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如何做讀書筆記?

大家讀哪些類型的書?讀書時主要關注什麼?如何做筆記?筆記的用途是什麼?什麼時候會翻看讀書筆記?
謝謝大家:)


謝腰。

1,為什麼要做讀書筆記?

當你自己有這個疑問的時候,我感到很是開心,因為你沒有喪失人類一直擁有的天性:好奇心。

之所以想要讓你做讀書筆記,是因為我們常常高估了自己的記憶力。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這樣的一個規律:

人類記憶任何一樣東西,只要過了20分鐘,能記住的,可能只剩下58.2%。最初的遺忘速度非常快,到最後會逐步平緩下來,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我們在記憶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忘記了其中的一些內容,只有通過不斷地複習,才能將遺忘的情節或者內容,給補回來。

但如果你沒有去回憶或者將之前逐步遺忘的東西給補回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你就會陷入「睡眠者效應」

二戰期間,每個國家都通過製作電影的形式,來鼓舞士兵們的鬥志。美國的陸軍部想證明這些宣傳手段是否有效,於是也製作了一部宣傳電影給士兵們觀看,結果卻很是讓人失望:

電影對於喚醒士兵們的鬥志,一點作用都沒有。

可就在9個星期之後,心理學家又對士兵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在9個星期之前看過電影的士兵明顯比沒有看過電影的士兵更有激情,更有鬥志。

由此,心理學家們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理論:人們對於目的來源的認知要比表達論據的認知減弱地更快一些。

也就是說,當你在書本上學習到的東西,沒有及時進行分類和記憶,很快你就會遺忘掉知識的來源,即使你還記得大概的情節。

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明明這個理論我知道,但就是想不起來是哪一本書,或者是哪一位教授提及過,「睡眠者效應」說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現象。

做讀書筆記,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一種情況,讓你腦中記憶的東西,能夠隨時知道來源和回憶起當時的情境。

2,如何去選一本好書

講真,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對於一個想要做讀書筆記的人來說,選一本好書再開始,就好比選對了一個人再談戀愛一樣,畢竟大家都怎麼說來的: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選擇書籍的時候,有以下的建議可供參考:

1)求助於外物媒介。

當我確定某個時間段需要讀什麼類型的書籍時,我會去豆瓣上搜索這類書籍的書籤。

例如我搜索的是「心理學」這個書籤,結果按照綜合排序來看的話,都是網友評價很高的書籍,逐一進行篩選可以節省我很多時間和精力。

當然,我從不提倡只從單一的網站上確立任何的取向和價值觀,當你在豆瓣上進行搜索之後,我建議你也把同樣的問題,在知乎,公眾號,朋友之間進行發問。

例如可以在知乎上搜索「有哪些心理學入門的書推薦?」,該問題中熱門回答提到的書籍,也可以做為你選書的參考依據。

2)有kindle的話,在買書之前,一定要選「發送樣章」。

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在荷爾蒙的刺激之下,經常盲目地買書,但有些書光看別人的點評還有書名,你完全不知道它有多爛,只有當你選擇「發送樣章」,觀看了目錄還有部分章節之後,你才會大呼:

擦,還好我當時沒有買,要不就坑了個爹啊

當然,如果你事事謹慎的話,也可以去線下書店看完之後再決定買不買,這樣可能會多少浪費你的時間。

3,終極問題來了,如何做好讀書筆記?

1)以「能堅持下去」的原則為前提。

很多人其實都知道做讀書筆記的好處,剛剛開始的時候,也興趣十分盎然,就像有不少人在讀了我的文章之後,幾天之內也能保持極高的戰鬥力,但過不了多久,也就恢復了原形。

所以,在做讀書筆記的時候,一定要以「能堅持下去」的原則為前提,當你個人比較懶惰時,可以簡簡單單地記錄下最近讀了哪本書,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發。

例如:

2017年9月8日,我讀了羅爾夫·多貝里的《清醒思考的藝術》,這本書打破了很多我之前固有的思維方式,讀後受益匪淺。

一句話讀書筆記,可以做為剛剛啟動時的催化劑,很多人之所以對做筆記堅持不下去,是因為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要求過於苛刻,導致自己的心理負擔過於沉重,於是越做越沒勁,越做越不開心。

記住,開心是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夠發生的原因,而不是結果。

2)專註於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我以前讀高中的時候,文綜成績特別好,不是因為我有什麼過人的天賦或者特別努力之類的原因,而是我每次在做筆記的時候,只記對我有用的東西。

這樣的一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那究竟如何判斷所讀的東西對你是否有啟發,有用呢?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提倡用這樣的一種方法:

1)通讀。
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用的那一頁給折角。

2)重讀。
整本書都讀完之後,把折角的地方再細細地重讀一邊,如果還是覺得有用的話,把折角頁的另外一邊也折一個角。

3)標記。
把折起兩個角的地方,再重讀一邊,如果第三次閱讀還是覺得欣喜若狂,就做好標記,以便今後查看。

我見過很多人在看書的時候,總覺得全本書都是重點,於是用這個筆,那個筆划了又劃,最後導致整本書都亂七八糟,什麼都記不了。

把自己的精力專註於對自己有用的部分,無論是在讀書還是做人方面,都是必要的。

3)抓完重點之後,就開始做讀書筆記。

承載讀書筆記的形式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紙質版本,就是用筆記本的形式,來記錄下自己喜歡的句子,感悟等等,另一種是利用電子產品,例如印象筆記,微軟的ONENOTE,各種思維導圖等軟體。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這裡我不要求大家都用紙質版,或者電子版,用地舒服就行。

關鍵是做筆記時,應該記下什麼關鍵因素。

這裡我建議大家在做筆記時,可以以「摘抄+感悟/評論」的形式來進行。

摘抄的格式可以是以下這樣的:

[170908]《清醒思考的藝術》/ 羅爾夫·多貝里 /中信出版社
社會性懈怠是一種理性行為:假如使出一半力氣就行,又不會引起注意,為什麼要使出全力呢?一句話,社會性懈怠是一種我們讓自己虧欠所有人的欺騙形式。(P134)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原來就是社會性懈怠的一種,只不過當超過兩個和尚的時候,整個群體就陷於癱瘓之中。

上述的讀書筆記,包含了以下的幾個因素:

時間+書名+作者+出版社+摘抄的部分+感悟。

這樣就比剛剛開始的一句話筆記要清晰明了許多,堅持下去的話,能讓你獲益匪淺。

4)用「輸出」來強化「輸入」。

很多人做了不少讀書筆記,但還是會這樣跟曾少抱怨:我讀書筆記是做了不少,但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發現對我的生活、工作、學習有所改變啊!

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我覺得你可以試試用「輸出來帶動輸入」的方式加以解決。

例如你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有哪些可以提升情商、判斷力和談話技巧的書籍?

對於手握大量讀書筆記的你來說,覺得這個問題回答起來簡直是小case,但如果你真正回答起來,發現在將學習的知識,轉換成文字的道路上,並不是你想像中那麼容易。

它需要你組織好語言,錘鍊好文字,故事引入的時候,要恰當得體,段落分布時,還要注意美觀......

只有把學習到的知識,轉換成屬於自己的文字,才能發現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從而才有機會加以改正。

所有看起來非常容易的事情,只有當自己真正去實踐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東西,都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5)固定化使用讀書筆記的場景。

當每一件事情固定起來,我們就會養成習慣,養成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需動用意志力的資源,就能完成某一件事情。

例如當你每天早上起來,你不用花半點心思的時間,身體就會很誠實地帶你去刷牙,你長年累月已經把刷牙固定成習慣了。

所有,我建立你每天在某個時間段里,花固定的時間去溫習你所做的讀書筆記。例如可以在晚上睡前的半小時內,翻翻自己之前做的筆記,這樣既可以讓你回憶起之前的東西,如果有疑問的話,還能帶著問題入眠,說不定在睡覺的時候,就找到答案了呢!

希望對你們有用!

感謝閱讀。


某不知名院校中文系搬磚工怒答一發。這篇答案僅僅說說小說在第一遍閱讀的時候怎麼看,怎麼有效提高吸收率。

我的第一志願並不是中文系,而是日語系,誰知後來高考……嘛,大家都懂的,溜號溜大了,就去了第四志願。進了大學之後畢竟還是想認真學習的,於是就開始跟著老師的reading list開始讀書(沒辦法,之前的閱讀積累也不夠,對文學也不是很感興趣,只好先跟著老師的思路讀了再說)。但是問題就來了!《俄狄浦斯王》很好看啊,命運高於人的力量感讓人慾罷不能啊,合上書一個禮拜後……

這說的都是什麼呀!

於是從那個時候我就承認自己記憶力不好,開始做筆記了。

對於小說而言,尤其是長篇小說,一個非常重要的武器就是:【人物表】。這個方法是在讀《子夜》之前老師推薦的,一開始覺得很笨,但是實踐下來真是親測有效啊!老師再也不用擔心我搞不清吳蓀甫公館裡各式人等的關係了。

那麼具體怎麼操作呢?首先,一個很重要的誤區需要避免:碰到一個人物就在紙上寫一個。因為有很大的幾率你會發現你在紙上寫下來的很多名字在整本小說里只會出現一次,而主人公及重要配角自然會在情節推進中反覆出現的。所以,根據各人記憶力感覺的不同,讀三章到四章之後做一次人物名字及關係的記錄。


而記錄也不是簡單的記錄,需要根據某個標準對人物進行分類。一個比較常用的角度是:【空間】,也就是人物活動的主要空間。同樣以《子夜》為例,活動空間可以分為:吳公館、雙橋鎮、交易所等。以《簡愛》為例,簡愛的活動空間可以分為:蓋茨黑德、羅沃德學校、桑菲爾德等,而舅媽里德太太、海倫彭斯以及羅切斯特等一眾角色都可以分門別類的存放在這些空間中。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在複習筆記的時候(專業考試需要),一看到空間-人物的這個模塊,不僅能夠釐清人物關係,更有助於回憶起關鍵情節,效果棒棒的!

一部小說,除了人物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情節了吧。我一開始在對情節做筆記的時候曾經遭遇過以下問題:

  1. 因為是第一遍讀小說,所以無法區分什麼是關鍵情節。通常記了很多,然而並無卵用……一個很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悲慘世界》中關於米里哀主教的描寫,前面是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些難道都需要一一記錄么??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2. 陷入了情節概括的怪圈。我發現如果僅僅做的是情節概括的話,那麼直接看豆瓣不就好了么,根本不用我去肉身記錄啊(這裡再次崩潰)。所以後來我在開始閱讀之前就先去掃一遍文學史上的內容概括還有豆瓣上的簡介,不至於看後忘前的…

說完問題之後,放上對我來說非常有效的原創乾貨(手動劃線)。很簡單,就一句話:

抓變化,看轉折!


這其實和我們在做英語聽力或者閱讀理解時候的所謂技巧是差不多的。我記得我在讀雅思的時候,老師就教導我們,多注意文章中的though啦,however之類表示讓步或者轉折關係的連詞或者副詞,因為可以少看一個從句呀(霧)。

回到小說上,我舉幾個例子請答主感受一下。

《遠大前程》中,匹普一開始是很愛喬的鐵匠鋪的,那麼後來為什麼變得有些嫌棄了,甚至去倫敦之前也沒有讓喬送行呢?

《高老頭》中,高老頭住的房間以及其儲蓄狀況的變化說明了什麼?這個變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他的兩個女兒一直問他要錢的緣故。說到這兩個女兒,為什麼她們和各自的丈夫對高老頭的態度前後不一致呢?因為高老頭像塊檸檬皮已經被榨乾了,沒有利用的價值了。

《悲慘世界》里冉阿讓為什麼會從一個慣犯變成實業家,並屢屢與人為善呢?

《駱駝祥子》中的祥子為什麼會在最後變成一個渾渾噩噩的車夫呢?和他人生的三起三落又有什麼關係呢?造成他變化的社會根源又在哪裡呢?

……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抓變化、看轉折非常簡單,只要能夠理解情節,就能夠看到。關鍵是,這些變化背後,我們還能夠得到什麼信息和思考呢?

  1. 代表變化的事件是什麼?這裡的事件就是【關鍵情節】
  2. 造成變化的契機是什麼?社會根源是什麼?在這裡,我們已經漸漸能夠模糊地感受一部作品的【主題】了。
  3. 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些變化的?通過作者個性化的表達,我們可以總結出一部分作品的【藝術手法】了。

寫到這裡,不知道答主的心理是否明朗了呢?對於我來說,一篇小說的初次閱讀到達這個層次已經差不多了(文學專業的搬磚工,對自己的要求還是這麼基礎,見笑)。

恩,最後還要對閱讀掃一下尾,鞏固一下。方法就是【看教材】。有心、有條件的話可以備一些基礎的文學史的教材,再根據教材的引用出處按圖索驥,在教材編者的理解中再一次的回顧情節和人物,並且看一下對於主題和藝術手法那一塊,那麼就差不多了。至於文學理論,我還完完全全沒有摸到方法,所以不能給出很好的建議。

以上僅是個人之經驗,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些許的啟發。


給喜歡我的字的一個小福利:如何做一套自己手寫的字體? - 小粉紅的回答 - 知乎

這個問題我關注了好幾天,一直心心念念著要回答。
終於得空了,我要好好跟大家擺談擺談~

我自己看的比較多的是文學類書籍,就是編號為I的書。
讀這類書,讀書筆記多是摘抄
那我說幾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點吧:

  1. 要記住出版社和譯者,尤其是譯者。有些人的翻譯冗長而晦澀,可讀性不強。在可選擇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更喜歡的譯者,閱讀體驗max。
  2. 列書單。我的習慣是每年初做一個本年度想要閱讀的書籍,標註上作者、內容和類型,然後慢慢看完。

    我的看書途徑一般是三種:書店買、圖書館借和kindle商店。每個月我會根據自己的年度書籍清單列出自己的月度書單(根據本月的空閑程度選擇,不要選太多但是看不完,你看我就錯估了我2、3月份的空閑時間,結果都沒看完),看完之後再把日期填上。

  3. 摘抄的時候標註頁碼。記住出版社也有這樣的一部分原因,便於回溯。我看書的時候習慣手邊放紙筆,或者手機打開SketchBook,遇到有部分沒看懂的或者覺得有意思的可以記下來便於以後翻找。
  4. 寫下小記。可以是長篇大論,可以是寥寥數語,最重要的是要寫自己看完的感想,日後查找筆記時可以藉助小記回憶起書的內容。也可以寫下書中讓你印象深刻的點,這都是決定你要不要重讀這本書的依據。

    比如我看《藍色火焰》時隨手寫下了些摘抄和小記,就回答了撩妹力正 max 是什麼體驗? - 小粉紅的回答這個問題。

  5. 查背景。這麼做是使你能更容易領悟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感情,清楚時代背景後,閱讀更輕鬆一些。比如我看《地下》和《地下2.在約定的場所》時,就事先查了95年日本的地鐵沙林事件,了解了奧姆真理教的發展史,了解了麻原彰晃大致是個什麼樣的人,閱讀時就腦中出現的問號就不會那麼多。
  6. 善用app。比如以上所有配圖都是用的Evernote圖片文字截取功能,多看閱讀的讀書筆記可以一鍵導入Evernote也很棒,不想睜開眼睛就聽聽書(網易雲音樂、荔枝FM都可以聽有聲書),看專業性強的書籍推薦使用思維導圖(Mindly就挺好用),保存暫時沒空看的文章用Pocket留住想要記下來的網頁用印象筆記.剪藏,想要簡單記錄書籍信息做讀書卡片可以用格志……太多太多,大家都是聰明人,總會懂得選自己想要的。
  7. 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一定要定期回顧!我的紙質筆記也已經電子化都掃描到了印象筆記里,手機下個app碎片時間翻一翻重溫,不回顧不重溫,好多書真的就白看了。

還有就我個人而言,真的很不喜歡在書上勾劃標註什麼的,圖書館借到這種書都會覺得神煩。
以上。


讀書做筆記,這並不是愛好,也不是習慣,而是工作和寫作的必要。

從我個人的體驗說起吧。

當我提起筆,開始寫我的第一本書時,我閱讀了大量的同類書,並在電腦上寫下第一行文字,這就是我的書稿;當我走向課堂前,我仔細研讀教材,並寫下備課筆記和課件,這是我的教學紀錄。但這些都不是讀書筆記。

那麼什麼是讀書筆記?

我們來看一個實例,我們就以高真空(以下簡稱真空)的真空擊穿為例來說明吧。

真空的電氣絕緣特性十分優良,我們會發現真空根本就不會出現電擊穿。

當我們在真空中把相互接觸的電極分開,這電極就成為真空擊穿的導火索。電極間會因為場致發射而產生電子發射並轟擊電極,繼而出現電極斑點,電極劇烈發熱並熔融氣化,真空中出現金屬蒸汽。金屬蒸汽提供了引起電擊穿的介質材料,最後導致真空擊穿。

如果我們把真空電極之間的電場強度不斷提高,高到出現場致發射,並且也出現電極斑點,再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就有可能觀察到非電極開斷引發的真空擊穿。

顯然,真空擊穿屬於工程問題。如果我們閱讀的是理論物理書籍,我們是得不到結果的。但如果我們閱讀的是類似《工程電磁場》和《電器理論》類的書籍,很容易就能知曉有關真空擊穿的理論分析和工程實例。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會遇見問題,我們要讀書。檢索到符合我們要求的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就需要用筆記本把這些檢索信息紀錄下來,作為日後的重要參考。

這說明,讀書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我們把符合要求的書名、書號和刊物編號等檢索要素紀錄下來,以便日後檢索。這就是讀書筆記的一項重要功能。

我們在閱讀書籍時會發現許多關鍵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一句話、一個觀點、一個公式或者一幅圖,我們把這些內容紀錄的筆記本上備考,作為日後的檢索紀錄。

舉個例子,例如知乎上討論十分熱門的有關電流速度的話題,許多人指出電流運動的速度是龜速,並且能直接給出理論依據和計算表達式。此類問題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當我們看見後,把它的原理紀錄在筆記本上,對日後的檢索當然會帶來方便。

我看過學校一位講授時裝老師的筆記本,裡面都是一幅幅的時裝圖。這些圖對她來說,就是與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紀錄,與我們上面提到重要紀錄內容是一致的。

可見,讀書筆記中紀錄的應當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而絕非書籍的閱讀流水賬。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產生一種獨特的想法,並且這些想法一瞬即逝。這些想法中有一些很具有啟迪性和開拓性,這時我們就要及時地把它們紀錄下來,成為永久的記憶。

所以,讀書筆記中的紀錄是思維精華的體現,是我們的思考問題的要點凝縮。

至於工作筆記本,它與閱讀筆記本近似,但用途不同。工作筆記本紀錄的都是與工作相關的重要紀錄,例如重要電話、重要事項、重要標準的參照提示,以及重要數據和參數等等。

有的時候,工作筆記本與閱讀筆記本可以合併。這樣一來,通過筆記本我們可以將理論和實用結合起來,給自己的理論研究提供若干條實用化的絕佳引路線索。

由此可見,讀書做筆記,並不簡單,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運用,才能寫好自己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其實就是我們讀書的歷史記錄。

不能為了寫讀書筆記而寫筆記,這樣做就不能長期堅持下去。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筆記,大家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並且因人而異。實踐出真知,這句話是絕對真理,也是我們撰寫讀書筆記的座右銘。

=======================

說起來,從孩提時代開始,一直到走入職場,幾乎人人都寫過這樣或者那樣的讀書筆記。甚至,走入職場後,還專門寫了一本入職培訓或者其它類似的筆記。但這些筆記最後有用嗎?答案幾乎是零。包括我本人,這些筆記本沒有一本能保存下來:這些筆記本要麼直接丟棄,要麼把記錄頁撕掉,改作其它用途。

由此可見,能夠真正堅持寫,並且寫了能用得上,真的為數極少。

我在讀《泛函分析》和《MATLAB模擬技術》時寫過讀書筆記,但一旦熟悉了這些套路,這些筆記就再也不去看了,反倒是從工作中獲取的知識量遠遠超過從讀書中獲取的知識量。

換句話說,書其實是給我們指了一條路,而真正走下去並解決問題的卻是我們自己。

如此說來,在讀書時寫下的讀書筆記顯然是先天不足的。所以在學有所成後的工作記錄和工作筆記,反倒是更加實用,價值也更高。

然而,沒有先前的讀書筆記,怎麼會有後來的工作筆記?所以,讀書筆記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啟蒙記錄和學成紀念品而已。

在我的書架上,保存著高等數學的讀書筆記、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學的讀書筆記,還有電路分析、自動控制原理以及數學物理方法、MATLAB和SQLSERVER的讀書筆記,成為我的學習歷程紀念品。

這就是我的讀書筆記和它們存在意義。笑!


讀書法千,適己者上。

要不要做讀書筆記,如何做讀書筆記,關鍵是要看為何而讀?我早年讀書,多在乎玩樂自娛、博聞廣閱,所讀多為小說趣文,但求一氣呵成,無暇也無需多做筆記,是以當時讀書,一人、一書足矣。《基督山伯爵》、《堂吉訶德》等文,讀時壯闊,銘刻在心,一年兩載,便只記得唐泰斯、桑丘等一二人名矣,未免遺憾。

年歲漸長,所讀漸深,或一時不解,惑縈心頭;或一時有感,欲留文字,故每尋得眉腳空處,隨讀隨記;來日再讀,則不至於毫無依憑。

莊子

四書章句集注

然此法讀書,亦有兩處不足:一者所記過於散漫,又散落文章各處,除非重讀,否則極難網羅,當時文思便只好石沉大海;二者漸有借書、電子書等不便寫記之物,若讀而不記,又恐走馬觀花。於是始備專門之筆記,一人、一書、一本、筆數支,方可讀書。

大學以來,所讀多為兩事:一為學術,二為辯論。起先讀書,邊讀邊記,詳實有餘,而速度不足,所記亦並皆必要,以致耗時甚多而筆記冗雜。

桑德爾·正義

遂漸改為一氣呵成,讀畢一章乃至數章,當晚次日回想一二,將此時所記者載錄於冊,既不失讀時連貫,又兼複述融匯,印象更深。筆記本左右兩分,左部順概要、摘原文;右部記註解、留感想。左上右上標註年月,以知所讀耗時。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荀子

六祖壇經

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

至若小說消遣,除非為之論文,一般無需一章一記,往往通讀全文畢,專門為之做文一篇。

蕭紅·呼蘭河傳

嚴歌苓·陸犯焉識

讀書法千,適己者上。以上經驗,供人參考,但其究竟,在乎自己。


讀完每本書,都要有紮實的收穫!

我總認為別人很厲害是因為讀了大量的書,要追上他那就得達到他的看書量,所以我要一刻不停地閱讀。可是看書本就是一個人的事情,看再多的書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那這種讀書就沒有任何意義。

我以前的語文老師就跟我說過

「 讀書,讀書,完整的讀一本書除了讀以外,還要將書中的有用信息記錄下來。」

讀一本書做筆記,通過筆記來記錄讀書體驗,用筆記做參考,通過筆記來回顧反思。這樣整個讀書過程都在促進自己對書的理解,從而構成個人獨到的見解。

而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不願意邊讀書邊做讀書筆記,主要是因為這個需要不時的停下來寫,覺得麻煩而且費時間。

在我的另一篇回答里提到的【2016 年你閱讀過的書籍中最值得推薦的是哪幾本?】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寫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書中介紹了如何正確有效的讀書,做筆記。

只要用本書中的方法,就能腳踏實地地閱讀喜歡的書,而讀不怎麼喜歡的書時,也會變得更加輕鬆,我在實踐以後發現效果是很驚人的!

書中的方法介紹記讀書筆記主要分三個階段

  • 初階

很多人認為看書的話應該準備讀書專用筆記本,只記錄讀書時產生的想法。但是從現實角度來講,想把 「讀書相關「 和 「其他內容」 區分開是很困難的,很容易沒寫幾天就放棄。

所以最開始寫讀書筆記,為了能夠長久的堅持,就要把讀書所獲得的信息不做加工的寫進一個筆記本裡面,即信息一元化。

一元化主要有5個要點

  1. 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2. 按時間順序寫
  3. 附上日期
  4. 靈活運用速記和略記
  5. 可以粘貼

剛開始沒得寫的話,就寫

「 2016年5月27日我讀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比我想像中的有意思。」

聽朋友說某一讀書很不錯,那就把書的名字和作者記在筆記本上。

看到雜誌上有很不錯的一小段話,直接剪下來粘貼在筆記本上。

每一次記錄一定要寫上日期。

所有東西寫在一本筆記裡面最大的好處就是,當你想要尋找資料的時候,只要在這裡找就一定能找到,如果這裡找不到,那就是沒有。

  • 進階

在寫讀書筆記之前要注意幾點

  •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 書名,作者名
  •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摘抄)
  • 自己的這篇文章的感想(感想)

摘抄,雖然只是按原樣抄寫一遍,但這是效果最好的記憶法。摘抄內容選擇上一定是讓自己心動的句子,這麼一說確實有道理的內容。

感想不一定是成型的東西,寫幾句「好棒!」,「叫人吃驚!」也未嘗不可。

只要記得重點放在,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詞句,寫主觀評論就可以了。摘抄和感想的內容記得要交替進行。

例如我看到本書中的句子

「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亞瑟·叔本華」(摘抄)
精闢!讀書不僅要會讀還要會靈活運用,我現在就是死讀書,一定要改掉這個毛病!(我的感想)

這種有摘抄和感想的讀書筆記被作者稱之為「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該筆記最大的優點是,日後你在翻看讀書筆記的時候,可以了解到以前讀這本書時自己的感想。

而缺點也是因為不停地摘抄和寫感想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有選擇性的摘抄句子寫感想。

  • 高階

隨著記讀書筆記的習慣養成,看的書越來越多,筆記的記錄越來越多。就應該適當停下來,把讀書筆記利用起來,將其轉變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所以為了更好的消化書中的內容,我們需要重讀讀書筆記

就像讀書一樣,看筆記時也需要獨處,這樣才能集中精力。

首先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選擇一個重讀筆記時間,睡前或者是洗完澡以後都可以。其次是養成重讀的習慣,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是三天一次。

想要簡單回顧時——重讀讀書筆記
想回憶起更多時——參考書中的重點段落
想從頭開始看起時——重讀原書

如果說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思想,那麼讀書筆記的作用就是讓自己更有深度。這種定時重讀讀書筆記的做法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吸收書中的內容。

===========================

從現在現在起,認真地記好讀書筆記,你會收穫比原書內容更多的知識。

加油!!!!


今年,同事送了一個很萌的劉看山手賬本(此處不是廣告)給我。我暗下決心要多讀書,在本子上做滿讀書筆記,用以回報「送本之恩」。

然而,我以往都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啊(在書上塗塗畫畫倒是擅長)!

機智的我決定找找相關的書,學習相關經驗。就是這樣,我去讀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奧野宣之 著)。這本書讓我克服了很多記讀書筆記的障礙,能夠以輕鬆愉悅的心情讓筆記開始做起來!

結合書中的要點和題主的問題,我主要回答以下兩方面的問題吧。

一、如何做筆記

1. 做筆記的原則

(1)「一元化」原則。將筆記和資料存放在同一個筆記本里。在這個筆記本可以書寫任何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從前往後書寫就行。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包括我):有了一個心愛的記事本,然後許下要好好記錄的願望,並且在書寫時非常慎重——字要寫得好看、格式要統一、記錄時間要連貫。

作者認為,筆記本里不需要分區、也不需要分類、連寫法和空間都不需要區分。想寫就寫。不想寫的時候可以連續幾天不寫。放鬆下來,附好日期就好啦。

(2)「堅持下去」原則。做好讀書筆記以「堅持下去」為先。能否得心應手地做好讀書筆記,進而熟練參考記錄過的筆記,都需要堅持下去。

(3)「自己能力允許」原則。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堅持下去」,因為只有把讀書筆記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才能更久地堅持下去。所以要選擇對自己來說比較方便的筆記方法。

可以以最簡單的方式記筆記。例如:

「×× 年 × 月 × 日,我讀了《× × × ×》。這本書很有意思。」

總的來說,一心想要寫得完美,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難下筆。先保持輕鬆的心態,開始記錄吧~

2. 怎麼記讀書筆記

  • 啟動「篩選程序」來幫助自己記筆記,具體方法如下:

以前我以為閱讀筆記都是一邊讀一邊記錄。在具體的實踐中,這樣的方法避免了我閱讀的中斷,能夠保持閱讀的流暢感。通過通讀和重讀,也能夠更好地判斷哪些才是真正摘抄的重點。

  • 讀書筆記要記錄哪些內容

作者提出了筆記的五個要素:

看起來很複雜,但不要緊張。依據前面說到的「堅持下去」和「自己能力允許」原則,如果之前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可以先只記錄前三個要素!


(4)(5)實際上是進階選項,可以讓讀書體驗更加深刻。摘抄用「○」表示,自己的評論用「☆」表示(如果你有其他更喜歡的符號也是可以啦)。

以我閱讀《面試加分項》為例,筆記可以這樣記錄:

關於「記錄感想」,再多說一句。一定要記錄對自己重要的事!


不要拚命思考作者要傳達什麼,也不要在意別人對書的評價,只需要整理自己的想法和心聲,即使只是簡單地想要記錄「這個人真厲害」也是沒問題的。

二、什麼時候重讀讀書記錄

1. 形成規律。

尋找固定的場景去重讀,例如睡前或是洗完澡後,也可以安排好重讀時間,確定重讀頻率,例如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

如果不想特意去限定每次重讀的時間,規定自己「筆記本用完後」一定要重讀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 想要簡單回顧時查看讀書筆記。想要回憶更多時,查看書中的重點段落。想從頭開始看時,重讀原書。

最後,

培養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在開始做的時候一定不要太要求完美,否則反倒會有抵觸心態。

找到自己方便的方式,保持輕鬆的心態,「隨意」地記錄起來吧!

註:本回答的提供的方法來自《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奧野宣之 著)。


有知友在評論里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書摘我也有分享喲~歡迎大家前往專欄閱讀。


分享一個懶人筆記法:關鍵詞法。

可概括為:關鍵詞→過濾→主動召回記憶。這個方法花費時間極少,且便於之後對筆記的高效利用。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是人文社科類著作、文學作品等書籍的做筆記方法。其他類書籍,應該也有可借鑒之處。此文略長且枯燥,認真讀完,受益終生。(昨晚吃多了今天臉大所以我又出來裝逼了啊哈哈哈)

本文方法適用於紙質書(電子書pdf類,也可用此法),特別是準備考試的胖友,不妨一看。我的經驗來自於,從化學跨專業考研中文系時的大量閱讀和做筆記的歷程

閱讀紙質書時,遇到我所陌生的知識點、新穎的觀點、論證過程等,用筆標記出來:

① 只標記重要的關鍵詞
② 標註出我的問題,或者我的其他想法:與其他事實、現象、觀點是否有相似之處

為什麼這樣做:

① 在看書的間隙,用筆標記關鍵詞,更為省時間,且簡潔乾淨。
② 在複習時,好的做法是不去看大段完整的闡述和論證。而是選擇,先只去看關鍵詞。選對了的關鍵詞,會成為這一塊知識點有效的觸發鍵。關鍵詞所起的作用,是「主動召回記憶」,這是高效記憶的要訣所在,這樣的話理解會更深刻。

劃線整個段落的不足之處:

人文社科類的論點類書籍,一般在涉及到論證時,相對比較長篇大論、細緻繁瑣。這在我們初次閱讀的時候,會便於理解,容易被說服,認為其邏輯嚴密、論證謹慎、材料詳實。但這種閱讀體驗,僅僅是增加了我們的資訊、信息、知識儲備,而且,其中多半信息是我們所熟悉的——不熟悉的話,我們是無法做到很好地理解書本的。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之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謂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發生,並不是我們讀書的本質目的。若是做筆記時標註了整個段落,我們會停留於自己已經擁有了這段知識的錯覺之中,並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捨和判斷。

而且,這一段落即使我們多次閱讀,也無法在腦袋中留下過多的印記——我想,有過相關閱讀經驗的人,會明白這種情況。那麼,我們要把它背下來么?這絕非人文社科類書籍的正確打開方式。

關鍵詞的作用:過濾及主動召回

而關鍵詞式的做筆記方式,不僅在閱讀時省下劃線標註的筆墨和時間,且在當時便做出了對一些知識點和信息的「過濾」(這個詞是受到知友的啟發)。這個「過濾」包括的是冗言贅語、連接詞之類;我們所熟悉的邏輯;以及所熟悉的知識點。舉例來說,如果一段話中談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其他工農兵方向等知識點,那麼我們只需標記《講話》二字即可,其他有關於時間、內容、影響之類,都是不言自明的東西——它們已經成為我們的「元認知」。

而關鍵詞在我們複習時,會起到「主動召回記憶」的作用。我們粗粗瀏覽一遍所做的「關鍵詞」筆記,主動回想這一段講述了怎樣的觀點,大腦中的「記憶重現」和「回想」,是比重新閱讀段落,快上許多的。主動召回,意味著記憶和理解的加固。

而且,如果僅僅停留在重新閱讀段落之上,不過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紹的知識和觀點,不加思索的「吸收資訊」,是低效的讀書。我並不提倡把段落背下來,即使是考試,也不需要我們把段落和觀點背下來,而是提倡我們靈活地引用材料和觀點,作為自己推理論證過程的支撐素材。

而關鍵詞的有效使用,會真正做到對此段內容的融會貫通。材料和觀點,會在需要用到的時候,浮現出來,做到靈活運用。

為什麼不做思維導圖、綜述框架?

對於考試,包括運用知識進行講述、寫作來說,我們只需要理解,以及能夠運用——包括事實材料和有效觀點,就可以了。

大腦是個精密的儀器,遠比筆記系統精密得多。

在標註出關鍵詞,以及此段觀點、素材與何相似,可作何種思考之後,一切交付於大腦,它自會建構出錯綜複雜的思維網路。

重要的是,你要對每一處觀點認真思考,主動建構出關聯性。

總結一下:1、讀書時抓住關鍵詞做筆記,過濾掉冗言贅句,留下陌生知識點;2、一定要多思考、多關聯,盡量在旁邊記下自己的想法;3、複習時,只看關鍵詞,先嘗試主動回想,用自己的理解在腦中複述,想不起來再看整個段落;4、考試、對別人講述以及寫作時,之前讀過的書、做過的筆記,就能非常高效地進行運用,且有你自己的新理解。總之好棒棒就對了!

喔唷,如果對你有用,既然都收藏了,別忘記順手點個贊啊~

————————

感謝閱讀,一直在認真輸出乾貨。

開了個微信公眾號:高冷冷。內容包括:學霸養成丨心理丨思維丨方法論。後台回復「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後台回復「早起」,教你:我是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的。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包含了太多的子問題。得一個個回答。

1. 大家讀哪些類型的書?
我讀的書一般包括:秦漢時期古籍、中國/歐洲歷史、政論和法律入門、18世紀到19世紀英美小說、古生物、以及工作需要的技術書籍。

2. 讀書時主要關注什麼?
不同類型的書要求不一樣。

  • 秦漢古籍。對照閱讀各個主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言行,以及一部分律令條文。
  • 中國/歐洲歷史。我會花很多時間紀錄各地的風土人情,比如服裝、審美、戰爭、風俗等等。
  • 政論和法律入門。各種重要案例、審判過程、名人名言。
  • 18世紀到19世紀英美小說。這個就簡單了。讀小說時我不會刻意地做筆記。放鬆最重要。
  • 古生物。主要地質年代的代表生物和它們的特徵,何時興盛和滅絕。還有各種生物的進化特徵,比如盾皮魚綱在血液中貯存尿素的能力,以及硬骨魚的陸地進化史。
  • 工作需要的技術書籍。常用技術的設計和實現,各種開發技巧和演算法的要點,重要文章的鏈接和摘要等。

3. 如何做筆記?
我做筆記是習慣用 Evernote 的。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字,抄。可能有人會喜歡拷貝粘貼,但我更習慣把書里的東西抄一份到 Evernote 上,抄一遍,大概就能記住了。

還有第二種筆記,就是一些自己總結的資料,比如我在對具象音樂時有興趣時曾記錄下來的 Silent Hill 的音樂特點,還有一些讀軟體開發歷史時知道的知識產權案例。這些資料大體上是經過自己整理和挑選的,也會留在這裡。

至於為什麼用 Evernote,很簡單:隨時同步,查找方便。

4. 筆記的用途是什麼?
5. 什麼時候會翻看讀書筆記?

這兩個問題可以一併回答。對工作相關的資料而言,筆記是工作中隨時可能備查的東西,隨時備查總沒有錯。對課外讀物來說,我記筆記純粹是興趣,只是看什麼好玩就記下來。不過事後證明,很多資料在知乎上還是很有用的,節約了自己不少時間。


讀書,不在於究竟讀了多少本,而是,是否紮實地把一本讀完了。群里聽到朋友抱怨,看的書是挺多的,奈何每次看過就是看過了,並沒有明顯的收穫。也曾聽過這樣的觀點:讀書的作用不在於當下,也許此刻並不記得書中的內容,但是書本知識會自動內化,會在未來輸出的。

我只想提醒,這種自我安慰只會讓自己越加無所謂。如果你根本沒有內化呢?如果你真的是一掃而過,沒有學習到呢?未來怎麼可能會有輸出?

寫出一篇好的書評,或是將書籍的知識輸入腦子裡,或是梳理知識成為系統,學會做讀書筆記太有必要了。

你以為讀書筆記只是在書上劃橫線?這只是其中簡單一步。還是,把你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有空的時候拿出來讀一讀?這也只是基礎。

讀書筆記根本沒有固定的模式,唯有適合你自己的,你才能在做記錄時感覺便捷適用。

就好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接觸之初你需要一套別人的方法,如果你從這套別人的方法中有所領悟,那麼你自會成立一套屬於自己的。

而,接下來我介紹的這本來自日本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也是基於這個原則,希望你能從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套筆記方法。

做某件事只要形成了習慣,逐漸就能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路。關於如何做讀書筆記這件事,一定不要勉強要求「學」得像。

一、以思想輸出為前提的讀書,嚴格摘抄

摘抄時需要有的放矢,嚴格篩選需要摘抄的內容,你會不由自主地對某個部分多讀幾遍,腦子裡還會不斷思考,而這個部分多是你認為重要的。如此,內容反芻和大腦不停運轉,都能加深記憶。

從而你會做到這些:

-自由調節讀書節奏,可速讀

-一邊確認重點一邊閱讀

-書中內容清晰地留在記憶和筆記本里

-重視自己的感受

-重讀內容,直到理解為止

二、、關注對自己「重要」的部分

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書本內容,記錄下真正對自己有用的語句。

三、寫感想時記錄內心感受和心聲

記錄感想時,不要寫一些揣測的或外來的想法,而是自己真實的心聲、感受、想法,這樣才是真正的輸入。

四、準備好一本筆記本

準備好一本專用的筆記本,就像記日記一樣,形成頻率。擁有一本有目的性的專用筆記本,可以時時提醒你,在讀書時需要做相應的記錄。

五、通讀-重讀-標記

奧野宣之總結出來的方法是

1.通讀

閱讀的同時,將你認為重要的那一頁折角。

2.重讀

書本讀完一遍後,再將折角部分重讀。依舊覺得內容很好,那就加倍關注,將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3.標記

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第三次閱讀如果依舊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做上記號。

之後,再讀一遍,此時覺得無法割捨,就可以記錄下來了。

六、巧用標記區分對象

主要是以不同畫線方式區分標記對象,常用普通直線、波浪線、圓圈等,來做好標記。

普通直線:用來標記重點、客觀、暫時的內容。

波浪線:用來標記非常重要、主觀,提醒今後加以運用的內容。

圓圈:圈出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

七、讀書筆記所需要素

1、寫上六位數日期

2、摘抄重讀多遍依舊覺得重要的部分,並適當留存空白位置,方便評論。從而獲得原創性思考。

八、摘抄心動的句子

帶著主觀的心情去閱讀,這種特權只屬於普通的讀者,不搞研究不寫書評,就應該好好享受。

如果需要摘抄部分太多,可以找出代表這篇文章的關鍵句或抽出關鍵詞,削減不需要的部分。

九、簡報式讀書筆記

與書相關的內容搜集起來,結合讀後感收藏。

比如書腰、信息卡片、書籤等,甚至是書里的廣告或宣傳單,這些內容可以加深大腦對讀書體驗的印象。

十、複印粘貼以備重讀

如果書里有幾頁內容你很喜歡,不妨複印下來,粘貼在筆記本上。往後再拿出筆記本複習時,這幾頁又可以再閱讀到了。

十一、重讀書評加深思考

當做完讀書筆記時再重讀書評,這樣,可以參考「第三方觀點」,以另一個角度審視這次閱讀體驗。

最後一個,最基礎的寫讀書筆記的原則

給自己一點愉悅感,堅持下去。

做讀書筆記貴在堅持,堅持一定的頻率,形成習慣,就不會覺得有負擔。

而所謂的堅持,還在於你給自己的一點甜頭。即便是簡單的摘抄,也是雁過留痕,當內心有了愉悅感,才可能走的下去。

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說過:「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用、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做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所以,為了不至於把一本書忘得太徹底,每次讀書我都會盡量留下點什麼。撕下一張紙,看書的時候在上邊寫寫畫畫,或者做一個簡單的腦圖,插在書頁里。偶爾拿出來翻翻,能回憶出來些書中的內容。

像我這樣把紙插入到書本里,並非是一個好的方法。因為很容易這張紙就隨書本被其他書給掩埋了,不方便系統化。但因為每日讀書都是在地鐵上進行,一張紙做讀書筆記,對我來說,是最輕便的了。我另外要做的,應該是日後將其整理起來。

總之,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書本知識內化事半功倍。

另外,這本書除了「筆記法」,還教我們如何選書。通常情況下我們是到書店或上網大海撈針,或者讓朋友介紹。這裡的選書方法即是跟循需求來選擇,不盲目,省錢還省時間。這裡不做贅述了。

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介紹了筆記讀書法,從如何閱讀時做筆記,達到紮實有效地閱讀一本書的目的。作者奧野宣之這套方法真的很好用,儘管有些地方細索到可怕,卻是可靠的參考。用他介紹的方法讀他寫的這本書,也別有一番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篇文章來自個人微信號:suwlai 中的《 一堂讀書必修課:教你把一本書讀紮實了! 》

我是阿瑤,關注我了解及共享更多好書,分享寫作和讀書心得。


一、為什麼讀書筆記?

個人覺得,如果讀書不做筆記,最多能吸收一小半內容。並且隨著時間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記憶損失,最終能留下的東西所剩無幾。你可以試著回憶一下去年看過的一本書,除了一些名詞和理論概念,估計說不上來有什麼收穫。

吸收留存,是閱讀者最重要的兩個問題,而讀書筆記對這兩點都有很好的作用。讀書筆記能夠提高我們讀書時對知識的吸收率,讀書筆記也能幫助我們有效對抗記憶損失。具體來書讀書筆記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點。

  • 加深對重點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即便是書摘這種最簡單的讀書筆記形式,當我們把書中的金句手寫一遍或者手動敲到雲筆記上,也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加深記憶。如果更高級一點,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書裡面的重點內容,理解效果肯定會比只看一遍好很多。很多人高估了自己對輸入信息的內化能力,只有你用自己的語言把輸入的信息重新組織再輸出,才能達到比較深的理解程度。
  • 輔助梳理書的邏輯結構和主線:一本好書的重要特徵就是有清晰的邏輯結構和主線,但是大部分書其實並達不到這個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自己梳理邏輯結構和主線。這項工作難度並不小,尤其是對於一些專業性比較強或者寫得比較混亂的書來說。如果只是靠讀完之後腦袋裡留下的模糊印象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提煉邏輯結構的前提是要對書的各部分重點形成較強的短期記憶,而人的短期記憶很難有效記住超過7項信息。這時候,筆記的作用就體現出現了,通過筆記我們可以對各個重點進行分析、修改、歸納、整理,逐步梳理出邏輯結構和主線。
  • 記錄讀書過程中的靈感和心得: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一本好書會給我們很多啟發,激發我們的靈感。但是這種靈感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不用筆記記下來,之後再想找回就很難了。這也是很多人做讀書筆記的重要原因。
  • 方便後續回顧和隨時檢索:書讀一遍記不住是很正常的,當時讀得再好,一周之後能留下了20%就不錯了。沒辦法,這就是人腦的工作機制。大腦天生就不是硬碟,而是CPU。所以讀過的書忘了怎麼辦?重讀一遍效率太低不划算。最好的辦法是把讀書筆記拿出來經常性地回顧,不斷強化記憶和理解。真正會讀書的人,都有『複習』的習慣,而讀書筆記正是複習的最佳材料。另外,像印象筆記這樣的雲筆記都有強大的搜索功能,需要用到相關知識的時候,幾秒鐘就調出來了。想像一下,當你跟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提到某個概念,大家都說不清楚。而你從印象筆記里調出相關讀書筆記,快速說出準確定義以及自己讀書時的心得體會,是多麼爽的感覺(我自己就經常能體會到,這也是我堅持做讀書筆記的一大動力)。

二、讀書筆記有哪些基本分類?

很多人不會做讀書筆記是因為不知道讀書筆記長什麼樣,一般來說,讀書筆記分這麼幾種基本類型:

  • 書摘式筆記:這也是最簡單的讀書筆記形式,就是把書中的金句和重點段落摘錄下來,以條目的形式呈現。
  • 批註式筆記:這種筆記比書摘式要複雜一點,首先要摘錄原書內容,然後附上自己的評註、心得、延伸知識等。
  • 綱要式筆記:綱要式筆記重點在於提煉一本書的邏輯結構,可以單獨成一篇筆記,也可以放在書摘的開頭或結尾。
  • 腦圖式筆記:目錄可以呈現結構,筆記可以展示細節,而思維導圖可以兼具。思維導圖既能夠呈現一本書的結構,也能添加很多細節,還能以視覺化的形式呈現,是一種非常好的筆記形式,當然製作難度也高一些。腦圖式筆記可以手繪,也可以用相關的軟體。
  • PPT式筆記:PPT是讀書筆記的一種高級形式,不僅有重點內容、心得體會,還可以加上各種圖片、數據、音視頻素材。你並不一定要為了演示才做PPT,把它當讀書筆記做也很好。當然,如果你真的有一場主題分享,做一份精美的讀書PPT的動力肯定會更強。

三、用什麼工具做讀書筆記?

本人強烈推薦用雲筆記做讀書筆記,好處就不用多說了,輸入快速、儲存量大、攜帶方便、高級搜索功能等等。常用的雲筆記工具有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為知筆記。另外,如果需要多人協同編輯,推薦使用石墨文檔

當然,如果你對有質感的紙質筆記本情有獨鍾,也完全OK。在紙上寫寫畫畫可以讓我們的記憶更加深刻。手寫筆記還要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隨意地畫出各種形狀、符號、連線、波浪線、結構圖等等,可以更好地表現我們的思維,這是雲筆記不太容易實現的。但是對你的書法和歸納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因為太多的塗改會讓紙質筆記實在看不下去^_^

當然,你也可以把雲筆記和紙質筆記結合起來用,先用紙質筆記本手寫做筆記,然後拍照存在雲筆記里,兩者的優點兼得。

思維導圖工具推薦:Mindnode,Xmind,百度腦圖等。推薦花點錢買付費版的,因為做出來的思維導圖圖文並茂,更漂亮也更有用,能夠充分調動左右腦能力,更好地抓住一本書的精髓。利用思維導圖讀書是一個值得專門討論的話題,這裡不展開講。

讀書思維導圖示例:

四、讀書筆記的基本內容

前面已經提到了不少,這裡再做一個整理,讀書筆記的基本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但一篇筆記里不需要全都有):

  • 書名、作者介紹、內容簡介(推薦自己讀完之後做30s總結)
  • 書中的金句和重點內容
  • 書中的核心概念的定義
  • 書中探討的主要問題的表述及答案
  • 作者的主要觀點和論據
  • 全書的邏輯結構和主線
  • 自己的批註、心得體會和靈感
  • 背景知識和延伸知識
  • 參考書目和延伸書目
  • 領域權威人士或媒體的書評

五、有哪些做讀書筆記的技巧?

讀書筆記並無固定的方法,不同類型的書的筆記可能差別很大,但是一些通用的小技巧還是能夠幫助你做出更好的讀書筆記。

  • 標題突出,內容多用有序或無序列表。這樣能夠讓筆記更加清晰有條理。例如我這篇文章就用了很多無序列表。
  • 引用原文用固定的特殊格式,比如淺色斜字體,最好標註出在原書中的位置,方便之後快速定位查找。
  • 自己的理解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風格,不要照搬作者的表述。只有當你能用自己最自然的語言重構書中的內容時,你才是真正地掌握了。
  • 如果使用雲筆記,多用圖片、外鏈、顏色、格式,充分發揮雲筆記的優勢。
  • 如果使用雲筆記,建立自己的檢索系統。比如給筆記分類、加標籤。建立自己的關鍵詞系統,並用使用特殊前後綴,方便後續搜索。比如所有跟速讀相關的筆記條目前面都加一個『#速讀#』。隨著你的閱讀量和筆記量越來越大,尤其是主題閱讀越來越深入,通過檢索系統,你可以快速地把同一個主題的各種相關知識點快速調出來。進一步可以整理相應的知識體系。

我覺得啊,你要是認真學習了幾個圖文並茂的答案,並且認真執行,堅持個幾年,PPT製作水平一定會獲得質的提高。


受到女作家 @尹珊珊 的影響,想分享給各位一些有趣的經驗,經驗大多來自於 @尹珊珊 。

  • 1、為什麼讀?讀什麼?

當我們為了獲得諮詢而閱讀的時候,需要閱讀與我們理解力相當的文本;而當我們為了獲得理解而讀的時候,需要向比我們更高的目標出發。

因為人都是眼高手低的,所以我們需要溯源而上地進行閱讀,看看自己正在閱讀的作者是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或激勵才寫出這本書,然後去閱讀激勵他的那本書。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喜歡一個人的同時,也能讀到更高水平的作品。

此外,如布魯姆所說,要去閱讀出版超過50年以上的書,因為審美是很難把握的事情,其困難在於很難確定這本書是否牛逼,所以盡量不要花時間去讀暢銷作品,要閱讀出版時間長的書,因為時間是對書本最好的考驗。

  • 2、怎麼讀——如何做讀書筆記?

在閱讀中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注意力,即深度注意力和亢奮式注意力。亢奮式注意力吸引你的方式是不斷地誘惑,類似於標題黨;深度注意力則是伴隨著主動思考進行的,需要你一邊閱讀一邊進行主動提問、此時就需要用讀書筆記來記錄。

我們閱讀的書主要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非虛構類型的書,比如社科類、科學類的書籍。這一類書需要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也需要大量注意力,因為比較燒腦。第二類是虛構類型的書,比如一些文學類書籍,含有幻想成分的小說等等。不同類型的書對閱讀和記讀書筆記的要求是不同的。

那麼如何做讀書筆記呢?做讀書筆記一共有四種方式:


(1)結構筆記

  • 第一種是結構筆記,按照書本的結構來進行記錄。

以《憂鬱的熱帶》為例,這是一部結構主義人類學著作,是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環。全書觀點清晰。我們要做的就是先準備一個夠大的筆記本。在這裡我向大家推薦兩款筆記本,一本是Evernote和Moleskine的合作款。

Moleskine是我用得最多的一款本子,硬要說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標準本比例雖好看,但頁寬實在是有點尷尬,寫不了幾個字就要換行,除非我們只寫左頁,但剛開始的時候又要底下墊東西,以及對水筆實在不夠友好。

另一款是Midori的筆記本,Midori的膠背本表現遠不如超大型的線縫本,這個品牌的書寫感受一流,而且鋼筆友好,甚至比中性筆更友好,紙張質量考究,雖然疊合軟硬度不如moleskine那麼有手感,但絕對是純白控的不二之選。

總之一定要用超大的本子,然後把它每一頁都分成兩邊,記錄時只使用右側,左側留出空白,用來做一些右邊希望加深印象的內容的重點記錄。在閱讀這本書時,先看每一章的目錄中有哪些重要的觀點,然後把它抄下來。把這些主要觀點記錄在書的右邊,然後按照原書的內容邏輯進行分層。

(2)抄錄式筆記

對書中的一些內容進行抄錄。因為列維·施特勞斯是一位法國學者,所以他行文優美、經常使用詩性語言,因此我會在左邊抄錄一些飽含哲思的詩性語句,這樣有助於理解整個段落和整一章的思路。

(3)交互筆記

在書上批註、劃線、採用字元與符號混合記錄。這一部分要根據自己的長短板決定,highlight出不會的地方,不同類型的書邏輯範式不一樣,你讀書的弱點也不一樣,比如我自己就是年代記不住,因此會highlight出來年代。

你也可以在書本上寫寫畫畫,包括畫下重點、值得深入思考的點、做心得記錄等等,這樣重讀時會發現當時自己的思路很有趣,也可以將散落各處的知識點拿紙記下來夾在書里,翻開就能看到自己之前的獨特記憶。不要擔心難記與複雜,因為筆記就是記給自己看的;也不要擔心筆記記得多,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將很厚的書讀薄,跟原來的書相比,你的筆記已經很薄了。

(4)概念筆記

就是同時讀好幾本書做主題閱讀,然後將同樣的概念記錄下來,忘記腦海里舊有的關於某概念的成見,重新進行閱讀和記憶。

關於讀書筆記,我們也可以使用電子媒介來進行保存。我最喜歡使用的是Evernote印象筆記。最喜歡裡面的拍照功能,比如在飛機上、或者旅行途中不方便記錄時,它可以幫助你把照片抓取成word格式;此外,還有錄音功能,便於隨時記錄小靈感。

另外還有MindNode,可以用來繪製思維腦圖,這個軟體在App store中賣68元,我認為是非常值得購買的。因為不是每本書的知識結構都一樣,有的書可能需要繪製一個樹狀圖來幫助記憶,比如了解古希臘人的世界,我認為就需要繪製腦圖來記錄,我們切記不要高估自己的記憶能力,一定要藉助讀書筆記。

  • 如何做輔助閱讀

當一本書困住了你該怎麼辦?此時最好的辦法是slow down,再讀一遍,用慢三倍的速度來讀,你會比上次理解的更多。不要著急尋找幫助,因為別人的幫助不會延續到你以後的理解能力中,只有自己尋找解決方法,才能受惠於自己。

另外一種方式是回憶自己相關的經驗,或者可以和朋友討論,找身邊的人聊聊。

最後一個才是參加網上的討論組。但是當你真正讀完150本書之後會發現,你再也不需要網上那些討論文章了,因為此時你的理解已經遠遠超越了他們,甚至可以做他們的leader。

  • 當你遇到難讀的書

首先,打開一本書,要在打開之前就對眼前這本書有真正的要求。比如通過這本書我應該獲得些什麼,還要抱有謙虛開放的心態,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judge作者,也不要懦弱與焦慮。

其次,讀書要有野心,要敢於去讀最難的書,這樣就不需要一個個拾級而上。史詩和劇本是特別難讀的兩種書。以史詩為例,讀史詩最簡單的方法是要朗誦出來,因為通過語言的發聲才能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再次,一年中應該有一個難度計劃,並且要堅持下來。比如一年中讀一本難度為十的作品,平時一天讀兩本難度為三到四的書籍,一周讀兩本難度為五到六的作品。

最後,讀書最為穩健的方法就是重讀。因為經典就是你想一而再再而三閱讀的書,每次閱讀都會獲得不同的理解。自由和孤獨的寫作其實是為了克服死亡,人為了超越死亡就會不停地閱讀,這是讀書最終極的樂趣。


以上便是一些小經驗,若想了解更多的書單,請戳這裡——一年讀完300本書的女作家,公開了她的讀書秘籍。


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品質生活指南 - 知乎專欄,有更多優質內容等你發現。


1. 在你多年的讀書生涯中,最喜歡哪一本?

2. 這本書講了什麼?

3. 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4. 對你有什麼影響?

5. 這本書究竟好在哪裡?

當對以上問題困惑時,就要思考你做讀書筆記的方式了,小閱就詳細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閱讀與讀書筆記的方法吧~

一、 如何選書:選出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1. 列清單

有意識地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與書相關的信息,記錄想讀和需要讀的書,如:那些「書里推薦的書」、名家推薦的書,與自己興趣有極大相關的書,然後列一個這樣的的購書清單——

以這個清單為標準,就可以實現「指名購買」,隨時隨地記下感興趣的書,養成這個習慣,就不會出現「之前好像發現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可是不記得叫什麼名字」的情況了。

列出清單——確認書籍——購買

依據這個步驟,就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通過在清單上寫書這一過程,可以確認此次讀書的目的。比如,購買小說或紀實作品時,會考慮是否為了享受故事、玩味文章、沉浸在作品的氣氛中;購買商業書籍,會考慮以後要運用到工作、方便傳授給他人,提高自身涵養等,這樣帶著理由的意識去讀書,也會影響閱讀速度,並且,抱著不同的目的去讀書,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次,有這樣的一個購書清單,有利於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之所以有那麼多根本就不讀的書,大多是因為衝動購買,是「這本書也許會有用」的潛意識在作祟,如果是毫無計劃地購書,很容易失去判斷力。

2. 清單縮減

當感興趣的書籍記錄的越來越多時,購買清單就會出現一些拖延很久都沒有買的書,這就需要大刀闊斧地對清單進行縮減,徹底清理那些只是頭腦一熱,但之後沒有讓人產生閱讀熱情的書。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可以利用數碼產品對購書清單進行在線整理,但是,這樣的智能化清單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電子清單收藏起來很輕鬆,幾個月可能就會達到100冊,這樣的話清單很難發揮作用,所以在列清單時還是選擇紙質版的會好些,這樣可以更認真地篩選可被列入表格的書籍。

二、如何購書: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

這一點就是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檢查書籍本身是不是像書單里寫的那樣值得購買。

購書分兩種方式:線下實體書店購書和網路上購書

那些內容已知的書籍,適合在網上購買,所謂的「內容已知」的書籍,就是指讀過這套叢書之前出版的幾本,或者曾經在書店翻看過該書,或者該書是人盡皆知的名著或經典作品,或者自己曾多次讀過該作者的作品。

如果是完全不了解作者出版的書,或者第一眼看上去無法理解主張的書,適合在實體店或者數字閱讀平台上的免費試讀章節,看過後決定是否購買,因為,如果書名與內容不符,或者文風讓人無法接受,最後還是讀不下去,那購買就沒有意義了。

根據這一過程,也可以判斷自己是購買電子版還是紙質版書籍為好。

圖書電子化的時代,可以隨時隨地讀書,通勤路上或周末在家,不同的讀書場景,會決定你該購買電子書還是紙質書

三、如何記錄:怎樣寫筆記,加深理解、深入思考一本書

1. 這一部分要做好寫讀書筆記的準備,當然,這個「寫」可以是紙質版,也可以是電子版。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一種困惑:「要寫啊,太麻煩了,以前寫過,但堅持不下來」。

讀書筆記不光是那種整個本子都擠滿字的形式,還有這種一句話:

2017年11月29日,我讀了《XXXX》。這本書比我想像中的有意思。

看到這裡,也許會有人說:「讀書筆記不是這種膚淺的東西」。

但是,就是這種簡單的記錄,也會有收穫,正是這種「一句話讀書筆記」的簡單記錄,讓這次讀書成為一次看得見的體驗,容易讓人堅持下去,從而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因為,一切長時間才能看出效果的事情,都得以「堅持下去」為前提

2. 從一句話開始,專註於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讀書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而不是模仿評論家的做法,學習、吸收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讀書的重點是,自己認為哪部分重要,每個人的側重點都是不一樣的。這不是語文考試,沒有必要思考「筆者要傳達什麼」,只關注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好

把讀過的內容重新寫或輸入到電腦里,都是一件很費時間的工序,很容易讓人生厭,所以,讀書筆記盡量要從簡從速,盡量縮短記錄的篇幅,但要全面反映文章的精髓。

此外,帶著要去做筆記的目的去讀書,你就會主動進入「打動人心部分」的搜尋「工序」,一邊尋找一邊把重點閱讀和略讀的地方劃分好,有利於提高讀書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最有用的信息。

你根據自己的感覺,回想需要摘抄的語句或段落,哪怕只有一句話,一邊摘抄,一邊思考自己要記哪幾句,不斷思考,不斷重讀,你會驚訝地發現,你已經讀過不止一遍了,如果內容實在理解不了,或者沒興趣,只要略讀一下,沒必要記錄了,不要鑽牛角尖。

3. 寫自己真實的想法、感受即可

在記錄感想時,不要寫一些揣測的或者外來的想法,而是要寫下自己的心聲,哪怕只有簡單的幾個字。

其實,記錄想法(紙質或電子的)這一動作,有利於整理自己的思路。

比如,讀完冒險題材的紀實文學,就會想在讀書筆記里寫「這個人真厲害」,當要記錄下這句話的時候,你也許會想「不寫這個人哪厲害、為什麼厲害,以後會看不懂吧?」於是,你就會多記錄一些內容,本來只想寫一句話,卻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地寫出來,並由此展開思考,讀書筆記就這樣充實起來了,思路也會更加清晰!

4. 邊讀邊記

更有效地做讀書筆記,邊讀邊做記號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做記號?可以參考以下程序:

A、通讀

一邊閱讀,一邊把有價值的那一頁做標記(電子書可以打標籤,紙質書可以夾書籤或者折一角)

B、重讀

重點讀曾做過標籤(書籤)的部分,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再次做一個標記

C、記錄

重新讀做過2個標記的部分,把你認為最不能捨棄的部分記錄下來。

像這樣,經過慎重思考才寫下的內容,往往是最有價值的內容,其他部分略讀即可,書上也不會出現各種無意義的線條。這種方法,看似比較慢,實則是很有效率的閱讀記筆記的方法。

如果閱讀很厚或有難度的書,或是在旅行途中對閱讀有煩膩感的時候,可以讀一部分,就進行以上3道工序,然後再接著讀。

當然,自己的筆記也要做記號,這樣方便以後看筆記時可以快速找到目標內容。

四、如何活用:反覆瀏覽讀書筆記,在檢索和參考過程中,幫助自己獲得提升。

1. 區分兩個概念

要「活用」,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吸取精華」和「讀書體驗」

吸取精華:原封不動地吸取書上的知識

讀書體驗:更像是一種「書上寫的這些,我是這麼理解的……」、「以此為契機,我想到了這樣一件事……」

對比之下,你就會發現,只有在讀完後,對書中內容做出反應,進行主動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這本書的內容,這就是之前強調記錄想法的重要性。

2. 反覆閱讀筆記

為了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容,我們需要重讀讀書筆記,每重讀一次,加一條新的筆記,就是新的一次的思考,對一本書的內容也會加深印象和理解,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

但是,漫無目的的翻開筆記重讀,不太能夠集中精神,這就需要選擇一個固定的場景「重讀」比如:睡前、洗澡後,或者旅途中

反覆閱讀自己的筆記,加深印象和理解,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也許就會馬上與書中的內容進行關聯,這樣的書,只要有3本,就有足夠的信息拿來參考,再遇到事情的時候,多想想「那本書里怎麼說的」、「那位作者是怎麼說的」,這樣可以避免目光短淺地著急下結論。(當然,不能完全依賴書籍,盡信書,不如不讀書嘛~)

如果說,讀書是為了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讀書筆記就是為了讓我們的思想更有深度,那就趕緊記讀書筆記吧~

以上內容,總結自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書中還詳細地記錄了其他諸多讀書筆記記錄方法。

掌閱有哦,戳鏈接自取:《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精品]》_奧野宣之著_掌閱小說網

讓閱讀變得有趣~

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掌閱讀書 - 知乎


作為一枚筆記狂人,本人對一切關於如何記筆記的話題都非常感興趣,也非常樂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在超過10年記筆記的生涯中,我自己構建了一套記筆記、管理筆記的方法體系。在它的幫助下,我現在幾乎所有的圖片、文字資料都已經實現筆記化,並且基於筆記搭建了自己龐大的知識庫和素材庫。在過去2年多時間裡,我出版了兩本書,目前第3本即將出版,第4本也已經簽約。在這個過程中,本人認為自己的筆記系統功不可沒。


通過這套方法體系,你將能了解到:

1、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筆記工具

2、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體系

3、如何通過筆記系統來構建自己的知識庫、素材庫

4、如何有條理、高效率地管理自己的筆記

下面的內容會很長、很具體,但強烈建議你認真讀完。通過它,你能夠學習到一套系統的記筆記和管理筆記的方法,大大提高未來的學習效率,甚至可以將你的筆記系統作為你的第二大腦,完成很多以前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

如上圖所示,我會從4個方面來說記筆記這件事情:

1、工具的選擇

我們應該選擇紙質筆記本,還是電子筆記本?不同工具的優劣性如何?

2、筆記體系的構建

我們應該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套筆記體系,方便後面的整理、檢索和使用。

3、記筆記實操

我會以一些具體的例子,從感性的層面介紹自己是如何記筆記的。

4、筆記的整理和檢索

當筆記庫越來越龐大之後,如何方便地進行整理和檢索?

下面正式開始:


一、工具的選擇

筆記的載體可以有很多,比如紙質的本子,又比如像有道雲筆記、Evernote之類的在線筆記工具。假如你是一個重度筆記使用者的話,我的第一個建議是:


請一定要使用在線筆記!

請一定要使用在線筆記!

請一定要使用在線筆記!


我知道這個觀點肯定會得來很多紙質筆記愛好者的強烈反對。而且確實有些時候,我們也不方便記電子筆記:比如有時候在外不方便用電腦和手機,又比如有些人不喜歡看紙質書的時候打開電腦記電子筆記,而喜歡在紙上記筆記的感覺。


這樣其實也沒有問題。大家可以先按平時的習慣記紙質筆記,在後面我還會介紹如何將自己的紙質筆記數字化,更加方便後續標註、管理和檢索。


之所以強烈推薦電子筆記,是因為紙質筆記的缺點太多,而電子筆記的優點太多!


紙質筆記的缺點:

1、記錄速度慢

無論如何,寫字的速度是很難比上打字的速度的,假如你每天記筆記的量比較大,採用紙質筆記無形之中會增加很多記筆記的時間。

2、不方便攜帶

紙質筆記本時代,我一年下來記錄的筆記最少都超過10本,幾年下來隨便幾十本。假如你外出的話,顯然是不可能將這些筆記都隨身攜帶的,萬一在外要查找某些筆記資料,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3、不方便檢索

筆記的量一旦大起來,如何快速從中檢索出所需的資料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紙質筆記本你當然也可以製作各種檢索工具(比如標籤條之類的),但整體還是非常麻煩。


電子筆記的優點:

紙質筆記的各種缺點,恰好是電子筆記極具優勢的地方。電腦打字(甚至是手機打字)的速度要快過提筆寫字,而基於雲端的筆記,可以很方便的在電腦和隨身設備(手機,iPad等)之間實時同步,並且數字資料的檢索天然佔據優勢。


除此之外,電子筆記還有以下天然的優勢:


1、記錄的形式更加豐富

除了單純的文字和手繪表格、圖像之外,我們可以用電子筆記來記錄照片、錄音甚至視頻等多媒體資料。

2、防丟失

就算保管的再好,紙質筆記本也有可能遺失或者損壞。而現在主流的雲端筆記工具,只要你別腦殘地忘記密碼,資料永遠都丟不了。

3、協同和分享功能

現在大部分電子筆記工具,都可以很輕鬆地將筆記內容分享給他人,有些工具甚至可以在團隊內部進行協同編輯記錄,這點是紙質筆記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下面介紹的所有內容,都是基於電子筆記這一工具來開展的,尤其重點介紹本人最喜歡的Evernote(印象筆記)這個工具。


說到這裡,大概也說一下,現在好用的筆記工具其實蠻多選擇的,比如說:有道雲筆記、為知筆記、Onenote,乃至一些強大的Markdown工具如MAC上的Ulysses等等都是非常棒的工具。這些工具大部分我都使用過,最終選擇了Evernote,是因為它在整體滿足性上程度最高。


對這些筆記工具,我簡單做了一下對比總結:

因為很多工具都是早期用的比較多,只靠記憶難免出錯,假如哪裡不正確還麻煩大家提醒我。


之所以說Evernote整體滿足性最高,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它的如下特性:


1、全文檢索(貌似需要付費會員才有)功能:用來檢索資料絕對是必需的一個功能

2、圖片文字OCR智能識別:這個功能的意思是,假如你的筆記中有圖片,而這些圖片中有文字,那麼Evernote可以智能識別圖片中的文字,用這些文字作為關鍵詞,你同樣可以檢索出這些圖片資料,簡直不要太好用。

3、強大的碎片知識和素材搜集功能:利用Evernote的剪藏功能(需要安裝拓展),可以非常方便地將電腦瀏覽器的文章或者部分內容保存到自己的筆記裡面。利用微信公眾號的「我的印象筆記」這個服務號,我們在微信看到喜歡的內容一鍵分享到「我的印象筆記」即可永久保存(微博裡面則只要@我的印象筆記即可)。此外,基本上所有的主流APP都有將內容保存到Evernote的功能選項。利用這個功能用來搜集網路上碎片化的文章和素材超級方便!

4、離線收藏功能(貌似需要高級會員才有):舉個例子,微信是自帶收藏功能的,我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很好,就將它收藏。但是假如原作者將這篇文章刪除的話,我們就打不開了。而Evernote的離線收藏功能,相當於將文章新建一個備份保存到你的筆記裡面,即便原內容被刪除了,也不影響我們自己筆記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後面我不用Pocket這個稍後閱讀工具的原因。雖然Pocket也提供離線收藏功能,但一年的服務費很貴,並且它的功能太單一了不划算)。


這裡再簡單說一下Onenote,作為微軟家出的筆記軟體,其實Onenote也是非常強大好用的。但是它對內容的組織方式是「筆記本+頁面」,這種組織方式適合用來撰寫組織架構非常明確的內容(比如寫一本書),但是用來記零碎的筆記,特別是碎片知識整理就不好用了。


所以我現在的習慣是:寫自己要出版的書的時候我會用Onenote,其他時候更多是用Evernote。


其他諸如有道雲筆記、為知筆記等,因為後期實在沒有用,所以沒有發言權。用過的朋友也可以介紹一下。


二、筆記體系的構建


選擇了一個好工具,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構建自己的筆記體系。這種體系,宏觀來說就是我們如何分類筆記、管理筆記、使用筆記的方式。


每個人記筆記希望達到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人的筆記就是用來記錄生活中的瑣事(就是記日記),有些人只記讀書筆記,還有些人把筆記當成待辦事項來用,等等。


就我個人而言,主要通過筆記來完成如下工作:

其實之前我還用Evernote來記錄待辦事項以及撰寫書稿、記日記。但是後來發現其實有更好的獨立工具來完成這些事情,比如現在我用Wunderlist來記錄待辦事項,用Dayone來記日記,用Onenote來寫書。靈感記錄方面,第一首選工具也變成了Clear。


下面分別簡單說說上面的這些分類:

讀書筆記:這是我記筆記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實讀一本書,內容很快就會忘記,這時候我們回頭再看一遍又太浪費時間。通過讀書筆記的方式,把書的精華內容和閱讀心得記錄下來是非常好的方式。

運營心得:因為現在在運營一個公眾號,中間會有很多成功和失敗的操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每次我都會及時寫運營筆記,然後時不時回過頭去複習,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講課講義:經常會收到邀請,給網友做線上分享。我會先在Evernote里寫好講稿,並且記錄下每次分享的時間點等關鍵信息。

文章搜集:這是我的筆記裡面最多的組成部分,沒有之一。每天都會通過網頁、微信、APP等渠道把大量的好內容收藏到Evernote裡面。

語音記錄:現在參加培訓或者重要的洽談,你一直在電腦上打字或者手機打字是很不禮貌的,用錄音筆又不方便後期管理。現在我都是打開Evernote裡面的錄音功能來進行聲音記錄。

掃描資料: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掃描或者拍照的方式,將紙質的資料數字化,非常方便後續的管理。這點後面我也會詳細說。

素材搜集:和文章搜集其實差不多,只不過是把可能以後會用到的圖片、文字片段等建立一個單獨的分類管理起來。

生活信息:就是私人相關的一些有必要記錄的信息。

了解了這些筆記需求,下面我們就可以進入到「構建筆記體系」的環節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Evernote是如何管理筆記的(因為個人筆記涉及比較多敏感內容,下面臨時建立了一個賬戶來演示,僅作示意):

我們看到,Evernote裡面最基本的內容單元叫「筆記」,然後主要通過筆記本、標籤和地圖集3個屬性來管理筆記。


這3個屬性,地圖集是我用得最少的,它主要是通過地點來管理筆記。比如某條筆記你是在廣州記錄的,另外一條是在北京記錄的,那麼可以集中查看某個地點記錄的筆記。


我個人用的最多的是筆記本和標籤兩個功能(其實也是不得不用)。


筆記本是一種強組織屬性的筆記管理方式,適合將某一類強共同屬性的筆記放在一個筆記本裡面。同時,一條筆記只能同時歸屬於一個筆記本。


標籤是一種弱組織屬性的筆記管理方式,適合將具有某些共性的筆記打上同一個標籤。同時,一條筆記可以同時有好幾個標籤。


了解了這種筆記組織管理的方式,我們就可以根據實際需求來構建體系了。


構建的核心理念:筆記本儘可能扁平化組織(數量儘可能少),標籤儘可能立體化組織(數量儘可能多且具體)


以讀書筆記為例,我們看的書可能五花八門,種類很多。那麼每一類書假如都新建一個筆記本的話,筆記本的數目就會急劇增加,以後我們一打開筆記軟體,裡面密密麻麻都是筆記本,根本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內容。


所以最適合的方式應該是:我們就建立一個筆記本,名字叫「讀書筆記」。但是以後每寫一條讀書筆記的時候,都要儘可能給它打上具體化的標籤。比如說我們讀了KK的《失控》,我們的筆記大概可以記成以下樣子:

又比如文章搜集,因為還包括了:新媒體運營、營銷推廣、活動策劃、公眾號相關等細分類目,但分類又不是很多。這些文章假如只新建一個「文章搜集」筆記本,以後閱讀起來就會稍微有些雜亂。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根據這幾個子分類,各自建立一個筆記本。但是每條筆記,可以打上更加細化、具體化的標籤,如下圖所示:

其他體系的構建與此類似,不再一一細說。


通過這種方式,相當於給我們的所有筆記搭建好了一座存放內容的大樓,大樓里有很多房間。以後我們記錄內容或者搜集的內容,只要分門別類地存放到房間裡面即可。


這樣做的好處是:

1、有條理:很多人喜歡記筆記,但是所有的內容都不分類的放在一起。這樣的話以後瀏覽起來亂七八糟,也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這樣的筆記效果就不好了。

2、使用方便:以後溫習筆記的時候,我們既可以按照筆記這種強屬性統一瀏覽某一分類的內容,又可以通過標籤瀏覽同一細化屬性的文章,效率倍增。

這裡有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點:雖然標籤是弱屬性的組織方式,但我們還是應該盡量避免標籤數量太多。所以在新建標籤的時候,最好還是給自己制定一些原則,避免以後標籤多到完全不可用。


我建議的方式是:標籤記錄到比筆記所屬的分類層次再下一個級別就可以了,不要太過具體。


舉個例子:「讀書筆記」是頂層分類,再下一個層級可能是「科技類讀書筆記」或者「小說讀書筆記」,但你如果新建一個「《失控》讀書筆記」那就太具體了。讀的書一多,你的標籤就會多到不得了。


三、實操技巧


下面我會以讀書筆記和網路知識搜集整理兩個分類為例,具體介紹如何記筆記。


A、讀書筆記


很多人讀書的時候喜歡一邊讀一邊記筆記,我認為是不好的習慣。畢竟人的思維是單線條的,很難同時做兩件事情。你閱讀的時候記筆記,相當於打斷了閱讀思路,這樣讀起來就會斷斷續續,效率很低。


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這樣的(僅限於比較重要的書籍閱讀,如果是小說之類娛樂類書籍另說):

第一遍:快速瀏覽目錄和書籍內容,內容不必深究,主要建立起對書本內容的整體認知

第二遍:根據第一遍的快速瀏覽,我認識到了書籍里哪些章節是重要的,哪些章節是次要的。哪些章節對自己有用,哪些章節可以忽略不看,哪些章節是次重要的。哪些章節的內容自己之前已經了解了,哪些章節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然後按照重要程度排個優先順序,重點閱讀優先順序高的內容。

第三遍:根據實際需求和自己的時間,閱讀次優先順序的內容。

第四遍:如果有必要有時間,再完整閱讀一遍全書。

這4次閱讀,也會對應我們讀書筆記的不同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我的讀書筆記會包括下面幾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主要是對全書的框架和核心內容做一個梳理,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對一本書建立整體認知。這張圖,其實在第一遍「速讀」階段就可以畫好了。


第二部分:重點內容總結


羅列全書的重點章節和推薦閱讀章節信息,以及簡單總結這些章節的核心知識點,以及自己閱讀這些章節和知識點的個人總結。


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二遍「重點閱讀」階段完成的。


第三部分:書評


第二遍或者第三遍完成後,自己寫的對這本書的簡單評價和核心總結。


以小米的《參與感》為例,我當時閱讀完後做的讀書筆記大概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這是第一部分的思維導圖,這部分內容即和原書的目錄有些相似,又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判斷做了一些刪減和提煉。一般我的習慣是只記錄下自己需要的核心內容,把相對沒那麼重要的部分去掉,同時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總結對內容進行二次總結提煉。


有了這張圖,不管什麼時候看到,我們馬上可以在腦海里快速建立起對《參與感》這本書的整體認知,並且知道每個重要部分的核心內容。

這是截取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核心內容的精要提煉。


基本上這種非精細化實操的書籍,我都會把每個小章節的內容提煉成幾句話的內容。這樣溫習的時候,你一看這些話,馬上就Get到了最重要的東西,也能回想起書里的內容。實在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翻原書進行高效率的快速複習。

這是截取的第3部分,主要是從頂層角度對全書內容進行簡短精鍊的總結。假如書中有些觀點自己有不同意見,也可以寫下來自己的反面意見和思考。


通過這種方式寫出來的讀書筆記,質量和可用性都是非常高的。有總體框架、有精華內容、有全面總結,該具體的具體,該精鍊的精鍊。即便是從未讀過這本書的人,只是閱讀這篇讀書筆記,都能夠快速建立整體認知,並且Get到精華點。假如先看了這篇讀書筆記(比如發給朋友),再去看書,效率絕對得到極大的提升。


B、網路知識搜集整理


Evernote提供了多種手段,幫助我們可以非常輕鬆地將瀏覽器內容、微信內容、微博內容以及APP內容分享到自己的筆記裡面。


以瀏覽器為例,假如你使用的是Chrome瀏覽器,可以安裝Evernote的剪藏插件,利用這個插件就可以很方便的保存網頁內容了,如下圖所示:

一般我的習慣是這樣的:建立一個筆記本,名字叫「網路文章暫存」,所有的搜集的內容先保存在這個臨時的存放地。保存好後,集中一段時間閱讀這些文章,並且給每一篇文章打好相關標籤,再移動到相應的筆記本裡面去。


這種集中處理的方式效率更高,特別適合集中搜集整理大量同類信息。


在微信上,只要關注「我的印象筆記」這個公眾號,並且綁定你的Evernote賬號,微博上關注@我的印象筆記,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將內容保存到自己的筆記里,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

四、筆記的整理和檢索


如果你希望將你的筆記打造成你的「第二大腦」,那麼除了記筆記之外,一定要做好筆記的整理工作,並且善於利用筆記的檢索功能。下面是我個人給的幾個建議:


1、所有的筆記都要有分類,有標籤


一旦你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那麼你的筆記數量一定是飛速增長的。很多朋友喜歡記,但是卻不喜歡嚴格地按照分類存儲筆記,以及給筆記打上精準的標籤,這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你的數字筆記就相當於一座你私人的圖書館,而你記錄的筆記就相當於一本本圖書。任何一座圖書館,如果不建立起良好的分類存儲系統和檢索系統的話,實際上都是不可用的狀態,想要從海量的存儲中找到你要的那一本書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記筆記和建立圖書館其實是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情,記筆記固然重要,但是管理好這些筆記同樣重要。因為Evernote之類大部分筆記工具都不提供樹狀分類管理功能,所以我們去建立自己的分類索引系統的時候尤其要用心(這點上面也提到過)。什麼分類適合用筆記本,什麼時候適合用標籤,一定要提前設計好。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每天清理你的筆記,把暫存筆記本里的內容分門別類移動到相應的筆記本裡面去。每閱讀完一條筆記,都要給它加上相應的標籤。


這個過程一開始可能你會很不適應,但一旦習慣了一定會愛上它。說實話,看到自己的知識庫分門別類,井然有序,本身就是一件超級有成就感的事情。


2、將你的紙質資料數字化


儘管數字筆記已經很普及了,但有時候我們還是不得不面臨在紙質材料記筆記的情況:比如有些課程老師是不允許你用電腦的。此外,我們在過去的歲月也會積累大量的紙質筆記資料。


如果我們同時要維護紙質筆記和數字筆記兩套系統,其實是非常麻煩且效率低下的。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將你的紙質資料數字化。這樣統一在一個入口管理,彌補了兩套系統管理的割裂感。同時利用Evernote的OCR圖片文字識別功能和PDF標註功能,紙質筆記數字化後管理起來其實更加方便。


將紙質筆記數字化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掃描儀,二是拍照。

假如你有掃描儀的話,可以定期將紙質筆記掃描成圖片格式或者PDF格式,然後分門別類導入到Evernote裡面。假如你沒有掃描儀,也可以用相機拍下來導進去。在這裡再安利一下Evernote的智能拍照識別功能,只要將相機對準要拍的材料,就能夠自動識別文件邊緣,拍照後還能進行銳化等處理,拍出來的效果非常好,強烈推薦!


所以,方便使用電腦或者手機的時候,我們盡量記錄電子筆記。不方便不習慣的情景,我們可以記錄紙質筆記,但是可以通過上面的方法將自己的紙質筆記數字化存儲管理。


比如之前曾經記錄過一頁化學專業的紙質筆記,我用Evernote的智能拍攝功能拍照後存儲下來效果是這樣的(僅截取部分):

我們會看到,經過智能處理之後,整個部分顯得非常清晰,很像掃描儀掃除來的效果(以上截圖是用iPhone版的Evernote拍攝的),以後使用是非常方便的。比如說我們可以利用標註功能,很方便地在圖片上添加箭頭、方框、高亮、文字注釋等元素:

標註的界面和樣式:

由此可以看到,將紙質筆記數字化後,在後續溫習、標註、更新上也是很有好處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圖片資料,只要字跡不是很潦草,後面我們都可以通過相關關鍵詞找到圖片,這點會在下面部分詳細介紹。


3、定期清理和更新筆記資料


如果我們的筆記庫永遠「只進不出」的話,很快就會變得非常龐大臃腫,而且裡面很多信息可能是重複的、陳舊的、不可用的。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清理和更新自己的筆記資料。


清理的情況:有些知識已經過時了、不適用了;又比如有些過去需要,但現在以及以後都不再需要了(比如你換工作、換行業之類的);再比如有些內容高度重複的。那麼我們應該及時把它們清理掉。


更新的情況:比如第二次讀書有了新的體會,可以及時更新你的讀書筆記。比如有些技巧出現新的版本和應用情況;再比如你在使用某個方法的過程中有了新的感悟,都可以及時更新你的筆記。


最後說說筆記的檢索:


Evernote裡面,主要通過筆記、標籤和搜索功能來完成筆記內容的檢索。如果你買了付費會員的話,提供全文檢索功能,否則只能標題檢索(其實付費會員也不貴)。

可以按筆記本瀏覽特定分類筆記內容。

可以按標籤分類瀏覽筆記內容。

全文關鍵詞檢索功能。

只要平時整理工作做的好,利用這3個功能,基本上可以快速地找到我們想要的內容。


下面說下Evernote裡面比較逆天的一個功能:就是通過OCR技術,我們可以搜索到含有特定關鍵詞信息的圖片。


舉個例子,我有這樣一張圖片(隨便截取的):

新建一個筆記,把這張圖片保存進去:

保存之後,需要過一段時間(Evernote要識別圖片,並且建立索引).

我們查看筆記信息,如果發現狀態時「全部圖片已添加索引」,表明就已經識別完成了,可以索引了。


我們嘗試用「這樣用Word」作為關鍵詞,進行筆記搜索:

發現搜索出來的第一條就是這個筆記,並且Evernote還自動在圖片里高亮顯示了你的關鍵詞,是不是很逆天呢?


這也是我之所以強烈建議:將你的紙質筆記本數字化的主要原因!


我現在最期待的,是Evernote推出音頻自動識別功能,能用關鍵詞搜索到相關音頻~

以上便是我分享的個人關於記筆記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我讀的書基本都是專業書籍:我的「讀書筆記」嚴格的說是我的學習筆記,這有什麼不同,讀書筆記往往是針對的一本書的筆記,我的學習筆記針對的是對一個「學科分類」的筆記。比如,我做過的「泛函分析」、「非線性泛函分析」等筆記,就是我學習和複習這些學科的時候記錄下來的筆記。我在下面的文章中寫了比較詳盡的方法:

如何做數學筆記

這裡,我做一個概括性的說明:

第一,從思路上看,這種筆記本質上是你「腦海中思想體系」的外在物化和詳細化,所以記筆記的時候,不要「局限於」一本書,而是要想著把一個知識想清楚弄明白,當然了,在世紀操作上,你一開始的時候一本書為主,以其他材料為輔。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比如我看見書中一句話,我不是很理解,我的操作方式如下

a. 去找已有的書籍,看它們是如何論述的。

b. 提取出關鍵詞,在google中搜索,找出講義和其他說明性材料。

c.請教他人。

然後我綜合各方面知識後記錄下來。從筆記的側重點來講,我會把我不太容易理解的點詳細地找到寫出各種理解方式和等價的定義,相互比較,並且全部記錄下來。而對於自己非常容易理解的部分就簡單帶過。我喜歡寫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下面是我比較「兩個定理」的列表:

我還會把一些分散性的不那麼常見的知識總結一下:

第二,我使用的讀書筆記方式是採用電腦+latex這種方式,這樣的好處是隨時可以修改,而不必要求「自己一次做到完美」,很多人拖延症的起因就是害怕自己的不完美。而且也不需要擔心自己字跡太丑。我非常推薦學習數學和物理類的人採用這個這個方法。

第三,我「學習筆記」的左右就是自我學習和思考的記錄,而且對於我這類從事研究的人來說,我的筆記就是我最好的「參考資料」。我曾經自以為我理解的東西那就可以了,做什麼筆記,後來我發現就算是我自己理解的東西,時間一久就會淡味,如果重新從頭整理起來就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實在是非常費事費力。還不如一開始就整理好,需要是就調用。所以,我現在養成了先查看自己筆記的習慣。對了,我的筆記雖然名字非常初等:泛函分析,非線性泛函分析。但是裡面的內容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和研究水平的知識。


我們每個人讀了這麼多的書,真正記住的內容有多少呢?一味讀下去,等於沒有讀過。讀書亦是一門藝術,書中自有黃金屋,可是否能融入身心,變成無形的財富?我們所期待的讀書效果,便是在讀書過後,甚至十幾年後,那些內容依舊不斷發酵,還會因為一些觸動被重新回憶起來,讓人再一次受到感動,再一次想要擁抱那本書,重溫當時的情感體驗。

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這是人人所期待的。想要達到這一目的,讀書筆記是制勝的不二法寶。


筆記本中的四大勝地


在你喜歡的筆記中,可以記錄下以下四種:


1. 隨想日記——平時的感悟:走在街道上、與朋友聊天、讀書看報,甚至刷微博時都可能因為外界的信息刺激而獲得思維的靈光一現。正如葉聖陶先生在《文心》中所言的「觸發」一般。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腦海中閃現的點點滴滴都是別具一格的素材,它們飄忽不定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記錄下來,像是放置在布袋中牢牢地紮緊,這樣想用的時候便能信手拈來。

2. 購書清單——筆記讀書法的第一步,便是選購真正想讀、應該讀的書。為此,你可以利用Excel製作表格,將書名、作者、出版社等記錄下來,這樣,不管你是在地鐵廣告還是報刊末端、友人推薦下發現好書,都可以隨時記錄下來。不會出現「之前好像發現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如今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的情況了。

把列清單的過程也作為讀書方法的一部分的好處,一是培養我們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而非毫無計劃地站在書架前發獃,或者被暢銷書的海報所誘惑,衝動之下購書。二是它能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在不斷列表的同時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3. 各種報道的剪報——在《學會學習》一書中,介紹了16種牛人獨特的學習方式。其中便有剪報學習法!作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印象中該是滿腹經綸、天賦異稟之人。直到閱讀了高信先生的《魯迅的剪報》一文,才知魯迅先生做學問、寫文章也使用剪報,這個習慣也被妻子許廣平證實。


魯迅先生的剪報內容,包括重要的社會事件的報道、社會各方面對這些事件的反應,還有文壇信息以及敵友對他的作品的評論甚至攻擊,再就是一些光怪陸離的市井新聞等。這些剪報大多為寫作雜文之用。事實上,亦正因為魯迅雜文「所涉事實,剪報為證,宗宗件件,有案可稽」,故「文章所論,則有的放矢,彈無虛發。嬉笑怒罵,風水生起,搖曳多姿中,顯現嫻熟的鬥爭藝術和強大的戰鬥威力」。


4. 讀書筆記——當你讀完一本書後,你可以隨意地在筆記本上進行照抄、寫下感想,或者在上面貼一些象徵這次讀書體驗的小物件。像是一座未經修飾的花園,等待著你的裝飾與開墾。與寫日記一般,讀書筆記最重要的便是堅持下去,即便是寥寥幾語,也留下你當時最直白坦率的感受。沒有思路時,不妨翻看筆記本中的剪報、相關主題的書評、隨想,一連串的思考或許能讓你茅塞頓開,完成思想上的飛躍。


對於讀書筆記,分享了幾個實用的小竅門:


1.筆記本一元化


打個比方,如果同時用三四個錢包,即使認真整理,你也可能想不起哪個錢包放著醫保卡。而相反只用一個錢包,便簡單多了。只要把所有東西都倒出來,就一定能找到醫保卡。同樣,為了能夠長久地堅持,而不被繁瑣的整理或搜尋嚇跑,筆記一元化是最符合人性的方式


1. 可以書寫任何內容(作品主題、台詞、書名、研究者作家名字等)

2. 按時間順序書寫

3. 附上日期(六位數字格式,年月日)

4. 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化繁為簡,首字母縮寫等)

5. 可以粘貼(剪裁報刊有用部分,粘貼)


2.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寫完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便可以加些料: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用○表示

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用表示


如人與人的相遇,人與文字也會有相見恨晚之感。看到那些讓你或怦然心動、或為之一怔的文字,摘抄便能長久地保留那一瞬間的美好體驗。在摘抄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和理解,日後某個瞬間,你會不自主地回憶起當時文字描述的場景。


在摘抄過後,趁著還有回味的餘韻,可以寫下自己的感想。不一定是系統成形的東西,幾句感嘆「好棒!」「什麼?」也未嘗不可。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顛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人事發生動搖,每讀一次讓人信服或是感覺震撼,這種摘抄才是有意義的。

  • 我自己做的蔥鮪火鍋式筆記

正如我讀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發現完全打破了古典主義美學原則,不似傳統詩歌、作家把美和美好的事物當作讚美和歌頌的對象而貶斥醜惡的事物一般,他背道而馳,從惡中發掘美,以丑入詩。這種新的詩學和美學原則的詩歌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


3.做好標記,重讀筆記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每一次重讀,都摻雜著新的經歷、見聞、心情,因此重讀筆記也是一次嶄新的旅程。正如畢淑敏在《常讀常新的人魚公主》中所言,8歲時傷感於美麗的公主化成了大海的水泡;18歲時情竇初開,被人魚公主對王子堅貞濃烈的愛所觸動;28歲做了母親,開始將心比心,體諒人魚公主母親的悲傷心情;38歲開始寫小說,目光不自覺地放在小說技巧上;到了48歲知天命的年齡,開始懂得這是一個悲壯而凄美的尋找靈魂的故事……


同樣,我們可以在重讀讀書筆記提高自我。


1.在固定場景中重讀筆記(選擇一個重讀筆記時間)

2.養成重讀的習慣(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

3.在重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隨著時間的積澱,你的閱歷增長,過去覺得美好的文章會更加美好,過去一知半解的語句現在可以徹底理解了。


1.簡單回顧——重讀筆記

2.回憶更多——參考書中的重點段落

3.從頭開始看起——重讀原書


當你通過讀書筆記「厚德載物」,不僅充實了自己的生命,更可以幫助他人。這一切都來源你的興趣,讓你樂在其中,怡然自得。江蘇有一名用文言文寫高考作文的學生王雲飛,其父母均為農民,但憑藉對古文的熱愛,自購《史記》、《尚書》,狂熱到曾把《資治通鑒》翻爛。他的文學修養和造詣甚至讓古文專家汗顏。


對於真正熱愛的事物,雖會疲乏,但絕不會厭倦。真正熱愛讀書之人,閱讀便是一場饕餮盛宴,讀書筆記是回味無窮的香茗。日復一日的積累,不斷的回顧,會讓書籍中的那些思想鐫刻在你的腦海中,在生活的每一個畫面自然地跳躍出來。


籍和生命相融在一起,從此生命有了質感、浸潤了書香。而所有的一切,都基於堅持和勤奮的根基上,心動遠不如行動,願讀書筆記在這條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的讀書的目的就是用來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所以我大多讀的是一些理論類和實用類的書籍。比如我最近讀的書包括《高效演講》教人如何演講的,《情緒急救》談的是遇到負面情緒人們如何排解,《你能寫出好故事》讀後可以提高自己寫故事的能力。對於這類書我會用拆書法和剪書法來做筆記來榨取一本書最大的價值。

拆書法筆記:

拆書法學自於拆書幫幫主趙周,我曾參加過一次他的線下拆書課受益匪淺。再用拆書法做筆記前,你需要準備三張便簽紙,分別命名為R,A1,A2。在讀到自己有感觸的文章片段時,就用這三張便簽紙做筆記。R紙上把你覺得有感觸的片段用自己的話描述一遍,A1紙上寫你以前和這個觀點有關的經歷,A2紙上寫你以後再遇到這種情形該如何做。

舉個例子:

這是《高效演講中》的一個片段

R(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這段講的是,我們在做演講抱著給觀眾派發禮物的心態,可以極大的緩解緊張。人們在慷慨的給予時,會變得更加放鬆,更加自信,更加有趣。

A1(自己和這個片段有關的經歷)

我以前上台演講時,為了克服緊張用了很多方法比如拿著一張紙,再比如把下面的觀眾想像成大白菜,甚至把下面的觀眾想像成裸體的,但是都沒能克服緊張。

A2(以後怎麼做)

以後再做演講時,我會在上台前這樣想,我這次來是給大家分享觀點的,我分享的觀點就是派發給大家的禮物。既然是送禮物,就可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沒關係,只要有一個人喜歡我的這次演講就是有價值的。

剪書法筆記:

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這四種身份之間可以形成循環推動,寫作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的邀約也會隨之出現,等到經驗足夠的時候又可以開展教學和顧問的工作。而這個前提是需要積累大量的素材,而這個素材只能從書中去尋找。我讀一本書就會把裡面有用的素材摘錄下來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整理在雲筆記上,將來需要寫關於某個話題的文章時,只要去雲筆記上找就行了。我主要收集以下幾類:

1.有用的方法

比如,演講的方法,克服自卑的方法,講故事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等。

2.有趣的例子

比如,大哲學家黑格爾讀書時養成了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無論在哪兒讀過的東西,他都要在活頁紙上認真地做摘錄,然後把摘錄加以分類,放進貼有標籤的文件夾里。這樣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條摘錄,都可以馬上拿到。長年累月地廣泛讀書,細水長流地做讀書摘錄,使黑格爾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我的剪書法也是學自黑格爾。

3.清晰的概念

各種心理學和經濟學上的概念,這些清晰的概念可以幫我們很好的理解事物。

4.恰當的比喻

寫作是對優質的輸入進行深入的思考處理最後輸出。有人把寫作比喻為做菜,要做一盤好菜,你需要尋找優質的原材料(輸入),同時要提高自己的烹飪能力(思考處理能力),最後才能呈現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好的比喻可以讓你更好的向別人傳達你的觀點。

小結:

我讀書秉著學以致用的心態,用拆書法和剪書法去閱讀完一本書後,看著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看著自己的寫作素材庫又增加了不少,總會覺得讀這本書真值,慢慢地讀書也會上癮。


今年初我關注了一個知乎大V:采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采銅分享的學習方法論,內容實在,乾貨滿滿;並且有態度接地氣,讓人拍手稱讚。

他曾分享過自己持續的輸出和日復一日的讀書輸入是分不開的,有人說,我也讀書啊,可讀後全忘了沒辦法輸出,我懂,以前我也這樣,不過自從學習及實踐了采銅的讀書方法後,很有心得,寫的讀書筆記:我們如何擁有充實豐盈的生活?也被簡書首頁收錄了(第一次,好激動(≧≦)/),所以我想談談,我是怎麼運用大神的讀書法的。

采銅:從深度閱讀到知識管理


銅所寫的《深度學習的藝術》,是我看的第一本有關學習的方法論書籍,在那之前對於這類書我從來都不屑一顧,然而書里所說的「解碼-融合-操練法」擊中了
我,原來上了十幾年學,我竟然不會學習!後來機緣巧合下加了采銅老師的個人微信號,並加入采銅讀書3群,在群里學習到了采銅老師的讀書法 :

深度閱讀十二問

如果你看書總是流於表面,又不知道該如何深入理解,這裡有采銅自創的深度閱讀十二問,邊看書邊對照這些問題,或者看完書後再對照問題整理一遍,必然會比簡單看一遍書得到的更多。

知識碎片管理

采銅認為打開一本書,就進入了一個多維空間:

你面對的是:風格,辭彙,插圖,標題,文筆,主題,情感,邏輯,作者,腳註,結構等。

但我們如果只是簡單地看書,會有4個局限:

①一次只能關注一個焦點

②工作記憶只能同時處理四個客體

③天生不愛思考

④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會遺忘

所以當別人問書里講了啥,總會模糊地覺得懂了但支吾半天,卻說不出所以然。

因此我們在看書的時候要變換多種視角,你可以專門研究作者的辭彙,把有意思的詞句都摘抄下來,也可以體會文中傳達的情感,記錄所思所感。

還有,我們變換不同視角看書後得到的知識碎片還需整理,否則碎片散落各處,形成不了知識框架,無法實際應用。關於知識碎片的整理,采銅也獨創了自己的方法:

1.將知識碎片改造成統一的風格,並思考與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關聯。

2.使用EXCEL+筆記軟體進行統一管理

把所有內容放到EXCEL上,放不下的長篇內容用筆記軟體進行管理,EXCEL和筆記軟體之間設計一套編碼規則,方便查找。

知識碎片:

編碼規則:

3.回顧溫習,並把相關內容的碎片聚合起來,構建知識體系。

怎麼運用大神的讀書方法?

有人會覺得,怎麼用?照著做就是了,但我想告訴大家,每個人所關注的東西不同,需要學習的知識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簡單複製粘貼,而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拆分,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采銅曾經說過,寫作是對信息進行輸出的過程,是一種典型的知識重構活動,這段時間我在不斷寫文過程中越發覺得自己知識上的短板太多了,閱讀量少,眼界太窄;詞句積累不夠,不知如何表達,還有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薄弱,知識框架單薄,所以我在讀書時希望達到的目的是:

快速獲得知識並思考如何運用;學習作者的行文邏輯;詞句摘抄。

以我讀《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為例,我在讀書時最關心三方面:

1.創造力是什麼,與我有什麼關係

2.作者寫文時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3.書中有哪些比較好的詞句

而我雖然採用了采銅的深度閱讀和知識管理方法,但沒有完全復用,在改造知識碎片的方式上,我與采銅的差異很大:

采銅的維度有9個,分別是:

提要,形式,出處,鏈接,頁碼,篇目標題,原文,歸納分析,標籤。

這9個維度確實能幫助細緻深入地分析文章,但如此細緻的分析勢必導致文章閱讀速度變慢,而且看不出作者行文的邏輯性,並且在我看來提要和歸納分析的內容是同一個,沒必要強行分開。

而我既希望能快速獲得知識,又希望能達到我讀書時的3個目的,所以我採用問題引導的方式,吸收采銅所說的知識陳述和體系關聯的碎片整理思想,把碎片分為6個維度:問題,觀點,想法,詞句摘抄,擴展,標籤。

在問題的引導下我能分析清楚作者的行文邏輯,比如第14章實踐創造力,讓每個人的生活充實而豐盈,它的邏輯是這樣的:

我們釋放不出創造力的原因——如何培養——如何保護——如何運用。

通過記錄想法,使我不斷思考創造力能夠如何讓人充實豐盈,並且發掘出與自己的關係,即在作者的建議下該怎麼做才能釋放創造力。

這樣我在兼顧速度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深入地思考知識,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甚至是思想體系,因此寫完的讀書筆記比較有邏輯性,而且我還想到了實際生活中該怎麼運用,並且邊看書邊收集了很多金句,

真正的創造力從來都不是突然的靈感,不是那種隨機閃過黑暗的一道光芒,而是數年艱苦工作的厚積薄發。

雖然懷著所有最美好的意願,但世界上仍然會存在怨恨,一些沒有得到回報的抱負令人難以釋懷,一些過往的選擇引發懊悔。

現在距離我看完書後過去一周時間,不用回顧我仍然能清晰說出書中講了什麼。

我想在學習其他技能和方法論時,不光是單純復用,還要認真思考自己的情況並適當調整,才會達到真正的Get。

PS:坐標杭州,互聯網企業產品崗求職中,各位HR有意向可發私信或郵件。

郵箱:butterfly901015@163.com


很好,上面很多回答都談到了讀書不複習忘了大半的事實,現在我們用筆記來改善這樣的情況。
如何做讀書筆記
序:但是,廢話連篇算什麼事呢?言簡意賅才是真愛呀孩子們!

悲慘級(Miserable level)

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記呀記呀記呀記呀記呀記呀記!
你是雞嗎?雞都不做筆記,她只下蛋!
二:劃線大法好
彩筆是最愛。
一本新書就像一個直男,等他被你一次次地用筆蹂躪之後,就變彎了。
變彎了的他,就再也不是你喜歡日讀月讀的她了,你會拋棄它,繼續找下一本真愛。------我說錯了嗎,你除了糟蹋一本書,還能?……糟蹋一本書,還能?……糟蹋一本書,還能?……糟蹋一本書!

入門級(Entry level)

一:簡略的思維導圖
在這個思維導圖爛大街的時代,怎麼畫思維導圖就不說了,關鍵有兩點:

  • 簡略,概括要點,忽略細節。太詳細和臃腫的思維導圖是失敗的。無論紙質還是軟體,有兩三個色彩是錦上添花。
  • 結構化、圖像化、關聯性強。

二:模仿作者
模仿是再創造的基礎。
遇到一個新事物,你必須先模仿,才能學以致用。
模仿吧,然後超越它!
所謂筆記,其實是心跡。
你必須這樣,聽我的,夥計!這裡有五點(學而時創之):

  • 讀書時,看到的關鍵句可不能純粹記錄。
  • 你不是圖書館,不是復讀機,不是U盤,認清這個悲慘的現實吧,你是一個人類。
  • 你必須先用自己的話把它寫下來。---------費曼技巧
  • 再用作者的寫法把你自己的話寫出來,同時模仿他的句式,做到滴水不漏。
  • 理解么,老王?不理解就算了,這個世界不是為你這樣的人預備的!

三:隱藏關卡(寫一本句式完全一樣,內容類似的書)
我絕對不會告訴你這個事情的,寫出一本爛書實在是太容易了,對吧,鮑勃?
鮑勃:有些書的結構都要壞掉了~~~~~~~~~~~~~好討厭!(其實你是高潮了吧?)
露西你說呢?
露西:別看我,我又不做讀書筆記!我他喵的會告訴你能寫出跟作者類似的書才叫完全掌握了一本書嗎?
孔子:這又不難~~(壞笑)
處於賢者模式的教徒;哎,看完一本書連類似的書都寫不出來,還看什麼書呀真是的!(不如去接客賺大錢)

高手級(Advanced level)

一:故事類比
克里斯蒂娜:很好,我在少女時代,欣歡之餘,總感心力交瘁,究其源,概是文字之交流,總略顯蒼白,無色而乏力。偶遇一天人,語:皆因自然之無窮,非文字所能及也。
說人話:圖像與想像是與作者交流的最好方式,你必須將一字一句想像成具體的場景。

故事類比的兩點:

  1. 猜測作者背後的故事
  2. 關係結構映射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 猜測作者背後的故事:

卡耐基遇人不微笑不誇獎他人,有一天他被人捅了三刀,惡徒大罵道叫你擺張臭臉像個潑婦,卡耐基嚇尿,僥倖逃命,獲此真理,後著書,遂成名。
魯迅有一天吃了一口饅頭,痛心疾首,腥味如此之濃,如何下咽!那做饅頭之人是何居心?中國人真是劣根無比!急忙下筆,著《葯》。
概率論:此處秘穴不能逃脫,儘是分身,他只一人,卻身處龍骨穴、獅吼穴等處,我入一處,有一處之幻影,實際並無真身。

  • 關係結構映射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知識點編織成知識網,知識網共同攀附於知識樹上,知識點是一個生命,他/她/它能動,他在動,他無所不能。知識網是一個村落,村落住著各個知識點家庭。知識樹是一個城市,他包含著各個村落。
你的知識點在那裡生活,其屬性即其個性,其特徵即其外表,他與周圍知識點之交互,之活動,即其邏輯關係。
所言甚明,不知汝之悟性?
克里斯蒂娜:你已經無所不能,你閱盡天下事,非讀萬卷書。天賦異稟之人,至此,便能無師自通故事類比大法,而非要我再次點撥一二。

  • 本文章作例(知識結構如何類比):

入門級經常欺負悲慘級,悲慘級是個傻小孩,他手裡老是拿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和劃線大法糟蹋他的書,糟蹋完他自己的書,他就會把入門級的書也拿來糟蹋一番,那些書里的字句經常跑到他們家投訴,那些可憐的紙哭著說:悲慘級老是拿劃線大法砸破他們家整潔乾淨的玻璃,又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瘋狂地給他們家的牆壁塗鴉。
這是入門級經常欺負她的原因,入門級實際上並不太壞,他靠著販賣思維導圖賺了一大堆讀者的時間,他賣的思維導圖又短又粗,十分好用。在這之前,市面上能看的思維導圖大多又爛又長,粗製濫造,色彩單調,相連的線條之間連屁的關係都沒,就這也想滿足讀者,實在扯蛋。入門級喜歡畫思維導圖,他常常畫出風景畫,他畫思維導圖就是為了成為梵高,因此他經常模仿他的作品,再賣給別人。他發現模仿是成為梵高的最快的方法了,這是他姐姐高手級教他的,他好感動。他想把梵高的所有作品都畫出來,再編織成書,賣給那些愛閱讀的人,這樣他就達到了模仿的最高境界。
掙了時間之後,他想花好多好多的時間給高手級畫一個充滿愛意的圖像錨筆記。他們的大姐姐高手級在外打工就快回來了,她是一個天才,她經常用圖像錨筆記將讀者折服,讀者一點都不會用,卻覺得很厲害。高手級天才(動詞)在她周圍的世界都在動,就像沒有死物一樣,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被這嚇壞了,她看到一本書的字跳出來求她讀它,她看到句與句在那跳舞,在那打架,她就像一個巨人在那窺視著它們的小世界一樣。邏輯神父告訴她這叫關係結構映射,一個可怕的魔鬼,在她童年的時候就附身到她身上了,她不能改變這個現實,但是她可以用這個不太純潔的能力為讀者的理解能力打工,她要從那些招搖撞騙的閱讀方法里搶走讀者的時間,同時又把大部分的時間還給讀者。她很開心,因為前幾天克里斯蒂娜做主持人為她帶來了名聲,好多人都說要用圖像瞄筆記,她現在就在她家的書桌上,躊躇滿志地寫下這篇文章。她能輕易猜測出一本書背後的故事,就像她現在在寫這篇文章輕而易舉一樣,她現在所寫的,都是關係結構映射的本質;她一邊寫她弟弟妹妹的故事,一邊向讀者說完了圖像錨筆記的真諦,高興地落筆。

克里斯蒂娜:玄而又玄,更凌厲之法,且看下期。


大師級(Master level)
下下期再見吧!


推薦閱讀:

你如何做讀書筆記?
學習時如何快速平靜內心使自己專註?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哪些興趣愛好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
大學看哪些書比較適合?
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學習?

TAG:閱讀 | 學習 | 學習方法 | 閱讀習慣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