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技能,普通人只要學會一次就不會遺忘?

學會是指,在沒有他人指導下可以流利地自己操作一次~~


所有的爭論都來自於對「學會」和「遺忘」這兩個詞理解的偏差。題目首先有問題,對題主舉的例子游泳來說,只有「學會」,沒有「學會一次」。只有不刻意地去想怎麼擺動手腳、怎麼呼吸的時候,那才叫學會了游泳。具體的分析請看 @高思暢 的回答,簡而言之,只有動作自動化了以後,才叫「學會」。

現在一樓的AOE放的有點偏,結論是針對「學會一次」來說的,論述過程卻是「學會」的內容。@vczh 所說的騎自行車並沒有錯。理論上來說,多數操縱肌肉的motor skills都是一旦學會就再也無法遺忘的,比如簡單點的走路、騎車,比如複雜點的寫字、彈琴、投籃。

但要注意,這裡的「無法遺忘」,並不是說,6歲學會騎車後,60歲再次騎車仍然能跨上就走、繼續風馳電掣;也不是指,7歲學會彈《致愛麗絲》後,70歲再摸鋼琴馬上就能行雲流水的彈出來。「無法遺忘」的意思其實是,你學會了這項技能,即使很多年都不用,再次用到時仍然能夠迅速掌握。60歲再次騎車時,上去肯定要晃兩下,可能不時還要用腳撐地以免摔下來,但一般人幾分鐘之內就能再一次騎起來了。70歲再次彈鋼琴時,還知道手怎麼放,知道譜子怎麼看,可能依稀還記得幾個音怎麼彈,按照很慢的速度再彈幾遍,很快也會找回小時候的感覺(當然沒騎車那麼快)。

記憶的本質可能是神經元之間形成的連接,連接的強弱代表記憶的牢固程度。高中時候《岳陽樓記》背得爛熟,說上句立馬接下句,那就是負責記憶整篇文章的神經元間連接很強,而且隨著一遍一遍的背誦不斷加強,高考前後達到頂峰。其後多年不用,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等句仍然印象深刻,說明連接依然夠強;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一句是什麼,不記得了,經人提醒是「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哦,確實似乎是這句,說明連接仍在,只是很弱了;問「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句話還記得嗎,沒印象了,那貌似連接是徹底斷了。陳述性記憶的模式大致如此,用得越多,連接越強, 用的越少,連接越弱,然後一不小心就忘了。

motor skills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就算很多年沒有重溫,連接也依然存在,即使可能很弱了。當再次重溫時,這些連接可能又被迅速加強了,這說明它們擁有很強的可塑性(plasticity)。非要較真來說,真的是絕對不會忘記嗎,未必。6歲學會的技能,到100歲還好不好使,不好說。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其一生,這份技能或者說記憶,都是存在的,永遠難忘的。


不同意@曾小傻 的回答,他的分析過程混淆了「知識」和「技能」的區別,也沒有區分「學會」的定義。我的結論是:關於「哪些技能」不會被遺忘,是和個人有關,而和技能無關。

首先,題主自己定義了「學會」-----在沒有他人指導下可以流利地自己操作一次。我不反對這個定義,但是如果讓我自己定義的話,我覺得「學會」是在自己無意識的情況下可以完成技能的時候達到的水平,即,這項技能達到了自動化。

自動化指技能習得達到快速、不受容量影響、有啟動效應、無意識和輕鬆進行的狀態。是技能習得的高級階段。

比如,學習者學習開車達到自動化時,可以邊聊天邊開車,而不需要集中注意力來思考開車的具體步驟和程序。 騎自行車,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騎的技術上,我在和朋友聊天,我腦子裡在想別的事情--------這是我定義的「學會」,而不是題主定義的「第一次終於學會的時候」,這種「學會」整個人可能肌肉很緊張,一直在努力保持平衡,小心翼翼的。

所以,達到了自動化的技能,不會遺忘。題主所定義的「學會」的技能-----只是成功的嘗試了一兩次的技能,會被遺忘。也就是說,對於騎自行車來說,我就算再過三五十年,我還是會騎-----可能會經歷十分鐘有意識注意操作的階段,有人說,那這十分鐘不就是代表有所遺忘,需要再學習嗎?為什麼會有這可能的十分鐘,後面再解釋。

解決題主的問題,需要先回答技能是怎麼學會的?學習一項技能普遍被學者認為分為三個階段,廣泛被接受的是Anderson, Bothell, Byrne,
Douglass, Lebiere和Qin共同提出的:

陳述性階段→程序化階段→自動化階段

這三個階段分別為:

?第一個階段:陳述性階段,也就是獲得陳述性知識的過程,簡單來說,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也就是書本上的知識。對於學游泳或者學小提琴來說,就是教練、老師的那些話,「把要握穩啊」「眼睛看前面」「肌肉放鬆」,「某個手指如何換位」等等。

?第二個階段: 聯合階段:知識→行為,這是一個實踐的階段。你一次次的實踐,可能成功,可能不成功,也會出現題主所說的第一次獨立完成這項技能的情況。但這還不是學會,這只是成功運用了知識的一個體現。

?第三個階段: 自動化階段。就是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化知識的過程,技能達到自動化,即,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某項技能的過程。這裡要注意,自動化也不是百分百自動化,即使是高度自動化的行為也不是100%的自動化

Anderson,Fincham和Douglass(1994)實驗結果認為,一條規則通常要被練習40次才能稱為可靠的規則。--------------這裡,我暫且把它認為是,一項技能要被練習40次才能達到自動化,才能不會被遺忘。再者,一項技能是由多個小技能組合而成的,比如騎自行車也包括騎直線、拐彎、加速騎、脫把騎,有的小技能當初達到了自動化,有的就沒有,所以長時間不騎自行車再拿起來的時候,總體來說是會騎的,但是當初就沒有達到自動化的部分被遺忘了,會需要人的注意力,也就是最初那可能的不熟練的十分鐘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自動化了的技能不會被遺忘呢?這要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了。
什麼是肌肉記憶?肌肉真的有記憶功能嗎?@欣悅 下面的回答和我接下來要說的基本一致。

簡單來說,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是儲存在大腦不同的區域,這兩種記憶類型有明顯的分離現象。@欣悅的回答里有很多腦損傷研究、PET腦成像研究、記憶的神經過程的例子,這些都是大牛們經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德斯蒙(Desimone,1992)對腦損傷病人的研究表明:小腦損傷會損壞經典條件作用動作反應的獲得,影響程序記憶

加拿大神經心理學家赫布(Donald Hebb)的理論可以提供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解釋。赫布認為短時記憶的活動過程只持續短暫的一段時間,而長時記憶則涉及神經系統結構上的改變,故較持久。它們有不同的神經生理機制。

而這種記憶分區管理的現象是由於神經突觸的可塑性(關於這個知識的內容較複雜,就不詳述了):

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強健的經常被使用的神經通路會變得更為強健;而弱小的,不常使用的會萎縮。當通路最終強化到一定程度後,記憶就被鎖定,信息得到儲存。而萎縮的則導致遺忘。

所以為什麼不會被遺忘呢?通俗來說,都印刻在大腦上了,在神經上刻下了痕迹,哪有那麼容易就忘了啊!就像我妹說得,她打乒乓球球根本就是生理反應、條件反射--------她從7歲開始學球,中間因為初中高中忙碌空白過四五年,但上大學以後迅速打入了校乒乓隊。

可是的確有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學會了----達到了我所說的自動化----但是還有遺忘的情況,這又是為什麼呢?

當代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儘管不同類型的知識是分開加工且分別定位於大腦的限定區域,但複雜信息的記憶是分布於很多神經組織的(Markowitsch,2000; Rolls,2000)。

一項技能,如我剛才所說,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包含很多「小技能」,所需要調動的大腦資源是很多的,記憶的印記是刻在了大腦上,可是非程序性記憶的部分可能由於時間的長久、信息的爆炸而讓大腦一時反應不過來,但是,曾經達到了自動化的技能,只要經過短時間的大腦將有關這項技能的各個方面整理,是很快就可以重新拿起來的-----而不是徹底遺忘,像個新手那樣。記得我上面說過嗎,自動化也並不是百分百自動化,曾經自動化的程度和自動化的部分越高,拿起來的越快

有人說,我就是學會了一項技能,我就是忘了,我只能說,你當時並沒有達到自動化,而只是成功的嘗試了幾回而已。所以關於職業運動員,他們在關於這項體育運動的很多技能方面都達到了自動化,比如乒乓球的某些發球,但是某些技能沒有達到自動化,比如難一些的發球,直板橫拉。所以,他們艱苦的訓練無非是要提高這些技能的自動化水平,實現在不同情況下都能使出那一招的能力。

最後,想再定義一下「技能」的概念,我的回答針對的「技能」是指與認知能力(教書、畫畫等)精神運動技能(乒乓、自行車、輪滑)有關的技能。而此題,對於題主來說,應該更傾向於精神運動技能的方面。所以很多回答比如吃奶,擼管,做愛,咀嚼,嚼口香糖什麼的,和我所指的技能不是一回事兒,沒有經過學習就會的事情更傾向於本能而不是技能。


題主指的是技能,基本上所有的技能不可能學一遍就會,都是需要反覆練習的,包括騎自行車和游泳。還有那些說ML的,這連技能都不能算好嗎,完全基於本能。


7月7日,最新更新: (從大V先生的質疑那裡看過來的從頭看起,其他人可以直接看正文)
知乎大V @周不潤 都來反對我了,我有必要做一點嚴謹的解釋。
周不潤和另一名反對我的 @高思暢 他們說的內容本身都很有道理,很科學,他們質疑我沒有嚴謹的去定義「學會」和「遺忘」這兩個概念。那我這裡就嚴謹的定義一下。
不過我的結論不變,而且我認為是他們沒有把握住「遺忘」這個概念。

  1. 首先關於技能的學會的含義,技能有兩種,一種是動作技能,一種是心智技能,具體不解釋自己百度。
  • 關於動作技能的理論有:

菲茨與波斯納(Fitts
Posner,1967)的三階段模型。亞當斯(Adams,1971)的兩階段模型。金泰爾(Gentile,1972)的兩階段模型。馮忠良(1992,1998)的四階段模型。
大體上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技能的形成首先是有認知階段,了解需要做哪些動作,各動作的順序怎樣,從何處可以得到反饋等,然後通過練習使認知部分和操作部分進行聯結,最後達到認知的作用逐漸減少,最終達到動作的自動化。
所以動作技能達到自動化我們稱為學會。這點 @高思暢有嚴謹全面的闡述。

  • 關於心智技能的理論有:

安德森(Anderson,1995)的三階段理論。加里培林(1959)的五階段模型。馮忠良(1992,1998)的三階段模型。
大體上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技能的形成是從認知階段,到物質化的活動階段,再到言語階段,最終到內部語言階段。
所以對於心智技能,完成從外部語言到內部語言的轉換,我們稱為學會。

(以上跟問題似乎沒有直接關係,只是針對質疑,我要有所解釋)

2. 其次,關於遺忘的含義。(這點是兩位反對我的朋友,我覺得你們都沒搞清楚的問題。)
關於遺忘的原因,有四個假說:干擾說,消退說,壓抑說,提取失敗說。

  • 干擾說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之故。
  • 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迹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的結果。
  • 壓抑說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不想記,而將一些記憶推出意識之外,因為它們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損於自我。
  • 提取失敗說認為一個人回想不出某種信息,不是因為信息被干擾、消退、被壓抑,而是因為沒有良好的提取線索。

舌尖現象等一定程度說明了提取失敗的存在。壓抑說主要是精神分析學派,特別是弗洛伊德的說法,現在已經不被大多數人認可。
那麼我們對於一個目標的遺忘到底是由於編碼和提取之間有額外信息的干擾呢,還是由於人的記憶系統有一個機制會讓記憶痕迹隨時間自動消退呢??
沃和諾爾曼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區分了二者(WaughNorman,1965)

Waugh和Norman的實驗--企圖分開痕迹消退與干擾

  給被試呈現一系列數字,如16個數字,最後一個數字呈現時伴隨一個高頻純音,這最後一個數字稱為探測數字,它在前面只出現過一次。被試一旦聽到聲音,就要把這個探測數字在前面出現位置的後面一個數字回憶出來。如呈現的數字系列是3917465218736528*(星形表示純音),則探測數字是8,它在前面的系列中出現在第10個位置上,被試應當將這個位置後面的一個數字7報告出來。從應被報告的數字的後面一個數字起,到最後一個數字,稱為間隔數字,也就是其干擾作用的數字,呈現這些間隔數字所用的時間稱作間隔時間,該實驗利用不同數量的間隔數字和間隔時間。應用兩種數字呈現速度:快速呈現為每秒4個數字,慢速呈現為每秒1個數字。這樣就可以在間隔數字不變的條件下,來改變間隔時間;同樣可以在間隔時間不變的條件下,來改變間隔數字。結果:無論是快速還是慢速呈現數字,正確回憶率都隨間隔數字或干擾項目的增加而減少,這就是說,正確回憶率並未因數字呈現速度不同所導致的間隔時間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區別,該結果支持干擾說,證明遺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擾而不是記憶痕迹消退。

所以說,遺忘的原因在於我們編碼的時候和我們提取信息的時間間隔中,我們又編碼了其他無關的許多信息,導致了對目標信息提取的干擾。

以艾賓浩斯對於遺忘的一個界定來說,他用了一個量化的指標叫節省量,即重新學習所節省的時間或遍數與初次學習時間或遍數的比值。

  • 節省量=(OL-RL)/OL*% 其中OL是初次學習需要的時間或遍數,RL是再次學習的。

就是說我們初次學習的效果在第二次學習時保留了一些,我們再次學習可能少花一些精力,少花的精力占我初次學習所花精力的比是多少。同時,這個節省量中的分子,也就是他對遺忘量的一個量化指標,因為儘管我們再次學習可以少花一些精力,但不是完全不用花費精力了,而是有所遺忘的,這個遺忘的部分就是(OL-RL).

大V先生 @周不潤 有這樣一段話:

但要注意,這裡的「無法遺忘」,並不是說,6歲學會騎車後,60歲再次騎車仍然能跨上就走、繼續風馳電掣;也不是指,7歲學會彈《致愛麗絲》後,70歲再摸鋼琴馬上就能行雲流水的彈出來。「無法遺忘」的意思其實是,你學會了這項技能,即使很多年都不用,再次用到時仍然能夠迅速掌握。60歲再次騎車時,上去肯定要晃兩下,可能不時還要用腳撐地以免摔下來,但一般人幾分鐘之內就能再一次騎起來了。70歲再次彈鋼琴時,還知道手怎麼放,知道譜子怎麼看,可能依稀還記得幾個音怎麼彈,按照很慢的速度再彈幾遍,很快也會找回小時候的感覺(當然沒騎車那麼快)。

看到沒,這段就是在說,再次學習我們能節省很多精力。這個節省量就是遺忘。
但是,以遺忘的干擾說來看,我們習得的任何知識和技能都是不可能完全遺忘的,我們只是被干擾了不能完全提取出來。

所以如果這個問題要問的是:有哪些技能,普通人只要學會一次就不會完全遺忘

那麼按照干擾說,任何技能都不會完全遺忘,這樣的問題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就說,有哪些技能,普通人只要學會一次就不會遺忘?遺忘指的就是(OL-RL),就是「60歲再次騎車時,上去肯定要晃兩下,可能不時還要用腳撐地以免摔下來」, 就是「70歲再次彈鋼琴時,還知道手怎麼放,知道譜子怎麼看,可能依稀還記得幾個音怎麼彈,按照很慢的速度再彈幾遍」

綜上所述:無論是達到自動化也好,轉換為內部語言也好,任何技能不重複,都會有所「退步」(退步這個詞你們能接受了吧?),這種退步在艾賓浩斯定義中,就叫做遺忘。否則,你還能如何去量化遺忘呢?

-------------------------------------------------------------原來正文部分----------------------------------------------------------

終於輪到我AOE的時候啦,哈哈。
我要說,以上答案全都不對。
包括1樓大家覺得有道理的 @vczh 說的騎自行車。

騎自行車是會被遺忘的,包括題主說的游泳。
之所以大家覺得這些技能學會了就不會遺忘,是因為學會了之後,人們還在不斷使用這些技能。就像如果我們學習一個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它會不斷的在我們生命的很多時刻反覆出現,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複習了這個知識,所以我們一輩子不會忘記它。

但是一個技能我們學會之後就再也不複習它了呢?對了,任何技能如果學習之後,我們再也不重複使用它,誰都逃不了被遺忘的命運。

這裡我們要區分兩種類型的記憶。
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 陳述性記憶,有時我們稱外顯記憶,簡單粗暴的說,它相當於知識。它包括兩部分,一部分叫語義記憶,是用語言等符號表徵概念原則等對周圍一切的理解,它主要就是我們在學校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另一部分叫情景記憶,這是對於我們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的一種記憶,例如我們能夠記起去年生日我幹嘛了。
  • 程序性記憶,有時候我們稱內隱記憶,簡單粗暴的說,它相當於技能。它是一種內隱的,自動化的記憶過程,我們無需知道自行車的構造和原理,我們僅僅就是會騎,但是你要我用語言表達我是怎樣騎的,我也說不很清楚,它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好了,所以本題要討論的就是程序性記憶是否會被遺忘。
答案我前面說了,程序性記憶是會被遺忘的,之所以有人會認為有些程序性記憶是難以遺忘的,是因為程序性記憶的內容,我們每天在使用。
看看大家的答案吧:吹口哨,咀嚼,游泳,騎自行車。
這些無一例外的,我們會重複使用這些技能。

但是,的確程序性記憶,我們遺忘起來比陳述性記憶要困難,因為它更加內隱,更加自動化,簡單粗暴的說,它的內容深入了我們的骨髓,我們要遺忘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去複習它。

網上隨便搜了兩張圖,一個是陳述性記憶的遺忘曲線,一個是程序性記憶的遺忘曲線。

陳述性記憶到25天,最高的詩也遺忘了快40%了。
而程序性記憶,即技能,例如排球和健美操,到31天,最高遺忘也不到20%。

所以,程序性記憶不是不會忘記,是遺忘的過程相對陳述性記憶慢。
而且程序性記憶很多是我們日常生活必須的技能,我們會不斷重複它。

-----------------------------------------------回答質疑的分割線-------------------------------------------------------------------
評論有人說他幾年沒騎自行車了,還是會騎,我補充說明一下。

過度學習效應,指人們對所學習、記憶的內容達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後,如果再用原來所花時間的一半去鞏固強化,使學習程度達到150%,將會使記憶得到強化。

過度學習效應_百度百科

你最初學會騎自行車,肯定不是僅僅為了學會,而是為了學會後使用這項技能,因此你肯定在你學會騎自行車之後,還使用了很多很多次該技能,因而你是有了很強的過度學習效應。因而你要遺忘騎自行車這個技能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依然能夠遺忘,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

那我舉個相似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彈鋼琴。
彈鋼琴和騎自行車的記憶機制是一樣的,都是內隱的記憶,都是題主所指的技能。
但是彈鋼琴不像騎自行車那樣對於生活那麼必須。我們會發現,我們學了一首鋼琴曲,在不需要老師我們能獨立彈奏這首曲子之後,很多人就懶了,疏於練習,是不是過一兩周老師再檢查我們這首曲子彈得怎麼樣的時候,我們就不太會了?

所以真正的奧秘在於我們是否過度學習和我們是否事後去複習它。不在於這個技能本身它是什麼。

還有人評論說我沒有回答問題。
我有回答啊,答案就是:沒有這樣的技能。


首先我是真的受夠了排名前幾的大神們互相嘴炮的長篇大論解釋記憶曲線神經元之類的了,只是問哪些技能可以掌握就不忘,沒有必要balabala寫一堆然而並沒有什麼用的話。我是來找答案的,看了評論區的越發有微博那種為了搞笑而搞笑的答案,我補充幾句只是希望後面看到問題戳進來求解的不會失望。
1.記憶。
比如你從小就耳濡目染的詩詞,比如你愛好的看了很多次的動漫和影視劇,比如你掛在嘴邊哼的幾句周杰倫。從前背單詞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無論多複雜的詞句,在不同的條件下遇見7次,重複記憶7次,就永遠不會忘記。舉個例子:Action is eloquence.行動即是雄辯(很高級的詞對不對!)這句話是我刷微博時看的雞湯,覺得挺好的就背下來了。
2.語言。
這方面我也不確定是否存在天賦之類的,比如我的愛好之一就是模仿各地的方言還有電視劇里的人的配音,帶給室友們無限歡樂好么,我親愛的室友們說我學甄嬛里的皇后學的特別像,對了還有模仿宋丹丹。。。另外就是除了漢語之外的語言,就是即使很長時間不用,但是你偶爾聽到幾個辭彙語句,讀一篇外文的文章,你的腦海里的詞庫還是在運轉。即使忘了也是很容易撿起來的。
3.寫字。
這個也是一旦練成某種體,比如顏柳歐蘇體還有什麼瘦金體啊草書啊之後基本就定型的。可能長久不寫字會手生,但是沒聽說過誰的字會越寫越難看的。雖然現在多用計算機,但是寫一手好字除了陶冶情操之外還是很刷好感度的。
4.交通工具。
包括但不限於自行車和汽車,都是比較實用的。當然你也可以去學開飛機開地鐵開潛艇。
5.做飯。
最開始可以嘗試用電飯鍋煮東西,這個是可以保證你弄出來的東西能吃,不會打擊自信心。可以煮麵,煮紅豆銀耳枸杞湯,煮酒釀圓子,煮健康的蔬菜,煮火鍋丸子。於是你發現~啊~原來我這麼渣也可以做料理呢~~~之後就可以慢慢看菜譜和教程來用油鍋炒菜以及做各種甜點了。這個也是無論男女都非常刷好感度的。
6.電器維修。
自己的手機電腦死機的時候,會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的解決辦法並解決一般的小問題,比如為啥黑屏沒聲音自動關機之類的。(相信我一般的電腦維修店基本不靠譜,動不動就會「你這桌面上有什麼要留著的,我給你重裝系統試試」)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我覺得書本知識在用心學的情況下大多數技能都是一旦get了就不會忘記的,比如我現在仍然記得元素化合價表(因為很喜歡教化學的老太太)還有很多地理歷史知識。日常生活的知識因為親自動手所以也很容易掌握,其實學習能力就是模仿能力,重複的次數多了就會變成慣性。


游泳,騎自行車,滑冰,滑旱冰, 會了之後,就成為了身體的一種本能,想忘也忘不了。


打麻將算嗎? 易學易懂易操作。

聯絡感情,家庭聚會,打發時間,升職加薪,發家致富,全靠它了。

麻將在手,天下我有!


語言(不是指第二語言)
文字是不是就不知道了


騎自行車


這技能必須忘不掉!!!!


喝奶奶(●°u°●) 」


游泳,騎自行車,滑冰。


傷害別人,你一直都知道如何做,而且停不下來。


自從我初二不小心擼了一管,學會了一個成語:無師自通。


@曾旻 老師 @青格樂 老師和 @周不潤 老師等前輩的討論其實已經很充分,基本把這個問題界定清楚了。

而且從先前討論的個例推廣到從心理學角度對技能進行分類。

但是 @曾旻 最後補充的圖不是特別直觀體現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發生遺忘時的特性差異。

所以我在這裡,給時隔兩年的討論補一補圖,希望能夠順便普及點心理學的小知識。

國內也曾經在1986年做過與遺忘相關的實驗,讓體院學生和師院學生同時學習一套十分鐘學會、一分鐘做完的徒手體操(廣播體操),用兩者一個月內的遺忘情況和經典的艾賓浩斯曲線對比:

(圖源:許尚俠《動作操作遺忘進程探討》)

其中橫軸表示時間,單位是天。
而縱軸表示的「節省時間(百分數)」,實質上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中用到的專門指標:節省量。

引用 @曾旻 同問題下的定義:

節省量:
即重新學習所節省的時間或遍數與初次學習時間或遍數的比值。

公式:
節省量=(OL-RL)/OL*%
其中:
OL是初次學習需要的時間或遍數,
RL是再次學習
需要的時間或遍數

如果未接觸過相關概念,可以把縱軸的數值權宜地理解為:
(一天後)還記得90%,(一天後)還記得30%……

儘管「再次學習所需時間」和「還記得多少」有較大區別,但當初,引入節省量這個概念,目的正是為了能夠方便量化地說明,還能掌握多少以往習得的知識技能。

縱軸越高,說明遺忘得越少。

×線對應的體院學生,和?線對應的師院學生,大致可以認為,記得的動作都在七成以上。在生活中,我們一般就把這些大部分內容都能回憶起來的東西,認為是仍未遺忘的了。

但是,●線對應的艾賓浩斯曲線,指的就是一般的心智技能(我們平時背書、記公式這一類),經過一段時間後遺忘的情況。當時艾賓浩斯選用的記憶材料,是無意義音節。對比發現,兩天之後,還能記得的內容,就不到三成了。這個時候,我們明顯是會覺得這些內容,我們已經遺忘掉了。

所以實際上,在生活中,讓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容易被遺忘的,就是識記性的內容,尤其是如無意義音節之類的死記硬背式內容。而相對的,動作技能,如做操、練字,則能讓人們覺得學會了,就再也忘不掉。

比如說,我平時會拿佛經去臨帖練字,到現在,佛經幾乎一個字都背不出來,但是經文裡面每個字該怎麼練,我就已經基本掌握了。

練字在生活中,就是學會就不會遺忘的技能了。

但是嚴格探討下,是不是真的學會了練字就不會忘呢?顯然並不完全如此。比如說,我一個月沒再碰筆,重新練習起來,一定會感覺到手生。這樣的感覺,其實就是遺忘正在發生的感覺。


其實寫下這篇答案,也是感慨於心理學在大眾群體中推廣的問題。有很多心理學上有特指的概念,在生活中的表意界定不明。如果我們在界定不明的情況下進行討論,很多時候就會引起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以及不必要的爭議;但如果我們對每個問題,都做出清晰定義,那麼大段的文字,又勢必會冗長乏味。


吹口哨~
打響指~


系鞋帶,穿衣服,用筷子。


撒謊


點贊同


吃飯(?′ `?)


推薦閱讀:

如果永遠離開現在的工作,你有什麼技能能讓你混口飯吃?
做市場需要深入理解產品嗎?深入到什麼程度?
你是通過什麼渠道獲取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識和信息的?
哪些技能,經較短時間的學習,就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幫助?
怎樣高效地學會一段相聲貫口?

TAG:學習 | 記憶 | 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