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文章和書值得反覆閱讀?


一個人反覆讀哪些書,比曾經讀過什麼書,似乎更容易識別閱讀趣味。
二十年前買書,已經確定一條原則:一本書不值得看第二遍,就不要買。以反覆閱讀的次數排序,下面這些作者或書本是重讀頻率最高的。

一,金克木先生的雜文。
我一直認為,金先生是上世紀中國學者中最被低估的一位,無論是專業領域還是大眾認知,國內學界還是國際學界。
前後收先生單行本十數冊,記不清讀過多少遍,數百字小篇,總有新觸發,新體悟。最愛看的還是他的雜文,大家小品,舉重若輕,信息量驚人。

先生八十歲後目力衰減,全憑記憶,天馬行空,打通古今中外,隨意漫談,自謙為「文化隨筆」,實際可稱「文化絕筆」——
淵博通絕,行文奇絕;洞察精絕,識見高絕;天資冠絕,洒脫清絕。
金克木先生在《答問「喜歡什麼書」》一文中寫道:「……我所喜歡的書就是讀了和沒讀不一樣,而且還可以時時再讀,每次都和沒再讀不一樣,因此心裡很高興,這樣的書我喜歡……」。
吾從先生之言,也向所有人推薦先生的文字。

二,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和散文。
二十四五歲之後,很少再讀小說,更絕少買小說。汪先生是特例。
他的小說,完全不像小說,不說教,不耍花活。結實,溫暖,雅緻,精巧,動人。
散文更是自成一家。我自己的看法是承接古詩十九首和六朝風味,樸厚而清逸。
戲劇劇本也好,我覺得他是自比徐渭《四聲猿》、《歌代嘯》的。

三,阿城先生的所有文字。
先生散淡,寫得太少。作為阿城迷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反覆讀那些已經幾乎能背下來的文章。
我的偏見,阿城的文字高出當代大陸作家一大塊,不在一個級別。
第一是節奏,我以為除去周氏兄弟,現代漢語寫作阿城先生的文位元組奏最好,不僅是紙面上,誦讀時更明顯,有氣息聲口,有音韻腔調,先生是很懂古詩詞聲律的。
第二是見識。不是「知識」,是「常識,通識,見識」,尤其是文化史和器物史。
除了已出版的幾本書,也推薦大家看他的訪談和講課視頻。

四,張中行先生《負暄瑣話》三部曲,我目為白話文的《世說新語》。
先生的其他著作,基本收齊。
《順生論》是本大野心之作,看似隨意,其實是想打通中外,單立門戶。
《禪外說禪》、《文言津逮》、《詩詞讀寫叢話》、《文言和白話》,與王力、呂叔湘、羅常培諸先生一脈,大家作小品,深入而淺出,現在越見稀少了。

五,談掌故,風物,飲食之類的幾位大家。鄭逸梅,唐魯孫,鄧雲鄉,逯耀東,周邵,夏元瑜,趙珩,等等,多不勝舉。此類書,非反覆讀,不能得味。
另外單列一位,齊如山。

六,明清筆記,最宜消閑破悶,數量很多,不列舉。
讀得最多的,是《揚州畫舫錄》。
這是一部奇書,風格體例獨出一格。《洛陽伽藍記》,《博物志》,《酉陽雜俎》,《夢梁錄》,《東坡志林》,《聊齋》……,兼而有之又超乎其右。
袁枚序:……艾塘李君,槃槃有才,操觚記之。上自仙宸帝所、下至籬落儲胥;旁及酒樓茶肆、胡蟲奇姐之觀,鞠戈流蹌之戲。都知錄事之家,莫不科別其條,了如指掌。於牙牌二十四景之外,更加詳盡。真足傳玩一時,舄奕千載焉!……
阮元序中說:……艾塘為此垂二十年,考索於志乘碑版,諮詢於故老通人,採訪於舟人市賈。其裁製在雅俗之間,詢為深合古書體例者。……
作者李斗自序:……斗幼失學,疏於經史,而好游山水,嘗三至粵西,七游閩浙,一往楚豫,兩上京師。退而家居,則時泛舟湖上,往來諸工段間,閱歷既熟,於是一小巷一廁居無不詳悉。又嘗以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上之賢士大夫流風餘韻,下之瑣細猥褻之事,詼諧俚俗之談,皆登而記之。自甲申至於乙卯,凡三十年,所集既多,刪而成帙。以地為經,以人物記事為緯。……
有心有閑的知友,不妨添上一本。

七,三日後續。想不到個人的趣味,有這麼多贊同,出乎意表。
另有一位不能不補,孫犁先生。先生的雜文,煙火氣重,還是推薦他的書話。前有知堂,後有觀堂,近代書話的兩峰。孫犁晚年書話,文章完全沒有雕琢痕迹,平白如話,誠懇坦蕩。寫字的人容易沾染各種腔調,孫先生的文字極特別,近晚唐詩意,鍊句深而無匠氣。
又補:周有光先生的語文類閑談。


謝邀。

去年寫過個對題的段子,摘了。

馬三立老師以前說,「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老一代評彈唱腔為啥好聽呢?按說侯、郭、劉、馬這幾位老先生那相聲,笑點不密集,也都是悠悠然家長里短的事,為什麼耐得住聽,反覆的聽?我覺得就是個功力。有功力的相聲、京劇、音樂甚至於話劇念白、電影鏡頭語言和書,都是那麼個圓潤潤顫悠悠飽滿滿的勁,跟熬到火候的乳白魚湯、火候到家的扣肉一個道理。卡爾維諾說經典得經得起重讀,我覺得,重讀的就是這麼個醇厚功力。《紅樓夢》、《金瓶梅》,情節對白大家都滾瓜爛熟了,可多少人捧著一讀再讀呢?就是個好口感了。
我個有朋友,到哪兒都離不了耳機。吃飯時愛聽侯寶林郭啟儒的相聲,賴沙發時愛聽戴維斯的爵士。如果吃飯時改讓他聽小宮瑞代的琴曲,立刻全身涼颼颼啥都吃不下。同樣的道理吧,書這東西配吃的喝的睡的,其實也都有挑。有些書跟奧黛麗·赫本似的,適合喝下午茶;有些書跟梅根·福克斯似的,適合帶出去飆車;有些書跟伊莎貝拉·阿加妮似的,你一點兒一點兒看,怕看漏了,而且可以反覆看。

閑書跟肉一樣,分肥、瘦和柴;跟茶一樣,分溫到削。耐得住重讀的書,基本是偏溫厚、有勁頭、肥而不膩的書。
我個人的經驗是:翻譯的外文書,越是近現代的,翻譯腔越重,銳利、寒、削。老一輩的翻譯,詞句都更圓潤溫和些,翻譯腔不重,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爾扎克之類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與偏見》、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讀來照樣有午後陽光的溫煦感,很適合重讀。反而是翻譯越近的,再重讀有時會不平順厚潤,不推薦。

中文作品其實也類似,但得細分。上古諸子散文詩之類,好讀但不膏腴,像牛肉乾,咬多了厚味滿口,但牙口累;《文選》里的東西尤其如此,《古詩十九首》算例外;越是近年出版的書,越清淡薄而好讀,但偏滑,不厚潤,所以反而是民國到解放那些年間的文章,經得住讀。我認識的人里,有很多趣味類似,都愛重讀《三言》、《金瓶梅》、《牡丹亭》、《紅樓夢》、《水滸》、《儒林外史》,以至於沈從文、汪曾祺、錢鍾書、張愛玲、施蟄存、郁達夫、林語堂等諸位,無他,這幾位的東西都聰明厚潤不緊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而且跟林妹妹看《西廂記》似的,「余香滿口」。仔細想來,大概一是那時的人語感精熟,二是大家書面語還沒開始被大幅度翻譯腔化。不只是小說,金庸《袁崇煥評傳》和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年代久遠,但詞句極好讀,易上手,溫和平順。

其他諸如《西洋世界軍事史》《紅樓夢》《鹿鼎記》《文學講稿》《阿拉蕾》《西遊記》,都是百搭妙物。村上春樹的所有短篇和某幾個不那麼陰暗的長篇是很好的飛機重讀書。海明威40年代之前的短篇白天走路看時會覺得清爽明快而且有嚼勁,但不宜入夜重讀。馬爾克斯的就不拘些,早期的陰鬱些,中後期大多有花團錦簇似的熱鬧,宜飯宜粥宜走路。膏腴一點的書,例如沈、汪、梁、施、張、錢諸位的小散文,很適合吃飯時讀。汪、梁的飲食散文尤其搭調,助長食慾。同理適用於各家通俗演義和古典章回小說。因為章回小說大多有松有緊故事性十足,又肥皂又好玩,有肉味,極下飯。《紅樓夢》五十五回之前,《金瓶梅》宋蕙蓮死之前,都是百搭下飯、反覆嚼讀的好段落。莫言的小說有肉味,比余華的下飯(看《活著》或者《愛情故事》或者《現實一種》真的會減損食慾)。歐·亨利的東西、馬拉默德的大部分喜劇結尾小說、卡爾維諾的馬可瓦爾多系列,張岱那幾本隨筆集,就可以當隨時捧起來讀著玩的零食甜點。


隨便補幾句。
寒、削、輕快的閑書初次讀,適合陽光好的旅程。比如坐火車時讀福克納斯坦貝克科塔薩爾甚至物理學教材,平時再看不下去的段落都可以輕鬆咽掉。同樣適合火車旅途的是商務印書館出的各種史和各種藝術建築和植物圖鑑。
大部頭的東西,其實蠻適合假期,邊吃輕碎的零食邊讀。我有朋友努力了好多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沒弄完。《戰爭與和平》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其實也有類似問題,俄羅斯長篇小說名字多昵稱雜,稍不留意就讀滑了。所以假期用來讀長東西,一氣呵成的愉悅,能保持好幾天心情的清爽——好書的好處之一是能讓人思維明晰心情清爽看什麼都比平日清楚,當然清爽不等於快樂。然後是季節,拿川端康成舉例,冬天我就不太敢讀《睡美人》、《山音》和《雪國》,冷;讀《古都》會好一些,雖然我有朋友認為《古都》有粉飾太平刻意美化之嫌。


  1、值得反覆去體味、去欣賞,或者樂意沉浸在作品意象中的書,通常是文學作品。期待,屬於審美的範疇,明知道結局,還去看,屬於更高範疇的審美。正在看《日瓦戈醫生》,這是第二次看,為什麼,主人公--一個認真正直的人的思想歷程,確立--碾碎--再確立--再碾碎。其間可以體會什麼呢,人與社會的關係。
  2、蘊含著深邃道理的書。昨天看、今天看、明天還會看。總會有新發現。如果覺得把握有困難,是因為還缺乏高度和足夠的閱歷。
  我真正反覆去看的書不多,能反覆去看的,總是因為他攪動了我的某一方面,而我又對他有持久的需求。
  網路的最大好處之一是,打破了選本文化的制約。但如果不能時不時地從紛亂的信息中,跳出來審視,會迷失在良莠不齊的信息汪洋大海中,找不到燈塔。
  我的認識是,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至少應該抽時間讀點有利於個人深入思考問題的書,否則會讓人喪失定力,喪失批評能力,失去深刻。


現在反覆讀得最多的是卡爾維諾的書,煙雲,看不見的城市,我們的祖先。還有義大利童話。從小學到現在應該看了有幾百遍。最喜歡裡面伯爵妹妹那個故事,「我太聰明了啊,所以失去了美麗的頭髮」,愛情的堅忍和痛苦,都在短短的故事裡。
《我們為什麼讀經典》里提到的所有的書,幾乎都值得一讀再讀。
看卡爾維諾有的時候是一種享受,有的時候是一種折磨——看看,人家也是記者來的。。。
中國的古代小說,《金瓶梅》、《紅樓夢》、《水滸》、《西遊記》,看裡面人性的掙扎扭結。李漁和湯顯祖的劇本——中國文字之美真的可以到那樣的地步。平均每半年會把中學時的大愛《再生緣》拿出來翻一回,比如現在。「遂使如芸彩筆捐」,我現在特明白陳端生為什麼不再寫了,也特明白陳寅恪為何獨鍾此書。
另外呢,金庸啊金庸,永遠的廁所讀物之王。


讀得最多的是《麥田裡的守望者》,每有心理危機就讀。
《百年孤獨》第一章 ,《鐵皮鼓》第一章。赫拉巴爾《我伺候過英國國王》。
獲得語感。讓自己凝滯的語言藉助閱讀流暢。


要我挑,我大概會留下這麼幾本:

政治類。《商君書》和《韓非子》是絕對的首選。它們的價值,不在於教你怎麼做個好人,而在於教你怎麼識別那些人性中最糟糕的東西。至於你學了後是要拿去勾心鬥角,還是惕厲自省,這是你的自由。但無論如何,這是古代法家學者們留給我們的珍貴禮物。等到看完了它們,再回頭看儒家的書,也許會有更好的體悟。

散文類,首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如今的人們,粗俗一點的會耍寶會炫耀,文藝一點的會憂鬱會矯情,但學得會洒脫二字的,並不常見。《莊子》雖然很好,可惜隱喻太多。《世說新語》,能給我們展示一組眾生相,看看什麼才叫做魏晉風流。

神怪類。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都值得常看。曾經聽過有人說,她們特討厭那些蘭心慧質的女狐狸們圍著窮書生轉的無聊故事。其實,那是你們還不懂得什麼叫做不務正業。學不會不務正業的人,不會真的懂得欣賞那個黑暗而溫馨的世界。

IT技術類。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這其實是一本「沒用」的書,而且顯然不是娛樂讀物。它跟你說的那些,跟一切最新的技術毫無關係。它的價值,在於讓你明了那些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抽象層次背後那最最基本的技巧。誠然,嚴肅的工程人員未必都要看這本書,但願意看完這本書的,都是嚴肅的工程人員。


司湯達《紅與黑》

十七歲那年,那是我少年時最鬱悶的時光,偶然借了一本《紅與黑》,用了數個夜晚讀完。雖然還無法全部理解這本書,卻深深地陷入於連的故事之中,他的全部經歷與所思所想,內心的鬱悶的叛逆,竟在我這中國少年的心底產生巨大的共鳴。也許,放到今天我已沒有耐心讀完《紅與黑》全文,但司湯達已成為第一個影響我的經典作家。


張承志的《心靈史》

二十二歲那年,第一次上網看到了張承志的《心靈史》,便被這部很難歸入小說還是歷史的作品所折服。或許大多數人初讀此書,都會感嘆居然有這樣的歷史?我們無法在歷史書上看到的歷史,所以才是一部心靈史。從荒涼倔強的西海固,到亞洲大陸另一端的聖地,《心靈史》將自我複製近親繁殖的中國歷史,與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神話聯繫在一起,也深深影響到了我未來的人生。


斯蒂芬·金的小說

初次接觸斯蒂芬.金的作品,還是在十多年前看了部美國片子《肖申克的救贖》。當時我還不知道斯蒂芬.金是誰,更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贖》正是根據他的原著小說改編的。但這部電影卻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並沒有任何恐怖的內容,完全是一部關乎於人性與自由的監獄題材片,至今我仍認為那是我所看過的最好的美國電影。2006年,我終於得以讀到了《肖申克的救贖》原著的中文譯本。

2000年,我第一次看了斯蒂芬.金的小說《寵物公墓》,初看覺得語言羅嗦,情節拖沓,過多細節與心理描寫使人厭煩,更可怕那股濃烈的翻譯腔,美國小說中的跳躍式思維。然而,當我看到前三分之一,那隻貓居然從寵物公墓中死而復生,回到主人公身邊,心底立即被撞擊了一下。儘管接下來的文字照舊繁瑣,大段對話令人頭皮發麻,我仍然耐著性子看下去——記住這是閱讀斯蒂芬.金的秘笈:一定要有極強的耐力,從頭到尾仔仔細細讀完,否則你將半途而廢。只要你能讀到斯蒂芬.金的結尾,那麼他帶給你的震撼將無與倫比。

之後,我又讀了斯蒂芬.金的另一部佳作《死亡區域》,第一次完全沒有讀懂,後來隔了一年才真正讀了進去,確實是一個需要慢慢品味的作家。斯蒂芬·金對我的影響,更集中在精神的領域,他的意識形態與我非常相像,喜歡與討厭共同的人。正如他在自己的書里寫的一段文字:「現在我是個作家,許多書評人說我寫的東西都是狗屎,我也時常覺得他們說得沒錯……但每回在銀行或醫生辦公室里填表格填到職業欄,我填上『作家』二字時,都仍然覺得心慌。」


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

還是2006年,土耳其人帕慕克獲得了許多中國作家覬覦許久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我的名字叫紅》引進中國。很難把這本書歸入哪一種類型,從故事背景可算歷史小說,從兇殺破案內容可算作懸疑或推理小說,從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來說,又是一部很感人的愛情小說——超綜合類型的小說,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

故事發生在偉大神奇的十六世紀的伊斯坦布爾,人類由中世紀走向近代文明,西方正在崛起,新航路已經開闢。而東方還未衰落,中國印度波斯仍是強大的帝國,土耳其更是近東霸主,歐洲人不變的惡夢,近衛軍窺伺歐洲人最軟弱的腹地.直至1683年維也納城下的解圍,方才令土耳其的浪潮後退……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民族的秘史」,而《我的名字叫紅》就是一部土耳其民族在其歷史最興旺時期的秘史,打開這部秘史的鑰匙就是伊斯蘭細密畫藝術。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都是細密畫家,故事圍繞細密畫家之間的殺人案展開。

男主人公的姨父是著名畫家,受到法蘭克畫(歐洲油畫)的影響,認為細密畫應該向西方學習,運用平面透視和陰影等技巧,使得畫中人物和真人惟妙惟肖。他的觀念吸引了蘇丹陛下,下令製作一本帶有西方技巧的書,其中隱含蘇丹本人的肖像。而堅持傳統的細密畫則認為人物肖像畫是一種異端,絕不可以仿效歐洲人,故而開始了謀殺與反謀殺的調查。

畫家們的分歧,與其說是藝術見解上的分歧,不如說是不同的人生哲學。

傳統細密畫認為畫家不該展示個人風格,而是模仿與重複前輩大師的作品。畫中人物應該千篇一律,長得都一個樣,只能通過衣著和文字來區別不同的人,頂級細密畫家追求畫到雙目失明仍可以憑藉記憶畫出來-----哲學上可以理解為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分歧,傳統細密畫堅持世界整體的普遍性,而歐洲肖像畫更突出世界個體的特殊性。

倒是最後兇手說出的一句悖倫式的話點出了真理——「因為你們將畢盡餘生效仿法蘭克人(指歐洲畫家),只希望藉此取得個人風格.但正是因為你們仿效法蘭克人,所以永遠不會有個人風格。」

作者並沒有貶低傳統細密畫的意思,他自己說過:「對傳統的伊斯蘭畫師而言,西方肖像畫的繪畫方式是個極大的挑戰,這與他們傳統的繪畫方式完全不同。基於此,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觀看、繪畫方式,甚至代表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通過個人的研究觀看,另一個通過神之眼觀看世界。後者更像是用精神之眼在讀解世界。」

優秀的小說能給人以靈感,閱讀《我的名字叫紅》的過程中,無數靈感在我腦子裡飛揚。幾乎每一句作者的精妙之語,都能給我打開一扇隱秘的靈感之門——非常感謝奧爾罕.帕慕克!這就是作者與讀者的對話,一個偉大的作者既存在於他生活的現實時空,同時也存在於他作品的文字之中。我能夠在文字里發現他的思想,發現他的視角,聆聽許多教誨。從這個角度而言,作者可以在文字中永生。


《道德經》,高語境文化的代表作品,隨著讀者自身經驗的提升,每有新解。


這個問題讓我第一時間想起來賴聲川說過的一段話:

「有一些作者你可以在人生的一些不同階段再回到他們裡面,他們會給你不同的感受,甚至更深的感受,像貝克特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換句話說,他們在等你成長,等你成長再去看他們,你會有一種更深的體會:對於人生,對於戲劇,對於他們的藝術。這種作者不多,莎士比亞也是一個,他們都是我的藝術良師。 」

除開那些一定程度上被迫的,具有功能性作用的書籍如工具書查閱,查找引用為目的的翻閱之外,有些書是我隔段時間就要拿出來重讀的,完全是個人閱讀體驗,不具備參考價值哈。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
賴聲川《劇場》
Richard Branson 《Losing my virginity》
《Angels in America》
《Love Actually》-- 沒錯,是電影劇本
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

大部分都是劇本,嗯。。。


《聖經》
我要讀一輩子


竟然沒有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嗎?


-
初中的時候,有一篇文章本是課本沒要求背誦的,但語文老師特別要求大家必須背下來,這篇文章就是朱自清的《匆匆》。

時間長了,背的不熟了。但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篇文章越看感觸越深,越看越覺得,寫的是真好。

來吧,和我一起回味一下: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迹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迹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1922年3月28日

珍惜時間,做些事情,莫要虛度光陰……空悲切。


菜譜:記菜譜的水平很差,就是同一個菜,也要時不時再查一遍。
專業書:不用說了。
有些書很好,會記下比較詳細的筆記,後來就時不時讀讀筆記,也算反覆讀了。比如一些育兒書。


說說我自己讀過幾次的書:
1.《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老子他說》、傅佩榮先生的解讀《論語》、《莊子》、《孟子》、《大學》、《中庸》系列。這些書對於建立我的三觀起到了挺大的作用。
2.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文筆優美、看待人生的問題一針見血)、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羅素的《幸福之路》、李天命的《哲道行者》(很酷的一個傢伙寫的很酷的書)。
3.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時間管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幾個習慣已經成為我的思維方式,融入我的血液)。
4.唐浩明的《曾國藩》、朱光潛的《論修養》、史鐵生的《病隙碎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5.法學類:王澤鑒先生的天龍八部、《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法律實務類的《思維的筆跡》。
6.《梁啟超家書》,雖然裡面有用的話不是特別多,但是有用的那幾句話讓我覺得買這本書值了,如:
(1)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
(3)人生之旅途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畏葸。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是磨練德性之好機會。
(4)我常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之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5))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夠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在這本書里讓我感受到了梁啟超先生的樂觀精神和洒脫,這是精通儒釋道之後所具有的的一種人生境界。第一次嚮往那種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梁啟超先生的《為學與做人》、《「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都是我在遭遇挫折,心情低落時看過N遍的文章。

最後,現在沒有讀幾遍,以後應該會讀幾遍的書是《史記》、王陽明的《傳習錄》。第一次答題,才發覺答題好累啊,好費時間啊,不容易啊!


pride and prejudice


A類:佔有尚未完成
(1)沒看懂或沒全懂的(康德海德格爾什麼的,數學書)
(2)沒記住或沒全記住的(主要是歷史書,特別是那種好多細節的歷史書)
(3)從來沒讀完(那種特別厚的歷史書)
B類:快感尚未耗盡
(4)金庸(曾經)
C類:隨時可入住(曾經)
(4)《被背叛的遺囑》,《卡拉馬佐夫兄弟》,
(5)一些語言學的書,不是現在那種形式化很深的,是建國初期那撥人,就是呂叔湘,王力那撥


在一個人人均可發言的時代,基本99.99%的讀物都是一次性消費,不是內容質量的問題,而是沒有時間返回去讀。大部分情況下,閱讀是個「擇其要義,後會無期」的程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吸引人反覆閱讀的讀物,除了有用或使讀者『feel good』之外,至少要有兩個條件:
1,coded message——「內容加密」(自己創造的詞兒,歡迎修改)的方法很多,比如深邃(如理論),或層面多,或提供開放性解釋的(如詩歌),總之,使得每次閱讀都能給以新啟示
2。不可壓縮性——也就是說,這個文本本身是不可再壓縮,或壓縮空間很小,讀者無法簡單的「擇其要義」,所以在需要回溯某種觀點或尋求相關體驗的時候,只能回頭重讀,不能通過「想想就行了「替代。

所以讓我反覆閱讀的是:2本理論框架,還有calvin and hobbes.


《小王子》。每次讀都能感動,並且領悟新的哲理。人們總是複雜化這個世界,它能帶你回歸簡單。


衡量一篇文章好不好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他有很多圖表?有折線圖、柱狀圖、餅狀圖,有各種統計、分類表格,有各種思維導圖?

是他有很多術語?有很多專業術語,動不動就是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大師的名字,而且都特么的是國外的,讓人不明覺厲,一臉懵逼?

是他有很多概念?各種各樣的概念,需要的不需要的,能看懂的不能看懂的,概念拼裝組合、拼裝組合起來的概念再拼裝組合,感覺特么的好專業的樣子?

是他有很多數據?動不動就是調查顯示、統計顯示,哈佛大學社會學研究團隊XX教授帶著手下的學生做了一個調查,牛津大學心理學研究室XX教授招募志願者做了一個實驗,據統計表明,據分析表明……

是他有很多英文文獻?文章裡面動不動就是引用《dogdogdog》期刊的《pigpigpigpigpigpigpigpigpig》文獻,作者名一定要用英文,末尾再附上一堆參考文獻。英文,必須要用英文!網址,必須要翻牆才能打開!

這是一篇好文章嗎?

怪不得人工智慧也可以寫學術論文,原來好文章的生產方式是這樣的啊?

衡量一篇文章好不好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邏輯!

邏輯!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

我不管你是誰的弟子,我不管你提的是多麼著名的理論,我不管你引用的話都是誰說的,我不管那些英文文獻在西方話語權大獲全勝的情況下是多麼吊,

你沒有邏輯,給我滾!

沒有邏輯,你的文章就是一篇爛文章!

別想忽悠我!老子不受忽悠!

大家總是嘲笑知音體,嘲笑今日頭條,嘲笑養生文、雞湯文的生產方式,因為這些文章總是喜歡引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XX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引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XX教授,引用美國總統、諾貝爾獎獲得者、奧運冠軍、央視著名主持人的名言,胡編亂造,胡寫八寫。

但很多所謂「好文章」「精選文章」的生產方式,和養生文、雞湯文、今日頭條體,是一致的。

你要有圖吧?沒圖怎麼能顯得用心呢?你要有數據吧?沒數據怎麼增加「科學性」呢?你要有思維導圖吧?沒思維導圖怎麼緊跟最新學習潮流呢?你要有英文文獻吧?沒英文文獻?什麼?沒英文文獻?沒英文文獻你也敢寫文章?西方老爺們都沒提出的觀點你也敢提?西方老爺們沒引用過的觀點你也好意思拿出來用?

垃圾!不知道哪裡是人類文明的中心嗎? 不知道西方老爺們的智慧已經領先中國幾千年了嗎?

邏輯,只有邏輯,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

我不管你引用的人有多牛,沒有邏輯,那我就不認同你!

智者用邏輯服人,笨蛋才用干爺爺壓人。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1. 知識類的。需要不斷閱讀,需要認識累積,那些大部頭和經典的。
  2. 體驗類的。能夠不斷啟發感知,可以反覆品味和欣賞的。

推薦閱讀:

女朋友哪個瞬間讓你覺得想保護她一輩子?
你看過哪段文字讓你瞬間流淚?
有沒有什麼短小的愛情故事?可以睡覺前講給女朋友聽
你對本拉登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樣的?
你聽到過的最搞笑的笑話是什麼?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書籍 | 調查類問題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