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朋友說「真正的文藝青年都不覺得自己是文藝青年」?
當我和別人談起一些喜歡文藝、情感細膩、比較敏感(很多經常是感時傷懷甚至悲觀)的朋友時,總是聽到對方這麼評價,為什麼?
瀉藥
真的文藝,不是咖啡館裡看書,天台賞月;也不是柳下彈琴,對湖作畫。
那不是文藝,那是青年。
當我們看到情感細膩,感時傷懷,唱歌飲酒,即興賦詩,認為這是很文藝的,其實不是,你看到的只是文藝的腮紅。
真的文藝,是很苦的,苦到說不出來。生命中那些精彩的部分,都是說不出來的那一些。你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但別人不理解,所以你不能說;你承受了最大的苦痛,堅信會開出一朵燦爛的花,但你現在還是一塊根莖,沒法說;你腦子裡時時有旋律飛舞,刻刻有華章跳躍,但連不成篇章,別人不會懂,沒有機會說。
心裡有一個世界,這是幸運,但身體依舊是普通人的身體,這是悲哀。當大千世界的奇偉瑰麗被現實擠作一團,產生的大多是痛苦,無處宣洩的。這是天才們所必須承受的,受得住,走下去,受不住,決裂,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內心世界越是華美,在現實生活里越是抓耳撓腮,無可名狀。那些表現在面上的,不過是千分之一,我們就讚歎其瑰麗,殊不知那只是大千世界在心裡激蕩,撞出來的血,顯現在臉上的腮紅而已。我們總以為那腮紅是文藝,其實裡頭那攤血才是文藝,但是我們沒法看到,看到了也不會相信,那攤血腥才是世間美好的本源。
青年給自己抹上了腮紅,就宣稱自己文藝,面上倒也說得過去。但真正的文藝,從來不說話。真正的文藝青年: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apabilities。
社會塑造的「文藝青年」形象:emotional people with no social capabilities。
懂文學藝術的青年,
和
消費文藝產品的青年,
差別還是蠻大的。
很多標榜自己很「文藝」的人,會看一些冷門文學,聽一些小眾音樂,看cult電影,然後信口崇拜幾個大師,桑塔格啊科恩啊什麼的。聽上去都挺有逼格的。
但這些文藝青年,充其量只是文藝的消費者。
而真正的文藝青年,已經超出了消費文藝的範疇,成為文藝的創造者。他們是職業音樂人、導演、寫作者……他們不需要拿文藝的標籤來定義自己,因為創造文藝是再稀鬆不過的日常。
他們不是常人印象里符號化的文藝青年,他們更節制,更規律,更像兢兢業業的匠人,甚至看上去挺無趣的。很多文藝工作者效仿每天準時跑步的村上春樹,效仿按時寫作的海明威,生活大多數三點一線……
更重要的是,當他們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全身心投入一項事業,會發現文藝除了給人帶來極致的快樂,更會帶來痛苦。有人整天憂思自己是否江郎才盡,有人在忍受靈感枯竭的折磨。
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文藝青年,是離文藝最近的人。那是他們的工作,事業,或者使命吧。
但對他們來說,「文藝青年」是個有點輕佻的詞,是不會用在自己身上的。
本質上的原因,是反世俗。
把精力和興趣投身於文學、哲學、藝術,是典型的「無用之用」。這一點和現在世俗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大相背離。
在世俗環境中,人們追求功用、排除異己、用一個又一個的標籤來歸類群體,抹殺多元化。
貼「文藝青年」這個標籤,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典型的世俗行為。
所以,非世俗的人在躲,而世俗的人,則滿懷期待地往上迎。
「我喬峰堂堂大好男兒,竟與你齊名!」《== 大概是出於與此相似的心情吧
你才是文藝女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藝女青年。
(本人性別女,那就擅自縮小一下範圍回答吧。)
-在書店買了兩本書。
-留言:哦,你真是文藝女青年啊
-早上喝咖啡。
-留言:哦,你真是文藝女青年啊
-買了個筆記本。
-留言:哦,你真是文藝女青年啊
-寫了個長微博。
-留言:哦,你真是文藝女青年啊
-養了一盆多肉。
-留言:哦,你真是文藝女青年啊
..............
..............
..............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心裡非常反感文藝女青年這幾個字。對方好像已經詞窮到,你的任何行為都可以塞到這個標籤之下去評價。
只要去西藏就一定是滌盪心靈,
只要去麗江就一定是尋找艷遇,
只要去咖啡館就一定是去傷春悲秋,
只要去喝酒就一定是顧影自憐,
只要聽兩首搖滾就一定是對鼓手投懷送抱,
只要看康德就一定是生活不順要找答案。
就像小清新、小資、這些本身中性的詞語,不知什麼時候變成了貶義。
或者女漢子,女強人,這些本身帶有自嘲意味的詞語,不知什麼時候變成了褒義。
更或者像綠茶x,瑪麗蘇,這些本身不存在,被活生生造出來的惡意。
東方有,文以載道,藝以修身。
西方有,人文主義的復興。
然而,古老的中文詞語,在扭曲的語境下,正在往「美好」的坐標軸反方向越走越遠。
於是,21世紀有,文藝X。當我和別人談起一些喜歡文藝、情感細膩、比較敏感(很多經常是感時傷懷甚至悲觀)的朋友時……
這個是題主的原話,恕我直言,你說的是偽文藝青年吧?不是文藝青年。
這就好比我以前有個朋友喜歡抽煙,我問他:你寫東西就寫東西唄,幹嘛寫的時候還抽支煙?那不打擾你的思路嗎?
答:因為魯迅也抽煙啊。
他覺得他學著魯迅抽煙,便能成為魯迅。
實際上,他把因果關係搞反了,魯迅是因為會寫文,順帶還抽煙。
而你,就算把熬夜、抽煙、拖稿、飲酒、逛妓院,文人的這幾個長項全佔全了,也未必能成為魯迅,能把你身體搞垮是真的。
你要在意的是,魯迅的文章為啥寫得那麼好,我要怎樣才達到他那個水平,而不是「他抽煙所以我也要學會抽煙」,主次關係搞反了。
同樣,文藝青年,確實是通常附帶著喜歡文藝、情感細膩、比較敏感這幾個屬性,但是反過來,你喜歡文藝、情感細膩、比較敏感,就不一定是文藝青年。
什麼是文藝青年呢?
我以前在百度貼吧看過一個討論,大概的結論是:你至少要有一個文藝的技能,就能算文藝青年了。
我覺得這也不算。比如說,有些人,他也不是喜歡,就從小被家裡人逼著學琴,學到大了去樂隊、酒吧里彈奏,你問他:「你喜歡彈琴嗎?」
他回答你:「哎,什麼喜不喜歡?不就是混口飯吃唄,你要我干別的,我也干不來啊。」
在這裡,彈琴僅僅是他謀生的一個手段,就像搬磚、糊水泥一樣,沒啥本質區別。
還有些的覺得能挨得了窮的就是文藝青年,你如果富了、或者談錢,就不是文藝青年了。
我覺得也不是,文藝青年也是人,也要賺錢養家糊口,也要生存。當然,他如果不求功名利祿只求文藝,固然可貴。但他要談錢,也很正常——其他職業都可以名正言順的談錢,為啥文藝青年就不能呢?他們也要吃飯的。
我認為文藝青年,不是為了追求文藝而文藝,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文藝而文藝(就我們通常所說的裝文藝逼),比如說我們很多人,弄幾張自拍照,再加幾個濾鏡,「咔擦」一下上傳到朋友圈,就覺得自己很文藝了,這個真不叫文藝。
真正的文藝青年,是內心真正對藝術、對美有所追求,內心真正熱愛文化藝術,並付諸於長期實踐的,在這裡,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
比如我們的曹雪芹同學,「舉家食粥酒常賒」,喝個粥都這麼費力氣,還堅持寫《紅樓夢》。他也沒覺得,自己寫的東西有多牛逼,要出名、賣錢啥的,他就想著要把這本書寫好,寫精,這就是文藝。
比如卡夫卡,每天下完班,累得都快跪下了,仍然寫作。他寫作也不是要拿出來給人看什麼的,就默啦吧唧地寫,臨終的時候來一句:以後,你就把我的手稿燒了吧,沒啥的。
幸虧他朋友沒有燒掉,不然文學史從此就要改變了。這個是真文藝。
假如你也像他們一樣,對文藝有所追求,一直默默地為之努力追求,只是沒有出名,我也認為你很文藝。
相反,富也並不代表不文藝。
比如叔本華,生下來就一有錢人,這輩子也不用去辛苦工作什麼的,他就專心研究哲學、寫作,對文化藝術有所追求,事實證明,他也確實有所追求,文藝。
比如說李健,不說他很有錢,至少現在過得不差,比一般人要強不少。也沒人說他銅臭什麼的,因為他寫出來的作品確實很好,相反每次他一出場,自帶三千贊,光是身上特有的文藝氣質,就贏得無數的掌聲。
再回到你的題目:「真正的文藝青年都不覺得自己是文藝青年」。
這個是真的,真正的文藝青年,不是為了文藝而文藝,他們是對美、對藝術、對文化有所追求,他們對此有種天生的使命感,他們是為了去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才去行動,而不是為了「別人會覺得我是個文藝青年」、「我應該這樣、我應該那樣才是文藝青年沒錯吧」才去做。
有一天,別人忽然提醒我:我說你這人,還真是文藝啊。
我才知道:哦,原來這個就叫文藝啊,其實我也沒有去在意這個事情到底文藝不文藝,我也不在乎別人把我看作是文藝青年還是傻逼青年,還有些人說:文藝青年已經成了個貶義詞:矯情,但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覺得這個事兒,我有必要去追求、去較真、去為之努力,並且我足夠地喜歡,這就夠了。
因爲喜歡藝術是人基本修養的一部分。同埋我個人生性低調,最憎人沽名釣譽個了。我同李小龍根本就係兩師兄弟,唔通我周圍同人講咩?成龍啊,成日搵我飲茶,我就甚少應酬渠地,搞到渠喊咁濟你自己有眼睇啦,唔通我成日講俾人聽咩?又唔係乜咁架勢。
藝術修養和有歷史常識都是常識和知識人的需要,正如@Lawrence Li 所說是基本素質,不然我都會粗暴說這人沒文化。比如不認得某大師代表作,記不得朝鮮戰爭結束時間六十年代動蕩說起來不知道大概,這都是沒常識。我只會面帶微笑白眼翻到後腦勺。
可能我的例子可能特殊,我從小出生長大在某美術學院,那些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最早留名的人都是小時侯逗我玩兒的人,他們當時參加全國美展要顏料是我爺爺當院長時候管夠給批的,星星畫會是我爸參加過的。周圍的藝術家長輩沒什麼神秘感,吃喝拉撒睡,離婚再婚都是正常人。不像圈外人甚至一些媒體人想的那麼神秘特別。
我覺得藝術就是日常的一部分,就好像小時候我媽她們這些美院女老師穿啥都好看,現在人看到照片還要驚呆了說文藝死了,但其實我覺得莫名其妙,我的生活環境就是那樣。小時候經常被扔到學院美術館自己玩,然後被雕塑下到,後來蔡國強在威尼斯重塑了這些雕塑,證明了中國人的精明。搞藝術不用多費勁也不用多努力,行不行,靈氣佔了大半,而且我至今這麼認為,沒有靈氣再多努力匠氣都還是冒出來。就好比有的人老覺得家裡店裡設計里擺個石膏像就時尚了,明顯就是trying too hard.
看書是習慣是必須,去美術館博物館也是習慣,有閑錢拿去買古董和藝術品理所應當,不幹這些事的人也是親不下去拍拖不來。因為這個詞語已經被玩壞了。
原本「文藝」二字想表達的是,一切文藝事物都是心頭愛:卡夫卡、華夫餅、八十年代、燈芯絨、晨星、木心、大劑量孤獨,可能也愛《卷珠簾》,但絕不愛烤豬臉。社交頁面置頂動態可能是最喜歡的話劇台詞——「黃昏是我一天中視力最差的時候。」那些在評論區詢問我是不是得了夜盲症,以及向我科普「禽類在夜晚視力極差」的人,都會讓我覺得更孤獨。
但現在自稱自己文藝的人往往精通於在生活中唐突地使用各種文學化修辭,時不時令人感到洶湧的尷尬。
那,誰還搶著做尷尬青年呢?文藝青年分三種啦,三種
一種是文藝作品的創造者,比如出書,發表文章,寫歌,編曲,排舞,拍電影等等,這是文藝青年的最高層
一種是文學藝術的愛好者和文藝技能的學習者與實踐者
比如學彈琴學吉他,學畫畫,學篆刻,如果你是一個好的畫手,一個風騷的吉他手,那麼是沒人敢小覷的
最後一種就是文藝作品的消費者和討論者啦
注意一點,消費並討論文藝作品永遠也不可能讓你獲得世俗上的成功,不會讓你真正比別人高明多少
但是經常性消費文藝作品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品味高雅,心態上會失衡,因此和別人交往的語氣動作甚至觀念都會顯得有點古怪
當然,創作文藝作品也不會讓你獲得世俗成功,但是,這裡涉及一個人際交往和社交習慣的問題
大家都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你交什麼樣的朋友,但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都認為是由思想和言談決定的,其實不是,是由你做過的事情,過往成績和掌握的技能決定的
也就是說,當你開始練習寫作的時候,哪怕是發表在知乎,也會有很多朋友一起交流,你出去報班學習吉他,當然會遇到朋友,你出去學習畫畫,一樣也會遇到朋友
也就是說學習技能,真的活在文藝世界裡,作為平時的興趣愛好,而不是口聊談資,會吸引到真正的夥伴和朋友,讓你的社交生活,更輕鬆,更隨心
所以我鼓勵喜歡文藝崇尚美的朋友,不僅僅是口談和被動吸收,更能踴躍參與到文藝活動中來,去嘗試,去感受,可以拿起筆來描述小草的清香,也可以拿起畫筆留下美人的倩影,彈著夏威夷吉他和朋友們談笑風生也是很好的選擇。人不是因為口談而交到朋友的,往往是因為共同興趣愛好或者技能吸引到一起
加油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先明確下什麼是「真正的文藝」
3月15日書摘:演員是在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動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先是演戲似地表演崇拜酒神的祭儀,進而漸漸地創作出意義深遠的悲劇和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這種文藝只有在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才能發展起來,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像的。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評註:文藝是雅典、戲劇、詩歌和思辨,而不是羅馬、戀貓和濾鏡。
「真正的文藝青年都不覺得自己是文藝青年」?
是不是像真的命題所說,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文藝是一種附屬,在這過去的十幾年,所有無所事事消磨光陰的時間,從沒想過自己是為了做一件「文藝」的事。文藝的本質還是要嚴肅的,甚至沉重的。這麼說吧,本質是樹的根,有了根,才有「文藝」的開枝散葉,至於本質是啥,我不解釋。
有太多人,他們不懂音樂也不看書,他們無言以對,只好說,「你好文藝呀!原來你是個文藝青年!」也有太多人,他們只看見葉子,於是模仿葉子,但是沒有養分,不久就乾枯了。
因為文藝青年還有自己的專業、職業標籤。熱愛文藝只是一個屬性而已。
文藝青年我覺得算是個最基礎的評價,當她除了熱愛文藝無他所長時,人們就會帶著些許戲謔的說,這是個文藝青年。
但當愛文藝的青年會賺錢時,大家便從文藝青年升級叫她商界精英,如果她是個成功政客時便叫她政界俏佳人,或者她家庭處理的好,於是喚她賢妻良母。事實上,文藝青年還是她的底色,只是人們不這麼叫而已了。
當然,真正的文藝青年應該也不會很樂意被叫做「文藝青年」而已,除了現在大環境下「文藝狗」的戲稱,還有其它原因。
說到底,文藝青年這個詞,文藝只是個定語而已,屬於形容詞,而主語還是在於「青年」。少女情懷總是詩,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人在青年時代哪個不曾有過對詩和遠方的追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普通青年,二逼青年和文藝青年是一致的——都自帶或多或少的文藝屬性。
所以,我們會聽到對人文藝青年的評價,但很少聽到文藝中年或文藝老年啊。熱愛文藝的到了中老年的歲數,要麼已經成了文化人或者藝術家,要不然,就總有點憤青或者上過老年大學的感覺了。
說迴文藝青年。我也經歷過被人叫文藝青年的時代,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文藝青年,因為我只是熱愛並鑽研自己的主業而已啊。而且到了現在,誰要是說我很「文藝」,要麼我覺得他是個外行,要麼我覺得他這是在貶低我吧,因為這詞真的太「淺」了——
搞電影的文藝青年叫自己拍片子的,做節目的叫自己導演,唱歌跳舞演戲的叫自己唱歌跳舞演戲的,干廣告的叫自己寫策劃的,搞傳媒的叫自己主持人,做藝術設計的叫自己畫圖紙的,社科院的叫自己搞課題的,當教授的叫自己做學問的——真正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的文藝青年都有自己的主業,幹嘛要用一個如此不清不楚又曖昧的「文藝青年」形容自己?跟個外圍一樣。
文藝青年,我覺得現在真的多半就是大家一種對有點文藝氣息小男孩小女孩的稱呼,還是具有時令性的稱呼。青春逝去,無論熱愛文藝的心是否還在,文藝青年的屬性就會自動消失。沒了那種帶著點甜美、惆悵、蘿莉風情的文藝傍身,剩下的東西才是你在人們眼中的身份。好好生活,好好轉型。多愁善感,自怨自艾是你的註解。
放蕩不羈,特立獨行是你的標籤。
你把你的才華,你把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展示給他們看,而他們,卻看都不看你一眼。
男的,是沒有血性的,是羸弱的,是不能保護姑娘的,是不能成就大事業的。
女的,是病殃殃的,是胡攪蠻纏的,是不可理喻的,是不能勤儉持家的。
我也不希望被他們說成這樣,因為一旦被他們打上文藝青年的標籤,恐怕一輩子都不能再翻身了。我怕我被他們欺負,我怕我找不到心愛的姑娘,我怕被大人們說,爛泥扶不上牆。
我看到曾經愛寫作的同學,愛畫畫的同學,愛唱歌跳舞朗誦詩歌的同學,如今正在為生活勞累奔波。他們拿起了殺豬刀,活在腥紅之中;他們拿起了尿片,再也沒有閑情雅緻去做環遊世界的美夢;他們穿的花花綠綠,嬉笑怒罵,說著些小婊砸之間的故事。
那些畫筆,那些宣紙,那些曾經謄寫過厚厚詩歌的筆記本,如今已經落滿了灰塵。有一天被你的小孩破壞掉,毀滅掉,你忍住脾氣說「嘿,寶貝,這可是你老爸以前的東西啊哦」
你的孩子看著你的眼神,笑了。
只有你心裡忍住一片哀傷。
我不想被他們說成文藝青年,不想承認自己是文藝青年,是不想脫離這茫茫人海,怕被他們拋棄在孤獨的荒漠里,拋棄在汪洋大海上的小小海島,因為我害怕孤獨。
但是我又想留下一小塊自留地,我想在這塊小小的自留地下耕耘屬於自己的故事。因為,我享受孤獨。
所以,有一天你對著那個他說,哎呀,果然是文藝青年喲,他對你微微一笑,說,哈哈,哪裡文藝,都一把歲數了,文藝個毛!
而你不知道,他的心裡,悲傷逆流成河。先說兩個故事。
有一個美國新英格蘭小鎮女人,1950s出生,少女時代在伍德斯托克找過自由,在反戰遊行訴求過和平。大學期間在蘇格蘭交換並環遊歐洲,間隔年申請了個人類學田野獎學金肯亞研究原住民和學習Kswahili,最終在一個不錯的女子文理學院拿到了哲學學位。畢業後曾懷疑人生,在曼哈頓上西區租了個studio,端過盤子也戀過豪門二代。二十八歲懷孕了準備結婚,卻因性格不合逃婚遠走他州,自考醫學博士,遇到了一些男人,卻還是無法安定。四十歲,獨自在佛州小城開了個診所,獨自撫養四個男孩長大。
有一個美國德州男人,德美混血,二戰期間出生。童年時母親自殺,為了逃離德州,他努力讀書,讀很多書,去哈佛攻讀歷史,讀到一半,開始懷疑人生,自駕小車環遊歐洲,最後愛上了父親的故土德國,也在法國遇到了人生摯愛。局勢緊張,他必須回到哈佛繼續學業,在哈佛拿到了歐洲歷史的phd後,他去了紐約的一個文理學院擔任教授,並曾經與CIA合作抓捕共產間諜。冷戰期間,他請假用假護照去蘇聯和東德搜集資料。他一生獨身無子,有一間紐約郊外通透的一居室公寓,搜集著世界各地的地圖。噢,他還是那所極左的文理學院為數不多的共和黨教授。
第一個女人是我未婚夫的母親,第二個男人是我最尊敬和親近的教授。
大部分知友(包括我)都出生於中國的和平年代,可以說這世事的動蕩,並沒有過多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但我們自然也有悲傷,也曾敏感,但我們的滿腔熱血,卻無歷史為我們襯托。所以我們去美的地方,讀美的文字,穿美的衣服,我們把自己和「不美」的事物隔離開,我們以為自己出了世,我們就得到了自我。
但這種出世感,不是文藝,只是書讀得還不夠多,人見得還不夠雜,世界去得還不夠遠而已。
何為文藝?文藝不只是去過大理,文藝不只是讀過杜拉斯,文藝更不只是長發白裙。文藝的概念是廣泛的,是柔軟的,是深沉的,是長遠的,更是勇敢的。所謂的文藝,大概就是內心有一塊地方無法和他人和俗世妥協。但這樣的堅持,並不能影響他們入世,更不能阻攔他們和自己和平共處。
我也曾以為自己是個敏感柔軟的文藝青年,並以此為榮:從沒見過親生父親,8歲讀百年孤獨,12歲看張懸內地第一場live,15歲談了場轟轟烈烈的戀愛,17歲去尼泊爾做志願者,19歲去文理學院讀電影和歷史,21歲訂婚,22歲在東非study abroad。
我那時覺得自己多特別,多獨立,多文藝啊!自己那點小經歷,小情事,夠我在人群里傲嬌地把自己和他們隔離開,我就是我自己的孤島,我是不一樣的。但讀的書越多,見的人越雜,去的地方越遠,我才懂得我那不是文藝,我只是作,我只是還不能理解自己的處境而已。
如果我不住在上海,我能打車去育音堂聽張懸嗎?如果我沒有開明的母親,我能17歲去尼泊爾嗎?如果我家庭沒有積蓄,我能去文理學院讀人文學科嗎?如果我的學校沒有恰好開了非洲項目,我敢去東非獨自生活四個月嗎?我引以為傲的經歷,都是有外部條件支持的。我所謂的文藝,很大部分是我的運氣。
真正的文藝,不只是對藝術,更是對人生,有理性且柔軟的認識。這是一種好的品質,只能屬於一個獨立,公正,卻不失柔軟的成熟人。他們知道自己的不一樣,卻更能認識到自己的一樣。他們對他人充滿善意,對世界充滿敬意,不卑不亢,能屈能伸。入世,且惜世。
而一個過於依賴他人認同的人,一個需要標籤才能承認自己的人,一個不能體諒他人苦衷的人,怎麼能理解詩歌的柔軟和堅硬,又怎麼能讀文解藝?
故事裡的女人,退休了,在家裡建了個圖書館,每日讀書,摘菜,餵雞,生火,游泳,照顧自閉症兒子,與孩子打電話,談點油米茶醋。
故事裡的男人,八十歲還在教書,還在發表社論,他每日讀書,健身,散步,抨擊奧巴馬,計劃旅行,還在攢錢,打算退休後去歐洲買輛瑪莎拉蒂,因為「年輕時沒錢啊」。
他們從來沒說過自己文藝,但他們卻是我認識最文藝的人。因為文藝青年是一個罵人的詞兒
「平常的詞語如果前面加上「真正的」三個字以後,剩下的解釋都是當事人主觀臆想」——真正的《白岩松語錄》
例如」真正的黑客不是那些黑網站的人「,「真正的藏獒打得過獅子」……裝逼是一個人的文藝,文藝是一群人的裝逼。
在這個快餐速食文化時代,「文藝青年」這個詞已經變得帶那麼一點貶義或者說戲謔意味。
再也沒有人在空間寫日誌。你在空間寫日誌,會被人認為窮酸,無病呻吟,甚至只換來一句「太長不看」。所以空間已經被「是中國人都轉」的轉發佔領。
而微信一系列社交軟體都「始於約泡,興於炫耀,止於代購」。
現在主流是微博,漫天遍地的段子手,只要夠博眼球,一個短短的無厘頭段子一天之內佔領人們茶餘飯後。
但是文藝青年還活著。
比如你,比如我,比如關注這個問題的他們。
只是當我們站在主流之潮面前,推推黑框眼睛,舉起手中的《飛鳥集》,說,我是文藝青年。
似乎矯情得無以復加。
文藝青年,沒有覺得,或不覺得自己是或不是。我就是常年被旁友們稱作文藝女青年。
但,不就是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個字會點樂器會唱歌嘛。
至於罵得這麼難聽嗎!!!!!
所以哀家現在只想當一朵狂躁的漢子,靜靜看著那群沒有文化的傢伙,情書都不會寫,活該注孤生。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文藝女青年?
※什麼是文藝青年?什麼又是偽文藝青年?
※Love is blind.求文藝翻譯?
※如何忘記前男友並瀟洒開始新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