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挑食有必要糾正嗎?

如何評價「挑食就是沒餓著,餓兩頓就什麼都吃了」的說法?


我記得和一群還蠻注意吃,比較會做飯,眼界也不錯的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到過這個話題。而當時,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

那就是大家的媽媽做飯都很難吃!!!

雖然不知道這個原因和自己學會做飯和喜歡吃好吃的有什麼必然聯繫,不過,我想說的是,很多人,挑食的原因,往往只是因為做出來的那道菜非常難吃。

我小時候不太愛吃青菜,肉類也僅限於少量的肉,更加討厭姜蔥蒜,香菇,芹菜,韭菜這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因為我家的青菜炒出來是黃色的,軟綿綿的。
因為我覺得蒜頭味道很臭。
我覺得姜的味道很辣很不舒服。
蔥也是一股奇怪的臭味。
香菇裡面有發霉的味道。
芹菜的味道讓我噁心。
韭菜完全不敢碰。

直到後來,我開始學會做菜了,了解到一個一個做菜的細節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是我媽做菜太難吃了!!
青菜可以很脆口有甜味,前提是不要炒的過熟。
蒜頭其實有濃郁的香氣,前提是充分的烹飪。
姜的辣味可以很柔和,只要提前用一定的油煎一下就好。
蔥的臭味是因為過度的烹飪,短時間的拌炒/攪拌,可以充分的發揮蔥的香氣。
香菇的發霉味道是因為沒有用油和薑末爆香,爆香之後,香菇的香氣簡直讓人口水直流。
而韭菜和芹菜,實際上只是因為以前烹調的時候沒用對地方。。

最後,講個真實故事
昨晚回家的時候,我媽很興奮的和我說:「哇,兒子你知道嗎,我前天聽你說的,把香菇表面的東西刮掉,隨便切了一下,然後用點油,一點點薑末爆香了一會。煮熟以後簡單的調味了就開始吃了。我發現香菇變得特別香特別爽脆,和我以前吃的口感完全不一樣!!我和你老爸都吃了特別的多。」
是的,在昨晚之前,我媽做香菇,從來沒有爆香的步驟,都是直接下水去煮的,所以總有一股奇怪的霉味。而她總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我說她做的香菇非常難吃,帶有一股難聞的霉味;並且她覺得我是無理取鬧,同時認為我的烹飪步驟過於繁瑣,完全不用多浪費那兩三分鐘對香菇進行處理。

因為我媽媽沒吃過被妥善處理的香菇,所以在她的記憶里,一直以為香菇就是應該有那股有點發霉的味道。再貴的香菇,那股奇怪的味道也沒有被去除。

所以,實際上,不要責怪小孩挑食,有些時候真的是做菜的人做的太難吃了。對於父母來說,有心思的話,不妨琢磨一下廚藝,比你想各種方法強迫小孩吃難吃的東西要來的更加可靠。


嚴重偏食以至於營養攝取不平衡的話,有必要糾正。我覺得這個貼可以參考:孩子討厭吃蔬菜,怎麼說都不聽,還能識破大人的小把戲怎麼辦?

但是不管大人孩子,總有個喜歡吃的和不喜歡吃的,只要大方向不影響,特別不喜歡某幾種菜色,我不覺得有糾正的必要,哪怕家長自己非常喜歡,也沒必要非得強迫孩子不厭惡。「餓他」的辦法,更適用於解決孩子吃飯不規律的問題,而不是叫他非常不快地勉強吃下他最討厭的東西,並且以此為勝利。

另外,有些媽媽做的菜真的是非常可怕的。請注意改善廚藝,能夠從很大程度上解決孩子挑食問題。

我一個中學同學就不幸攤上這樣的媽,之前他和他媽只不過是分別向我們說「我一點不愛吃家裡的菜」和「我兒子不象你們不挑食,他擱家啥都不吃,就吃外面買那些玩意怎麼能好」。我們都認為他的生活習慣不好,外邊小攤多臟啊。

後來他媽做菜請我們吃飯,我們品嘗後一致認為我同學能活這麼大太不容易了……明明是看起來都非常正常的材料,能做出那些可怕的味道是怎麼回事!


首先同情一下以上眾多控訴爸媽做飯差的同學們(沒想到 @吳澤泳同學也有這種歷史……),我爸媽烹飪水平,確實是值得我驕傲的。

挑食這件事,一方面受到心情、身體狀況(比如懷孕)、超量飲食(每頓吃太撐了……)和年齡變化(你問問你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他們肯定挑食),神經性厭食症也是引起挑食的一種原因。

另一方面,也可能你恰好骨骼驚奇,舌頭上的味蕾比正常人發達,天生就是做吃貨的料。(參考資料:超級味蕾:你挑食的科學借口!)

如果排除了做菜不好吃,和味蕾過度發達,那麼剩下的,我建議家長查清楚自己孩子挑食是否有心理上的原因。

例如說,我是不吃番茄炒蛋的

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去的某幼兒園,裡面是不吃完飯不讓回家的。那麼有時候就是不想吃東西,生病沒有胃口的話怎麼辦呢?


老師會捏住你鼻子,親自往你嘴裡灌。


我本人有一次沒胃口不想吃,就是這麼被生灌下去番茄炒蛋的……

.

從那之後只要聞到熟番茄的味道就會吐,番茄炒蛋基本上看著就能吐出來……我甚至試過,硬吃下去的話一個小時之內會吐得比洗胃都乾淨。


雖然現在已經好了很多,西紅柿燉牛肉,我甚至能淡定的只挑出牛肉來吃,一盤子番茄炒蛋端在我面前,我會覺得噁心反胃,但不至於吐出來——但是如果吃下去,還是一樣,倆小時之內吐得比洗胃還乾淨。


現在想想看,如果我爸媽覺得一直餓著我,就能讓我把一碗番茄炒蛋吃下去,估計我會餓死吧。

(BTW.後來那個幼兒園還上報紙被查封了……)


前兩天閨蜜的發的說說:解開一個常年困擾的問題,終於知道了為什麼大人從來不挑食,因為他們買菜的時候就只買自己吃的o(︶︿︶)o


原作是這個,作者剛好也在知乎。 @葉布頭,是個萌妹子,請溫柔地對待。

--------------------------我是正面回答問題的分界線-------------------------------------------
女兒同學媽媽給孩子做的早飯。

我和她的對話。


私以為,大多數的挑食,是父母做的難吃.讓小孩子誤以為這菜的味道不好.


在我們美食漫畫界,如果小孩子不喜歡吃什麼東西,廚師(題目語境下多半就是家長)的責任就是將這個東西做得特別好吃,或者找到特別好吃的替代品。做不到的都只是廚師的錯,忘記了尊敬食者的心,需要哭著謝罪的。


作為一個背負了挑食罪名三十多年的人,說說自己的經歷。

其實一言以蔽之,我只是不想吃做的很難吃的東西。從小到大皆然。


我覺得應該提高食物本身的質量。
小孩固然有任性的一面,但他們的味覺也是十分敏感挑剔的,能嘗出成人不容易發覺的味道。
好比,我的孩子不愛吃西紅柿。那麼我要做兩件事:
1、買質量好的西紅柿,新鮮自不必說,最好多花點錢買有機蔬菜,用傳統方式種植的,而且最好不要是反季節的(地里的西紅柿成熟期是夏秋)。如果是好的蔬菜,生吃就能嘗出差別。
2、可以嘗試不同的烹飪方式,提高自己的做飯水平。比如孩子喜歡吃甜的,那麼西紅柿切片直接拌一下就好;如果做的是西紅柿炒雞蛋,裡面的蔥最好切得細一些,吃不出來為好,雞蛋選擇新鮮而腥味小的。


謝邀。

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口味上的偏好和差異。小孩子不因為年紀小就不是人啊,所以會挑食挺正常的。只要沒出現嚴重的營養不均衡,我覺得小挑一點就小挑一點吧。而且人的口味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吃的東西,也許過個幾年就會特別嗜好了。所以,不必太著急,慢慢看唄。

不過,如果遇到極端情況,嚴重挑食、偏食,怎麼解?

作為一個曾經挑食嚴重的小孩,在這裡我得為我媽的廚藝打廣告了。如果小孩不愛吃,那就用各種辦法把食材做成他比較能接受的。

先說說我小時候挑食到什麼程度。小學3、4年級之前吧,肉類除了少量海鮮,基本不碰。特別是如果在食物中加塞了肥肉、肉筋、骨頭,只要舌頭碰到了,立馬會嘔吐。基本只吃素湯,素湯中如果放了肉圓,肉餡什麼的,聞著味道就會嘔吐。各種禁忌中,又以雞肉為甚,雞湯更是聞之色變,任何湯湯水水的食物中只要讓我感覺到有一點點像雞的味道,立馬嘔吐。就連雞蛋我也不愛吃,只要一聞到雞蛋白那股異味,嘔吐沒商量。總之,那時候我就是個很難搞,很想一巴掌拍死。那我到底吃啥呢?最愛開水泡白飯,如果有點榨菜、腌豇豆、雪裡蕻就更好了,菜品酷愛豆製品。說起來那時候家裡條件還可以,但偏生這賤口,大人眼裡認為好吃的金貴的,除了海鮮,我都不愛吃。所以,那時候我體型如何,諸位可以想像了吧,著名的豆芽仔,細長的身體上頂著個碩大的腦袋。

馬賽克的是我堂弟,因比我更萌,略去。

得虧我有一位堪稱偉大的母上大人。她挖空心思給我設計各種菜品的精神拿個廚藝學phd應該是問題不大的。每當我滿懷敬仰與眷戀回憶起這些,口水混雜著淚水讓我兩膝發軟——給小時候的我做飯,這事兒真不是一般人能幹的!

不吃豬肉怎麼辦?安徽有道菜叫「徽州丸子」,外地可能稱為「珍珠丸子」,就是肉圓外面裹糯米蒸。我愛吃糯米,於是我媽以這道菜作為突破口。不過,丸子里有肉筋不行,如果放澱粉進去,我媽又覺得營養不夠。那時候還沒有家用的電動絞肉機,手動的絞肉機絞出來的肉又太粗,於是我媽就用最傳統的手段——手剁,並且手動挑出所有的肉筋。

那個味道真是——能把普通的肉做得跟澱粉一樣細膩,但又有肉香和顆粒感……反正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都再沒吃過這麼好吃的徽州丸子。

除了糯米,豆腐也是可資利用的對象。我媽把豆腐剁得碎碎的,跟精肉餡摻在一起,搓成丸子,放鍋里一炸。這就是豆腐丸子。「媽媽,肉丸我不吃!」「這不是肉丸,是豆腐做的,你吃吃看。」一口咬下去,還真是豆腐味,可是可是……雖然有點其他味道,但也說不上來,也就這麼吃下去了。與此類似的還有藕丸子,用專用的刨刀將藕矬成藕屑,跟肉糜攪合在一起一炸,半是藕味半是肉味。

反正單靠這幾大丸子,我媽把我往素食動物向雜食動物的食物鏈上上調了一層。既然有了突破口,那麼下面就一點點打開缺口吧。

肯吃肉了,那麼怎樣從肉糜過渡到原生態的肉呢?我媽採取的方略是炸字訣。取大排肉,先炸再燴,酸甜口,很快就適應了。吃得多了,對骨頭的恐懼感也不那麼強了。

肥肉是一大難關,怎麼破?我媽一般採取兩大方略:一曰點心法,將肥肉剁碎,和入蛋清冰糖為餡,捏成水晶包,在我察覺出異味前,就已經吃下去了。另一法曰過油法,先熬上幾道,然後加乾菜做成扣肉,呼啦一下,已吸入喉。不過,肥肉終究是過於油膩,還是吃得不多。

除了做扣肉,乾菜的作用還很多,比如說燒豬腸。我媽做的豬腸不同於外面的肥腸——我媽一直看不上那種肥膩油厚的貨色,覺得既不健康又不幹凈。她總是將豬腸的厚油掏乾淨,每隻腸都像洗衣服一樣從裡頭翻出來洗,洗乾淨了再翻回去。所以,一套大腸洗上幾個小時也不為過。所以,她做的大腸總是清清爽爽,雖然葫蘆頭愛好者肯定不喜歡,但我這種厭肥厭湯的可就大愛無比了。

這時候,我的食譜出現了一個重大突破,我願意吃牛肉了。於是我媽以此為契機,將我不肯吃粉蒸肉的難題也突破了——她創造出了粉蒸牛肉。一般情況下,牛肉較豬肉乾和柴,粉蒸出來肉比較死。我媽就切幾塊肥豬肉進去專事出油,經過一兩次試驗,大獲成功。

至於雞蛋,我媽的對策是絕不做糖打蛋、白水煮蛋這種原味較重的做法,取而代之蓮蓬滷蛋、蟹黃蛋等味道較重的做法,就算是清蒸蛋(不打散)也要劃個口子抹上一層話梅製成的甜醬,總之,連哄帶騙,保證每天的雞蛋攝入量。

最難攻克的雞肉,我媽的做法是上油炸大法,比如翅根和雞腿,盡去其皮,泡鹵而炸。或者更高端的,取其肉而舍其味。比如用雞脯肉,切片切丁,說是裡脊肉,輔以豌豆炒著吃。

不吃河魚?兩大法。一曰酸甜,糖醋鱖魚進階版,裹上麵粉炸成葡萄魚,兩邊魚肉翻轉得跟一串豐滿的葡萄一樣,別提多香醇了。另一法曰魚丸法,每條魚精細刮肉、挑刺,清搓成丸,細嫩得不能用筷子去夾,只能放在充水罐中保存,入口即化。

不吃蝦?選上好河蝦,只只擠出蝦仁,與乾貝、胡蘿蔔丁、筍丁同炒。

其實,我媽做得最棒的一道菜,反倒是平平常常的牛肉絲。首先絲切得極細,融入青椒、乾絲中,無處不在;其次芡勾得極得當,保持絲的嫩滑而無包裹感;第三是火候和調料極適中,有牛肉的韌勁但不塞牙,有青椒的挑逗但不辣口,一想就要流口水。

最後,還有一個大殺器,如果她實在累了,就直接上一味極簡醬料:辣醬加醋而已,對付清水白肉,無往不利。

限於篇幅,我媽與我的挑食的戰鬥史,以上只是冰山一角。說到底,如果不是遇到這麼一個以科學精神面對廚房挑戰的戰鬥媽,我估計早就營養不良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這麼只從小挑口挑成精的主兒,被大學一折騰,也活活餓成了現在這麼個管夠就好的舌尖上的糙爺們兒。可見,精妙的廚藝之上,飢餓仍是專治各種挑食的利器。只是,自己的孩子,餓上一頓兩頓,反正我是不捨得。

而且,就算墮落成現在這樣,雞湯,我還是不碰的。

身而為食物鏈頂端的挑食者,不能見啥都吃,底線還是要有!

利益申報:歡迎膜拜我媽。


這是一句非常非常不負責任的話!!

我喜歡從根上解決問題!


解決這件事的根本就是
———溝通!(好土鱉)

總說無法溝通,溝通是雙向的,這句話完全屏蔽了孩子的感受,你們還怎麼溝通?
孩子為什麼不吃?有哪個家長真正問過這個問題?真正讓他把真實想法說出來過?


當您家寶寶突然在餐桌上撂筷子的時候,您會怎麼辦呢?
1.讓他自己夾菜,然後兇惡的看著他:不吃不讓你玩電腦
2.讓他自己夾菜,然後溫柔的看著他:寶寶再多吃一口,一會讓你多玩會電腦!
3.直接自己夾菜給他,連話都不說。

前兩天看過一個問題,問的是關於從小教育孩子做家務賺零花錢的利弊。
您不覺得以上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么?

這頓飯過了,他還是不愛吃芹菜,他依舊撂筷子。
他不知道他吃菜到底是為的什麼,他只知道他想玩電腦。

—————————解決辦法有兩個——————

簡單的

1.依舊使用上述三種方法,畢竟大多數家庭都是這麼過來的,活得都挺好。

困難的

2.每次孩子不想吃的時候,一定要平和的問他為什麼,然後他說。


我小時候不愛吃西蘭花,
有一天我就坐在飯桌前問自己為什麼不愛吃?
我覺得我牙小,花莖太硬,有時候會嗝到牙齦;而且總有一種沒做熟的感覺。
然後下次家裡再做西蘭花,我會提前囑咐一句做爛點。
而後我再吃,可能還是難以下咽,但是我感覺很欣慰,覺得這是一次戰勝困難的標誌。

您不需要給他解釋太多,您說太多永遠是您知道的。
只有讓寶寶自己說,您才能知道他想要的。
您要做的不只是聽她說,還要引導他說。


您可以換種做做菜方式,甚至還可以把寶寶帶到廚房,讓她看你炒這道菜,偶爾還可以抱著她,握著她的小手讓她炒倆下~


您覺得她還會不想吃么?


當然,會有的孩子先天性過敏或者確實身體上無法接受一些菜品,特殊原因我就不再累述了。


其實就是讓他自己明白自己要做的這件事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讓他形成一種自己發現問題的思維方式。

您會發現其實孩子很好說話,他們心底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只是有時候需要一個人去引導孩子發現「他們知道」這件事。

曾經作為一個孩子的一點拙見。

(隱約感覺我是個會是個好媽媽( ̄▽ ̄))


當年我媽為了避免我挑食,來了一招釜底抽薪:就是把素菜做的比葷菜還好吃。
從此我就再也沒挑過食了。
不過久而久之我媽就跑偏了,素菜越做越好吃,葷菜水平卻沒進步,導致我現在只吃素菜,176的個子才55kg不到……

當年我爺爺來我家看我,看見我和我媽兩人就這一碗醋白菜和炒豇豆吃的跟餓狗撲屎一樣的情境,哽咽著對我媽說道:XX(我媽名字),是不是離婚後日子不好過啊?實在經濟困難就跟我說一聲,別為難自己和孩子……

我嘴裡包著飯說道:沒啊,我就喜歡吃素的啊!

我爺爺聽了眼淚都快下來了。

願廣大頭疼於孩子挑食而想盡一切狠招的母親引以為戒!


哼!你說小孩挑食是吧?

你讓小孩點菜!你看一會誰挑食!

(╯‵□′)╯︵┻━┻


小時候我只吃肉不吃菜,我媽試了無數方法,包括把菜剁碎混到飯裡面,都無可奈何。後來上大學後我在食堂里發現,原來我挑食是因為我媽素菜做得很難吃葷菜做得很好吃……
我媽喜歡用重油重鹽,喜歡把蔬菜炒得很軟,往往我吃起來就像一坨,而且我媽認為肉湯是最好的,所以她會往菜裡面加剩肉,味道無比可怕。但是我媽的肉食做得很好吃,我不知道為什麼她做肉就只放大蒜生薑和鹽、醬油,不放任何其他東西,小火慢慢煮,火候很到位,而且我媽能識別出新鮮的魚肉蝦,總是早早去菜市場買最新鮮的,處理得乾乾淨淨,至少我沒見過第二個人洗雞的時候會把雞舌頭上的白膜刮掉,耳朵掏乾淨,爪子上的皮剪掉。而且很捨得放料,都是大塊大塊的肉呀蝦呀。
而食堂菜大家都是知道的,永遠不要指望食堂菜的肉能有多好吃,所以在食堂裡面我只吃素的,一回到家就拚命吃肉,我媽更無可奈何了。我媽說你看別人家小孩,吃過食堂菜後就再也不挑食了,怎麼你反而更挑食了?我跟她說了,我媽表示不信,然後吃著桌上油汪汪軟綿綿的木耳菜說我怎麼覺得這麼炒才是最好吃的。
題外話:我家的廚房很簡陋,沒有烤箱沒有料理機這些東西,僅憑一大一小兩口鐵炒鍋我媽能蒸能煮能炒能燉湯。平時做飯灶台上兩個火眼同時開火,一個炒一個燒,飯熟後兩個炒菜一個燒菜就端上了鍋,不過也因為如此我媽不肯接受新鮮的菜式,只做那幾種家常菜,有次我用豆漿機打了玉米汁,我媽拒絕喝,她覺得玉米應該是插在筷子上吃的,然後喝了以後又覺得好喝,我以前從來沒有去過餐館,大學後對著美團和大眾點評把不同風味的菜也吃了不少,仍然發現我媽做的素菜比任何一家的素菜都難吃,葷菜比大多數餐館要好吃,之所以說是大多數,因為有的食材確實厲害,我家旁邊的菜市場買到的魚也不過是常規的淡水魚,最常吃的是鯽魚,後來有親戚結婚,桌上有一道清蒸鱖魚,吃過以後覺得確實厲害,肉質放在那裡怎麼做都好吃


這句話其實是真的啦。
我身邊有個活例子——我的表姐。她從小不吃羊肉,說「羊肉好膻啊」。不管是羊肉串,羊肉湯,羊肉水餃,只要有羊肉的就不碰。

後來她上了大學,是個軍校。第一次回家的時候看到桌子上有水餃,拿來吃了一個——
「嗬!鮮美的肉汁與甘凜的香醋(夾個私貨,洛口醋當真天下第一,吃過的自知)相得益彰,將味蕾設定在一個絕妙的狀態,令其與接下來的鮮肉完美契合!」
「喔哦濃郁的肉香混合著黃海海鹽特有的砂土氣息,擴散到了口中每一個角落!」
「啊啊啊甚至在吃下去之後,仍然能感受到肉餡的溫暖!這是什麼奇怪的巫術!」
「媽媽,我的生命值回復了!」
那一頓她吃下了接近平時食量兩倍的水餃。
——是的,您猜對了。就是羊肉餡兒的,自己家包了十幾年,一模一樣的水餃。

當我舅媽指出「你不是不吃羊肉嗎」的時候,表姐抬起頭,邊嚼邊說:
「這不是羊肉吧!羊肉哪這麼好吃!我從來不吃的啊!」
這句話讓我們笑了她十來年。

所以您看,過過苦日子就不挑食了,真的。


為什麼人們對香菜的態度存在天壤之別?顯然,又是基因惹的禍。至少尼古拉斯·埃里克松領導下的研究人員如此認為,相關文章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他們對「我與23對染色體」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該公司是一家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公司。

埃里克松和他的團隊對3萬名志願者的基因進行了掃描。他們發現了OR6A2嗅覺受體基因。該嗅覺受體接收香菜中大量含有的醛類物質的信息。而這一受體基因有兩個變種,其中一個會更強烈地突出香菜中的肥皂味。遺傳了兩個該變種基因的人就會厭惡香菜。

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另外兩個研究團隊也在《自然》雜誌中公布了另外3個導致厭惡香菜的基因。


我記得BBC有做過一個特別節目,就是糾正一些極端挑食的有孩子家庭的飲食。大致上有這麼幾點:
1. 先要保證讓孩子吃的東西大人自己也是這麼吃的,這是一個習慣問題,全家的飲食都得健康。如果家裡有一個人挑食,那麼孩子就無法教育好好吃飯了。
2. 家長要學習各種不同的做健康食品的方法,也許同樣的食材,有些做法孩子愛吃,有些不愛吃。 (還有食物的形態顏色也很重要,色香味很重要哇)
3. 有時候孩子不愛吃某些東西,是因為他們不理解這究竟是什麼,他們沒有接觸過,所以不習慣。哪怕是大人,如果給沒有吃過榴槤的大人一盆榴槤,他也未必會去吃,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不喜歡。所以,家長要帶著孩子去認識這些食材,在做飯的時候刻意讓孩子參與一小部分,有了認知就不會怕某些食物了。


人都是有食品偏好的,不僅孩子,大人也是一樣。另外,如果孩子不愛吃,應看看是不是自己廚藝太差,對此類食品不善於烹調。
如果孩子只是極少數幾種東西不吃,不會影響營養攝取和生長發育,我認為不必管他,很多營養都是可以在很多其他食物中攝取的,如果有很多種都不愛吃,或是根本不碰,那要看是不是做的太難吃,或是餵養上存在一定誤區,讓孩子對此食品有反感的心理。本人有一鄰居,小時候家裡因為覺得雞蛋有營養,所有輔食基本都是雞蛋做成,而且一小碗蒸蛋能用仨雞蛋,做的極為恐怖難吃,後來這姐們兒就都不吃雞蛋了。

如果幹脆就是什麼都不愛吃(這類現狀的小孩比我們想像的要多),那跟家長餵養的方式很可能有很大關係,不要追著喂,不要強喂。應固定吃飯的地點和時間,給孩子拒絕吃飯的權利,但是跟他說清楚,這頓不吃,那只有到下頓開飯才能吃,中間只能喝水,沒有任何加餐,有過一兩次他就知道要不要吃了。

綜上所述,挑食要看是很多種食物都不愛吃,還是只有一兩種不愛吃,找找原因是什麼,光餓著他不是辦法,要平等的對待孩子。另外,餓著也是種途徑,是為了讓孩子懂得吃飯要遵守開飯時間,積累規則經驗的方式方法,不是目的。


當我的熊孩子的時候,我從來都反對棍棒教育,當我成了大人以後,我覺得有些熊孩子就是大家太溺愛了,打兩頓就好了。

再說了,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但是只有飯點才吃飯,從小讓孩子明白。

人要為自己的選擇和愚蠢付出代價。

感謝父母這麼多年父母一直縱容讓我自己選擇,自己選擇了專業,自己選擇女朋友,自己選擇了生活方式。

我當然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價,只是那時候我還年輕,我還承擔的起。

怕就怕半輩子循規蹈矩,三十幾歲了突然犯二。

-------------------------------------------------------
補充:
在選擇工作和人生規劃方面,我認為父母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和體諒。

但是在吃東西方面,尤其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認為父母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海鮮,蔬菜,多吃蛋白質,控制紅肉,儘力清淡,減少油炸食品,飯後要水果,不要甜點。順便敦促,多運動,才會高高壯壯。

對於子女的教育,分為兩部分,

第一個時期,孩子出生,在建立起屬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之前,他們對於善惡美醜是沒有觀念的,甚至對於什麼好吃也是不知道。這個時候,孩子好比一罐鐵水,假如你不管教,必然只會成為一灘殘渣。

第二個時期,十四歲以後,人的核心價值觀已經形成,接下來要做是只能是打磨和雕琢。你想再去改變一人是很困難的。

失敗的家庭教育在於,父母在十七八歲,甚至大學畢業以後,才認識到自己沒有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又試圖強行去為他們規劃一條道路,已經太遲了,來不及了。

再談一下棍棒教育,棍棒教育是核武器,不應該使用,但他應該存在。

關於華佗(勘誤, @王啊喂同學指出其實是扁鵲啊,扁鵲) 自稱三流醫生的故事,大家也應該是看過的。家庭教育也應該是一樣的,一流的家長不應該任由孩子發展的挑食的地步,二流優秀的家長不會任由孩子持續挑食,三流的家長才會努力去糾正肥胖和營養不良的問題。

最最後定義一下挑食的問題,我所說的挑食,大概要到完全不吃蔬菜才算,僅僅是不吃青椒,香菜,雪蛤,胡蘿蔔之類的完全算不上挑食,所以假如是菜做的不好吃,或則家長尊嚴放不下的別參考我這條了。

這點我覺得 @李喵喵說的對,糾正偏食最終是為了孩子的營養均衡而不是所謂的家長尊嚴。只要孩子的營養供應沒有問題,活得開心一點也沒什麼不好的。

不吃胡蘿蔔就多吃水果么!


我挑食到十四五歲,我討厭吃難吃的東西,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強制訂購食堂午餐且學校內不設小賣部,在我吃了大概十幾頓那狗屎一樣的東西後,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好吃的菜一下多了起來。


推薦閱讀:

怎樣教孩子說話?
關於社會信任缺失是否與父母信任缺失有關?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
大腦有可能越用越笨嗎?
為什麼越長大人們就越關注外貌?

TAG:健康 | 美食 | 育兒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