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作者:莫提默 · 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

如何閱讀一本書 (豆瓣)
How to Read a Book (豆瓣)


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籍。

最近雜事纏身,沒有時間詳細回答了,簡單地貼一個讀書筆記給大家。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讀書四問:

1、這本書的主題?

講述閱讀的四種層次,以及每種層次所需要的、截然不同的閱讀方法。

2、作者的主要聲明與論點?

作者提倡的閱讀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帶著問題閱讀,時刻不忘在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二、高速閱讀,以最短的時間了解一本書的全貌,然後決定是否值得再次閱讀。
三、解構內容,以筆記的方式,列舉全書的大綱。
四、海量閱讀,深度閱讀同一領域裡的經典著作。
五、思考與評價,要有足夠堅實的理由去贊同或者反對一本書,否則不要輕易評價。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給原來不求甚解的讀者當頭一棒。但是作者的思想有點片面,閱讀方式對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這本書與自己的關係?

以前自己更多注重閱讀感受,現在明白理性閱讀也很重要。

引文摘要:

【1】閱讀過程中的四個問題:
1、這本書在談什麼?作者如何依次發展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關鍵議題。
2、作者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組合成作者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為這本書做出自己的判斷。
4、這本書與自己的關係?這本書提供的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認為這件事很重要?自己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還啟發了自己,就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2】閱讀的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
2、檢視閱讀
3、分析閱讀
4、主題閱讀

【3】基礎閱讀必備的四種能力:
1、詞義的認知能力
2、信息的查閱能力
3、讀寫的記錄能力
4、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4】檢視閱讀的兩個階段:
一、簡略的閱讀
(1)先看書名和序言,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然後將書在腦海中進行歸類。
(2)研究目錄頁,對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檢閱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
(4)閱讀出版介紹、廣告文案、宣傳文案。
(5)從目錄當中挑選幾個與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讀。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跳躍式閱讀,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後閱讀後記。
二、粗淺的閱讀
(1)關注自己理解的部分,不要因為一些暫時難以理解的東西而停頓。
(2)快速閱讀一部陌生的書籍,盡量選擇默讀,避免閱讀過程中視線的逗留或倒退。
(3)學會判斷一本書的難易程度,以此決定自己的閱讀速度。

【5】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於最後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後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6】主題閱讀的兩個階段:
一、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
(2)瀏覽書目,確定哪些與主題相關,並就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題閱讀:閱讀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辭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辭彙來詮釋。
(3)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使大多數的作者為解讀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
(5)分析這些討論。以突顯主題為原則,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議題以其共通性來決定排列的先後順序。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7】讀書筆記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簡評:

讀書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技術。一個人讀書,不是說他逐字逐句地念過一遍就能叫做「讀書」,那頂多算是翻書。人家說,「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一個詞叫「做到」。讀書同樣如此,「讀過了」和「讀懂了」之間,還有一段距離,而「讀懂了」和「做到了」之間,也有一段距離。這本書就是告訴你一個如何才能「讀懂」一本書的方法,至於能否「做到」,這需要看一個人的執行力,以及他的實踐精神。與其說這是一本實用性的書籍,不如說是一本「成功學」的書籍。在這個「知識創造財富」的時代,如何能夠更高效地獲取知識,並將其轉化為個人能力,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資本。


.
好書,絕對的好書。一本可操作性極強的閱讀指南。

我甚至覺得作者是故意把這本書寫得稍顯啰嗦,這樣讀者就能在這本書上馬上實踐學到的那些閱讀方法,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乾貨」。

而且此書中的閱讀方法,不僅適用於閱讀各類書籍,同時也適用於報紙、雜誌、網路媒體和知乎。

最值得推薦的,是「怎樣評論一本書」,作者給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1. 在明白這本書說什麼之前,不要輕易評論。(明白這本書說什麼的標準是:了解這本書的分類,能用一小段話概括本書大意,能列出這本書的大綱,了解作者在本書中想要解決什麼問題,能夠詮釋書中的「關鍵字」,能夠由關鍵句子推斷作者的主旨,能找出作者的論述並重新架構出來,能夠說出作者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2. 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3. 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4.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批評作者的觀點:
  •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這些標準,在知乎上也同樣值得推廣。@采銅兄前幾天提出一個問題:如何重建知乎上相互信任和友善的氛圍?我覺得,如果我們能依照這樣的標準讀書,也依照這樣的標準在知乎上交流,大家一定都能「言之有物」「評之有物」,可能也能讓知乎的氛圍更加友善。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講了很多閱讀方法,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這裡分五個部分做了讀書筆記PPT,分享之,希望能有所幫助。

ZERO 《前言:你真的懂閱讀嗎?》
又被各種「年度10大好書推薦」刷屏了?
然而不懂閱讀,再讀100本也枉然!

PART ONE《基礎閱讀:你和你家娃通關了嗎?》

閱讀沒入門,大叔不如娃?
學會基礎閱讀是 #如何閱讀一本書# 的起點。
馬上看長圖,check一下!

PART TWO《檢視閱讀:15min讀完一本書可能嗎?》

書太多?
沒時間?
讀不完?
想高效閱讀,快學習檢視閱讀!

PART THREE《分析閱讀:閱讀就像談戀愛》

閱讀要快更要精!
學霸,你離學神之差 「分析閱讀」 了!

PART FOUR 《主題閱讀:輕鬆提高相親成功率》

不會主題閱讀,考上研究生也不是合格大學生!
搭框架,當專家,終極奧秘都在這兒!


《如何閱讀一本書》在閱讀非虛構說理性書籍上,它是一本好書,可以帶來閱讀上的巔峰體驗。

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先認清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很明顯,《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實用性書籍。實用性書籍則有它的適用範圍。在本文第一句話中,我已經指出了他的適用範圍,即,非虛構性說理書籍。

本人從中獲益很多,尤其是分析閱讀這個部分。分析閱讀的方法絕對讓答主產生了巔峰的閱讀體驗。但是就像XXOO一樣,完美的體驗是有代價的,分析閱讀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但是真的是巔峰體驗。

同樣一本書,有的人讀過之後會覺得此書沒甚意思,有的人卻給很高評價。箇中原因,除去知識背景積累的元素,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閱讀方法。我使用這種分析閱讀的方法讀過了《理想國》,是本人第一部原典,巔峰體驗。而且第一次可以把書的結構框架,作者的論點論據講出來給別人聽(當然是剛讀過的時候),這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閱讀的有效性。

之後如法炮製閱讀了《娛樂至死》,巔峰體驗。但是讀書畢竟不是XXOO,沒有那麼本能(再說也不能每次都全力吧==),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在讀值得使用分析閱讀方法的書籍(這也說明《娛樂至死》這本書從結構和說理上的水平之高),也就沒有再使用這個方法。不過,答主體驗過了,也可以隨時拿起這個方法擼其他的本子。

檢視閱讀,這是閱讀入門,打眼一瞧幾句話一聊能知道姑娘是幾分;分析閱讀,見招拆招你來我往當然要花點力氣;主題閱讀,閱女無數的大師才會懂。全套的巔峰體驗需要修鍊啊哈哈。

最後,我認為,如果能以書中介紹的「分析閱讀「的方法完成一次對本書的閱讀那就是對本書的最高敬意。另外分析閱讀的成果遠比上面這些答案中的思維導圖有意義得多。答主期待有人能做這件事。無奈水平不夠,就拋磚引玉貼出《娛樂至死》的分析閱讀讀書筆記(7000字Orz)。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


第一階段 這本書大體上在談什麼


本書屬於實用性社會科學作品,作者在書中對電視所代表的娛樂文化的興起對嚴肅的公共對話產生的威脅表示擔憂


關於本書的整體內容,如果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概括,那就是:


媒介/公眾話語的形式/媒體的性質通過超過其自身的意義(即隱喻)創造了我們文化的內容和質量/公共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思維方式


印刷機這種媒介統治下,美國的公共對話清晰易懂、嚴肅而有理性;但在電視的統治下,公眾話語變得無能而荒唐


本書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的變化——印刷術沒落,電視時代蒸蒸日上——的探究和哀悼。

第一:前言,提出我們將會毀於我們對娛樂的慾望。


第二:第一、第二章闡述媒介對公眾話語方式以致對社會思維的決定性影響。

二之一:第一章,我們的思想受到會話方式的隱喻作用。

二之二:第二章,會話方式影響一個社會對真理和智力的認識。


第三:第三、四章,印刷機媒介下美國的話語方式清晰易懂,嚴肅而有理性。

三之一:美國是知識分子建立的國家,閱讀文化生機勃勃。

三之二:印刷文字結構的公共話語方式和有備而來的大眾一同創造了嚴肅而有理性的公共對話。

三之三:美國人曾經使用理性的話語形式宣揚宗教、制定法律、銷售商品。

三之四:廣泛的閱讀理性是推動美國進步的基礎動力。


第四:第五章,電報和攝影術通過創造偽語境的邏輯衝擊「闡釋時代」,「娛樂業時代」興起。

第五:第六到十章,電視統治下的「娛樂業時代」。

五之一:娛樂是電視的超意識形態。

五之二:反交流理論控制下的新聞業。

五之三:娛樂化的宗教變善於迎合而非引導。

五之四:商業廣告背離了理性陳述造成了形象政治;信息過剩威脅了信息自由和民主基礎。

五之五:電視重新用娛樂的方式定義了教育。


第六:呼籲重視媒介政治和媒介認識論以應對衝擊。

作者想解決的問題是,電視如何衝擊並取代印刷術成為公眾會話的媒介,為什麼能夠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又當如何應對。

第二階段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1.重要的單字從而達成共識

2.最重要的句子從而找出主旨

3.關聯的文句從而找出基本論述

4.哪些解決了哪些沒有哪些作者認為無法解決


一、媒介即隱喻,隱喻即認識論


「會話」不僅僅指語言,指的是一切使某個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術。


我們的語言即媒介,媒介即隱喻,隱喻創造了文化的內容。人類會話形式對於表達出的思想有重大影響,容易表達出的思想自然會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


原始的煙霧信號不能用來表現哲學。電視上的會話形式是視覺形象而不是語言,所以不能表現政治哲學。沒有電報這樣迅速傳播的傳媒工具,就不會有「今日新聞」這樣的新聞文化。


我們已經在無意中忽略了許多工具的符號學意義,比如時間機器——鐘錶。鐘錶把時間再現為獨立而精準的順序。人類原本通過感受自然來理解時間,在發明鐘錶之後,「我們學會了漠視日出日落和季節更替,大自然的權威被取代了,人類生活中便沒有了永恆」。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含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即這種工具的隱喻。我們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引入另一個事物,就好像現在的我們需要依靠鐘錶來理解時間,而「分分秒秒而沒有永恆」就是鐘錶的隱喻。


分分秒秒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只要還依賴某種媒介,這種對話就是狹隘的。所以「十誡」的第二誡中,上帝禁止以色列人為自己製作雕像畫像等任何具體形象。「猶太人的上帝通過文字而存在,這需要人們進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運用圖像是褻瀆神祗的行為,這會防止新的上帝進入某種文化。」


作者沒有指出的是,也許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或者是礙於本書的主旨範圍,文字也不是一種純粹而完美的思想媒介。如果文字是完美的,那麼就不會出現所謂「傑出的」作家和讀者的說法了,每一個隨意嘗試閱讀的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直接接觸到那個隨意書寫文字的人的內心思想。事實顯然並非如此,每一次成功的閱讀溝通,就像在一座山的兩邊分頭鑿隧道一樣,需要作者和讀者通力合作。


文字這種媒介也帶來了巨大的隱喻效應,經書本身也在阻礙著人們更真實地感受自然、上帝的存在。「我們不可將信仰建立在一部書之上,即便是《聖經》。我們要認識到,上帝遠比任何書都更加貼近靠近我們」(科倫索主教)。另一說印刷術的大規模使用始於武則天大量印刷經書,她企圖以此洗刷罪孽,現在看來這是多麼可笑的行為。殊不知,道在經外。困於尋找一個又一個工具的循環之中是在緣木求魚,那隻會讓我們越來越遲鈍,越冷酷,感受自然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和靈性。修鍊的目標不是越來越遲鈍從而疏離世事,而是越來越敏感而能夠被世間的美而打動,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這便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


作者認為,對真理的認識同表達方式相關。伽利略說:大自然的語言是數學。數學是伽利略和大自然溝通的媒介,在柏拉圖《理想國》的線寓當中,數學是可知世界當中的一段,是善(自然/真理)的一個形相。「真理的定義至少有一部分來自傳遞信息的媒介的性質」。這是作者根據媒介生態學提供的一種理解認識論的全新視角。說得更嚴重一些就是:「『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我們關於大自然已經自身的對話,是用任何一種我們覺得便利的語言進行的。我們認識到的自然、智力、人類動機或思想並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而是它們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內容。」


作者繼續引申(演繹法):一種文化的智力決定於交流方式的性質。「真理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既然智力主要被定義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種能力,那麼一種文化的智力就決定於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質。在一個純粹口語的文化里,智力常常同創造警句的能力以及記憶力相關。在印刷文字的文化里,記住一首詩、一張菜單、一條法規或其他大多數東西只是為了有趣,而絕不會被看做是高智商的標誌。」在那個文化里智力被定義為理解力,應對抽象的概念和歸納的能力。


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我們的媒介不斷改變,新的媒介不斷出現挑戰舊的那些,這些媒介會在共存中找到平衡。新的媒介不全是好的,它們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印刷術的發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印刷術樹立了個體的現代意識,卻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印刷術創造了散文,卻把詩歌變成了一種奇異的及精英的表達形式;印刷術使現代科學成為可能,卻把宗教情感變成了迷信;印刷術幫助了國家的成長,卻把愛國主義變成了一種近乎致命的狹隘情感。」


對於當代媒介環境的變換,作者的觀點是:印刷術利大於弊,我們對於真理、知識、教育的看法大多來自印刷文字,而電視文化相反,威脅到了公眾話語的嚴肅性。但是他同時也對電視媒介帶來的好處表示寬容。


二、鉛字文化主導下的美國——閱讀者推動的世界


美國是由知識分子建立起來的國家,我們用了兩個世紀和一次傳播革命來改變這種狀況。


在1640年到1700年之間,馬賽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兩個地方的文化普及率達到了89%—95%;在1654年到1699年之間,米德爾塞克縣60%的家庭擁有藏書,其中92%的家庭擁有《聖經》以外的書。而17世紀英國男性的文化普及率不到40%。1650年之後,所有新英格蘭城鎮都通過法令要求建立「讀寫學校」。這說明新英格蘭移民來自英國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的地區或階層,他們熱愛讀書,相信到新的世界裡讀書依然非常重要。


美國人曾習慣於運用印刷文字的結構進行談話和演講。這種話語結構排除或選擇某些類型的內容,不可避免地選擇某一類型的受眾,從而在美國創造了一種嚴肅而理性的公共對話。


公眾話語往往是事實和觀點明確而有序的組合。這是因為,印刷結構的語言決定了其具有某種內容:一種有語義的、有邏輯的內容。「美國人不會交談,但他會討論,而且他說的話往往會變成論文。他像在會議上發言一樣和你講話,如果討論激烈起來,他會稱與他會話的人『先生們』。」(托克維爾,《美國的民主》,第260頁)


大眾通常有能力進行嚴肅理性的話語活動。那時的聽眾具有超長的注意廣度,具備非凡的、理解複雜長句的能力,擁有由閱讀訓練而來的理性思維。這些人把這樣的場合作為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他們認為這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文化生活和公共事務已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他們能夠津津有味地聽完亞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之間長達7個小時的辯論,而且是有備而來,擁有評判能力。


兩個世紀以來,美國人用白紙黑字來表明態度、表達思想、制定法律、銷售商品和宣揚宗教。(歸納法)


18世紀的宗教信徒深受理性主義傳統的影響,人們充分享有宗教自由。前四任總統是自然神論者。各教派之間的紛爭通過論述嚴謹的說理進行,到了19世紀是利用建立大學作為解決矛盾的應急手段。「無神論者無須抱怨受到任何武器的威脅,他們面對的只有溫和而有力的論點和事實」。

在印刷品為基礎的文化中,律師往往受過良好教育,相信理性,擅長論證。早期的美國人不僅數值他們那個時代的重大法律事件,甚至還熟悉著名律師出庭辯護時使用的語言。


在商業社會中,廣告設計者將潛在顧客設定為具有很高文化程度並能夠做出理性分析的人。廣告被看做是一項嚴肅而理性的視野,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傳播信息、發表主張。正如斯蒂芬·道格拉斯所說,「廣告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激情」。而到了19世紀末,廣告已經不再期待顧客的理性選擇。廣告成為一種半是心理學,半是美學的學問。


閱讀理性是推動美國進步的基礎動力。18和19世紀的閱讀同今天的閱讀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徵。第一,人們通過閱讀而非圖像了解公共信息;第二,閱讀的目的是嚴肅、專註而明確的,在於增進對世界和公共事務的理解,而沒有娛樂的意味。大多數人能夠通過學習閱讀,從而加入到文化的對話中去,人們依據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他方式不斷完善自己。


沒有這樣一種嚴肅的閱讀理性,開拓精神、民主、美國夢,都是空中樓閣。「沒有財產的人可以不受限制地參加選舉,而沒有文化的人卻不行」。


印刷機統治的年代(19世紀中末期以前)可以被稱為「闡釋年代」,流行成熟的話語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的公共話語富於邏輯的思維、理性和秩序、對於自相矛盾的憎惡,冷靜和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


三、信息傳播技術革命衝擊「闡釋時代」


電子革命和圖像革命的融合為20世紀的美國帶來了新的公眾話語隱喻。


電報使公眾話語變得無聊而且無能。它使脫離語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價值不在取決於其在社會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於它的獲取速度和遙遠程度以及是否新奇有趣。信息過剩降低了我們的「信息—行動比」,這意味著人們將面對喪失社會和政治活動能力的問題。


電報還使公眾話語變得散亂無序。電報式的話語不允許人們進行歷史的回顧,也不鼓勵深入的分析。智力被定義為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照片只擅於「表現」特例,而語言則把世界變現為一個概念。照片只是代表表面的事實,無法提供任何意見,提供的是事實的堆砌。


攝影圖片和電報互相提供偽語境,把新聞從有用的信息變成了沒有語境的事實,造成一個偽事件的錯覺。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邏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目的只是娛樂。「縱橫字謎」和「歡樂問答」就是最好的例證。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部以智力問答為背景的電影,極其弔詭的是它正是利用智力問答這個現象本身批駁了社會泛娛樂化的傾向。


電影主角賈馬爾——一個貧民窟長大的小夥子,因為正確回答數道與其生活無關的題目而得到百萬獎金,無數無知的觀眾陷入了對這個偽事件的癲狂。而事實上,每一道問題的答案卻恰巧都與賈馬爾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回溯著賈馬爾關於童年的偶像情節,失去母親的記憶,兄弟情誼,和對愛情的執著。一檔通過提出沒有語境的問題獲得獎金的節目滿足著大眾的娛樂需求,而賈馬爾真實的生活為這些問題提供著真實甚至殘酷的語境,這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


每一位觀眾都會喜歡賈馬爾。但是人們不應該因為一個人了解眾多與其生活無關的知識而羨慕他,而這正是大多數人正在做的。真正理解賈馬爾的人會被他的人格所征服,他們會因為他真正關心生活中的朋友、愛人而尊敬他。而他的幸運不在於「知道」事實,而在於他真正「理解」生活。

一個人不可能通過回答與生活無關的問題而獲得幸福的生活,我們也不可能依靠技術的進步達到全人類的幸福。如果我們想要得到幸福,那就應該去關心與生活有關的問題。


「偽語境是喪失文化活力之後的文化的最後避難所」——《午夜巴黎》中掉書袋的人與導遊關於誰是羅丹的妻子的爭執就是典型的偽語境——對於現世的我們沒有意義的事實。有意為懷古而為之的旅遊景點已經把偽語境的娛樂意義發揚光大。比如,在聖彼得堡涅瓦大街的文學咖啡廳喝一杯咖啡已經成為了一種必做之事,但這並不能讓你感受到普希金對生活的理解,純粹是為娛樂而為之。而當你消沉低迷之時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相信這一定不是為娛樂而為之——你不必遠涉萬里去普希金坐過的咖啡館小酌,他就會穿越時空安慰你的心靈,這才是文學偉大的意義。


四、電視統治下的「娛樂時代」


電視為電報和攝影術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現形式,成為了新認識論的中心,走進千家萬戶,影響著公眾對所有話題的理解。電視贏得了神話的地位,我們忽略了電視的媒介生態學意義。


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問題在於電視不僅僅是在提供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理性的討論不可能出現在電視中,因為「電視」是用來「看」的,它致力於為人們提供視覺快感。而在思考過程中,觀眾沒有什麼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藝術,而電視需要的是表演藝術。電視需要的是掌聲而不是反思。


在電視統治下,由娛樂精神支配著政治、宗教、商業、法律和其他重要的社會事務的運行。美國人不再彼此交談,他們彼此娛樂。大主教帶上了棒球帽,心臟手術登上電視變身「醫生秀」,賓夕法尼亞州的學校正在嘗試把課文寫進歌詞、把教室變成搖滾音樂會,強姦案的審判也在電視上播出。總統的電視辯論與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複雜的措辭、充分的證據和邏輯都排不上用場,有時候連句法也被丟到一邊。他們關心的是給觀眾留下印象,而不是留下觀點。


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超現實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理論,這種理論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邏輯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新聞正在抹殺語境、抹殺世界的連貫性,而使瑣碎的事實成為娛樂的源泉。

宗教給人們的是他們應該具備的東西,而電視的邏輯是給與觀眾他們想要的。如果按照電視的邏輯把宗教改造成娛樂性的東西,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商業廣告背離了語言陳述,抽空了我們判斷對錯的依據。當電視廣告成為塑造當代政治觀點表達方式的重要工具,就帶來了政治話語娛樂化,其後果是,民眾已經不能區分出嚴肅話語和娛樂之間的差別,審查制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公司國家通過電視控制了美國公眾話語的流動。所謂的「教育」節目至多傳遞一些知識,而對理解力的訓練毫無裨益,所以不能稱之為教育。


五、教育和災難的競賽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專制帶來精神毀滅;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娛樂泛濫帶來精神毀滅。專制更容易激起反抗,而娛樂直接將大眾俘虜。


我們需要重新看待技術。因為當技術成為一種媒介時,所帶來的隱喻極大地影響到大眾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


學校需要幫助年輕人學習解讀技術媒介的隱喻,幫助他們學會合理地接觸這些信息形式,學會在看電視前先學習如何看待電視。我們正處於教育和災難的競賽當中,大眾應當更多關注媒介政治和媒介認識論,以應對娛樂精神的入侵。


第三階段 嚴肅地從真實性和啟發性方面評論一本書


由於筆者對美國社會的了解不夠全面深入,暫緩對本書真實性的討論。


本書是一本具有啟發性的著作,強調了媒介認識論的重要性,筆者對此十分贊同並認為媒介認識論的內核是質疑精神。因為質疑精神還原了媒介的存在,成為關注媒介對認識論影響的開端。

我們需要質疑精神,無意識的被動接受是最危險的生活狀態。羅蘭·巴特認為,以神話的態度看待世界,人們對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任何質疑,對於自然真實的東西就會變得熟視無睹。神話是一種深深紮根於我們無形意識中的思維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處於一種混沌迷信的狀態中,所以從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來看,我們要反對的不是電視本身,我們需要反對的是一種缺失質疑精神的思維方式。


我們需要對技術的質疑。社交網路是為了社交還是為了娛樂?不熟悉的好友的照片和描述,正是圖片和電報構成的偽語境在互聯網中的再現,微博和臉書一起構成了新新聞。由此我們可以推論,社交網路的功能不全是為了社交,而更多是提供海量的娛樂信息。


我們需要對技術崇拜的質疑。當人們虔誠地相信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像馬克思主義者那樣認為歷史正在把我們推向某個理想中的天堂,並且堅信技術正是推動我們的動力的時候,就需要嚴肅地回看電視這樣的技術成為溝通媒介之後對公眾話語的毀滅性傷害。電視不是一無是處,它最大的好處是為我們提供娛樂,最糟糕的用處在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新聞、政治、科學、教育、商業和宗教。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理念,正義是各司其職,對於技術也是如此,人類用以交流的各種思想工具需要達到一種平衡。


我們需要對娛樂精神的質疑。宗教不是想要告訴我們生活是一灘無望的苦水,而是在告誡我們不要忘記對慾望的節制。娛樂的慾望無窮無盡,縱慾只會讓人失去理性,而後走向滅亡。


最後再插一句,我們也需要對商業模式的質疑精神。商業模式也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可以幫助娛樂業迅速發展並破壞寶貴的閱讀理性和社會秩序,也可以被用於重塑閱讀理性和追求社會的和諧進步,比如,它就可以被用來幫助青年人的自我成長。


作者已經告訴我們的是,我們需要警惕社會的泛娛樂化。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的事,其實工具和媒介不是他們看上去那麼簡單,學會實用工具只是表示人類進入了低級階段,學會看待工具是人類進階的必修課。

看到這裡的朋友好樣的。
可能你也沒覺得有多巔峰。
因為大多數事情都有兩個階段,借用佛學的語言就是「解悟」「證悟」
只有親自做才會爽。


已讀完。不像其他人摘錄書籍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我選擇書目的時候,注意到了一本「被書名毀了的好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購進一批書以後,也優先選擇了一本這樣在說讀書的方法論的書,然後發現確實是一本有意思的好書。
首先,它是一本極其有條理、邏輯非常嚴謹的書。
從目錄就可以看出來,作者花了多少心思在這本書的構思上。
一邊閱讀你就會一邊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也只有有這樣深厚功底的人,才敢寫一本教人如何閱讀審視一本好書的書籍。
其實,它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
一方面,它的結構非常完整,讓你移不開眼睛,其次,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它會在教你如何讀書的時候,在這一段的敘述文字裡面就給你加上了練習,帶著讀者不知不覺地就練習並且掌握了這種方法。比如:
作者在敘述如何提取作品大綱的時候,那一篇章的文欄位落脈絡格外清晰,讀者下意識就會提取了綱要;
在說到尋找關鍵詞、句的時候,就特意在該頁把一些字標成了黑體,自然而然就會想去注意這些作者留下的線索;
在說不要全書勻速閱讀的時候,就用啰啰嗦嗦的語言去表達,剛收到教誨的讀者自然會適當選擇調整閱讀速度。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
"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先澄清一件事。如果你說你讀懂了,而你卻找不出證據來支持前面任何一個批評點·的話,這時你就有義務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論點。這時你完全沒有自主權。你沒有什麼神聖的權利可以決定同意或不同意。
如果你不能用相關證據顯示作者是知識不足、知識有誤,或不合邏輯,你就不能反對他。你不能像很多學生或其他人說的:「你的前提都沒有錯,推論也沒問題,但我就是不同意你的結論。」這時候你惟一能說的可能只是你「不喜歡」這個結論。你並不是在反對。你只在表達你的情緒或偏見。如果你已經被說服了,就該承認。(如果你無法提出證據來支持前三項批評點,但仍然覺得沒有被作者說服,可能在一開始時你就不該說你已經讀懂了這本書。)"
在我看來,以作者謙謹的態度是不會提出這麼絕對和傲慢的斷言的,他就是希望來引導讀者來反思這樣一個結論的合理性,來鍛煉如何客觀的評價作品,贊同或者反對作者。
作者還有一段關於如何理性辯論的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性。
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傲慢的辯論者和讀者,有時候常常在還沒有理解這部作品和對方言論的時候就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就比如前兩天我在讀卡波特的作品《蒂凡尼的早餐》一樣,我在還沒有看到結尾的時候,就已經非常不耐煩去看略帶神經質的郝莉的生活了,然後斷然作了這樣的評論「《蒂凡尼的早餐》作品和電影一樣讓我覺得乏味得簡直無法看下去」,但是然後五分鐘里,我就看到了郝莉-就是露拉美的醫生丈夫出現,隨後整部小說被推上了高潮,包括後來的被捕。開始的格調陡然一變,讓郝莉的形象和整個故事變得耐人尋味。於是趕緊刪除了我傲慢地評論,並且感到想到的愧疚。
不等你到你完全了解,或者說,就是不能完全理解,起碼看完這部作品之前,你不能做一個非常武斷的評論,贊同或者反對。與人爭論也是一樣。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主要,或者說尤其是,針對哲學類的書在說明,而其他類型的普適性一般,實用性好一些,但是文學類不是太有指導意義。


《如何閱讀一本書》
好書。如果你想提高閱讀效率或提高閱讀理解力,這本書絕對值得你去讀。以下列出的,大多是在原書的內容上加以修改,並加入自己的理解。由於是在閱讀時留下的筆記,表達有些個人化,請多擔待。(這是其中一部分,以後應該還會添加)

1. 本書的目的是:著重於提高閱讀的理解力,而不僅僅是娛樂、獲取資訊。(第一章講的就是二者的差異)


2.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識讀(沒問題的);檢視閱讀(inspection reading)——一定是時間內,抓出重點,即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系統專註地咀嚼與消化; 主題閱讀(syntopicalreading)即比較閱讀,對同一主題,閱讀多本,進行總結和比較。


3.一個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但卻經常被忽略。這個規則很簡單: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4.提高閱讀速度,不但節約時間,還會提高理解力(它會使你更加專註)。

5. 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也快快地讀一遍。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6. 當我們在本書第二篇討論第三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時,檢視閱讀在那個層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檢視閱讀的兩個步驟都可以當作是要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的預備動作。第一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作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幫助閱讀者分析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有系統略讀,就是準備要了解本書的架構。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之為粗淺的閱讀—幫助閱讀者在分析閱讀中進人第二個階段。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7. 主動閱讀是比較好的閱讀,我們也強調過檢視閱讀永遠是充滿主動的閱讀。將主動閱讀的核心作個簡要的說明,那就是: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四個問題:主題,觀點,可信度,對我何用(此處省略若干解釋)。

8. 為什麼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9. 做一個藝術家(成功的事情)是要照規則不斷練習的。說不按規則是因為看不出或不懂規則。然後由許多規則養成習慣。

10.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11.(常識) 洛克所討論的重點都來自我們生活中所體驗的心路歷程,而弗洛伊德提出的卻是報告他在精神分析診所中所觀察到的臨床經驗。另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採取的是有趣的中間路線。

12. 要明白,你用不著跟著書上所出現的章節來歸納一本書的架構。當然,原來的結構可能比你區分的綱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綱要。無論如何,你得自己擬綱要就對了。

13.分析閱讀四個規則(需一次完成):1#按照種類與主題把書分類。2#一句話說出整本書的內容。3#列出全書要點內容(tips)或提綱。4#找出作者的問題或要解決的問題(目的、主旨)。然後分析可信度,找出認同的點、不認同的點,為何不認同。最後,這本書對於我的作用(這也是選擇這本書最初要考慮的問題)

14. 要怎樣才能知道你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最確定的測驗方式就是,跟測驗你的理解力一樣,問問你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注意:通常很多人是答不上來的。


朱熹的讀書法,是中國幾千年里最牛逼的,較之《如何閱讀一本書》牛逼十倍!


內省觀照賦(又名:磨心琢玉歌)

體味涵泳,切己思量
滌凈我罪,洗盡鉛華
掃光混沌,沉澈精華
朱曰反覆,孟曰放心
阿賴耶識,諸念皆清
遍觀萬物,我佛即心


此歌為我對該方法的總結,我本人就是朱子讀書法信徒。

書只貴讀,讀多自然曉。今即思量得,寫在紙上底,也不濟事,終非我有,只貴乎讀。這個不知如何,自然心與氣合,舒暢發越,自是記得牢。縱饒熟看過,心裡思量過,也不如讀。讀來讀去,少間曉不得底,自然曉得;已曉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讀不熟,都沒這般滋味。

讀《朱子語類》10遍,學習方法聚到一起,就是這一段核心(已讀幾百上千遍矣),散開來共是57條:

1. 讀書不熟不爛,一似倩得人來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終不屬自家使喚。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2. 老蘇取孟子、論語、韓子與諸聖人之書,安坐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做出許多文字如此好。他資質故不可及,然亦需著如此讀。只是他讀時,便只要模寫他言語,想做自己的文章,或想著用這書字去做義理講究,那裡能得?故必心無旁騖,不寫不畫,不顧其他。是知書只貴熟讀,別無方法。
3. 蓋古人無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可。
4. 做好將聖人書讀,見得他意思如當面說話相似。
5. 聖賢之言,須常將來眼頭過,口頭轉,心頭運,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轉


6. 開卷便有與聖賢不相似處,豈可不自鞭策。
7. 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卻;看注時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
8. 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看人文字,要當如此,豈可忽略。
9. 學者讀書,須是於無味處當致思焉。至於群疑並興,寢食俱廢,乃能驟進。驟進二字,下得最好。若進得些子,或進或退,若存若亡,不濟事。如用兵相殺,爭得些兒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濟事。須大殺一番,方是善勝。為學之要,亦是如此。
10. 若讀此書未曉道理,雖不急迫,亦不放下,猶可也。譬如煎藥,須是以大火煮滾,然後以慢火養之,卻不妨。


11. 有人講從容玩味,此自殆者也。看文字,須是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得。若只恁地等閑看過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曉處,須下死工夫,直要見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12 .看文字如捉賊,須知道盜發處,自一文以上贓罪情節,都要勘出。若只描摸個大綱,縱使知道此人是賊,卻不知何處做賊。
13. 讀書看義理,須是胸次放開,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責效。才責效,便有憂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結聚一餅子不散。今且放置閑事,不要閑思量。只專心去玩味義理,便會心精;心精,便會熟。
14. 讀書,放寬著心,道理自會出來。若憂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
15. 讀書,須是知貫通處,東邊西邊,都觸著這關捩子,方得。只認下著頭去做,莫要思前算後,自有至處。而今說已前不曾做得,又怕遲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個難,又怕性格遲鈍,又怕記不起,都是閑說。只認下著頭去做,莫問遲速,少間自有至處。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補填。莫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少間擔閣一生,不知年歲之老!


16. 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過底文字也未看,何況其它!
17. 讀書,須是遍布周滿。某嘗以為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
18. 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覆玩味。
19. 太凡看文字:少看熟讀,一也;不要鑽研立說,但要反覆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學者當守此。
20. 書宜少看,要極熟。小兒讀書記得,大人多記不得者,只為小兒心專。一日授一百字,則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則只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專。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21.假饒讀得十遍,是讀得十遍不曾理會得底書耳。
22. 讀書,小作課程,大施功力。如會讀得二百字,只讀得一百字,卻於百字中猛施工夫,理會子細,讀誦教熟。如此,不會記性人自記得,無識性人亦理會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無益耳。讀書,不可以兼看未讀者。卻當兼看已讀者。
23. 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兩邊如此,方看得熟。直須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
24. 讀書不可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餘。
25. 正淳云:「欲將諸書循環看。」曰:「不可如此,須看得一書徹了,方再看一書。若雜然並進,卻反為所困。如射弓,有五鬥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滿,己力欺得他過。今舉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觀書,恐自家照管他不過。」


26. 讀書,只恁逐段子細看,積累去,則一生讀多少書!若務貪多,則反不曾讀得。
27. 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則看愈有力。
28. 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飯,不可將十數日飯都一齊吃了。
29. 讀書,只看一個冊子,每日只讀一段,方始是自家底。若看此又看彼,雖從眼邊過得一遍,終是不熟。
30. 今人讀書,看未到這裡,心已在後面;才看到這裡,便欲捨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曉解。須是徘徊顧戀,如不欲去,方會認得。


31.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須是逐一段、一句理會。
32. 讀書是格物一事。今且須逐段子細玩味,反來覆去,或一日,或兩日,只看一段,則這一段便是我底。腳踏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後,卻見頭頭道理都到。這工夫須用行思坐想,或將已曉得者再三思省,卻自有一個曉悟處出,不容安排也。書之句法義理,雖只是如此解說,但一次看,有一次見識。所以某書,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說定,一番看,一番見得穩當。愈加分曉。故某說讀書不貴多,只貴熟爾。
33. 讀書,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節。看一段,須反覆看來看去,要十分爛熟,方見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愛去看別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趲去,不曾向後反覆,只要去看明日未讀底,不曾去紬繹前日已讀底。須玩味反覆,始得。用力深,便見意味長;意味長,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綽說過,須是心曉。」
34. 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
35. 讀書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遠。


36. 讀書之法,須是用工去看。先一書費許多工夫,後則無許多矣。始初一書費十分工夫,後一書費八九分,後則費六七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
37. 今看文字未熟,都只見成一片黑淬淬地。須是只管看來看去,認來認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間又看;飯前看了,飯後又看,久之,自見得開,一個字都有一個大縫罅。今常說見得,又豈是懸空見得!亦只是玩味之久,自見得。文字只是舊時文字,只是見得開。
38. 讀書須是專一。讀這一句,且理會這一句;讀這一章,且理會這一章。須是見得此一章徹了,方可看別章,未要思量別章別句。只是平心定氣在這邊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過,少間卻損了精神。
39. 其始也,自謂百事能;其終也,一事不能!言人讀書不專一,而貪多廣閱之弊。僩。  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道夫。  
40.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然熟讀精思既曉得後,又須疑不止如此,庶幾有進。若以為止如此矣,則終不復有進也。  書須熟讀。所謂書,只是一般。然讀十遍時,與讀一遍時終別;讀百遍時,與讀十遍又自不同也。履孫。  


41. 凡人若讀十遍不會,則讀二十遍;又不會,則讀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見到處。今人未嘗讀得十遍,便道不可曉。力行。  
42. 先生教人讀書云:「既識得了,須更讀百十遍,使與自家相乳入,便說得也響。今學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會有益!」
43. 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濫百書,不若精於一也。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
44. 讀書,理會一件,便要精這一件;看得不精,其它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它亦易看。
45. 學者貪做工夫,便看得義理不精。讀書須是子細,逐句逐字要見著落。若用工粗鹵,不務精思,只道無可疑處。非無可疑,理會未到,不知有疑爾。


46. 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47. 講論一篇書,須是理會得透。把這一篇書與自家羇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說得去,方好。
48. 莫說道見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見得又別;看一萬遍,看得又別。須是無這冊子時,許多節目次第都恁地歷歷落落,在自家肚裡,方好。
49. 他只是做文字,尚如此,況求道乎!今人對著冊子時,便思量;冊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濟得甚事!  
50. 今之學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


51. 某自潭州來,其它盡不曾說得,只不住地說得一個教人子細讀書。節。  讀書不精深,也只是不曾專一子細。
52. 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讀書,自有個快捷方式法,便是誤人底深坑也。
53. 觀書初得味,即坐在此處,不復精研。故看義理,則汗漫而不別白;遇事接物,則頹然而無精神。
54. 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使粗心大氣不得。
55. 耳順心得,如誦己言。功夫到後,誦聖賢言語,都一似自己言語。


56. 佛所謂心印是也。印第一個了,印第二個,只與第一個一般。又印第三個,只與第二個一般。
57. 中年以後之人,讀書不要多,只少少玩索,自見道理。


諸位用心看了,心裡動了,再點贊不遲。重點在看。不在點贊。


看到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很多,而且很多是知乎里的大牛,但是來回答問題的卻寥寥無幾,也許很多人不敢都對這本有很多人推薦,讀完卻並不感覺是非常出色的書妄自評價。
我也沒有多少東西可以寫,僅僅說說自己看完之後產生的一些想法。
區別於其他的教導閱讀的書籍,這本書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閱讀能夠加深理解的書籍。作者將閱讀分為了三個層次,娛樂,獲取資訊,和加深理解力,而整本書的立足點就定在了加深理解力的書籍上。這是一個很高的層次。現在諸多人的閱讀,維持在娛樂類和資訊類的書籍,可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卻引導閱讀者走向閱讀艱澀深奧的經典書籍的路途,通向更深一層次的理解,難能可貴。
書中的諸多例子也多是引自經典,《物種起源》,《社會契約論》等等,都體現出兩位學者豐富的閱讀量和深刻的理解力,引用經典的書也顯示了書籍的品質。
兩位學者讀書的體會在這本書中會經常閃現,在中間可以感受到兩位的思考和體驗,閱讀時會和作者產生共鳴,同時又會促進自己的理解。閱讀對這些經典的書的感悟和對於某些人和事的認識和看法,像遇到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向我們講解一些深刻且有趣的故事,像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歡著同樣的東西,交換著彼此的想法。
書中也提到了諸多碎片化的理論。如「文法與邏輯」問題,哲學的「第一順位問題」和「第二順位問題」,這些碎片化的理論也能豐富我們對於一些領域的理解。對於喜愛文史的人來說,可以說有啟蒙的作用。
這本書的缺點也很明顯。很多人說的啰嗦,對於一個簡單的道理花了大量的筆墨,在文字上繞圈子,還有想當然,想當然地對諸多書籍分類閱讀,並且分彆強調技巧,而且著墨頗多。我個人的體會,讀書技巧高低和對於某一領域,某一作者的熟悉程度正相關。對於一個領域越熟悉,對於一個作者的文風和思想越熟悉,閱讀技巧會顯得更高超,閱讀的心得體會會更加深入有效。很多技巧,必須到了一定層次才能達到。
雖然有著啰嗦的毛病,但是對於許多細分領域感悟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那一篇可以針對性的選擇自己喜歡領域看看。如果不喜歡,就可以快速讀過。
總得來說,這是一本指南類的書籍,沒有太高深的道理,但是體現了兩位學者對於讀書者的指導和希望。一個領域的實用手冊很難寫成高深的著作,但是兩位學者依然用豐富的學識和思考來寫成了這樣一本書,他們的動機並不是為了用這本書幫助他們獲得學術界的名聲,而是真正為了幫助讀書者形成自己閱讀的品味和規範。
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花了一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說說我的看法。

讀這本書的收穫有兩個,讀書觀念的轉變和實操技巧的學習。

1.讀書觀念的轉變

作者認為閱讀的目的不僅限於「知道」,還應該追求「理解」。要想有深的理解力,需要「主動的閱讀」,即不假任何外力,以一己之力提升自我。「主動的閱讀」這一思想貫穿整本書,所有閱讀技巧的使用,包括在探索自己的評價標準時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都需要讀者發自內心的主觀能動性做支撐,面對超出自己理解力的「難讀」的書,讀者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偵探,不斷找尋,並隨時保持敏感。

另外,針對讀書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有一種「自以為知道的誤區」,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問題。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

如果一個讀者不知道該怎樣做讀書筆記,他不應該抱怨自己的文筆不好,而應該從思維上尋找根本的問題。

2.實操技巧的學習

本書針對理論類書籍的技巧敘述的比較詳細,其中對我收穫最大的是其中的「檢視閱讀」法

認真閱讀書名,推薦語,序,目錄和索引,不能錯過最後三頁或後記,因為這部分一般是作者對整本書的總結。檢視閱讀法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判斷一本書是不是自己需要讀的,在分析閱讀之前掌握一本書的框架和作者要傳達的信息。

作者強調對不同的書要有不同的讀書策略:

在閱讀一本書時,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

其他的答案摘錄了很多讀書筆記,在這裡不重複了。總之,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樹立一種新的讀書觀念,並掌握一些高效讀書的方法,讀完後去實踐,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本書包含的內容很多,其中的理念可能無法短時間內完全實踐,隨著閱讀和理解能力的加深,這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

如作者所說: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分割線------------------------------------------------------------

更多關於讀書方面的交流,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蓮子小妞】

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我把這篇取名為:如何評論&<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評論。原因下文有說明。)

我的總體評價:這本書的作者很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前後非常一致,用詞準確,只是沒有一定的理解力之前(有一定的基礎閱讀能力),不應該讀,最好是在疑惑積累、收集到足夠程度再去讀,否則會讀不懂,無法與作者達成共鳴。


我第一次閱讀本書的時候,甚至產生了一種邏輯上無效的想法:能發現這麼多閱讀秘密的人,怎麼能抵擋住在寫作的時候不向這美好標準靠攏的誘惑? 後面幾次重讀,慢慢冷卻沉澱,開始有理有據地為此書豎大拇指。不過這篇評論里不打算講這本書如何如何好。

這個題目是「如何評價《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前後跨度幾年讀了幾遍這本書,覺得它毫無疑問是本好書,但是評價卻又不少惡評。我打算從幾個主要的惡評切入,而不談書本身的好壞。
一本書的正面評論和負面評論,其實不影響這本書的本身的好壞,隻影響那些潛在讀者做出是否要讀這本書的決定。評論好我就讀,評論不好我就不讀嘛。沒有人能不讀一本書就預先知道它的好壞,但是又必須知道它的好壞來決定是否閱讀,所以某種程度上要讀時間淘洗過的經典和依靠評論是較為懶惰但保險的做法。現在的人除了讀老作品,還要讀現代作品,無法讓時間驗證,那就只能依靠書評了。


我也在豆瓣上讀了本書的一些書評,以及在知乎這個版面上,負面評價最多的似乎是——這本書怎麼會那麼啰嗦?我想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妥善解決,有助於那些有充分潛力讀懂但是看了書評或是只看了一部分原書而放棄的讀者重拾本書。所以這篇文章的題目實際上是「如何評論&<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評論」。

大概分幾類惡評:

  1. 沒有讀完全書、不認真讀書的讀者所寫的評價;
  2. 聲稱「這種書還需要讀嗎?」的評價;
  3. 聲稱「讀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有時間讀這種書,還不如認認真真多讀其他書,不要想著走捷徑」的評價。

① 沒有讀完全書、不認真讀書的讀者所寫的書評:

其實作者大概也想到了部分讀者會覺得他啰嗦,他不僅意識到了,還用了一個比喻講清楚了,所以覺得作者很羅嗦的人,要麼不認可下面這段說明,要麼他們確實沒有讀到或者忽略了。引用得有點長,但比起全書來,還是十分簡潔的,請看:

「讀者是要「發現」書中隱藏著的骨架。而作
者則是以製造骨架為開始,但卻想辦法把骨架「隱

藏」起來。他的目的是,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

藏起來,或是說,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

個好作者,就不會將一個發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

一堆肥肉里,同樣的,也不會瘦得皮包骨,讓人

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勻稱,也沒有鬆弛的贅肉,

那就可以看到關節,可以從身體各個部位的活動

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語。

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什麼論說性的書,這種本來就想條理井然地傳達一種知識的書,不能光是把主題綱要交待清楚便行?原因是,不僅大多數
人都不會讀綱要,而且對一位自我要求較高的讀

者來說,他並不喜歡這樣的書,他會認為他可以
做自己分內的事,而作者也該做他自己分內的事。
還有更多的原因。對一本書來說,血肉跟骨架是

一樣重要的。
書,真的就跟人或動物是一模一樣

的。 血肉,就是為綱要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解釋,

或是我們有時候所說的「解讀」( read out)。血肉,

為全書增添了必要的空間與深度。
對動物來說,

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因此,根據一個綱要來寫
作一本書,不論這個綱要詳盡的程度如何,都在給予這本書一種生命,而這種效果是其他情況所
達不到的
。」

我猜測讀了這麼清楚直白的解釋之後,仍保留自己的看法,覺得這書「啰嗦」到無法接受的讀者,大概是不認可「一本論說性的、實用的書需要用藝術的方法來寫就」這個說法。這本書可能不適合你,但嚴謹的讀者不應該草率地下結論說這本書不夠好或不值得閱讀。

② 聲稱「這種書還需要讀嗎?」的評價:

除了覺得作者啰嗦的評價,還有相當部分聲稱「這種書還需要讀嗎?」。出現這種評論的原因,可能在於下面我要說的——

一個對這本書感興趣並拿起這本書的人,他們做出了一個預設,並且他們很少意識到:


「我上了那麼久學,怎麼說也不是文盲,當然是會讀書的,自然也能讀得懂教授我如何閱讀的書」,之後他們開始拍大腿:「這XX不就是我在學校學的閱讀理解嗎?我大天朝已經學得透透的了,還用你美國佬教給我?OUT啦~」 然後上書評網站問答網站唱衰它。

不過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學校也許教過並且你可能掌握得很好的,是「如何閱讀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從來沒有系統地教過你,也沒有考過你如何閱讀一本書(大學裡實際上也沒有廣泛地教授研究和寫作方法)。

離開學校之後還要繼續學習,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技巧來分析閱讀一本書、怎樣靠一己之力自學一本書、怎樣有計劃地自主進行主題式鯨吞閱讀,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個精於閱讀之道的讀者。

我當初讀這本書,是抱著「我最近讀書好像遇到點困難,是不是我讀書的方法不對呢」的想法開始的,只要你成為一個正面積極並且主動的讀者,你的眼力就會透過紙背,讀到你以前不曾讀到的東西。

③ 聲稱「讀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有時間讀這種書,還不如認認真真多讀其他書,不要想著走捷徑」的評價。

評論中有一類人聲稱或暗示:「這種書沒有意義,讀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
讀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這句話本身沒有錯,熟能生巧嘛,practice makes perfect嘛,但是這句話也有一些陷阱:

  • 讓人誤解讀得多就是一切;
  • 為了讀得多,有些人就去收集很多的書,有深陷「資料收集」不能自拔之虞;
  • 讀得多確實不是一切,皓首窮經茴字寫出3種寫法的人多得是。讀什麼、了解讀書的系統方法、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變著方法來讀、用不同的速度來讀、用什麼工具輔助地讀,這難道不重要嗎?磨刀不誤砍柴工啊。

正面書評里,我看過有人說,雖然已經有完善的、個人的讀書方法,看了這本書仍舊有啟發的。學習他們的靈活和開放心態,這樣才能學得更多。評論是把雙刃劍,要麼讓你邂逅好書,要麼讓你錯過好書。


今天剛好寫了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以下。:)

好書一本,讀完後,從設計師讀書的角度來筆記,所寫只是書中內容部分。

1,主動閱讀的好處

「既然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那就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完全被動,就閱讀不了,我們不可能在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下閱讀。既然閱讀有主動、被動之對比,那麼我們的目標就是:第一提醒讀者,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個讀者比另一個讀者更主動一些,他在閱讀世界裡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穫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讀設計書就是如此。如果報著得到一個ABC流程做一個好設計的想法讀書,收效不會大,要主動去讀書,並努力去了解一個設計故事中的點點滴滴,與自己的學習、工作印證,才能有更完整的收穫。讀一本好書,主動且探索能力強,才能與作者有交流,才能有思辨,才能有靈感的閃光。

讀書的時候如果只是為了看一個結論,復用一個方法,得到一個流程,我個人認為是不求甚解的。

聽設計講座、與朋友交談、甚至是寫作,都是這個道理。

2,閱讀的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稱,如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不管是哪一種名稱,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我們之所以喜歡「基礎閱讀」這個名稱,是因為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念完兩倍厚的書。」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比起前面所說的兩種閱讀,這要更複雜,更系統化。……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這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對閱讀者來說,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閱讀的是一本很簡單、很容易懂的書也一樣。…… 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讀設計相關的書,可能大多都是在第一、二層次就搞定了。我反而覺得第三層次的閱讀,可以用在設計師對自己一個重要設計項目的沉澱和反省上。自己做過的項目,知根知底,完全可以當做一本自己寫的書,把它讀透、咀嚼、消化,對設計師本身對項目的認知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四層次的閱讀,也可以使用在設計師對自己做過的所有設計任務、以及自己所見過的其他設計案例進行分析、思考、求證。第四種閱讀層次可以帶來的謹慎、廣度、認真、創造,都是設計最需要的靈魂和特質。

3,整體閱讀的方法

「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都說是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們被教導說,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或其他相關資料。我們被教導說,要去查註腳、學者的注釋或其他的二手資料以獲得幫助。但是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譬如,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會獲得極大的快樂。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著要一幕一幕地念、一個生字接一個生字地查、一個學者註腳接一個註腳地讀 …… 這種快樂就被破壞了。結果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等他們讀到最後的時候,已經忘了開始是什麼,也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後討論他們在第一次快速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才算是做好接下來仔細又專心研究這個劇本的準備。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可以準備再學一點新的東西了。」

的確,現在的設計師,現在的職場人士,能有整塊閱讀時間的機會不多。一本書,洋洋洒洒幾百頁,如果要較真地讀,很多時候也就讀了三分之一就放那裡被忘記了。所以我現在讀書的方式也是快讀,先享受整體閱讀的樂趣,用Kindle的筆記功能處處標記,然後讀完後再回來一處一處研習亮點。

說實話,大部分設計相關的書籍,是做不到每章每節都是經典的,一般一本厚厚的書,讀下來筆記出的漂亮部分,也就那麼十來頁文字。所以快讀,然後回頭尋妙處,適合現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

4,言外之意的樂趣

「俗話說:「你必須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穫。」而所謂閱讀的規則,就是用一種比較正式的說法來說明這件事而已。此外,我們也鼓勵你「寫出言外之意」。不這麼做,就難以達到最有效的閱讀的境界。」

好的故事,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言外之意不是故弄玄虛,而是激發讀者的思考。一個簡單的例子,作者講一個故事,蜿蜒曲折、辛苦重重的情節,會讓每個讀者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每個讀者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思考模式;如果作者不講故事,直接講出一個觀點,然後告訴你一個碰見啥問題就1開門2給錢3拿外賣4關門5吃飯的僵硬流程,讀者能有思考的機會么?

後者是提供一個有限好處的可預期結果;前者是提供一個無限可能的不可預期結果。你選哪個?:)

5,暫緩評論的美妙

「一般人通常認為,水準普通的讀者是不夠格評論一本好書的。讀者與作者的地位並不相等。在這樣的觀點中,作者只能接受同輩作家的批評。記得培根曾建議讀者說:閱讀時不要反駁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認為是理所當然;更不要交談或評論。只要斟酌與考慮。」

不完全認同。一本書無論作者多麼聰明,讀者也就是在聽一個故事而已。思維是不可控的,沒有人能肯定讀者想到的維度一定是受限且不夠出彩的。

但是我很贊同「暫緩評論」的價值,一切的評論可以緩一緩,「斟酌和考慮」,再來進行褒揚和批判。這是一種智慧, 更是一種禮貌。

現在的微博和知乎等媒介,可以讓每個讀者都發聲,是非常好的一個事情。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暫緩評論」這個技能,那這些信息交流媒體就更漂亮了。

6,質疑的前提與方式

「我們的前提是讀者能與作者進行對話,並能回應他所說的話。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後,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這個論述我很喜歡。第一,對作者做評論之前,要讀懂書,不能看到隻言片語就開始評論;第二,合理地評論,這四個維度可以涵蓋大部分提出質疑的方式。

7,讀書與行動

「關於實用性的書有一件事要牢記在心: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一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這也是為什麼老話說:只有行動能解決問題。行動只能在現世發生,而不是在書本中發生。」

大部分設計相關的書,可能都是偏實用性的,所以動手比什麼都重要。例如讀了一本如何簡化產品設計的書,那就要在下一次產品設計過程中去嘗試去驗證簡化產品設計的論點、思考點,這樣才有效果,才有樂趣。

我看過實用性的書,都樂於實踐,在工作中去嘗試。很多時候沒用,或者反效果,但是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幫助設計師技能成長、思考能力豐潤。我寫的大部分東西,也可以看做實用性。(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寫玄幻小說飛天遁地為止,哈哈哈lol)

8,少有的好書

「一本書怎麼會跟你一起成長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本書只要寫完出版了,就不會改變了。只是你到這時才會開始明白,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因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 …… 你先前讀過的時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長,並不是虛假的。那本書的確提升了你。但是現在,就算你已經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識,這樣的書還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盡頭。」

作者說這樣的書不超過100本。所以,我認真請教,大家有讀過這樣的書,歡迎推薦哈。

最後用書中的結尾來收尾,很喜歡這句話: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謝謝閱讀!

thanks,
yoyo


看了上面很多優質內容的回答,但我看完之後,拿起書並沒有多大改變,就像「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閱讀後,依舊讀書沒多大改變。

在看文章之前我先說下整體的思路:主動性——理解力——閱讀的四層境界————四個基本問題——如何測讀速——11條規則——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圖)——免費領書。


舉個栗子一:

睡前,你坐到床上,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燈光有些昏暗,像電影里的某個鏡頭。你拿起了某權威機構(人)推薦的不可不讀系列中的一本書,可能你遇到了一些晦澀難懂的語句,事實是沒讀多久就開始有些睡意,你發現自己再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最後只能以一場美夢結束了今天短暫的閱讀之旅。

你可能會想,一定是在床上太舒服了?或者應該怪燈光太昏暗?


當然不是!問題在於你不夠「主動」!(注意「主動」是加引號的,後面我們會解釋道)


在開始看這本書之前,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更多的信息是否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或者說能不能更能深刻的認知自我?


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從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中獲益良多,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過多的信息真的有利於我們成長嗎?(就像前面講到:看了很多道理,卻依然對閱讀無望~)

——過多的信息學習成為了思考的阻礙。

原因在於,我們接收到了太多經過媒體「設計」過的信息,當信息加工成結論的過程被整理的過於高效,會讓長期接收此類信息的讀者慢慢失去這種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我們也把這種失去的能力稱為「理解力」。

說多了,我們回歸書中:

關於閱讀,在書中沒有給出閱讀一個明確的定義,只是講述了閱讀有哪幾種境界?好的讀者又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先來說一下如何閱讀能使得我們提高閱讀能力:(5秒讀完,或者直接看加粗)

在教育領域上,通過判斷有沒有老師,我們把學習分為:「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和「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而閱讀的藝術則包含所有的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即:「思考,觀察,記憶,想像力,分析和省思能力。」


在書中,我認為掌握 沒有老師指導的自我學習能力會更加重要,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我們要獨自去面對。當我們 減少了對於老師的依賴,我們可以更好的獨自思考與分析。

書中寫到閱讀的四層境

這四層境界之間是漸進的,就像是你學完了小學的九九乘法表後,到了高中,到了大學就用不到了,顯然是不能的。

第一層:基礎閱讀。
這第一層的確也算不上什麼境界了,簡單的說,就是認識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說什麼。——小學階段

第二層:檢視閱讀。
其特點在於強調時間。簡單地說,就是「用最少的時間了解這本書在說什麼。」即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工作,抓出一本書的重點。

特別要注意的是:檢視閱讀應該和我們的理解力相匹配,不應該閱讀時越快越好。畢竟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是學會閱讀的前提。

第三層:分析閱讀。
重點在於如何把一本書吃透,這也是閱讀時完整的、優質的閱讀方法。
也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仔細去精讀。

第四層:主題式閱讀(也叫比較閱讀)
這時候我們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同時閱讀某個主題的多本書。就像,我們看一篇論文最後幾頁上面的附錄一樣。

就像上面講到的栗子一樣。在這裡我對「主動閱讀」的理解是: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

書中給出了閱讀者需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一: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說什麼?
你需要想辦法找到這本書的主題以及從屬的關鍵議題。

二:作者在細節上說了什麼?
你需要了解作者的特殊觀點。怎麼說的?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三: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四: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

掌握閱讀的精髓在於不斷提出問題並嘗試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

當然也可以筆記的形式來對待這些問題,或者用思維導圖(我比較喜歡用,思維更清晰,也更省時間)。你需要把答案寫出來,因為逼迫自己表達是主動思考的重要形式。


看完今天的內容,不妨試著找一本你曾經「半途而廢」的書,用上面的「檢視閱讀」方法來測試一下,看看短時間內你能讀到多少有用的信息。


關於閱讀速度,我給的建議:因原書關於檢視閱讀的描述過於理論,我在這裡引用德國作家克里斯蒂安·格呂寧的《快速閱讀》所介紹的技巧。

(註:以下內容不是本書的內容。)

第一步,找出一本書,藉助手指,指尖指著要讀的地方讀,通過強行地提高手指的移動速度來提高閱讀速度,集中注意力,在你理解的基礎上速度越快越好。

第二步,連續閱讀三分鐘,並且記錄下三分鐘共閱讀了多少的內容,進行標記。

第三步,再次閱讀這些你記錄的內容,把手指的移動速度加快,需要在兩分鐘內完成閱讀。

第四步,你需要重複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鐘,這時候你的閱讀速度已經提高了三倍,你還要不斷練習從而讓自己適應這個速度。

這些訓練,當你每分鐘閱讀的字數達到在900字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逐漸開始擺脫「默讀」——即腦海呈現的不再是聲音,而是信息本身。只有「讀書」變成「看書」,你的閱讀速度才會真正提升。


在面對不同類型的書,閱讀方法完全不一樣,在書中簡述了11個規則:

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閱讀之前就知道。
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對我而言,就是實用類書籍,對你而言就有可能是理論書籍,原因很簡單,我按照書裡面的做了,並做的還不錯。
規則二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注釋:你要盡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而且不能滿足於一個模糊的概念,閱讀論說性的書籍往往可以直接在摘要、序言、目錄等部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並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
注釋: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簡單集合,還會有完善的架構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
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注釋:把這幾個規則連接在一起,就是:你需要在書中找到一些問題,並進行分類。哪個是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被論述的?剩下的問題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理論性的,哪些又是實用性的?

規則五:找出重要的片語,並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聽不懂的相當於廢話,其實很重要)
注釋:找到那些最讓人頭痛的字。因為它有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作者一般也會在書中將這些重要的字標註出來或反覆強調。但是往往我們有些時候會誤解書中的意思。
規則六:將一本書中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注釋:給你兩種測試方法:
1.「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如果要你就作者所寫的某個句子作解釋,而你只是重複他的話,或在前後順序上作出一些小小的改變,那你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句話。

2.你能不能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過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或者與主旨相關的某種經驗?

規則七: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構架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
注釋: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
(方法我就不放了,想詳細了解的,可以私聊我)

規則八:找出作者答案 規則九: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肯定說,我了解。
解析:當你沒有明白作者在說什麼時,也就沒有資格去評判。這是鼓勵讀者在作評判之前,要明白評判的前提。事實上,沒有一本好書會好到無懈可擊,但是公正合理的評論者卻少之又少。

規則十:當你不同意作者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就像反對他一樣,你也要有同意他的心理準備。

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下面詳細介紹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我會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開(XMind)

如果你光看不去實踐,就像 在閱讀一本「雞湯」書籍。當然如果有自己的一套閱讀方法,在評論里留言,我們相互借鑒學習。

----------------------------------------------------

歡迎關註:hxzxyx 後台回復 閱讀 就能得到打包好的中、英文《如何閱讀一本書》。

當然如果你想 要我做的 思維導圖筆記那就來獲取吧。


----------------------------------------------------------------

哪些書能看一輩子?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83466/answer/138972993


把自己的讀書筆記摘錄如下————


1.看書歷程和相對感性的感受


整個過程可以用漸入佳境來概括。如第四章介紹檢視閱讀時所言,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最開始讀這本書時,險些被嚇倒。艱澀倒不說,有一種說來難堪的恐懼。作為一個活了18個年頭且自認為讀書量和質都還行的人。突然來了個人告訴你,你還不算是個合格的閱讀者,你之前並沒有真正的做好閱讀這件事。閱讀是門藝術,沒有你想像和一直以來推崇的隨意輕鬆。你走錯了路,很多書沒讀好。起初是有點抗拒的,也是恐慌的。


於是回看譯序,譯者在四十四歲時讀到這本書,有羞恥也有慶幸。那麼知道犯錯再改正總比一路摸黑走路強。


於是當我讀完也開始慶幸自己的堅持。


看到一半,忍不住在網上買了這本書(之前是在圖書館借的書)從下了訂單到去取快遞,一直感到一種難以言表的充盈的喜悅式的期待。難以形容。發現好書時的欣喜,有幸拓寬自己的激動。還記得一位作家說過,世上的男女都願意為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忍受苦難,只要他們認為是值得的。我以為生活應該是簡潔而有秩序的。這大概需要一個高度自制和有所持的靈魂。


羅斯金在談書時提到,「一個作家由於發現了某些事物真實而有用,或者美而有益,因而感到有話要說。據他所知,這話還不曾有人說過;據他所知,這話還沒人能說得出。因此他不能不說,而且還要盡量清楚而又優美;說得清楚,是至少要做到的。」


我想用這段話來評價這本書恰恰好。關於如何閱讀顯然作者們可以為師。


一個愛讀書的人,一個想從讀書中獲得更大益處的人,認真地看並切實應用書里的建議是一件莫大的好事。所以是不是還應說我在18歲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實在是一種幸運。當然要用到這種幸運就得如作者們在第二十一章所言,踐行自己作為讀者的義務。


2.書里都說了些什麼?


書籍分為四篇。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開篇談閱讀是門藝術和本書意圖幫助的讀者——如果增進理解力是你的目標,我們的主題就是閱讀好書的藝術。事實上這句話在後文中又以不同表達方式不斷重複。相比其他人埋怨作者們啰嗦,我倒更覺得作者們對閱讀用心極深,對讀者關心極為懇切。同樣被多次重複的還有一個閱讀者應當主動地去閱讀超越自己頭腦的書。讀得多並不意味著讀得好……


在第二章簡單介紹說明了閱讀的四種層次,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接下來三四章介紹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的具體步驟。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檢視閱讀常常被忽略和輕視。這是極其可惜的。要知道這樣兩件事。我們個人精力有限而世上書籍汗牛充棟。再來並非所有的書都值得細緻閱讀。即進入第三篇重點說明的分析閱讀階段。在此基礎上,我們掌握和學會運用檢視閱讀方法再重要不過。同時作者們提醒我們要有適當的閱讀速度。怎樣的書需慢讀,怎樣的書只需要快速讀過。並且推薦了一種快速閱讀的簡易技巧。在進入第二篇介紹分析閱讀即本書重點說明內容前,作者們在第一篇末尾闡釋了「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第二篇分析閱讀也是全書重點介紹說明的內容。分析閱讀前需要先對自己閱讀的是何種書有所認識,這就涉及到書的分類。這構成了第六章的內容。接下來談的是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以及其對應的規則。在十一章末尾的小結很簡練是很好的回顧。


第三篇寫各種不同類型的書如何讀。感覺是警示我們把四層次閱讀技巧具體情況具體應用。


第四篇分為兩部分。主題閱讀的介紹和閱讀意義的議論。我個人是非常喜歡二十一章,裡面有很多說法極其精妙。事實上,這本書是實用類的書,大部分文字也不那麼有趣。但是閱讀下去越能感受到作者們對於閱讀的感悟之深,還有自身良好涵養和對生活的豐富思考。有很多奇妙雋永的句子散見在書里。嚼之有味。


3.總的評論


總的來說,我想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去認真閱讀和切實實踐的書。出於認同我也將在以後的閱讀中用上書里給我的教導和啟示。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是人類社會最大的不幸之一。但這本書不是這樣。


你會問這本書沒有缺點嗎?必然也是有的。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本書好到找不到一點缺點。只是我很難指責一個謙遜誠懇的人。


何況作者們有自己檢討自己的不足,有的地方沒有寫到,比如對基礎閱讀寫的太少,對抒情詩寫的也不夠。在附錄一的推薦書目里由於自身的不自信也未能收錄東方的如中國印度的優秀書籍。這些都有些遺憾。


但是我最遺憾的是,在閱讀完全書之後,認為作者們還有很多話可以說,而且這些話也必然很有價值。但是由於篇幅和其他種種原因,無緣得見。


對於一個艱巨的任務,說他人做的不好是容易的,但自己知道怎樣更好和會教導別人如何做好卻是困難的。閱讀,很古老的話題。似乎每個識字的人都可以談點自己的領悟,但是真正地怎樣閱讀,做更合格的閱讀者這個話題是很難說清楚的。從這個意義上,我很崇敬和感激作者們。


如果我們掌握更好的閱讀技巧,也許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學品味。當我們知道怎樣是更好的閱讀,我們也許更能明白什麼是更好的書。


當然把一本書奉為唯一圭臬是愚蠢的。結合自己的實際,用上其中的精華才是明智的。


4.附:關於你們說的「啰嗦」


說起來,我覺得這本書很像楊宗緯唱的洋蔥,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你會發現我很美很有用。每本書都在等待它的知己。人和人的心靈是彼此的鑰匙。貴重的東西都有門檻,好詩會被嫌晦澀蒼白,好的小說會被嫌混亂難解......我想無論何時,過於輕率地對一本書下論斷不僅是對作者,也是對自己的敷衍。


一年半之前《好書一起讀》開寫,第一期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寫了70來期之後,有點體會,修訂一下,在這,歡迎關註:好書一起讀(1):如何閱讀一本書
內容如下:

讀書很簡單,人人都會,是不是?

完全不是!大部分人的讀書,只能叫翻書,效率之低,效果之差,令人搖頭。

捧著不知咋讀,讀了轉眼就忘,對不起買書的錢,和讀書的時間。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每個中國人都該讀的一本書,它價值之高,就我所知,非常罕見。

當然,在掌握讀書技法之前,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本身,也是個難差事。

沒關係,這不是死結,往下看,我給你撈乾貨。


首先,你要有覺悟:如果想有收穫,就要積極地付出辛苦。因為你的目標是獲得理解,而不僅是獲得信息。這不止是消遣,更是學習。不過別怕,所謂要付出辛苦,不是讓你全神貫注地從全書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完全不是,那種傻讀是被否定的。我們要做的,是目標、有技巧的積極閱讀,如果掌握了方法,效率會很高。


讀書的時候,要始終帶著四個問題:這書講的是啥?說了些啥?有道理嗎?與我何干?你會發現,這四個問題會逼著你把書讀懂,如果像原來那樣,目光像水流一樣沿著段落淌下去,讀完沒有任何收穫,四個問題一個也答不上來,純粹是浪費時間。讀書的時候,你是主體,書是客體,好比拿著刀子切西瓜,不要手軟。


讀書有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第一層「基礎閱讀」是落後型,既不科學,效果也差,大部分人是這種,不贅。

第二層「檢視閱讀」目的是在短時間內快速搞定一本書,有兩大法寶:略讀、粗讀。「略讀」有六招:看書名,看目錄,看索引,看介紹,看重點章,隨手亂翻亂看看。六板斧掄完,你就能知道這書水平咋樣(好的繼續拜讀,不好的果斷扔),講了些啥。「粗讀」則是用最快的速度瀏覽書的內容,最重要的要點是不要停頓,看不太懂的先跳過。飛速瀏覽完之後,對書整體的脈絡就了解了,大部分內容也知道了。兩大法寶配合使用,別人讀一個月的書,你可能只需要倆小時,可能效果還更好。最後我補充一下,就當下而言,「豆瓣」和「知乎」倆站的排名靠前、點贊較多的書評,在「粗讀」一遍之後看,效果奇佳,之所以定這時間點,是因為早了會有劇透效果影響閱讀,晚了則粗讀時你的原汁原味的真實體會就淡了。「粗讀」一遍之後看看書評,會讓你對書的脈絡有極佳的了解,然後盯著重點章打入,定向突破。「檢視閱讀」關鍵點:手速要快,眼光要准。

第三層「分析閱讀」目的是在足夠時間內真正吃掉一本書,這是比「檢視閱讀」更強力的武器。第一階段四件事:確定書的分類,用短句概括意思,複述書的結構,找出作者的意圖。目的是對書有個最精簡的把握。第二階段四件事:解釋書里的關鍵詞(以保證確實理解了它們),抓出書的主旨,複述書的論述,判斷書討論到的範圍和沒討論到的範圍。其實說白了,就是逼你用自己的語言把書重寫一遍,比如我現在就在做這件事。第三階段幾件事,不啰嗦,概括地說:評論和反駁作者!這非常重要,還是那句話,你是主體,書是客體,你是西瓜刀,書是西瓜,你要主宰它,而不是膜拜。但評論和反駁也不宜做太早,你還沒真理解書,有啥資格說話呀,所以放在這個時間點,即複述了書之後。「分析閱讀」目標:讓書成為我的一部分。

第四層「主題閱讀」就更進一步了,上面三層都是切西瓜,這層是做水果拼盤。你更是主體了,拿著水果刀,書們是各種水果,你在這書上切一些,那書上切一些,然後拼成拼盤。第一階段叫「搜集書」,書那麼多,讀哪些?我的經驗是在「知乎」上搜索「領域」空格「書籍」,如果有高票答案,以之為主,看它與低票答案們重複提到的書,上「豆瓣」看看,分數高於8.5,大概就不會錯。然後想辦法搜索電子書,這是看盜版,懺悔一下,不過我個人基本能做到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因為會用「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的方法,掄起西瓜刀,三下五除二,搞定。發現真好的書,會忍不住買本實體的放書架上收藏,算一份敬意。說多了,「主題閱讀」第二階段叫「我的世界觀」,既然不止一本書,那各作者用詞很可能都不一樣,怎麼統一?當然是我來統一,這很考驗「分析閱讀」第二階段「解釋書里關鍵詞」和「複述書的論述」的能力。比如我寫歐洲歷史那篇和宋詞那篇,先自己勾勒個框架,然後用各處搜集來的資料往裡填,這成果才是自己的。第三階段就是「聯繫分析」,把各個作者的論述,納入「我的世界觀」之內,進行分析、綜合,少不了還有揚棄,這又檢驗「分析閱讀」第三階段「反駁作者」的能力了。「主題閱讀」核心:提綱挈領,融會貫通。

「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三層,是遞進的關係,「檢視閱讀」的快准狠,是「分析閱讀」的關鍵,而「分析閱讀」的深入理解,是「主題閱讀」的前提,到「主題閱讀」的納入本人世界觀,才真正的得到了收穫,因為世界觀里內容更多了嘛。不過個別時候,只做「檢視」或者「分析」是可能的,這得看情況,比如時間有限就該「檢視」,或者一本足矣則「分析」即可。這三種方法,要靈活使用,能快能慢,能進能出,能拆分使用,也能綜合使用,這才算沒「傻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教你聰明讀法」的書。


上面是我撈的乾貨,做個最粗暴的概括:「要看門道,並概括門道」,這是核心的核心,指導的指導。至於具體怎麼看、怎麼概括,則不必拘泥上面各層和階段,用你習慣的法子即可。當然,如果你沒什麼好法子,那就用上面提供的吧。最後給出兩點個人建議,一是大量喝水,二是累了就歇,在我經驗中,這兩點至關重要。

希望這篇能對你有幫助,讓你讀書又快,又不忘。祝好。


好書,絕對的好書,已經再看第二遍了,正在用書中談到的方法去讀,那些說這本書羅嗦的表明你們自己根本就沒仔細的看書,作者自己都已經說該速讀的部分就速讀過去,第一次應該快速完整的看完全書,看完之後應該就對這本書有個大概的印象了,該不該看第二遍和用分析閱讀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認為有價值可以讀第二遍,你在認真的去讀,你就會發現這本書另一個強大之處,它不僅在教你如何閱讀,而且還說了很多人生的真理,就比如:一個懂得閱讀技巧的人,通常文學品味都很高。還有很多的值得細細品味的句子,而且這本書的邏輯和聯繫度也是契合的非常好,主題閱讀是最後一篇章的內容,但在第一第二第三篇章中就其實已經大量涉及了,例如,在閱讀小說,戲劇,詩的方法那章中介紹了5部史詩及其閱讀的方法等。

其實該不該仔細的研讀這本書還是要看自己,書中有這麼說過,有些人一生看了很多書卻無所收穫,而有些人一生就只看了幾十本卻成了某個領域的專家。

=========================================分割線

回來繼續更新,這個月用書中的方法看完3本實用性的書籍,來總覺下那些規則的新發現,和適合於我的一些修改。首先從略讀與粗讀這裡開始說,這個確實是個好方法,可以有效的排除一些徒有虛名的書籍,我就通過這兩個方法順利從12本書高評價的書籍里篩選出了3本能夠提升自身的書,這比起過去幾乎每本書都認認真真的看完帶來了更快的效率和更清楚到底什麼樣的書才是適合自己的好書,那麼,怎麼樣更好的用這兩個步驟,先看下原方法:略讀主要就是看前言、目錄、部分章節;粗讀主要是以快於平時幾倍的速度來閱讀,只在能理解的地方停頓。那現在說說我的發現:就是這兩個步驟結合在一起做,先看前言,這裡要分2種情況,一是作者在前言里說了整本書的結構安排,那麼就直接去看你無法憑藉自身經驗就能感覺出內容的章節;二是作者在前言里沒說整本書的結構安排,那就直接看目錄在判斷哪些章節是無法推斷的,去看那個章節。看章節的時候認真的去看,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是否有邏輯感和嚴謹感,注意作者是否會將重點集中在一起來講,章節的結尾是否有稍稍總結,如果符合上述條件,那麼這本書應該就是本好書,那就可以從頭開始細細品味了。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那麼就在多看幾個小節,思考上述條件來判斷。接下來說下爛書的一些共性:故事大於理論知識和實用知識。要知道故事是個人經歷和虛構的個人經歷,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環境和智力特點,別人的經歷其實沒有多少參考價值,最多是拿來娛樂和同情用的,實用書籍給我們的應該是作者觀察出的一些規律和本質,看書要注意的就是這部分內容,所以在用略讀和粗讀時遇上這樣的書直接PASS掉。分析閱讀以後更。


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每每買了新書後,在嶄新書的首頁簽上自己的姓名,註明自己是書的主人。呵呵一般是簽在某某著旁邊,好像自己是第二作者一樣。有時在想自己到底是書的主人還是僕人?書柜上一排排的書,我究竟認真讀過幾本?不禁很汗顏。袁枚老先生早有先見之明---書非借不能讀也。自己買過的書很少認真讀完,一般買來後就束之高閣了。倒是借圖書館的書還會認真讀下。這是為什麼?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收藏家。我們收藏了多少個G的學習資料?又看了多少? 我們不擔心汗牛充棟,卻深怕自己所收藏的東東不大不全,這是人性使然。坐擁書城,藏書五車何時才能變成學富五車,真正成為書的主人呢?

1. 書本身不會教你如何運用它,沒有象新產品那樣配使用說明書。你是紙上談兵的的趙括還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岳飛,這取決於你能不能批判性思維能力-即活學活用。簡言之,熟讀深思子自知。

2. 好文章不厭百回讀。第一遍解決不認識的字詞,第二遍分析長難句,第三遍看寫作技巧,第n遍品味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目的和褒貶態度,如皰丁解牛一樣去剖析這文章的精妙之處。從布局謀篇,從遣詞造句,從同義表達替換,從搭配銜接,即從各種角度去解讀――你就會常讀常新,功力在不斷提升。

3. 讀一本書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你如粉絲般崇拜大師的著作,高山仰止。若干年後,隨著你功力閱歷增長,你可以能平視作者的文章,常讀常新。也許要很多年後,你能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來看這本書,甚至能找出某些錯誤或瑕疵。那麼恭喜你,你已經一覽眾山小了。

4. 讀書應包括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才能形成一個電路迴路。只讀書不思考和寫作輸出就如只吃不拉,這表明未消化吸收。也可稱為拆分和重組2個過程,先將內容從語言載體中提煉出來,再用自己的話重組複述出來。

5. when reading books, start from the easy to the difficult, and then from the redundant to the concise.我的譯文如下-讀書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讀書更要博觀約取,從厚到薄,再從薄到厚。

6. 閱讀最高境界是一目十行和過目不忘。一目十行即抓大意,過目不忘指能複述出來。閱讀能力即解碼能力,指從語言載體上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有3個過程即預測-閱讀印證-反思。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2個方面從手,一是對語言載體和寫作邏輯關係的熟練掌握程度,二是相關知識模塊的存儲和提取。

7. 好文章值得你背誦和複述,把它化為自己的財富和功力。真正的掌握一篇文章,要經過翻譯-背誦-默寫-複述-改寫等階段,只有當你能脫口而出和信手拈來時,你才真正消化吸收了,它才真正地變成了你的功力。檢驗標準是你能隨時隨地複述。

8. To read a novel is a difficult and complex art. you must be capable not only of great finesse of perception, but of great boldness of imagination.讀小說是一門艱難複雜的藝術。你不僅要有高明的洞察秋毫的本事,你還要敢於大膽的想像。我的譯文,讀小說是一門要動/費腦子的藝術,不象看電視劇。你不僅需要敏銳的洞察力,而且還需要有大膽的想像力。

9. 讀書得間和不求甚解是兩種讀書方法,但又是矛盾的統一體。讀書得間就是要領領悟書的言外之意。不求甚解就是了解個大概即可。我個人理解是精讀和泛讀的關係,或博大和精深的關係。不同的讀書方法會造就不同的人才。不求甚解者能宏觀把握全局,有判斷決策力。讀書有間者可成就學術人才。不管哪種讀書方法,只要能把書本上的東東吸收並內化為自己的功力,都是好方法。就如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之爭,但條條大道通羅馬。


入手一個月左右,尚未讀完。@warfalcon兄有過關於此書的詳細感悟,題主可以細細觀看。

僅以評價而言,從各種文章雜誌,網路論壇所見種種讀書之法,沒有一本有此之系統化,閱讀性比較強。當然,僅僅說是閱讀這本書,根本毫無益處。

作為一本技巧指導類的書籍,理解其理論,實踐其應用,改變自身之效率,它提供的大致方向,與其細節的指導,借鑒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我是在半年前左右買的這本書。當時我曾試圖研讀這本書,但卻因為這本書的文氣不暢,實在無法認真研讀下去,便棄之一旁,不再翻閱了。直到今日,多了些閑時,又逐漸地感覺到自己的閱讀成效不大,感覺自己需要改善閱讀方法,便重新拿出了這本書。這一番讀下來,倒是沒有之前的艱澀之感。通讀下來,也的確很有收穫,今日便同大家分享一下的我的讀書感受和一些簡要的讀書筆記。

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教導讀者學會更好地、更主動地、帶著問題地閱讀一本書,以達到增加知識、提升理解力的要求。本書著重在介紹主動閱讀的四個層次,以及各層次對應的一些技巧、規則、問題等。而其中的更著重者,則是主動閱讀更高的兩個層次——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在我看來,這本書的解釋十分翔實,對於提升一個讀者的理解力有著很大的幫助。其中主題閱讀的技巧對於大學生提升論文寫作的技巧也是大有裨益。

但與此同時,這本書也存在這一些缺點,比如文氣不暢,多有冗雜文字;比如其技巧大多適用於論說性書籍,不太適用於虛構性書籍。不過,瑕不掩瑜。這本書在整體意義上,仍然可以被稱為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典。

下面,便是我一些主要的筆記。

一、主動閱讀的藝術

①定義:僅憑頭腦運作,不假任何外助,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以此提升自我的理解力。

②目標:獲得資訊、增進理解

③閱讀時越主動,掌握每種訊息的技巧越多、越好,閱讀的效果也就越好。

④相關的技巧:

A)敏銳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分析能力與省思能力。

B)做筆記:圈畫關鍵詞句;按順序編號論點;在空白處記下與論點相關或相反的頁碼;在空白處記錄問題、對複雜論點的簡化說明、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

C)看不懂的書,再仔細看一遍

⑤包容:四種循序漸進的閱讀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二、主動閱讀的四個主要問題:

①整體上,發現本書的主題及其發展脈絡(例: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等)

②在細部上,發現作者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③判斷本書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④這本書同我有什麼關係? (資訊的意義何在,是否有必要了解?;尋求更多更深的啟示)

注意:與此同時,還要學會精準正確地回答問題

三、基礎閱讀(略過)

四、檢視閱讀:

①定義:在一定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

②步驟:A)看書名頁、序 B)研究目錄頁、檢閱索引 C)挑與主題相關的篇章看

D)隨意翻閱書中的任意片段,尤其是理論性書籍的結尾處,因為作者可能會在此

處做總結 E)面對難讀的經典時,先從頭到尾讀一遍,跳過重難點,關注大原則

五、分析閱讀

①第一階段:列大綱,認識全書架構

A)規則一,知道自己在讀哪一類書,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閱讀開始之前就知道 (不僅要看記書名,還要理解書名的含意,並依據書名給書分類

註:作者將書籍分為虛構類、論說類兩大類,其中虛構類中有戲劇、小說、傳記、詩集等;論說類分為理論類(即解答「這是什麼,有什麼性質」的問題)和實用類(即解答「如何去做事,做什麼事」的問題)

B)規則二,用自己的語言,用一句話或幾句話來概括整本書的內容。(要說、寫出來整本書的主題、重點)

C)規則三,列舉書中的主要篇章,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即將全書的內容不斷細分,列出綱要

註:不必每本書都如此,不必太求完美,也不必根據書上的章節來歸納一本書的架構

D)規則四,儘可能精確地發現作者要問的問題。即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的主要和次要問題。

②第二階段:詮釋

A)規則五,發現關鍵詞,並且與作者達成共識,即確認這些詞語在使用時最精確的意義

註:要根據上下文推敲出作者使用的具體詞義。若作者頻繁使用一個詞語,要觀察這一詞語的意義是一個還是多重的。若是多重的,便要觀察上下文,以此推敲作者變換詞義的理由。

註:如何找出關鍵詞?——作者以特殊方法運用的字眼便是關鍵詞,這些字眼常常令我們頭痛、困擾

B)規則六,圈畫全書最重要的句子,找出其中主旨。a)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就是關鍵句。通常優秀的作者會在關鍵句處給出提示,比如使用不同的印刷字體、劃線,又或者他們會在書本前面就給出主旨及其簡要的證明。但若作者沒有給出提示,那麼我們便要自主尋找。b)通常情況下,包含關鍵詞,或者使讀者感到困惑難解的句子,都是關鍵句。c)找到關鍵句之後,我們就要詳細地解構句子,並且仔細地詮釋構成句子的每一個字,特別是關鍵字。然後再用自己的話,解釋關鍵句,並且舉出與主旨相關的例子,對主旨進行說明,這是檢驗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的主旨的一個標準。

C)規則七,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即對作者的論點及其前因後果進行簡要的說明。具體要求是按照前後順序整理出各主旨及其論證過程。可以根據作者的摘要整理,或者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

註:分清楚作者的假設、不需證實的自明之理(在理解自明之理時,需要我們調動一般的經驗和普通的常識,來理解作者)、能夠證實的聲明。

D)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以及確定作者已經解決的、未解決的的有哪些問題。確定在那些為解決的問題中,那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③第三階段:公正地評判一本書

註:在此之前,必須認真細緻地完成前兩個階段的工作

A)規則九,除非完全地了解一本書,否則不予置評。

B)規則十,在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此時更應該關注的是事實以及與此相關的真理,不應該爭強好辯,或者盲目地反對。

C)規則十一,尊重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之前,都要找到理論基礎。要求排除誤解、偏見、情緒,增加知識。

D)評論的四個標準:

a)知識不足——評論時,闡述出作者所欠缺的知識,並指出這些知識如何與他想解

決的問題有關。若作者擁有這些知識,會讓他如何做出一個不同的結論。

b)知識有誤——即作者的觀點與事實相反。評論時要說明事實,或者採取更可能正

確的、與作者觀點相反的立場。

c)不合邏輯,推論荒謬——分為兩種情況。分別是結論與理由之間缺乏連貫,作者

所說的兩件事前後矛盾。但若這些邏輯上的謬誤出現在與主題無關的地方,實在

沒必要提及。 在評論時,要列舉出精確的證據反駁。 真正的好書,少有推論上

明顯的錯誤。即便有,也常常是精妙地隱藏起來。只有極具洞察力的人才能發現。

注意:a)分析閱讀的列大綱階段的四個規則是用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詮釋階段的四個規則是用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評論階段的三個規則和四個標準是用來回答第三四個規則。

六、主題閱讀(個人認為十分適合論文寫作)

①準備:A)先確定研究的主題,並且計劃相應的書單。但是研究的主題也可以隨著閱讀的進程而不斷調整、細化。

B)先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籍,確定哪些書與主題真正相關,以及書中的那些內容與主題相關。然後再進行分析閱讀。

②步驟:A)發現並閱讀書中與主題相關的章節。沒必要看完整本書。

B)帶領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建立一組共通的辭彙,以此概括和表達作者的不同觀

點。

C)釐清問題。建立一組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問題以及不同作者的不同解答。

D)界定議題,整理出大多數作者參與的相關議題,並且列出各方意見,主題不同

意見之間的前後關聯。

E)分析討論,說明關於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並說明原因,清楚界定各議題之間的關

系。

③態度:面面俱到,保持客觀中立,毫無偏見。 多次回顧參閱作者的原文,避免出現曲解。

七、具體指導:

哲學書:①發現作者在書中提出或解答的問題

②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原則、假設等

③分辨清楚作者的詞義和基本主旨(即便作者的假設與我們的不同,也應該暫時接

受;分辨清楚作者使用辭彙的抽象意義)

④理清思路,判斷書中的那些論證成立,哪些不成立

故事書、史詩:快讀,並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戲劇:假裝看到戲劇演出的實景,閱讀前言

抒情詩:一口氣讀完;再重新大聲讀一遍;再三玩味;多知道一些作者及背景的資料

想像文學的指導:用心感受體會,將自己想像成書中的人物,充分調動感官、想像力。要概括故事的情節,並且熟知每一個人物、時間的細節。先感激作者用故事為我們創造的經驗,再去批評。

教義神學:至少要暫時接受作者條陳首要原則的經文,但也要拒絕接受由基本教義錯誤推論出來的無效結論。閱讀這一類書籍時,應該有義務從中找到意義,再舉例證明教義的真實性。

八、外在輔助可以幫助理解,但應該少用,更多依靠自主的閱讀

盡量少用導讀和摘要,最好在看完一本書之後再去看;閱讀名著時,可以按照寫作的時間順序閱讀論題彼此相關的書籍,這樣有助於詮釋字義和句義,找出共識、主旨


我在我的「我幫你讀」專欄上有一篇精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文章,包括重點、感想、筆記和摘錄,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我幫你讀 - 知乎專欄

內容摘錄如下。如果想看排版好的版本,讀起來舒服些,還請點開我的專欄去讀。

(本文為筆者原創,非商業用途轉載請在最顯眼處署名作者並給出鏈接,商業用途請聯繫筆者)


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豆瓣,只要稍微搜一搜和「閱讀」相關的關鍵詞,那「如何閱讀一本書」自會如影隨形地出現。對閱讀感興趣的各位如果還沒有讀過,也應該有道聽途說這本被譽為「讀書人的聖經」的著作。


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讀完以後,發現本書雖然條理清晰,不過有不少部分過於冗長,文字平鋪直敘,如果不是對閱讀有很深感觸和愛好的人,難免會有地方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我搜了搜,覺得網上的大多數書評以摘錄和綱要為主,但是讀了這些摘錄和綱要,也並不會很好地增進對這本書的理解,最多不過知道了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甚至都很難引起人們繼續去讀原作的興趣。所以我起了心思下功夫寫下這一篇文章。

如果是第一次來讀「我幫你讀」系列文章,那麼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在本系列的下一篇中,我將會用馮友蘭的著作,為大家梳理出中國哲學的歷史脈絡,請感興趣的人來讀一讀:我幫你讀:「中國哲學簡史」。

另外,我在「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中也有提到,如果有哪部書籍讓你覺得會值得我來寫一篇如此文字的,請根據該鏈接中的規則推薦出來,我不會遺漏,所有提出的書目都會去認真考慮,望圖能夠海納百川。

本文寫下來,一個是給我自己做參考和複習之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沒有時間、精力或耐心通讀全文的人,想要更加詳細地了解本文的重點,結構和有趣之處,我希望本文能夠篩選出本書的冗餘和過時的部分,達到這樣的一種效果: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原作,在讀完了本文之後,你只需要去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某些特定的你感興趣的章節去繼續深入,就能對閱讀你感興趣書籍的技巧達到相當程度的把握。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部實用性著作,不如說是一部規範性質的工具書。這部書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很多我們應該早已經掌握的技巧上,作者的本意應該是想寫出一部可操作的讀書規範來,而不是想只是告訴讀者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這對一般讀者而言,讓本文的實際可讀性變得只有更差,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對所有閱讀方式的所有部分感興趣。文中還有相當的篇幅為不同類型的書來分門別類地指導,讀者們如果對某一個類型的書感興趣,可以單獨去查閱書中的相關章節,所以本書多少也有工具書的功能在內。


大家請記住,「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於1940年,大幅再版於1972年,本書的作者們: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是不可能預見到至少40餘年後我們的現代閱讀方式和素質的。本文缺乏了一些對現代人們很有用的閱讀技巧,比如說最明顯的:閱讀非紙質著作的技巧。請大家在學習本書教導的方法的過程中,不忘隨機應變,以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最符合現代閱讀習慣和需求的閱讀方式。


最後,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如果可以的話,也請打賞支持!


本書重點

(這個部分是總結概括性部分,是我認為本文中讀者們最應該學到的部分,還是一個簡單的文理框架。篇幅限制,自然不能大書特書,只能就其主幹。對某一方面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先去查看我下面的閱讀筆記,還不滿足的話,請去閱讀對應的原文。)


「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目的:幫助讀者了解應該如何主動地以增強理解力為目的地讀書。


本書中在其二十一個章節中,幾乎每一個章節都反覆提到「主動」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你對本文的任何部分都不感興趣,或者讀完了以後兩三天就忘記了所有本書所講的內容,那麼我也仍然希望,任何一名讀者都可以在今後閱讀的時候把「主動」二字銘刻在心。本文的所有規則規範,都是建立在這二字之上。讀書的過程不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該好像是哥倫布剛踏上美洲大陸一樣,書中的或隱或顯的財富都要讀者去主動地探索搜尋。閱讀越主動,效果就會越好。


讀書的目的可以簡單劃分為為了獲得資訊,或者增加理解力。如果以為了獲得資訊為目的去閱讀,比如讀書讀報讀一些簡單的小說,並不需要太多深刻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所以並不在該書中詳細談論。而為了增加理解力的書籍的作者,是本來某方面水平就比讀者高出一截,所以讀者需要反覆精細地閱讀才能夠讀好。


讀者面對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裡提出四個要回答的問題。這四個問題貫穿了所有類型的閱讀始末,無論讀什麼樣的書籍,都應該問這些問題(或者這些問題的變種):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內容真實嗎?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究竟有什麼意義?

本文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主題。其中檢視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1和2。分析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所有問題。每後一個層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有層次的基礎之上。其中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最為繁複重要,而本文花了最大的篇幅在如何分析閱讀之上。前三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層層深入地教會該如何閱讀一本書,而主題閱讀是指導關於一個主題閱讀相關的多部著作。


基礎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人們可以識字斷句,從字面上看明白每一句話都在說些什麼。我們在中小學就基本上度過了這個階段,不過對於一些文字詰屈聱牙,段落冗長拗口的書籍,我們仍然要回過頭來進行這個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指的是簡單瀏覽書籍並掌握其大意。通過閱讀書頁、序言、目錄和快速瀏覽全文,達到在一定的時間內了解本文在講什麼的目的。檢視閱讀用途最廣泛的,就是在根據情況挑選所需要的書籍或書籍章節的時候了。檢視閱讀完成,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本書,或這本書的哪些章節是我們想要閱讀的。第四個閱讀層次:主題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利用檢視閱讀甄選出需要研讀的書籍和部分,由此也可見這個層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分析閱讀是本文著墨最重的部分,作者總結出共三個階段十五條規則,涵蓋了仔細分析閱讀一本書的所有重要概念,以及閱讀完成後的評論和批判的一般規則和特別標準。作者提倡由點到面的分析方式,從關鍵字到句式段落到整體架構,來找出作者的主旨、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讀者不妨列出一個大綱來,並且嘗試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作者的觀點,以此來確定自己對該作品的了解程度。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作者提供的評論作品觀點的規則。評論者必須要在確實了解了作品的情況下,理性地有理有據地進行評論。如果要負面批評一部作品,要確定批評的內容要建立在: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分析和理由不完整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能按照這些標準來評判一部作品,無疑能夠讓網路環境耳目一新,少去很多紛雜困擾。


分析閱讀之後,作者還簡要地談起了多種書籍的不同閱讀方法,包括:字典、百科全書、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傳記、當前事件、文摘、科學、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每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很長,包含了該種類書籍的定義、規範,閱讀規則和閱讀的難易點判斷等等。

為了給大家一個用時參考,我們不妨就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如果進行檢視閱讀的話,大概耗時,根據詳細程度的不同應該在15分鐘-2小時,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求理解,只求速度地讀完,應該是用不到兩個小時的。而這次完整的分析閱讀,花費了我大概15-20小時。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用時的區別。想當然,這十倍的用時差距讓我可以很深入地理解原文,並舒服地寫下此篇文章。


主題閱讀是本書最後的壓軸。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寫一篇引經據典的論文,我們要用到的事實上就是主題閱讀了。再有了一個想要研習的主題以後,我們可以通過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目索引、主題工具書等等工具來確定下一個我們可能要接觸的書目清單,然後利用檢視閱讀掃蕩過去,判斷出書籍及其章節的有用無用。在和作者達成用詞用句的共識之後,理清楚問題和議題的界限,並展開分析討論。


在主題閱讀中,分析討論環節——這個我們看來是所有步驟中的重中之重,僅僅被放在了五個步驟的最後一步。作者讓這一部分偏安一隅,應該是想要強調:達成共識、理清問題和界定議題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我們主題閱讀的目的不是確定下來我們應該支持哪個主旨或主張,而是應該讓議題的答案立足於順序清楚的討論本身,也就是說,把雙方的理論根據不同議題一個一個有序地陳列出來。我們在實際情況中,進行主題閱讀很可能是為了研究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一個有確切偏向的結論。這種情況下,在進行完成主題閱讀以後,我們還需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判斷,來確定我們到底要站在哪邊。


最後,我們沒有必要對所有書籍都運用以上這些手段方法。對於一些普通的讀物,我們只需要一覽而過即可。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書籍,才值得我們反覆去閱讀,我們會需要用到分析閱讀的能力去肢解重組文字的含義。而當我們有個想法在腦袋裡,或者想要就一個主題寫文章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主題閱讀了。


讀書筆記

因為讀書筆記較長,所以我單獨又開了一篇文章專門貼上我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我隨手而為,並不是完全按照書本的順序,而是我後來整理的結構。前半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四個閱讀層次;後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內容,包括如何評論、如何閱讀某一類書籍等等。請大家在新窗口打開鏈接,這樣也好和本文有所照應。「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句段摘錄

所有摘錄都是本書中我認為最值得一讀的言語,雖然單獨的摘錄並不能體現作者的完整思想架構,不過卻對了解本文的文風和深刻的內涵大有裨益。因為摘錄沒有原創性,而且所佔篇幅同樣較長,我貼在了單獨的一片文章里:「如何閱讀一本書」句段摘錄 。想要真正了解這本書內涵、風格和思想底氣的,請不要放過這一篇摘錄。

結語

現在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不僅不會去主動閱讀,更有把讀書之人附上「無用」「書呆」「不合群」的標籤敬而遠之的,實乃黑白不分之大謬。秀才遇到兵,歷史上不乏有高階級知識精英被普通人群體打壓的情況,遠至秦皇焚書坑儒,近至幾十年前的十年浩劫,無不讓人扼腕反思。如果人們依附的社會之大流清濁不分,那該社會的精神面貌就永遠不會昂揚,求知慾望就永遠不會得到合理地彰顯。


「如何閱讀一本書」並不能夠幫助人們打開新的道路窗口。它不是一本有趣的書,不能幫助人們培養起閱讀的愛好,不過卻能幫助我們讀書之人理清閱讀的思路,找到適合我們的閱讀方式。僅此一條理由,以閱讀本身的重要性,就足以讓本書繼續流傳於世了。

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並關注微信公眾號:靈鈞。


讀《金瓶梅》者,如能摘抄裡男女行苟且之事,以備來日自己當了官員,可寫自己性愛日記之時,可以信手拈來,也不失為讀書良策。


推薦閱讀:

如何用一句話證明自己是個金庸迷?
如何評價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
看不懂《圍城》是不是沒有文化?
如何二逼地使用 Kindle?

TAG:閱讀 | 學習 | 知識管理 | 書籍評價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