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分是內心映射還是洞察人性?

禪道中說,我們所感覺的世界就是由我們內心創造出來的,也就是所謂的內心映射,那如果我覺得有個人很虛偽(通俗點),怎樣區分是內心折射呢還是洞察?


這取決於你自身是在照鏡子,還是你自身就是一面鏡子。


舉個例子吧,你走到鏡子面前,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然後心生鄙夷,想:這貨是誰?賊眉鼠眼、邋遢骯髒,一定不是好傢夥。你以為你是在評判鏡子是怎樣的,但其實這是你內心映射。你所鄙夷的其實是你自己。


而如果你自身是一面鏡子,別人走到你的面前,那麼他的本來面目會完全反映在你這面鏡子當中。而這,就是洞察人性。

你是內心映射還是洞察人性取決的是你在照鏡子,還是你本身就是一面鏡子。

而你是在照鏡子還是自身就是一面鏡子,取決於什麼呢?


取決於你自己是否乾淨澄澈純粹。只有平靜乾淨的水才能映照環境,而動蕩的水只會污濁。


那麼怎麼做到乾淨澄澈純粹?

不要以個人好惡評判一個人,不要以偏概全。比如說吧,看見一個人很邋遢、很醜,然後就認為這個人心地一定很壞、然後就認為他一定很虛偽。看見一個人亂吐口水這一方面不好,就認為他所有的方面都不好。而自己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就認為自己很不錯,遲早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要保持心靈乾淨純粹很難。這意味著評判別人不能摻雜私人感情在裡面。別人隨地吐痰,被你看到了,你認為他沒有公德心,而後來看見他孝敬自己父母,而這時如果你想到他曾經亂吐痰,因而認為這是他虛偽的表現,這心靈就不純粹了。因為以偏概全了。


其實,說白了,就是評判一個人時,只能理性參與,而不能摻雜情感。比如看見一個人吐痰,你是這樣的:這個人隨地吐痰,是不對的,挺沒有公德心的。這是洞察人性。

而如果你是這樣的:咦~這個人居然隨地吐痰,好噁心,他一定是頭頂生瘡,腳底流膿,拋妻棄子、六親不認的一個虛偽的人。這就是內心映射。


人性是非常複雜的,有可能一個人在這件事上表現出來惡,在另一件事上就表現出善來。因此一個人不會是非此即彼的。

一個人可能在你面前很虛偽,而在他的家人面前就很真誠。或者在人面前很虛偽,對待自己寵物很真誠。或者只在一件事、一個人上很虛偽在其他方面很真誠。


你如果發現一個人在某件事上對你很虛偽。能夠客觀地想:我最多只能確定在這件事上、他對我的態度上,能夠認為他是虛偽的;但我不能確定他在其他人面前也是虛偽的,也不能確定他在任何事、任何時刻都是虛偽的。那麼這時,你就是洞察人性了,而不是內心映射。


首先要跳出自身的好惡,以及一個人外表、以及一個人的單方面善惡,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去全面地看。才能說是洞察人性。評判別人,不能摻雜個人情感在裡面,只能純粹理性參與。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猴王,能早已看穿了一切。


難得有趣的問題,我很認真的思考了。

鑒於之前有老師教過,問題本身正是問題的答案。所以我想,內心映射和洞察人性,也許並不一定是二選一。

比如,我從小的環境很安全,所以養成了直接表達的習慣。而朋友因為比如日本文化,因為比如家庭環境,因為種種,總之,她不太愛表達自己的想法,過分委婉、甚至說拍馬、說謊。

明明我們私下討論過某人的邀請,我們都不喜歡,都不會去。可遇到這個人的時候,我直接說了沒興趣不去,而她說「很想去啊,下次再約。」,或者她沒告訴我自己跑去了!他們還在一起說【我】的壞話。

這時候我自然會覺得她「很虛偽」啊。

這是不是【我】內心投射呢——當然是啊,因為我以自己的直接為標準啊,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虛偽啊。

這是不是【我】洞察人性呢——當然是啊,因為她的個性中,確實有不直接、不真實的表達啊。

綜上,禪修是靜慮,是培養自己的專註的練習,這有助我們如實觀之,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


洞察自己是洞察別人的基礎課。認識到自己產生某些想法、觀念最原始的原因,接受自己的真實慾望同世俗道德間的矛盾,對人性的理解就上了一個台階。這時基本不需要糾結是洞察還是映射的問題了,因為對自己的認識足夠深刻時會發覺都是映射,祇是程度問題而已。換句話說,若不是映射你根本洞察不了。


是真心所幻化,不是內心映射。雖然起名叫真心,與一般理解的心不一樣。為了不同的人理解,有時叫真心,有時稱之實性,有時稱之為空。就像空可容納一切物一樣,我、對方、對方的虛偽、我感受到的對方的虛偽都是幻化。這個只能從對自己的觀察,有一個突破口,看到自己虛幻並漸漸看到一切虛幻。


洞察人性基於了解和理解人性,內心映射是自己的主觀臆測。前者是透過玻璃看事物,但是這玻璃上難免有灰塵有污點,所以看到的事物並不一定完全是真實的,玻璃上灰塵污點有多少,完全取決於個人心性。後者是透過鏡子看事物,我以為我看到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其實是我內心幻化出來的假象。

人性是個很寬泛的詞,了解和理解人性之後,幾乎可以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律可循的,萬變不離其宗。可是內心映射卻容易造成誤會。

周冬雨和阮經天兩人各自接受不同電視台的採訪,這兩段採訪讓我印象很深刻。兩人談起初次見面的場景,阮經天說:「我跟她初次見面的時候,她說她小時候很喜歡看我演的電視,命中注定我愛你啊這些。我心想我是有多老,你小時候喜歡看。然後她又說,也沒有很喜歡啦,就看了兩集。然後我就有點語塞了。」周冬雨是這樣跟記者說的:「第一次跟他見面的時候我很激動,我跟他說我小時候很喜歡看他演的電視劇,他沒什麼表情,我想是不是我表現的有點過了,顯得我不夠矜持,然後我又說了一句,也沒有很喜歡啦,就看了兩集。」

具體談話內容記不得了,大概就是這樣。我也想過這個問題,可是覺得真的很難實實在在的界定這二者的區別,只能看個人的體會了。以上都是個人觀點


有時候,我們內心思考一個人做出某些事情的原因時會以自己為標準。
什麼意思,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有被害妄想症,他和他的朋友一天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相處,在某個時間段內兩個人停止了交流,他的朋友可能只是不想說話想安靜一下或者在想事情,而他會在內心認為他的朋友不想理他,認為他的朋友看不起他,或者其他負面情緒,進而在內心厭惡他的朋友。那為什麼他會認為他的朋友不想理他,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他就是經常厭惡別人並且不想理他人的人,這種時候,他對於他朋友的暫時性想法源於他自己的慣性所為,他對於他朋友的負面評價就來自於他的內心映射。

那什麼是洞察人性。
跳出自己,不要以自己為參照物來評判別人,盡量客觀的看待人性中的黑白灰。當你觀察別人所作所為而且整個事件自己不參與其中時,才能真正洞察,當你自己處於事件之中,你很難客觀,這個時候你的想法很可能轉化為內心映射,而非洞察人性。


既是洞察也是映射。
因為你自身的意識才吸引到了虛偽。


兩者區別在於如何看待自己心中的惡。
看不到或不肯承認,就會自作聰明的把這份原罪歸於外界,這時候的外部表現就是投射。
正視了它,並與其達成和解,對外界的惡看的也會澄明,可以避免為其所傷,也可以為我所用,這時候的表現就是洞察人性。
虛偽這個東東你怎麼看?


有一個術語叫投射。有一種說法,人對外界的看法、判斷都是在投射。一直在想,難道人真的做不到客觀判斷嗎。怎樣才算是映射或投射,怎樣算是客觀呢。

個人以為應該是可以區別的。
以事實為依據。
比如,看見一個人立刻對ta有了好感或討厭,這當然是投射。已經夾雜了好惡和情緒。
如果沒有立即作出評判,直到看見ta把垃圾隨手丟而垃圾桶就在身邊時,對此人有了看法,這可算是客觀了。但這個判斷僅限於覺得ta可能缺乏公德意識,而認為ta因此不孝順,就又不客觀了。
以事實為依據,就事論事,不擴大化,不有意忽略事實,不輕易下判斷下結論,留著思考的空間,時時調整自身觀念和思維,就算是客觀或洞察力了罷。


唯心識觀的目的是讓人失去打妄想的動力。所以所謂的洞察人性就是你在打妄想而已。
禪修就是向內看、看自己,「這個人很虛偽」對修行人來說是自己的是非心在作怪。一旦有是非心,貪嗔痴就會湧出,這個人很虛偽總是有一絲絲嗔心吧。


這個問題真是有趣, 我給前面回答的好多人點了感謝,因為這正是我前段時間正在思考的問題。
當然我的思考沒有任何結果。 因為在我的世界觀中非此即彼的東西太多。
最後我選擇按照自己更願意相信的來。


不管是什麼都依靠內心「察覺」,繼而行動。


著實不知道你在問什麼。

靠近絕對唯心主義的邊了。


推薦閱讀: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感覺如何?
如何學習禪修?
為什麼好人成佛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

TAG:思考 | | 心理學現象 | 人性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