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交恐懼症怎麼辦?

害怕聚會,害怕打電話,害怕跟人一起吃飯…是不是沒救了?


你安靜下來,安靜。。。。
你問自己
你為什麼要害怕?

我是不敢做自己
你也是


朋友,我翻了一本心理學書籍,其中有一段話寫得很不錯,摘錄過來,你隨喜參考看看,節選自《走出焦慮風暴》 ,韓非著。

原文:

一、不論我們當下沾染了何種心靈業習(喻指癥狀背後的習性基礎),都不要自責懊惱。請不要怪罪自己,因為你也不想這樣。
許多無明煩惱的本質就是焦慮,焦慮背後就是一份恐懼的感覺;恐懼的感覺背後一定是一份深深的失落;失落背後是我們自己所堅持的一些深層價值體系,或許現在這份價值體系需要做一些調整。
從禪學或儒家心學角度而言,許多焦慮情緒的最初是我們不恰當的執著心或分別心延伸出來的幻相,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我執的反應。
這些反應最初來自於我們的小我沒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又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以及對於擁有的永遠無法感到滿足的習慣。長此以往,個體潛意識裡充斥著越來越多的負荷,以及面對失去時的恐懼,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思維根部的沉重壓力。
二、一些焦慮障礙在某種層面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問題,還是一個哲學問題。倘若從整體系統的角度而言,那些癥狀事實上都不是病,那些負性情緒都是無意識給我們的一個積極的訊號,這個訊號是要我們愛自己,讓自己用心諦聽恐懼背後純真的心,而後成為一個徹底了解恐懼真相的人。
當我們的心開始培養出一定的正念覺察能力與順應自然的底氣時,我們就慢慢地離開了對預期恐懼的執著。那純凈的一刻有時在早期雖然短暫,卻非常強有力。它開始成功挑戰了一個人舊有的許多煩惱習氣,只是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牢牢護持一個必不可少的正見:一定要提前了解長久累積的習性反應開始被攪動時,偶爾會跳出來進行一下報復性的反彈,進而阻礙心靈沉澱的開展。
此時我們千萬不要對暫時的下落感到不耐煩、生氣或沮喪,這會動搖我們精進的意志,甚至對自己的調心能力起到固執且不理性的阻抗。
三、大部分沾染慢性焦慮情緒的心靈一方面想要解決痛苦,一方面對那些造成煩惱的習性又不願意丟棄。這真是矛盾,令人驚訝。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個體無意識留戀那些癥狀帶來的一些說不出的好處。
此外,阻抗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源自於我們對現實生活中一些外在壓力的逃避,對此我們需要勇敢地去應對它們、覺察它們、轉化它們。許多時候,一些起伏現象也都源自這些埋藏在心底深處的阻抗機制,它們背後的始作俑者就是我們的深沉習性。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阻抗習性會對成長過程與蛻變過程帶來較大的拉扯性阻礙,因為這些阻抗習性並不希望主人立刻清醒過來。如果個體蛻變了,它們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當我們逆流而上時,它們一定會出來干擾我們。
而此時我們一定要正確識別這種阻抗的聲音,認識到通過這個聲音所傳遞出來的痛苦都是假象。如果個體被這些阻抗的聲音拉著走,那麼都是中了頭腦陷阱與心魔的圈套。
在這個時候,務必正確領會一些難過的原因,這意味著我們自我初級調心的成功,意味著某些不良思維習慣已經從心靈的表層動搖了。如果我們堅持下去,持續少想多做,習以治驚,對一些拉扯性的誘惑抱視而不見的態度,那麼它們就會漸漸消退。
因此,我們要有智慧,在面對這些小困難時不可即刻就灰心喪氣,而應該了解,如果想改變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性,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四、面對一些積重難返的煩惱習氣,自我修復的確沒有捷徑,唯有相對之曲徑,但在曲徑中只要擁有一定的正見基礎,又會帶來快速的精進。各式焦慮障礙的成長、蛻變的時間雖因人而異,但的確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自我積極的調心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滿足與感恩任何微小的進步。
宇宙律動螺旋定律(該定律在此書的其他章節有重點闡釋)告訴我們,心靈的成長註定是彎彎曲曲向上發展的,因此當我們在前進時顛簸了也該高興,偶爾的掙扎也是成長的一部分。總之,我們需要以退為進,以精勤為師,以耐心為師,一定要明白心靈療傷是一個再教育、再成長的過程。
同時,美麗的蛻變只會發生在那些不急於尋求結果的人身上,只發生在享受過程的人身上。心靈蛻變沒有時間表,它或許總是在我們沒有期待它出現的時候出現。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去深入破解這本心靈難經(喻指心路歷程與癥狀)背後的本質與智慧妙用。
五、關於反彈這個現象。
如果我們在過去生活中因某個充滿執著的分別知見卡在了某個妄念上,或卡在了某件想不通的事情上,攀附在胸口裡的那股不平衡的嗔氣就會將它輸入到潛意識中。一段時間後,潛意識為了更好地提醒主人撥正錯誤的習性反應時,會時不時地給他出這道題,看看他這次能得幾分,如果主人還是依照舊有的解題方式(排斥、抗拒、患得患失),那麼這道題的考分則會繼續下降,當潛意識下一次再考他的時候,就會開始更加恐懼。
反之,如果潛意識給他考題時(湧上之前的那股焦慮的能量),他能夠讓自心的無明識少一些分別知見的干擾,那麼潛意識就會覺得主人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了,就會給他打一次較高的分數;如果考他兩次,他每次都能做到減少一些對癥狀的分別心,那麼很快就會獲得 70 分,75分或 85 分,屆時,癥狀就會覺得自討沒趣而溜走了。
所以,當癥狀偶爾反彈時,一旦我們擁有了對癥狀的更多平等心與平常心,就意味著為最終的勝利打下了一個良好的正見基礎。
六、任何心理障礙只要真誠地面對,就一定可以找到調和的方法,極端的衝突總會有相連的時候,這是廣大自助者必須護持的根本信念。人的心靈本身具有不可思議的療愈力,這完全取決於個體的信念。
誠然,許多沾染焦慮障礙的心靈都想儘快脫離苦痛與焦灼感,但是我們不了解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這兩者其實是結合在一起的(平和與焦慮),它們猶如溫度計上的熱與冷,都是同一屬性,只是振動的頻率有所不同而已。平和與焦慮猶如硬幣的兩面,在某種情況下,痛苦即契機,煩惱即菩提,也就是說對立的事物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在能量振動的頻率上有所不同。
那麼,照這樣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無法探究到自在真相的最大緣由就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違其道而逆行!我們認識事物,研究煩惱,應該從理上下功夫,理通法自明。如果執著在末梢上,不僅研究起來費力,而且
還會越研究越糊塗。
七、每一位不幸沾染慢性焦慮障礙的夥伴們,對於造成自己痛苦的各種不良習性反應都必須負起責任並勇敢承擔自己的痛苦。
任何一位心理指導師都只能以旁觀者的角度提供更多的選擇與更好的選擇,但沒有能力代替任何一位當事人去實踐。從長遠角度而言,任何一個有著苦痛心靈的人最終也都要成為自己的情緒平衡導師,因為這畢竟是自己的事情。
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們必須開始少想多做,堅信習以治驚的輔助力量,以及不斷強化對煩惱的正見基礎,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學會如何滅苦。科學的自我疏導不是勉強將任何依賴加在我們的心靈上,而是一種去除條件反射心癮的過程,是自然而然地依靠自己習得的智慧除去不凈的雜質,留下正面的品質。
同時,在長期自我蛻變的成長中,在我們尚未培養出足夠的定力前,過去的一些業習還會威脅到內心的平靜,無常起伏的癥狀偶爾還會產生,預期的焦慮也會時不時跟我們對立。然而這條自我調心之路並不能保證從一開始就不會面臨困難。暴風雨還是會來,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還會有挫敗感。
因此,一旦踏上自助之路,無論如何都不要對結果感到焦慮,遵循自己的速度與方向前進,你只是在探索自我,而不是治誰。(節選自臨床心理學自助書籍《走出焦慮風暴》)


有恐高的人,去玩一次蹦極,以後就好了;

害怕夜路的人,把你仍在深山老林里一個晚上,也會好的;

害怕社交的你,或許是由於幼年時期的某次大人聚會造成的陰影,或許是不愛表達,或許過於自卑導致的。

無論什麼原因,說明如下:

1、這不是病,不需要刻意擔心;

2、但是不改變,你的婚戀會嚴重影響(應該沒結婚吧?)

3、找個信得過並願意幫你的人來幫你,因為你需要強迫逼你嘗試。理論上,沒人能救你的。比如,我想幫你,那今晚我有個聚會,我就把你灌醉到7成,然後逼你說話,表演,然後把真箇過程錄製下來,第二天給你看。然後就是第二次,第三次。每次都不一樣。甚至逼你脫衣服(如果你是男性),甚至走在大街上,逼你跟對面的異性主動搭訕、、、。用不了一個月,你就變了。

希望能給你的人生帶去一縷陽光。


有種方法叫脫敏治療法


正常現象,一段時期的不穩定而已,經過這段困難時期,相信你會涅槃重生。認可你自己,絕不是沒救,人本身就是正確的存在!可以跟親密朋友多聊天,多運動,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區追尋


推薦閱讀:

心理醫生是不是專指給人做心理諮詢,治療心理疾病的那些人?
為什麼任何人對我好我都感覺到受寵若驚,特別想立刻回報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TAG:人際交往 | 心理調節 | 心理醫生 | 社交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