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在意別人的想法的話,人類真的可以不寂寞嗎?

我們日常不寂寞是因為我們在每日生活中可以得到充足的存在感,進而獲得滿足感。這些存在感一部分來自於別人。例如別人的誇獎,或者是羨慕嫉妒,或別人對於自己的肯定。
但同時,將自身滿足感的來源放在別人身上的話,人又是脆弱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對一個人有相同看法。比如自己辛苦做了很久的認為很好的項目被別人吐槽說無聊無趣無用什麼的,或者說別人對這個人有看法之後被這個人知道了,使這個人失落、傷心。
不來自於別人的滿足感,比如從音樂中、體育中、讀書中,這些都讓我們不寂寞。
我的問題就是,一個人能否獲得足夠的滿足感?


從基因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只是基因用來存續其自身的外在形式,人類的終極任務只是繁衍以保障基因的延續,說白了,人類就是承載和傳遞基因的容器,任何感官只是基因對機體進行趨利避害控制的一種途徑。從進化論與社會學角度看,生物體依靠單獨個體的力量是很難生存下去的,只有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保障個體更好的生存。因此,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使一個個體對其他個體對其的積極評價產生愉悅感,有助於增進個體間的依賴,有利於群體內部的緊密聯繫,另外使一個個體對其他個體的消極表達產生痛苦感覺,有利於警示個體避免出現與其他個體的矛盾,這可以避免群體內部衝突的出現,有利於群體關係的長久穩定。同理,滿足感的產生只是機體趨利避害的一種表現形式,例如糖作為直接供能物質,對於機體來說是最直接、最便利的能量來源,因此機體就產生出食用甜食會產生滿足感與喜悅感這一神經感官獎勵,以促使生物體更多也更喜歡食用糖類物質來為機體提供更多的能量。再例如,性愛是物種延續,基因傳遞的直接途徑,因此機體便使生物體在性愛過程中產生出興奮與喜悅這種滿足感的神經感官獎勵,以促使生物體持續發生性關係來更多的複製和傳遞遺傳物質。綜上,滿足感的產生是機體進行趨利避害的一種機理控制表現,根據這一原理,多做純生物學角度上對個體生存和繁殖有益的事,順著人體工作原理行事,就可以獲得滿足感。對於題主所說的一個人能否產生滿足感,我覺得很困難。因為這對於社會屬性的人類來說,是對生存非常不利的因素,因此機體肯定會產生孤獨感這種不愉悅的感覺以促使個體去進行社會行為,保障其更好的生存。這是生命體進化了38億年的時間形成的特性,憑藉個人意識很難抵制。所以還是希望題主能多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與他人交流,這樣心情也會越加愉悅起來的。


推薦閱讀:

讀過很多網路快餐小說之後,發現自己無法靜下心讀傳統的好書了,該怎麼辦?
如果旁邊有人,精神就會高度緊張,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整個人不自在,怎麼克服?
「想」做事卻又「不想」做事,如何理解這種心理狀態?
藍鯨遊戲被發明及其背後自殺組織的動機是什麼?
減肥不成功抑鬱?

TAG:心理學 | 心理 | 人際交往 | 生物學 | 社交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