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覺得活著好沒意思,又害怕去死,我這是怎麼了?

活著的意義


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就寫段自己的故事吧。
前一陣,我跟我朋友無意間說了一句話,「好多人處於活不下去又死不了的狀態」。
去年下半年,我剛剛把工作切換到教學模式的時候,雖然自己沒有察覺,實際上內心的壓力非常大。那一段時間我反覆的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似乎之前所熱愛的事情,在一夜之間,都失去了它們的色彩。今年的寒假裡,由於過年,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我終日處於社交狀態,到後來整個人疲憊得不行,我才開始意識到,我是無法從社交中獲得能量的人。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把目光轉向了「我不想要什麼」。
這個問題,尋找起來,比「我想要什麼」,其實容易得多。
最開始,我堅定的迴避了我可以不參加的社交場合,而這之前,我把出席這類社交場合視為自己應盡的責任。在開始迴避的第一個星期里,我把所有空餘下來的時間,全部用來閱讀。我讀的大多是像《甌北詩話》這一類少有人問津的書。也是在這個階段,我開始慢慢明白,即使是擁有整整一個月的寒假,我的時間也不是無限的,精力更不是無限的。
在年少的時候,我會為自己拙於社交而倍感自卑,我感覺自己沒有朋友,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沒有誰對我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班級里連續呼喊一個同學,可是她完全沒有聽到,一直在和其他同學說話——她根本不熟悉我的聲音。
那一次我感覺到自己的孤獨,足以讓世界靜音。
所以在步入大學之後,我花了數年的時間,去培養自己的社交技巧。從院學生會的文藝部長,到書畫社的副社長,到工作後的頻繁出席會議和宴席。
直到這個寒假,我才知道,我根本不需要這些,也無法從這些當中,獲得一點點的能量。我最終是在獨處中積攢夠了足夠多的能量,然後消耗在它們上面。
「好好地做一隻橘子」。在我們看來那些自己身上如此不好、不應該存在的部分,其實永遠都和我們如影隨形。它們是如此的渴望獲得我們的承認、接納,與懂得,卻一直被我們放在沒有愛的角落。
你,可以是任何樣子。


活著的意義嗎?

活著也許無趣
但死亡一定是無趣的


不知道這個答案是否能幫到你,但這已經是我能給出最好的答案了。(超長預警,非真正對人生意義困惑者可免進) 

下面的對話摘自埃克哈特.托利老師的《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張德芬譯)中的一段訪談。本想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但實在感覺沒有原著說的透徹,只好原文摘過來了,希望帶給別人同樣的震撼(只是一小段,不會使用引用格式,侵權刪!),反正這些話是戳中我的心了,這兩天就是在反覆的看,反覆的想,收穫——簡直了......

對話中的這些人都正在尋找生命的目的......

問:我想要做一些生活上的改變,但是我不知道到底要什麼。我要發展,我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且,是的,我要金錢的富足和它所帶來的自由。我想做一些重要的事,一些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的事。但是如果你問我究竟要什麼,我只能說我不知道。你能幫我找出生命的目的嗎?

托利老師: 你的目的就是坐在這裡跟我說話,因為這就是你目前所在之處,而且就是你正在做的事。直到你起身去做別的事為止。然後,那件事又會變成你的目的。


問:所以,我的目的就是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坐在辦公室里,直到我退休或是被解僱?

托利老師:你現在不是在你的辦公室里,所以那就不是你的目的。當你真的坐在你的辦公室里做事,那麼,那些事就是你的目的。不是接下來的三十年,而是現在。

問:我想我們可能有些誤解吧。對你來說,所謂"目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對我而言,目的指的是在生命中的總體目標,一個遠大而且重要的目標,可以讓我做的事變得有意義,一個可以帶來一些改變的目的。坐在辦公室里翻動文件不是我所謂的目標,這一點我很清楚。

托利老師:如果你沒有覺察到你的本體,那麼,你就只能在作為(doing)和未來的向度中尋求意義,也就是說:在時間的向度中尋找。無論你找到的是何種意義和滿足,最終都會瓦解或是變成一種謊言,同時一定會被時間摧毀。在那個層次所找到的任何意義,都只是相對地、暫時地真實。

比方說,如果養育孩子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那麼當他們不需要你,甚至不聽你話的時候,你的意義會怎樣呢?如果幫助他人給你生命帶來意義,你就得期望別人要始終比你差,如此,生命才會持續有意義,同時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如果出類拔萃的慾望,或是在某種活動上的成功會為你帶來意義,那麼,如果你無法獲勝,或是你致勝的運氣有一天到了盡頭(總是會的),那又如何?到時候,你就必須仰仗你的想像力或是記憶來尋找意義,而想像力和記憶都是無法為生命帶來滿足的。無論是在哪一個領域,所謂"做到了",都是相較其他成千上萬的人都"做不到"才會顯得有意義。所以你需要別人失敗,你的生命才會有意義。

我並不是說幫助他人和照顧小孩,或是在各個領域中追求卓越,都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外在目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純粹只有外在目的,那它始終是相對的,不穩定的,而且是無常的。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參與這些活動,而是說,你應該讓這些活動與你內在的、主要的目的有所聯結,如此一來,更深層的意義才會流入你所做的事情當中。

如果你的生活無法與主要目的一致,那麼,無論你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即使是在地球上創造天堂,都會是出於小我,或是被時間所摧毀。這種情況遲早會導致某種痛苦。如果你忽視了內在目的,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即使看起來是有關靈性方面的事,小我都會乘虛而入干涉你做事的方式,所以最終,你做事的方式會破壞你的目的。常言道:"地獄之路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就是指出了這個真理。換言之,你的目標或行動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它們是出於何種意識狀態?完成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一個新的實相,一個新世界奠基。一旦基礎奠定了以後,你的外在目的就會滿載靈性力量,因為你的目標和意圖都會與宇宙進化的脈動一致。

你的主要目的之核心--思考和覺知的分離,是經由時間的消失而發生的。當然,這裡指的不是時間的實用性質,例如和他人約定時間或是安排一個旅程。這裡指的不是鐘錶時間,而是心理上的時間。所謂心理上的時間就是我們心智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在無法尋求圓滿的未來之中,追尋生命的圓滿,同時忽略唯一可以進入圓滿的那個點:當下時刻。

當你把所做之事或是所在之處視為人生的主要目的的時候,時間就消失了。這會賦予你極大的力量。在做事的時候讓時間消失,也會聯結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並聯結你的本體和你的作為(doing)。當你讓時間消失時,同時也讓小我消失了。無論你做什麼,都會做得非常好,因為"做"本身已經成為你注意的焦點了。你所做的事就會成為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管道。這意味著你所做的事情就會有一定的品質在其中,即使是最簡單的一些行為,像翻電話號碼簿或是穿過這個房間。翻頁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翻頁,第二目的是去尋找電話號碼。穿過房間的主要目的就是穿過房間,第二目的是去房間的另一邊拿一本書。當你拿起那本書的那一刻,拿書又成為你的主要目的了。

也許你記得我們稍早談到的時間的矛盾:你所做的事雖然需要時間,但是它總是發生在當下。你的內在目的就是讓時間消失,而你的外在目的一定會牽扯到未來,所以沒有時間就無法存在。但是它始終都是次要的。每當你感到焦慮或是壓力時,外在目的就已經接管了,你也因而忽略了你的內在目的。同時,你忘記了你的意識狀態才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都在其次。


問: 像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會阻止我去成就某些大事嗎?我害怕此生將永遠糾纏在瑣碎的小事上,就是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我擔心我永遠無法從平庸中超脫,永遠不敢去成就偉大的事業,不能發揮我的潛能。

托利老師:偉大的事情其實是從那些受尊重和被關注的小事中產生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偉大是一個抽象的心理概念,也是小我最喜歡的幻想。矛盾就在於:豐功偉業的基礎就是尊重每個當下的小事,而不是一心追求崇高偉大。當下時刻的事始終都是小事,因為它們都是很簡單的,但是在其中卻蘊涵了最大的力量。就像原子,它是最小的東西,但是卻擁有極大的力量。只有當你和當下時刻一致的時候,才能夠得到那股力量。這麼說也許更真切:就是在那種情況下,那股力量才能接觸到你,並經由你而來到這個世界。當耶穌說:"不是我,乃是住在我裡面的天父做的"時候,指的就是這股力量。他還說:"從我自己不能成就什麼。"焦慮、壓力和負面心態會讓你遠離這個力量。然後,你和主宰宇宙的力量是分裂的這個錯覺又會回來。你感覺自己又是孤單一人,永遠都在為一些事情掙扎,或試圖要成就某些事情。但是為什麼焦慮、壓力和負面心態會發生呢?因為你轉離了當下時刻。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呢?因為你以為別的東西更重要。你忘了你的主要目的。一個小小的錯誤,一個錯誤的認知,創造了一個受苦的世界。

經由當下時刻,你能汲取生命本身的力量,傳統上那個力量就叫做"神"。只要你轉離了它,神在你的生命中就不是一個實相了,然後你所剩下的就是"神"的一種心理概念,有些人相信這個概念,有些人不信。即使你說相信神,這種相信也只不過是一個差勁的替代品,替代了神在你生命中每一刻顯化出來的活生生的實相。


問: 與當下時刻完全和諧一致是否意味著所有活動的停止?任何目標的存在是否意味著,與當下時刻的和諧狀態將會暫時瓦解,而當目標達成後,再與當下時刻在一個更高或更複雜的層次重新達成和諧?
我可以想像一株從土壤中鑽出來的小樹苗,是無法和當下時刻完全和諧一致的,因為它有一個目標:它要長成一棵大樹。也許一旦它成熟之後,就會與當下時刻達到和諧的狀態。

托利老師:小樹苗什麼都不需要,因為它是和整體(totality)合一的,而這個整體經由它而行動。"看看野地里的百合花是如何生長的,"耶穌說,"它們既不勞苦,也不紡線,但即使所羅門王極其榮華的時候,他身上所穿戴的,都還不如它們呢。"我們可以說:那個整體,也就是至一生命(Life),要那個小樹苗成為一棵樹,但是這個小樹苗並不視它自己與至一生命是分離的,因此它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它與至一生命所要的是一樣的,這就是它既不擔憂也不焦慮的原因。而如果它早夭了,它會安詳地死亡。它臣服於死亡,就像它臣服於生命一樣。它可以感受到(即使有些不明就理)它是深植於本體之中,也就是那個無形的、永恆的至一生命之中。

就像中國古代道家的聖人一樣,耶穌喜歡吸引我們去注意大自然,因為在大自然中,他看到一股人類已經失去聯繫的力量在運作,那就是宇宙的創造力。耶穌接著說,連簡單的花朵,神都將它們裝扮得如此美麗,那麼神為你的裝扮,將不止於此。也就是說,既然大自然是宇宙進化脈動的美麗彰顯,當人類能夠與蘊涵其中的智性一致時,就會在一個更高、更奇妙的層次把同樣的脈動彰顯出來。

所以,經由誠實地面對內在目的,誠實地面對生活。當你能夠臨在,並完全投入所做的事情當中時,你的行動就會滿載靈性的力量。剛開始,在你做的事情中,可能不會產生明顯的改變--只有做事的方法可能會改變。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當下時刻,讓意識流進所做的事情之中。次要目的,就是你打算經由所做之事而達成的目標。在過去,"目的"這個觀念始終與未來有關,而現在,更深一層的目的只能經由拒絕時間,而在當下求得。

不論你在工作場所或是任何其他場合與人相見時,請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如此一來,你在那裡就不僅僅是一個人而已,而是覺知的場域(field),一個警醒而臨在的場域。一開始和某人互動的初衷,例如買賣東西、交換資訊等等,現在都變成次要的了。此時,在你們彼此之間形成的覺知場域,就成為來往互動的主要目的了。覺知空間比你們談論的內容更重要,也比實體或思想的對象來得重要:人的存在變得比世上所有事物都重要。這並不表示你忽略在現實層面上應該做的事情,事實上,當本體的向度被體認到,而且成為最主要的目的之後,你不但比較容易施展你的作為,同時也會更有力量。這種在人們之間所升起的聯合(unifying)覺知場域,就是新世界裡人際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因素。

問:成功的概念只是小我的幻相嗎?除了這些,我們還能用什麼來評估真正的成功呢?

托利老師:這個世界會告訴你,所謂成功就是成就你原來打算做的事。這個世界告訴你,成功就是獲勝,同時,贏得世人認同和繁榮富足是成功的主要成分。以上所提到的,或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只是成功的副產品,不能算是成功。傳統的成功概念指的是你所做之事的結果。有人說,成功是綜合了辛勤工作和運氣,決心和才能,或是天時地利結合的成果。以上這些或許是成功的關鍵,但不是成功的精義。這個世界沒告訴你的是(因為它不知道):你不可能"成為"成功的,你只能"是"成功的。如果這個瘋狂的世界告訴你,成功並非成功的當下時刻,而是另指他物時,可別聽信它了。那麼,成功的當下時刻又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你的所作所為,即使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都要有一種品質感。品質意味著關切和關注,它們都是伴隨覺知而來的。品質需要你的臨在。

比如說你是個商人,經過兩年的艱苦奮鬥之後,終於排除萬難,推出一套熱賣又大賺的產品或服務。這樣算成功嗎?以傳統的觀點來說,是的。但事實上,你花了兩年時間,以負面的能量污染你的身體和地球,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同受其害,同時也影響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這些行為背後的無意識假設是:成功是個未來的事件,而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手段的充分理由。但是,結果和手段是一致的,如果手段不能替人類的幸福快樂做出貢獻,那麼結果也不會。這個結果(其實和導致結果的行為是無法分開的)已經被這些行為所污染了,同時會創造更多的不快樂。這是一個有業力的行為:在無意識中永遠存在的不快樂。

如你所知,次要或是外在的目的存在於時間的向度之中,而主要目的是與當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讓時間消失。若要將兩者協調一致,就必須了解到:整個人生的旅程,最終都是由當下這一步所組成的。始終就是只有這一步,所以應該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其上。這並不是說,你毋須知道你的方向,而是說,當下這一步才是首要的,而終點是次要的。到達終點以後所遇到的事情,取決於當下每一步的品質。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未來為你所準備的東西,取決於你當下的意識狀態。當你的作為中,充滿了本體的無時間性的品質,那就是成功。如果本體不能流進你的作為之中,如果你無法臨在,你會在所做的事情當中,在思想當中,在你對外在發生之事的反應當中,迷失你自己。


問:你所謂的"迷失你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

托利老師:你真實身份的本質就是意識。當意識(你)完全認同於思考,以至於忘記自身本質的時候,意識就在思想迷失了自己。當意識與心理-情緒(mental-emotional)的組成因子(如欲求和恐懼--小我的主要驅動力)認同的時候,它就在這些成因中迷失了自己。當意識與人們對於事件所產生的行動和反應認同的時候,它也會迷失自己。那時候,每個思想,每個慾望或恐懼,每個行動或反應,就會與一個錯誤的自我感融合,而錯誤的自我感無法感受本體的單純喜悅,所以會尋求歡娛,有時甚至會尋求痛苦,以取代本體的喜悅。這就是遺忘了本體之後的生活狀態。在那種遺忘自身本質的狀態下,每個成功都不過是過眼錯覺。無論成就了什麼,很快地,你就會再度失去快樂,或是新的問題和困境又會完全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問:我該如何以了解內在目的為出發點,而找到我在外在層次中所應該做的事情呢?

托利老師:外在目的因人而有極大的差異,而且不會永遠持續。外在目的受制於時間,然後會被別的目的取代。而且,認真地投入內在目的(就是覺醒)之後,外在生活環境因而隨之改變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對某些人來說,他們會突然地或是逐漸地與過去的事物分離,例如工作、生活情境、人際關係等,每件事都會發生深遠的改變。有些改變可能是他們自己主導的,不是經由痛苦的決策過程,而是經由突然的領悟或認知:這是我必須要做的事。可以這麼說:這個決定來的時候是已然生成的了,它來自於覺知,不是思考。有一天早上醒來,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有些人會自然而然地決定離開一個病態的工作環境或是生活情境。所以,在找出外在層面中什麼是適合你的、什麼是行得通的、什麼是與覺醒意識相容的之前,或許你應該先找出哪些是不合適的、哪些已經行不通了,還有哪些已經與你的內在目的無法相容了。

一些外在的其他改變也可能突如其來地發生在你的身上。某個巧遇可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新的契機和發展,某個由來已久的障礙或是衝突瓦解了。你的朋友可能陪伴著你一起走過這樣的內在轉化,或是逐漸遠離你的生活。有些人際關係煙消雲散,有些則更加深厚。你也許會被公司解聘,或是成為工作地點正面轉變的原動力。你的愛人也許會離開你,或是你們會提升到一個新的親密層次。有些改變表面上看似負面,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其實你的生命正在騰出一些空間,讓好新的事物出現。
也許你會經過一段不安全感和不確定的時期。你會自問:我該怎麼辦?既然小我已經不再操控你的生活,你對外在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也會減低,因為那種安全感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你能夠與不確定性共處,甚至樂在其中。當你可以和不確定性安然共處時,無限的可能性就在生命中展開了。它意味著:恐懼已不再是決定你該做什麼事的重要因素,它也不會再阻礙你採取行動以尋求改變。羅馬哲學家塔西佗(Tacitus)的觀察十分正確,他說:"尋求安逸的慾望阻礙了每顆偉大而高貴的進取心。"如果你無法接受不確定性,它就會轉化成恐懼。如果你能完全接受,它會轉變成更多的活力、警覺心和創造力。

很多年前,由於內在強烈的驅策,我放棄了世俗認為"有前途"的學術生涯,一腳踏入了完全不確定的生活。數年之後,我又從這種不確定的生活中,搖身一變成為心靈導師。又過了一段時間,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那股驅策力再度來臨,促使我放棄了英國的家,搬到北美的西岸。雖然當時我完全不知道理由,我還是順從了那股驅策力。在我進入不確定生活中之後,《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問世了,大部分的內容是在加州和英屬哥倫比亞完成的,而我在這兩個地方都沒有自己的家。我幾乎沒有任何收入,只靠積蓄維生,很快就坐吃山空了。但事實上,每件事都完美地各就其位。我在拙作快完成的時候,花光了所有的錢。我買了一張樂透彩券,中了1000美元,又讓我維持了一個月。

然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在極端的另一頭,有些人停在原地不動,繼續做他們一直在做的事。對這些人來說,只有做事情的方式(how)改變,而不是所做的事情(what)改變。這不是因為恐懼或是惰性而造成的,而是他們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個讓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完美載體,不需要別的了。這些人同樣也為新世界的萌生做出了貢獻。


問:每個人不都該是這樣的嗎?如果成就內在目的就是與當下時刻合一,那怎麼會有人覺得必須從目前的工作或是生活的情境中離開呢?

托利老師:與當下如是(what is)合一,並不表示永遠不再改變,或是無法採取行動,而是採取行動的動機,是源自於一個更深的層次,不是源自於小我的貪求或恐懼。內在與當下時刻一致會開啟你的意識,並且讓意識與整體(the whole)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當下時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整體,也就是生命的完整性,就會經由你而展現。


問:你所謂的整體是什麼呢?

托利老師:一方面,整體包括了所有存在的事物,它就是這個世界或宇宙。但是所有存在的事物,從微生物到人類,乃至銀河系,並不是全然分離的事物或實體,而是一個互聯的、多向度網路的一部分。

有兩個原因讓我們看不見這個一體性,而且視所有事物為分離的。其一就是感知(perception),我們的感知把實相縮小為我們的感官所能接收到的事物:也就是我們看得到、聽得到、聞得到、嘗得到和觸摸得到的事物。但是當我們只是去感知,而不去詮釋或貼上心理標籤,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在感知中加上思想的話,其實還是可以在這種萬物都看似分離的感知之下,感受到更深一層的聯繫的。

另一個造成分離幻相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強迫性思考。當我們困在不停歇的強迫性思想續流之中時,宇宙就因我們而崩解了,而我們也喪失了得以感受萬事萬物相連的能力。思想把現實切割成無生命的碎片,而正是這種對現實的分裂觀點,導致了極端無知和毀滅性行為的發生。

然而,對於整體來說,還有一個層次比萬事萬物都是互聯的這個層次更深。在那個更深的層次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合一的。它就是源頭(source),未顯化的至一生命。這個永恆的智性,顯化出在時間中逐漸展開的宇宙。

所謂的整體,是由存在和本體,也就是顯化的和未顯化的、這個世界和神所組成的。因此,當你和整體一致之後,就成為整體與其目的互相聯結當中,有意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識進入世界的顯現。結果,很多及時的幫助會自動出現,機緣巧遇、各種巧合以及許多同步性的事件(synchornicity)接踵而至。

卡爾·榮格(Carl Jung)稱同步性事件為"無因果關聯的法則"。意思就是:發生在我們生活實相表層的種種同步性事件之間,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有一種智性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表相之下運作。同步性事件就是這個智性的外在顯化,也是我們心智無法理解的一個更深層的聯繫。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參與那個智性的展現,那個智性就是綻放中的意識。

大自然與整體是處於一種無意識的合一狀態,舉例來說,這就是為什麼在2004年的大海嘯災難中,幾乎沒有任何野生動物傷亡。它們與整體聯繫的程度比人類高,所以在人們看到或聽到海嘯之前就有所感應,因此,有充分的時間撤退到高地。這種觀點也許也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的,因為動物們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地轉移到高地,不為什麼。為了某種理由而做事,是心智與現實切斷聯繫的方式;而自然界卻是無意識地與整體合一的。人類最終的目的和命運就是:藉由生活在與整體有意識的合一之中,與宇宙智性有意識地協調一致,將新的向度帶進這個世界。


問:整體能夠利用人類的心智來創造事物,或是促成與其目的一致的情況嗎?

托利老師:是的。只要有靈感(inspiration)--原意是在靈性之中(in-spirit)以及熱誠(enthusiasm)--原意是在神之中,就會得到以凡人的微薄之力無法獲致的創造力。


苦苦追問活著的意義是沒意義的……


我猜根源在於……題主你有想得而不能得也不知如何下手爭取的東西吧?


活著的意義?
從小到大,我特別怕辜負父母的期待,雖然我一點兒稱不上優秀,但我會盡量讓父母不為我擔心,不因為我而感覺丟人。從小學到現在研一,說實在的,我從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我只是學著周圍人的路線,聽從父母的意願,考大學,讀研(為了逃避工作)。每次被問到以後的打算,我都回答一句「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看似洒脫,其實我在逃避。
因為,我並不知道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或者說我讀書是為了什麼??我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為了什麼。
但是,有一刻我有點明白,為了生養我的父母。對,就是這麼沒出息,不為自己,為父母。
每次寒暑假回家,我都能發現父母的白髮又多一些,臉上皺紋又多一些,皮膚黑了,因為老了……
好害怕他們為我辛苦這麼久,卻不能享福啊。所以,我要好好生活呀,為了他們舒心,為了他們以後能活的輕鬆一點,起碼能夠安享晚年啊。

為了那些愛自己的人,我也要更愛自己才行。所以我邊玩邊學,到現在。每年我都盡量使自己充實。出去玩了,拍照片,給爸媽看看。學業上有什麼進步,也跟他們說說。讓他們知道,女兒活的很好呢。

能夠讓父母開心,我覺得很有意義啊。

掏心之言。題主,權當聽我傾訴吧。沒有硬本事,只會嘮嗑。


我和題主的情況差不多,所以主動來答一發。

上面有些答主寫了些雞湯類的東西,我個人覺得沒太大作用,至少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有答主提到抑鬱症,我認為這個觀點有道理,但是並不完全苟同。我不是醫生,也不是醫學生,對西醫裡頭抑鬱症的劃分什麼的不清楚,不知道是不是只停留在心理、精神意識層面。一個人心態、精神不好或者說消極,歸根結底是身體健康出了問題。而在精神意識心理方面的「癥狀」並非是「病」本身,而是身體這個物質的「病」在精神意識方面的表象。

以上是道理,我是想說,題主心態消極的根本原因是身體健康的問題。

問題主一些問題還望反饋一下信息。
1、是不是喜歡趴著睡或側卧著睡?或者喜歡抱著東西睡?
2、有沒有時常兩臂交叉抱在胸前的習慣?
3、是不是有一點點事兒就會放在心裡放不下?
4、比如你答應幫別人一個忙,結果沒辦好,然後就會非常非常內疚!
5、有沒有時常失眠或晚睡?


你恐懼生活的無味,又無法忍受平淡的生活。
你夢想著可以什麼都不做興趣就會自己找上門,但能找的的也只有麻煩而已。
有時恐懼,有時煩躁,有時抑鬱,又有時無奈。一顆小草的成長需要陽光雨水,興趣也一樣,需要培養。當你看到一座山時,立刻爬上去,而不是想著如何能爬上去,爬上去能給你帶來什麼,也許你就會發現你的興趣,有時候生活是需要一些衝動和持之以恆的。
世界都一樣,別對自己失去信心,換個角度,你會找到讓你為之瘋狂的事。
如果有一天你有了想死的勇氣,那麼你就用你這勇氣做你最不想做的事,也許她就成了你的興趣


有一段時間我也像你這樣,覺得生無可戀~我呢,是要身高沒身高,要身材沒身材,要相貌沒相貌,個性也不討巧,學習也不好,連男盆友也沒有,而且估計永遠也不會有了,我怎麼活的真的差勁~每天想的都是我一定會死的,我堅持不下去了,死了才會解脫吧~我還研究了各種自殺方法,發現吃安眠藥這個最不痛苦,可是好像有沒有辦法搞到那麼多葯,著實苦惱了好一陣~後來就想一個答主說的,我看到了爸爸媽媽,想到要是我死了,他們該怎麼辦,誰能照顧他們呢,於是我決定好好活下去,起碼得掙夠好大好大一筆錢,讓他們就算沒有我,也不會在金錢上有什麼困擾,雖然還是很不孝~因為有了目標,所以開始努力,慢慢的就把死的念頭擱置下來,後來發現這世上還有那麼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不知道,還有那麼多的美食我沒嘗過,還有那麼多的風景我沒看過,所以決定漂漂亮亮的活下去~反正我已經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準備,以後賺了錢就安安心心的陪著爸媽就好,要是有一天他們離開我了,我就環遊世界,當一個開心的老太太,至於會在哪裡降落,那麼多年後的事情,誰知道呢(≧▽≦)
我想說的是,誰都會有難過,生無可戀的時候,你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清楚,只有你自己才能幫你自己,加油~


大概是無能吧。


我真的感覺這是沒錢鬧的,就是窮唄!

要是有錢,捯飭捯飭衣服髮型,約個妹子,咱也別說瑪莎拉蒂,咱就說買個寶馬三也就三十來萬去接妹子晚上這小日料一吃,小梅子酒一喝……別想歪了,就是談談人生理想,讓妹子微醺之中跟你哭哭笑笑,人生何不快哉!


活著的意義,對你而言是什麼呢?

害怕死亡說明你仍渴望活著。

那你一天中有感覺開心的時候嗎?

你還記得什麼情況下你會發自內心地微笑嗎?

你為什麼事而傷心流淚甚至嚎啕大哭過嗎?

有時候我媽問我為什麼不開心,問我為什麼那麼晚不睡覺,我也不知道。

有時候了解自己真的很不容易。

支撐每個人活下去的原因各有不同。

其實害怕死亡就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可以支撐你活下去了。

可是你希望活著有興趣,有價值,有意義。

看過一部日本電視劇《母親》。

裡面有一個受虐待的小女孩,她卻總是天真地笑著,她有一個寶貝小本子,把每一次她見到覺得開心的東西都記下來,比如貓咪的鬍鬚,彩色彈珠……

你也試著去發現能讓你能暫時忘記恐懼,能帶給你快樂的事情如何?(^_^)


現在的我始終相信,我得到的比我失去的多,世界始終是善意且美好的。
大家要勇敢一點去嘗試,你會發現,陽光總能驅散黑暗的。
反正曾覺得一無所有,那不妨試試吧。
——————以下原回答
暫時還沒有東西能崩斷我最後那根弦。
在它來臨之前,
暫時就這樣活著吧。
活著沒意思,
死又不甘心。
所以就乾脆這樣活著吧。
反正我也一無所有了,
吃不了什麼虧。
是吧?


我一直都覺得生命是沒有意義的生活是無聊乏味的,我也不害怕死亡也有考慮過怎樣實施,我不是因為想到父母而放棄,而是想到我如果離開這個世界除了父母親朋於其他人沒有任何影響,最多只能得到一聲嘆息一句別人飯後的談資,甚至對於父母親朋來說要不了幾年關於我的痕迹也會慢慢消失……對於這個無垠的宇宙和無限的時間來說人是如此的渺小無能,以至於我想讓我存在的印跡存在的更長更久一點,讓這個世界知道我曾經來過,讓很多人知道我記得我,在我不存在之後還能被人懷念銘記,這就是我還活著的原因,也是今後努力的目標。


個人體會,是因為兩種病。一抑鬱症,二神經症。抑鬱會使人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不會是完全剝奪,應該是和抑鬱程度成正相關)你以為根源在抑鬱症嗎?呵呵,其實更嚴重的是因為神經症,因為神經症讓人固步自封,過去的心理創傷(舉例:某人初中初戀被人玩弄感情,在成年後不敢談戀愛,不輕易在男女關係中信任別人,變得多疑,並且在與同齡男性相處時很容易把過去的情緒激發出來)加上泛化(戀愛關係的失敗,對戀愛關係的抵觸不信任可以泛化到其他親密關係上,)讓人從心理上害怕太多事情,什麼都不敢做,每天被各種各樣的恐懼感包圍,被各種過去的情緒左右。最終形成了一個只能在原地不斷激活過去創傷且感受不到快樂的人。
解決方法持續探索中
1.給你們看看我獨特的大腦迴路,我在判斷一件事是否有意思的時候,先是枚舉,然後把想出來的事在大腦里過一下想一想這件事會不會有意思呢?然後想了半天覺得一定沒意思。問題就出在這裡了,我用邏輯思考來判斷一件事物是否會給我帶來快樂,而邏輯是講究因果的,我判斷的方法其實就是思考這件事為什麼會讓我快樂呢?然後原因肯定找不出來(因為無知,畢竟不是相關專業的),所以結果肯定是不感興趣。改變的方法就是空想致郁,實踐才是真實。


如果生活的本質是愛,那自己又在哪裡,如果自己才是宇宙的中心我們如何克服無盡的孤獨,我與一切抗衡努力的生活,偶爾停下來卻發現離愉悅漸行漸遠。我從不懷疑我能克服一切成為強者,但對於快樂活著,和給愛我的人帶來快樂我卻從來沒有把握.如果成功與年齡的增長能帶我解密生命的意義,那真是大大的萬幸.如果到頭來一無所獲,那隻能過著一身銅臭來世再樂.


我跟你一樣
做什麼都沒意思
感覺幹什麼都是完成任務
只不過我不怕死
我覺得死了倒是解脫


「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活著的時候一定要精彩,一定要有趣!」
我幾乎每天都覺得無聊,我跟媽媽聊起,媽媽說 平凡的生活本身就是無聊,因為日子一定會有重複的樣子。你要接納這份無聊,然後去做那些你感興趣的,你喜歡的事情 什麼都好
我太無聊了所以畫畫 畫很多的星空
可是畫出來也很有意思呀,把無聊變得有聊

我就是為了和無聊抗爭 才會參加我所在大學的赴美項目,承受那麼繁瑣的手續;才會去參加廣告設計大賽 ,去參加定向越野,去參加13km的徒步,去志願當翻譯
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是個活潑向上的人,我只是無聊


你想著,我已經準備好去死了,你就會發現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沒有做


活著的意義在於——體驗生命給你帶來的一切,不管它是否符合你的願望。
體驗領到自己的第一筆工資時的喜悅;
體驗由於年少不懂珍惜而失去初戀的自責內疚;
體驗不記名捐款之後內心的滿足;
體驗晨跑鍛煉之後大汗淋漓的暢快;
……
生命給了你我體驗各種事物(或美好或不美好)的可能性。這就是生命的可貴之處之一。
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只是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彩色的
人們臉上都面無表情
天空也是陰霾的
從來沒有看到過陽光
什麼東西也入不了心
再美好的事物總是能一眼看到它逝去的樣子
沒有快樂
也不知道幸福是什麼
只是覺得冷啊
活著的每一天都覺得 啊 又是一天
不怕死
但 不能死
不想活
但 得活著


推薦閱讀:

TAG:生命的意義 | 致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