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圍城》中讀出了什麼?

《圍城》,錢鍾書的一部著作,我從裡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讀出了什麼呢?


錢鍾書的《圍城》,陸續看了好幾遍,少年時代看只覺得搞笑,後來再看,非常不喜歡錢的掉書袋和優越感,再到今年讀,只覺得頭髮麻,滿心無奈。

方鴻漸出場的時候,夾在一群留學生中間,儘管他的博士學位是買的假冒貨。他身邊的女人是鮑小姐和蘇小姐。到了上海,他的前丈人(女兒跟方鴻漸定親後,得病死了)是銀行的行長,因為這種關係,方鴻漸在銀行上班,身邊的交情是蘇小姐,是趙辛楣,是曹元朗,是唐曉芙,這些人有共同的特徵,家境不壞,要麼留過洋,要麼是好大學的大學生。蘇小姐還吃唐曉芙的醋,為了方鴻漸,趙辛楣把方鴻漸當情敵。

三個女人,唐曉芙是方鴻漸愛的(唐也對方鴻漸有好感),鮑小姐是方鴻漸一夜春夢,睡過的,而蘇文紈是主動追求方鴻漸的(是方鴻漸自己吞吞吞吐拒絕過的)。

若說唐小姐表示愛情,鮑小姐表示肉慾,蘇小姐表示才情和家世,這些人世間的好東西,方鴻漸至少曾經都觸碰過,只是輕輕的一下,這些滑過去了,舊歡如夢,逝去的永不再來。

而書越往後走,方鴻漸的人生幾乎每況愈下。

趙辛楣跟方鴻漸從情敵到做了朋友,而且是仗義相救的朋友,沒有辛楣,方鴻漸連三閭大學的副教授指不定都當不上,以及趙辛楣一走,方鴻漸立刻狼狽的回了上海。後來有幾次三番給他款子,託人給找工作。

世人看趙方,只說是,好基友,最般配,須不知,人寧要勢均力敵的情敵,也不願意要仗義相救的朋友。一而再再而三的幫你,只能說明對方的境遇遠遠高於你。汪處厚笑言,趙辛楣是校長「從龍派」的人,而方先生,你就是從龍派的外圍,其意無非是說,方鴻漸是趙辛楣底下做事的人。

方鴻漸對趙辛楣,滿腔苦水誰能訴?一萬個不是滋味,也只能裝得有滋有味兒。方鴻漸裝,一直裝到他不能裝下去的時候,他娶了孫柔嘉。孫柔嘉婚後就不止一次說,我就不樂意看跟在趙辛楣後頭混日子,你不要臉,我還要臉呢~

而令人深思的是,趙辛楣到底哪方面超過方鴻漸呢?方鴻漸有一種不中用的傲,還老實,但是竊以為,書中也找不出趙辛楣特別能力強大的時刻,甚至他惹禍惹的大得多,因為跟汪處厚的年輕太太搞曖昧,才離開三閭大學的(方鴻漸未必敢惹這樣的大禍),而離開後不久,方鴻漸再收到他的信,他又在重慶找了好出路,甚至比在這還好的多,無他,人脈爾,無他,家世爾。

就像汪太太誇方鴻漸,哎呀,方先生,我不知道你家裡情況如何?但是我想你留洋回來的人,總是有些本事的,而誇趙辛楣的則是,趙先生,地位高,家世好。前者抽象,後者落到了實處。

至於方鴻漸家裡的情況,他和孫柔嘉結婚後回上海是交代的明明白白的了,他兩個弟弟的老婆甚至都沒念過什麼書。

孫柔嘉是一個在男人女人眼裡都沒什麼風情的普通女人,連方鴻漸的母親都要失望,嫌棄孫柔嘉本人還沒有照片上的相好看。單單這一點,就間接說明了方鴻漸的處境,人的擇偶對象最能判斷他的處境,畢竟門當戶對是通識。

方鴻漸對唐曉芙是真愛,但是對孫柔嘉,並不是,一來是這姑娘千方百計的要嫁給他,心軟迷惘怯懦的他扛不住,二來,以他的處境,也只有這麼一個孫柔嘉了。

孫柔嘉先跟趙辛楣熟悉,但是她打定的主意卻是方鴻漸,千方百計要嫁給他。這也不過是因為她是個現實的人,趙辛楣的條件她高攀不上,但是方鴻漸,她是可能吃的下的,畢竟他也曾經是留洋回來的呢,比三閭大學追求她的陸子瀟等至少年輕,看著順眼,她又吃的准他心軟的性格,算是個不錯的人選。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這段婚姻,本來就是世俗的產物,而不是愛情的產物,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生活瑣碎的妥協。

孫柔嘉的性情,最不討人喜歡的地方,第一是心機重,第二是小家子氣。

但是這兩點都不是空穴來風,趙辛楣勸方鴻漸早辦婚禮的時候就說過,你家情況不好,哪有餘錢?孫家情況你不知道我是知道的,幫不上手。緊接著,方鴻漸會發現,柔嘉嘴裡疼她的爸爸媽媽都相當的「重男輕女」,對她淡漠的很。

這些充分印證了為什麼孫柔嘉一個單薄女子能拎著行李跟四個陌生男人一起跟著就去偏僻鄉下教書,還能在那種環境下待下去,以及能把方鴻漸軟硬皆施的弄到手,甚至到了上海,她的工資收入還比方鴻漸的高。

對比下唐曉芙就格外明顯了,唐曉芙是明知方鴻漸愛她愛的要死,自己也愛他,還是幼稚賭氣讓他走,看他在暴雨中難過,也要賭氣,最後錯過良緣。唐曉芙是小孩子的脾氣,女學生的面子,而孫柔嘉這種堅韌和心機是普通貧困的家庭,父母的輕視才發展的自我拯救。

這種「自保」讓她堅韌有心計,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帶來了致命傷,極端的自卑和自傲輪流上陣,強勢,缺乏安全感,搞得方鴻漸焦頭爛額。自傲的比如對方鴻漸的父母以及兄弟妯娌,說他工資還沒她掙得多,養家不起,自卑的比如想把方鴻漸管的死死的,一句話說得不好就開始發脾氣要哄,希望他連他的朋友都不要,對趙辛楣毫無好感,只跟哈巴狗一樣守著自己一個人才好。

更不用提,孫柔嘉第一次見到蘇文紈的場景了,蘇小姐對落魄的方鴻漸不置一詞,只顧著跟高升的趙辛楣調笑,而輕輕碰一下孫柔嘉的手,更是像手碰到了滾燙的熱水,一下就縮回來了。孫柔嘉在見蘇文紈前,還想著自己穿了新衣裳,不怕她,結果對方一頂漂亮時髦的帽子就讓她無地自容。

這次跟蘇文紈的重逢簡直像方鴻漸的輓歌,曾經大家都是一樣的人,現在呢?高低有別,還那麼明顯,你看不上的人,最後都比你好,這是怎樣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發作的孫柔嘉,又開始陰陽怪氣的找方鴻漸吵架,當年沒選她你後悔了?人家不會要你了,你現在這樣差。方鴻漸也忍不住口出惡言,我就是這樣差,也有了你死皮賴臉,費心要嫁給我呢?

婚後的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成了常事,為錢不夠吵,為雙方父母做的不夠吵,為妯娌關係吵,為趙辛楣吵,為互相不甘心吵,為自己的付出吵,吵完又好,好完又吵,一時恨不得與對方化為灰燼,一時又看到對方落淚而憐惜講和,而這是多麼夫妻熟悉的情形啊。

書中借著趙辛楣之口說,汪太太可憐,我也可憐,你也可憐,孫小姐也可憐。汪太太嫁了大她20歲的汪先生,在人前人後嗤笑她老公,我才不信你也有過年輕的時候。趙辛楣地位高,春風得意,但是他把那相片給方鴻漸看,卻沒有當年對蘇小姐的痴心了,後來辛楣的婚姻,書中只一筆帶過了。辛楣在三閭大學也學會了運用政治學的東西。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可憐書中有詳細描寫,就連蘇文紈這樣的人,趙辛楣說過,我以為她結婚我會傷心,結果她挑了個胖得像豬的男人結婚了,我瞬間釋然了。而一年後重逢,方鴻漸說,她這樣的閨秀也發戰亂財,給人帶化妝品了,俗氣。

書中驚鴻一瞥的唐曉芙,再也沒有出現了,我想,錢鍾書一定非常偏愛她,她沒有老,也沒有俗,也沒有推翻過從前的自己。

當年方鴻漸被唐曉芙拒絕,狼狽不堪的走在暴雨中,唐曉芙隔著窗子看著他,不由覺得他模樣凄涼,好像一隻狗一樣,很多年後,1997年香港出了部電影《大話西遊》,夕陽西下,當紫霞看到遠走的至尊寶,也說,咦,你來看啊,這個人好像一條狗啊。

微信公眾號:何日君么么噠

分享情感與審美~


小時候看《圍城》覺得很傷感,覺得方鴻漸明顯是每況愈下,以三閭大學為轉折點急轉直下,最後娶了一個相貌、家世、性格平庸的妻子,昔日的好友、曖昧的對象原本和自己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可是婚後重聚坐在一起,才意識到自己明顯已經和別人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

現在回過頭一想,才知道這種想法根本不對。其實方鴻漸本來就和他們不在一個世界。方鴻漸之所以原先會產生和這些大家閨秀、名門之後平起平坐的幻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曾經留過洋,從而獲得了一起留洋的大家閨秀的好感,於是他能夠被閨秀提攜進入到上海風雅的文化社交圈子,和一眾世家子弟談笑風生。其實按理來說,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屬於他,本來就不是他應該進去的。

方鴻漸前半生好運的前提就是他留過洋鍍過金,而方鴻漸之所以能夠留洋,本來就不是他的家庭能夠負擔的,是他未婚妻的父母因為傷心女兒的早夭,所以把女兒的嫁妝給了他供他留學,而他又之所以能夠攀上這門親事,原因也是因為周家作為都市裡的暴發戶,想要和地方上書香門第的鄉紳聯姻,以此提升家族的文化地位。方鴻漸回國之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託了周家找的。但很可惜,未婚妻的早夭實際上斷絕了方鴻漸通過周家進入上海中上層社會的途徑,而方鴻漸的父親作為前清舉人,家世早就沒落,根本就沒辦法為方鴻漸在上海的立足添加助力。

其實原本方鴻漸還可以通過與蘇小姐、唐小姐聯姻來進入上流社會,但方鴻漸懦弱而不知世事艱難,所以他失去了兩樁婚姻,表面上看是失去了愛情,其實質則是失去了上升之階。也就是說,他作為一個沒落的鄉紳子弟,他的階層早就已經下降了,而和都市閨秀小姐的聯姻和去國外讀一個貨真價實的博士,都是他向上躍升的最後兩條路,可惜他都沒有把握好,失去了最後的機會。所以方鴻漸在趙辛楣家裡與蘇小姐重逢後的傷感,不過是他幻覺破滅後的無奈,可惜他自己還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以為自己曾經和蘇小姐、趙辛楣平起平坐過,其實他從來就沒有過。而與孫柔嘉的聯姻,其實已經是他的家境範圍內能夠找到的最好的配偶了,孫柔嘉自己雖然家境平平,但她的姑媽家境不俗,所以孫柔嘉能夠掙的比方鴻漸更多。其實《圍城》展現的就是一個舊式書香門第家庭出身、看似新潮實則守舊的柔弱文人,面對一個被買辦新貴把持的浮華世界,逐漸幻滅的過程。本質上是兩種不同文化對撞的結果。

==========================補充========================

錢鍾書本來就是帶著同情的嘲笑,或者是帶著嘲笑的同情像方鴻漸這樣自怨自艾、自傷懷抱的小文人,可是居然現在這麼多人從裡面讀出了相反的意思,居然覺得被錢鍾書所嘆息、嘲笑的這種懦弱是值得肯定的,進而覺得「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就讓人很難辦了。

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輕輕錯過。

錢鍾書是個聰明人,他看出了這種現象是值得同情的,但更是應該諷刺的,不過當時的他恐怕也不能完全解釋得清,這種現象的根源不是個體的人,甚至不是群體的人,而是背後更宏大的那個東西。而如今的我們如果稍稍還記得中學學的那點政治思想課的常識,就不難得出以上的結論。可是現在大家都只看到了同情,忘記了諷刺,那就沒辦法了,只能大家一起一代接一代的繼續往這個坑裡跳,繼續一代接一代的傷感。

作家寫出了某種東西,不代表他就認同這種東西。評論者指出作家寫出的這種東西,也不代表評論者就認同了這種東西。

只是普羅大眾們切莫代入感太強烈,真的就以為自己和方鴻漸一體了,方鴻漸好歹也是沒落的前清舉人之子,我們這些泥腿子的後代,就不要以為自己真的是和方鴻漸同呼吸共命運了。


於你於我來說,方鴻漸是我們在書本上的影子,你我是他的現實映射。

你可以看看,想想我們是不是和方鴻漸差不多,你我都被世俗所桎梏,像方鴻漸一樣,我們機械使然般地拿到我們的畢業證書,拿到文憑。從我們第一次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同他人惡語相向開始,社會就慢慢地對我們揭露開它原始的狠毒。我們沒有足以使他人艷羨的才華,終究不是佼佼者,就如方鴻漸一樣生活,蚍蜉一樣活著。

我們的一生,都在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是《圍城》字裡行間里逸散出來的。錢鍾書是大師,一位深諳俗世的大師,他寫出了你我。他在嘲笑我們這無常的生活的同時,又將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的事情感受寫盡。方鴻漸是孤獨的,在他出國的時候,在他戀愛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迷迷糊糊地活,他曾經快樂過那麼些日子,可就如我們的生活一樣,苦得多,喜得少,他最後和孫柔嘉鬧翻,又是一個人了。我每天忙到周身睏乏,渾身疲軟。生活常常也失意,只能在閑聊閑談之時,賣弄自己偷閑得來的笑話,去從朋友那裡索要安慰,緩一緩心中的壓抑。


我們也有追求,我們有想過的生活,那種令我們目眩神往為之努力的生活,但我們離第一又有著距離,始終算不上一個成功者。而我們還是要活,也許有些人還要計算著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我們以後也許會成為人間的塵埃,成為普羅大眾的一員。但起碼現在不是。因為我們還心存幻想,就算你我面對這一整個世界,還是顯得那麼平庸,我們的水準和我們想要向命運索要的生活相比顯得羸弱,我們還是執著地活著。


我們像鴻漸一樣平庸地活著,每天心上有很多事情壓著。有些時候我們多想走出去,在這外頭辟一塊地方,輕鬆地活。「城裡的人想衝出去。」楊絳先生說得對。可還有很多東西羈絆著我們的腳步,即使我們想衝出去,不再去管身邊的事會怎麼樣,我們還是會想到我們生活里的所有人,罵我們的,讚美我們的,關心我們的。「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麥田守望者》里這樣說,你我有這樣的念想,也會想起一切和我們有羈絆的人來。所以我們就慫了,還得周而復始地生活。

你我都囿於這圍城中。

所以看鴻漸的生活就像在看自己,看他在公眾場合毫無臉皮地賣弄,看他的愛恨情仇,看他的家庭生活,看他處理世事時的窘迫謹慎,人情絲毫不練達,考慮毫無周到,就像在看你我。

在看到鴻漸最後陰差陽錯下娶了孫柔嘉之後,在後來他們兩人一起去找趙辛楣,辛楣給他看自己未婚妻的照片的時候,我眼淚都下來了。蘇文紈是趙辛楣喜歡的,唐曉芙是方鴻漸喜歡的,但最後兩人都沒能和自己心中所屬走到一起,不僅如此,反而毫無懊悔,而是欣然接受。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合伙人》里王陽也最終斷了對前女友的念想,找一份普羅大眾的幸福。

我們是不是也要這樣子?恣睢輾轉後,經歷了這麼多之後去尋一份比原來心中低廉、但另我們心安的愛情。像錢老先生在書中說的:「她嫵媚的不牢固,嫵媚得勉強,不是真實的美麗。」但一個人的膠原蛋白、無機鹽和蛋白質等構成的軀體在愛人眼中並不重要,只要心中還對面前的人有一絲愛意以外的東西,一切美麗都是「不牢固的」。所以在我看來,方鴻漸是不愛孫柔嘉的。

幸運的是,你我都有朋友。我原以為趙辛楣為鴻漸薦差事不能代表什麼, 鴻漸與趙辛楣的友情終究來得快,來得假。可後來慢慢發現,他們真的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們應該會在大半夜說一些矯情的話,把平時不敢擺出來的夢想,這時候擺出來說一說。我想鴻漸肯定很後悔為什麼那麼晚才遇上趙辛楣,也許自己生命里早一點多了這樣一個好朋友,也不用一個人在面對大事情是顫慄不止。

人獨自活著就挺累了,但我們還得應付各種任務,面對各式各樣的人,處理關係,揣測彼此。而我們最終只能在某個夜晚,任長時間積攢的絲絲縷縷的苦痛不快攸地一撮似地集中,枕著失望,邊躺著邊絕望地飲泣。我是懦弱的,我不敢看書里寫生活的窘迫與無奈。《人間失格》中的那個飽受欺騙,一身重病的三流畫家,結尾只說他還被僕人所欺,我在腦海中給予了他體面的結局。也盡量給《活著》設想一個好的結尾。

我喜歡《圍城》,因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語說盡的感情在書中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共鳴。錢先生並不直接,而是婉轉地將生活的無奈告訴我。


大多數小說最終是以悲劇收場,我們的生活也總是聚少離多。我們不知道最終孫柔嘉和方鴻漸最後和好沒有,也不知道《人間失格》里的三流畫家最後怎麼樣了,書里的事情,合上書就此撒手,而在生活里,在我們看過那麼多書上關於生活的悲歡離合後,理應更加珍惜它,好好活。

2014.5.17 修改。


一種心平氣和的絕望。

世間許多事物令人嚮往:出眾的學識,得意的境遇,美麗的知己,和睦的生活。

我們是那麼嚮往,嚮往到焦慮不安患得患失,擔心如果得不到該怎麼辦。

而生活的諷刺就是,你很可能得不到,可是即便得不到,也沒什麼。

就像方鴻漸愛唐曉芙,那種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依然生機勃勃神采奕奕的情態,簡直就是愛情的註腳。

但最終,他也沒有娶到她。

可那又怎麼樣呢?照樣活著,照樣求職教書結婚過日子,照樣茶米油鹽嬉笑怒罵。

而最最殘酷的是,即便方鴻漸娶了唐曉芙,也未必不會走向同樣的結局。

所以我一直堅信,方鴻漸和孫柔嘉沒有離婚。

就像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結尾,「振保又成了個好人」。

因為真的絕望了,所以自由了。不幻想不矯情不折騰不糾結,平凡地踏實地單調地寡淡地將生活繼續下去。


高中時讀過《圍城》,不過裡面的情節一點也沒了印象。當然也忘記了這本書當時是從哪兒拿來看的。只朦朧記得裡頭有個主角叫做方鴻漸,去外國留學買了個假文憑。

多年以後重讀,倒發掘了不少新的東西。

比如剛回上海時幾大主角的交鋒,比如三閭大學裡面的勾心鬥角與幫派林立,再比如,結婚前後的種種異端。

孫小姐固然是愛方鴻漸的。從船上偷聽他與趙辛楣的談話開始,在旅途中生病時得到升華,在三閭大學裡步步為營,最後再回到上海,在婚姻里大家庭的交鋒中得以凝聚。

記得高中的時候,對於孫柔嘉與方鴻漸吵架片段是跳著看的,完全沒了印象,也弄不清他們為了什麼而吵。重讀時,吵架片段是細細讀來捨不得翻篇。從吵架內容來看,我倒認為他們二人是最合適的。倘使方鴻漸娶了唐曉芙或者蘇文紈其中的一個,恐怕也沒了那麼多精彩的吵架片段了。

蘇文紈的自尊心太強,不會跟他吵,唐曉芙佔了他心上的先機,未必吵得起來。唯有孫柔嘉,他們二人的思想境界決定了能夠吵得起來。他們二人的性格決定了能夠吵的酣暢淋漓。

然而我最心怡的卻是趙辛楣。

剛開始的時候我認為他是個草包,不識蘇文紈,被她調動的團團轉,眼中似乎只有這一方天地。他灌醉方鴻漸,千方百計讓他在蘇文紈面前出醜,和一些不值得的人爭風吃醋,恭維一些諸如褚慎明董斜川一類的人物。

後來他得知了蘇文紈與曹元朗結婚的消息,還偷偷跑去瞻仰了他們的婚禮。

自此以後,趙辛楣才成為了真正的趙辛楣。

他跟方鴻漸吐槽蘇文紈那糟糕的現代詩,他看不起李梅亭、韓教授一類的人物,他分析當下局勢字字珠璣,他在旅途上把所有事安排的井井有條,他第一次去教書時能夠迅速上路,他對學校里的政治鬥爭看得一清二楚。他能勝任所有的工作,而不像方鴻漸一般永遠處在別人主宰的位置。他善於識人,能夠一眼看破孫小姐的真實內在,也能看破范小姐那些不入流的把戲,洞察世事。
看到這些內容時我才發現,原來這才是趙辛楣。

在蘇文紈面前像條小狗一樣爭風吃醋的是他,在三閭大學時被校長及汪先生逮住狼狽而去的也是他,最後到重慶娶了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女孩子的也是他。

然而無論是他,還是方鴻漸,一年前在上海的樣子已經永遠定格在了像方老先生送給方鴻漸那樣的家傳寶鍾里。

方鴻漸看到趙辛楣從錢夾中取出重慶女孩子照片時心裡想:他無疑是寵愛那個女孩子的,但是卻並非熱烈的愛。

也許趙辛楣的愛早已淪陷在相識二十年的蘇文紈面前。他早看透了她的缺點,她的虛榮,她的故弄懸虛,她的狗屁不通的詩,看透了,卻仍然那麼義無反顧。遭到蘇文紈的拒絕,並且得知了她與那個肥胖的一無是處的曹元朗結為夫妻,他做出一幅釋然與洒脫的樣子。卻在見到了和蘇文紈有幾分相像的汪太太時痴痴凝望,忘記了旁人的存在。

在香港再見蘇文紈時,他看透了蘇文紈的種種用意,卻還是走在後面幫他搬著箱子。

一年以前,湖南以前的趙辛楣早已沒了,但是之前的記憶卻根植在了靈魂里。他會很好地對待他的小夫人,甚至是寵溺,但他看她終究只能是長輩透視的視角了。

圍城沒有那麼可怕,也沒有那麼神秘,不過一個必經的階段而已。

過去並沒有如何值得緬懷,未來並沒有如何值得期待。

我只是想起孫柔嘉把鏡子湊到方鴻漸面前取笑他生氣時臉像一口鐘的樣子。不由得會心而笑。

由此而知,好的作者不過是把別人的生活交給讀者判斷而已。

承蒙《圍城》,我們又去管窺了別人的生活。


我從裡面看到的是:

1.羅素願意搭理中國人
2.抗戰時期還可以去英國學習導師制
3.抗戰時旗袍的袖口和下襟又短了許多
4.德國30年代有提倡婦女回歸家庭的3K運動
5.麻將真的在歐美流行過

諸如此類吧,比琢磨人物還有趣。


分開看每一個小衝突,方鴻漸大多都佔上風。但合在一起,他的境況卻越來越局促,越來越落魄。

生活中,贏了每個回合,依然可能輸掉全場。

風物長宜放眼量。


感覺方鴻漸和自己一樣,屬於「多餘人」的狀態


第一次讀《圍城》的時候是初中,那時候是在課上一點一點讀完的,完全被錢鍾書先生那些精妙的比喻所傾倒,我到現在還保留了當時摘抄的筆記:

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
有人叫她「熟食鋪子」(charcuterie),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

因為那時候正處的環境是在封閉式高中學校里,你可以想像在那時節雖然有一定的娛樂活動,但必定是極其有限的,再加上學業煩冗,日子很苦悶。

但是我在《圍城》中看著錢鍾書先生用他那豐富的學識對書中各種人物,各種事情進乎刻薄的諷刺,我感到極其暢快,經常看著看著就不由自主笑了,他在敘事的間隙在不經意間的筆鋒一轉,只要一到兩句話就能鞭辟入裡。

這些為我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但不止於此,他還教會我一件事,或者說一個詞:戲謔。對生活的戲謔,這太重要了,你想生活那麼艱難,那麼多煩惱,如果你有這樣一件本領,那麼相比會輕鬆不少,因為你對待一件事情就是從戲謔,幽默那一面看待,你看待一件事的角度是如何將這件事幽默的,快樂的,刻薄的說出來,或者說輸出出來,然後你會發現,你的【悲變少了,不值一提了。

然後是最近又在重溫《圍城》,我發現第一次讀的時候所產生的震撼沒有了,對那些精妙的比喻當然還是非常喜愛,並且細細咀嚼,但我發現我所關注的點不在這上面了。

我更加關注書中人物是怎麼樣的說話,怎樣行事。我所得到的感受是這樣的:我們無時無刻的在博取人關注,不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不管是方鴻漸,杜辛楣,還是蘇文紈等女角,亦或是國立三閭大學諸教授,更不必說方鴻漸的家人(以方遯翁為首),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證明他們的歷史是多麼的顯赫榮光,但是現實卻粗暴的將他們的遮羞布一點點的扯下。

這讓我想到當代人們在sns社交網站炫富,炫憂傷等等,大眾喜歡什麼就炫什麼(這當然是老生常談)。往往你在朋友圈無意識的發一條狀態,其實從潛意識來講,你也是在尋求關注,你希望他人知道你很無聊,你很空虛寂寞冷,或者你想讓別人知道你玩的開心,吃的愉快等等一切,他們的贊,他們的評論可以讓你得到一絲的快樂。

我並不是在批判這些,我覺得這些是非常正常的,人總是有虛榮心,希望想要成為【舞台中心但我們不應該任由這樣的性子胡作非為,我們可以去試著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平和。
世界已多浮誇,不妨戲謔笑對天下。


我讀出的是絕望。


小女子答一把。一篇隨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

年關將至。

合上圍城,關燈,閉上眼,腦海中和眼前是一片星辰大海,睜開眼是帶著輪廓高高的天花板。

黑暗中摩挲著這本圍城,從高中開始就帶在身邊,七年有餘了。

圍城這點故事,翻來翻去,既沒有衝動地想要讀的心情,但也不會覺得沒有趣,像溫開水或者衛生紙一樣,沒什麼好驚艷的,也不會覺得討厭,偶爾發現一處之前沒有注意的細節還能再好好尋摸一會兒,心理暗暗嘆一聲:還可以這樣。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書,每一個句子都幽默耐讀,裡面的人物幾乎都沉悶不可愛。
也是這樣一本書,偏偏出自一個頂有意思人之手。

高中時讀錢,總覺得這個老頭太有意思,諷刺天諷刺地連自己也不放過。大學讀完楊絳,錢才更加生動立體。她說他尖酸刻薄。這是我見到過對他最簡練又最具體的評價。可是為什麼偏偏喜歡這樣尖酸刻薄的老頭呢,因為他可愛。把人間那點事,好的壞的甜的苦的都擺出來。讀他的書,甜的時候偏偏要加一個絆子;苦的時候彷彿要對你擠眉弄眼說,人間這點事就是如此的呦。

調皮搗蛋。

拋去他人對他的評價,這是我見過的其中一個,在日子裡調皮搗蛋了一生的人。

很多年前,我記得媽媽經常有意無意地提醒我,不要因為看書太多就覺得別人無法進入你的世界,就脫離世俗的生活。現在想想,如果她知道我愛讀的是這樣一本如冗長日子一般沉悶不可愛的書,也許可以就此安心。

92的我喜歡畫畫看書看漫畫,閑暇也是聽音樂看電影,唯獨不願意費力氣去做的就是與人交際,雖然我摯友很多,但是在長輩的眼裡,想必我還是有些特殊。大學後媽媽更是多次提醒我,要去認識現實感悟平凡的生活。我常常寬慰她說不會,但是她的苦心,參加工作接觸人事後的我才透徹地理解,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真正讀懂了圍城。

圍城是本黑童話,來源於生活沒有高過生活多少。可是人們總是對他追捧來追捧去,不斷掛在嘴邊,生活就是個圍城。

老媽遠不如錢有才氣,仔細想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卻出奇地吻合: 生活不是圍城,生活是你,走進去還是走出來都是你;

生活是無意的啊,為什麼要費心思把你圍起來呢。若是覺得被圍起來了,定是自己圈地為牢,還賴在生活身上——

然而扔掉手裡的圈地小棍兒並不易,畢竟不是誰都能在日子裡調皮搗蛋的呢。倘若人人都能丟掉,又怎麼會有前赴後繼的方鴻漸和孫柔嘉呢。

至於這個調皮搗蛋的錢老,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意是說,像錢這樣的文豪是不是不善交際。底下前輩們的回答不乏精彩,在這中間找到了與我共鳴的那一位。他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洞明世故卻不世故,這樣的人當真可愛。

那也那是我高一買下這本書時,親手寫在扉頁上的一句話。


讀了多年的書,摯愛的那幾本一直帶在身邊。每每讀起,雖然階段心境不同,感觸卻常在。一本好的書,一個好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以上。
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呦。新年快樂各位~


漫漫人生中,想要依靠外界取暖,恐怕如爐中火焰,靠近了會燃盡,遠離卻又覺得冷。只好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人與人關係不過如此。

「鴻漸悶悶回房,難得一團高興,找朋友掃盡了興。天生人是教他們孤獨的,一個個該各 歸各,老死不相往來。身體里容不下的東西,或消化,或排泄,是個人的事,為什麼心裡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來分攤?聚在一起,動不動自己冒犯人,或者人開罪自己,好像一隻只刺蝟,只好保持著彼此間的距離,要親密團結,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每個人及其年齡、所在階層都有一個專屬於TA自己的圍城,這個圍城像「回」字一樣里外兩層,外面的大致是你的生活和環境,像教育補習機構里的玻璃圍擋,一半透明一半磨砂。在外而見喜樂的人想進去,在里而受哀怒的人想逃離。
但無論進還是出,決定你境遇也好,未來也好,大部分是囿於裡面這個圍城,這個圍城是你的「本我」——大致是本我的性格、經歷及原生家庭給你的深遠影響。

你看故事裡大家都去教書那一段,每個人都有TA自己要去經歷的事情,辛楣幹得好但最後因為誤會而走得落魄,孫小姐一開始還受學生欺負,鴻漸是越混越差最後還是被攆巴走了……TA們將要經歷的事情,都是順著一路來的故事發展合情合理

給我的啟發是:一個人要做的不是去糾結進不進一個圍城,因為人是你 到哪都一樣!根本原因在於你的內圍城。所以要不斷自我升級,使之達到一種平穩緩慢前進的和諧,從而帶動外圍城的發展。
就像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談不好戀愛,看過一句話: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麼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

這本書看了我兩個月,看得極其認真,還寫了人物關係表。所以不來答一波,我是不甘心噠( ? ̄?? ̄?)σ?

回來~你忘了點贊! (?`^′?)
( ? ̄?? ̄?)σ?歡迎交流


我覺得《圍城》的時代意義特彆強。
初讀幾章的時候,我發現怎麼這幾個角色都這麼較真呢?而且一開始我覺得很多都是廢話。原本讀到書中部的時候我已經沒心情看了,因為整本書都是在比喻,我不喜歡看這種。
後來讀到後面,就連著讀下去了,徹夜看完此書,快讀完的時候,就是方孫訂婚後那塊,突然有個很奇怪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像心頭隱藏的那個自己所發出來的嚎叫,不錯,方鴻漸,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或者說是一種投影。很奇怪的感覺吧,就是讀到後面發現似乎有種魔力牽引著自己往下讀,彷彿此書成了一部字字珠璣的人生參考。方鴻漸經歷的那些感情,彷彿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像是自己經歷過的感情那樣。

主人公方鴻漸,沒有什麼魄力,勇氣不足,心理活動特別多,一股書生氣,優柔寡斷,小心眼,然而他還是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這本書中的所有人物,在性格方面,都詳寫了陰的一面,而略寫了陽的一面,人人都是世俗世界的庸庸大眾,並沒有什麼突出的閃光點。《圍城》是很有時代感的書,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書中無處不點題,無處不隱含著圍城的思想。書中布滿了人物的對話和景物的描寫,都不是閑筆。

這本書是很諷刺的,我到書的中部才發現,這本書是諷刺的,而且無處不諷刺。虛偽吝嗇的李梅亭、虛榮迂腐的方父、其他如高松年、汪太太,人人都有非常不合時代的那一面,彷彿那個時代的文人都是如此。在學校充滿著勾心鬥角,封閉的環境,就會滋生很多的閑話。這和我以前工作單位如出一轍,一點小事,可以誇張到很大很遠。我們都是世俗的,看種種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會引發內心深處的某種興趣,會覺得這才是接地氣。錢老抓住了這個世俗的樂趣,使勁以筆墨諷刺了一番。也有可能如我剛才所說,讀到後面可能就突然有了一種奇怪的感覺,或者說是共鳴,把前面的筆墨都串在一起思考,就感覺此書真的是當之無愧的文學著作。

就以方鴻漸的相親對象和愛慕對象來說(鮑小姐不算),
第一,周家,其實周家一開始是挺喜歡方鴻漸的,還供他讀書,後來女兒死了,方鴻漸住到他們家,其實結局已經埋下了,一個沒什麼名分的男人住在家裡,勢必會有矛盾,只是缺少一個導火線引發。他們想養一個唯命是從的奴才,並不是真的意義上的掛名女婿,這和現在某些丈母娘對待入贅女婿是一樣一樣的,實際上他再也不可能做他們的女婿了,只能是掛名的。周家人以為方鴻漸留學會有多厲害,其實不止他們,書中所有人都認為留學回來的必定是好的,不錯,就是所謂的崇洋媚外,現在依舊很多人如此。順著他們的時候什麼都是好的,一旦忤逆一點兒,你看那周太太說的那都是什麼話!

第二,蘇文紈,這個女人,喜歡男人擁在她的周圍,按照現代的話說,就是吊著對方,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現在這種女生何其多,自以為把男人玩弄於鼓掌之間,貪慕虛榮,又非常做作。可是呢,吊著吊著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於是,條件好的都被磨掉了,最後只能草草下嫁一個附庸風雅的詩人。她是個很強勢的人,可能因為是博士的關係,總感覺自己和別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更添了幾分強勢,她的強勢,令方鴻漸感到害怕。玩弄感情是她,被感情玩弄的還是她,真不知是感情玩她還是她玩感情,這樣的女人活得很累,我也不太喜歡這個角色,她享受的是男人圍在自己身邊為伊人憔悴的那種感覺。

第三,唐曉芙,她是方鴻漸喜歡的女孩子,是非常純真的喜歡。可是唐曉芙呢,在蘇文紈嘴裡,是個薄情的女子,對每個男的都能很好的應對,遊離於交際場,最後被蘇文紈活生生地拆開這一對可能進一步發展的情人。可是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唐曉芙的形象也很鮮明,敢愛敢恨,有自己的理想,原文中有原話,愛是曲折又偉大的感情,絕非那麼輕易簡單。最後沒有跟方鴻漸結合,究其原因,應該是方鴻漸配不上唐曉芙。不過,方鴻漸跟唐曉芙就算真的結合了,也不是什麼好事,兩人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共同話題。沒有共同話題的婚姻是悲哀的,同床異夢,還不如各自放手。

第四,那張小姐一家。麻將輸了錢不肯給,完事了還說是在測試,不肯給就不肯給嘛,還那麼多借口。講話夾雜英文,給人一種虛浮、浮誇,卻是繡花枕頭的感覺。張小姐說方鴻漸的行為如果在他們的課上,要被老師罵。好奇,這群人出過國沒有?一群在國內學洋文化的人,居然嘲笑一個接觸了洋文化的人,說他的洋文化不規範。好比在上海吃慣了川菜,來了一個四川朋友,硬是說人家不可以,這不四川。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明明自己身在井底,卻嘲笑別人是夏蟲,現在到處是這樣的人,尤其是知乎其實這一家人完全沒有內涵,偏偏說別人如何如何,搬到現在,就是活脫脫的上海小市民。

第五,孫柔嘉,這個名字很配她的個性,一開始就是個柔柔的姑娘,可是呢,讀到後面才發現,她並不是真的柔,他的柔,含著無窮的威力。她無理取鬧,像一個小女生,可是,有時候,又不是一個小女生。其實她這個也不算什麼心機,任何一個女的都有點小心思,不能說這種小心思就是心機。奇怪的是,他倆的結合似乎在意料之中,但是在情理之外,好像有點勉強結合的意思。所以從他們結婚一開始就註定了最後是個悲劇。現實中,為了結婚而結婚,其實彼此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感情的人比比皆是,因為婚姻如果是奔著愛情去的,那基本上是沒什麼續航能力的

蘇文紈,有著光鮮亮麗的頭銜,女博士,誰不垂涎?光鮮的外表使她成為了眾人眼中的大家閨秀。
唐曉芙,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交際花型,善於應變,逢場作戲,是新女性的典型代表。
孫柔嘉,典型的中國古典女性,小家碧玉型,可是骨子裡呢,卻刁蠻任性、無理取鬧。
哪一個都不好對付,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唉,方鴻漸不管是和誰結合,註定是逃不開的圍城。

現實中,有多少人在互相傷害著對方?孫柔嘉代表了某一類型的女生,她們喜歡無理取鬧,明明喜歡對方,卻總是要鬧一鬧,實際上,已經沒有維持下去的必要了,多相處一天,並不是增加了彼此的情感,而是消磨掉了本來有的基礎,更何況方孫本來就沒什麼基礎。蘇文紈代表了某一類型的女生,她們自視甚高,喜歡並認為所有男生都該圍著他們轉,把男生玩弄於鼓掌之間,吊著這個吊著那個,最終真正屬於自己的卻得不到,只能矮子中拔個高個兒,隨便挑一個完事兒。唐曉芙代表了某一類型的女生,她們敢愛敢恨,不矯揉造作,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她們過於收緊自己的內心,人為地設定了一條防線,並時時刻刻心中想著這麼一條防線,使很多人難以進入她們的內心。


喜歡與愛 婚姻和散
這個年紀讀完圍城也不必想相見恨晚,要是早點遇到,我高考的作文將會是多會用比喻了。誠然錢老的比喻用的卻是是惟妙惟肖,你會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可以去戲謔的。但是卻是不談這些。
從最早開始便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喜歡,什麼又是婚姻。才發現讀了圍城後,越不知道了。就姑且從方鴻漸的情感歷程說起吧。
先說鮑小姐吧。一個船上相遇的,用自己的身體和話語去挑逗鴻漸的有夫之婦。鴻漸心裡想著鮑小姐的不檢點但是鴻漸身體上還是跟著鮑小姐一起著。也許這真的只是出自欲的緣故而已。當聽到鮑小姐說到鴻漸很像自己的未婚夫時,心裡的那種能做未婚夫卻不用承擔未婚夫的義務的感情到時作為明顯了,這和後面蘇文紈的那段形成了對比,我們下面再說。細細想過鮑小姐雖說為人風流,稍顯搔首弄姿之態,但畢竟似乎與鴻漸情投意合。到最後卻只玩弄得小方失魂落魄,忘乎所以,而女人卻獨能超脫事外,時過情遷,毫不留情。
鮑小姐下船之後,蘇文紈蘇小姐覺得自己的機會到了,便一改原來的冰雪冷艷,開始向鴻漸發起一些信息,也許蘇小姐是真的喜歡鴻漸的吧。到後來要幫鴻漸洗手帕的時候,鴻漸是真的害怕了,心裡想著洗手帕這不是丈夫應該享受的義務嗎,而自己並不喜歡蘇小姐,當然也沒有打算去將蘇小姐作為一生的伴侶。便開始想著要與蘇小姐保持距離,但是那份欲卻是沒有消失,導致著鴻漸還是和蘇小姐來往著。
直到遇到了鴻漸真正喜歡的唐曉芙。才開始明白唐小姐才是自己喜歡的,而為什麼還要和蘇小姐有聯繫呢也許真的只是好面子罷了。但是當時的唐小姐卻是不喜歡鴻漸了,為什麼要去和鴻漸交往了,也許真的是出自摩羯的叛逆吧。蘇小姐越是不讓自己做的,唐小姐就越是要去做,直到最後喜歡上了鴻漸。然而最後,當方鴻漸已經慢慢地在唐曉芙心裡留下痕迹時,唐曉芙的高傲卻成為讓雙方都受傷的尖刀。
「方先生的過去太豐富了!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
那個大雨傾盆的下午,唐曉芙如是說。
「她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鴻漸背馬路在斜對面人家的籬笆外站著,風裡的雨線像水鞭子正側橫斜地抽他漠無反應的身體。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釧後他再不走,一定不顧笑話,叫用人請他回來。這一分她好長,她等不及了,正要分付女用人,鴻漸忽然回過臉來,狗抖毛似的抖擻身子,像把周圍的雨抖出去,開步走了。唐小姐抱歉過信表姐,氣憤時說話太決絕,又擔憂鴻漸失神落魄,別給汽車電車撞死了。看了幾次表,過一個鐘頭,打電話到周家問,鴻漸還沒回去,她驚惶得愈想愈怕。」
一種給人以擦肩而過似的離別,將這段破滅感情的遺憾放大了無數倍。
「我愛的人……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這是唐曉芙當時的追求,然而從那之後,唐曉芙自己還有這一份空白嗎?雖然唐曉芙在此之後的情感我們無法從書中獲得,但,從這裡表現出的她對「完美」的追求,想必這段情感將永遠在她心中難以磨滅。
再到後來的孫柔嘉,據說是「千方百計」終於嫁給了方鴻漸,扮豬吃虎,隱藏心機,實在過於聰明。於旅途無聊與學校明爭暗鬥苦悶時,此一愛情本亦相當可愛,讀者如我亦頗喜歡此女。但婚事一定,彷彿一句古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卻終於漸漸露出端倪,為日後裂變埋下種子。本來就沒什麼太浪漫的愛情,而婚姻生活更是以吵度日,實在令人氣悶。「痴男怨女」四字若狀二人,正合字意。鴻漸自小既痴,而有時又糾纏口角;柔嘉不柔不嘉,卻又關鍵時刻怨氣十足,外加方家父母封建,益於兩個惡毒弟媳;更兼孫家姑母驕橫、奶媽搬嘴,彷彿此一婚姻若不破裂便無天理似的!
   仰天長嘆——勢在必行!
我們是不是也要這樣子?恣睢輾轉後,經歷了這麼多之後去尋一份比原來心中低廉、但另我們心安的愛情。像錢老先生在書中說的:「她嫵媚的不牢固,嫵媚得勉強,不是真實的美麗。」但一個人的膠原蛋白、無機鹽和蛋白質等構成的軀體在愛人眼中並不重要,只要心中還對面前的人有一絲愛意以外的東西,一切美麗都是「不牢固的」。方鴻漸是不愛孫柔嘉的。
不知道是不是如《圍城》里寫的那樣,婚姻就像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拼了命的想出去,外面的人滿心歡喜地擠進去。
只能怪世事坎坷,造物弄人,其實世上多事,大多如此下場,追求時拈花弄影,到頭來水月鏡中,徒費傷心。
可憐天下愛情、婚姻,竟紛紛如水中浮萍,不可追逐;又如落花有意,而流水無情。惟少龔定庵所謂願化春泥之落紅,悲哉世人!奇怪鍾書先生一生神仙眷侶,何以如此洞察,只能稱之奇偉人而無他因。掩卷喟然:《圍城》實在燭世照人、洞然若揭!

寫到這裡,什麼是喜歡,我不知道。 什麼是愛,我也不知道。


圍城

2017 1.30 凌晨5點

頭次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書中所有的喜怒哀樂,貪嗔痴恨。坦白講,我看的並不是很明白。

渾淪吞棗似的讀完了這本書,只勉強記了一個大概。更做不到把整書本中的所有人物羅列開來,挨個點評。我們站在最高點,看著方鴻漸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道盡了他自己無常的人生,卻講不完你我的生活。

或許,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方鴻漸一樣的角色。眼高手低,平庸,處理世事時毫無從容,待人接物毫無煉達,為人處世毫無周到。但又不得不承認,你我都是方鴻漸。

在這浮華的都市,我們都曾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去換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並沒有多少過人之處,卻又幻想這個世界對你我另眼相待。每天都被嘮嘮叨叨的信息吞沒,何曾不想逃出這圍城,去往另一座城。

圍城,圍的又不只有愛情,還有你我的生活。我們這一生都是活在別人的眼皮底下,尋求著他人的認同,追尋著這個社會所賦予的歸屬。

愛情是最難人的,每個人都曾迷戀著自己心中勾勒的那個輪廓。卻最終在城外尋找著那一份低廉但更讓自己心安的愛情。男人心中,都曾高傲但卻真心的愛過一個女人,努力著偽裝自己的強大,就像方鴻漸對待唐曉芙一樣,卻又像虛影一般無力。恩,我始終不相信方鴻漸喜歡孫柔嘉。他接受的只是一段在他被生活肆意凌辱後的一段能夠讓他勉強覺得心安的愛情,而這段愛情也是他唯一能夠左右的事情,就像是最後一塊可憐的遮羞布。

方和孫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不對等的,家庭和文化的差異從他們的開始就已經為故事的結局鋪下了悲劇的色彩。同時,誰也不能保證,方和唐的婚姻就會是彼此中意的模樣。

很慶幸,方鴻漸有趙辛楣這個朋友。能半夜說著自己都矯情的話,一遍又一遍重溫曾已何時自己許下的夢。支撐著彼此,走過一座連著一座的城。

最後,送上一句《圍城》里的話。

你並不討厭,但全無用處。

——卿竹


人無法逃脫的囚禁與內心的矛盾。


年少無知時將它棄置一旁,直到今天才讀完了。
閱畢,整個人像被抽干一次,現在有些後悔讀了它——《圍城》將關於人事,婚姻的那些需要遮羞布的內容物精妙殘酷地呈現出來,簡直讓讀者失去了在這世間繼續戰鬥下去的臉皮。


我看到的是無奈。

人生有太多個圍城,仔細算起來,又何止婚姻這麼一座?我們幾番掙扎,兜兜轉轉,自命不凡,逐一看破身邊事,也不過是做了各個層面上的「城中之囚」。
夜深忽夢少年事,我們不再有心力惦念誰清澈透亮的莞爾一笑,也想不起哪一瞬間曾聽見夢破碎的聲音,我們抬眼發現幽暗封閉的內室遮住了窗外的清輝,我們屏住呼吸,卻驚覺入耳再無風打過蒼松的疏朗之聲,只餘下屋內老鍾疲累的輕輕擺動,和身側人令你煩悶的混沌氣息。大多數人,窮儘力氣一生輾轉,起起伏伏顛簸無數,終究也止於「大多數人」。


「發揮才智,則鋒芒畢露。憑藉感情,則流於世俗。堅持己見,則多方掣肘。總之,人世難居。」


——夏目漱石


個人觀感,首發於好書一起讀(75):錢鍾書《圍城》,歡迎關注——


我認為名著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深入」,二是「淺出」。所謂「深入」,指對人性的把握和刻畫要深刻而精準,無論多少年之後的讀者讀起來都有共鳴,在自己身邊都能找到書中的人。所謂「淺出」,指閱歷不夠豐富、思想不夠深刻的讀者,也可以讀,而且能感到它好,而隨著讀者年齡增長,理解力增加,重讀又能讀出更高層次的價值。古代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在刻畫人性的深度上不用說了,而即使是理解力較弱的中小學生泛讀,也能讀出趣味:三國中斗將的精彩,水滸中好漢的俠義,西遊中大聖的神通,紅樓中黛玉的笑語,金瓶……這本姑且不說了。

在「淺出」方面,《圍城》是全部著名小說中最契合「網路時代」讀者的口味的:語言明白通暢,風趣幽默,妙語連珠,簡直可以當笑話集看,講的故事也是身邊的事:職場、家庭、愛情,作者的吐槽犀利無比,找「黑人角度」的能力天下無雙,幾乎無一句不是段子。

在「深入」方面,這部寫於四十年代的作品,書中的每個人物,你都能在現實中,在你身邊,找到與之對應的人。作者對中國人了解太深了,一下筆就寫出最典型的姿態,讓你覺得「對對對,我也見過這種人」。而事呢,雖都是最普通平常的事,職場的勾心鬥角,親戚的家長里短,但作者把它寫得深,寫得活,讓你覺得「這事我也見過」,但是「原來他/她當時竟然是這樣想的」。在寫事的過程中,人性的本質全寫出來了。私心、虛偽、算計,這些你以為平日里掩飾得很好的東西——你以為自己待人處事的姿態天衣無縫——經作者輕輕一點,就全給你泄露了。你急著要打疊起言辭來掩飾,又發現這些謊言都早被作者拆得稀巴爛,你目瞪口呆,手足無措,最後只好放棄抵抗,哈哈大笑,當虛偽成為不可能,你反而會有種輕鬆感。

當然輕鬆了,在這種級別的筆力面前,你平時賴以為生的盔甲、盾牌和矛都像玩具一樣可笑,抵抗下去就更可笑,索性全扔到地上:「來吧,你說得很有趣,我仔細聽一聽。」然後你會發現,人性中很多細微隱秘的地方,作者都給精確地點出來了,又是以極其磊落大方的姿態,信口說笑著,揭露給人看。於是你明白,真的人性並不可恥,稀鬆平常,人人都一樣。我們為了讓人高看自己,端著掩飾著,卻不小心露出馬腳,那才可笑。笑過之後,你對自己對別人,認識都更深了,心胸也更豁達包容了,以後再見到別人的庸俗之處,雖然表情依然不方便顯露,但心裡可以偷偷笑笑,卻不以為大罪惡,「這壓根就是人性的通病嘛」,明白了就不苛責。

所以你讀到蘇文紈,讀到李梅亭,讀到孫柔嘉,可能會撇嘴、嘲笑、不喜歡,但當你在現實中見到蘇文紈、李梅亭、孫柔嘉,會覺得熟悉,心裡暗笑,但厭惡感淡了。因為你知道這種人到處都有,世上絕大部分人是庸俗的人,怎麼能對他們要求太高呢?這就是深寫人性作品的好處,它讓讀者對這個世界不再大驚小怪,就像你讀了《金瓶梅》,讀了《戰爭與和平》之後,會覺得每個人都很苦,對從前以為奇葩的人,也能換位著理解了,即使見到值得厭惡的人,也會在厭惡的同時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像之前那樣氣鼓鼓的,覺得他們難以理喻。

故事的主角方鴻漸多半就是你自己,作者寫他筆墨最多,調侃角度最全面,寫他的內心想法,虛榮和小算計,你都會很熟悉,因為你也虛榮,也有小算計,所以你會無可奈何地笑著放下偽裝,然後你發現,作者並不討厭方鴻漸,這是他借趙辛楣的口說出來的,「你不討厭,但並無用處」,這也很像庸庸碌碌,但善良的你啊,然後你細心點,會發現方鴻漸的人格魅力,他是真善良,雖然待人接物都幼稚,但出於本性的厚道做了不少好事,哪怕只是給人留留面子這樣微不足道的善行。你就明白,平庸的人,也可以有可愛之處。當然,方鴻漸的出身、見識、學識、聰明才智,都比普通人強上不少,尤其是幽默風趣、豁達大度,更為你我所不及,那話說回來,如果他並不平庸,他身上有的弱點,我們也有,就更正常了,作者願意笑就笑吧,反正他不是惡意的。

沒錯,作者似乎專寫人的陰暗面,但那並不代表作者內心陰暗,而是只有把這揭出,故事才有趣味。否則人身上光明的一面,每天都表現在外面,人人都差不多,寫它不相當於廢話,有什麼好寫?所以重點放在吐槽了。不過人閃光的一面作者其實也沒少寫,只是因為這時沒法子吐槽,沒那麼醒目。比如方鴻漸的善良寬厚、趙辛楣的慷慨仗義,尤其是毫無黑點的三百六十度女神唐曉芙。用現代的話說,唐曉芙簡直是作者的「親女兒」,作者太疼她了,甚至不忍把她安排到故事的主線去,而是讓她中途退場,留下一個如初戀般完美的印象供人永遠回憶。你看她與方鴻漸分手那段,真讓人肝腸寸斷,多少讀者到現在還在假設如果他倆在一起會怎樣云云呀。作者在吐槽的時候嬉笑怒罵,但在勾勒細膩的感情的時候是用足了心,你看他寫趙辛楣對蘇文紈的痴心,寫方鴻漸和孫柔嘉最後分離之前都還在想著和好,就別提方鴻漸在唐曉芙家樓下淋雨的情景了,都讓讀者心有不忍,眼眶發酸。人性多麼複雜,命運又多麼神秘,人生在世間,還是用一雙頑皮的眼睛四處找找有趣的事情為佳。

所以說這書也有「破我執」的作用,全書最著名的句子「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寫的可不止是婚姻,人在任何一個環境里看其他的環境,都會因距離而只看到輪廓,因為遙遠所以那輪廓可以填充自己浪漫的幻想,當克服九九八十一難終於走到那個環境,才會發現那環境內部的俗陋與骯髒。在方鴻漸他們趕往三閭大學那段,你想不到大學裡有那麼多勾心鬥角,在方鴻漸孫柔嘉回家那段,你想不到家裡也明爭暗鬥,當他倆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天地,你也想不到這倆人會互相傷害到以分開收場。每個地方都是在你抵達之後才發現齟齬齷齪,到了那時你想要脫身又談何容易!而你即使脫身,又往哪去呢?去到哪裡,都不會完全稱心如意。《親密關係》作者說過一切人際關係的不幸都來源於過分的妄想,你明明身處瓦礫之堆,卻偏要要求這裡是美麗的寶塔,然後對左一斷殘垣右一堆瓦片大發脾氣,認為它們不夠壯麗莊嚴,這恐怕就不能說是瓦礫的過錯。《圍城》作者的目的就是打破遠方寶塔的幻影,讓你瞧瞧那些地方實際上都是一片狼藉,這樣你或許就會少點妄想,對身邊的人多些寬容,因為遠處的人沒那麼好,他們相比之下也就沒那麼糟。

只有接受現實的人,才有資格談論理想,否則你那理想只是幻境,如同堂吉訶德對著風車和牧豬女郎異想天開,身邊的人也只好當做童話來聽。《圍城》故事裡有很多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另一種人的人,他們謊話連篇,說得自己都信,通過欺人和自欺滿足自己「是上一等人」的幻想。這樣的人,你我身邊也有很多啊,說不定你我就是呢,但要搞清楚,想讓自己成為某種類型的人,要做務實的事,像書里那些人那樣浮誇,給像作者這樣目光如炬的人看見,是要被人笑的。可笑並不是罪過,但總會讓人感到慚愧,為了不慚愧,還是做老實人老實事好一些,就算被虛榮浮躁的人當做尋找優越感的「對照組」,也不妨配合他們。被蠢人鄙視,總是比被聰明人鄙視好一些的,雖然我們的身邊,蠢人比聰明人多出許多倍。

聰明人的洞察力,你是很難通過虛偽騙過去的,孫柔嘉在書里算是「角色扮演」能力強的了,也在趙辛楣眼裡一覽無餘,我讀到那段是在幾個月之前,這回我拿起重讀時卻忘了趙辛楣曾經對方鴻漸的提醒,那本來是作者用來給讀者醒目的,我只覺得孫小姐柔弱乖巧,我見猶憐,心裡盼著後面能有個對她好的劇本,等到了後面,缺點全都顯現的時候,我驚得一身冷汗,只慚愧自己是個蠢人,同方鴻漸一樣,沒有趙辛楣的火眼金睛,竟給這小姑娘騙了過去。但外柔內毒,個性剛愎,終不長久,原形畢露之時,就是分道揚鑣之日,後面兩人畢竟殊途,然後故事戛然而止,回味悠長,盡讓讀者去想故事的發展會向何處去。《圍城》這書,韓寒的《三重門》從風格情節和結尾,全仿了去,至少我中學時期,覺得《三重門》相當不錯,至今已十年沒讀,現在如果再翻開,不知體驗會如何。但《圍城》的唐曉芙和《三重門》的susan都是永恆的,她們是我們少年時代分別後便再沒見過的老同學,因為再也不見,所以成為傳說。


推薦閱讀:

從養貓養狗上就能看出性格,有道理嗎?

TAG:小說 | 閱讀 | 圍城書籍 | 錢鍾書 | 中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