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專業或者職業讓你養成了什麼特別的習慣?


朋友把她的健身教練介紹我認識,姑娘身高175,還是兼職模特,聊了兩句覺得姑娘知書達理,堅強獨立又溫柔可愛。這個姑娘有個習慣,喜歡用英文發朋友圈狀態,我看了她幾十條狀態後有點心癢,我知道如果我去分析錯誤,肯定會讓姑娘反感,但是我根本忍不住,終於有天我小心客氣的說了下你這條說的不對,語法有誤,慣用法也不對,搭配不是這樣的,應該是這樣的等等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化學狗。我的專業為我的人生打造了一個開掛了一樣的好習慣融入一個花季少女價值觀的好習慣!!!

面對各式各樣新款包包的時候,我腦袋中的彈幕是這樣的:反正都是一團分子原子質子中子各種粒子,再貴再大牌的拆散了都是微粒。花那麼多錢買了幹嘛,不值得,放下走人。

面對金銀珠寶首飾的時候:反正都是一團分子原子質子中子各種粒子,再貴再精美的拆散了都是微粒。拿著N克拉的鴿子蛋鑽戒,滿腦子都是金剛石的成鍵方式三維骨架雜化軌道,根本愛不起來好嗎!


選男朋友的時候:反正都是一團分子原子質子中子各種粒子,再高再帥的拆散了都是微粒。在乎外表幹嘛,不值得,還是有趣的靈魂和性感的大腦更吸引我。

———————————————————————————————————————————

總結下來就是:
1、對物質價值的評估更加理性客觀,分析權衡完外貌加成屬性、實用屬性、裝逼屬性等之後,再確定這團微粒我要不要買。
2、我被外貌協會開除了!
3、當我的親人戀人朋友很簡單,不用糾結送什麼,愛我就給我打錢!

一個女人!被一個苦逼的專業!從根本上遏制住了物質迷戀和外貌崇拜,說出來也是一件值得被點贊的事情呢!你們覺得呢~


我是程序員,習慣是分析所遇到各類的軟體的行為及其實現。

上星期四吃飯的時候,一個同事很苦悶的說,他懷疑他家的電子秤有cache,因為他連續稱幾次,穩定下來讀數都是一模一樣的,他覺得不應當這麼准。

大家一開始都笑,我們server有cache,你一個十幾塊的秤也能有cache。但再想一想,他說的也有道理,於是讓他做個試驗,

1,測量體重,記下讀數。
2,拿一瓶500ml的礦泉水,測量體重,記下讀數。
3,若讀數沒變化,請他老婆去測量體重。
4,再換做他自己,拿一瓶500ml的礦泉水,測量體重。
5,比較4中得到的讀數,與1和2的異同。

他試了一下,結論是,1 == 2, 4 &> 1。

所以,給這個秤寫程序的人的做法是這樣,

1,測出當前值 C kg;
2, 與上次測量值 L kg 比較。
3,如果 |C-L| &< 誤差容許範圍,比如 0.8 kg, 就顯示上次測量值 L kg。
4,如果 |C-L| &> 誤差容許範圍,則顯示測出當前值 C kg,並更新L=C。

每次測量時所站位置不同,力矩會有些許變化,導致同一個人讀數也可能不同,所以,給秤編程的人可能想讓結果一致,就這麼寫了。

結論就是,給什麼東西編程,都免不了要hack呀。



我是銷售,前妻是計劃。

以前出了事情,我的反應順序是:能解決么?能,那就不是問題;不能解決,那要怎樣才能解決?然後是:下次如何避免,最後是:誰的責任?下次如何改進?

她的順序是:誰的責任?為什麼會醬紫?為什麼要我解決?

然後,就是現在醬紫。


背景:某中日合資企業工作,從事管理企劃工作。受日式文化影響,但更多為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

日本人做計劃以細緻全面聞名,去過日本的朋友應該對那種詳細到髮指的指引印象深刻。我們做計劃,只會做個梗概,他們一定會把背景目標措施詳細列出來,甚至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該採取的對策都已經提前考慮到。於是經常可以看到不管是資料還是圖紙都是密密麻麻全是字。

受這種延展性計劃思路的影響,在工作中,領導說一句話,我已經知道之後每一步想幹什麼、應該怎麼干、自覺做好推進計劃,並主動承擔溝通協調等職責。一句話,當我站在領導位置時我會希望自己下屬怎麼做,我就會全部做完和做好,並且保持思考,時常提出新的想法,與領導保持密切溝通,讓他放心,也讓他對我有信心。

說話簡練精闢不啰嗦,5W2H(WHAT.WHY.WHO.WHEN.WHERE.HOW.HOW MUCH/HOW LONG)和PDCA(PLAN.DO.CHECK.ACTION)貫穿日常工作彙報,並融入生活各類場景的思考,成為思維習慣。習慣把事情說完整,說清楚,而且基本做到有條理,有思路

回答別人問題基本不以「我不知道」或「我不清楚」或「不是我負責的」結尾,即無論如何我都會給你一個有解決方案的答案,這是我認為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的做法。

(插句題外話,個人認為這也是現在知乎上很多人存在的問題,總是看到很多純發泄或者簡單一句話的答案,在我看來實在不能算一個回答。不管正經也好,調侃也好,其實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把你想表達的意思說清楚說完整。這說起來容易,實際還是要先培養系統思考的思維習慣)

這樣做的後遺症是,當我聽到別人這樣回答我時,會覺得溝通起來效率很低,並且討厭純發泄式的言語,例如「這個柜子看起來好難看啊」、「你不能這樣做,會出問題的」,我總是下意識地反應,能不能一次性把話說清楚,這樣說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會出什麼問題,應該怎麼考慮解決,解決方案是什麼?

當然,在家裡對話時可能會不自覺運用上這套思維,導致有時對家人或女朋友造成壓力,要改。

其實我還是很幽默的,平時最喜歡在特別嚴肅認真的場合不嚴肅╮(╯▽╰)╭總的來說,正是這種嬉皮笑臉的性格和嚴謹完整表達說法的矛盾,讓我覺得我是個獨特的人

====================================
補充:
日式文化最明顯的糟粕,就是有時過於磨嘰,而且是屬於死板式的磨嘰,不懂得變通,這恰恰是喜歡走捷徑的中國人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1到9了,為提高效率一般從10開始講,他們一定堅持要把1到9先說出來才能推到10,這就是他們的邏輯。

綜上,日式文化嚴謹細緻全面的思維可以學習,但磨嘰白痴浪費效率的推進方式必須要革新,這方面是我一直羨慕互聯網行業的地方,當然也有我以前待過的諮詢行業~

最後補充一句,LZ專業是物流管理,但想必各位從我言行中根本看不出來。所以,某些職業習慣,更多跟個人性格、個人經歷、企業文化、業務特點相關,跟專業相關度並不算特別大;畢竟對於本科生來說,專業只是學了四年,但職業卻是將近四十年的事情,私以為不可並列討論。


@沈焱酉謝邀

我是一個穿著設計師外套、無機非金屬背心的直男癌晚期患者。
…………………………分割線…………………………
先說設計師。由於設計師干久了,現在走在路上就會看路上的廣告(可能跟年紀大了也有關係,不是說年紀大了就喜歡看電視劇中間的廣告了嗎)。看廣告就算了,還要分析他是由幾個圖層構成的?這個效果那個效果該怎麼處理?這個是什麼字體?
最後再想一下,這個我能不能做出來,能的話我就不想它了,要是不能我就會在Onenote上記下來,以後上網搜或者問大神。
本來是想翻出一些照片,後來發現我就沒照!有個google glass就好了。
現在效果啥的基本上也都會做了,你看外面的廣告,其實都沒多少難的,主要拍的好,然後排版。我現在做海報的時候,外發光啊,投影啊,描邊啥的都盡量不用了,太低端。
現在出門主要是看字體,哪個字體好看的我沒有的…………大街上的一般我都有了,至少有類似的。知道外面設計師一般怎麼用的時候,我就能有的放矢的把字體用在合適的地方,比如房地產廣告一般用「方正粗雅宋」,門牌廣告用「方正粗活意」會挺好看的。

因為我的學校在北京學院路上,所以會有機會很方便的去其他學校,有時也會評判下其他學校的作品。
就說一個吧,農大的海報多數是帶碼的。
…………………………分割線…………………………
再說說材料人。因為我是做新能源材料的,方向目前是燃料電池陽極,個人對鋰電也比較感興趣,梯隊也有做鋰電池的,所以了解比較多。
看見別人新買手機充滿24小時,就會告訴他鋰電池不用激活,多充會爆的。
看見別人買了18650的電池,說容量瞎標的,怎麼沒有18650mAh,我會告訴他18650型鋰電是電子產品中比較常用的鋰電池,常在筆記本電腦的電池中作為電芯使用。指電池的直徑為18mm,長度為65mm,圓柱體型的電池。
看見電動汽車,總會多看兩眼,比如特斯拉

其實材料這方面我還做得不深入,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材料人,本科剛畢業你說懂啥


說起這個我倒是有一個特別的習慣,我是從事家電設計行業.

中國人家裡都會有一個電飯煲..電飯煲跟其他電器不一樣,是個硬需求,豆漿機壞了你幾天不用沒問題,電飯煲壞了那可是大問題,中午壞了,晚上就得買一個回來,家裡幾口人等著吃飯呢,什麼?你說可以天天出去吃?那你一定是單身的..Y^o^Y 笑.. 中國人缺什麼都不能缺電飯煲.

我公司從事工業設計很多年.也做過很多家電,然後呢..我去蘇寧國美沃爾瑪百佳新世界友誼商店等等大型有賣家電的地方,就專門去看家電(電飯煲電磁爐壓力鍋什麼的........)

看電器這不算特別的習慣好不︿( ̄︶ ̄)︿

以下多圖

在你們眼中,電飯煲可能是這樣的

以下是我看到的:
蒸汽閥鑲嵌裝飾件,成本較高,加工複雜,中高端才會用(399價格以上)

↑面板上置操作,整塊IMD工藝,中高端定位,整體方形設計,日本設計風格

↑蒸汽閥整體與上蓋融為一體突出上蓋的整體性....整個煲身方方圓圓,配色沉穩低調,也是日本的設計

↑上蓋表面做三維立體紋理,高檔定位,整體風格時尚獨特,韓國設計

↑日本的設計風格以橢圓逐漸走向立方形外觀,韓式的產品則逐漸偏向圓潤,飽滿,線條感性

↑產品的整體發展趨勢,基本是趨向於人性化及智能化,像現在的智能化家電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我的特別習慣是什麼了
我會對家電進行分析和解構,同時也會在賣場去真實的感受家電在設計和生產後的差別

我沒了解過其他工業設計的分支(譬如玩具設計、手機設計、陶瓷衛浴設計等),但作為家電設計,其實已經有一段發展歷史(十多年也算一段歷史吧..冏rz),可以說,工業設計在中國的興起,家電設計是緊跟著伴隨而上的,並逐漸形成一個完善的分析架構體系(不是指創意設計),從加工工藝、幾何造型、色彩搭配、設計風格劃分、品牌戰略到更細一層的市場調研、消費者分析、競品分析、設計趨勢、產品線規劃等等,這些東西已經貫徹整個設計流程,我入行三年多至今,能夠深切的感受到這些東西所獨有的專業性,沒有朋友會跟你討論電飯煲的上蓋用了什麼工藝,沒有人會跟你討論電磁爐的瓷板花色發展趨勢,去到賣場,我比銷售員更熟悉這個產品「那你是來幹什麼的?」「沒事~~我就來看看~~~╮(╯▽╰)╭」。


沒有人會了解這一切產品的背後需要設計。

以上


蓋子反著放那是基本功了,要是別人不提我都想不起來......

我要燒飯一定會先紮好頭髮、穿好護衣.........沒用完和沒吃完的任何食品都會立刻放回冰箱


這個是透明的。


出門只要有姑娘穿裙子,露出膝蓋。我都得分析出她的步態有沒有異常,膝蓋有沒有過伸。


習慣的話就是不吃路邊攤麻辣燙這類吧,還有就是不洗碗!吃東西很挑剔!不吃辣!吃到不新鮮的東西太難受(╯﹏╰)。。。。


藝術類專業,畫畫的。反正只要看到風景就開始想構圖。一看到人的頭部就開始想各種頭骨結構,各種肌肉的名稱。一看到各種奇妙的顏色就想調色盤中某某顏色加上某某顏色····聊藝術聊多了就開始反感各種人給各種事情下定義!(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恰恰是打破各種定義)。你能想像一下我在坐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大群人但我腦中卻是一大群人體骨骼嗎??


法學。準備司法考試時候,看到什麼都想用法律分析一番,比如馬航事件,是用屬人原則和屬地原則分析哪些國家有管轄權。男朋友給女朋友送禮物算不算贈與....我室友罵我算侮辱還是毀謗罪(這個是玩笑)....大學宿舍算不算「戶」,不算的話進入盜竊性質就不算入戶盜竊,就要考慮盜竊的數額...後來發現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法律....


我是 茶文化(茶學)專業

1、養成了見人回禮的習慣,以禮還禮 。
2、雙手取物,雙手奉物
3、四指併攏,不單指 指人或物
4、一桌子吃飯,習慣性倒茶分茶(白開水也是)
5、微笑
6、親和與善意
7、安靜、平和、忍讓
8、放置物品反向考慮 例:取剪刀等尖銳物品,將安全的朝向給別人
9、看到好茶自動星星眼
10、吸收


再也不能靜靜地瀏覽網頁了(新的以前沒訪問過的)

遇見很贊的網頁:
誒 這個字體挺好看的 F12
誒 這個動畫好炫 F12
誒 這個地方是怎麼重構的呢 F12
誒 這個地方是怎麼實現的呢 F12
最後扔進收藏夾

等緩過神來 已經忘了打開這個網站是幹嘛來的了


背景:產品+本科經管,漸漸形成了幾個之前不曾有的小習慣。
有二次更新~~~~~~
1、用沉沒成本思考問題,過去不應該影響未來。
有很多想做產品的童鞋會很糾結,我不是CS相關專業的嗷嗷嗷嗷,做產品OK么,我本專業四年的積累會不會白費呢?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無法改變,未來是從現在開始努力的結果~
2、平日寫生活和學習的to-do list也會估時,評估優先順序。
然後記錄實際用時,完成率,滿意度,找更高效的改進方案。被小夥伴指責喪心病狂嗷嗷嗷,不過我覺得確實好用誒,特別是多個小項目的時候~當年專業老師說甘特圖是個好東西,平時不怎麼用。
3、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詢問最根本的需求。
之前中學小夥伴問我學英語的問題,我的答案基本上是統一的,多聽多自言自語blablabla~昨晚一童鞋問我同樣的問題,就會問,你學英語幹嘛?是為了考四六、出國、工作、泡妞?工作是為了求職面試、工作基本交流還是商務談判?每天有幾個小時學習呢,傾向於什麼學習方式呢?不同需求、不同情景需要的解決方案是不一樣的。
4、考慮機會成本。
你選A,必須想好了放棄B的代價。秒殺、掃一掃打折、淘寶買廉價衣服基本上都不會參與了。你買的東西看起來成本低,但你考慮過秒殺一上午在屏幕前盯著的時間成本么,買到不好的,退貨換貨和無良賣家打交道的時間成本么?嗷嗷嗷嗷,想想這一上午你創造的價值,就忍不住心疼了。
5、學習方式更傾向於線上。
之前研究各種在線教育的產品和平台,使自己的學習習慣更傾向於線上、移動、碎片化學習。但副作用也是有的,享受多了線上優質的資源,聽無聊的線下課程,不能快進,就會覺得難以忍受。
6、平時會思考各種流程與設計。
ATM取款與退卡先後的流程哪個更好一些?KFC和麥當勞付款和配餐流程的不同,哪個進行了壓力轉借,取得更利己的效益?地鐵內緊急警報裝置是否明顯易被發現、說明是否易懂、操作是否易用?不的話,怎麼改進好呢?

~~~~~~~~~~
先寫這些,之後想起會持續補充~
哇,不列舉不知道,一列舉嚇一跳誒~
哇,當年跟風選的熱門專業,還有大學試試看的實習工作,竟然在一點一滴地影響著生活誒~

In the moment it is hard to see how a particular moment in your life makes sense. But looking back many years later, you』ll often be able to connect the dots and see how everything you went through was critical in leading you to the place you are now.
在當下你很難看出你所做的事情所具有的意義。但是多年以後回頭看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你經歷過的事情、做出的選擇都對你現在所處的位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2015.1.2補充
7、自下而上的思維邏輯
開始重視細小事物間的邏輯關係,開始喜歡分析綜合、總結方法論了。最近和朋友聊起思維認知,意識到自己越來越深信思維能改變生活
8、更注重反饋和迭代
之前計劃做不到,會很簡單的歸結於自己懶。
就像做產品要根據用戶反饋快速迭代,對待自己,現在也不會一條路走到底,而是會根據自己行為與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計劃的微調。
比如,嘗到原版的甜頭後,某財經書給自己列了每天讀2個chapter的小目標。現在會想想,咦,今天讀2個chapter用了我這麼多時間,是不是走神了?是不是篇章太難?要是走神的話,怎麼樣才能集中精力呢?篇章難的話,有沒有好的辦法提升自己的背景知識呢?集中精力的問題,那麼我想知道在精力的情況下,每分鐘的閱讀量,後來我做了檢測,發現速度70-360/min不等,這個數據不正常呀?是不是一計時,我就會有緊迫感,學會跳讀,也不走神了?然後,真的不走神了,也會跳讀了,閱讀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再然後,意識到,沒有必要刻意追求速度,比速度更重要的是閱讀中的小思考。
要是之前,肯定會就這樣執行計划了,大不了堅持到一半放棄了。哎。
9、Instant Gratification的壞影響
很多人說做產品是很有快感的,這個贊成,自己的想法,形成方案,輸出原型和PRD,通過需求評審,研發,上線,獲得用戶正面反饋,最快的時間周期是不到7天,這個過程的確很爽、夠刺激。最近看經濟學,那些晦澀的經濟模型,今天看了,明天是肯定用不到,什麼時候積累的知識能發揮作用呢,一年、兩年、十年、還是永久不會?這個真的說不準。
有時候,覺得,在互聯網行業的成就感,一方面增強自信,另一方面也讓我變功利了,變得很著急,耐不下心,不懂得什麼叫「延遲幸福感」。
嗯,這是不好的,要改。
~~~~~~~~~~~~
2015.1.21補充
10、Problem-solving的意識
工作中需要輸出解決方案,久而久之就有了「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人生是可控的」的意識,更傾向於快速評估、快速尋找解決方案。
最近就在琢磨,怎麼提升判斷、分析、決策的思維方式,然後就有意識地找一些關於思維的書去看。
之前從來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思維層次、方法論存在問題。嗷嗷~


專業:護理

所有物品的蓋子反著放,所有容器都是用手捧著絕對不觸摸內壁,比如飯碗。

如果我媽用手摳著碗邊把飯遞給我,我就沒胃口了,當然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因為我媽基本不負責打飯,而且就算是那樣打迫於壓力我還是會吃的= =55555

這輩子真想任性一回:你污染了飯碗!這碗飯我不要吃了!

痛恨所有非注射器包裝那樣一撕即開且不能不觸摸內部拿到裡面物品的包裝袋!

看所有的場所和事物都要在心裡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

收納的箱子一定要統一大小統一樣式外加黑體加粗的標籤貼在窄邊側面

垃圾分類,且對垃圾桶質量和樣式有深深的執念,最近對某紅點獎自動感應垃圾桶很心水

洗手洗手,有空就洗手!


這題好玩。汽車工程師。

任何時候坐車都會系安全帶,包括后座和長途大巴。任何時候開車都會強制附駕系安全帶。

各種事情喜歡自己動手。比如空調缺氟了就自己淘寶買氟氣罐子讓賣家教我加氟。想自己換個洗臉面盆就去宜家買了面盆和面盆櫃,把原來的敲掉,把新的裝上,包括組裝,打孔,另購水閥,上硅膠。讀書時電腦顯示器壞了就上網搜原因,找到原因後買零件買焊槍自己修。其實讀大學以前我動手能力很差的,算是受專業職業影響吧。

我覺得這和我的工作是想通的,因為工程師的任務就是解決問題。平時遇到自己不會的東西我不太喜歡請人來弄,就喜歡自己動手,不會就學。很享受這種不斷點亮技能樹的感覺。淘寶是一個神奇的學習平台,想學什麼就買工具找賣家教。


成為疑病症候群的一員。學個疾病都覺得自己是患者。。


推薦閱讀:

如何努力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籃球編輯?
沒有興趣能學好會計嗎?
電工是一個危險職業嗎?
日本有什麼特別的職業?
設計師這樣的工作,可以做一輩子嗎?

TAG:職業 | 習慣 | 調查類問題 | 大學專業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