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從小不能通過語言聽覺視覺來接觸這個世界,他的內心是什麼樣子的?還能學習嗎?


作為一名殘疾人,本人很早就注意過這個話題,那會兒它的標題僅僅是一串亂碼,補充的信息也不明確,沒有多高的價值。經過某個朋友還原,我才清楚了其本意。其他人有的指責題主態度不對,我覺得也是,題主應該是個正常人,只是對兼顧聾啞瞎的患者感到好奇,那種好奇有點像我們坐在沙發上吃著零食看動物世界,並煞有介事地思考這種動物吃什麼,那種動物怕什麼。其實是站在非客觀的視角,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揣測。至於兼顧聾啞瞎的患者能不能學,我想一定是有機會的,畢竟現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關鍵是想不想學,畢竟,一個人若同時喪失了三項重要功能,內心世界一定不完整,是否有想學的願望全在其自身。


提問這樣的問題是一種什麼心態?!


我也設想過題主的問題,我再來補充一下這樣的情境。

設想一個人,他從出生起,感官全部失靈,也就是集盲人、聾啞人、嗅覺殘障者、味覺殘障者、觸覺殘障者於一身,但他智力正常,那麼,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他的三觀會是什麼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若跟他聊宇宙,說地球是圓的,對不起,他沒有視覺,無法理解「圓」是什麼概念;你若跟他聊愛情,說愛情是美好的,對不起,他沒有感覺,無法理解身體接觸而帶來的荷爾蒙分泌的感覺。等等。我們這個世界的概念,在他那裡並無對應的概念,因為他無法體驗。

當然,我們也理解不了他的世界的概念(如果能有一種方法讓我們和他交流的話),我甚至在這裡都無法舉例子說明他的世界裡的東西會是什麼樣的,總之,我們也無法理解他的世界。

因為,我們體驗到的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這個世界本身,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中的世界。就像,我們無法感知到一個蝙蝠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那麼,這個人還是人嗎?或者說,他還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嗎?

當然,這個設想可能從一開始就不能成立,這個人他的感官全部失靈,那麼他的智力怎麼可能「正常」?或者說,他的所謂的智力怎麼可能是和我們「正常人」的智力是同一種智力?因為我們所謂的「正常的」智力也是建立在我們的感官的基礎之上的,我們是從小通過接觸、體驗這個世界才變成一個有「正常」智力的人的,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正常的」感官通道,怎麼可能會有「正常的」智力?

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是無解的,至少我很難答的出來。因為我們就是被這麼設定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們就是這樣通過眼耳鼻舌身來感知這個世界的,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中的世界。我們可以去選擇怎麼來調用眼耳鼻舌身去感知這個世界,但是,你若要問我,我們是否可以選擇眼耳鼻舌身,對不起,我們無法選擇,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出廠設置,這不是我們來決定的。


殘疾與三觀,並無直接關係。祝好。


沒關係,題主,知乎的價值就是幫助你實現思想的成長。所以,不著急,何不以本提問作為契機?

看到邀請時,我以為題主是誠懇地來了解未知的。好奇心是值得尊重的,不管問題本身是不是有點敏感。我應該盡量答好問題,滿足你的需求。
於是,我想到了海倫凱勒,想到了《假如給我3天光明》。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學畢業生,書是畢業班班主任老師送給我的禮物,扉頁題字:「願你成為一隻無畏的海燕,堅強地搏擊生命的長空!」當時這段文字連同這本書,成為幼小的我的精神空間里的一聲驚雷,伴隨我度過了一個懵懂卻飽受鼓舞的童年。那是一個讀書似懂非懂囫圇吞棗的年紀。我身邊的書不算少,卻絕稱不上豐富。我只有待這本書尤為親近,因為它離我的生活和體驗最近。我甚至有帶著重度的腿疾閉上眼睛走路,差點趔趄摔個大跤的經歷。
如今十多年彈指一揮間,書早已不知所終,這份稚嫩的情懷也被遺忘得差不多了。
當我看到你的回答邀請,瞬間勾起了我的思緒。我想就這樣回答你似乎有些草率。於是想著先溫一遍書,作些摘錄和筆記,再搬上來和你分享。

可是此刻我打開你的問題描述看的時候,我的心裡瞬間噴薄出一種難言的滋味~
我不能想像,當獵奇心凌駕於對生命的尊重之上的時候,當一個人需要利用弱者的殘缺和羞恥,去追求心理上卑微的快感和低級的趣味的時候,是多麼可悲可憐和可怖的狀態。
你辜負了我的誠意,我好遺憾。
對不起,這些批評也許太過嚴厲了。

謝謝你提醒我,回顧這本珍貴的書,但是我不知道,是否有必要與你分享?
如果你擺正你的心態之後,仍然出於真誠,想要了解你的問題的答案,請聯繫我,我會在做好準備以後,為你提供我的回答。

願你在知乎實現你的成長,這是最重要的。
祝好。


沒禮貌和不尊重,是無法用一句【因為好奇】來洗白的;

而用自己的無知去要求一個沒辦法聽到看到知乎的人來知乎回答問題,在被揭穿後就說可以讓照顧他們的人來回答,請問照顧他們的人又何來的資格代表別人回答?

一個人不想惹人嫌,還是得明白:用普通人的智商就能解決的問題,別用好奇來提問。


首先需要確定你的問題立場是什麼?他的世界是否你要參與或者進入,需要學習什麼?如果你對他足夠尊重和感興趣,那麼要學習的首先是擁有更多的你;當然他也可能沒有必要學習,沒有這三種能力只是不適合這個浮躁的世界而已,別人的世界你也不見得懂


我曾經想過眼盲者在人格上是否更為純凈;失語者是否能更加靜默地俯視這個聒噪的世界;甚至想過色盲的眼中看到的是否是另一個平行空間。然而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漸漸在我腦海中淡去。

有一次在公車上,我坐在最後一排。中途來了一波人,他們顯然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用手語和蹩腳的肢體表達互相交流。因為這些人無法說話。那時我一時興起,用手機打了一行字,問讓其中一個女生能否接我手機一用,我想給我家人打個電話。過程新奇,可結果淡然乏味。我的小心思使我成功的要到了那個啞女的手機號碼。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了一種委婉的自責和沉思。

首先,你無法融入人家的生活。你一時的心動壓制了你的感知力。或者你認為身邊所有一個不會說話的人存在會刷新提高你對這個世界的感官認知。很抱歉。那是一種對雙方的自我欺騙和傷害。你們不在一個世界內,除非有一個很長的時限做為基礎。這跟戀愛中的迴避型人格有相通點。都需要時間和愛的感化。

《將夜》里寧缺最後打開了新世界,葉紅魚說了一句話:「兩個世界的悲歡離合無法相同,若能相通,便是聖人。」這也暗示了寧缺和桑桑的世界,即便是天塹,也他媽要把他鑿通為止。誰讓我他媽偏偏喜歡你呢。


個人覺得題主有點接近學習狀態的一種曲解。

眼盲者無法視物,是因為先天或者後天的命數決定。如果主觀上覺得學習對ta而言是否緊要。如果覺得緊要,那麼至少學習於ta而言存在興趣感。如果失去了,那也並非無路可走。這是最簡單的一個選擇問題。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若有不對處勞請糾正。


可以學習的,因為還有觸覺嗅覺和味覺。肢體的感知可以學習,偉大的海倫·凱勒就是這樣的榜樣~希望當身邊真的偶遇這樣的人的時候,我們能通過肢體讓他感覺到美好。比如一個溫暖的擁抱。

1880年,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不幸的小海倫,在生了一場重病之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天哪,誰能想到,當時她才是一個一歲半的娃娃呀!從此,小海倫與有聲有色的世界隔絕了.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
  就在這時,家庭教師安妮·沙利文來到了海倫身邊.
  沙利文老師開始教海倫摸盲文,拼單詞.一次,她們路過水井房時,沙利文把海倫的一隻手放在水管口上.這時一股清涼的水在海倫手上流過.沙利文在海倫的另一隻手上拼寫了「水」這個單詞.海倫猛然醒悟,原來「水」就是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呀!她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感到生命有了新的開始.
  在沙利文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海倫學會了拼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拼寫「泥土」、「種子」等許多單詞.她不分晝夜,像一塊乾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拚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地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師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紮起來.就這樣,海倫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指「說話」.
  知識打開了海倫的眼界,增強了海倫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她有時在林中漫步,有時和朋友們在湖上泛舟.她在想像中感受著這個世界.「我常常感覺到一陣微風吹過,花瓣散落在我身上.於是我把落日想像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園,園中的花瓣從空中紛紛揚揚地落下來.」她用這樣動人的筆調描繪著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海倫10歲的時候,越來越強烈地想開口說話.父母為她請來了盲啞學校的薩勒老師.薩勒發音時,要海倫用手放在她的臉上,用感覺來判斷薩勒舌頭和嘴唇顫動的情況,以此體會怎樣發音.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海倫後來在回憶自己的這段學習生活時說:「為使我的夥伴——即使是最親密的夥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覆朗讀某些詞語或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只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
  當夏天來臨時,海倫在盲啞學校的課程正好告一段落,她說話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了.海倫回到家時,大聲喊道:「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剎那間,爸爸和媽媽緊緊地抱住了海倫,流下了興奮的淚水.
  1900年,海倫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她決心像沙利文老師那樣,為更多和自己一樣不幸的人服務.她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殘疾人身上.海倫·凱勒這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不過他們雖然對於外界是孤獨的,對於自己內心是無畏而強大的。

如果只剩手和步伐是我最後表達的情感,我也不願放棄去愛這個世界


首先向那些人表示尊重與敬佩。我覺得缺失的東西親人會培養——靠觸覺彌補(在他們思維里或許會形成一套獨有的知識體系),學習到基礎的知識;後天自己摸索,人的潛力很大的。當把自己放於題主的假設,很難想像怎麼生活,但是海倫凱勒,貝多芬,左丘.....都是榜樣。用一句話說「用精神武裝起來的人是戰無不勝的」。向他們致敬!


海倫凱勒之所以會是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海倫凱勒,那是和她所在的成長環境有莫大的關係,當然,除了環境,她自身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當一個不可聽、不可見、不可說的人嘗試過種種努力,可身處不具備讓他學習和有利成長的環境,努力再多也是打不破不給予他支持的生活圈子。
二十一世紀,人們越來越看清環境對人的重要性,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殘障人)能有多高的起點。
假如他的生活中能解決或者避免那些種種顯性隱性的障礙,一樣可以去通過各種方式,用大腦,用新林去感受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蝙蝠沒有視覺。這個世界對於蝙蝠來說沒有形體只有感知。蝙蝠認為這就是世界。
牛沒有人類的顏色分辨能力。這個世界對牛來說始終是灰色的。牛認為這就是世界。
人類只有五種感覺。只能通過看,嗅,嘗,聽,觸來感知世界。人類認為這就是世界。
其實我有六種感覺。除了看,嗅,嘗,聽,觸這五種方式之外,我通過自己的修行又得到了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所以我眼裡的世界比在座的各位都豐富的多。
也就是說在座的跟我相比都是殘疾人。
但是我覺得你們這些殘疾人活的也很開心學的也很有趣平時也絲毫意識不到自己是個殘廢呀。
當然,蝙蝠怎麼可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色彩有光和影呢?
牛怎麼知道世界是五顏六色的呢?
人怎麼知道這個世界除了他們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摸到的聞到的還有別的東西呢?
讓你去想像一個東西,就比方說讓你在大腦里想一個鬼吧,你想到的東西永遠是在生活里能找到原型的。讓你想外星人的樣子,你想到的都是人形的。人所有的想像力都局限於自己的生活經歷。

你無法想像出一個你從來沒見過的東西。
所以你無法想像到我的世界的樣子。

但是這不妨礙你生活在你的世界裡思考比你感官更少的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其實是跟你一樣沒什麼區別的。都是殘廢,誰又比誰更高明?

如果世上有一種動物有八種感官,我與之相比也是殘廢。可是這種動物難道就不是殘廢了?

世界永遠不是你理解的世界。你理解的世界是你的世界,而不是世界真實的樣子。


你要問的問題可以簡化成如何知道一個完全封閉空間內的東西。

答案當然是無法知道。


說不出話,也聽不見,也看不見,那這個人只有從嗅覺和觸覺還有味覺來感受這個世界,他可以感受到芬芳和刺鼻,也可以感受到舒適與疼痛,還能感受到酸甜苦辣。這一切或許在我們眼裡都是理所當然,但如果他可以長大,我相信在他眼中這一切都如同奇蹟一般,那麼他一定是愛著這個世界的,因為他沒有因為自己受到上天如此不公的待遇而放棄自己生的權利。
一個如此樂觀的殘疾人,我相信學習在他眼中也是快樂的。
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請讓他相信希望,因為這個世界上肯定有著愛他的人。


首先我向題主致謝,我想既然題主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那肯定是想身邊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或者由於某些事情的發生讓題主對此問題有了感知。
其實現在國內外有很多這樣的研究,感統教育,生你教育等等。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很大程度都來源於我們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聲音等。但並不是所有的認識都來源於此
,大腦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那麼如果有人失去了視覺,嗅覺,味覺,聲音等以後,是不是大腦就沒辦法去思考了,現在看來並不是的,腦細胞在不斷的生長過程中從基因和遺傳中獲取其知識,從而大腦進行相應的活動,比如植物人!
另外有種情況就是腦死亡,從醫學角度上來說腦死亡才是意味著人真正的離開這個世界而死去。
所以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


請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作者海倫凱勒一歲半便失去視覺、聽覺和說話能力,後來在專業老師沙利文的悉心輔導下通過觸覺學習了英語,後來成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並出書。


目前並沒有看到這個類似的事件,我無法想像都失去應該如何生活。但是世界上無奇不有,也許有,我並不知道。意志堅強的人,總會有活著的辦法。


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學習,但是與我們正常人的思維完全不同


魚魚


推薦閱讀:

王思聰為什麼不追門當戶對的女子而要找網紅?
如何看待網友提問「手上的動脈在哪,要具體」時眾多網友回答我愛你這個事件?
海歸抑鬱症胖子 控制不住自己,甚至想自殺,我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勸別人時說"你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的人?
性格扭扭捏捏,說話不大聲,公考面試時尤其有這些不問題,對自己說的不確信,笑,為什麼有這性格,怎麼破?

TAG:心理 | 情緒管理 | 生命的意義 | 身障人士殘疾人 | 致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