制才能成英雄,而且武德到達一定境界了功夫往往還會升級。這個看起來不那麼爽,但是大家都可以想像自己要是練成神功會怎樣,所以很多人看了少林寺和李小龍真去學功夫去了。
說完這個差別,再說說如此中二如此唯心的西方英雄故事怎麼拍出來就不幼稚呢,因為西方人很認真,他拍個電影就是拍電影,不像我們這邊的專業人士把拍電影叫作"做戲",他們把真實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戲"、"表演"放在第一位,他們重視觀眾的感受,而不像我們這邊重視的是導演和演員的表達。人家的故事雖然假,但是細節卻很真,他們拍這些幻想的東西拍得跟真的一樣,細節真了,觀眾就真入戲了,中不中二就不重要了。
我們這邊講究個以情動人,妖怪身上的毛開叉了無所謂,我印象小時候看電視只要說拍得不好我爸就要批評我你懂什麼人家導演不如你懂,其實我們這邊的傳統就是觀眾要配合表演者,要主動忽略假的東西,要關注重點,要自覺入戲。我這麼說不是沒有依據的,傳統戲曲表演講究的就是象徵,背上背幾個旗子代表成千上萬的兄弟來砍人,手裡拿鞭子走個特殊的步子代表騎馬來砍人,到了表演砍人的時候也是象徵性的把個紅纓槍踢來踢去。過去沒有電影的時候西方人搞戲劇舞台布景就已經追求真實了,他們不太搞象徵的那一套,表演砍人恨不得要弄得血直飆。其實象徵要求的就是觀眾的大腦主動將表演語言翻譯成真實感受。
所以這事挺有意思,從人和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的英雄邏輯還挺唯物挺真實,就是一切都是努力和戰勝自我得到的,而西方則是靠中二和意淫實現的,但是從電影的細節來說,我們卻不那麼追求真實感了。
順便說一句,瞬間成為英雄的另一面是瞬間脫離、背叛原來的種族(human race)!這是我發現的西方影視作品在思想上和我們最大的區別,西方人對於變化、背叛、逃離特別迷戀,一個人被吸血鬼咬了沒死就成吸血鬼,被殭屍咬了就成殭屍,總之都不是人了,而且即使意識清醒,也已經不再會站在人類角度思考問題,甚至鄙視仇視人類,達到六親不認的程度,好像天然的血緣關係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這令我想到了西方的宗教和政治,一神教可以令人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和陌生族群稱兄道弟,馬克思折騰的階級認同可以令人背叛同宗。信了教、入了黨、加入xx會,立刻就跟脫胎換骨似的,對我們來說這不科學,但對他們來說卻是一種傳統。從a群體叛逃到b群體毫無壓力,這就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深層土壤。他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所以拍出點變種的"個人"英雄就沒有違和感,這是原因之二。


在中國,英雄會被人肉的內褲都保不住哦(^._.^)?


所有強烈的感情都幼稚。不幼稚的複雜感情你們都歸類為「矯情」。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漫威Marvel | DCComics | 個人英雄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