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的最後,少平為什麼要返回銅城?
小說的前面部分,少平一直在努力要留在黃原,哪怕只是黃原邊上的一個小小的戶口都很重視,但是最後有機會留在城裡,他卻返回礦上,一直沒想明白是為什麼?
最近剛看完這本小說,路遙史詩般的記錄真實生活的能力確實不能看做平凡,小說語言上平淡但不乏味,訴述上平實但不平白,是一本需要靜心細品、融入小說時代背景才可以體味的小說。少平之所以要離開城市、離開金秀回到礦區,主要是情感方面的原因:
1、情感的周折。少平一直將金秀當妹妹看待,如今身份的轉化缺乏長期感情的鋪墊,從少時相識,親如兄妹變為戀人,一時無法接受。作者又提起少平戀情的歷史,初戀郝紅梅,但和顧養民好上了。郝紅梅和顧分了,顧又愛上了金秀,但金秀又是愛少平的。這種情感上的轉折,不如和田曉霞那般炙熱,貌似有宿命一般,使得少平更無法得到感情上的解脫。
2、身份的代溝。少平在和曉霞戀愛時,雖然曉霞不在意他的身份(從教師到城市散工再到挖煤工人),但他自己確實非常糾結這一點。心中的自卑情結一直是無法放下的。如今金秀已經是醫學院大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和前途。出於責任心,少平不能和金秀在一起,怕連累她。
3、身體的「殘疾"。少平礦難毀容之事,給他帶來了心理上的嚴重創傷,也許只有銅城那塊熟悉的地方,他的師母,他的礦友才不會對他另眼相看,給他一種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但如果和金秀生活在城市中,不僅要面對更多世俗的偏見,他內心也覺得,一個毀容的人和一個美麗的金秀在一起,是暴殄天物。或許,回到銅城,回到師母哪裡,是一個更理想的歸屬。
以前看的《平凡的世界》,少平回去 和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主角1900選擇一輩子在海上有共同之處。就像那個鋼琴師說的, 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並不是無限的。 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 我喜歡那樣,我應付得來 。走過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 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 。最後,他說, 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香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得樂章。 他在桐城可以無拘無束的生活著,可以應付得來!
少平農名出身,看慣了的是農民的自私自利,中國農民自身是有很多劣根性的,從吃大鍋飯的時候的大家不積極做事,到改革後的自私自利,路遙都有深刻的描繪!所以少平極力想擺脫這樣的身份去做一名工人,也不難想像他一心要去外面闖一闖弄一個城市戶口啊,在他看來,工人是高尚的,是奉獻的,有價值的!
我個人認為,少安弘揚的恰恰是當下時代人們最追求的東西:成功,能力,事業!而的少平,弘揚的是當下最缺少的:奉獻,高尚,善良!
少平通過妹妹的男朋友最終還是可以去大城市擺脫礦工那苦難而危險的生活,少平也可以選擇和金秀一起過日子,但是他都沒有選擇?為什麼,不是因為自卑,正是因為沒有人能夠像田曉霞那樣理解他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就像有一次少平做火車,他心裡想火車要是沒有煤礦怎麼能動的了呢?!職業成就感和價值感油然而生,是啊,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少平為什麼要選擇煤礦工人呢?因為他的勞動有價值啊!實際上回到現實,旁人和火車檢票員投來的是鄙夷和嫌棄的目光,你說煤礦工人這種職業在世人眼裡地位能有多高呢?!後來,少平索性以工人粗俗般的吐痰形式報復性的加深世人對他的鄙夷。少平啊,其實他是不需要人來理解的!
最後想起來路遙書的開篇,謹以此書獻給我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這是路遙的境界,也是少平的境界!
初一上學期看的,到現在也快到十五年了,憑回憶談談
解碼《平凡的世界》的關鍵在於平凡二字,孫少平和孫少安兩人來自這篇廣袤的土地上,有著黃土高坡的特質,他們以不同的人生軌跡回應著平凡二字。這是全文的母題,路遙先生在筆下處處回應著這個母題。
在孫少平和孫少安身上集中體現了平凡的世界裡面平凡的人的對待愛情的矛盾之處。
哥哥孫少安在事業上勵精圖治,兩夫妻常常在裸睡前商討著生意該當如何發展,看上去野心很不一樣,然而我們看看他面對愛情的態度是迴避的,他不敢直面真愛,他不敢高攀,他認為自己配不起,他選擇了逃避。他去找了一個黑妞回來做老婆。這是平凡的人的愛情方式。
弟弟孫少平是小說傾力描述的,他的志向不大,想像空間卻不小,甚至可以遙望星空談論一下UFO,在愛情上也不後於人。
孫少平受傷後,經過治療,臉上有了好大一條傷疤,可是有個MM,在城裡的MM一如既往地愛他。他知道他一無所有,現在連帥氣的臉也被破壞了,MM愛他,他心裡實在過意不去。
在這個問題上,他採取了與哥哥一樣的做法,那就是逃避,回到礦上去,不呆在城市裡。他心裡的算盤是讓時間來沖淡這一切吧。
孫少平是平凡的,此舉又是不平凡的,這樣就很好地回應了母題。1.天性——勞動。文中不止一次說孫少平用勞動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用身體的麻痹對抗失戀等問題的精神侵蝕,用身體的勞累體會他看來的書籍中與他相隔甚遠,本質相同的生活真諦。勞動是庄稼人骨子裡不安分的體現,但也同時是他的宿命,他沒有紮實的文憑,是知識分子中的野路子,但是對生活深刻的理解,逐漸讓他正視自己粗鄙的職業,也不吝嗇對用知識創造價值的人(蘭香,金秀,養民等為代表的城市知識青年)投來贊語的目光,所以在他眼裡,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只不過是一種各人創造自己價值的不同途徑,同樣都是光彩的人生,因為在他少年的時候面對養民不告狀金波找茬的事情中就領悟到,平凡不等於平庸,再平凡的事也可以體現不平凡的人格來(書中寫了)。
2.出身——農民中的野路子的知識分子。他對生活的理解深刻,但思想再不凡,沒有上大學,沒有一技傍身,靠什麼活?只能賣力氣!這裡可以對比兩個人,一個是他妹妹蘭香,一個是杜麗麗(估計很少人會想到她)。蘭香繼承了孫家濃厚的家族觀念,小小年紀幫家人減輕負擔,但她是幸運的,高中是正經學下來的,不像少平那兒會天天搞活動分心,她考上了重點大學後,知識開闊舉止瀟洒,毫無農村丫頭的小家子氣,還談了家世學識頗好的男朋友,這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跟少平相比她是正兒八經的高級知識分子。而杜麗麗呢,自命不凡,追求玩味的生活,一心想用浪漫主義洗盡平凡,最後走在道德邊緣而無法自拔,想要不平凡的生活,本質上是對生活的認知處於混沌狀態——她不知道她到底要什麼,所以她又愛那個痞性不羈詩人又愛自己平凡的丈夫。所以孫少平擁有了孫家一貫的天資,和追求人生卻不斷自知自省的品格,但他沒趕上蘭香的時代,卻又比杜麗麗懂得什麼叫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所以他即使擁有思想和追求這兩個特性,卻被「生活的出路」堵得死死的,一個思想不凡的少年,卻沒有技術,沒有文憑,他該通過什麼手段證明自己的價值?他想通過勞動(嚴格意義來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升華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倘若留在城市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和工作應酬中,就好像雙腳離開了地面,他會不適應的,他樸素的生活就是他的歸宿。
3.結局的意義。孫少平,思想不凡的人,選擇了常人眼裡最平凡的生活,我想這樣的結局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平凡而不平庸的生活中建立思考,思索我們生活的意義。
路遙這部《平凡的世界》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作為一個陝北人,我很喜歡這部作品,孫少平和孫少安兩兄弟,我個人覺得少安更真實一些,在選擇婚姻上做了正確合理的選擇,人生道路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時代的背景。孫少平這個人多少夾雜了作者太多的理想主義,出身貧寒,卻精神富足,而且人生的境界很高,平凡卻偉大的讓我質疑。也許作者需要這個理想的人物給改革開放初雜亂的社會風氣一劑清醒劑,他代表著一種精神的宣言和吶喊。又或許是土地賦予這個青年高尚的品質,他的人生境界已然超脫了年齡和閱歷,定格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
孫少平是一個非常痴情的人,是有著典型的中國農民性格。面對許多問題都有著很樸素的看法。他能吃苦,願意在苦難中奮鬥。
桐城,是孫少平事業有一個不錯的地方,對他特別好的師傅王世才把生命都奉獻給了礦上,在那裡和許多工友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情感事件上收到了那麼大的打擊,也許桐城是一個很好的逃避的地方。那裡環境也比較封閉,出去的機會不多,有工友在一起,師母和明明也對他很好。
如果回到家鄉,看到許多以往的同鄉、同學和家人,會讓他情不自禁的想到田曉霞,這是少平不想要的。樸實的農民,樸實的想法,樸實的做法,令人感動。
也許,時間和空間會慢慢淡化這中痛苦吧。。。
從他無意識的在惠英嫂家睡了一覺,包括當他師傅還在世的時候所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那種溫暖就是少平所追求的。
他會一直閱讀提升自己,但是關於家庭的溫暖和師傅遺留下的責任,內心的天平偏向了惠英嫂和明明。他對金秀不是不喜歡,對於工作了幾年的少平,熾熱的愛情已經不是他考慮的第一位了,當然跟曉霞的離去有關係,曉霞如果在,應該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很久之前看的。記得不太清楚了。孫少平少年時還是一個自負的人,不甘於向命運低頭。但是生活中的種種挫折教會他去勇敢面對。他受到了師傅和師娘對他的恩惠。因此師傅走後他是想承擔起一些責任的。在他的世界裡,擔負起師傅一家的責任就是對師傅最好的報答。其實結局有一定的本土化影響。可能在現代人心中報恩不一定要奉獻自己。但是在陝西的農村,早期時,是會有為了報恩,或者說是一種男人的責任而承擔起那個家庭的。所以他最後和惠英嫂子在一起,是生活中最真實的結局。他的愛情在曉霞死的時候就沒了。
少平對金秀其實不是愛情,他只能把她當做妹妹來看待,跟師母也是限於對師傅的恩情,他心中只對曉霞一個人,愛情:愛了,情難了,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的,縱使是從小到大的妹妹,亦或者是恩情似海的師母。少平心中的愛情隨著曉霞的走而走了,愛情之門他已經選擇關閉,將自己永遠固封在於曉霞的點點滴滴中,選擇回銅城繼續挖煤,也是想讓自己守候著與曉霞的愛情,不被別人打擾,因為只有在銅城那篇土地上,他才能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最接近大自然,而這裡也不會對他有另眼相看。自己最終選擇終身與煤炭為伴,守候著曉霞,守候著他們的愛情。
因為作者在構建《平凡的世界》時心中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矛盾性。很明顯孫少安是作者在小說中的現實主義的化身,而孫少平則是理想主義的化身。現實主義的孫少安失去了秀蓮,當然理想主義的少平就是失去了曉霞。回銅城是一個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折中的結果。
我當時讀到此處的感受是:平凡的生活就是這樣,從哪裡來,最終還是要回到那裡去。
畫龍點睛,如果孫少平最後飛黃騰達了,就不能叫「平凡的世界「了吧
銅城是少平目前來說最好的歸宿。其一,他是個重情義的人,要為死去的師傅擔負起惠英嫂和明明這個破碎的家庭中重要的男人角色;其二,他已經毀容了,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忙碌讓自己重新振作,而黑暗的礦區生活無疑是修復他心靈傷疤的最佳場所;其三,不管那一晚他和嫂子有沒有發生什麼,少平都將承擔起對這個家庭的責任,或許他會對外宣稱娶嫂子為妻,或者只是等明明長大再離開,但這輩子他都不會對惠英嫂不尊;其四,這裡確實給了他家的感覺,或許有點像田潤生與郝紅梅的感情,男人天生的保護欲可能也影響著少平的決定。做回一名普通的礦工,而不是去省里施展他的才華,更加符合他的性格,也更加體現了小說傳達的意思—這就是一個「平凡的世界」,我們不過是芸芸眾生其中一員罷了
孫少平心中有田曉霞,他回銅礦之後,和惠英嫂子應該還是兄嫂的關係~~~
我覺得他在感情上已經離不開那個地方了吧 比如他的師母 明明還有那個傻乎乎的安師兄
少平為何要出走?為何要一面攬工一面讀書?他在尋找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煤礦生活更貼近他那找不到的結果!
當時讀的時候我也沒太弄明白。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少平他從農村出身,他有兩個世界:一是以雙水村裡人的世界。他理解父親、二爸二媽、田福堂等等的人間百態,他不抗拒他們的「自私自利」(稍有不恰)他也能夠接受他們的行為方式,因為他從小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他熱愛生他養他的土地,陪他成長陪他哭笑的鄉親們。二是因為去了石圪節公社上學後,經歷了更多的事,他的內心世界也開始慢慢發生變化……他變成了有理想的人,有追求的人,有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所以在本書中能和他在一個層次上的只有田曉霞,所以他愛她,因為她理解他,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情節是田曉霞去他幹活的工地看他,給他買了一床新被褥,留了張字條「不要見怪,不要見外」。當時覺得真心暖,作為他當時的好朋友能夠以這種的關心方式去關心他,還能考慮到他可能會想到的顧慮,留下了這樣的字條,不難以理解田曉霞才是他的soul mate.
而他來到煤礦幹活後,他遇到了溫暖熱心的師父一家。我們知道惠英嫂一直對他很好,而且有一個情節惠英嫂還去過礦里宿舍幫他收拾過,所以少平對惠英嫂是有好感的,這是其一。上面提到的soul mate田曉霞也不幸去世了,所以少平很難再愛了(有一天你會遇到這樣一個人,讓你明白,為什麼你和別人都沒有結果and有一天你會明白,如果你的生命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人,別人都會變成將就,但是我不願意將就),不是說他回到惠英嫂那裡是將就,他對惠英嫂是憐憫、同情、責任(他的師父死了,因為他生前對少平很照顧,他覺得自己理應當為之)這是其二。最後也就是金秀的突然表白,我都覺得很突兀,想必少平的驚訝程度也可想而知(除了驚訝當然還有其他),而在他留給的金秀的信中也表明了他自己想法。
綜上所述,愛的人走了,對愛他的人不想愛,還是順其自然,回到給自己熱血的煤礦,回到需要自己的惠英嫂和xx(那個小孩叫什麼忘了)身邊吧……少平就是這樣的人,性格使然,經歷使然,命運使然,很無奈。
但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世界,各個階級的各種典型小人物,不變的是人性。總之,感觸很深,喜歡路遙的文筆,很平實很感人很溫暖,感覺自己的身邊或者某個瞬間的自己都會有書中某個人的心理活動,想到這裡,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別人經歷過自己經歷的事,很溫暖,會給自己向前走的力量。
曉霞是少平的精神支柱,煤礦工作是他的經濟支柱,曉霞死了,少平的心隨著死了,他需要一個遠離噪雜的地方去慢慢治癒,那就只有大牙灣煤礦!
很真實的選擇,既是逃避,也是自我憐憫,放不下過去,或不想放下。就像人死了還要付約,是對過去 的認同,對過去的不願放下,夜深人靜時自己舔自己的傷口,人都是矯情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