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爸爸不在家」 ,更多「父親」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正如前面有一位答主所提到的,「爸爸在每天都能準時回家,周末也可以在家陪伴,但自己卻仍然覺得父親是缺位的」,可以說,父親的缺位並不簡單地等同於父親不在自己身邊(比如單親家庭,或者父親常年不在家)。

在心理學意義上,父親的缺位,其實指的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不足的情況。

這種參與程度的不足,並不一定指的是父親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不足,而更多指的是親子之間缺乏「有品質的時間」(quality time),即與孩子積極、健康的雙向互動與關心,而不是各干各的,或者對孩子只有給予(providing)而沒有教養(parenting),即給孩子不斷無條件地買玩具並一定不代表參與程度高。你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如果你爸每天都在家卻很少和你有親子時間,你們很少交流,這就是一種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的情形。反之,你爸很少在家,但每次在家,他都會盡量地和你在一起聊天、玩耍等等,那麼這就不是一種「父親缺位」的狀況。

那麼,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

1、對我們認知和行為功能上的影響

縱向研究發現,在人生的早期如果能夠得到父親的照料,對孩子認知和行為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能夠在童年時得到父親較大程度的參與,都能夠預測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少的行為問題。

而父親參與程度不夠的孩子,在社會適應、友情、行為上都更有可能出現問題

一項針對美國家庭的調查顯示,成長在雙親家庭但父親參與程度低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品行不端的概率是最高的,成長在雙親家庭且父親參與度高的孩子的兩倍,也高於成長於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而女孩在青春期意外懷孕的幾率,那些成長在雙親家庭但父親參與度低的孩子的意外懷孕的幾率是那些父親參與度高的孩子的2倍。(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只能表明調查的結果,並不意味著父親參與程度低與孩子品行或者意外懷孕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下同)


2、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鬱症的發病率上,在雙親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鬱症發病率高於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甚至是那些成長在父親參與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的三倍

另外,與父親參與程度高的孩子相比,成長在父親缺位的家庭的孩子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衝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


3、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也會對子女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造成深遠的影響。總得來說,如果孩子(特別是在童年時期)能夠從父親身上獲取支持,那麼在成年後,能夠進入親密的婚姻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他的形象會給自己的兒子/女兒樹立起「男人應有的樣子」,他對待女性的方式也會是孩子學習的模板。研究顯示,如果父親在家中與母親分擔家務,無論孩子性別是什麼,都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女性觀;同時這些父親的女兒長大後的自尊水平也更高,更加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她們的野心也更大,對自我發展的期望更高。而相較而言,那些成長在父親缺位的家庭中的孩子則更可能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困惑。

孩子和父親的依戀模式,也和母親一樣會影響長大後和他人的依戀模式。在依戀理論中,嬰兒和父母的關係是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依戀關係,在依戀關係中,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回應程度都會影響孩子的依戀類型,如果回應程度高,孩子就更可能發展成安全型;如果有一方對孩子的需求回應程度低,或者無法一以貫之,孩子可能發展成不安全型依戀。

另外,對於女兒來說,與父親的關係還是第一段與男性建立的關係,因此,父親的特質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異性戀)女兒的親密關係。在選擇親密的對象時,她會以父親作為參照物:既有可能會尋找一個在行為表現上很像自己父親的人作為伴侶,也可能會選擇一個與父親截然相反的男性。除此之外,與父親的相處中是否能獲得安全感,也會關係到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想了解更多父親對女兒親密關係的影響,可以點擊查看http://mp.weixin.qq.com/s/kHkH-0_ASpqEjmwdX-rhDw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觀念中,父親都不是一個在生活上應該照料孩子的人。男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家庭的物質供養者,「男主外,女主內」是一個核心家庭的典型範本。就連英語中,mother這個詞本身也包含有「養育」的含義,而father的另一重含義則是「創造」。

不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父親參與」(father involvement)的概念越來越多地被關注和提出。對父親的期待,已經從給家庭提供物質支持的人,變成需要和母親「共同養育」(co-parenting)的關係。

其實,不僅父親參與教養對孩子有諸多好處,對孩子的教養這件事本身,對於擔任父親角色的男性來說也是有益的。到位的養育會使父親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能夠使父親得到充分的回饋。對於很多男性來說,這可能也是學習表達情感、提高共情能力的第一次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一個父親,來學習拾起那些缺失的技能。


而在人生里,這樣的機會並不多。

以上。


相關文章:

不在家的爸爸,讓孩子錯過了什麼 | 研究:是什麼阻礙了男性真正成為「父親」?父親在家庭中的投入,如何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舊文回顧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考慮到問題問的是「成長過程中」,本文僅就父親缺位對孩子心理的影響進行討論。受篇幅限制,不特意討論父親缺位對配偶和婚姻的影響,但在對孩子的影響部分也會有所涉及。

既然談到「父親的缺位」,那首先需要說明父親這一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為何,之後具體談一談這種缺位現象如何影響了男孩和女孩的成長,在這裡,父親的影響對男性和女性可能會有區別,需要分類討論。

父親的作用1

父親是一個男性,是孩子成長中接觸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男性形象,這一形象是什麼樣子,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發展,具體而言,影響孩子性格中男性化特質的發展。

我們的社會對男性形象有固有的期待,會以一些男性化的特質表現出來,比如堅強,勇敢,獨立,有責任心,有擔當;對女性形象也有固有的期待,表現為一些女性化特質,比如溫柔、體貼、包容、有愛心等等。實際上,要適應複雜的現代社會,每個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在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上都需要有較高的得分。但是考慮到社會和家庭的分工,在一個家庭中需要父母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我們常說的「嚴父慈母」。一個孩子能否具備較強的男性化特質,成為堅強、勇敢、獨立有擔當的人,父親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至關重要,如果缺少父親在家庭中發揮男性化形象的作用,孩子的性格往往會存在缺陷。

缺失及影響

雖然社會文化和家庭對男性形象有一定的要求,但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成年男性都能夠成長到性格成熟的程度。有些男性雖然做了爸爸,依然可能是懦弱、迴避,無法承擔家庭責任的。比如有不良嗜好,酗酒、賭博,不認真工作,甚至失業,家庭中主要事物由媽媽承擔,媽媽性格強勢,讓爸爸幹嘛就幹嘛,但爸爸本人全無用心。

有句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爸爸性格懦弱、逃避承擔工作和家庭責任,對養育孩子不聞不問,男孩子缺少成熟的男性榜樣來認同,他也很有可能會成長成和爸爸性格類似的人,性格懦弱自卑,缺乏責任感和擔當。

而如果成長過程中缺少成熟的男性形象,女性可能會過分代償性的發展自己身上的男性化特質,在婚戀中過分承擔,充當起「聖母」或「拯救者」的角色,選擇性格懦弱依賴的伴侶。比如在臨床心理學和心理諮詢中常見的情景:酒鬼的兒子還是酒鬼,酒鬼的女兒會嫁給酒鬼。但這種過分的擔當只是一種假象,內里依然是內心不夠獨立,無法忍受孤獨,寧願糾纏依賴痛苦的關係。

在這裡也要談一些例外情況。父親缺位,孩子不一定就不能具備社會期望的男性化特質。首先,如果孩子的母親是一個人格健全成熟的人,那麼她往往身上會既具備較強的男性化特質,也具備較強的女性化特質,既堅強有擔當,又包容有愛心,就是我們社會俗稱的「又當爹又當媽」。這時,孩子依然可以認同和內化較強的男性特質。比如電影《阿甘正傳》里阿甘的母親,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母親形象,她幫助阿甘在沒有爸爸的情況下,成長成了一個勇敢有又愛心的成熟男性。另外,如果家族中或成長過程中,有其他重要男性參與,比如爺爺、叔叔、舅舅,或者男性的老師,這些男性形象有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父親形象的缺失,讓孩子有其他可認同的對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衝父親缺位的影響。


父親的作用2

其次,父親角色在家庭中往往承擔起社會化的作用。比如古語有云:養不教,父之過。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中,也區分了母愛和父愛的不同:母愛是無條件的,無論你長成什麼樣,我都愛你;父愛是有條件的,你需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取得一定的學業或工作成就,才會獲得父親的首肯。因此我們會看到,在孩子小時候,許多家庭中存在這樣的分工:母親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父親負責和孩子玩耍遊戲,在孩子犯錯時批評教育孩子。遊戲玩耍增加孩子對事物的興趣,開闊視野,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並學習與人合作競爭的規則,這些都是促進孩子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在孩子長大成人後,這種分工也往往延續下來,比如前幾年很流行的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裡面有一句: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工作的事情,涉及的是與領導權威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社會規範,和工作成就,這些都是社會化過程的議題,也是爸爸重點參與的領域。

缺失及影響

如果父親不參與對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孩子的學習興趣、能力很有可能受損,也不會有很強的學習動力或成就動機。外加如果父親性格懦弱,承受不起困難或挫折,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難時也往往容易逃避退縮,焦慮無助,出現學業和工作適應不良。

此外,如果缺乏父親作為權威的管教和陪伴,孩子有可能會出現蔑視成人世界規則和社會規範的情況,無法和他人建立合作的關係,不服從權威,成為不良少年,出現逃學、打架、違法的情況。女孩可能會選擇和不良少年交往,過早發生性行為。

但上面說的情況並不是絕對的,依然要看母親在家裡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他家庭成員和學校老師的影響。


父親的作用3

父親的角色會影響孩子對兩性關係、婚戀的看法。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相互關愛欣賞,尊重差異,相互合作,人格平等的關係,孩子也會學會接納自己的性別,並平等尊重的看待異性,並對婚戀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和預期。否則,可能對孩子的兩性交往造成消極影響。

缺失及影響

在一些婚姻關係中會出現嚴重的矛盾和權力爭奪,夫妻相互競爭貶損對方,或男方出現出軌不忠,信任合作關係破裂。這時有可能出現離婚或長期分居,孩子跟隨媽媽成長而和爸爸疏遠,或者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但爸爸對養育孩子心不在焉。這時就出現了爸爸的缺位。

對男孩子而言,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媽媽訴說爸爸的種種不是,和作為男性的種種不合格,利用兒子作為垃圾桶或者出氣筒,這會在男孩心裡產生巨大的焦慮不安。他會隱隱感到,媽媽把作為男性的理想形象寄托在了自己身上。這樣的男孩中發展比較好的,會對自己很苛求,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無法承擔起成年男性的責任,對自己作為成年男性缺乏自信,或懼怕自己難以滿足女性需求,恐懼女性,容易被女性傷害。有些人對女性有潛在的輕視和敵意,玩弄或利用女性。有些人遲遲不願建立承諾關係,走進婚姻。

發展不好的男性,可能會很被動、依賴女性,討好女性,對媽媽很順從,沒有獨立的主張和見解,成為我們通常說的「媽寶男」。

而對女性而言,爸爸的缺失經常和爸爸重男輕女的觀念,對女兒的情感忽視交織在一起。缺少父愛的女性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戀父,表現為對男性形象的理想化和過分依賴,以及無法以成熟女性的心態平等現實的看待兩性關係。她們會誇大一個男性的好,即使種種跡象表明,這個男性並不夠愛自己,或有種種致命的缺陷,依然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或自尊和姿態過低,就像張愛玲說的,「在塵埃里開出一朵花」(張愛玲本身就是被爸爸忽視和拋棄的女性)。

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女性對男性缺乏信任和基於現實品質的欣賞,內心中對男性有過於理想化的期待,過分挑剔,總覺得這個男的也不夠好,那個男的也不夠安全,凡事親歷親為,難以和男性包容合作,恐懼婚姻和親密關係。

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成長過程中的父親缺位,可能與上述影響有關,但也並非一定會影響。這和孩子本身的性格氣質類型,母親的特點,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老師和朋友的影響都有一定關係。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重要的親密關係和自我反思,也會讓人產生改變。此外通過心理諮詢,從與諮詢師的關係中獲得關注、支持、示範和養育的體驗,也會修復因父親缺位造成的影響,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性格完善。


父親角色的缺失(the absent father)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子女和對伴侶兩方面。

對於子女來說:

1.全面的福祉(well-being)受到影響

相對於非缺失的家庭,父親角色的缺失的家庭中的孩子有較高的風險產生:品行問題、性行為問題(早孕等)、學業表現差、酒精和藥物濫用、身心健康問題等。

每次說到一個因素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時,都要反覆澄清二者並不存在直接的確定因果關係。

但是那句經典的「相關不等於因果」在這個問題上似乎並不適用:父親缺失被證明是對兒童造成很多消極影響的重要原因。


2.Daddy issue

一般被翻譯成「戀父情結」,進而被誤解為對父親的愛戀,但其實,daddy issue描述的是子女由於童年時父親角色的缺失,或者與父親的關係存在問題,這些未解決的衝突被帶入了成年,影響著子女的對於男性的看法和親密關係的發展。

父親缺失對於女兒來說,最容易產生daddy issue,女兒成年後可能會因為沒能形成早年的相處模式而在與男性的接交往上產生問題。比如過度渴求/迴避與男性的接觸等。


3.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指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家長的足夠關注、認可和回應。

在父親角色的缺失的家庭中,孩子可能與母親關係較好,而與父親如同陌生人,如果長期缺席的父親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者給予非常負性的回應,這就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是錯的。」

比如,忙了一天的父親,回家後對吵鬧的孩子大吼大叫,或者訓斥懲罰,但可能孩子只是想利用吵鬧來獲得父親的關注而已。

而父親的反饋對於孩子來說則是一種創傷性體驗。這種情感忽視會在孩子身上造成深遠的影響,長大後可能會經常懷疑自己的情緒,很難體會內心狀態。

對於伴侶來說:

1.慢性壓力

一方的缺失可能導致另一方需要對孩子投入雙倍的精力,承擔雙倍的責任,這對於伴侶來說是不公平的。

有研究者認為,伴侶角色缺失對於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種慢性壓力源(chronic stress),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下的人,通常會產生一系列的身體、心理問題,以及倦怠感。

而這種壓力也會通過母親傳遞到正在成長的孩子身上,比如母親會有更多埋怨、憤怒情緒甚至可能因為生活壓力過大或其他原因導致母親角色缺失的發生。


2.關係破裂

父親角色長期的缺失,最直接的惡果就是從假性單親到名副其實的單親。

物理上或情感上缺席使得伴侶之間的關係產生隔膜,長期跟蹤研究證明,父親對於家庭的捲入程度(involvement)是預測隨後離婚的非常有效的指標。


讓人感到有些無力的是,想要改變父親角色缺失所帶來的影響,只有一個最簡單的對策,就是讓那個缺失的父親儘可能地回歸到家庭中。

電影《神奇遙控器》(Click)中,男主不斷追求升職加薪,厭煩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那就都用遙控器快進掉。

最終,人過60終於出任了CEO,但那個他年輕時對5歲女兒承諾建造的樹屋卻仍停工在一半。

在將死的時候,他攥著剛剛結婚,想要犧牲蜜月旅行去忙公司項目的兒子的手說了一句:「Family first.(家庭是第一位的)」 說完他就咽氣了。

但幸運的是一切都是他做的夢,醒來後的他還是個年輕父親,激動地奔回家裡計劃周末的全家出行。

男主獲得了第二次機會,而我們的現實生活的每一天卻沒有重新來過的可能。

所以,希望每一位在家庭中長期缺失的父親,都能回到家庭中去,什麼時候都不算晚,但一定要回去啊,因為有人在等你們。


參考資料

Christopher A. Brown. (2014). The Proof Isin: Father Absence Harms Child Well-Being. Huffington Post.

Edward Kruk. (2012). The Vital Importanceof Paternal Presencein Children』s Lives. Psychology Today.

Mancini, L. (2010). Father absence and its effects on daughters. Retrieved August, 22, 2013.

McLanahan, S., Tach, L., Schneider, D. (2013). The causal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9, 399-427.

關注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父親節前夕,上午又依依不捨得送兒子回爺爺奶奶家過暑假,正好有空寫一點答案。因為不是專業做這方面的,算是玩票性質地寫個大概吧。

其實關於父親在子女成長中的作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始有相關的研究了,建議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搜索Michael Lamb的相關研究。他關於父親角色和父親對子女成長的研究可以算是該領域的經典。

在Lamb的研究中,他提出了父親的幾種重要的功能:1)breadwinner, 即資源的提供者,可以想像,父親的缺位,除了大家常提到的心理影響外,經濟方面的考量其實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現代社會,雖然說婦女能頂半邊天,gender inequality還是在職場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女性的收入還是要低於男性的,而如果家庭中沒有了男性,經濟問題必將更加凸顯。孩子成長中出現問題也就比較常見了;2)Moral teacher以及sex-role model, 即男性作為一家之主,會起到更多的教導作用,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所謂三觀不正更多還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同時父親對兒童形成正確的性別意識有很強的作用(記住,不僅僅是對兒子適用,對女兒也同樣適用,即父親缺位的家庭,女孩的性別意識,性別刻板行為也會比較差);3)emotional support to others, 其實一個家庭中父親對子女的作用不一定是僅僅通過父親-子女這樣一種直接的方式體現的,而可能存在另一種間接的方式,父親-母親-子女,想像一下母親帶孩子累了一天了,想要找個人抱怨一下(這個人往往就是丈夫),而如果這個人不存在了,她會對著誰發泄負面情緒?很有可能就是孩子了。因此對於這樣的家庭關係來說,孩子的成長可能就有影響了。而這種影響往往在0-3歲的小孩身上比較突出。

另一方面,要說明父親缺位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從反面來考慮,即父親存在的情況,對子女有什麼積極作用。在Lamb的研究當中,他劃分了不同的父親的捲入程度(involvement),其實大家可以想像,即使每個人都父母雙全,還是會有人抱怨父親在家似乎對我來說也好像不存在這個人一樣。因此Lamb對捲入程度的劃分,其實也是期望探討父親角色的重要性。父親捲入程度可以分為3個層次:accessibility (即父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能夠出現,或簡單來說住在同個屋檐下; engagement (即父親直接與孩子互動,做遊戲,閱讀等);responsibility (這是最高程度的捲入,包括積极參与到子女教養的各項活動中,並給出相應決策)。而研究也表明,隨著捲入程度的加深,其對子女的積極作用也更強。綜合幾個longitudinal study(縱向研究,即追蹤被試很長一段時間,來獲得因果關係)的結果,我們看出父親的積極作用。1)父親可以使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減少;2)父親可以提升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的社會功能;3)青少年的學業成就也更高;4)兒童認知能力也會受到父親的積極作用。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Fathers#x27;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x27;s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最後,提一句關於這些研究(甚至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共性問題,即研究的可推廣性。即有人可能說我就來自一個父親缺失的家庭,我自己不是生活得好好的嗎?其實Lamb自己也說過這個問題,即100個來自父親缺失家庭的孩子和100個來自父親存在家庭的孩子,不一定前100個孩子就一定比後100個孩子發展更差,我們不能過分解讀研究的發現。個體差異也是可能存在的。只是說父親缺失的孩子更有可能受到一些消極的影響。


憑什麼完美的家庭一定要有父有母。我成長在一個父親缺位的家庭,我變成了一個很堅強的人。我不感謝父親缺位,也從不覺得這是一個遺憾。

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不在家裡,我媽媽帶著我在一個很小的城市裡生活。我的媽媽是一個到了現在都公主心爆棚的人,她喜歡撒嬌,愛哭,敏感,善良。我們倆的關係從我很小就對調過來,我像是家長,而她像是個女兒。

小的時候爸爸不在,家裡面鍋蓋子掉了,我去擰螺絲,燈泡壞了,我來換。我從二年級就自己上下學。不到十歲,有一些人拉著我媽媽說「姐,淘來的化妝品便宜賣」,一直拉扯著不放手。我媽媽心地善良,一直很禮貌的擺擺手」謝謝,不需要」,是我沖在媽媽的前面,指這些壯形大漢大聲喊,你們再不走,我就報警抓你們。

因為我知道沒有爸爸會來保護我們。


因為爸爸不在我們身邊,小城市的人總是喜歡傳八卦。我因為這件事情被班裡的同學欺負,說我是個沒爹的孩子。當時我八歲,心裡特別難過,哭著回到家,和我媽媽講了這件事,想著讓媽媽幫我出頭。結果我媽先哭了,抱著我哭的撕心裂肺,哭了好幾個小時。抱著我哭完又去和我媽媽的媽媽也就是我姥姥哭,然後又打電話給我班主任哭。我就一個人獃獃的站在客廳看著這一切。從此我受什麼委屈,再也不會和媽媽說,因為我知道我只有靠自己,而且我不能給媽媽帶來任何麻煩,因為她只有她自己,沒有人能幫她。


我現在想起來媽媽那個時候的哭聲還歷歷在目。爸爸不在,在的只有一個脆弱的媽媽,這件事情隨時提醒我,我要做家裡的頂樑柱。

所以我從小就是一個很不服輸的人,我不喜歡別人說「你一個女孩子就該怎麼怎麼樣」。我不喜歡依賴男生,因為從來沒依賴過,所以非常不習慣。我沒有戀父情結,我會非常刻意避免著像我父親那樣的男性做伴侶。我也非常獨立,在國外生活了將近十年,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得很好。

現在回憶起來,小的時候我確實有好幾次,因為想爸爸會一個人哭,或者抱著奶奶爺爺哭。但我也相信,有父母親都在的孩子,也會因為父母吵架難過。

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我見到了太多非傳統的家庭。有母親在外面賺錢,父親在家帶孩子,一直都其樂融融的。也有單親媽媽家庭,孩子很健康快樂的。我認識的北歐朋友,還有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領養的孩子,到現在十多歲了,也一直生活的很好。

如果自己一直催眠自己,幸福的家庭都是有爸有媽的,缺了一個我就不幸,然後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這是一個更不幸的事情。而明明單親家庭沒有問題,但是社會上因為誤解給這個孩子投向有色眼光,這也是一個更不幸的事情。

在說說心理學上對於父親母親對孩子影響的分析。精神分析法本來就是一套理論。他過分強調了一個人在嬰兒時期和孩童時期對整個人生的影響。過分強調了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對一個人以後性心理形成的影響力度。理論,這種東西說白了,你想相信它就是真的。即使是數據,為了支持一個理論都會出現偏頗,從採集數據的方法到數據分析的衡量標準,都可以,因為調查者的預設立場而形成不客觀結果。

父親的缺失本身我不認為會對孩子必然造成負面影響。我小時候父親缺失,然而,我成長成了一個我自己很喜歡的人。如果非要說影響,我反而覺得積極大於負面,因為我不為我的脆弱找合理化的借口。

我不知道我這樣的人是不是個例,我真的希望不是。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單親家庭,父親缺失,母親是小學教師。

四年級時一次午睡,我被母親一個電話吵醒,母親沒說兩句就大驚失色,帶我匆匆離開學校。父親的單位派車來接她離開,獨留我一個人待在舅舅家,那時我十歲。

當天晚上我在舅舅家留宿,舅媽陪我睡,凌晨我又被一個電話吵醒,只聽見舅媽壓低聲音在我身後說話,沒說幾句就嗚咽不做聲。我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破曉的天色,心裡閃過所有十歲小孩子能想到的壞念頭。

第二天坐車去父親掛職的地區,在路上我得知,爸爸在趕回單位開會的路上發生車禍,一輛運送石板材的大貨車碾壓過半個車身,司機身首異處,他們正在花重金尋找願意為他整容的喪葬公司。

爸爸呢?爸爸呢?我沒有問出口,也問不出什麼。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大人都在哭,他們淚流滿面圍在一起,看見我就衝過來把我緊緊抱住。我面無表情地依偎在他們的懷抱中,心裡想著前幾天看的電視劇里,好像有一段旁白介紹少年皇帝的身世,用到了一個詞叫「幼年喪父」。

幼年喪父,幼年喪父,當年的我只會在心裡反覆琢磨著這四個字,完全不知道它對我的生活會起到怎樣的作用。父親在我六歲時就下地區掛職,一兩周才回來一次,回來也是應酬的酒後,或者拿行李的間隙,我們幾乎沒有說過幾句話,我從來都只跟著媽媽。喪父對我來說有什麼影響嗎?我想。我媽還在不就行了?他不在了,家裡好像也只是少一個旅客,和之前並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大家都如此鄭重?

媽媽是被人抬到殯儀館的,她已經在招待所昏了好幾天。爸爸的冰棺就放在殯儀館的正中央,上面蓋著一面黨旗。所有的叔叔阿姨都圍著冰棺繞圈走,走到爸爸的照片前鞠一躬,送一束花,然後走過來捏捏媽媽的手,再抱一抱我。整個空間瀰漫著一股可怕的臭味,和震耳欲聾的哭聲,我也哭了,被嚇的,不由自主。

我看向我媽,她像是睡著了,癱坐在那裡,不知道自己的手被多少人握過,我再看向冰棺里的爸爸,那一張臉我無論如何也看不真切,好像跟家裡那個旅客並不是同一人。我心裡很迷惑,同時又受到周圍氣氛的影響,只好也跟著放聲大哭,只希望快點結束這個不祥的儀式,快點回到我熟悉的平靜生活中。

要推入焚化爐的時候,冰棺打開了,爸爸的臉露了出來,在鮮花的正中間,因為化妝顯得格外不真實。我聞到一股極其難聞的氣味,忍不住要往後面去躲,我姨卻在這時抓住了我的胳膊——

「去看你爸爸最後一眼吧。」,她說。

她使勁兒把我往前拉,力氣大得驚人。那張毫無生氣又非常陌生的臉瞬間離我只有一兩米遠,排山倒海的氣味撲面而來。

我發出了一個小孩子能發出最慘的尖叫聲,拼了命地往後面躲,扭頭往人群後面跑。可是後面擋了一大群人,那是叔叔伯伯們,家鄉的親戚,他們曾經受過爸爸的恩惠,齊刷刷地跪在那可怕的冰棺前。他們跪得密密麻麻,擋住了我逃跑的去路。我瘋狂地踩著他們的肩膀、身體,摔倒了好幾次,終於跌跌撞撞跑出了這道人牆,逃離了這個地方。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目睹死亡,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生與死之間的深淵,它激起了我對死亡最本源的恐懼,我像逃離死亡一樣逃離這個人。回到家,我告訴自己我不會受到這件事的影響,只要有媽媽,我的生活就會和以前一樣。

然而其實我媽那時候也快不行了。她的身體剛做完一次手術,又經受了這樣大的一個打擊,卧床了一個多月才慢慢恢復過來,可以上班。我被扔在一個很差的小學,天天和裡面的壞學生打架,家裡完全一團亂麻。所有人都來看她,搖搖頭又走了,很多好心人想來給我們提供幫助,可我們一對母子連和他們交流的精神都沒有。

半年以後,父親的補償金才落地,母親開始了獨自撫養我的生活。其實以前她就是一個人撫養我,只是現在是真的完全獨立。當年她才38歲,所有人都勸她改嫁,她卻發了宏願要獨自養我成人,從此就開始了讓我和她都非常痛苦的十年。她的脾氣變得很壞,陰晴不定,經常我做錯一件小事,她就暴跳如雷,把我痛打一頓。果皮沒丟,蓋子沒蓋,電燈沒關,筷子沒洗……所有的小事都是我不聽話的表現,她打我的理由。我隱隱地知道,她需要一個出口來宣洩心中的不如意,我也沒別的辦法為家裡做貢獻了,只有以默默挨打的方式,平息她的不甘心。

偶爾,我也會想起爸爸,但那都是在挨打的時候。好幾次,家裡的碗碎了,水倒了,蟑螂葯撒了,我媽都認定是我乾的,不聽我的解釋把我痛打一頓的時候,我都幻想著如果家裡有第三個人,如果爸爸還在世上,他就可以站出來說句公道話,說媽媽太霸道了,說小孩子也是需要寵的,然後把她勸開。但他給我的印象太稀薄了,我的想像總在憶起他的面龐的瞬間被打斷,切換進一張躺在花叢中間僵硬的臉,然後我就會很害怕。

在學校里,我也變得更沉默寡言了,常常一整天不說一句話,經常逃課跑到天台上看風景,好在成績還是很不錯,我們家從來沒有花心思在我的成績上。六年級時,班裡因為一件小事開始排擠我,壞學生把我的作業撕掉,抽屜搜刮光,所有的人都不與我說話,我也無所謂,我行我素。上課時後排的太妹會拿筆丟我,然後哈哈大笑,說快看那個沒爸的孩子,我也都不反擊,默默上課,默默回家,默默挨打。

上了初中,媽媽對我的打罵也越來越升級,有時她會一言不合衝進我的房間,把所有的東西都掃在地上,揚長而去,留我一人收拾殘局。有時她看到我看書看得哈哈大笑,就會走過來把書撕掉,然後轉身就走,留我一人錯愕難過。我知道,她在咬牙忍耐,咬牙撐起這個家,解決家裡的各種麻煩。她想除掉的是面前的這個生活,不是我,但我無力幫她,我連自己都快支撐不下去了。我只得每夜睡前向心中的神靈祈禱:神吶,讓我快點長大吧,我要快點離開這個家。

奇怪的是,我依然不覺得父親的離世對我有什麼影響。我倔強地認為一切都沒有變,我從來就沒有爸爸,他從來就沒有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又談何失去?

初中的一天,我和我媽出門時發現雜物間的鑰匙孔被人堵了,裡面插了根牙籤斷在裡面,因為急著上學我沒細想,找了個東西把它撥出來了事。

晚上回到家,家裡的門也被人堵了,這次用的是白石灰,很嚴密地封住,我們束手無策,很鬱悶地站在那想辦法,同一樓的住戶上上下下,都是爸爸的前同事,大家看到了都停下來幫我們弄,卻怎麼也弄不出來。對門鄰居一個特別熱心的大叔甚至說,他可以從自己家防盜網爬進我們家去開門,可這太危險,被我媽攔住了。我看到媽媽看著門的臉色越來越不好看,心裡又是無數個壞念頭此起彼伏。

最後我們還是請了鎖匠,把鎖破壞掉打開了門。媽媽回到家一句話不說開始做飯,我在客廳寫作業,過一會兒廚房傳來了隱隱的哭聲,我不敢去看,也不知道怎麼辦。對當時的我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大事,弱者就要受欺負,這我在學校就已經懂了。但我還是不肯把這些事認定和我爸爸的離開有關,我只覺得煩悶壓抑,打心底里的無力。

幾年後,我們搬家了,離開了那個滿是爸爸前同事的宿舍大院,住進了新房子。媽媽的脾氣依然沒有變,對我的管束依然嚴格,甚至不允許我報考外省的大學。但我終究是長大了,享有的自主權越來越多,我開始離開家生活,開始有了追求者,開始嘗試著異性接觸,可我發現自己對同齡的男生一點感覺也沒有,反而喜歡大自己五到八歲的上班族。我不喜歡女學生的可愛打扮,早早就踏上了高跟鞋,研究歐美的妝容,穿火辣的短褲,也交到了很多玩在一起的朋友,每天玩到三四點是常事。

媽媽對我的轉變非常警覺,她害怕著全天下所有生女兒的家長害怕的事,她每天奪命call我,到學校去抓我,打舍友的電話問我的去向,我周末回家也念叨我,念到激動還會揍我。而我也越來越不聽管教,開始爭取更大的自由。我找了一份翻譯的兼職工作,每個月可以多小几千的收入,我拿著這筆錢拚命地玩,想把過去十幾年在她管束下缺失的部分都補回來,我嘗試了各種叛逆的事物,抽煙喝酒打牌泡吧騎機車搞樂隊,每一樣我都很熱衷,但每一樣我都玩得很淺。我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這些東西,我是為了這些東西所代表的「叛逆」。

我覺得我終於有能力讓她難過了,我一定要行使這份得之不易的權力。我加入了父母皆禍害的小組,看了很多武志紅的書,懂得了一點原生家庭的道理,我覺得心理學說得真是好啊!我就是典型的原生家庭受害者。我那時已經感受到,自己雖然看上去開朗活潑,總是扮演團體核心,內心卻有諸多看不到的問題,而我天真地以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媽,在於我是單親的孩子,如果我要治癒自己,我就必須離開我的家庭,哪怕這會讓她心碎。

然而,心碎的人終究是我。時間飛逝,我進了爸爸的單位工作,認識了第一個男朋友。我驚訝地在他身上發現了爸爸的影子——或者說是我一直以來從媽媽的描述中拼湊出來的爸爸的形象。他和爸爸一樣出身平凡,年輕有為,言談舉止大氣從容,舉手投足有一股「精英范」,是人們眼中的潛力股,有我在身邊同齡男生身上找不到的成熟。

我們飛速相愛,認定對方就是今生唯一,但由於長久以來的不自信,我迅速變成關係中弱勢的一方,對他患得患失,又予取予求。他一開始的包容體貼,漸漸被磨損為疲憊不耐,我對他情感上的過多依賴,也慢慢被他加上了「影響工作」的罪名。他的優點和爸爸相似,缺點也是,看人總分三六九等,一切惟權錢是論,對上恭謙卑微,對下鄙夷嘲諷,對機遇拼了命地追求。我們在三觀上有很大隔閡,為此兩人爭吵不斷,我發覺如果和他在一起,我註定要步我媽的後塵——在他生命里扮演一個賢妻良母,犧牲自己的事業喜好,為他生兒育女料理後方,還要隨時出來接受參觀。我是看著我媽一輩子過來的,對此無法接受,也絕不能接受,我們劇烈爭吵了很多次,最後他選擇了一個高幹領導的女兒,離開了我。

失戀那段時間,我想起我爸很多。我想起他在世時多少人前呼後擁,多少人節日問候,多少人排隊登門,我生出一種愚蠢念頭,如果爸爸在世,他不會離開我,他會為了我的家世留下來,會比現在更包容。但我當時心裡也知道,這樣的人留下來也不能要。我默默地崩潰了幾個月,又慢慢把自己一點點修好。我開始閱讀心理學的書籍,想知道怎麼治癒自己,我開始尋找自己的諮詢師,嘗試做個人體驗,我開始寫日記,每天分析自己的念頭,自察身上每一個缺點,我要我自己能愛人,別人也願意愛我。

在這過程中,媽媽一直陪伴著我。我遵循諮詢師的指導,把我們過去十幾年的舊賬都翻出來曬太陽,我們坐下來開誠布公地討論過去的一切,包括她的辛苦,我的委屈,包括我的叛逆,她的焦慮,當然也包括爸爸。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常常抱著家裡的老相冊,一張一張地翻,聊過去的日子,聊過去的人事。有時聊著會吵起來,有時聊著會哭,她終於承認過去對我的種種苛責束縛都是因為太過愛我,我也學會懺悔我的幼稚不成熟都是因為太渴望得到她的愛。就這樣,花了一兩年的時間,我們才終於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相處,終於學會珍惜這一段來之不易的母子緣分。在無數次眼淚與擁抱中,我們的關係毀滅又重塑。我第一次感受到她是如此的愛我,而我也早已經將她堅強正直的性格內化,成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唯一讓我感慨的是,我們相處了那麼多日夜,卻是從這時開始,才真的活成一條心;我們為對方吃了那麼多苦,卻是從現在才開始相互理解;我們鬥智斗勇了那麼多年,卻是現在才發現自己對對方深深的愛。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也是我所體會過最深刻的生活的奇蹟。

之後又遇到很多困難。我和媽媽一起度過。

……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可能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所有的答案都回答得很專業,也很客觀——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失去了父親的孩子,會受到這樣那樣的負面影響:外部環境會歧視他,單親媽媽會很辛苦,自己的內在父親也不穩定,未來的親密關係也有隱患……這些確實都是正確的,我也曾經在自己身上發現過很多條吻合。

但在這裡,我想僅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一個孩子在失去了父親之後,她可能會得到些什麼,又可能會創造出什麼。這一切都很複雜,無法用任何學術理論來說明,因為生活、社會、人的命運本身就很複雜。人甫一出生,就受著環境和天性的左右,很難一概而論,缺少父親的孩子一定會有怎樣怎樣的問題。我剛失去父親的時候,有些人說,這個家完了,但十幾年過完到現在,他們發現我們很好,很幸福,彼此之間的紐帶甚至比一般健全家庭更深刻更緊密。不要太早對人和人生下定論,生活會慢慢展現給你它的神奇。失去父親的孩子也許是會失去很多,也許她會有困惑,也許會走很多彎路,但只要她的內心是向上的,她的身邊有人是持之以恆地愛著她,她就遲早有力量來修復自己的歷史問題,甚至比風平浪靜的無愛家庭里出來的孩子更成熟,更有創造力。

支持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動力,是想告訴所有父親缺位、為自己未來擔憂的孩子,所有猶豫是否要結束糟糕婚姻的母親,所有正在考慮類似問題的人們——用我的親身經歷,來告訴你們: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去經歷挫折,不要害怕去邁出關鍵的一步,不要害怕去擁抱屬於自己的生命課題——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不因你是否有父親而改變,這個世界不是由心理學定義的,而是由你自己來開創。不管條件如何惡劣,只要你願意堅持,只要身邊有人愛你,該屬於你的幸福就一定會如期而至。

===================================

我在小密圈(現在改名叫知識星球)開闢了一塊自我分析試驗地,我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自己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和自身努力解決個人成長路上的各類問題。我自己是持證心理諮詢師,諮詢體驗超過500小時,但不接受網路諮詢,只在圈子裡分享個人經歷,寫寫文章,和大家探討成長,平等交流。有興趣可以掃碼加入,6月21日免費,或者在知識星球(原小密圈)搜索圈名「諾有所思」,直接加入,或是加我微信King-mary,通過二維碼加入。加圈前請閱讀我的圈子規則 一塊自我分析試驗地 - 知乎專欄


全世界能依靠的只有我自己。

根深蒂固,遂個性強硬,固執似鐵,作風一貫兇悍,不知溫柔為何物。


離開體制選擇自由執業,源於我遇見了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清晰的自己。這種毫不猶豫的選擇,來自孩子帶給我的力量。

孩子這麼小,很多事情還都不會,成長中面臨各種挑戰。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幫助他們鍛煉自己的能力。

這種責任,是一種很大的動力。

我有兩個孩子。我大兒子去美國讀書那段時間是我最悠閑的時光,但也恰恰是我事業進展最慢的階段。

人們往往會容易忘記自己是怎麼成長起來的。但孩子的到來,卻會讓我們能夠重新看到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人生、生命、以及對社會的認知。

當你成熟的時候再重新去溫故過去的成長,從孩子身上你會得到很多啟發,對生命也會得到很多答案。

所以,養育孩子也是為父者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以前,我對大兒子是有愧疚的,因為以前的我陪他的時間太少。

那個時候我幾乎全身心都在事業上,在養育孩子方面也不成熟,忽略了和孩子經常互動。為了彌補過去的缺憾,在他讀書期間每年都會去美國看望他三到四次。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為了跟他談心:談我理解的人生、談我過去的故事、談我碰到的挫折…

孩子會讓你看到以前的自己。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受:你會突然感覺小孩子的孤獨正是你經歷過的孤獨,幾乎能同步地感應到。

所以你看他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回憶自己的過去。

孩子的到來,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小兒子出生的時候,我全程陪護在妻子身邊,我親眼見證了小兒子歷經艱難來到這個世界。

而每當我去父親的墓地,想到原來還是生龍活虎的爸爸,現在卻埋在地下。

這個反差,讓我認識到生命其實就是一個過程。這也使得我對人生得的比較明白,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會像很多人那樣糾結。

我常常想,上帝就給了人這麼短暫的生命時間,怎樣完成這精彩短暫的舞台劇,就要看你自己了。

面對父親的離去,讓我更加堅定我的選擇。我遲早也會有這一天,我要趁活著的時候去追求我的夢想。

而小兒子的到來又給了我信心,在陪伴小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兒子的那種毫不畏懼、探索、好奇以及單純,給了我極大的鼓舞。

從孩子身上,我看到了這個世界其實可以單純,之所以複雜是因為人們自己把它複雜化了。也看到了孩子的那種完全聽從內心的想法,有想法就會去表達,去做。

所以,我做事業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就把自己當作孩子一樣去成長:單純、專註和好奇。

而要獲得這一切,陪伴孩子是最好的途徑。


我有個表哥,是修公路的,現在家裡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女兒,在女兒小時候,他很忙,有時候一個月都回不了一次家,由奶奶和媽媽一起帶孩子,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感覺,慢慢孩子到了三歲,發現每當男性拜訪者進門,孩子就大哭,更嚴重的是有一次她躲進房間,把門反鎖,然後打不開門,最後找人爬到外面把防盜網弄開,從窗戶爬進去,孩子已經嚇得不行了,他們這才意識到爸爸的缺位對孩子的影響,但由於爸爸的工作性質,只能用網路的方式來改善。

現在多數是女性教養孩子,女性有很多的柔美的一面,照顧孩子更細緻,而且女性通常在懷孕開始就準備好進入母親的角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女性自己也在成長,基本上在家長課堂中,媽媽佔大多數,孩子能從媽媽身上學會包容、柔軟、體貼、好學等特質,但不管是男孩或女孩,都需要有男性的力量、爆發(不是發脾氣的意思)的特質,如果爸爸缺位的話,孩子想要獲得這樣的特質,只能從別的男性身上學會,或者——媽媽需要具備這些特質,那麼,女漢子就出來了。
爸爸缺位,對媽媽也會有影響,比如現在很流行的說法——喪偶式婚姻,這不僅對自己的家庭有影響,還會影響孩子的婚姻觀,所以爸爸們,即使身不在家,心也要在家啊。


早起看到邀。發自內心的感謝。確實很想答。

創業以後,我的人生,發生了很多改變,最讓人幸福的事情,就是「與我父親的和解」。我今天爬進來答題,並不是很想講故事,只是想分享一個人生感受——「與父親和解這件事情,她,真的很重要。」
我想說的是,無論你的童年中受到了什麼樣的傷害,「接受你的父親」+「接受父愛的缺席」+「與老爸握手言和」——這是一個內心放下沉重過去的過程,更是一個釋放自己的過程,這也意味著——我們潛意識裡「我們不再期待父親有什麼改變」+「這個影響,我們不怕」。
此答案略長,但我希望,你能看完她。

去年的時候,和一個投資人聊天,他開玩笑說,他很想感謝我生命里的一個男人,我以為他指的是我老公,但他說的是「我真的很想,好好感謝一下你的父親」。他的話讓我很震驚,也若有所思。但我並沒有完全放在心上。後來,我無意中知道了我老公和我老爸之間的一些對話,當我發現我老公都比我了解我老爸的時候。就落入了羞愧難當的深海。這才重新審視去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如我老公所說,我需要和解的對象是我自己,而不是我老爸。

可以實話實說的是:17年大年初一的時候,我還在電話里和老爸在電話里吵了架。而現在,作為一個女兒,我對著他,完全像個孩子一樣,可以吐完我所有的肺腑之言。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我還是做到了——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過:「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這句話事實上也可以用到我們與自己老爸的關係上——我們必須以我們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揭示,我們與父親這一重要關係的存在。

而,說到「我們與父親和解的本質」——
不是「他要不妥協我,我要不妥協他,然後家和萬事興什麼的」,
也不是「我要活成我老爸希望的樣子,討他開心」,
更不是「給他很多錢,讓他隨便花啊」。
與父親和解的標誌是什麼,我先賣一個關子,留在最後再說。

那麼,好的。如果說,全然地接受自己的父親,也就等於接納自己,我老爸是什麼樣的人呢,我與父親有過什麼樣的真實往事呢?

碎碎念的故事這就開始了:

我老爸是老一輩的大學生。後來自己經商。立足於我們那個十線的小城市來說。算是有些小小的成就。
我在知乎很少有「憶苦思甜」的習慣,這總是有目共睹的。這是為什麼呢?不是因為我沒有受過風吹雨打,就是因為我老爸。
我老爸年輕的時候,喜歡炫耀自己讀書時的不容易(「憶苦思甜」)——他完全憑自己的本事讀了大學,找到好工作,干成了一番事業,所以,他是一個無比自信無比驕傲的人,無比相信自己的看法。
不容任何人(不如他的人)在他面前有不同的意見。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整個家族,只有我媽能和他心平氣和的溝通。他的這一特質還導致了另外一個很自然的後果:我和我姐在他面前,連話都不會說了。應該是不敢說,或者懶得說?

我年紀大一點,他開始炫耀(憶苦思甜)他自己的更不容易生意經——這本來是好事情,他的孩子本來應該是「好好聽著」並將它發揚光大。我猜他的動機並不是拿它出來來使他的孩子感到羞慚。然而,我們的疏遠橫亘其中——因為他說話時的態度,讓我常常感覺到內疚。更多的是乞丐般的感激之情。
他講完他的牛逼經歷,總愛開個尖刻的玩笑,說我和我姐過得太好了。一點都不知足。沒有說出口的話就是——他得努力奮鬥甚至於賣命才獲取的東西,我和我姐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他手中得到了。整個這套教育的最直接的外在結果就是,我老爸只要稍微「憶苦思甜」,我都避之惟恐不及。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後來的後來,我為毛沒有「賣苦情」的毛病,因為我真心真意不喜歡這個特質。我想,這都算不上什麼優點,應該是一種內心的障礙?

繼續說回我的心理歷程。
不管你承不承認,已經成人的我們與我們親愛的父親之間,內心至今仍帶著以往各種各樣的糾纏甚至衝突。其實這背後的深刻內涵是「我們無法擺脫兒時對父親的依賴達到真正獨立」。
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們卻很少發現,我們眼裡那些父親不可容忍的缺點,其實經常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說的了。

說到我自己到底是如何與我父親相處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不知道我算不算反抗父權成功的人。唯一肯定的是:直到我結婚以後,我都很難完全放鬆的和我老爸溝通。
具體的模式是什麼呢——
我沒有成家立業以前,我老爸對我的態度除過「失望」就是「擔心」(主要是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太厲害)。
說到「擔心」就是:怕我「飄」在外面過得不好。
說到「失望」就是:「我從小到大,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想買什麼買什麼,不愁吃不愁穿,什麼也不用操心。到頭來,也就這個鬼樣子而已,這是為什麼泥?我父親堅定不移的認為——因為我把我的聰明不用在正道上」。
成家立業以後,他又嫌棄我不生孩子。
開始創業以後,他又覺得我沒有什麼成績。

我沒有結婚以前,我老爸問過我一次,唯一的一次:「是不是怕他。」說實話,我是很愛他的,但他有一些霸道。我如果說不怕,他肯定不開心,但我如果說我好怕怕,他肯定很傷心。所以,一如既往的,我無言以對,躲到房間里去看書。
這就造成了我現在一個讓很多朋友都痛恨的毛病——扭頭就走。

我老爸這個人吧。怎麼說?從小到大,他很喜歡抓住我一個「小錯誤」就認定了「我的未來已經被毀了」。然後他再按他的意願安排著我接下來的人生。
每每這個時候,我看著他的眼神,看著他嘴角的動作,我真的寧可他活活打死了我算了。但我老爸他從來沒有動過手。他也不是那種通過大人的特殊力量、大叫大嚷、亂髮脾氣的父親。
他最氣的時候也是拍一下我的頭,或者像摸狗一樣摸一下我的頭。

在我們家,我老爸常常幾乎所有時候都是對的,他和我談話時更是如此——事實上,在我18歲以前,我們之間哪裡有過公平的談話?都是他說,我執行。
這沒有什麼可費解的。那些個當下,我的所有思考都處在他的重壓之下,我首先要考慮的是他的心情其次才是我自己真正的想法。很多時候,我的想法與他的不一致時也是如此——為了不讓他嫌棄我是扯線木偶,那就有一點不一樣的想法吧。
後來,我回憶起一些細節,我常常都覺得,小孩子如果撒謊,都是大人逼的。

大概是因為長在家屬區的這個背景——孩子特別多。父母又相互認識,又有大門有院子在跑來跑去很安全。所以,我小時就比較調皮。
但畢竟是女孩子,肯定也很乖很聽話,有文靜的一面而且是大部分時候。何況小孩子能犯啥大錯誤?但我老爸——記我一個小錯,能記好幾年。
他這個「愛好」不僅僅涉及到我,而且涉及到我身邊的小夥伴。整個家屬區,只要我和誰玩得比較好——事實上,按我的性格,這種情形並不常發生的——他就會絲毫不顧及我的情感,不尊重我也不尊重我的朋友,以他絕好的口才橫加干涉。

他的這個「愛好」何止只針對我的朋友。
那個時候,在飯桌上,我只要談到我喜歡的人,喜歡的書,喜歡的歌手,喜歡的作家,喜歡的事情,他都會懷疑。都要自己先「過」一遍。
我爸從小就喜歡評價我所有喜歡的人,喜歡的書。我記得我當年喜歡張信哲的時候,他說他不男不女的。
於是,我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的評語:「我老爸之所以這樣「看不起」我的朋友們偶像們(那些人,他根本不認識),這樣鄙視我喜歡的作家(歌手),僅僅因為那些人都是我喜歡的人。

我想,我老爸始終想不明白,他也應該絲毫感覺不到他的話和他的評價,在當時給我帶來多大的痛苦和恥辱,似乎他對自己的語言威力一無所知。當然了,我肯定也經常說些讓他傷心的話,但我會馬上意識到對他的傷害,我說的時候我就已經後悔了。
我老爸不一樣,他在評價別人的時候,雖然用詞沒有一個字惡語,卻很傷人,且不會感到歉疚,說的時候不會,說完之後也不會。 多年以後回憶起來還是不會。
我老爸這個人吧。他特別相信諷刺所產生的教育效果,諷刺著說話也最適合表達他最真實的想法。
正常爸爸會問孩子「你看完《XXXX》這本書了嗎」,他的詢問通常是這樣的:「就你這腦子,肯定還沒有看完《XXXX》。」諸如此類。每提一個這樣的問題,他就冷笑一聲。被問的人還不知道自己做了錯事,就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懲罰。

後來,有個心理學家的朋友和我說——無論你的回憶是否愉快,無論你的現在生活里是否有你老爸,他的的確確塑造了你,並繼續塑造著今天的你。
我賭氣說,我都是遺傳我老媽的,他說,你可省省吧,你現在說話這表情,和你老爸一模一樣。

後來,我突然發現,像我父親那樣的男子,才是我真正敬佩的。他內心溫和善良,外在看著霸道,卻有著骨子裡的寬容。責任感爆棚。按現在的審美標準來說,我老爸他不是什麼暖男,屬於霸道總裁那類。
說到他和我老媽的相處模式,夫妻之間很容易爆發婚姻戰爭,他每次都讓我媽贏,故意的。論對家庭的貢獻,我老爸遠遠勝於我老媽。那個時候,我老爸的脾氣不好的時候,我和我姐都團結在我媽的身邊,對他報以忽視和敵意。他就看著他的三個女人冷笑。
一分鐘後,我說我想買個XX,我老媽說,不許,我老爸趕緊說:買。然後,繼續一張撲克臉。
這就是他表達父愛的日常方式。
那個時候,外界有人笑他被我媽「管」,他會頂到對方難堪。後來的後來,我確實不喜歡中央空調那種男人。見到就躲開。但我當時不清楚,這是受到我老爸的影響。

正如其他高票答案所說: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父親對子女成長後的社會化方面的能力通常要比母親起到更加顯著的作用。而缺少父愛往往會導致在事業發展上的障礙,對女性而言通常會影響到親密關係。因為我們仍然被束縛在幼年時對父親未被滿足的依賴關係里。反之亦然。
當我更早的時候,在其他地方看到這種言論,我開始明白了那個投資人朋友的話。

接下來,我想說說與父親和解的標誌:
接納——全然接納自己是孩子,活到99歲,也是父親的孩子。
包容——理解父親作為一個父親,他為什麼要那麼說話,他為什麼要用那種方式和自己的女兒溝通。
切斷依賴和一切幻想——不要想著啃老,也不要抱怨自己的父親不是李剛。
發展自我——發展獨立的人格,自己的成長必須靠自己,而不是一切的惡果和抱怨都指向「原生家庭」。

好的,我想說的,也差不多說完了,從早起6:30點打字打到現在。謝謝你看到這裡。早起手機碼字,邏輯有些亂,我會找時間來調整。


孩子0-3歲,是基本性格養成的階段。而14-18歲,則是世界觀養成的時間段。

前一個階段的母親參與,後一階段的父親參與,都是孩子性格成長的最關鍵時刻,需要我們抽出更多的時間來,投資在育兒中。

嬰兒在六周時或甚至三周便可分辨出父親和母親。

他們的行為幾乎也表現出這種區別,母親陪伴時會較為安靜;父親出現時會較為興奮和激動。

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獨特的抱孩子的方式,並且十次有九次都會以相同的方式抱起孩子;而父親則十次有九次以不同的方式抱孩子,甚至會將嬰兒頭朝下抱起來。

母親在與孩子玩耍時較喜歡使用玩具;而父親則喜愛用自己的身體當作孩子的爬桿或搖馬。

這種區別在整個童年早期都十分明顯。

但是現在存在於絕大多數的家庭中,父親都是忙忙碌碌,擔當起養家的重責,如果要出差,不是空中飛人,就是高鐵達人。如果不出差,也是被生活壓力、家庭開銷折騰得加班,跑業務。回到家,孩子已經呼呼大睡,只能看到孩子童真的睡顏。

要爸爸陪著一起去遊樂園玩耍,要爸爸一起參與親子手工,要爸爸一起郊遊,都得提前預定下來……這樣一來,朋友圈的爸爸,父親嚴重缺失的喪偶式育兒,在當今社會體現的特別嚴重。

雖然說母親這一角色是先天的和孩子有著聯繫,懷胎十月,分娩產兒、母乳餵養這些階段,父親沒有能力去參與。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親和母親先天有不同的角度,這樣的雙管齊下的育兒,才是更加的選擇。

而且就如上面所說的,孩子的世界觀養成其實和父親的教育息息相關。我家小丸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就會帶著她出去遊玩,見識到不同國家和城市中的特點,體驗著旅途中的種種,學會獨立思考,開闊眼界,影響自己的世界觀。

小丸子70天就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去旅行,三歲半的時候就已經飛過40多次,去過了6個國家,60多城市。現在4歲多了,根據初步統計,也差不多有90多個城市啦!

在她11個月的時候,還是剛剛學會爬行的階段,我就親自帶著她出去玩,去參加寶寶爬行比賽,結果成功把我弄到水裡。當然我也是個熱愛運動的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我鼓勵她出去玩,要用腳步去丈量。所以,在20個月的時候,自己爬泰山十八盤,有差不多十個小時是自己小手小腳的爬上去的;在去年的徒步比賽中,小丸子完成了12公里徒步,最後完成全部賽程並拿到獎牌。

這是我的親身育兒經歷,就是父親其實對於孩子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父親更容易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創造力、抗壓能力、責任擔當、邏輯性、大局觀、勇敢主動等。

但是如果父親缺席的話,其實會造成很多的影響,我從業的十多年中,看到很多家庭父愛缺失的案例。但是我今天想講的是,如果你忙著賺錢,你可能就看不到孩子變化的每一瞬間,孩子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你越來越陌生,隔閡也隨之增加。就是因為你的不在意,孩子再也不相信爸爸,爸爸的地位越來越低。到那時候,你還要再指責孩子的不懂事,不靠譜嗎?可能孩子回復你的是一個離家出走的背影。


很多人說女孩子在沒有父親的陪伴下,容易早戀,容易被男孩子"一塊糖"""哄走.

而我的情況剛好相反,24歲了還是單身.

在我不到四歲那年,父母就離異了,往後的日子裡陸陸續續見過父親幾次,我現在都很難記得父親的長相.那個年代照片不多,媽媽把那些稀有的照片也撕毀了,我也見不著.

從初中開始就有男生追求我,因家庭變故的原因,我對男生都很抵觸,高中大學看到那些帥氣的男生,內心也會泛起陣陣漣漪.對異性的好感也僅此而已.

離開校園走入社會,一門心思在工作上,2015年戀愛了,他和我一個部門,算不上是上司,算前輩吧.是他讓我體驗了男人的溫度,男人魄力.同時也感受到了媽媽的當年那種心力絞碎的痛苦.2年時間,我付出了我的所有.換來的是最無情的背叛.

一個男人在婚前就嫖娼得性病,處處粘花惹草,最令人絕望的是他和我表妹在一起.從此愛情親情形同陌路.

一花一世界,一生為一人,我為的那個人葬在我心中的墳墓里.


很小的時候
記得那年看花燈遊行
我個子小 擠在後面看不見
我媽媽帶著我去

然後我媽媽把我扛起來坐在她的肩膀上

之後我身邊斷斷續續很多小朋友也被架在肩膀上
不過 我多酷啊

只有我 是坐在媽媽的肩膀上

再後來啊長大了
我看著我小時候的照片
出身開始 有好幾本厚厚的相冊

有和媽媽的 和姑姑的 奶奶的
和陌生阿姨的 和小時候玩伴的
有和老師的鄰居的
有參加表揚上台領獎的

唯獨沒有和我爸爸的

一個人要活的像一支隊伍
我不怕
就算單槍匹馬
大不了我一個人披著鎧甲拿著長槍
也能瀟洒自由闖天下


【父親節發這一條可能會有些不合時宜,但還是想講說一點什麼】

周末慣例打電話回家,才得知大舅父兩日前去世了。食道癌晚期,熬了三年,終究還是熬不過這個父親節,最後幾日一直靠著嗎啡鎮痛,同事近親兒孫來送他最後一程,也算走得體面。

我雖然喊他大舅父,但其實並無任何血緣關係。

我媽是獨生女,在她那個年代這是極少見的。後來因緣際會與舅父一家認了乾親,那家只有三個兒子,我媽排在了第二。

我成年後與二舅父比較親近,之前寫高考回憶時有寫過他,陪伴我度過那段考前的自修期的有意思的老頭。但童年記憶里,大舅父才是印象深刻的那個,高高瘦瘦的中年男子,騎著輛鳳凰自行車,臉頰瘦削,笑起來挺憨厚的。那時我們還住在鄉下老宅,舅父一家住在城裡,那時的道路也並沒有如今的通順坦蕩,大多還是黃泥小道,塵土飛揚,一下雨儘是坑坑窪窪,單一程在路上都要花掉一個多鐘頭。

他就那樣每隔一段時日,騎著自行車,帶著大包小包而來,吃的喝的玩的穿的,都是城市裡一些好玩的新奇的物件。我記得小時候每年元宵,他都會給我和哥哥一人帶一盞元宵花燈。鴿子或者蓮花形狀,有時也是其它樣式,擰了開關,啪地便亮了,提在手上興高采烈,去給隔壁的小孩子們看。

每回我媽總嘮叨他,來就來了不用總給孩子們買東西,我記得特別清楚的是,他總是呵呵笑著說,舅舅疼外甥,沒那麼多講究的。

不是同胞,勝似同胞。

後來我們搬了家,兩家人離得不遠,往來也變得頻繁起來,只是那時我已經有了更多喜歡的物事和天地,童年裡那盞發著亮光的花燈,和任何壞掉後丟棄的玩具一般,被深鎖進記憶的柜子里,不再重見天日。

再幾年後,大舅父不慎從幾層樓高的建築工地上摔落,內臟破損,周身骨折,打了一身鋼釘,病危下了數次,鬼門關上走了好幾圈勉強才撿回一條命來,人到中年遭此大難,早早從單位辦了離休,復建多年才慢慢得以自主行走。那時我已離家在外讀書,與我媽的通話中偶爾提及他,都能聽出那幾分慘烈際遇來。

突如其來的變故打得人措手不及,他走不了遠路,離不開別人的照顧,他開始變的暴躁、易怒、脾氣古怪,不可親近。那幾年恰逢獨生女離異帶著孩子住回娘家,父女二人均是暴烈脾氣,每回碰到一起總是各種爭吵各種互不認輸,每天雞飛狗跳,惡語相向。

你看,災難面前能夠攜手共渡難關的至親,也不一定能夠經得住災難過後,那些慘白壯烈的生活重建,即便是夫妻兒女。

所幸表姐也爭氣,挺過一段萎靡的離異期後重新開始,一個人開店、辦幼兒園、合夥創辦公司、獨自撫養孩子、旅行會友,將生活經營有聲有色,一忙起來便也顧不上那些摩擦、爭吵和對立。

災難會將平穩打亂,而時間會慢慢地撫平一切傷痛。

再再後來,舅父被查出了食道癌,於是開始繼續頻繁地住院、手術、出院,他知悉自己的病情,雖不積極,但也配合治療。逢年過節我去看他,有時見他精神不濟,有時又見他樂樂呵呵。興緻好時會自己煮水泡茶,與我們說一些話,問我工作,催促我趕緊找個男朋友趕緊結婚,我總是應著他,快了快了。

直到前天夜裡收到他去世的消息。

媽媽說,那樣的疼痛太折磨人,死亡未嘗不是解脫。

我那時忽然才意識到,那個小時候隔著遙遙路途給我和哥哥送花燈的男人,說舅舅疼外甥沒那麼多講究的男人,被苦難疾病折磨了整整一個下半生的男人,沒有了。我的媽媽和二舅父沒有了哥哥,我的表姐也沒有了父親,以後每年父親節,她連想要吵架想要給紅包的人,都沒有了。

而我忽然間更難過的是,我的父母,終於也行到了這個兄弟舊友,即便沒有天災人禍,天命也會將至的年歲了。

生命是什麼呢,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呀。我們這一生會與很多人不期而遇,會喜歡很多人,也會錯過很多人,我向來不求能事事通達圓滑做人,我的心很小,小到只裝得下那些值得我在乎和想要去好好對待的人,小到在時間還來得及的時候,但凡有一丁點的可能,希望都不想要留下太多的遺憾。

昨日與潘小姐外出時,在車上她收到舊日同窗病逝的消息。此君幾年前罹患癌症,手術成功後並未加以重視,複發後癌細胞迅速轉移至腦部,再發現時已是晚期,藥石罔效。


兩日前潘小姐前去探視時還能勉強說笑,不想昨日便已陰陽兩隔,父親節這一天,是他的告別儀式,可憐家中父母、嬌妻和年幼的稚子,在他未來漫長的生命途中,註定早早便缺失了父親的一角。

我雖與他素不相識,但聞者也是唏噓,所以千萬別熬夜,世間沒有任何事是值得你拿健康、生命和天倫之樂去換取的。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要珍惜的人。

希望所有父親母親,身體康健。強人是你,能飛天遁地。


知乎首答。

馬上父親節了,看到這張圖,回答這個問題,回憶往事……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下其他的答案,各種心理學大v的分析,各種親歷者的負能量。平胸而論,我算蠻正能量滴。

以下,一篇長故事,普普通通家常事兒,您咧,要沒空閱讀可跳過。

從我記事起,就覺得我爹不近人情,從小怕他。我上小學時,父親是一名大貨車司機。司機你們懂得,跑長途,偶爾半夜回來一次,洗漱一下,換些衣服,收拾一些東西,睡一覺,第二天天剛亮就又走了。而我早上起床,只能從被窩裡殘存的體重中知道父親回來過。
那時候我家剛從農村搬到小鎮子上,因為姐姐和我要上學。

想起個事,小學1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我們介紹自己的爸爸。我起立,老師問:「你爸爸叫什麼名字呀?」我一臉懵逼回答:「不…不…不知道。」 ……

從小到大我爹沒陪我玩過,沒給我買過什麼玩具,都是媽媽偷偷給我買,我們一家人也從沒一起去過公園、廣場、遊樂園、圖書館、籃球場……從來沒有。父親幾乎沒有抱過我(我是說從我記事起哈),不像電視劇里,爸爸看見兒子從放學的回來,一把抱起來問今天學了什麼了…今天過得怎麼樣…多麼溫馨。但我沒有。

但有。
但是。
但是有一次。至今記憶猶新。04年,我上小學一年級,突然一天一個親戚來家找我媽,說我姥姥病重,危在旦夕,要我媽回去看老人一眼,老人可能不行了。
那時候我爸還在外地,於是我媽帶著我和我姐就出發了。坐著長途汽車,一路上我和我姐狂吐不止,火車換客車,客車換更小的客車,霸道的司機說兩個小孩子佔兩個座位就要成人票,我媽為了省錢買一張票,我和我姐坐我媽腿上……

暈暈乎乎,我和我姐吐得都快虛脫了,娘仨兒一路上精疲力盡。突然車一停,上來兩人,我爸和我二舅,我爸一把抱起我,我二舅抱起我姐,拉著我媽下車了。
原來我爸開一輛麵包車在國道上一輛一輛客車攔截。為什麼要攔我不得而知,到時我爸抱起我我只是覺得好溫暖,我們終於可以離開這輛搖搖晃晃的又臟又破的小客車。

咳咳,跑題了。但除此之外,我再回想不起來我爹抱起過我的場景。所以只記得這個。

後來,姥姥去世了。我們一家從小鎮子搬到了城市裡,因為父母想讓我和我姐去好一點的學校。

父親依舊是司機,十天半個月回一次趟家,有時候回家還要和母親吵架,吵了一通又走了。

小學的家長會,從來都是母親兩邊跑,去四樓給我姐開一會,跑出來再到一樓我的班級聽半小時,哦對,我和我姐在一個小學。

後來上了初中,我變得很叛逆,極度叛逆,和老師作對,早戀,因為早戀沒少和班主任作對。語文老師上課批評我當時的女朋友,我就寫作文暗暗諷刺老師還當全班面念出來,公開和數學老師叫板。

但我的成績卻數一數二,政治老師說我性格怪異個性太過張揚,語文老師也奇怪,為什麼成績這麼好的學生會有這樣的性格。(我當時中考成績全年級第三哦,不過我那個學校也實在一般般。)

初三時,母親病重,住院做手術,那一年家裡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姐姐高考,我中考,母親還住院。父親終於放下手裡的事,回來忙家裡的事。(其實這話不對,父親一直在為這個家努力掙錢,只是我當時不懂事,初三了,我還在想,我老子TMD終於回來照顧家裡人了,麻蛋的)

父親在醫院家裡兩頭跑,回家給我們做飯,不過高考完就是我姐做飯了。一開始我爸不會做飯,就是煮速食麵,我天,各種花式速食麵,吃吐了都。後來也覺得不行,也開始翻翻菜譜。
當時沒覺得什麼,寫這個回答回想起來也蠻感動的。後來母親出院,再沒吃過我爹做的飯。

後來上高中,我住校,我姐上大學。我爹把車賣了,回老家蓋了新房子,跑農村種地去了。高中3年,我們一家人就這樣分居著。

高三那一年壓力很大,一周緊張的學習終於完了,周六放學我必去網吧玩到晚上12點,回家後睡覺,睡起來中午12點了,我媽也不叫我起床,因為高中一星期嚴重睡眠不足,吃了飯下午3-4點回學校。
我有時候遇到事不高興的時候就問我媽,為什麼啊?!卧槽你說為什麼咱們家是這樣的?! 一家4口人生活在3個地方,一年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也只是在春節。我總覺得我家和別人家不一樣,沒見過我們家這麼奇葩的。後來也慢慢懂了,家家有本難免的經哎。

現在我上也大學了,這下好了,我們一家4口人在4和不同的城市,哈哈。我一直覺得我爹和我媽沒啥感情,天天吵架,只不過因為有兩個孩子……

。。。。。。。分割線。。。。。。。。。

家裡b事兒講差不多了。

從上初中起,我就想要一個兒子,我說以後哈。雖然現在連個女朋友都沒有。我有這樣的家庭也是無奈,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家裡窮啊也沒辦法,我爹小學沒畢業出了農村打工,學技術,那麼拚命。只是咱這樣的條件也只能這樣了,估計我爹也想明白了,未來是要靠孩子們去打拚,所以我爹一心紮根農村,過他的清閑日子。

以後有個兒子,好好寵他,他要喜歡打籃球,就給他買最好的籃球鞋,陪他打球,陪他鍛煉身體,陪他看書,和他逛超市逛商場,,把我想要的我爹從沒有給我的全給我的娃,給我兒子一個完美的家庭,起碼一家人一起吃飯,一起去看電影,去公園遊樂場……

說起吃飯,真的哎,想流淚。我們一家4口人一年在一起吃飯的機會,也就過年才有,而且過年還有其他親戚一起回家,也就是說,只有我們一家4口人的情況下吃飯,一年也就1-2次,這1-2次我也實在是湊數,說0次也不為過。

以後要有孩子,一定給他良好的教育。從小我爹媽對我是放養是教育,我想幹什麼就干,他們很少插手。小時候怕我爸,他一喝酒回來醉熏熏得說,兒啊,你他媽的都10歲的人了。後來喝酒回來又教育我,兒啊,你麻痹的你都是十三四歲的人了,很多事懂吧。再後來他喝酒了又會說,兒啊,你十八九歲的人了,成年了,很多事……嘰里咕嚕說一堆,我一句沒聽進去。

所以我希望以後我能給我的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教育,良性的指導。

可能您看完覺得也沒啥,我從小父親缺位,但我活的也蠻快樂,也算在正常的生活軌道。沒有變得多麼缺乏安全安,也沒有什麼與人交流障礙……沒那麼誇張。

我能做的就是:以後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做到自己不缺位。抱怨啦什麼的沒啥卵用。

嗯,就這樣。


就我自身而言吧,父親在九歲因病去世,母親忙於工作,為了給我很好的物質環境。但這些經歷我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改變,甚至主導了今後我與他人的相處模式

1、自卑感,總是想要獲得所有人的認同,總能從自身找到缺陷,完美主義嚴重。可能有這樣一種心理吧「因為我在某個方面不夠好,所以得不到愛,如果我改正了這個缺陷,別人就會愛我了」所以做事拖延,去做的事情做不到最好就放棄,害怕失敗。雖然我知道自己的癥結所在,但是改正起來特別難,總覺得自己不完美,所以恐懼社交,喜歡獨處,在人多的場合會有一種無處是從感。我曾經想過很多辦法來克服自己的自卑,包括學習很多很多技能,或者在物質方面超越別人,或者修飾自己的外貌,但是發現自卑並不能消除,現在21歲了,依然困惑,不相信自己,很痛苦。


2、不會表達情感,因為早年經歷,兒時和父母的相處時間也比較少,所以現在不會表達自己的喜歡與厭惡。遇到喜歡的人總有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舉個自己的例子吧:我遇到喜歡的人,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就會感覺特別拘束,所以我和喜歡的人相處模式就是兩種(1、我特別包容,無止境的溺愛的感覺,把自己放到很低,完全順著對方走。想著對愛的人好一點是不是ta就不會離開2、特別高冷,其實抱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不曾接近你,我就不會失去你。會做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撇清和對方的關係,永遠不會主動,因此也錯過了很多真正對我好的人,好傷感)這種相處模式註定了我留不住喜歡的人,很渴望被關注被愛,又更加害怕失去。想改變,不知道從哪裡做起。


3、比較敏感的內心,易喜易怒,情緒比較不穩定。想像力豐富,常常自己腦補一部劇。對他人的言語行為有過多的解讀。相處時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情緒,搞得自己很累。有種想逃離的感覺。而且防範意識特彆強,和別人永遠有一種隔閡的感覺。內心敏感但是又特別注重在表象上表現的強大,偽裝成女漢子掩飾
內心的脆弱,面對傷害會假裝不在意,但是會偷偷沉溺在被傷害的痛苦中很久很久。

4、性格過於獨立,家裡沒有絕對的權威,隨著成長母親和我的關係更像是朋友。家裡的大事都是我們倆一起商量,她也比較支持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曾經很悲觀,所以母親覺得我只要大方向不錯,其他的事情自己開心就好。所以在與他人的相處之中在大事上會比較有堅定的立場。
在感情方面的獨立還是比較讓人傷感,我相信感情,見過很多幸福的父母孩子和相愛的情侶。但是對自己的感情覺得很悲觀,不相信這樣的美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非常獨立,遇事也不求人總是自己默默承受或者想辦法解決。

這些也沒有什麼心理學依據,就是作為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的一點感受。並沒有針對所有的單親家庭,僅是表達我個人的特質。
有時候很悲觀,也不會主動聯繫朋友,謝謝現在還留下陪我的所有人,我也會用所有愛去回報。就是對未來有種莫名的失落,感覺我這樣可能無法建立自己家庭,其實一個人很好,但是又要面對所有長輩的壓力。
現在準備考研,去自己喜歡的城市,換成自己喜歡的專業。改正以前的錯誤 。可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錯過的人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現在想要變得特別特彆強大,給我媽媽最好的生活。


從自身體會寫下。

首先,容易叛逆。父親缺位,在家庭中形成了母親的「單極統治」,母親的所有觀念,會強制載入到子女身上,沒有第三方勢力的居中調和。孩子在家裡受了委屈,沒有了父親這個逃逸的窗口。所以單親孩子,更容易叛逆。(這點不管是父親缺位還是母親缺位都一樣吧。)

其次,缺乏領導氣質。通常父親都是家庭的領導者,尤其在家庭遇到外在壓力/風險的時候,作用突出。沒有這個學習榜樣,孩子通常懼怕責任,缺乏領導氣質,可想而知在工作晉陞中已經被影響了;而且不太敢組建家庭,擔心無法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

再者,對愛情的認知進程,明顯落後正常家庭的孩子。對男女之間的感情不敏感,男女交往中尺度把握不好,要麼過於冷漠,要麼過於熱情。

第四,世界觀成形晚。對母親的管教形成叛逆後,孩子容易對各種觀念產生質疑,憑自身經歷確立世界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好的影響:

如果挺過重重劫難,孩子經歷足夠,成熟起來,比一般孩子更成熟。


父親的存在和不缺席是其發揮影響的必要條件,其意義在於通過行為,形象和語言影響孩子,使其認識到性慾中的兩性本質,並進而使孩子尤其是男孩衍生出自己的陽性-主動性和社會化人格,認識到父愛的要求。

性慾中同時存在陽性-陰性,主動性-被動性2種特徵,父親假如在成長中缺席,會導致孩子缺乏陽性-主動性,導致其在性慾的表達上壓抑,被動,易導致男生同性戀且是0的角色,因為其缺乏攻擊性,需要陽性的進入。

父親彰顯的陽性的特點是滲透,指導,積極,紀律,嚴肅,強勢,善於冒險,要求回應。

母親彰顯的陰性特徵是接受,保護,隱忍,等待,弱勢,懷柔,踏實,無私奉獻,包容。

如果你缺乏父親的模板的影響,其在日後的性要求中會更多的要求補償。要麼是受虐癖,要麼是抖S。要麼自卑的將一切失敗歸咎於自己,要麼狂妄自大將一切錯誤推給別人。

性啟蒙而脫離母親「乳房」的孩子,在轉變過程中,尤其需要父親的形象。父親和孩子的關係是代表後天世界-人創造的世界-思想世界,教育孩子認識到人創造的社會的功能和面貌,教育孩子如何社會化。

父愛絕不是母愛的無條件,而是要求孩子做到一些事,符合條件,才能得到父親的歡心。

男孩子必須贏得父親的認可,才能獲得家族和遺產,權利繼承權。

父愛要求服從,忤逆是最大的罪孽。但父愛因此超越母愛的是,他可以獲得,你始終有機會贏得父愛。

母愛的可悲在於,假如母親不喜歡一個小孩,你怎麼做她都不會愛你,因為母愛是先天的本能,一開始就定死了


自卑,敏感,多疑,軟弱,自憐,缺愛,偏激
但同時又堅強,自尊,強硬的像塊石頭


戀父情結。
極度敏感,脆弱,情緒化。多愁善感。
逃避現實。愛哭。承壓能力差。愛看動畫片。
拒絕長大。畏懼當母親。想當一輩子女兒。永遠都在追求「父親」。
心理年齡永遠停留在父親去世的那一年。無盡的青春期。適應不了真實的年齡。和現實社會格格不入。
性格奇怪。精神不穩定。有自我毀滅的傾向。

父親在我初中時去世。目前我的真實年齡在奔三的路上。

-------------------------------------------------------------------------------------------------------------------

可以說我是畸形家庭下的畸形產物。

說一下我媽吧。我媽也很坎坷,從小沒了媽,我姥爺不管她找了個後媽虐待她。後來遇到我爸,我爸貪玩,整天賭錢,欠一身債。但我爸疼我,叫我小公主,整天抱著我哄著我舉高高,接我放學說小公主回家啦。我媽出軌整晚不回家,小時候我纏著媽媽讓我跟她出門,每次都罵我不讓我纏著她,因為她要出去和別的男人XX。

我的童年是畸形的。爸爸賭博成癮,每晚帶著一群人來家裡賭,我就在他們酒桌後的小床上背對著他們靠近牆角,在滿屋煙味和男人醉酒後的喧嘩嬉鬧中睡去。我媽則整晚不回家,在外面找的男人數不清。爸媽整天打,我親眼看到他們怒目相對的猙獰樣子,我爸把我媽推倒在地,我媽當著我的面把菜刀架在我爸脖子上瘋了一樣哭著吼著要殺了他。我哭著大叫我們都去死吧,我爸奪下菜刀衝過來抱著我哭。

後來,大概我小學四五年級,國家政策國營工廠倒閉了。那天我爸哭了。下崗後手足無措,不知道自己離開大國營在社會上還能做什麼。他和我哭著說國家不管他們這代人了,他經歷過文革(我爸是五十年代的人),國家不讓學習,說進工廠鐵飯碗,沒了國營在外面什麼都不會。就在那時爸媽突然不打了。我媽也不再出去找男人,我爸也不再賭錢。就在我認為我終於得到「正常」家庭的時候,我爸得了癌症。那天我在家看電視,我媽從外面回來突然衝到我面前扇了我一巴掌,大喊大叫著都什麼時候了你還玩!你爸快死了你還玩!然後就開始打我。

我記得病痛中的他看電視劇《金婚》,一次又一次哭著對我這部電視劇就是他們這代人的寫照。他哭的像個孩子,說他這輩子很失敗,他從小的家庭很失敗(我爸的家庭也不正常),事業很失敗,和我媽的婚姻很失敗,讓我的童年也很失敗。他和我媽永遠不會有金婚,連銀婚也不會有。他說他想回到過去重活一回。

永遠記得他癌症晚期躺在床上要我幫他拿過來他的包,他說孩子這是我給你賭來的錢。爸爸這輩子沒做好一個人,貪玩賭博,單位破產,沒給你和你媽掙什麼錢,甚至連生命最後一刻也沉迷賭博。

他說他想活著,想重新開始他的人生,他說他想看我結婚。

他死的那刻我沒在他身邊。等我到的時候,他的眼睛還睜著。

人的一生會經歷太多事情,生命是痛苦的輪迴。我是畸形家庭下的畸形產物,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個正常人。生而為人對不起。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父親卧底自殺網聊群」?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里黃磊和多多的表現?

TAG:心理學 | 父親 | 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