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圍城》是不是沒有文化?
看了一百頁完全看不懂,剩下的很快翻完了。
.
有的時候,個人經歷也很重要。
小的時候讀《背影》,可能感觸不深。背井離鄉上大學之後再讀,可能就覺得句句寫到人心裡。
中學背《項脊軒志》,可能讀到最後那句 「今已亭亭如蓋矣」 才覺得不勝唏噓,如今看到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就已經淚流滿面了。
也許有過一次很投入的愛情,才能看懂《紅樓夢》。
讀書和生活是分不開的,用力讀書,用力生活,用讀書的所得去生活,再用生活的感受去讀書。有的時候你覺得讀某本書(特別是文學作品)沒有感覺,也許是因為你的人生還沒有到哪個階段。不用著急,等一等,過一年兩年再重新翻一翻,感悟就會不一樣。
即使你覺得完全能夠理解的書,過兩年再讀,感受也是不一樣的。錢鍾書本人多年後再看《圍城》,他的反應是 「駭且笑」 。好的作品常讀常新,這才是書籍的魅力所在。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
引用楊絳說過的一句話: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實是讀不懂書的。
「不喜歡」「不欣賞」可以,「看不懂」可能是另一回事。我猜測你不太熟悉民國時期使用的語言。我高一看《圍城》,挺喜歡。小學的時候就讀過一本辭海那麼厚的《現代散文鑒賞辭典》,基本都是民國作家作品;又有一套現代名家作品集(郁達夫、許地山、蕭紅等,每人一本),反反覆復看過許多遍。這些書一開始看的時候,也會覺得這人怎麼這樣說話啊……人沒有生下來就有文化的,都是慢慢學的。
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本身就是個很無聊的判斷。但是有一種人網上很常見。一邊說自己「沒文化」,一邊又擺出高姿態說:那些東西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差沒說「說它們好的人恐怕也不懂,只是在裝逼。」其實是心裡發虛,期待其他人安慰「你不是沒文化」,然後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學習。小說以方鴻漸的歸國之路開頭。
方,有剛剛、才的意思。
鴻漸,出自《易經·漸》:「初六,鴻漸於干...六二,鴻漸於磐...九三,鴻漸於陸...六四,鴻漸於木...九五,鴻漸於陵」,以鳥兒位置的逐漸降低、近於地面,喻娶妻(「吾妻來歸」),引申為仕進。
方鴻漸,直譯就是「剛回來」。主人公的名字就很直白地告訴讀者,他剛剛留洋歸來,這用的是「鴻漸」的本意。他回國找工作,也算是一種仕途上的努力,用的則是「鴻漸」的引申義。
《圍城》的結構情節並無特別出彩之處,亮點大半在用典,小半在比喻。所以能讀懂的人,一定有相當的閱讀量。讀不懂,也不能說是「沒有文化」,畢竟錢鍾書讀的書比正常人多太多了。
這裡附帶貼一個聽老師講的故事,關於錢鍾書的閱讀量的。
這位老師是北大出身,讀書期間有一個超級愛看書的同學,該同學無數不讀,而且專挑冷門、大部頭的書讀。讀到後來,發現絕大多數書的借書單在他之前上只有一個名字,寫得太潦草,看不清。該生彷彿遇到了競爭對手,奮發苦讀,勵志要讀到那個XXX沒有讀過的書。然並卵。
後來,那個學生偶然得知那個潦草的簽名寫的是「錢鍾書」。。。所以不要因為看不懂《圍城》覺得自己沒文化。。。上初一時,大三的舅舅送我一本破舊的《圍城》,前幾頁是舅舅紅色鋼筆水寫的《雨霖鈴》。
舅舅跟我打賭:我若初中畢業看完這本書,他便答應我一個請求。
沒錯,我輸了。。
現在我上大學了,再看了幾遍,別有韻味。
我是不相信有人看不懂《圍城》的,那就是個故事,能有什麼看不懂的?真看不懂的話是智商問題,或者有什麼閱讀障礙之類的。我看《圍城》是在初中,一個鄉下中學的傻小子,什麼文化也沒有,閱讀不成問題啊,識字就能看。
所以,別矯情,就說「不喜歡」「不覺得它有什麼好」「不明白你們爲什麼都說它好」,或者最經典的——「不懂欣賞」。
而你不喜歡它就很正常了。我是說你不喜歡《圍城》很正常。只是那個「大同小異」很要命,這是麻木,很可怕。
我想你最好還是說說,你喜歡什麼,或者用你的話說,「看得懂」什麼,這樣比較能說明你出了什麼問題,別人也好幫助你——雖然你似乎不覺得自己需要幫助。我21歲
小學六年級看了《圍城》,不過我不懂錢鍾書的幽默, 囫圇而看主要情節,8年過去我依然記得其中主要情節和一些精妙細節,因為讀得認真,小說的內容在我心中紮下了種子。
8年後重讀《圍城》,讀得更認真仔細,慢下來後很多精妙又刻薄的妙語讀得拍案叫絕,更深入得體會到了《圍城》的妙處。
我不認為讀不懂《圍城》是「沒有文化」。或許只是你內心深處是排斥的罷了,先入為主的判斷認為「感覺文學作品都是作者通讀了各類書籍,把自己的思想以文學作品的形式留下來,大部分都大同小異」,然後覺得文學作品是」二手貨「。
同意@陳章魚所說的個人經歷很重要,根基於個人經歷的生活體驗,加以演繹並用豐富的表達能力,
能產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但錢鍾書的《圍城》不一樣,作為留學經歷,並讀了大量書籍的錢鍾書,他產出的文字不僅包含個人經歷,更有他的大量閱讀體驗中的精華。
讀不懂一方面是心態問題,浮躁,淺嘗輒止。
另一方面是不了解,一是不了解民國時代背景,留學生的留學情況,晚晴民初江浙大家族的情況,抗戰時的中低層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二是不了解中外典籍中的一些基礎內容。那麼,不妨,先給自己的基礎知識補補課,當年回過頭來再讀《圍城》時一定有更深入、不一樣的體驗。
以下為補充
————————————————————————————-
我是這樣認為的,我之所以舉我小學讀《圍城》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對於很多好的文學作品而言,它不在乎基礎知識的多少,因為即使在准入門檻很高的情況下,依然是可以津津有味地讀個大概,而不至於半道而放棄。
沒讀完全書,不可侈談看不懂。
另外,不了解≠沒文化。對於19世紀的俄國背景不了解,並不妨礙我讀《戰爭與和平》,但無法說我不了解就是「沒文化」。
我認為題主談到「沒文化」,或許是認為自己學歷低、閱讀量少,而傾向於認為自己「沒文化」。很顯然,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以此作為借口、擋箭牌,認為自己讀不下去《圍城》理所當然。然而事實上我認為原因一更為關鍵。原因二的掌握其實是對讀完來說的「沒有借口」。講的迂腐一些的話,文化人才比較喜歡《圍城》,覺得它有趣,或者諷刺得過癮。
因此也可以說「不喜歡圍城,或者不理解它的魅力所在的,大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人」。
但是這完全不同於我們平時所說的「沒文化」,因為「沒文化」這個詞現在專用於人身攻擊,並不是一個描述人的特質的詞。
看不懂就看第二遍,直到發現作者的幽默,你就算看懂了。
恕我直言,比起文化素養,您恐怕更缺乏嚴謹的科學思維。
您對中外文學作品不感興趣,連<圍城>都讀不下去,我很好奇您如何有自信得出結論"文學作品都是作者通讀了各類書籍,把自己的思想以文學作品的形式留下來,大部分都大同小異"?
這不科學!
《圍城》錢鍾書
說來慚愧,說來淺薄,到現在才讀《圍城》。
錢鍾書說:「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
說實話,我跟題主一樣看不懂。就我現在淺薄的閱歷來看,很難得出什麼有用的讀書感悟。但無奈我給自己訂下了「看完一本書就要寫讀書感悟」的契約。所以敢在這裡寫一篇小學生作文,或許算是幼兒園水準,誰知道呢。
好的作品當然逃不開人性與生活。
就人性來說,方鴻漸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樣,懦弱虛榮渾渾噩噩。
就生活來說,方鴻漸也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樣,事業無成感情失敗。
所以說,方鴻漸身上有大多數人的影子。看到他的故事,一開始我們會發笑。笑他怎麼那麼傻,笑他怎麼那也不爭氣,笑他怎麼那麼在意那無所謂的面子,笑他怎麼那麼不會算計人生,笑他怎麼那麼可笑。但是笑著笑著,我們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啊。欸,他怎麼越看越像我們自己。
然後……然後我們就哭了。
說起這本書,當然離不開一句話。
「婚姻就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我們當然知道這句話不僅僅只是可以形容婚姻而已。我拿出這句話不是要說這句話多麼有道理,我只是要開始講方鴻漸的感情,談《圍城》怎麼能不講感情呢!
方鴻漸因為未婚妻家裡有錢得以出國留學,在回國船上遇到別人的未婚妻(鮑),回到上海,蘇想要當他的妻子,而他想娶唐當妻子,最後跟孫結了婚。
從方鴻漸的感情生活之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鮑:方的肉慾。
蘇:方的懦弱。
唐:方的初戀。
孫:方的迷糊。
鮑小姐,玉體迷人,旅途相識。方只不過喜歡她的身體,不走心也不走魂。這就是肉慾。
蘇小姐,大齡女博士,清高過後苦惱婚姻,想嫁給方。方不喜歡她,但卻不敢直接告訴她。這就是懦弱。
唐小姐,天真活潑,敢愛敢恨。方對她一見鍾情,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一段在男方看來是但在女方看來不知道是不是的初戀。這就是初戀。
孫小姐,平凡女子,貼近生活。孫想嫁給方,因為周遭人的言語,方就娶了她。這就是迷糊。
我不知道方鴻漸應該娶哪一個才對才好,但我知道結婚之後就進城了。
經濟問題,娘家婆家問題,各種瑣事,這就是婚姻生活,不斷矛盾不斷爭吵。因為這樣,城裡人也就想出城。
說到這裡,應該是要有一個對方鴻漸性格的感情的一個總結,但是我前面說了,我看不懂啊啊啊啊啊!所以…所以……
我只能說一句:自己千萬不要像方鴻漸一樣。
這是我最實在的感受,現在的我沒什麼閱歷的感受(捂臉)。
講完了感情,也應該要講講方鴻漸的事業對吧。
不過實在沒什麼好講啊,混日子的上學,靠關係的上班,沒有理想沒有夢想,不思考人生和未來。
感受同上:自己千萬不要像方鴻漸一樣。
雖然我知道我像他,但我不想像他一樣。
……………………………………………………………………………………………………………………………………………………………………
我真的看不懂,我還會再看的。
常讀常新的方鴻漸。
有沒有文化從來都不是靠看不看得懂一本書來判斷的。
??????????????
孤獨求贊一個故事,談不上看懂看不懂,能聽懂故事情節,其實你就懂了,至於能從故事裡看到什麼東西,則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與個人的經歷和眼界有關,倒也不必強求。
並不是看不懂,而是不感興趣。
我之前也一直想提升自己的逼格總是認為多讀點經典的文學作品,但是借了n多本,老舍啊賈平凹啊魯迅啊都有,當然也有《圍城》。但是發現自己讀上幾十頁就讀不下去了,做一件自己並不喜歡的事看一本自己並不喜歡的書實在痛苦,所以還是放過自己吧,看點自己感興趣的你會收穫更多。
而且在書的開頭作者一般先作個背景鋪墊,讀懂這本書的前提就是先要把背景看懂否則真的很難讀下去~
讀懂的人想出來,讀不懂的人想進去—
可能真是還不懂吧。或者說知識和智能的積累還不夠。拿我自己來說,目前為止看過2遍,一次是初一,感覺和題主差不多,沒覺得有什麼意思,幾乎嚼報紙的感覺。第二次是去年讀研期間,大呼過癮,深感能把人性體察到這麼深刻的程度並能用這麼到位的語言來表達出來,真是世間少有。更不要提俯拾即是的散金碎玉般的幽默語言,有時讓人會心一笑,有時讓你捧腹不已,有時讓你卻感到一絲絲寒意,因為你會發現作者對人的了解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而且說真的,錢老缺少一點寬容
看不懂的書,沒必要自己裝作庸俗風雅地去讀,盡可束之高閣。某一天,你會突然想起這本書,從書架上取下,覺得醍醐灌頂字字珠璣。我想這就是人跟書的緣分吧。
時間未到閱歷未到而已,何必急於一時?
如果從字面描述去看《圍城》,都看不懂這本小說大概講一個啥內容的故事的話,這該不是沒文化了,應該是文盲了吧??
又不是外語,也不是文言文,通篇大白話,那幾個人物線條也挺清晰,只要不勉強自己去理解情節背後的一些隱喻和一些象徵,倒是有啥看不懂的????
咱們挑能看得懂的部分看啊,來跟我一起看錢老冷吐槽
那小孩子忽然向她們背後伸了雙手,大笑大跳。兩人回頭看,正是鮑小姐走
向這兒來,手裡拿一塊糖,遠遠地逗著那孩子。她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巾肉
短褲,漏空白皮鞋裡露出塗紅的指甲。在熱帶熱天,也話這是最合理的妝束,船
上有一兩個外國女人就這樣打扮。可是蘇小姐沉得鮑小姐赤身露體,傷害及中國
國體。那些男學生看得心頭起火。口角流水,背著鮑小姐說笑個不了。有人叫
她「熟食鋪子」(charcuterie),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
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
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據說「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學名,說起來莊嚴些,正像玫瑰在生物學上
叫「薔薇科木本複葉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術語是「協議離婚」。方鴻漸陪蘇
小姐在香港玩了兩天,才明白女朋友跟情人事實上絕然不同。蘇小姐是最理想的
女朋友,有頭腦,有身分,態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閨秀,和她同上飯館戲院並不失
自己的面子。他們倆雖然十分親密,方鴻漸自信對她的情誼到此而止,好比兩條
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只有九
龍上岸前看她害羞臉紅的一剎那,心忽然軟得沒力量跳躍,以後便沒有這個感覺
。他發現蘇小姐有不少小孩子脾氣,她會頑皮,會嬌痴,這是仇一向沒想到的。
可是不知怎樣,他老覺得這種小妞兒腔跟蘇小姐不頂配。並非因為她年齡大了;
她比鮑小姐大不了多少,並且當著心愛的男人,每個女人都有返老還童的絕技。
只能說是品格上的不相宜;譬如小貓打圈兒追自己的尾巴,我們看著好玩兒,而
小狗也追尋過去地回頭跟著那短尾巴橛亂轉,說風趣減少了。那幾個一路同船的
學生看小方才去了鮑小姐,早換上蘇小姐,對他打趣個不亦樂乎。
蘇小姐說不出話,唐小姐低下頭。曹元朗料想方鴻漸認識的德文跟自己差不
多,並且是中國文學系學生,更不會高明——因為在大學裡,理科學生瞧不起文
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
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
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曹元朗頓時膽大說
:「我也知道這詩有來歷,我不是早說士代民歌的作風么?可是方先生那種態度
,完全違反文藝欣賞的精神。你們弄中國文學的,全有這個『考據癖』的壞習氣
。詩有出典,給識貨人看,愈覺得滋味濃厚,讀著一首詩就聯想到無數詩來烘雲
托月。方先生,你該念念愛利惡德的詩,你就知道現代西洋詩人的東西,也是句
句有來歷的,可是我們並不說他們抄襲。蘇小姐,是不是?」
「這個字是有人在什麼書上看見了告訴Bertie, Bertie告訴
我的。」
「誰是Bertie?」
「就是羅素了。」
世界有名的哲學家,新襲勛爵,而褚慎明跟他親狎得叫他乳名, 連董斜川
都羨服了,便說:「你跟羅素很熟?」
「還夠得上朋友,承他瞧得起,請我幫他解答許多問題。」 天知道褚慎明
並沒吹牛,羅素確問過他什麼時候到英國,有什麼計劃, 茶里要擱幾塊糖這一
類非他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周經理器喪著臉道:「我也開不清你們的事。可是你丈母自從淑英過世以後
,身體老不好。醫生量她血壓高,叮囑她動不得氣,一動氣就有危險,所以我總
讓她三他,你——你不要拗她頂她。」說完如釋重負的吐口氣。周經理見了這掛
名姑爺,鄉紳的兒子,留洋學生,有點畏閃,今天的談話,是義不容辭,而心非
所樂。他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當年死了女兒,他想娶個姨太太來安
慰自己中年喪女的悲,給周太太知道了,生病求死,嚷什麼「死了乾淨,好讓人
家來填缺,」嚇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對她更短了氣焰。他所說的「讓她三分」
,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
方豚翁為了三媳婦的病,對家庭醫藥大起研究的興趣。他在上海,門上冷落
,不比從前居鄉的時候。同鄉一位庸醫是他鄰居,仰慕他的名望,釘人有暇,來
陪他閑談。這位庸醫在本真的是「三世行醫,一方盡知」,總算那一方人抵抗力
強,沒給他祖父父親醫絕了種,把四方剩了三方。
旅館名叫「歐亞大旅社」。雖然直到現在歐洲人沒來住過,但這名稱不失為
一種預言,還不能斷定它是誇大之詞。後面兩進中國式平屋,木板隔成五六間卧
室,前面黃泥地上搭了一個席棚,算是飯堂,要憑那股酒肉香、炒菜的刀鍋響、
跑堂們的叫嚷,來引誘過客進去投宿。席棚里電燈輝粕,扎竹塗泥的壁上貼滿了
紅綠紙條,寫的是本店拿手菜名,什麼「清蒸甲魚」、「本地名腿」、「三鮮米
線」、「牛奶咖啡」等等。十幾張飯桌子一大半有人佔了。掌柜寫賬的桌子邊坐
個胖女人坦白地攤開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奶是孩子吃的飯,所以也該
在飯堂吃,證明這旅館是科學管理的。她滿腔都是肥膩膩的營養,小孩子吸的想
是加糖的溶化豬油。她那樣肥碩,表示這店裡的飯菜也營養豐富;她靠掌柜坐著
,算得不落言詮的好廣告。鴻漸等看定房間,洗了臉,出來吃飯,找個桌子坐下
。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進給胡屠戶打了耳光的臉,颳得下斤把豬油。大家
點了菜,鴻漸和孫小姐都說胃口不好,要吃清淡些,便一人叫了個米線。辛楣不
愛米線,要一客三鮮糊塗面。鴻漸忽然瞧見牛奶咖啡的粉紅紙條,詫異道:「想
不到這裡會有這東西,真不愧『歐亞大旅社』了!咱們先來一杯醒醒胃口,飯後
再來一杯,做它一次歐洲人,好不好?「孫小姐無可無不可,辛楣道:「我想不
會好吃,叫跑堂來問問。」跑堂一口擔保是上海來的好東西,原封沒打開過。鴻
漸問什麼牌子,跑堂不知道什麼牌子,反正又甜又香的頂刮刮貨色,一紙包沖一
杯。辛楣恍然大悟道:「這是哄小孩子的咖啡方糖——」鴻漸高興頭上,說:「
別廛究了,來三杯試試再說,多少總有點咖啡香味兒。:跑堂應聲去了。孫小姐
說:」這咖啡糖里沒有牛奶成分,怎麼叫牛奶咖啡,一定是另外把奶粉調進去的
。」鴻漸向那位胖女人歪歪嘴道:「只要不是她的奶,什麼都行。」孫小姐皺眉
努嘴做個頗可愛的厭惡表情。辛楣紅了臉忍笑道:「該死!該死!你不說好話。
」咖啡來了,居然又黑又香,面上浮一層白沫,鴻漸問跑堂是什麼,跑堂說是牛
奶,問什麼牛奶,說是牛奶的脂膏。辛楣道:「我看像人的唾沫。」鴻漸正要喝
,恨得推開杯子說:「我不要喝了!」孫小姐也不肯喝,辛楣一壁笑,一壁道歉
,可是自己也不喝,頑皮地向杯子里吐一口,果然很像那浮著的白沫。鴻漸罵他
糟蹋東西,孫小姐只是笑,像母親旁觀孩子搗亂,寬容地笑。跑堂上了菜跟辛楣
的面。面燒得太爛了,又膩又粘,像一碗漿糊,面上堆些雞頸骨、火腿皮。辛楣
見了,大不高興,鴻漸笑道:「你講咖啡里有唾沫,我看你這面里有人的鼻涕。
」辛楣把面碗推向他道:「請你吃。」叫跑堂來拿去換,跑堂不肯,只得另要碗
米線來吃了。吃完算賬時,辛楣說:「咱們今天虧得沒有李梅亭跟顧爾謙,要了
東西不吃,給他們罵死了。可是這面我實在吃不下,這米線我也不敢仔細研究。
」卧房裡點的是油燈,沒有外面亮,三人就坐著不進去,閑談一回。都有些疲乏
過度的興奮,孫小姐也有說有笑,但比了辛楣鴻漸的胡鬧,倒是這女孩子老成。
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是位老科學家。這「老」字的位置非常為難,可以形容科學,也可以形容科學家。不幸的是,科學家跟科學不大相同;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將來國語文法發展完備,終有一天可以明白地分開「老的科學家」和「老科學的家」,或者說「科學老家」和「老科學家」。現在還早得很呢,不妨籠統稱呼。高校長肥而結實的臉像沒發酵的黃麵粉饅頭,「饞嘴的時間」(Edax Vetustas)咬也咬不動他,一條牙齒印或皺紋都沒有。假使一個犯校規的女學生長得很漂亮,高校長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認錯,也許會不盡本於教育精神地從寬處分。這證明這位科學家還不老。他是二十年前在外國研究昆蟲學的;想來三十年前的昆蟲都進化成為大學師生了,所以請他來表率多士。他在大學校長里,還是前途無量的人。大學校長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兩類。文科出身的人輕易做不到這位子的。做到了也不以為榮,準是干政治碰壁下野,仕而不優則學,借詩書之澤,弦誦之聲來休養身心。理科出身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學的國家,沒有旁的國度肯這樣給科學家大官做的。外國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爵。在國外,研究人情的學問始終跟研究物理的學問分歧;而在中國,只要你知道水電,土木,機械,動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這是「自然齊一律」最大的勝利。理科出身的人當個把校長,不過是政治生涯的開始;從前大學之道在治國平天下,現在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之道,並且是條坦道大道。對於第一類,大學是張休息的靠椅;對於第二類,它是個培養的搖籃——只要他小心別搖擺得睡熟了。
高松年發奮辦公,夙夜匪懈,精明得真是睡覺還睜著眼睛,戴著眼鏡,做夢都不含糊的。搖籃也挑選得很好,在平成縣鄉下一個本地財主家的花園裡,面溪背山。這鄉鎮絕非戰略上必爭之地,日本人唯一豪不吝惜的東西——炸彈——也不會浪費在這地方。所以,離開學校不到半里的鎮上,一天繁榮似一天,照相鋪,飯店,浴室,戲院,警察局,中小學校,一應俱全。今年春天,高松年奉命籌備學校,重慶幾個老朋友為他餞行,席上說起國內大學多而教授少,新辦尚未成名的學校,地方偏僻,怕請不到名教授。高松年笑道:「我的看法跟諸位不同。名教授當然好,可是因為他的名望,學校沾著他的光,他並不倚仗學校里地位。他有架子,有脾氣,他不會全副精神為學校服務,更不會絕對服從當局指揮。萬一他鬧彆扭,你不容易找替人,學生又要借題目麻煩。我以為學校不但造就學生,並且應該造就教授。找到一批沒有名望的人來,他們要借學校的光,他們要靠學校才有地位,而學校並非非有他們不可,這種人才真能跟學校合為一體,真肯為公家做事。學校也是個機關,機關當然需要科學管理,在健全的機關里,決沒有特殊人物,只有安分受支配的一個個單位。所以,找教授並非難事。」大家聽了,傾倒不已。高松年事先並沒有這番意見,臨時信口胡扯一陣。經朋友們這樣一恭維,他漸漸相信這真是至理名言,也對自己傾倒不已。他從此動不動就發表這段議論,還加上個帽子道:「我是研究生物學的,學校也是個有機體,教職員之於學校,應當像細胞之於有機體——」這段至理名言更變而為科學定律了。
在導師制討論會上,部視學先講了十分鐘冠冕堂皇的話,平均每分鐘一句半「兄弟在英國的時候」。他講完看一看手錶,就退席了。聽眾喉嚨里忍住的大小咳嗽聲全放出來,此作彼繼,Ehem? Ke
Ke Ke,——在中國集會上,靜默三分鐘後,主席報告後,照例有這麼一陣咳嗽。咳幾聲例嗽之外,大家還換了較舒適的坐態。高松年繼續演說,少不得又把細胞和有機體的關係作第N次的闡明,希望大家為團體生活犧牲一己的方便。跟著李梅亭把部頒大綱和自己擬的細則宣讀付討論。一切會議上對於提案的贊成和反對極少是就事論事的。有人反對這提議是跟提議的人鬧意見。有人贊成這提議是跟反對這提議的人過不去。有人因為反對或贊成的人跟自己有關係所以隨聲附和。導師跟學生同餐的那條規則,大家一致抗議,帶家眷的人鬧得更利害。沒帶家眷的物理系主任說,除非學校不算導師的飯費,那還可以考慮。家裡飯菜有名的汪處厚說,就是學校替導師出飯錢,導師家裡照樣要開飯,少一個人吃,並不省柴米。韓學愈說他有胃病的,只能吃麵食,跟學生同吃米飯,學校是不是擔保他生命的安全。李梅亭一口咬定這是部頒的規矩,至多星期六晚飯和星期日三餐可以除外。算學系主任問他怎樣把導師向各桌分配,才算難倒了他。有導師資格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四十餘人,而一百三十餘男學生開不到二十桌。假使每桌一位導師,六個學生,導師不能獨當一面,這一點尊嚴都不能維持,漸漸地會招學生輕視的。假使每桌兩位導師,四個學生,那末現在八個人一桌的菜聽說已經吃不夠,人數減少而桌數增多,菜的量質一定更糟,是不是學校準備貼錢。大家有了數字的援助,更理直氣壯了,急得李梅亭說不出話,黑眼鏡取下來又戴上去,又取下來,眼睜睜望著高松年。趙辛楣這時候大發議論,認為學生吃飯也應當自由,導師制這東西應當聯合傍的大學抗議。
最後把原定的草案,修改了許多。議決每位導師每星期至少跟學生吃兩頓飯,由訓導處安排日期。因為部視學說,在牛津和劍橋,飯前飯後有教師用拉丁文祝福,高松年認為可以模仿。不過,中國不像英國,沒有基督教的上帝來聽下界通訴,飯前飯後沒話可說。李梅亭搜索枯腸,只想出來「一粥一飯,要思來處不易」二句,大家嘩然失笑。兒女成群的經濟系主任自言自語道:「乾脆大家像我兒子一樣,念:『吃飯前,不要跑;吃飯後,不要跳——』」高松年直對他眨白眼,一壁嚴肅地說:
「我覺得在坐下吃飯以前,由訓導長領學生靜默一分鐘,想想國家抗戰時期民生問題的艱難,我們吃飽了肚子應當怎樣報效國家社會,這也是很有意義的舉動。」經濟系主任說:「我願意把主席的話作為我的提議,」李梅亭附議,高松年付表決,全體通過。李梅亭心思周密,料到許多先生跟學生吃了半碗飯,就放下筷溜出飯堂,回去舒舒服服的吃,所以定下飯堂規矩:導師的飯該由同桌學生先盛學生該等候導師吃完,共同退出飯堂,不得先走。看上來全是尊師。外加吃飯時不準講話,只許吃啞飯,真是有苦說不出。李梅亭一做訓導長,立刻戒煙,見同事們抽煙如故,不足表率學生,想出來進一步的師生共同生活。他知道抽煙最利害的地方是廁所,便藉口學生人多而廁所小,住校教職員人少而廁所大,以後師生可以通用廁所。他以為這樣一來彼些顧忌面子,不好隨便吸煙了。結果先生不用學生廁所,而學生擁擠到先生廁所來,並且大膽吸煙解穢,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比紫禁城更嚴密的所在,洋人所謂皇帝陛下都玉趾親臨,派不得代表的(Ou
les rois ne peuvent aller qu』en personne)。在這兒各守本位,沒有人肯管閑事,能擺導師的架子。照例導師跟所導學生每星期談一次話,有幾位先生就藉此請喝茶吃飯,像汪處厚韓學愈等等。
並不是,
看不懂《管錐編》才是沒有文化。
看不懂《圍城》最多算是沒有生活趣味,這在當時就是用以娛樂的小說。
是的,我沒什麼文化。但有趣味。
我並不是想針對誰,我只是想說,就是因為這麼多年來,文化從精英化變得大眾化了,所以才會有人問出這樣的問題。
可能也會有類似的,看不懂《百家講壇》算不算沒文化,看不懂《琅琊榜》算不算沒文化,看不懂《三體》算不算沒文化。。。
很害怕再過幾年會不會有零零後問看不懂《盜墓筆記》、看不懂《三重門》《小時代》算不算沒有文化了
我猜想題主是一個讀不進中外文學名著的人,覺得不甘/不安,然後得知《圍城》是有口皆碑的「很有趣」的名著,遂嘗試,未果。所以,題主想問的,重點其實不在於圍城。
感覺文學作品都是作者通讀了各類書籍,把自己的思想以文學作品的形式留下來,大部分都大同小異
就沒有人吐槽這一句么??一棒子把文學性這東西直接打死了。照你這邏輯,人都是活個幾十年然後死了,人跟人也沒什麼區別嘛?
你這說得好像文學作品就是 作者們整點人物整點情節寫出來的小說體讀書報告?
看不懂只是生活感觸太少
推薦閱讀:
※如何二逼地使用 Kindle?
※說一個你最喜歡的句子?
※有哪些有趣的文學哏?
※窮學生看盜版書可恥嗎?
※根據你的真實經驗,怎麼做好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