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會使人變得敏感嗎?

從小就缺乏父愛,不是因為我沒有父親,而是因為父親很喜歡在小事上嘮叨,責罵我,而且很難聽,我很怕他,從未在他跟前撒過嬌,從未與他親近過,每次他出現,我總想逃得遠遠的。我覺得父親情商不高,又有點自以為是,待人不夠坦誠,跟他學不會處事之道,所以對自己沒有信心,怕自己說錯話。平時很不熟悉的人交流會慢半拍,因為我在思考,如何說話。但是我真的沒有一套方法可以供我自己使用。父親其實心裡只有自己,他踩到我也不會說自己踩到我道歉之類,而是會責怪我絆倒他。大掃除擦玻璃還要找一個人幫他洗抹布,即便他沒有站在高處僅站在平地上。他沒有想過把水放在凳子上,自己也不用一直彎腰低頭洗抹布,而是找人在邊上給他洗好遞到他手裡。我爸是高材生,問題看得很透徹,但是不會跟我們交流,只會擺大道理和責罵。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有用嗎?我該怎麼辦?在這樣的父親的陰影下,很缺愛。我很喜歡成熟的男生,就是想彌補父愛。說實話,若我是海藻遇到宋思明我也會抵擋不住誘惑。


童年時期缺少愛,對成年後的影響不可估量,患得患失小心翼翼極度缺乏安全感,心理和行為總是會被左右。我的爸爸媽媽在我六歲的時候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在我身邊,這種狀況持續到高三。對我的影響是,很在乎感情,非常之在乎。在一段感情(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只要認定了就異常的珍惜,非常努力的付出去對對方好,但是一旦感覺到對方稍有冷落就特別的難過,卻不會說出來,怕對方覺得自己太敏感太難纏,於是只讓糾結存在於自己心裡。然而這樣的付出對於好朋友和男朋友來說都是一種負擔,導致的後果是,24歲了依舊很不會處理友情和愛情,導致失去了一個大學時最好的朋友,還有兩段戀愛。而這些我拿自己一腔熱血付出的友情和愛情的夭折,對我的打擊非常大。最近一直在看心理學的書,想要更好的了解自己。現在,對於友情嘗試君子之交淡如水,對待愛情,雖然現在依舊有人追,但不會去嘗試,在沒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之前不會談戀愛,怕歷史重現。一直一來都覺得,什麼都得自己來,沒有人依靠,也不敢依靠,好像會就這樣,一直一直這樣下去。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了解到缺愛導致的心理和行為後,減少了很多痛苦,現在努力的方向是,讓一個人過得活色生香。


皮膚劃傷會痊癒
為什麼痊癒的力量無力應對情感痛苦?

將痛苦和建立在痛苦上的想法分開

建立在痛苦上的想法
1不值得愛-批判自己
2父母不好-批判父母
這兩種行為可能都會讓痛苦延續,其實你一直在揭傷疤,可能還在往上面撒鹽

真實情況比這更複雜
不知道對不對


【寫在前面】
1「我愛你/必先愛我自己/否則,我無法愛你/而你,亦當如此」——節選自《如果我愛你》。
2「人生,是一場修行。」一切的改變之道在於自己有一顆修行之心。
3必須要明白的一個問題:愛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能力?

下面進入主題:
【缺愛問題是心理學難題】缺愛這個問題確實是心理學界非常頭疼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問題近乎無解,也有諮詢師確實認為只有運氣非常好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愛情對象才可能治癒,但這比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大不了多少。
為了徹底分析清楚並解決這類問題,我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下面簡單說說。

【缺愛缺的是父母之愛】
這一點首先要明確,你缺的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是小時候父母對你愛的不夠,或者忽視太多,或者批評太多,或者帶有很多虐待成分導致的。

【缺愛會導致什麼】
缺愛會導致歸屬感缺失,安全感嚴重不足。會讓人要麼苦苦追尋有個依靠,對她稍微好點的人她會覺得是救星,但是不久以後發現並不能填補自己的心靈空虛,又很失望;要麼放棄對愛的追尋轉而過度追尋自身的安全感,比如對成功的過度渴望,對財富和權力的痴迷,害怕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內心,無法容忍自己的無所事事。缺愛者由於沒有歸屬感,對社會他人是缺乏信任的,與人相處也是交易關係的思維,缺乏情感互動,人際關係不理想。
對於有志青年,一生非常努力卻總在重要關頭掉鏈子的人,請注意:缺愛還會造成你的成就恐懼。對成功的追求可以轉移內心的痛苦,但是真的成功了之後,就沒有更好的目標來轉移內心裡愛的缺失造成的痛苦了。所以,每次即將成功時,你會非常緊張,害怕這一時刻到來。

【被愛包裹的控制】除了忽視、虐待、神經質會給孩子的親密關係造成強烈的不安全影響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共依存症」的現象,就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造成孩子自我邊界不清晰,無自我控制能力。這種現象也常出現發生在伴侶關係中。

【愛情能夠給你帶來的是什麼】
這一點也是需要清楚的。缺愛缺的是父母給自己的無條件的付出、關注、包容、支持、信任、鼓勵,而愛情構成的三元素是友誼、激情、承諾,愛情是美好的,但愛情是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是平等的,並不能代替親情。

【缺愛者希望得到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缺愛的人希望得到的愛情,是對方無條件付出,對自己的任性、衝動(各種退行行為)非常包容,「一個非常溫柔的人」「一個對自己無微不至關心的人」「一個趕不走的情人」「一個能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這樣的完美愛人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里,但是很少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缺愛者的愛情模式】
1用控制欲和佔有慾來彌補缺愛心(男性喜歡),客觀上限制了對方自由
2用反覆考驗對方的方式來驗證對方對自己的真心不變(女性喜歡),客觀上打擊了對方的積極性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是二次打擊】
缺愛者的人生中會有很多的不舒服,比如容易誘發抑鬱症,容易焦慮,人際關係處不好,無法理解人情世故,等等。但是最慘烈的悲劇還是不斷重複的愛情悲劇,因為把對方當成救星的這種強烈希望一旦破滅,給心理造成的是嚴重的二次打擊。為什麼會希望破滅,因為期望太高了。愛情是平等的、自由的,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撫慰心靈,但不是為了治癒心靈而存在的。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時常上演】
本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不容易遇到,慈父或者慈母精神的愛人更是很難遇到,一般人對愛情的態度都是平等的,我為你付出你為我付出,真心換真心。
當然,我想說的倒不只是缺愛者很難碰到對自己非常好的人,而是即使碰到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他也很難填補你所需要的那種情感。要他既做愛人又做家長,還要經受種種考驗,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真的很難做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但是對他(她)而言是一種能量的快速消耗。結果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
還有種愛情悲劇:有些人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父母一定會反對的人,之類的。這讓他(她)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即我能預見到自己的戀愛失敗,所以找那種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反而可以敞開心扉去愛,到時候分手也是現實導致的,不至於那麼痛苦。

【結論:愛情可能拯救不了缺愛】
愛情很美好,缺愛靠治療。治好再來愛,生活更美好。

【結論之外:缺愛是會「遺傳」的】
缺愛者因為沒有足夠的愛,對子女也不知道如何付出足夠多的愛,這就導致子女也缺愛,子女長大後成了父母,又對他們的子女如此。這種輪迴,只有自身的成長才能打破。
常見一些父母,非常努力奮鬥,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非常高,看起來非常優秀,但是缺愛仍是自己難以面對的痛,與孩子也缺乏情感交流。他們為什麼無法忍受失敗、忍受平凡,因為他們害怕停下來與自己內心交流。

【寫在結尾】
有一個笑話,說一個男人去看醫生,說他很沮喪。
醫生說療法很簡單,「偉大的小丑帕格里亞齊來了,去看他的表演吧,那樣能讓你振作起來的」。
那男人突然大哭,「但是醫生」他說,「我就是帕格里亞齊。」

也許你讀的有些悲觀了。那麼看看另一篇吧,問題四萬四,辦法八萬八,辦法總是比問題多。
延伸閱讀:很多人肯定要問:解決之道是什麼?可以參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616040/answer/48840660下我的回答
————————————
來些科學理論依據:
實驗證明兒童早期依戀類型具有穩定性。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發展了一個著名的方法「陌生人情境」將幼兒和學步期兒童分為四類。

安全型兒童才在主要養育者在場時很樂意進行探索活動,會因出現陌生人而產生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受到悲傷,當照顧者短暫離開後又回來時,兒童會迅速尋求和照顧者接觸,而重獲接觸便可以讓兒童安心。從兒童會重新開始探索和遊戲的角度來看,這種從過激的紊亂狀態中恢復是平穩和完全的。

焦慮迴避型 | 分開並不會使他們那麼焦慮,但當照看者返回時,不會自發地尋求親近,有些幼兒並不表現出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偏愛。

焦慮抵抗型 | 當照顧者離開時傾向於高度煩惱,並且表現出比較少探索和遊戲,但重聚時不能很快平靜,表現出掙扎,僵硬,繼續哭鬧或生悶氣。照顧者的在場和安慰的嘗試並不能使他們安心,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似乎干擾了他們通過親近獲得安慰。

這兩種不安全型呈現出過分防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來處理情緒激動和矛盾,因為他們似乎不確定照顧者是否會承擔調整他們情緒激動的工作(Main Weston, 1981; Sroufe, 1990)。

紊亂困惑型 | 第四組幼兒則呈現出一系列不定向的行為反應,給人一種紊亂和不定向的印象(Main Solomon, 1990)。幼兒呈現出冷漠的,興奮的,不安的,即便是照料者在場都想從情境中逃離的願望,被稱為紊亂困惑型。

普遍認為依戀類型相關的行為基礎於兒童採用的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因為情緒調節主要通過兒童的主要養育者的幫助得以獲取,兒童的策略無疑就是照顧者對其行為的反射

安全型兒童的行為 | 基礎於和同調的照顧者正向的互動,養育者很少過於情緒喚起,並且能夠幫助兒童從自發出現的紊亂的情緒反應中重新平靜下來。因此,他們能夠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整合,負性的情緒被幼兒當成是溝通的功能而不是危險(Grossman et al., 1986; Sroufe, 1979, 1996)。

相反,我們推測,由於照顧者的人際和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兒童的忽視,甚至怨恨,焦慮迴避型依戀兒童的情緒激動並沒有被照顧者平復。同樣地,如果兒童被過分侵入的養育方式過分激起,他們也會過於調整自己的情感,並從可能會激起其情緒的情景中逃離。

焦慮抵抗型兒童則調節不足,他們加強苦惱的表達可能是為了努力引起預期的照顧者回應。這些兒童對威脅的感受逾限很低,會變得過分專著於同照顧者保持接觸,但當接觸來臨時卻又顯得很挫折(Sroufe, 1996)。

普遍認為紊亂困惑型的照顧者既產生恐懼,又提供安慰,因此,依戀行為系統產生了強烈衝突的動機。並不奇怪,嚴重忽視,身體或性虐待經常和這種類型相伴隨(Cicchetti Beeghly, 1987; Main Hesse 1990)。


對陌生情景試驗中的兒童的跟進縱向研究:對青春期和年輕成人的AAI( 成人依戀訪談)研究戲劇性地呈現了依戀的穩定性(Georgeet al., 1985)。AAI詢問被試童年的依戀關係和對其現在的意義。這個實驗依據Main Goldwyn (1994)的評分系統打分,這個系統將個體分為安全自治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專著型,或由於喪失或創傷導致的未解決不定向型,分類根據他們對早期經驗的敘述的結構化的特性。(自治的個體清楚地評價依戀關係,把依戀關係看成是極其重要的,不安全的個體則不能很好地整合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和經驗對他們的意義。迴避型的人否認和貶低早期的關係,專著型個體在他們現在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里傾向於困惑,生氣和被動。兩個研究(Hamilton, 1994; Waters, et al., 1995)顯示幼兒和成人依戀類型分類68-75%的相關。這證明了依戀類型在整個生命期間的明顯的穩定性。用其他的成人依戀的測量方法也有相似的發現(Hazan Zeifman, 1994)


有更多的證據顯示,依戀關係可能在困難和剝奪的跨代轉移上有重要作用安全型個體的小孩和他們有安全依戀的是其他類型的3到4倍(van Ijzendoorn, 1995)。甚至,在兒童出生前就對父母依戀類型進行的評估的預測性研究中,結果也是如此 (Benoit Parker, 1994; Fonagy et al.,1991; Radojevic, 1992; Steele et al., 1996; Ward Carlson,1995) 。這些發現強調了養育質量在兒童依戀類型上的重要性。我們實驗室的這些發現說明:除了氣質,以及像經驗,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精神病理,人格這些情景性因素,父母養育的依戀類型也有預測作用(Steele, Steele Fonagy,準備中)。至於說到依戀類型和人格障礙的聯繫,我們可以預期在幼兒安全感的決定因素和犯罪行為的長期預測因素有廣泛的重疊。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由於童年缺少父愛,會導致成年後缺乏安全感、喜歡大叔型的成熟男人。希望可以從男友身上找到被寵愛的溫暖。我也有類似的經歷,但事實證明任何愛情都無法代替父愛,人最大的遺憾是沒有遺憾,不如將痛苦翻篇兒,將遺憾留給過去。


非常感謝給我評論的人,恩心裡特別暖,就勇敢的取匿了,如果還想聽得我就再說一點經歷。感謝善良的人
我不是來說怎麼解決的,我就說說缺愛對我造成的影響吧。
目前是一名高二學生,十七歲,女。因為知乎用的本名就匿了,不想任何人知道吧我的過去吧。
小時候剛出生,我父親因為我是個女兒就不想要我。在我媽懷孕的時候說「你生個兒子就是皇帝,生個女兒就是奴隸。」
後來我出生了,很不幸,是個女兒。我爸當時差點沒把我摔死在醫院。
爺爺奶奶因為我是唯一的孫女,小時候應該對我還不錯吧,模模糊糊記得。我唯一記得的,是我每次去我爸爸那(不在同一個地域)我的爺爺奶奶都會叫我留在那邊不要走,開各種條件讓我留下吧。然後說我媽如何不好,我外婆如何不好。
說說我媽吧,我媽和我爸是因為一夜情還是談戀愛意外懷孕我到現在確實都不清楚。只知道確實當時是因為我媽懷孕了所以我外婆外公爺爺奶奶才非要他們結婚的。後來又聽說是原因是因為我媽有先天性心臟病不可以人流(98年)
還聽說我媽被我爸打過,坐月子的時候不給她補品吃之類的。不過我距上次見過我爸十多年後再見面,他也承認確實打過我媽,不過說得很好聽「兩口子吵架難免動手」(這個一會說我15年後再見他的事情)
我媽在懷我的時候,曾經想盡辦法流掉我。肚子撞牆,跳樓梯什麼的,這些事有次在我小姨的店裡,一個說是媽媽老朋友的叔叔給我說的,當時就我姨爹和我在還有一些客人做美甲,可能是陪他老婆來的吧,當時姨爹挺生氣的一直說「不要給孩子說這些。」所以這些事應該是真的
我媽拿我騙過錢,我兩歲之前一直住在我爸那邊,兩歲的時候突然拉肚子,很嚴重,外婆說我拉得眼睛都快瞎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拉肚子會快瞎了?可能很嚴重?)總之就是說我快死了,叫我媽接回去,我媽就接回去了。後來一直都和我媽我外婆住在一起,把我養的白白胖胖的,現在還是個死胖子。
不過小時候很瘦,是因為我四年級患心肌炎才胖起來。我心肌炎住院的時候,記得好像一個星期就要幾千塊錢吧,家裡負擔挺重的,那時候覺得自己很累贅也不想活了。外婆小姨打電話給我爸爸那邊說我生病了,那邊不信,說又是騙錢。我媽就說『』哎呀那邊沒良心的就是不想管。『』我小姨說「明明是你自己曾經拿彩兒(小名)騙過她們錢。」我媽就啞口無言不說話了。
關於我十五年後見到我父親,是我與閨密一起去父親所在的地方旅行,我閨蜜父親也是那邊人,所以就去她爺爺奶奶家小住。去之前,我聯繫他了。說真的,我恨他。但是也想他。我雖沒感受過父愛,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哈哈,小時候最羨慕的就是朋友父親的大手包著朋友的小拳頭這樣牽著走。感覺挺奇怪的哈,但是這種被包在掌心的安全感,我一直很渴望,後來談戀愛的時候也會要求男朋友這樣,只是他們都不知道原因罷了。
見到我父親那天,我穿著淘寶上買的46包郵的一件雪紡衫,一條普通的短牛仔褲,一雙260塊的高仿,坐上了他價值一百萬的寶馬車。什麼型號我不知道,價格是爺爺奶奶提到的。從車中間上面那個鏡子看到他一點吧,戴個眼鏡,很胖,啤酒肚。我覺得不像,因為家裡的照片他很瘦也沒有戴眼鏡。所以我的感覺就是連叔叔都叫不出口,根本是個陌生人。那幾天就到處帶我和閨密吃,玩吧。期間去過一次大爹家。獨棟別墅,媽的別墅里還有升降電梯!!!還有一個獨立的畫室!!那個畫室上面是玻璃那種,很高!天啦陽光灑進來真的美到不行。不過那幾天我除了感受有錢人的生活以外,也就沒有別的了。我的父親並沒有像我想的一樣討好我。也沒有找我談過,還是我去找他說的。哎反正就這樣吧,剛回來的時候給我打過兩次電話,後來就沒有聯繫我了。
我現在的家並不貧困。小資,只是還沒到我可以隨意穿幾百一件的衣服幾百一雙的鞋子吧。反正家裡最困難的時候是我初三,每天中午走二十分鐘回家吃飯,有次實在是體訓被留下得太晚回不了家,又沒錢,就去附近的大超市蹭試吃吃飽了。
我們家吃飯,從來不會一起吃。不會說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的,從來都是誰餓了誰就吃。除夕家裡四個人五菜一湯,吃了二十分鐘。平時都是各自單獨吃,五分鐘十分鐘吧。反正家裡人不怎麼交流,也不互相關心。我媽回家玩手機,我外婆用電腦看連續劇,我外公看電視,我回房間。我嘗試過坐在客廳和她們說話,但是她們都不怎麼搭理我吧,就是嗯嗯哦哦呵呵哈哈哈哈。
還有一些如果有人願意聽我就繼續說吧。
經歷暫時寫到這裡
缺愛,讓我喜歡出風頭,喜歡生病,喜歡自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
缺愛,讓我敏感,多疑,卑微,如狗一樣活著。搖尾巴討好所有人。只是我是那種令人嫌棄的狗吧。
缺愛,讓我情緒化。常常情緒低落,崩潰,玻璃心。
缺愛,讓我很想死。
沒有愛我覺得我活不下去。
另,附上昨日在空間發表的一小短話。
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於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滿是懷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盪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可以駐足的地方。我知道我如洪水猛獸,所以所有人都對我避之不及。都離開我就好,我確實沒什麼好的值得你們留下。沒關係,我希望我能早早結束我的這一生,雖然我現在還不敢死。
前面一段出自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缺愛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情況說不上也題主誰更慘吧 畢竟這種事也沒啥可比性
我的父母從小就離婚了 此前在我的記憶中他們相處時大多數情況都是爭吵打架
之後我都是和我母親共同生活 她很愛我 但是不得不說她的教育方式和情緒控制能力太差了
所以我的童年幾乎沒有感受到任何來自外界的愛
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
我對來自他人的好意會變得格外重視 舉個例子 如果別人隨手給我一個蘋果 哪怕他有很多很多蘋果 真的就是隨手給我 我也會覺得對方是天大的好人 無比的感動 在心裡無限的誇大對方 同樣 在戀愛中也會猶豫不決 糾結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 無法拒絕別人 根本做不出理所當然的姿態 即使真的就是理所當然啊
當然 也會變得特別玻璃心 甚至到現在我都改不了想太多的毛病
聊天中別人突然有陣子沒回我 我就開始想 是不是哪我說錯了 對方是不是很討厭我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缺愛 真的會對人的性格造成極大的影響
大概就是極度的貶低自己和在乎外界的評價


會。這是人類自我保護的自然機制。
控制好,努力轉化為正向力量。
順便灌勺雞湯:如果你一直在堅持,老天會把欠你的還給你的。
原因是,控制並轉化為正向力量,是最優選擇。憤世嫉俗於事無補,還會讓情況更糟。
來,幹了這碗熱翔,讓世界充滿愛。
加油。


會 很大程度造就了我現在的性格

我發現會有兩個極端1是嫉妒不信任男人 討厭厭惡男性 2缺愛 極度渴望被關愛 不懂得分辨好壞 別人的一點點好會被自己無限放大
很不幸我是第二種 別人對我正常的問候都能讓我受寵若驚 異性的更是容易讓我動心 以為那就是喜歡 想要報答別人的好 以為那就是無私的付出以為是愛。吃了很多交淺言深的虧 出了問題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即使我明明什麼都沒做…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 冰塊握久了,再沖涼水也會覺得暖。


會啊,很敏感,心理脆弱,容易因為一點點事情就想很多,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遲鈍的樣子,心裡明明就很在意,卻總是一副無所謂、不重要的態度,只因為害怕傷害。而且,極度的沒有安全感,高傲又自卑。


我的情況貌似比較嚴重。我是一周歲就被送到外婆那裡去了,外公對我很好(但是不可能每天都陪著我),但是外婆的老思想很嚴重。我不會與人相處,把握不好分寸。不會給人說軟話,不會對大人撒嬌。曾經很重視友情,但是第一次真心付出,別人卻不屑一顧,之後就再也無法對一個人掏心掏肺的好了。換句話說我很在乎別人對我的付出是否給予回報,我認為付出了就應該有收穫。現在對於親情友情看的很淡,不會主動去付出,但是別人一分好,我就很想還給別人。敏感多疑,對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很敏感,常常會根據別人的一個舉動一句話有很多想法(經常往壞的方面想,思想不積極)。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個很冷血的人,但是我知道我是一個需要很多愛的人。但是沒有,或是有,但是不夠;或者順便,但是不行。如此驕傲敏感的我順便的愛、或是不能全心全意的愛,我怎麼會要?


還是匿名吧。釋放一點負能量。
我尚在襁褓中,離婚的媽媽經人介紹嫁給喪偶帶一子的爸爸。
這一切我長大成人後才被證實,在青春期也曾有證據指向這個事實,然而並沒有勇氣去問,又故意淡化,所以差點就忘了。
缺愛這個詞,矯情又無奈。
人生百態,有苦有甜。
我在奶奶家每天聽到的沒有關心的話,只有冷嘲熱諷。當年物資不比現在,雞蛋也是難得吧。雞蛋,水果,零食,奶奶會在我不在的時候給哥哥和叔叔吃。還有爺爺姑姑們的冷嘲熱諷。
我經常奢望某天我媽會不上班,所以幼兒園和小學放學,雖然我比高年級的哥哥放學早,還是要繞遠路回家看看大院門上的大鎖才死心,淚眼汪汪的去奶奶家吃「嗟來之食」。我之所以會用這個詞,因為爺爺會在飯桌上反覆強調,吃的是我叔叔的飯。當時的叔叔還是初中生,十多歲的半大小子。還不允許我說我家是我家,說是『那邊』,說錯了就會被上課,教育我,我家的房子是他建的,也是他的,而我的爺爺奶奶家,我爸爸的爸媽家,是我叔叔一個未成年人的。這個強盜邏輯我至今不明。因此,我在奶奶家的生活是寄人籬下,吃的飯是嗟來之食。
好在我家四世同堂,我的老爺爺,老太太是一對特別慈愛的老人。所以在媽媽上白班的時候,我大部分時間是可以跑去他們家玩,吃飯。會有各種零食。雖然老規矩很多,但是得到的照顧會真的很多。我一般很乖,不亂跑,出去玩會跟大人說。但是我不在她眼前了,她就會吆喝我的小名。老房子都帶梯子可以上房,每次我們小孩子上房,她都盯著我們,我們想在梯子上面玩是不被允許的,怕玩的忘我摔下來。我沒有姥姥,而且姥爺在世也是個很粗枝大葉的人。老爺爺,老太太的關愛於我也算是彌補吧。
媽媽下崗後,哥哥回我們家,媽媽對哥哥付出很多,而且想要得到一個已經上小學的孩子的心也並不容易。長大之後當然理解,但是當年有一段時間發生了一些事讓我覺得被拋棄,被背叛,被忽略。
媽媽在我有了妹妹的時候突然對我嚴苛而暴戾,每每我不讓她滿意,她的話語變得尖酸刻薄而不可理喻,這樣時光有十年,知道我上大學。
那麼我長大的經歷,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在最天真爛漫的童年,最需要母愛關懷的時段,媽媽上班,我體會寄人籬下。
以為媽媽下崗迎來自己春天的時候,換來的是媽媽對哥哥的關愛和對我的忽略。
終於一切如常的時候,我有了妹妹,並且得到媽媽暴風驟雨般的關愛。
我一點都不恨她,我很心疼她。
我當然也很心疼這麼長大的自己。
我沒有提到爸爸,對吧。
我小時候會在早上騎到爸爸身上騎大馬。
我不想跟著奶奶睡,爸爸也曾經在媽媽夜班的時候背我回家。
我初中上的私立寄宿中學。
高中上的是號稱貴族學校的教學條件很好的市區高中。
跟同齡人比,爸爸對我的付出很多很多。我也很努力。
但是當我知道關於身世的事情之後,很多別的事情也都知道了。
現在的我,很矛盾。
在這個家庭,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天性。爸爸的,媽媽的,爺爺奶奶的,和我的,天性。
我誰都不能怪。


會的。
會很敏感。
我們家有三個孩子,我是女孩,我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三個孩子的家庭中夾在中間的孩子是最難受的。因為姐姐是老大,早幾年出生,所以得到的關注會比較大。而我媽呢和我外婆一樣比較重男輕女,特別寵愛我弟弟。身為老二的我大概就是家裡最缺愛的。我還記得很清楚從小我求我媽媽買的東西,她都不會答應,而只要我弟弟一撒潑任性,我媽就會招架不住,就算省錢也要省出來買東西給他。而我每次問她為什麼這樣的時候,她總是會說,弟弟是男孩,而且弟弟還小,不懂事,你就讓著他點(其實我弟只比我小1歲,而且我覺得憑什麼男孩不懂事就正常,女孩就一定要懂事?) 同時我媽脾氣不好,經常喜歡罵人,有時候為了我弟說出來的話真的很傷人。雖然長大後我比我弟有出息多,我媽也開始經常說我如何如何好,比弟弟有出息,但是其實這些誇獎的話我一點都不想聽,因為我知道在她心目中我弟無論犯了多大的錯,闖了多大的禍,她最愛的還是他。
所以正是小時候缺愛,我長大後經常沒有自信,很敏感,談戀愛的時候特別依賴對方,前任還說我好愛發脾氣,可事實是其實在朋友眼中我是脾氣好到不行的人,大概只有談戀愛的時候才會這樣,這其實也是缺愛的後果,太把對方當作依靠。
還有,也像其他人回答的一樣,看個電影啥的也很容易傷感,會胡思亂想,生活中哭點特別低(也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哭太少- -), 總之,總是容易觸到自己敏感的神經,這些也是前男友們所不能理解和承受的,我也從來沒有告訴過他們。


既敏感又自卑

由於從小就在寄宿學校生活,所以父母方面的愛得到的真的很少很少。
在我印象中,母親是一位嚴厲的對我要求很高的嚴母。而父親呢,就是一位話不多凡事都很順從我母親的人。

從小學開始一直到現在,都很喜歡不在家裡的時候。感覺家的代名詞就是規矩


我一個表姐就是極度缺愛,她現在已經40多歲了,前年跟她一起去鄉下看望她媽媽,回程路上她跟我說起一些心事,其中有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她說:一直到現在,還在學習並努力給自己療傷。

但從她最近兩年的生活來看,她雖然在努力這麼做了,還是能感覺出她很多不好情緒和想法。

從她身世說起,她父母的婚姻在她六七歲的時候結束,她跟了媽媽,還有個妹妹,跟著爸爸,後來媽媽改嫁,那個年代離婚是很不被人接受的,她媽媽改嫁去了很偏遠的村子,90年代去她媽媽家,要坐車,坐船,再走山路一小時,2017年還沒有修路。媽媽改嫁,她留在外婆家,外公生病而後去世,外婆家那時候持續了十幾年的窮困潦倒,好在家裡四個舅舅都對她不錯,但畢竟不是親生父母,不得不承認那就是寄人籬下。經歷中的痛苦太多,三千字也說不完,從她大學畢業工作後說起,從農村出來的孩子考上大學非常不容易,畢業後也得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類似老師醫生這樣的,在單位里交了男朋友,是同事,家裡長輩都不看好,但她急於獨立,想要脫離寄人籬下的狀況,不顧反對結婚,後來不過五年就離婚了,離婚的事不敢跟家裡說,怕家裡人去鬧事,更怕家裡人說她當年不聽勸,只在一切手續辦妥後才告知家裡,後來更是漸漸疏遠家人。一年後她再婚,家裡對她丈夫家一無所有,婚後也很少往來,兩三年後,家裡才從別人口中知道,她現任丈夫有精神病史,但家裡父母很能幹,有錢。現在,她的女兒已經七八歲了,丈夫病情偶有反覆,不好的時候就要去精神病院住院治療,但是從來不跟家裡說。

她的妹妹跟她爸爸回了奶奶家,後來爸爸再婚,生了兒子,妹妹在家裡彆扭,十五六歲就跟著叔叔去國外打工了。

還有一個妹妹,是她媽媽再婚後生的,也是很典型的重組家庭子女,自卑,過於在意外表,患得患失,戀愛的時候很容易一頭栽進去,常常都是被欺騙感情的一方

尤其是大表姐,看見她掙扎得很辛苦,但自卑又自傲的心理總在影響她的選擇,對親人的關心又渴望又抗拒,最終漸漸地脫離親人

小時候,長輩多會說大表姐是個好榜樣,但現在長輩們都會說別像大表姐一樣讓大人擔心



會害怕得到 更害怕失去
怕自己不值得被愛 更害怕不知道什麼是愛 如何去愛


會。看個愛情電影會黯然神傷好久好久。


缺愛會的。因為親身經歷。對任何事都很敏感。做什麼都害怕。害怕跟人交流。


會,
所以自己堅強獨立起來!


會,但個人覺得也會變其他情況


反正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不麻煩別人 自己忍著


推薦閱讀:

如何跟迴避型依戀女友相處??
這樣的感情,我該去挽回嗎?
她到底是不是在騙我?
說說那些你曾經以為能感動別人結果只是感動了自己的故事吧?
我喜歡一女生,目前沒男朋友,但有喜歡的男生,但是我對她表示喜歡,她並不反對我對她好,她是拿我當備胎么?

TAG:感情 | 心理 | 自強 | 安慰 | 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