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心抗拒與人交流,並且情感冷漠,這是種心理疾病嗎?應當如何改善?

首先,這只是內心的一種抵觸,與實際行為不同。我有自己的朋友,他們眼裡我應該不算內向,只是不善於和陌生人交流,不善於尋找話題。我的交際圈子實際非常小,也只喜歡小圈子內的交流,幾乎沒有五年以上的朋友。如果離開了某個小圈子的環境,而這個圈子裡的朋友沒有再聯繫我,我就會迅速脫離這個圈子。
非常抗拒和不熟悉不認識的人交流。去超市買肉,我寧願買不新鮮的盒裝肉,也不願意去櫃檯找賣肉大叔。就算遇上有過幾面之緣,甚至經常見到的半熟人,多數情況下我也只會很尷尬地笑笑,然後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當然,有時候為了解除尷尬我也會嘗試聊天,但總覺得對我來說正常的人際交流要比其他人困難累心,即便聊天內容只是家長里短。有時候去買什麼東西要和櫃員交流,也要先在心裡默默預演好幾遍,想好怎樣說每句話,好像鼓起多大勇氣一樣,才敢走進商店大門。
喜歡獨處,而且是非常喜歡獨處,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兩周不與人交流也沒有什麼。不喜歡管別人,也不在意別人的事(或者說非常自私)。我甚至有「因為不想管另一個人的事所以不想找男朋友」這種想法,這點一直讓我媽很著急。
這也就說到了問題上的第二個斷句,情感冷漠。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於情感的體驗好像沒有其他人那麼豐富。離家遠行,我不會傷感。久別重逢,也不會分外喜悅。離開一個小圈子,我和曾經最好的朋友就是陌生人。諸如此類。
我家屬於那種情感不外露的家庭,導致我體會不到很多來自直系親屬的親情。對於朋友,如上所述,古龍筆下的那種友情我一直沒明白過。除我自己以外,這個世界讓我在乎的人和事太少

我不覺得我不正常。情感方面,我希望其實大家都和我一樣,而我只是too young too naive,所以才會把自己的問題抬高。而理智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善於交流,因為現狀對我日後的發展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DONT JUDGE ME PLEASE.

只是希望有人能告訴我「問題在哪」,「如何改善」,謝謝。


我現在非常討厭那些總是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的長輩。在長輩們的眼裡,我們就是那些出門不會砍價,到處被人宰的小肥豬,逼著我們砍價、說話、叫長輩。

他們不斷地給我們壓力,讓我們甚至懷疑自己「為什麼這麼嫩」,許多人包括我往往覺得手足無措。在他們中間,我總覺得時間如此煎熬。

「你現在這麼怕生,以後會吃大虧的!」

憑著那幾分左右逢源的優越感和高高在上的輩分,就可以對我們指手畫腳?

不要老是用「出了社會你就知道了」來作為勸誡的理由,赤裸裸的控制才是這一切行為的本質。

更可怕的是,那些早比我們諳熟社會規則的同齡,仗著一些些優勢,在長輩們的眼裡變得風光無限。

說實話,我和題主你也一樣,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做點事情,我覺得唯有一個人的時候,我才感到一種特別的安心,甚至是最親密的人也沒有這樣的自在。

我覺得我有一種宅的潛質。甚至覺得每個人的本心中都有一點點宅的潛質。


(好吧,吐槽吐完了,該講點有用的。)

我猜想題主的內心衝突更多的是父輩還有同齡人給的,解決這一切的根本就是認清這種衝突是怎麼來的。

因為在父輩的眼裡和我們接受的傳統思想裡面,總有一種對「開朗」的褒揚和對「寡言孤僻」的貶低,同時「書生氣」往往和「不怎麼會說話」以及「笨拙的打交道方式」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處於劣勢的危機感」和「被孤立的無助感」

首先我要指出,冷漠、不喜歡與人相處,不會給生活帶來必然的危機,更大的危害來自於這種擔心本身。我相信,任何人提出這種問題,雖然他不曾說任何關於生活的顧慮,但總是在潛意識里有一種「處於劣勢的危機感」——「我以後會不會因為這個生活質量而受到影響啊?」

時代不同了,社會已經為不諳練談話的人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就拿砍價、去超市買東西來說,題主說自己「去超市買肉,我寧願買不新鮮的盒裝肉,也不願意去櫃檯找賣肉大叔。」這其實在現在的年輕人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長輩我都叫不出稱呼來,自然也害怕和他們說話什麼的。而且,正是我們的行為總是得不到父輩的滿意,我們更傾向於去避免此類的接觸,我們非常地迷茫。不知道題主的問題如何,反正我每次買衣服總要遭到我母親的反對,所以我乾脆都不和她一起買衣服,自己買的衣服在學校穿了就不帶回家給她看見,我覺得他們簡直過於偏執,我無法理解他們。

我們應該要意識到,以後的社會不再會有砍價這種東西,網購和更為接近於我們年輕人的心態的方式將取代父輩們自以為厲害的種種經驗,換句話說,我們不必一定要經歷父輩們強加給我們的那些痛苦。不會說話就不會說話好了,以後我也能自如地生活。而我覺得這就是許多外國人現在的狀態,我們這個國家有太多非人性化的東西在裡面,而我們的父母都是在這種扭曲中生活過來的,我們不必擔心我們也會這樣。

我相信文明的社會會朝著更加包容的方向發展,接受那些「老油條」也接受那些像題主一樣的人,從概率的角度來說,他們只是正態分布中的一個「存在」而已,他們天然地在那兒,他們不想改變就誰也不能改變他們。


謝謝邀請。
人的痛苦並不在於他是什麼樣的人,而在於他對自己是這樣的評價。
作為一個不喜歡交往喜歡獨處的人,本身並沒有任何不對。
如果是一個高度接納自己的人,他會很享受這樣的狀態。
獨處帶來內心的寧靜,寧靜帶來內心的平安。
喜歡交往的人從良好的人際中獲得力量,喜歡獨處的人從內心的平安中獲得力量。
兩者並沒有孰是孰非,它們只是不同的人,和自己相處的不同方式。
但獨處不等於就是情感冷漠。情感冷漠的人也未必都在獨處。喜歡獨處的人未必不善於交際,善於交際的人未必喜歡交際。
最重要的是,我是這個樣子,我允許自己是這個樣子。我,不會勉強自己,為了他人的眼光或評價,放棄我自己喜歡的樣子。


到我24歲這年,內心的冷漠難以自控的佔據了我的性情,不過好一點的是,迫於生計,我還能偽裝出來善意的無害的熱絡的樣子,仍沒辦法掩飾被動和疏離,今天和媽媽吵架,說我不像這個家裡的人,我自己也是承認的,沒有反駁,面對所謂至親的指控,心裡冷靜近乎旁觀一樣沒什麼波瀾,像是防護手段一樣,眼淚卻先下來了,以否認我的確冷漠的事實。如果說對生活的渴望是一團心火,有的人熊熊燃燒愛意和勝負,有的人肆意蔓延好奇和虛榮,而我像灰燼里的一絲余煙,吹來外界的風還偶爾再亮一點,徒靠自己,就任由熄滅了。

從沒覺得活著有多麼值得珍惜,時時感到只是來走一遭看一看,從心理角度反覆剖析過,也努力學習如何改善關係如何更顯禮貌的教程,但也就停在了懂得,我並不想變,躲在殼裡是唯一安全的位置。

你們總說會遇到愛情,友情,會有一天懂得親情,但是愛情這種東西,無非不是所有係數乘在一起的交易,打著冠冕堂皇的名頭互相庇護,那友情呢,旅伴而已吧,親情是我最不懂的,我看別人難以割捨也會感同身受,但自己擁有的都想拋卻。

總有人打著這些感情的名號來肆無忌憚傷害你,另外再試圖勒索出些溫情來,可惜,像我這樣的情感窮光蛋,總讓人鎩羽而歸,被說冷漠說的多了,就開始自我審視,也便默認,我就是個冷漠的人。試圖長成一棵樹,努力的不給任何人添麻煩,也不想被麻煩。想活成藤蔓的別攀附我,想連理雙飛的,只在我肩上歇歇就好,想完全擁有我的,那就砍倒我再說吧。

內心的力量太微弱,實難破繭而出。


很遺憾,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外力的干預,很難通過自己內部力量從這個環境裡面走出來。


我就是你這樣的人,不喜歡交際,不喜歡和別人建立聯繫,每次下班休息我就特喜歡躲在家,玩遊戲玩PS4,即使在家裡呆著再枯燥,對遊戲再不願意玩,我也不會出去找朋友。找朋友幹嘛,太累,心累。


特別害怕在休息天聽到電話鈴聲,看到有電話第一反應就是不想接,按下靜音,等電話自動掛斷,再打來,再靜音,再掛斷。等到自己準備好了,回撥回去,不好意思,剛才在睡覺,沒聽到你電話。但是和朋友在外面時,聽見朋友接電話的時候又無比的羨慕,為什麼就沒有人給我打電話呢。別人說你這人特別沒有機德,我只能勉強的說,你說我哪次電話沒有回你?

不會聊天,也沒有女朋友,看著別人有女朋友也無比的羨慕,但是想想如果要有女朋友了,兩個人在一起肯定又是特別的麻煩,算了吧,一個人也挺好的。


就是這樣,一面討厭和外人接觸,想方設法的迴避人際關係,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一面又渴望人際關係帶來快樂,挺矛盾的。


我想屬於我們這類人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專註於自己最喜歡的事,能全身心投入的那種,那樣我們可以不去關注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不用去考慮我們的行為對不對,不用去考慮那些讓人討厭的人際關係。只需要考慮自己的事,至於別人喜不喜歡,搭不搭理我們的問題,就丟給他們去考慮吧。


但是,這樣最困難的是我們會分心,渴望人際關係帶來的愉悅會讓我們動搖,能做的是什麼,只能修心,只能把握住自己,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我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我不能渴望既享受獨處帶來的愉悅,又期盼自己不做太多努力時時刻刻都有朋友陪伴。


共勉吧


題主,你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至少還有我和你感受一樣一樣的。看了前面你的四段話,套用天涯論壇常用的話那就是,我懷疑這幾段文字是我寫的。「離家遠行,我不會傷感。久別重逢,也不會分外喜悅」 那就是我呀|

我和你不一樣的是,我非常接受這種狀態,別人的評價「孤僻""封閉」那些我壓根不在乎,因為我真的對交際帶來的虛榮熱鬧沒有任何心理需求,買東西找不講價的地方,省時省心,價錢稍貴點我可以少消費一點。親戚朋友聚會從不參加,該出的紅白喜事份子錢交了我心安理得。因為我清楚:我改變自己迎合別人消耗的心理能量遠遠會高於我可能得到的東西。那些人鼓吹交際多好那是因為他們擅長這個,對他們來講各種應酬也好算計也好真的不費力,還能得到很多精神享受和功利性的好處,對部分人而言,這是性價比高的事情,但對我們,恰好相反。所以,我非常贊同前兩位高票答案。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一切都要搞關係,像我們這類人除非專業技術牛得極其厲害,否則,很多時候會吃不開,這是上一輩從小要我們改變的根本原因。也是你的壓力所在。但我想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天性很難改變。我還在比較上進的年齡階段做過很多努力,看了無數的心理學書(不是雞湯書)試圖了解自己改善自己,也曾默默地向那些人群中的活躍分子學習過,當我在人群中談笑風生,內心痛苦噁心的感覺卻揮之不去。知道那些因抑鬱症自殺的人被人談論「明明很開朗很正常嘛」是因為什麼嗎?為了那個「開朗合群」的評價,他們演戲演得多累,最後累死了。
我尊重自己的天性,我也理智地接受這個現實:在世俗中,我永遠得不到所謂必須靠人脈關係才能獲得的資源,我離功名利祿越來越遠。當然,我所求也不多。我只有兩雙鞋子,夏天的涼鞋和冬天的皮鞋。


我和樓主一樣,心理學裡我們屬於欠缺安全感,依戀迴避型人格,大多和小時候父母關係有關,我和你的情況完全一樣,親密於我們而言是種障礙。我們需要走出來,試著去相信他人,去找到一個小時家庭幸福的人給你安全和愛。


有這樣問題的孩子都有不稱職的父母。


我並不戀家,不眷戀友情,不期待愛情。
並不缺好朋友,但心底里還是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既脆弱又遙遠。
對於父母,更多是感謝與責任吧,說實話,沒有愛。
喜歡一個人看書,看電影,玩手機,聽歌,聽電台。討厭麻煩別人,願意自虐……
對於各種關係,更多的是責任吧。


一個人情感豐富和冷漠和家庭環境影響巨大 我老公就是典型的列子 情感冷漠型 如何改善 第一 多運動 健康飲食 亞健康有時會影響一個人性格 這是真的 以前看一篇文章說 人類要是感情豐富 樂於去愛親人 大腦要多分泌一種化學物質 健康飲食和多運動可以幫助大腦分泌
看上面回答有句話 說自己要不要俗一把 假裝怎樣怎樣 我不贊成 為什麼那叫俗一把 和心愛的人甜蜜一把 幫父母做些分內的事情 等等 也是很甜蜜的
我以前也是一個情感不豐富的人 但是我有了很大改善 一個是上面一個原因 還有就是去學習如何愛別人。試著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幫父母做做事 給愛人一個浪漫的回憶 多多陪伴和自己的孩子溝通 慢慢的等你習慣了 你就習慣的去付出自己的愛 會對情感做出反應 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人也在改變
還有一個人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對什麼樣的人要情感豐富 你的感情要付出給誰 要付出給值得的人 你的家人是最重要的 至於很多人說朋友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能真心做朋友的人少之又少 我對我的愛人 孩子和父母從不隱藏自己的情感都是傾盡的去愛 可是同事 剛認識的人 還是簡單相處就好 如果對家人 愛人孩子冷漠 你是在冷暴力 在害他們 因為受你的影響 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 情感冷漠的去傷害其他人


我和題主的問題是一樣的,但是表現略有不同,不知道這樣是更嚴重還是略輕微。。。
當我嘗試想和別人建立稍微親密的關係的時候,會導致過度表達~~反正不是能引起別人好感的程度和方式。。
還有就是實際上會對親密關係感到負擔,就是說~雖然我也會希望親密關係,但是當別人嘗試表示親近的時候,我卻會不由自主感到不便,並疏遠對方。。。我剛剛認真想了一下,覺得自己沒有朋友。。。
喜歡一個人呆著,喜歡荒廢時間,會覺得如果我不做事不動,時間也不會流逝。。(我當然知道這是謬誤。。。)想要改變的時候會找各種書來看,然後過度剖析自己,然後混亂,然後放棄。。。
然後~我覺得可能有用並打算嘗試的自療方法是:運動。。。打算選晨跑來著~~堅持運動可以讓人有積極的心態(忘記在哪裡看到的,好像有很多地方都提到過),先從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開始~~嗯~~


和你一樣啊…因為這種性格讓很多事變得好麻煩…前幾天點了個外賣,很久沒送來,就試試催單,發現竟然要打電話過去,就猶豫了,然後決定繼續等,等了兩個小時實在太餓了打過去才知道漏了我的單…還有很多次這樣的事…比如經常去的一家店沒開門,要換一家店,就會在門口猶豫好久不敢進去…結果往往是走很遠到另一家熟悉的店…因為這樣子的性格經常被親人說…唉…還有畢業以後的聚會,或者現在班級的聚餐,學院的晚會,反正一群人聚在一起的地方都想逃…不能理解室友放暑假臨走前又是擁抱又是多次道別又是送別的,明明過一個月就回來了…


我來說出我的經歷,樓上一些同學或許有道理,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特別需要去改正的病態心理。
不喜歡與人交往只是內傾的性格,意味著通過獨處來放鬆,做些必要的社交就好,沒必要強行改正。
喜歡獨處其實是一種非常適合思考的特質,與其懷疑自己太過孤僻,不如趁這個機會真正獨立思考問題,比如為什麼要與人交流,怎樣才是好的交流方式。不因外界的否定就懷疑自己,逐漸成為獨立思考的人,也會反過來增加你的自信,這樣在公共場合即使一言不發也不會尷尬。
至於情感淡薄,正如我也是一個特別漠視情感(親情友情等)的人,但我也找到了自己能為之感動的領域。情感淡薄可能只是對於身邊多情的親友們而言,實際上你有著深刻的多的思想(潛力),你不屑於受衝動驅使而以擁有理智為傲。不要懷疑,真正吸引你的是無限的宇宙,綺麗的自然,永恆的智慧,這些都是能為之付出生命的東西,相比來說人類那些微不足道家長里短自然沒有什麼吸引力。
有了崇高目標的引導,再來談談現實。
關於社交,內傾者通常會付出最小的成本得到預期目標,這種追求效率的做法比你想像的更受歡迎,尤其是在高層次的交流者中,因此努力提升自己的圈子,你會發現自己比現在更受接納。


題主以及下面表示有相同問題的人兒們
我們先握個爪
確實 這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 情感冷漠
就先單純地談談我自己的問題吧
小的時候尤為小學時遇上不太好的老師,不被善待,連帶著同學也是白眼相加。
爸媽也都是那種不太懂得如何去愛的傳統父母,媽媽性格較急躁,我小時不聽話總挨打,爸爸慢熱內斂,很少直接表達情感
再加上我天生就內向害羞,不善交際。

仍然可以回想起相當黑暗的小學時段,身邊的每個人似乎沒有一個是愛我的,我的世界全是荒蕪。嘗試過傾訴,嘗試過主動,可哪怕只有一次別人表示出不耐煩我就再也不做聲。

小學時面對老師和同學的不友善自己懦弱壓抑不敢做聲,有一次和媽媽出去辦事時路上我提起了這點,她只淡淡地看著我,用很嫌棄的語氣說:「是你太差勁了吧。」我真的感覺很受傷,就再也沒有向她傾訴過。慢慢的,我對家庭關愛早已死了心,無論發生什麼,我都硬抗,扛不扛得過都自己扛,我不相信有人能同我承擔。畢竟,我是這麼一個差勁的人。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也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缺愛。初高中階段,是我極其渴望外界關注的一段時間,對家人關愛早已死了心的我,總是盲目地渴望來自於外界他人的關愛。高中時受到重創,曾一度封閉內心,高冷拒撩,不再渴望任何人的愛,也不再主動付出。慢慢的好轉,也漸漸享受到了他人的關懷和那些小確幸,你們以為我從此就改變自己成為了一個樂觀積極的女孩勇敢去愛嗎?
我倒寧願是這樣。
可是不好的童年經歷註定我比別人卻少些什麼。我驚恐地發現,不是沒有人愛我,而是我根本承受不起別人對我的愛。別人對我的好,也許是真誠,也許是套路,我無一例外都很感激。可就我自身來說呢,我又能回饋別人什麼,就連普通的關愛他人我都做不到。
我是麻木的,沒有同理心,不懂得如何去設身處地的關懷別人,所以當別人關愛我時我感激時也夾雜著擔憂和不安,因為我沒有辦法去回饋,而一味地接受對我來說則是一種對他人的虧欠。
所以,不知什麼時候起,就連別人愛我,我都感到害怕了。我假裝堅強而固化的內心早就承受不了那些或大或小的溫情。
因為不想總是沉溺於虧欠他人的漩渦,也不想做作的勉強自己假裝體貼,我選擇不去過多地社交。
也就是情感冷漠。
你對我好,我感激,並且努力地回報你,這樣我們就兩不相欠了。
你有困難,可以找我,我一定會幫你,你不用過多感謝,我也不會覺得有多開心。
我有事,不會打擾你,我會自己一個人承受,解決,不發一言。
我可能是獨立的過了頭,遇事不驚慌,自己先扛下來慢慢地去解決。不喜歡求助別人,喜歡什麼都靠自己。難受了,也沒有大吵大鬧的宣洩,默默地哭一會,擦乾眼淚,吃頓好的,買些東西,回去貼個面膜,聽首歌,乖乖睡覺。
像我這種人,可能和他人的連結早就斷了,我也不打算拼了命地企圖將它連上去。
如題主和我所說的這種情況,確實在現實社會中格格不入,總是受到他人的不解和指責。
要麼,我們可以不理會他人言率性自我
要麼,我們必須學會漸漸地去愛,是的,像個孩子一樣,慢慢地學會去愛。
學會去愛是困難的,好像在我的成長經歷里,並沒有誰真正地愛過我,讓我如沐春風,有模版可學習。就像妄圖在堅硬貧瘠的土地里,長出花來。
但這又是值得的,從身邊人做起,體察他人的情緒,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稍微打開自己的內心去懷抱他人。
當然,如果這一切實踐都不能實現的話,唯有一件事情我們不能放棄
一定要愛自己。
(如果因為失去太陽而流淚,那麼也會失去星星


契訶夫有篇文章叫《裝在套子里的人》,一切冷漠也好、不會愛也罷,十有八九是把自己包裹地太緊,你包裹了自己,別人自然也會包裹他們,那麼交流就會產生障礙。


原回答刪掉
難說自己到底是不敢看清自己還是變化的太快或者自卑而不認同
以前寫的東西也是真的不敢看


感覺我有點類似題主,但是很多地方又不一樣。

比如我從心底反感人際交往,但是每天早上我還是逼自己對所有人笑臉打招呼,因為我知道人必須要有朋友,沒有朋友很多事都很麻煩。

再比如,我總是喜歡在事後,回想自己的反應,然後從中解讀。
比如,今天那個孤僻的同學和你打招呼了,你沒有回答。
你果然是個勢利眼的人。

心理戲很足……甚至自己能和自己辯論。
當我看到一個問題,我不能確定自己的想法,覺得這個也對,那個也對的時候,我會把正反方的觀點寫出來,哪個能說服我,哪個就是我的觀點。

感覺自己有點冷漠。
明明是最愛的外婆得了癌症,但是聽到那一刻心理並沒有什麼波動,強迫自己掉了兩滴眼淚。
同學摔倒受傷了,明明一點都不在乎,但是還是皺著眉頭問怎麼回事。
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很假的人,真假。


你說的這些,我感同身受。以前沒往這方面想,最近一個月來各種癥狀表現得太明顯了。極其喜歡獨處,厭倦朋友來訪,不出門見朋友。而且已經上升到連親人都不過多交流的地步。身體感覺這樣的狀態讓我很舒服,但回歸現實感覺這樣很不對。覺得自己太不陽光了。心裡難過。


我的爸爸媽媽是相親結婚,只見過一次面,結婚後因為生的頭胎是女的,我爸在我奶奶的教唆下打了我媽,後來我長大記事了,經常聽媽媽在外人面前講這件事,爸爸媽媽一直是冷戰狀態,生活費都是我們小孩去要。十二歲時,媽媽因為青黴素過敏加上無良醫生的實驗藥物雙腳沒皮,因為爸爸說媽媽害他都要破產了,媽媽只靠一些私人診所醫,後來又得了糖尿病,腳也一直沒好,成了糖尿病足,今年由於胃出血引發腎衰竭去世了。從小學我就對人充滿不信任感,沒有朋友,很敏感,只是保持同學距離和關係。現在大學畢業,我與任何同學沒有任何聯繫,沒有工作,情感冷漠,思想偏激,一直有自殺的念頭,卻又渾渾噩噩的活著。


看到題主的描述嚇的我差點要飛了,我還以為是我自己提的問題呢,這不活生生的我嘛(?_?)題主,咱們都屬於迴避型人格,我們總是避免和別人太過親密,童年時一定有過親密要求被拒絕或者長期處於缺失父母關心的成長環境中,久而久之學會了迴避來自我保護,性格真的沒法改的,只能改善,不能根除,要學會向自己妥協,說真的,雖然性格與別不同,勝在自在啊,你說對吧~祝好。


和你說的很像,也常常想像你那樣避免和人接觸。這樣會越來越抑鬱。我出生的家庭當然有問題。

從感恩心開始培養自己對自己的謙卑,認識自己的渺小,自己對他人的、對大自然的依賴。我們的每一次呼吸都要感謝樹木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我們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工人們製造出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勞動,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買到,要感謝所有的人事物。這是我目前治療自己最有用的。


推薦閱讀:

下大雨還穿小白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你有哪些「強迫症」?
為什麼有的父母會吹捧孩子樸素,拒絕讓孩子打扮,認為孩子不可以穿著好看的衣服?
面對如此昂貴的心理諮詢費用,抑鬱症患者應該何去何從?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與抑鬱癥狀有何不同?

TAG:心理 | 改善 | 社交恐懼症 | 心理疾病 | 情感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