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某些人看電影的時候素質那麼差?

基本上每次去看電影都能碰到一幫傻逼。手機不靜音,電話簡訊微信鈴聲響個不停,居然還有堂而皇之講電話的;一直玩手機的也是,屏幕在電影院的黑暗條件下特別刺眼,很影響觀影體驗;更別說熊孩子吵不停,老頭磨牙打呼嚕,裝逼男全程解說裝他媽最懂的...為什麼中國某些人看電影的時候素質那麼差?基本的禮儀規範做不到嗎?外國又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因為公共意識差。

其實我很久以前就想寫這個事了。正好藉此噴一下。

在本朝,可以看見並不限於的情況有:公共場所或小型封閉空間如飛機高鐵里大聲講電話聲震屋瓦繞樑三日、餐館機場等公共場所熊孩子各種大喊大叫狼奔豕突穿堂而過家長不但不制止還陪玩、各種不應不準大聲喧嘩的場所各種肆無忌憚等等,等等。

這些現象的本質,是在於本朝很多吃瓜群眾的邏輯,是這樣的:

這是公共場所,我愛怎麼著就怎麼著,你管得著咩?你特么想清靜想舒服,你倒是去包機啊/包車啊/包場啊/蓋私家花園啊。

國外大多數資本主義發達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邏輯,是這樣的:

這是公共場所,不是我的私人擁有,這裡不止我一個人,還有其他人在這裡,因此我不能打攪和干擾到別人,所以需要控制一下自己和家人的行為。

兩種公共意識的差異。

完畢。


因為中國發展的太快

講真,80後這一波,小時候家裡燒的還是柴火
十幾歲就是蜂窩煤
上大學前家裡燒的液化氣
畢業了家裡已經天然氣了·····

同樣的,速度太快,人家歐美工業革命幾百年,人都適應了工業社會下的公共性

我們呢,還要等吧

等到90後的孩子們長大了,

估計會好一些


@汗青 說得對極。電影院和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的。

巨嬰國家的典型現象吧,完全沒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

一個正常的思維應該把其他人看做一個個獨立的,和自己有同樣存在感的真正的個體。而他們看來,外面的人只有兩種:媽媽、或者敵人。

他們看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由三部分構成的:我、我愛和愛我的媽媽、討厭的外部世界。

在任何情況下,他們對這個世界都是敵意,是恨和故意忽略的。有種的,出去鬧事當破壞者;沒種的,唧唧歪歪摳摳搜搜小動作。

想想那些電影院裡面打電話的人,心裡是這麼想的:公共場所?誰也不能管我。因為我媽媽不在這裡!!!

別以為是年輕人,老年人也一樣,一樣的一個不成熟的頑劣嬰兒性格,情緒只有兩種:膽怯的竊喜和歇斯底里的哭鬧。


上周末在深圳中心城的電影院看《鋼鋸嶺》,後面做一個熊孩子一家絕命三人組,熊孩子+熊媽+熊姥姥(也可能是奶奶)。熊孩子估計8,9歲的樣子。

熊孩子在廣告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發作了,坐在後面各種出聲,說話完全正常音量,隔著姥姥和他媽喊話。我心說這趨勢不太妙啊,不過片頭廣告也無所謂,也許等一會兒燈光一暗,就能老實不少,或者怎麼著家長也得教育教育不是。

然後燈暗了,電影史上最厲害的龍出現了,熊孩子還在那說話。而且是停一會兒,問他媽一個問題,一驚一乍的。

然後電影開始了,還是這節奏。

然後道斯他爸要上墳了,熊孩子第N次發問,「怎麼還不打啊?」

然後我就轉頭大聲教訓了熊孩子兩句。

鋼鋸嶺美國是R級,國內基本上沒怎麼剪,我還納悶這家長帶小孩兒看這麼血腥的片干甚,不會陰影么。原來這熊孩子是專門來看的。

教訓完之後,我本以為熊媽會說熊孩子兩句,然而倆家長啥都沒做。熊孩子自己倒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之後雖然還說話,但是聲音壓低了,但是家長還是會回答,雖然能聽出來有點不情願。之後熊孩子但是時不時的會踹一腳我椅背,力量不大,我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多動症附體,也沒再計較。

總之這電影真是讓著熊孩子毀的不輕。格外理解 @汗青 的回答。雖然我不覺得大多數人是這樣的,但是這種人你一碰到,就是一窩。

同樣令我驚訝的是我周圍的人都可以忍受這種熊孩子。前後左右都是人,熊孩子這麼大聲,沒人能聽見?我覺得未必是熊孩子太熊,而是公眾太慫,對於侵犯自己利益的事情,經常是能忍就忍。

看到有人說美國熊孩子也多。沒錯,但是美國公眾秩序可是靠公眾維護的,很多人對於破壞公眾秩序的人,是真的敢指著罵甚至上去抽的。國內好像沒有騎到臉上就能算了。


因為你們都敢怒不敢言。


我在中港台,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德國法國的電影院都看過,大概說一下吧。

首先觀影禮儀這種事情真的沒有普及開來,大家不覺得看電影其實跟聽交響樂和話劇一樣是一件需要禮儀的事情,大家都把看電影當成跟打麻將一樣的消遣娛樂。你試試看在聽音樂會的時候大聲喧嘩看看?你別說,我還真碰過,看現代舞的時候下面一個人一直在講電話,舞者一怒直接罷演退場,最後那人被保安強行請離場。所以當電影會被認真對待的時候,題主的問題才能漸漸消除。

其次,很多影院都不做觀影禮儀提醒。香港的百老匯影院就有這個很經典的開場視頻。
b.wing x 百老匯院線全新觀影提示- 「電影院禮儀」
我曾經也不知道玩手機會影響他人,但是現在已經明白這是一個令人髮指的行為。所有人都是買票進來看戲的,你用亮屏污染所有人的視線,影響觀影體驗,能不能賠我電影票錢?我們靜靜看電影不會影響別人,你玩手機影響全部人,憑什麼不是你滾出去包場啊?

然後公平的說一下,看電影講話是哪裡都有的,包括香港,台灣,馬來西亞還有新加坡都會有這樣的情況,法國德國和韓國好一點。尤其是老一輩從大影院時代過來的,那時候在電影院講話是沒什麼大不了,所以現在他們看到不明白的時候也會討論起來。而且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電影院說話再小聲也會被無限放大,還有人以為電影看畫面就好了,聲音無所謂,反正各種理由都有。唯一的差別是有的人你說他會覺得羞愧接著安靜的看,有的人越說越變本加厲。

補充一下,我發現大陸影院真的很不重視聲音體驗,屏幕是大到逆天了,但是我們這裡在生離死別,隔壁在咚咚鏘鏘炸來炸去,隔音完全不行,實在是看得很難受。

總結一下,就是大部分人根本就看不起(輕視)電影。說我裝逼我也不反駁,反正對我來說,電影就是跟話劇,現代舞,交響樂同級別,需要被尊重的一門藝術吧。


我以前也覺得中國人公共場合行為不檢是因為素質差,後來發現不完全是。
比如說看電影,每次我看電影,就沒遇到過椅背不被踢的,每次都被踢。但是每次我扭頭請對方注意的時候,一般對方都會道歉,而且確實會收斂很多。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些人不能簡單的說是素質差,而是他們多數時候都沒能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對外界會帶來什麼影響。換句話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以好好分析,比如,從小就被灌輸了很多應該遵守的道德品質,他們也了解這些道德應該得到遵守,但是這種教育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沒有人教育他們如何把現實中的行為和這些理論上的道德聯繫起來。

另一方面,這可能是一種缺乏想像力的表現,一個人要擺脫自我中心,要理解他人的感受,推斷自身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歸根結底必須具備想像力。
而想像力從何而來呢,教育是一個手段,閱讀文學作品是另一個重要的手段,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進入他人的生活,體驗他人的感受,最終學會如何把生活看作一部小說並去想像其中與己無關的情節。

我們當然都對種種妨礙他人的不文明行為深惡痛絕,但問題是,多數時候,受到妨礙的人都選擇了忍讓,主要原因可能還是避免衝突,但這種忍讓其實也是不文明行為的催化劑之一,因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如果沒有外界干預,他是很難主動注意到自身行為的外部效應的。其實以我的經驗,在公共場合,當我向別人指出他行為中妨礙他人之處時,多數是能得到正面回應的。如果大家都能越來越多的站出來對這些行為說不,我相信這會是更積極更主動的選擇


1、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電影不允許拍照,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觀影不允許帶手機他們就來調和,願意不拍照了。

2、中國中流的家庭,在電影院教熊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其二,是在電影院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帶著孩子撤退。

3、在電影院,中國人從不自問自己的問題。

4、在電影院,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於把自己捲入爭吵,卻並沒有詛咒爭吵;自己誠然不願去爭吵,卻並未同情於不願去爭吵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

5、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外國人說中國人觀影素質差,但西洋也有人觀影素質差……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觀影素質差,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人觀影素質差,而竟發現了就更好。

6、群眾,尤其是中國的電影院,永遠是戲劇的看客。因素質問題吵架甚至打架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看著看著,他們火急火燎地發朋友圈。

7、我們中國人總喜歡說自己愛和平,但其實,是愛鬥爭的,愛看別人因為素質問題在電影院鬥爭,也愛看自己們因為素質問題在網上鬥爭。任他們鬥爭著,自己不與斗,只是看。


因為這些人覺得跟陌生人之間沒有建立「人情」關係,所以不用故意去「做人」。

中國文化非常注重「人情」關係,中國人要通過「人情網路」來定義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因此在「人情網路」之外,也就是面對獨立的個人時,這些人就認為沒有「做人」的必要。

中國人辦事喜歡跟別人建立關係,就是因為形成這個「人情關係」之後,彼此就更加會「做人」。辦同一件事情,跟負責辦事的人有關係,總是比跟負責辦事的人沒關係容易辦成事情。

過於強調「人情關係」的文化,對單獨的個體發展相對不重視,缺少內省的意識。這些「沒素質」的人在人格發展上並不成熟,可以說是處於一個兒童期。在大家都是陌生人,都是獨立個體的場合,這些人對自己的要求就降低,覺得自己跟周圍的人又不認識,就不用刻意關注自己的舉動了。

在外國,特別是注重個人主義文化的國家,其國民對個體人格發展、自我關注的程度相對會比中國人高。即使在都是陌生人的場合,注重自我人格、習慣作內省的人,更少地會因為缺少「人情」管制,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相對的,注重個人主義的國家就給人一種缺少「人情味」的感覺,對此不作展開了。
以上看法都是建立在一個相對的程度上,很明顯不是指所有人或者所有電影院。


這一類問題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有提及到。以下是我的理解,我認為可以這麼解釋:

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二人」才能去定義任何一「人」,即是一個人是由他人定義,因此中國人很重視「人情」,並且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劃小圈子,圈內是自己認識的熟悉的人,圈外則是其他人。

中國人講究「做人」,這種「做人」是說中國人有將真「心」範圍以外的一切領域都加以人情化傾向。並且也只會在人情圈內人面前做人,或者說能夠制約自己的人面前做人。

如果越出了這個人情關係圈,不用面對對方,也就不用給他面子,對方的人言也不畏,就可以無恥,即是自己這一方做得不對,也不用覺得對不起對方。

因此,中國人在必須「做人」和不用「做人」的場合,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態度。

在電影院內,大家都是不認識的人,都不在自己的人情圈內,因此不用「做人」了。

另外一種是原因是中國文化注重培養的是一種「他制他律的人格」,把每個人都當做是一個不會通過內省作自我決定的權利主體。也就是,父母在教育兒童中,採取更多的是外力制服去限制一個人的不規範行為,而不是通過教導孩子讓他用內省的方式去判斷自己所作所為是否規範正確。因此,被外力的壓力弄到缺乏「個體的發展」,成為一個不是自我組織的人,永遠地被保持在一個「他制他律」的童年狀態,最終導致連身體動作也控制不了。因此,魯迅說「中國人製造孩子的傢伙,不是『人』的父親,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所以在電影院內,沒有人管他,如同一個兒童,渾然不覺的做了出來,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動作,不知道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也不會去反思自己這種行為是否規範。


港真,不只是電影院,類似的例子,光是最近發生的,我就能舉一籮筐。
比如公司請專業劇團演員演兒童劇,台下一千個孩子,直接把劇場座位當遊樂場,人人都有跑上台表演的慾望,直往台上沖,還有小學生乾脆趴地上開始玩車車的。家長在旁邊視而不見,告訴他們,如果黑場的話,孩子亂跑很危險,沒人理。為什麼?因為反正沒出事,我家孩子就沒事,我就懶得管。真有孩子亂跑摔斷腿兒了,那你們公司的人就要負責,誰讓你帶我們來看兒童劇的?!
再比如,我現在寫答案的時候,門外的走廊里大聲打電話的某些鄰居。從早到晚,都有這種人,還有直接躺在電梯筒位置公放看韓劇的大嬸、在別人門口打羽毛球享受親子時間的父子(外面走廊真的很大,淚目)。我現在已經成為樓層「閑人馬大姐」,每天出門制止不同人士不要在有這麼大回聲的地方大聲喧嘩至少一次?_?

這些,包括看電影用手機,包括地鐵里吃包子,包括飛機剛降落就把安全帶立刻解開站起來,我覺得都是因為:沒有界限感。
沒有公共場合和私人場所的界限感,沒有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感,除了知道在外面不能隨便脫衣服,其餘哪都是我家,(當然小孩也可以直接脫褲子撒尿拉屎)。我愛在公共場所椅子上躺著就躺著,我累了就在人流涌動的地方蹲下,我嗓子癢了就要吐痰,我電話鈴聲就要設到最大不然我聽不見。出了事也不賴我自己,訛別人就對了。
包括大家最煩的親戚問三問四、催婚,都是沒有界限感的表現。因為每件事都是以自己最舒服為準,除了家醜不說、財不露白,其餘沒有「外人」的概念。大家都是一家人,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至於說什麼時候問題能解決,我也不知道。說實話,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吃著梅子棒棒糖上地鐵,在台灣被人制止過,覺得很丟臉,至今都記得。
我現在自己做的,只能是盡量隔離遇到這些煩心事的情況。實在躲不了時,我現在只希望國人的素質可以提高到,下次再有人在火車站排隊一直碰我後背想往前沖的時候,我回頭罵他的同時,不要內心深處暗暗祈禱他別突然拿出把刀把我捅死。


下次去貴一點的電影院。

物以類聚人以錢分這事真的是有道理的。去較高消費水準的場所不能保證你絕對不碰到傻~嗶~,但是能大大降低你碰到傻~嗶~的幾率。


說一下外國的一點情況。

從美國人看電影的歷史來看,這個看電影的素質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電影院掙錢的需要:

電影想賺錢就得多賣票,讓更多的人來看電影。但是電影院里如果環境不好,比如可以大聲吵鬧,為所欲為,到頭來就會打擊大家來看電影的慾望。就像美國早期的劇院,真的是西紅柿雞蛋滿天飛,試想一下這種情況下你會帶孩子去看電影么,如果有人天天在劇場里外武鬥,老弱病殘的也不敢出來看戲的,甚至女性都不會來看。

一部電影,如果能讓全家老小都能跑來看,這比就能來一個年輕力強的代表來看,能多賺多少錢,不消說也知道。如果再帶上其他相關消費(吃飯購物加看戲從來都是連帶消費,跟趕集一樣),那就不止是電影院一家的利益所在了。

所以電影院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高大上的面向中產階級的全家娛樂。

要做到這個就得硬體軟體一起抓:硬體上就往豪華里裝,不僅得乾淨,還得地段好,裝修奢侈,體驗舒適;軟體上就得控制服務質量,這個就包括對觀眾的言行進行管控,立下基本的規矩,讓大家遵守。

除了商業上的需要,在當時另一層需要是文化上的。

一般來說,當年美國人有一種感覺,在文化產品上,越民主的,就是現場越喧鬧混亂,觀眾越能自由表達自己意見的,就越低階,越粗俗;而越專制的,就是現場越有秩序,觀眾都規規矩矩地在那裡做仰視狀欣賞的,就越高階,越高雅。

所以電影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從這個鄙視鏈中向上拉。

但電影的矛盾是,它是大眾娛樂,想賺錢,就要讓儘可能多的人都來買票。所以從本質上商業電影縱然不會拍得過於低俗,但也不可能是追求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

所以只能在形式上做出讓觀眾們仰視的姿態,這樣才能讓那些放不下身架的人,願意來看電影,又不顯得跌了身段。

而事實也證明了,觀眾們其實不在乎這些形式上的,只要電影票價足夠便宜,電影足夠好看,觀影環境還舒適,這點形式上的事都可以忍。反正想罵想贊,可以出來看後才說。

所以這個默契就有了,久而久之,也就被大部分人默認了。

當然這事也不是電影院的獨家,是整個美國劇院體系,從話劇,古典音樂,音樂劇,乃至已經絕跡的 vaudeville,這些院線經營者長期努力的結果。

如果說這個與現在最大的區別,我想應該是在當年,大眾娛樂的形式還遠不如今天這樣細分,也沒有電視,更不用說網路,所以電影這樣的大眾娛樂可以有效地覆蓋到幾乎所有消費人群,所產生的影響也自然極其深遠。


我向諸位提議:大家看電影的時候,見到擾亂秩序的就阻止。不聽就罵,再不聽就叫安保人員,這種事例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課上是明確記載著的,我上學的時候還學過。別跟某些「獨立思考」人士學,看電影的時候被別人打攪,慫的不敢吱聲。回來之後在知乎上狂噴,電影院觀眾成了他們口中的巨嬰,而他們則是「敢怒不敢言」的翩翩君子。真是令人作嘔!


不是素質差,而是素質不夠高。因為從小就這樣,沒人管家長也不懂管。不怪他們也不怪這個社會。做好自己,教育好下一代就行了。
要麼就去大城市吧,會好一些。


2016年12月21日,我和三年沒見的一個美帝歸來的同學一起吃飯,然後坐地鐵亂晃蕩。期間她去買地鐵票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女生插隊去問一些事情,愣是被我同學制止了,那個人剛開始還憤憤不平說自己只是去問路,不能算插隊什麼的,但是我同學義正言辭而且聲如洪鐘地把她的行為給批判了一通。
後來我和她說沒必要生那麼大的氣,歐美又不是沒見過插隊的。她說沒見過插隊還插的這麼理直氣壯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面對他人的不文明不素質行為都只是內心吐槽或者回過頭在網上抱怨,那麼那些人的不文明行為永遠都得不到糾正,而且我們又和那些背後指責其他人缺點或者說他人壞話的人有什麼區別呢?
然後我才突然意識到,那些總是吐槽他人素質低下卻從來都不會制止他人不素質行為的人,其實可能我們本身自己的素質就沒有好到哪裡去。


電影院屬於公共場合,而中國人的公共意識和素質普遍較差,個人認為有經濟基礎和文化觀念兩方面的因素。

1.經濟因素,倉稟實而知禮節,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的人往往沒有太多公共素質。當人不斷面臨生存的實際需求和緊迫性時,他們的行為與實踐往往是由純粹的物質匱乏所決定,為了生存,他們往往不惜破壞規則,為了蠅頭小利爭得頭破血流。因而跟窮人談公共素質無異於對牛彈琴。

而我朝改革開放不過四十年而已,絕大部分人剛剛脫離物質匱乏不久,很多父輩一代的人童年時苦於生存的壓迫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而人格和個人素質一旦定型之後就難以補救,因而他們大多屬於「精神上的窮人」,素質普遍不高。這體現在於,年齡越大的人,其公共意識和素質就越差。

2.社會文化觀念的不同,與歐美人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分明、個體之間相互尊重隱私不同,天朝人的群己權界意識並不強。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推己及人的同心圓意識,並沒有所謂的公私分明的區別。

天朝傳統社會是差序格局的熟人社會,重視人際關係和交情,而非權利、義務和契約,他們根據血緣關係網路組織而成人情共同體,與此同時,他們的個人行為也是普遍受人情共同體的監督和約束。

尤其是持有傳統觀念的父輩一代,他們極為看重家庭、宗族、血緣和人情關係共同體,注重集體而非個人,與他人交往時往往不太尊重個人隱私,在公共場合大聲嚷嚷而無視他人的存在。

因此並不是單純因為素質太差,而是他們根本沒有太多的群己權界意識。(想了解中國傳統觀念的人可參考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而年輕人的表現則相對好一些,因為成長於新時代的年輕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更高,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父輩不太一樣,他們更傾向於獨立和自由,喜歡追求獨特的生活方式,不太喜歡被傳統人情關係共同體束縛。他們通過教育、書籍或互聯網等方式獲得新的價值觀念,逐漸擺脫原有社會關係與傳統觀念的影響。相比於人情共同體,他們更傾向於公共場域的價值觀認同。

通過以上方式建立起自我認知的年輕一代對公私領域,權利和義務、個人隱私等概念並不陌生,群己權界意識比他們的父輩更強,也就更懂得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行為舉止也更為得體。


替朋友影片捧場,包了一場,請行業里朋友來看,有些余票,也由得大家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看了沒多久,靠後排一男人打電話聲音大的快要壓過電影聲音,罵罵咧咧,十分刺耳,像是在埋怨他老婆找不到地方遲到了。

過一會他老婆帶著小孩來了,又是一通罵,周圍觀眾開始不滿。

過一會他開始和老婆拉家常,聲音巨大,我有點坐不住了,轉頭說你聲音小點好么,我們在看電影。

他很橫的懟我:你聽不見啊。

我說聽不見。

他說那就坐前排去。

我脾氣上來了:這是我包的場,你要再嚷嚷我麻煩你們全部滾出去。

後面這個男人連帶他的家人全程靜音。

所以在影院安靜不是做不到,而是部分人生來就需要別人監管,監管者必須有立場師出有名,就好像交警貼罰單沒人敢因為這個罵警察,但你作為路人指責他亂停車多半會被一頓亂罵多管閑事。


晚上11點去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全場六個人,兩對情侶,一對情侶尼瑪還嘻嘻哈哈,被我和另一個單身狗呵斥,感覺自己棒棒噠。


因為『法無禁止即可為』吖。

秩序管理存在大量留白,『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很多擾亂秩序的行為在客觀上是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擾亂秩序反而成為了理性人前提下的最優選擇。

為什麼素質這麼差?是在管理方的默許下,由現實情況誘導的。

脫離經濟利益談覺悟,簡直就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軍人依法優先」這六個字?以及軍人花了納稅人的錢就應該服務這種看法?
如何看待因霧霾停課後某些學生的反應?
如何評價新聞「10歲男孩考第一嫌爸媽沒錢:不配有我這好兒子」?
如何看待校友微博爆出的「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老師的父親性侵學生」一事?
「到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究竟毀了多少大學生?

TAG:中國人 | 社會現象 | 國民素質 | 公共場合 | 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