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接話前 先經大腦仔細思考 後反而不容易回答?而 不經大腦思考 的對話更順暢?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鄙人為一內向男,輕微社交恐懼,與普通朋友、陌生人或者是喜歡的妹子說話時總是特緊張,說話根本沒有話題,對話超不過幾句,由於這種問題的存在已使我錯失許多良好的機會,我下定決心去改正,於是便在尋找答不出話的原因,
在結合各種親身實踐後發現如下現象,不知是否屬實

人在接他人的話時,主要可分為 經大腦仔細思考不經大腦思考 兩種狀態

1、不經大腦思考 。
這種就是你和你的好基友一起瞎扯淡時一般所處的狀態,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經大腦思考的,想到哪說到哪,答話幾乎是脫口而出的,話題接的非常自然流暢。這種回答本人的感受就是「真不知道怎麼的就從嘴裡蹦出來了」 ,感覺上給人一種 沒有經過調用大腦 的過程, 可能是潛意識控制?還是其實是大腦有思考但是程度及其輕微

2、經大腦仔細思考。
在正式的、重要的 或 緊張的 場合等,一般就要深思熟慮了,就是你在回答老師上課提的問題的那種狀態。要嚴謹或有點嚴謹的思考,考慮到說完話後的影響,像是做語文閱讀理解主觀題的感覺,明顯感覺到有在調用大腦。

那麼問題來了!
和基友扯淡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是,在面對普通朋友、陌生人尤其是喜歡的妹子時,就會特緊張生怕說錯話,帶來不好影響。 然後我又發現,當我緊張時,他們說完話後,我就會愣住,愣住的後果就是自動跳過 不經大腦思考 的階段(也就不是脫口而出了)。然後開始經大腦仔細思考。
然而,經大腦仔細思考基本就會帶來這麼一個結果 —— 發現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想不出怎麼回答比較好,就好比語文閱讀理解題不會做,理解不出什麼......於是一直愣在那裡,時間一拖,場面就尷尬了,尷尬之後就更緊張了,緊張就更尷尬了.....惡性循環= =,game over,對話結束

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 為什麼經大腦仔細思考反而不容易回答? 這不對勁啊,明明調用大腦更多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呀?

仔細想想這可能要牽扯上更多的東西了, 比如 看上去是在認真調用大腦思考,但是由於緊張的影響,大腦處於一片空白,思考不出什麼,但是又不對啊,第一種狀態下感覺大腦也是空白的呀,為什麼話題這麼好接?難道是因為沒有顧慮?可顧慮.......又為什麼會讓人緊張呢? 或者大腦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想太多?因為想太多所以篩選不出回答什麼最好?

好像這個這個問題主導因素也非常多....跟情商也有很大關係吧,越想越亂越想越複雜啊,請各位知乎的好心人們幫忙啊!!多謝!!!


這一點可以用「短期記憶-內存」的概念來解釋。

為什麼考試的時候越擔心自己計算出錯反而越容易出錯?這是因為這種擔心本身也會消耗大腦的短期記憶容量,這就好比電腦的內存,它能在短時間處理的內容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大腦充滿各種焦慮、擔心,你原本思考問題的內存就被這些雜項給侵佔了,所以很難做到像平時那樣自如,就好像電腦內存不夠了就會卡頓,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一句話:雖然你調用了更多的大腦積極性,但人的短期記憶容量是有限的,這取決於你的生理結構。

那麼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1、把節奏放慢下來。

在題目中,題主的行為恰恰做了一個完美的錯誤示範,陷入了一個非常不利的循環——希望快速又好地回答-緊張-內存不夠用-思考不出來-更緊張-內存更緊張-死機......

從慢的節奏開始。一開始想要快是最愚蠢的行為,因為無論你怎樣努力,剛開始時都無法做到大腦真正地全部投入到問題中來,這時候你的腦海中還充滿了各種顧慮,就好比電腦中還存在著其他各種各樣的無關進程。這時候你的潛意識還停留在之前的問題之中——你的大腦沒有準備好!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體驗過從最慢速到最快速的那種美妙感覺,我跑步的時候,喜歡從最慢的步伐開始,慢慢地開到最快,最後我發現我達到的極限速度比我一開始就加速要快得多。

說話也是這樣,一開始你可以緩緩地說、悠悠地說(想像腦海中有這樣一個超然世外的自己),先隨便地先接上一兩句,慢慢地讓自己進入狀態。隨著心情的緩和,你會說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起勁,最後達到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我經常上台演講都有這種體驗,最緊張的時刻往往是離開座位剛上台的時刻,這個時候如果你快了,你差不多也就完蛋了。所以一開始一定要慢,雖然你的身體還不停地想要快,心跳得砰砰響,整個人也許還在抖,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到現在我都無法完全克服這些狀況,因為要想解決這些的根本方法在於——你對結果看得很淡,而這是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

2、「自由浮動注意」

除了在重要談話中有一種快的傾向,在談話中我們很可能把注意力過度地放在某一個方面,這樣就造成了思維的局限和緊張疲勞,而「浮動」恰恰揭示了一種不停留的「跳出」姿態。

當別人在講話的時候聽得不夠全,了解得不夠立體,待會回答的時候就會產生困難。例如,同樣是傾聽,緊張的時候注意力會不自覺地粘在一個地方,很容易就事論事,以至於沒有接收到一些額外的訊息,例如聽得不立體、忽視講話者的身體語言、忽視話外音——回答不出也許是因為收集到的信息太有限了。

本題中,題主在問問題的時候還是沒有注意到:也許根本問題恰在於這份「執著」。到最後,問題僅變成了如何客服「這種答不出的困難」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談話的樂趣、他人的根本感受——即我們談話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談話。

自由浮動的精髓在於「不過分停留」,賴克認為,對某些內容進行選擇性注意,非常容易造成思維上的疲勞,而「自由浮動注意」恰好緩解了緊張注意的壓力,還避免了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方面帶來的危險,是一種「積極的遊動注意」(an actively roaming mind)。

那就如弗洛伊德所說的,「我們只會跟隨自己的預期和傾向。事實上,這種危險會使我們永遠也不會發現任何東西,除了那些我們準備去發現的。」

另外,當輪到自己說的時候,很容易跟著他人說過的思路和問題向下細分,而不容易向上從根本的「為什麼」(why)出發,不容易發現一些有趣的面。以我自己為例,如果現在我就題論題回答,那一定是平庸而無趣的——被動是要不得的,答案也許在問題之外。

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夠真的有所助益或者給人以啟迪,而注意力的固定導致了我們怎麼也「出不了稿」——我們渴望有價值的答案。一方面我們可以降低自己的期望,或者如第一點所說在一開始要放低姿態,說點有的沒的,期待之後有更好的表現;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訓練一種在緊張時候「自由浮動的意識」,經常性地在非常緊張的時候適當轉移注意力。因為我們的身體在緊張的時候想的是「能應付問題就行」,但現在的社會要求我們「要出彩的答案」,這就造成了題主認知上的衝突。

3、理解不等於改變。

老生常談的東西:充分的理解記憶意味著知識總能在應用場景中被完好地提取出來,但是當你真正融入到那時的環境中時,由於短期記憶的有限,你能想到的只是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我所說的那些要點。大部分人以為的理解,總是無法被適當地想到的,因此那不意味著真正的改變。

再者,不論我在這裡說得有多麼透徹,由於具體的情況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表象被遮蓋起來,也造成了知識的提取困難。或者說,當你想到存在題主說的那些問題,然後想到我的答案時,就已經有所改變了,而很多情況,所有這些不會被一點點地想到。

最後,由於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同,真正的解決方案永遠不是固定的,而且永遠隨著方案的完善和調整在改變著,只有一點點地實驗才能接近於更高几率的實現。


題主的問題特別好,點贊。特別好的總結了問題。只是回答的人太少了。
有時候處於第二種狀態的我特別羨慕當時處於第一種狀態的人。同時我也知道,現在處於第一種狀態的人肯定也有跟我一樣的時候。應該每個人都會這樣,只不過是出現的多少的問題。
都是心態問題,或許經歷再多一些,遊戲都解鎖過了,就有那麼一種淡然自信的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那時候第二種狀態或許就很少出現了。


給你打個比方 我見多識廣去一個博物館每件展品都能從來歷,藝術價值,市場價值各方面侃侃而談,我絕對不會語塞。就和你做一份小學考試題一樣。
不是你思考之後回答會不好,是你不知道應該表達什麼情緒自己不清楚,還需要斟酌幾分。
情商低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玩的愛情故事?
有哪些忍住不主動聯繫對方的小技巧?
23歲結婚的女生與33歲結婚的女生,人生軌跡大概會有什麼不同?
你聽過哪些短而感人的愛情故事?
如何讓女友變得更懂事?

TAG:心理學 | 情感 | 人際交往 | 情商 | 社交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