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會不自覺的帶著不自然尷尬的表情,這是一種社交恐懼症嗎?

大家好,第一次提問,這裡是一個19歲萌萌的但患了怪病表情癌的大學生妹子TAT

我在只要有人的場合,甚至只是出個門走在街道上,就會露出緊張不安的表情,我怎麼控制都控制不了臉上不自然的表情,我真的不能理解我在想什麼,我並沒有感到自卑或者是自己打扮或者穿的不夠好,也沒有什麼不開心的。
但每天除了特別自信得意、玩興正濃的那種時候能面帶自信的微笑,能夠在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也不感到尷尬。其他時候,特別是在聚會 一起玩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是面無表情,笑一笑或者不笑都很正常。而我表情只要不是開心笑的時候,臉上就會特別容易尷尬抽搐,我特別煩這個問題,那樣真的顯得很不自信很弱。越這樣越擔心這樣,有時候可能就更焦慮了吧。
哪怕跟自己好朋友一起的時候,很正常的對視或者是講話的時候,我很容易就會莫名眼光閃爍,面露畏怯幾秒,
這和我的內心完全是不符合的,我的自我認知是比較自信的也很少覺得害怕別人或者嫉妒別人,或許潛意思保留了自卑和懦弱的一面,但我真的覺得天哪,一點自卑和懦弱,不至於讓我這樣吧,之前朋友都認為我內心是很淡定也很自信的。我各方面也不差在群體中從不是弱勢方,小時候倒是比較內向出門行為舉止也比較怕被媽媽講,但長大獨立起來我很開朗愛笑也很有主見。
但這似乎不是一回事。無論內外向,大部分人都不會這樣,跟隨時會被揭穿什麼似的表情,我覺得我有表情癌還是尷尬癌。。。。我的臉到底在焦慮什麼?
最近特別被這個感到煩悶,給我一點意見我感激不盡!媽蛋= =


這種情況是在意臉部表情,在意臉部抽搐導致的表情恐懼症,或者說是對錶情的強迫癥狀。這類癥狀有個特點就是越是不希望它出現就越出現。形成反向強化。大腦注意力的本能是無法不去關注討厭的事情,總是被討厭的事情所影響注意力,所以,只要你認為抽搐是不好的,就會繼續注意到自己面部的表情。這方面的調整要反過來,任何錶情都是正常的,如果接受不了,不是表情的原因,而是心態沒有調整好。我的手機既微信18071122930


謝上官文卉邀請,這種情況應該很多人都有,習慣於把開心,疑問,驕傲,恐懼,思考,緊張等等情緒寫在臉上,有些女生還會自覺不自覺地做出誇張的表情。別人打電話的時候可以觀察一下,她們表情的變化非常快,非常豐富。如果錄下來給她們自己看,她們也會非常驚訝。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出門的時候注意調整一下表情,放鬆,舒展,微笑,並一直保持。思考無需皺眉,驚訝不必張嘴。體會一下視而不見,以及喜怒不形於色的境界。這樣時時處處注意一下,就會淑女很多。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加,自然也就能做到表情端莊,而不會太誇張了。但是,諸如眉頭一皺 計上心來之類的不良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自然,老了滿臉皺紋,很是顯老,應當趁早引起重視。


你好。

你一再強調自己比較自信,沒有自卑,也並不擔心別人的嫉妒,卻依然懷疑自己的僅有的幾秒鐘不自然表情是因為內心的自卑。

聽上去很矛盾,是吧?

緊張、擔心、害怕、自卑這些情緒並不受歡迎,但是這不妨礙他們成為人類天生共有的情緒,每一個人都會經歷,每個人也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題主似乎不能夠接受自己有自卑的部分,也不能接受自己有某一時刻的緊張。當一個人在意識層面壓抑潛意識內的情緒時,這種情緒就會通過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題主談到的尷尬表情,眼神的閃爍燈。

一個人偶有在某方面有不自信、不淡定的行為,或者偶爾有緊張怯場的時候,並不能代表這個人就是自卑的、是不好的。

試著去放鬆心態,不要過分關注你的表情,更多的去投入當下參與的活動,這樣的情況就會得到緩解。

如果嘗試之後還是發現被這種現象困擾,建議題主進行專業心理疏導。


對於你的癥狀,基本判斷你是有表情恐懼。一旦遇到人就非常緊張,導致你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表情去面對你想做的事情。表情失控是表情恐懼的一個重要表現,這個失控主要是緊張到僵硬。這個時候會產生一個心理想法:「我的表情讓別人看到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想」,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以至於逃避社交。但是你越逃避社交,就越沒有辦法去面對,如此循環往複陷入,越陷越深。

面對錶情恐懼,我們需要知道表情恐懼的特點:

第一,表情僵硬不自然,同時會出現眼神躲避,不敢直視別人。

第二,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愈加地躲避人群。

面對第一點,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表情一旦出現癥狀,那麼自然是表情僵硬,不敢直視,這是我們長期積累的條件反射,我們沒辦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去接納,別無他法。如果在跟它相處過程中,你沒有太多地去強化它,那麼這個癥狀會越來越輕。

面對第二點,我們眼中的別人評價其實是自己敏感內心強化之後的結果,並不是客觀判斷。出現癥狀之後我們會有極強的自我否定,以及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討厭自己。這些都是在這癥狀產生之後的想法,本身沒有參考意義,因為在癥狀產生之時就是你的想法不斷地誇大化,嚴重化,敏感化,自我貶低化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儘可能不要去理會這些想法就好了。當然也只是儘可能,不可能做到全部。

以上兩點是面對癥狀的態度。你可以看到這兩點的核心就是儘可能減少對念頭的強化,我們不求它馬上減輕,但求我們不要去強化,因為只要不去強化,它就會慢慢減輕,癥狀的產生本身就是癥狀減輕的過程。

最後,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面對,害怕什麼儘可能去面對什麼。面對了再說吧,不要期待等自己好了再去做什麼,而是儘管自己還沒有走出社恐,但是你能夠盡量去做你想做的。


這不一定是社交恐懼症
解決方方法
1.對著鏡子自己練習,就像演員學表演一樣,大多數表情都是可以經過反覆練習最後自然習慣流露的。一般情況下,人看不見自己的表情,很難操控面部肌肉的表現程度,就算有意剋制,大多數還是掩蓋不住真實情緒。而通過面部練習,肌肉會產生記憶,長期深度記憶之後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在適當的時候把這種特地準備的表情展現出來就會變得自然、簡單

3.自己在紙上寫下幾個你平日里會尷尬時候的場景,對每一個場景逐一列出你覺得可以解決的方案(如肢體動作、語氣緩解)。對著所列出的解決方案練習、模擬,反覆操作。在下次遇見平時已經模擬過的場景,先不要著急,可以延遲幾秒,腦海中把模擬的答案過一遍,試著展現出來,即使開始幾次不習慣,也不用刻意把模擬時的狀態完全體現,每次依照其6、7成的程度,就會有所進步,慢慢就會越來越自然,從而取代一開始不自然的狀態

3.找幾個合適的身邊的人,詢問他們平時自己表現出最多的表情。因為自己認為的狀態和他人認為的狀態是兩個概念,結合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再從各個方面逐步完善,找出問題的關鍵點,才能弄清楚問題出在哪。

打個比方說,假設某一時刻T1,你與A平日里,(A可以是平日接觸的任何人)你突然覺得尷尬了,但是A並沒有因為你們之間、或者你的表情和你一樣感覺尷尬,也就是說你覺得尷尬,他不尷尬;這種情況,那就是你自己認為的尷尬,問題出在心理上

假設某一時刻T2,你與A平日里,你突然尷尬,A隨之也尷尬,第一種情況,A能夠比較調節氣氛,緩和你們之間的尷尬;第二種情況,A並不會很好得解決尷尬狀態,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通過平日里心理、表情練習等解決這個問題,從而達到自己身心舒暢、處理好與A的關係的目的。

這裡提出的3個方法自己均試驗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總體而言,自己的體會是,經歷的類似場景越少,就會越不習慣,本能得怯場,表情不自然;反之,經歷同類似的場景越多,身體慢慢適應就會養成一種習慣,越適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好比有的人演講幾次,便能入會貫通,有的人演講十幾次,還是會有些緊張,有的人天生就善於交際,善於變通,這即是每個人的接受程度、特長的異同。接觸的人、事多了,頻率高了,與此同時有意去改進這些問題,便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對於平日交流的機會和選擇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要解決的問題作出篩選,找出最符合自己需要改善的場景(如表情尷尬、沒話說等等問題)。針對性地做練習會讓改善效果更加顯著。


歡迎補充


更新一下。索達吉堪布開示,念不動佛心咒對抑鬱症有療效。我的癥狀是見誰都想笑,控制不住,非常難受,那段時間覺得我的肉體簡直是被自己繃緊的神經折磨到一敗塗地。後來讀一些佛咒,但這位堪布的開示真的非常棒,我是見效很快的,一有複發苗頭就趕緊念,有時候不方便就默念。
「嗡 贊札 瑪哈 若卡 那 吽 啪(的)」(的 弱化)不會讀的可以去堪布微博看視頻,是堪布在國外大學的開示。估計時間有點久,不好找,也可以加我Q,我語音你讀音。可以找我私信。
也許你是唯物主義者,但是被這種情緒折磨到實在沒有辦法,試一試未嘗不可。就像草藥,我們不知道原理,但的確能夠治癒我們。這世界有很多是人力不逮和不知的。
祝願所有疲憊和抑鬱的孩子,都六時吉祥!
(搜索觀音心咒和佛經功德,新世界的大門正在打開`(*∩_∩*)′)


原答案:
讀心經啊寶貝兒。


題主,我也有同樣的煩惱,困擾我初高中,現在是准大一新生,不知如何是好,想問下這個問題你現在解決了嗎?


針灸很管用


我媽媽說我的表情太直接 很容易會被別人發現了我的內心 可是有時候我覺得呢我的表情並不是我心所想 這就甚是尷尬了


題主 我跟你一模一樣!已經快一年了 很想知道你解決了沒有!


可能你真的還不太了解你自己吧。沒關係的,別太慌,這沒什麼。


我也是 真的 我和別人拍照我的面部表情都是很不自然的 我也很想改掉 但是就是沒辦法


推薦閱讀:

男生對一個女生的喜歡最開始是外表還是性格還是內在呢?
在美國心理諮詢界,psychiatrist、psychologist、therapist、counselor 等稱謂的區別是怎樣的?
有没有被爱恐惧症这一说法?
通過對學生進行長期的心理調查的方式,校方能否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
男朋友異裝癖很嚴重…怎麼辦…?

TAG: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恐懼症 | 內向 | 社交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