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事卻又「不想」做事,如何理解這種心理狀態?

一方面希望生活充實、有價值感,另一方面卻又有輕鬆休閑的願望,心裡矛盾且困惑。

今天一看這個問題居然等到了這麼多回答,誠惶誠恐,雖然被狠狠批評,但也收到很多大牛細緻解答,真心感謝。回想昨天問這樣一個含糊不清的問題確實不夠懇切,但問的確是心聲,我年紀不小了,工作也好幾年了,卻還是被「做不做事」困擾,說來慚愧。我是一個基層檢察院的公訴檢察員,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明確的時限,每個案件必須在時限內處理,所以在旁人看來,我不拖延,因為案件很多,時限內都處理完了,且沒有出錯,其他也還算料理好了,生活工作必須做的任務還是完成了的。問題是,我雖然把最主要的事做了,但做的過程不愉快,不幹脆,有時我狀態很好,能做事,很充實,我希望這種狀態能長久延續,而不是努力一陣就萎靡一陣,萎靡的那陣子心裡很不情願做事,又沒有辦法勉強的應付。確實有種「心有力不足」的感覺,自己也很惱火。我有個朋友是精神科醫生,聊天時提到我的狀態,他說,你還是對自己有點理想化,時刻有幹勁不切實際。我聽了後當時覺得頓悟了呀!心悅誠服啊!但回到家呢?依然是走回老路,打雞血一陣又萎靡一陣,因為我發現,放低要求後有種空虛無意義感,相較之下還不如打雞血來得好,雖然萎靡不振的時候總是會來,但至少還有那麼一段時間覺得欣欣向榮。其實說到這裡,我對我的困擾還是有所了解的,接納它是一條途徑,但我不太情願,如果有辦法克服它還是更好,畢竟有很多人還是做到了長期堅持,沒有像我一樣隔三岔五不想做事,應該還是有改進的方法可循。我打算從最容易的目標開始,一天能達成的目標、兩天能達成的目標、三天能達成的目標…做到了就增加一點堅持的難度,慢慢我也就能實現較長期的計划了吧。謝謝大家,我自己會繼續摸索,雖然不滿意這種狀態,但還是在這種狀態下做成過一些事情,所以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個問題持續的收到回復,謝謝。一一讀來,發現有這種問題的同病相憐者還不少,所有的回答歸納起來,有兩種主要的意見,一種是克服「懶惰」,讓自己動起來就會解決;一種是「接納」,了解和感知自己的真實意願,不要對抗心理資源的客觀限制。另外,也有一些回答表示了不解:你到底想怎麼樣才覺得好啊?說起來我確實是有點作死,怎麼才算好啊?其實我很深的接受了一個概念:幸福,是長遠的意義和現下的快樂的結合。對我來說,工作和學習會給我帶來長遠的意義,我的職級、我的學歷,但它會擠占我本來不多的空閑時間,能對又厚又枯燥的法律書感興趣的人應該也不多吧?如果不去做呢,空虛感又產生了,我去玩去逛是輕鬆了,卻找不到意義。很多人會說,要為長遠的利益犧牲現下,問題是做不到的,追求一個讓人快樂的目標,現下卻感受到的是痛苦,能持續多久呢?持續下來了又能有多好的效果呢?放棄不做又意味著失去了目標感,所以想去尋找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兩者兼顧,但目前沒有找到合適的做法。(也有些事情我能既感到快樂,又感到意義,比如每天跑步,我長期堅持了,但有些事情就不容易握手言和)以前也有人說過,你不愛你的職業,你沒有做你想做的事,是的,但我認為現實就是如此,有多少人真的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也許換個職業同樣是不適應,我不覺得人人都能follow了自己的heart,就一定會有一番新天地,除非才能卓越的人,大多數人還是要先生存,再考慮發展的。以上補充,希望大家能看到,實話實說,在工作學習的壓力下,每天面對必須完成的工作學習任務,要讓自己振奮的去做,是有一點難度。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做到的?


題主好,似乎你處在行動和不行動的矛盾心態中。根據你的描述,你的工作性質是公訴檢查員,工作對任務完成的時限非常明確。你說在外人的眼裡,任務完成的還算盡責,沒有拖延以及出錯。但是做的過程不愉快,讓你非常煩擾和惱火。我注意到,你用「心有餘而力不足」,形容自己的內心感受。「心」和「力」的差距,讓我似乎感覺到,你理智層面的目標要求,和內心深處的情緒需要,似乎出現了某種不能協調的衝突,讓你無法控制自己來達到更高的要求。

我注意到,你的工作案件多、時間緊,應該是充滿不少壓力。不過你並沒有過多地提及,而是不滿自己做事時的狀態。看得出,你是一個很好的員工,嚴肅、認真、努力、有動力。你渴望成熟和充實,並對自己有些羞愧:「我年紀不小了,工作也好幾年了,卻還是被『做不做事』困擾。」似乎在你看來,自己的一些疲憊和困惑,是幼稚、軟弱、失去控制的象徵?你希望在任務中沒有太多負面情緒,即使這種情緒可能是自然流露的信號,暗示你需要好好好的休息和放鬆。


你應該明白適當的休閑和放鬆,是有助於自己疲憊神經的恢復的,你卻堅持相信並嚮往持續充沛的精力。不愉快的任務能夠堅持完成,你已經努力做到了這一點。這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你還是希望更高的要求:即使做自己不愉快的事情還要很開心。這對於一般人似乎很難達到,你卻希望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不是思考引起你不愉快的原因。也許在你的思考方式中,理性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很受推崇的。可過度推崇理智和強烈目標導向,似乎壓制了你正常的情緒反應。


你也明白自己的狀態不可能一直高昂下去,但你更不樂意放鬆後的空虛無意義感。這讓我感到,你在拚命要求任務完成的同時,似乎對生活工作的狀態有不滿意?盡管你知道不切實際(持續處於緊張興奮狀態總是會疲憊的),但是卻堅持理想化(擺脫生活的空虛無意義)。這種想像和現實的差距,似乎構成了你內心的衝突?你提到你對自己的困擾還是有所了解的,接納它是一條途徑,但是自己不太情願。也許,你沒有明確說出的困擾,正是你渴望但衝突的內在因素?


描述自己的時候,你引用了朋友的話,「對自己有點理想化,時刻有幹勁不切實際」,你對此感到頓悟和心悅臣服。且不說他的話具體蘊含什麼道理,但是從你認同的態度能夠感到,他的話有什麼地方觸動了你。「理想化」和「不切實際」,是原話里兩個關鍵詞,你覺得是否能形容現實的你?現實中的你有著什麼樣的理想?這些理想又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帶著這些理想的你在現實中經歷和感受了什麼?對在理想和現實中搖擺的你,這些問題或許可以更深的思考和啟發。

我的這些想法並不是不鼓勵你進行改變,而是希望你獲得符合內心需求的改變。心理學認為,真正的改變是需要有足夠的動機和承諾的。而這裡的行動動機,不能和自己深層的需要相衝突。對於你期望的改變,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什麼原因讓你期望這樣改變?

你將如何去做,或者這樣的改變?

對你來說去進行改變,最好的3個理由是什麼?

做出改變對你有多重要,究竟意味著什麼?

明確改變目標後,你接下來會做些什麼?

也許,弄清楚你困惑的原因和改變的動機以後,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可以更好地成為自己,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願望。


每當處於這種狀態,我就打開了知乎


最近就被這個問題困擾著。我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人,不願成為碌碌無為的人,所以每次一段時間的休閑後我就會心煩,每個暑假和寒假都是這樣,只有前一星期很享受,從第二星期就會變成糾結的心態,想做有意義的事,但卻沒法衝出懶的包圍。
我到底是上進還是不思進取?很肯定我很上進。關鍵在於我現在本來就很迷茫,考研期間我可以信念堅定地到最後,但是考完研的一段時間我又迷茫了,所以又在「勤」與「懶」之間糾結。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到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想,才有持久的動力去奮鬥,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進取」。


第一個想,是幻想層面的YY;第二個想,是現實層面的取捨。
兩者之間有矛盾太正常了,一致的時候反倒是少數。
比如說吧,我一直有個幻想:買台腎6多好啊。也不是沒那個錢,但是真準備取錢了——這就進入了現實的領域——大幾千的,還是心疼。猶豫片刻,算了吧,忍一忍繼續用我的老諾基亞。用到不開心的時候,閉上眼咂摸:哎,還是買台腎6好哇。想想不上稅,掏錢就算了,這沒什麼。

有一些回答帶著褒貶,好像幻想(想做事)值得鼓勵,現實(不想做事)就是不對,該好好反省。要我說,這不一定。不做事沒什麼不好,幻想著能做很多事也沒什麼不好,自己心裡平衡就行。之所以不平衡,就是因為有太多聲音在說:必須讓幻想實現了才是好樣的!——甭理他們。


想的不是做事,而是做成後的回報,不想的才是做事本身。

真的一點都不矛盾呢,還困惑嗎?


我是一名大學生,每次當我不想複習的時候。我就會這樣,今天只做5道選擇題,大概5分鐘的量。做完了再決定是否休息休息打打LOL,如果做完5道之後真感覺不想再做下去,那就表明身體和情緒在抗爭,再複習依然沒有效果。如果看完5道題覺得還有那麼一丁點「 興趣」「動力」 支持你看下去,那你就再做5道題。以此類推。 所以,每當我這麼做的時候,我總是發現,後者情況居多,也就是,不是我們很不想做,而是覺得啟動這個過程,從不想做的心理狀態到開動第一筆的這個巨大的心理鴻溝再起作用。
俗話說得好「 萬事開頭難」 人的心理也就像一輛火車,如果你總是走走停停,麻煩的時候總是在啟動的時候。所以,想做又不想做。前一個想是想結果,後一個不想說白了就是自己內心的一道鴻溝而已。


這其實換一種說法,就是拖延症吧?

嘗試用一種角度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如果這個想做的事情一直停留在幻想層面,那麼「這件事」就不存在失敗的可能性,你就永遠保有「這件事」的豐滿;而一旦身體力行地付諸行動,那麼「這件事」就出現了瑕疵,而且你還有不間斷地承受「可能失敗」的焦慮。而你對「這件事」的理想化也自此崩塌,世間又少了一件你覺得「你可能成功的事情」。而且,「可能來臨的失敗,會讓你對自己的感覺更差一些」。


於是,讓「這件事」一直飄著,也許更加無害一點吧。


懶。


一件事情我們去做了,或是出於被迫或是出於真心愿意做,一件事情我們不願意去做,或是因為被迫或是因為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大,如果我們一定要仔細去分析什麼原因,追究下去就像是在連根拔起一顆大樹,地下你看不到的地方盤根錯節,這會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在你還沒有做好準備去去了解和深入內心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調整就主要是在當下做些工作。
現在的你有些心不定,起伏變化,注意到你說到年齡不小了,年齡總是會讓大多數人感到恐慌的,年齡的增長會讓我們對於自己的價值,生存的意義感到質疑,這種質疑讓我們對自己不安。這點上理解的話,就是你對於價值,對於意義的理解了。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無論是內在心理變化規律,還是外在關於人生的領悟感悟,都是可以微知著的。因此一個小事情,靜下心來做精了,你的困惑肯定是會自然消除的。


謝邀

拖延症?
其實是因為要做的那件事還不夠緊迫。

對抗天性本來就是痛苦的。

拖延症,要嘛你就找一個離你不遠的人做為目標,用競爭來加強緊迫感。
要嘛就是選擇一些有相對有價值的事,用一件事去替代另一件事。


答案從頭看下來,每一個都狠狠打臉且直戳痛處,打得酣暢淋淋,痛,並快樂著。
在下大學生一枚,無論在校還是在家都懶得要死,整天呆電腦前不動
不是不知道做啥,琴棋書畫,英日法語,做菜做糕點,演講唱歌……想學的事情多了去了。明明知道不努力不行且被各種各樣的東西打著雞血,但依舊是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的節奏。
由這樣的我來說這樣的話,大概沒什麼說服力,題主姑且當作一個同病相憐者的自言自語吧。
非常理解題主的心情,急切地想去做點正事,但心理卻相當抵觸。我把想做事的那個理解為理性,拚死抵抗的那個理解為感性,感性小人和理性小人說著不同的話,題主和我就矛盾了,收到激勵宛如打了雞血時感性和理性會短暫地取得意見一致,然後我們就去幹了一小會兒正事。熱情退下來後,感性就又開始和理性鬧分手。
對題主及我自己的建議顯而易見——用各種手段幫助理性取得勝利。我現在採取的方法是每次開始學習時就設上番茄鍾,鍾一旦調上,無論如何也要管好自己,絕不能開壞的先例。因為有細化了的時間和任務在壓著自己,更能感覺到壓力以及動力,因為時間不長,不想學習時也能靠意志堅持下來,而且效率非常高。
(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不以天、小時來計時,而以分鐘來,只有把每天的時間細化後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珍惜時間)
———————————————————————————————————————————
去年看了知乎上某篇文章後,開始每天寫記錄,今天晚上想好明天要完成些什麼,第二天晚上再一一銷項看自己到底完成了哪些,並且記錄下除此之外學到了哪些知識(特別是網路上零散的知識,不記錄下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過)、有哪些腦洞或者感悟(這個以後看起來挺有意思的),最好把時間軸一併記下,幾點起床,幾點到幾點幹嘛……然後就能清楚看出自己時間結構的不合理之處,調整起來比較方便。

還有一點個人感悟就是頹廢就是個惡性死循環……你越消沉越無法動手做事然後更消沉(有空可以看下《拖延心理學》)。不要給自己找「最近狀態不好」之類的借口,咬咬牙,忍住不適感做起事來。當你一件一件的完成自己設定的任務後,成就感會幹掉一切的不適感。


輕鬆休閑和充實有價值並不矛盾,完全可以共生呀。
悠閑的花一下午看完一本書;
認認真真的給花園裡的植物修剪;
陪媽媽去做個美容逛一天街;
和爸爸出去釣魚談一談人生;
提著水果去中學看看老師聊聊社會;
約幾個朋友周末去爬爬山堅持爬到山頂;
買點飾品裝飾一新自己的房間;
去咖啡廳喝一杯咖啡獨自思考一下近期的生活得失;
靜靜地在窗口觀察來來往往的行人,猜測他們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發生了什麼;
甚至可以主動丟掉羞澀跟一個陌生異性真誠地搭訕;
去電影院看看最新上映的電影去小弄堂吃一頓地道的美食……

這些都是閑散舒適,但卻充實有價值的生活阿……

所以題主不要再茫然啦!
不是一定要有一番作為才可以被稱為「有價值」的,平淡美好,和周圍的人好好相處,好好照顧自己,好好愛生活,也是「有價值的生活」。

哪怕是給了陌生人一個微笑,也許也會帶來你想像不到的價值呢~
想通這一點,把閑適的生活過的津津有味,就已經很棒啦!


個人認為
「想」有理智層面的 也有感性層面的
很多時候分清楚自己的「想」是理智思考還是感性抵觸是第一步
……走第一步先~~


一方面希望生活充實、有價值感,另一方面卻又有輕鬆休閑的願望,心裡矛盾且困惑。

生活,本身只是不同狀態的呈現。但是,如果被不同狀態反映到腦海中的觀念所左右,那就是被觀念所束縛了。怎麼說呢,充實,價值感,輕鬆,休閑,這些都是不同生活狀態的文字說法,描述的是你不同情景下的行為及心情放鬆程度,比如,充實,體現在你工作能做事的時候,你只是發揮你的各方面能力,協調各種個人與他人的資源來完成一些內容。又比如,萎靡,體現的是你身體的體力,智力,精力供應不過來。。。這些,當你能夠客觀地靜靜地看待這些狀態,不用作什麼評價,那麼,你的心情就是平靜的,無所謂矛盾的。


你這完全就是魚和熊掌兩樣都想要,結果兩樣想要湊一起——對你來說有點難了。
其實你可以試試的,尋找一樣可以容納兩種屬性的,為什麼一定要人為的就劃分成矛與盾的關係、不可調和型的呢?


知行本是一物,卻被私慾隔斷


看到提問的已經自己找到答案了,很欣慰。
他不僅是想與不想的問題,是做了也不爽的問題。
怎麼能爽?爽一下不行,怎麼能一直爽?
慢慢練!


謝邀
同意@姚冬的說法,想的是得到的,不想的是付出。
在同樣的狀況下得到100元和失去100元的正負感情想加並不等於0,更多人不願意失去100元。
人不願意捨棄已經到手的,本來就系屬於自己的,但是有未來的成果的引誘。在通過權衡之後,利大於弊,人就會去做這件事;如果弊大於利,即不會發生。(每個人的權衡標準不一樣,所以旁觀者難以理解當事人的行為。)
這就為什麼想做而又不想做的原因。 而且題主寫到「 他說,你還是對自己有點理想化,時刻有幹勁不切實際。我聽了後當時覺得頓悟了呀!心悅誠服啊!但回到家呢?依然是走回老路,打雞血一陣又萎靡一陣,因為我發現,放低要求後有種空虛無意義感,相較之下還不如打雞血來得好,雖然萎靡不振的時候總是會來,但至少還有那麼一段時間覺得欣欣向榮。」
這是題主自身還是無法真正改變自己的認知,或者說是無法真正清楚明白自己對自己的了解。話就說到這裡,希望題住自己思考。


題主的「事」一般指比較大的,需要長期堅持做的事。

「想」做是因為想變得更好啊,看點專業書學一技之長多學一門外語世界上有趣的事情還蠻多的嘛。

「不想做」是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效果啊,不如做點短期看得到效果的,比如說刷微博刷微信什麼的放鬆一下啊。

所以既「想」做又「不想」做啊。


願賭,怕輸。


推薦閱讀:

藍鯨遊戲被發明及其背後自殺組織的動機是什麼?
減肥不成功抑鬱?
和一個同性朋友關係親密之後 就會噁心 反感對方 這是為什麼?
擁有看透人心的能力,伴隨著社恐。應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兩個男生會單獨出去旅行?

TAG:心理學 | 毅力 | 心理學現象 | 心理狀態 | 精力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