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詩明明是詩人臭不要臉還寫得理直氣壯的那種?

看到一句話:恰到好處的裝逼,適可而止的套路。現代人在不要臉和裝逼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而且還出了越來越經典的段子。那麼古時候的人也會有臭不要臉和裝逼的時候(當然是比較幽默類的),並且他們還肯定會寫成詩。大神們閱歷比較多,有沒有哪些乍一看很不錯。仔細一尋思。這分明是不要臉的那種。

路人修改,去掉了可能是來自於題主的吐槽補充,你提的問題不是給你一個人看的,別因為你「懶得看」就不讓別人答好吧……


這麼多答案沒人說這個??

【西江月】
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往來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無狀。
雲屯雨驟師集,蛇豕奔突奚藏?許爾軍民綁來降,爵賞酬功上上。

意思嘛,大概就是:

上面這首詞據說是明末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在剿張獻忠的時候寫的,考據說是野史,不是楊嗣昌寫的。真假且不論,但肯定是代表了當時統治階級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

下面這個卻是真的。

吳三桂大家都知道,汪精衛之前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大漢奸,雖然他這一輩子有很多不得已,但是就他的人生軌跡而言,明朝滅亡了以後,他作為明朝將領,想投靠李自成,這是第一次叛變。投靠到一半,發現老婆被人搶了(陳圓圓),老爹被人打了(吳襄),於是轉頭投靠了清朝,最後還派人絞死了南明永曆皇帝,這是第二次叛變。康熙上台,他欺負皇上小,加上自己勢力已經比較大,感覺活了這一輩子憋屈,於是決定造反,也就是發動了三藩之亂,這是他第三次叛變,後來臨死前眼看著藥丸,在湖廣自立為帝,國號大周,總算過了一把皇帝癮。

下面這個呢,不是詩詞,是一副對聯,是吳三桂起兵發動三藩之亂以後得時候,湖南的一個秀才寫的,堪稱中國從古到今洗地界的巔峰之作。

由於吳三桂的履歷實在太黑,起兵都不知道打什麼旗號,反清復明?明朝皇帝就是他勒死的,打這個旗號太不要臉。反滿復漢?清兵是他引進關內的,這個旗號打的也比較不要臉。所以他缺乏了一個口號。


湖南的這個秀才,估計也就是想押個寶,於是大筆一揮寫成了這幅對聯:


上聯:力窮楚覆求秦救
下聯:心死韓亡受漢封

完畢。

絕唱,這是洗地界真正的絕唱。

上聯說的是申包胥,春秋時期,楚國被吳國打的快完蛋了,為了救楚國,楚國派申包胥去秦國求救兵。可是秦國楚國向來不對付,算是敵國,秦國當然不救。申包胥於是在秦國王宮外面痛哭七日,終於感動了秦王求來了救兵。

明朝和清朝是敵國,明朝被李自成滅掉了,吳三桂不得已,為了救明朝,只能向敵國清朝求救,經過努力終於求來了救兵。洗白了吳三桂的叛漢投滿。

下聯說的是張良,張良是韓國人,韓國貴族,一直想復興韓國,於是他先輔佐劉邦滅掉了仇敵秦國。可是到最後韓國也沒有復興,不得已的張良只能接受漢朝的封賞。

吳三桂是想為明朝好的,於是投靠清朝滅掉了李自成,可是到最後明朝也沒復興(不知道他怎麼看南明),不得已的吳三桂最後只能接受了清朝的封賞。這洗白了吳三桂的叛明投清。

說白了,不得已,都是不得已。


最後這秀才的結果呢??沒人知道,甚至他的名字都沒人知道,吳三桂敗亡以後康熙知道了這幅對聯,史書上留下了這麼一句話:

「聖祖愛其巧於用典,遣人訪之,其人逃」。


這個問題竟然沒有人提徐志摩,簡直再切題不過了。

徐志摩可以說是渣男中的渣土機,每每干出無恥之事,卻總是擺出一副無所謂的嘴臉出來。

我們來看這一首詩:

笑解煩惱結(送幼儀)


這煩惱結,是誰家扭得水尖兒難透?
這千縷萬縷煩惱結是誰家忍心機織?
這結里多少淚痕血跡,應化沉碧!
忠孝節義——咳,忠孝節義謝你維繫
四千年史髏不絕,
卻不過把人道靈魂磨成粉屑,
黃海不潮,崑崙嘆息,
四萬萬生靈,心死神滅,中原鬼泣!
咳,忠孝節義!


東方曉,到底明復出,
如今這盤糊塗帳,
如何清結?


莫焦急,萬事在人為,只消耐心
共解煩惱結。
雖嚴密,是結,總有絲縷可覓,
莫怨手指兒酸、眼珠兒倦,
可不是抬頭已見,快努力!


如何!畢竟解散,煩惱難結,煩惱苦結。
來,如今放開容顏喜笑,握手相勞;
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聽身後一片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
消除了煩惱!

這是徐志摩寫給原配妻子張幼儀的詩,彼時徐與張剛剛離婚,而此前不久,張幼儀剛剛為他產下次子彼得。

此前數月,彼得還在張幼儀腹中之時,徐志摩正在英國和忙著追求林徽因,得知張幼儀懷孕的徐志摩竟冷漠地讓張幼儀打掉孩子。

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的回答是:「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隨後二人離婚,張幼儀懷著徐志摩的孩子和他離婚,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徐志摩寫下了這首《笑解煩惱結(送幼儀)》。

這首詩里,明明是自己渣得不像話,卻說什麼「糊塗賬」,順便還把傳統的「忠孝節義」拉出來批判一番,彷彿自己這麼渣是要掙脫封建桎梏,追求人性解放,我呸!

再看這詩的題目——笑解煩惱結!呵呵!

笑nmb,解nmb。


評論里又說王兆山其實是個高級黑,然後我又去百度了一下。本來想貼截屏的燃鵝,手機知乎貼不了……!!!!然後我就複製粘貼了一下……大家自己判斷吧,侵刪。

 而兆山羨鬼的真相其實是王老師在在犧牲自己形象來激起民眾憤怒,打擊「多難興邦論」,這首廢墟下的自述當中的廢墟指的並不是真正的地震廢墟,而是壓在文人頭上的那些壓力。
  當時的事情真相是,山東媒體有幾位記者在汶川地震的時候來到了當地,採集了一些材料,而這些材料因為不夠「正能量」所以被按了下去,而這幾位回來後就跟王老師闡述了一下現在政府的言論控制,隨後王老師就近乎以「自爆」的方式做了這首詞,而因為內容過於直白王老師還遭受了內部的點名批評。
王兆山其實是個高級黑。。。

……………………手動分割…………………………………………………………………………………………………………………………………………

怎麼可以沒有這個!!!
江城子
廢墟下的自述

天災難避死何訴,

主席喚,總理呼,

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

十三億人共一哭,

縱做鬼,也幸福。

銀鷹戰車救雛犢,

左軍叔,右警姑,

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

只盼墳前有屏幕,

看奧運,同歡呼。

恩作者是王兆山(山東作協副主席)。

厲害啊!你幸福就好(?ゝω??)


宋之問——唐代人品最差的詩人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只要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同學們,肯定都知道宋之問這首《渡漢江》。詩中把遊子歸鄉的矛盾心情抒發的淋漓盡致,堪抒情詩中的典範之作。但你要認為宋之問的人品和詩品一樣好,那就大錯特錯。


一、

宋之問有個外甥叫劉希夷。劉希夷曾作《代悲白頭翁》,宋之問看了這首詩後,讚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我這輩子見過轉讓房子的,見過轉讓車子的,還沒見過要轉讓詩的。宋之問腦洞很大,就向提出這個要求,希望劉希夷把《代悲白頭翁》這首詩轉讓給自己,以後就算宋之問原創的了。


劉希夷迫於舅舅的淫威只得答應,但事後又後悔了。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名句這種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劉希夷把它看的比生命還重要,自然不肯輕易轉讓。於是,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要到名句,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要了劉希夷的性命。


二、

宋之問在寫詩方面不擇手段,在事業方面更是不擇手段。宋之問因為文才出眾,又長得很帥,因此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但宋帥哥並不滿足,還想和女皇的關係再進一步,於是主動毛遂自薦,希望能當武則天的面首。想當面首吧,他還不好意思說,就寫一首《明河篇》表明心志:「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因仕途失意而產生的苦悶與憂愁,其實通篇的主旨就三個字:求包養!


武則天也是善解風情之人,看了這首詩自然明白宋之問意思,就對自己的秘書崔融說:「我不是不知道宋之問很有才,長得又帥,但奈何他有口臭,我實在接受不了。」宋之問聽說後,從此一天刷牙數十遍,並高價從藥鋪里買了雞舌香含在嘴裡。但因之前在女皇心中形成了不好的印象,宋之問終身都沒實現自己的「面首夢」。


三、

宋之問巴結武則天不成,只得獻媚於武則天的當紅面首張昌宗與張易之兩兄弟了,據說還替張氏兄弟提過尿壺。後來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還政李家皇帝。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受到牽連,被流放外地。宋之問忍受不了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首都。

張仲之是宋之問的好朋友,就將宋之問藏匿於家中。當時武則天雖然已經死了,但宰相武三思依然聲勢顯赫,遭到了眾多人的不滿。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但他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升了官。《舊唐書》評價宋之問的舉動:「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四、

關於宋之問還有一則傳奇故事:話說宋之問貶黜江南,游靈隱寺,靈感突發,於是寫《靈隱寺》詩,但苦苦想不出畫龍點睛之妙句。這時,一位老僧走了過來,說:「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宋之問一聽,妙呀,果然妙呀。事後宋之問又去拜訪老僧時,再也見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這則故事記載於孟棨所寫的《本事詩》,其傳說成分很大,真假難定。可能是人們覺得像宋之問這樣的卑劣人品,實在配不上「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樣坦蕩開闊的意境吧。當年宋之問為奪劉希夷的詩而殺人,後人又在故事中將他的詩句轉移給了別人,也算是間接為劉希夷同志報仇了吧。


縱觀宋之問一生,對親人,奪詩殺人;對朋友,賣友求榮;對上司,無盡諂媚。每次讀完他的詩作,必須洗眼漱口,熏香誦經過後,方覺身心凈潔。

最後讓我們回到開頭那首《渡漢江》,這首詩就是當年宋之問被流放外地,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時有感而作。明明是犯罪潛逃,卻臭不要臉寫的可憐兮兮。為什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呢?可能是因為他太渣了,無顏見家鄉父老吧!


白居易和元稹是深交,有一年,兩人先後被貶,一南一北,路途遙遠,好難相見。

白居易於是給元稹寫詩: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明明是自己思念元稹,卻嬌嗔地說是對方思念自己,還理直氣壯,就怪你,怪你過分美麗,怪我過分痴迷。

敲萌!


後來元稹回應了: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


鄭孝胥帶溥儀去投靠日本人時寫的詩,莫名的喜感

十一月初三日奉乘輿幸日本使館
其一
乘迴風兮載雲旗,縱橫無人神鬼馳。
手持帝子出虎穴,青史茫茫無此奇。
其二
是日何來蒙古風,天傾地坼見共工。
休嗟猛士不可得,猶有人間一禿翁。

後來還陸續寫了「義士忠臣道在東」「追思神武說天皇」「坐見扶桑奮霸圖」「甲午之戰曲在我」等一系列氣節淪喪的句子,當漢奸還能這麼理直氣壯也是服氣╮(╯▽╰)╭


有個高票回答讓我對部分知乎用戶的姿勢水平和認知態度感到( ̄工 ̄lll)

就是下面這個關於李紳奢侈吃雞舌的回答。
有哪些詩明明是詩人臭不要臉還寫得理直氣壯的那種? - 靑一喵的回答

記得初中時候在讀者或者什麼雜誌上就看過這麼篇文章,就複製了一段這位同學的答案,百度一下,發現就是從網上複製粘貼來的。甚至語言也沒有重新組織,直接取了幾個段落。

感覺這麼做和微博上那些知乎大神什麼的也差不多吧。(現在已加上來自互聯網)

當時雜誌上看就覺得這是個故事。百度搜索「李紳吃雞舌」,就看到了@夜小紫同學的回答,經同意節選如下,希望大家還是都能了解一下吧:

李紳後期熱衷權力、奢靡無度的例證很多,但是具體到雞舌,就是當代歷史發明家閑極無聊杜撰而來了。

這裡貼一篇文章:

原文:李紳雞舌考—

《舌尖上的中國》關注「憫農」視角

於是關於李紳的一個謠言又起波瀾——

「鋤禾日當午」作者每餐殺活雞300隻?

晨報記者多方求證,此說法無歷史根據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最近,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讓「吃」成了這一陣最熱門的話題,而談到「吃」,相信很多人都對小時候背過的這首《憫農》詩印象深刻。可是,近幾年來,關於「《憫農》詩人李紳其實是個每餐要宰食三百隻雞的虛偽小人」的新解讀被廣泛傳播,不少人聞之大呼:「原來我們從小就被騙了!」一波三折的是,網友「森林鹿皮圍脖」近日在微博發帖給李紳闢謠:珍惜糧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咋就這麼熱衷污衊古人呢?」引發很多網友熱議。

網友「森林鹿」質疑

李紳殺雞說出處在哪?

「森林鹿皮圍脖」(以下簡稱森林鹿)何許人也?她微博的自我簡介這樣寫道:骨灰級考據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森林鹿」告知記者,自己並不是什麼歷史科班出身,但是出於興趣,從2003年開始,就在網路上的一些歷史類論壇,跟同好一起做一些考證、研究唐史類資料,算下來也有將近10年的時間了,是最早的一批考據派。

關注「李紳殺雞說」,「森林鹿」說起因是一個多月前,她在微博上看到有很多人轉發一個故事,說李紳其實是個每餐要宰食300隻雞隻為吃雞舌的虛偽小人,她對此產生了懷疑。「我在寫一本關於唐朝風俗的書,平時翻閱了大量史料和筆記,以及現代學者的專業書籍,裡面沒有任何關於這個故事的線索。宋以前的史料十分有限,如果是真有其事,不可能我查閱的大量資料里一點都不提到。」於是,她看到之初,就懷疑是個編造的故事。

最近央視熱播《舌尖上的中國》,網路反響很多,因為它聚焦在食物烹飪上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是展現勞動者如何採摘、加工、製作這些食材,夾雜著勞動者的汗與淚,「我的一些朋友也在討論相關的話題,裡面也包括『粒粒皆辛苦』這種珍惜糧食的價值觀,於是我又想起了那個李紳的謠言。」於是,她和在學校與科教單位工作的朋友,查閱了大量資料庫,包括《二十五史》《唐代筆記全集》《冊府元龜》《太平廣記》《舊唐書》等書,依然一無所獲。讓她不解的是,所有「李紳殺雞」的文章出處都是「典籍記載」「據史料」等這樣的文字,卻並沒有標明是哪本典籍、史料、野史,「撰寫非虛構性的文章,特別是涉及真實人物的事迹和評價,應該註明引用材料的來源、出處,這是一個碼字者的基本職業道德吧?

中專老師辯稱自己不是原作者

承認沒考證,「是從網上看來的」

「森林鹿」告訴記者,「李紳吃雞舌」最早發表是2007年,一個署名為「肖六芹」的作者,在《郴州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憫農〉與李紳》稱「及長,入學,讀文史,於典籍中見如此這般的記載:李紳在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並且他特別喜歡吃雞舌,製作一盤耗費活雞300多隻,因此其院後宰殺的雞時常堆積如山。與李紳同一時代的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無不對其嗤之以鼻。」2010年,署名為「謝志東」的作者,也把這個段子寫進文章並發表在《百家講壇》雜誌上,隨後被多家紙媒和網友大肆刊登轉載,引起轟動,「上搜索引擎查查關鍵字『憫農詩人』,就能知道影響有多大。」

記者幾經輾轉,終於聯繫上了肖六芹,也就是「森林鹿」口中第一個發表「李紳殺雞說」的作者,而他給出的解釋卻令記者大吃一驚。肖六芹為郴州第一職業中專的語文老師,電話打到學校,接電話的正是肖六芹本人,顯然他已經得知自己被質疑的消息。「我正準備寫一篇文章,回應這件事。」肖老師堅稱自己並不是第一個說出這個觀點的人,「你搜索一下『陳子昂計摔琴聲滿長安』這篇文章,裡面就提到李紳吃雞舌一事,發表日期是2004年,比我早多了。」記者隨後找到這篇文章,在《增城之窗》網站一篇名為《詩詞軼聞·感人肺腑》的文章中,寫了陳子昂、李紳、蘇軾的佚事,在「李紳以詩拜相·為人卑瑣」這一段中,確實提到李紳豪奢吃雞舌一事。但記者發現,這篇文章來路不明,並沒有作者署名。記者繼續追問肖老師,當初他發表相關文章時提到的史料是哪一部?肖老師回答說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他在網路上看到過相關資料,二是他曾參加一位高校老師的培訓課,老師也提到了這個觀點,「我就信以為真了。我承認我存在不嚴謹的地方,但絕不是我第一個發表的。」記者再問他對李紳可做過研究,答:「沒有,我只是一個語文老師。」

南大教授:沒有這段記載

網友:只怕「揭露真相」的兒戲

昨日,記者嘗試在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憫農詩人吃雞」,搜到8000多個相關結果,不少以揭《「憫農詩人」的真面目》為題,稱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紳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他從國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趙國公。然而,李紳發跡後再也沒有了憫農之心,逐漸蛻變成了一個花天酒地、貪圖享受之人。史料記載,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而不少網友對此也反應很大,稱「沒想到從小就被偽君子騙了。」

那麼歷史上的李紳究竟是什麼樣的?記者昨日採訪了南大中文系教授莫礪鋒,他曾與《百家講壇》合作製作唐朝詩歌的系列節目。莫教授告訴記者,李紳的人品的確不怎麼樣,他與同僚爭鬥、政治作風粗暴等都有史料記載,「至於他喜歡吃雞舌,製作一盤耗費活雞300多隻,因此其後院宰殺的雞時常堆積如山,肯定沒有這樣的記載。」

網友對這種新解讀也各抒己見,「藏典史」說,「不怕真考據,只怕假名『揭露真相』的兒戲」;「射手座的湯米哥」說,「其實生產力完全跟不上,古代那種散養模式,真要每天300隻雞,很快就把一個縣的雞吃完了。」不少網友感慨,「真不知道那些信口雌黃抹黑古人的是什麼心態。他信口一說,考據癖就要跑斷腿……」

「森林鹿」對此有些憤怒:「到底是為什麼?面對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正能量人物和事迹,某些『知識分子』疏於嚴謹撰文、懶於考證求索,卻熱衷於張嘴造謠、順筆傳謠、無責任地抹黑污衊?」

靑一喵同學答案,或者乾脆說其摘選的這篇文章中的論據,似乎始終只有《雲溪友議》。

在百度百科中,可以看到「唐代筆記小說集」,「此書載開元以後異聞野史﹐尤以詩話為多」的說法。

而在知網空間一篇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曲琨的 范攄《雲溪友議》考論 一文摘要中也提到,《雲溪友議》的紀事性質是真偽雜糅,體現在人物與言行之間的關係上,大致有四類:主人公與其言行相符合,也與史實大致相符:主人公與其言行不相符合,事件出現張冠李戴或者純虛構的情況;主人公是虛構的人物;主人公是不確定的人物等,並且因其小說特徵具有較強的故事性。
范攄《雲溪友議》考論--《西北師範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 不過手上也沒有《雲溪友議》,如果有人能指出我的謬誤最好啦 (= ̄ω ̄=) )

希望還是以尊重客觀事實為好。以違背以往認知為噱頭固然吸引眼球,但是也得吸引一下腦袋。不然和包括我在內的知友向來鄙夷票圈的一些虛假推文又有什麼區別。而且那些推文標有「不轉不是中國人」這樣的字眼還能較直接判斷,這樣看似嚴肅的「學術小品文」恐怕荼害更深。

———————紛亂的分割線——————

?五百贊了呢。謝謝大家這篇闢謠兼反對抄襲帖的支持(*′?`*)
?之前在零贊沉沒狀態下,打擾了幾位那個答案下評論區支持我的同學,以期得到一些贊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在這裡一併表示抱歉(沒想到得到了這麼多人的支持,能夠徹底浮起來,畢竟太過人微言輕了 )
?時間和學識的有限,做不到對其他答案一一判斷,希望這個答案能夠是個開始吧。好好學習充實自己,增強辨別能力。還有,不傳謠不信謠(? ??_??)?

原本是有個自己的答案的,但是題主有個「現代的就免了吧」的要求,就刪去了。想了想,還是想貼幾個鏈接在下面,長文就不附了,也不做解讀。
關於一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老漢只笑不作答… 那後面… 豬說的啊…)

看起來是個心中充滿著光輝與正氣,滿滿正能量的「體制內型」詩人。
然後可以參看一下這些:
長江商報 發文: 「一清收受現金80萬元不止」 、 起底張新明「水軍頭領」一清(夾著個有趣的小故事:1977年,恢復高考後,謝柳青作文《心中有話向黨說》,「 心啊,你慢點兒跳,慢點兒跳,讓我靜下來,把心底的話兒向黨傾吐,把我真實的思想感情向黨彙報。心啊,你慢點兒跳……」該文初被判零分,後又經閱卷老師集體討論改成滿分。)
一清在自己的博客中的回應:《長江商報》:起底一清是假,為顛覆最高法院判決造勢是真--一清博媒 鳳凰站--鳳凰網博客 (可以看看他的文字水平...另外,可以看到一清沒有對長江商報中對其曾為薄王等人搖旗助威薄王事發後轉頌《中國夢》部分的報道做出回應)
但是故事似乎就這麼結束了,在百度新聞中搜索「謝柳青」或是「一清」與「中國夢」或「信譽」或「商業」一起搜索,沒能找到之後相關的新聞進展。


不行這個問題我必須要站在「嚴謹」的學術角度答一個!

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必須是!倉央嘉措!

是的!就是那個和納蘭性德捆綁炒作!那個以名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聞名的「情僧」!就是那個被後世莫名其妙地把好多肉麻情話冠以他名的倉央嘉措!

都給我滾,我才沒說過這種話。
—— 莎士比亞?倉央嘉措

今天我要說的,是這位因被紅塵紛擾而聞名後世的叛逆達賴,他的這樣一首詩——

為尋情侶去匆匆,破曉歸來積雪中。就裡機關誰識得,倉央嘉措布拉宮。
夜走拉薩逐綺羅,有名盪子是汪波,而今秘密渾無用,一路瓊瑤足跡多。

基本完全沒聽過對不對,當然了,因為這是我比較偏愛的曾緘的譯本,文學加工成分濃厚,可能換成於道泉的直譯譯本大家就熟悉多了——

薄暮出去尋找愛人,
破曉下了雪了。
住在布達拉時,
是瑞晉倉央嘉措。

在拉薩下面住時,
是浪子宕桑汪波,
秘密也無用了,
足跡已印在了雪上。

稍微有點熟悉了有木有,其實這首詩還有一個更廣為流傳的改編版,雖然這個我就不知道來歷了——

住在布達拉宮時,我是僧人倉央嘉措;遊盪在拉薩的街頭,我是盪子宕桑旺波。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你看,改得矯情一點,大家就好接受多了對不對?基本矯情到這個程度很快就能在QQ空間瘋轉了。

咳咳,接下來進入正題。

這首詩的背景不複雜,簡單說來就是倉央嘉措化名為「宕桑旺波」,半夜溜出布達拉宮去八廓街的酒肆放縱鬼混,結果因踏雪留痕,被執事僧發現指責,於是有了這首詩。

雖然譯本不同,但是倉央嘉措的態度卻是很直白的,也就是傳說中的供認不諱——對啊,我就是半夜幽會女子私生活混亂,既然你們都知道了,我瞞著也沒有意思了,沒錯,我就是那個縱情聲色的浪子。我不光承認了,我還寫成詩歌給人唱給人流傳,我要讓所有信徒知道,這個住在布達拉宮裡的達賴,他喜歡睡姑娘!

我破戒我鬼混我睡姑娘,可我知道,我是個好活佛。
——倉央嘉措?艾薇兒

夠理直氣壯吧!夠坦然吧!完全不藏著掖著,根本不給自己辯解洗白!更可惡的是,他的理直氣壯都讓有心人的各種猜忌指責和針對都變得有點猥瑣了!畢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從佛理的角度看,他甚至理直氣壯出了一種「萬綠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境界!

哎呀好氣喲!

坦然自若到都讓人開始懷疑做錯事的究竟是這個浪蕩的僧人,還是太掛懷戒律執著於逃離紅塵俗世的自己。是的,他睡了姑娘,可他只在雪上留下一串足跡,而真正滋長出苦惱為這件事所困擾的,卻是抱著刻板教條的我們——

愛姑娘有錯么?自由有錯么?
錯的只是人心中的執迷。

這樣的洒脫,難免讓人想到另一個人,我想這也是曾緘先生在作譯文時聯想到了的,並引用了相關典故——

阮籍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常詣飲,醉便卧其側。(摘自《晉書》)

曾緘先生在翻譯很多詩里都用到了「當壚」二字,我想大抵是有這個緣故的。
昨天機油指出來,當壚女應該是用了卓文君的典故……好吧也可能是我想多了,腦洞太大沒辦法啊。(扶額

然而我還是覺得倉央嘉措與阮籍多少是有點相似的,一樣的蔑視禮教,一樣的放浪形骸,卻也一樣擁有這樣純粹的原生態的「慧」。


所以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只要逼格夠高,你也能可以放蕩出「萬綠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效果喲|ω?)加油!提升自己的逼格!

———————————先別開炮!答主有話說!

關於倉央嘉措,答主要來補充幾句,防止友軍誤傷!也防止路人對我的回答造成誤解!如有不同意見的可以進行友♂好的學術交流(??????) ?

1.針對倉央嘉措其人:

我很不贊成把他說成啥最美的情郎,畢竟把妹只是他的業餘消遣,他主要工作還是參悟佛法普及佛理;當然也反對很多說法里把他吹捧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僧,強行把他對姑娘的愛上升到所謂對眾生的大愛。

所以腦補著「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浪漫劇情的追捧《禁慾系俏活佛愛上我》《我與活佛的禁斷之戀》的孩紙們可以歇歇了。

關於他睡姑娘的事情,我不太認同相關洗白,也覺得其實根本不用洗白,他自己都說了——

行事曾叫眾口嘩,本來白璧有微瑕,少年瑣碎零星步,曾到拉薩賣酒家。(曾緘譯本)

用于道泉的譯本翻譯即為——
人們說我的話, 我心中承認是對的。我少年瑣碎的腳步, 曾到女店東家裡去過。

坊間的閑言碎語,他自己都毫不避諱。
他強任他強,我睡我姑娘。

最可怕的就是這種坦然的人,你能拿他怎麼辦呢,除了在內心吐槽一句,「居然死不要臉地承認了,哎呀好氣喲。」

我多少是佩服這種毫不遮掩內心的洒脫之人的。

單從他的身世背景來看,這樣的人是很具有炒作價值的——一個註定一生都身不由己的人,生來就背負著並不願接受的特殊身份,被關在布達拉宮裡在嚴格監督下學習佛法,成為兩股勢力之間政治鬥爭的工具——需要藉助他的身份掌握宗教從而控制民眾。
(ps:抱歉,經評論知友指正,倉央嘉措被接入布達拉宮時已經十四五歲了,年幼時被錯那的官員確認靈童身份後只是被軟禁在其他地方,並未接入布達拉宮。非常感謝知友的指正,爪機碼字比較倉促,有時候也沒過腦子……有紕漏的地方望大家繼續監督指正~)

在政教合一的體制之下,所有腐敗和黑暗他都看在眼裡,他或許曾經是有過讓人民安定幸福讓眾人遠離苦痛的野心的,可他並不如世人所想是什麼呼風喚雨眾人簇擁的「雪域最大的王」,真實的他只是一個宗教符號,沒有任何實權,他甚至連基本的自由都沒有,他幾乎什麼也做不了,他只需要乖乖地坐在神壇上,充當一個被操縱的傀儡。

可偏偏他生了反骨,他對摻雜了政治鬥爭的宗教感到噁心,他對刻板教條的桎梏不屑一顧。
——倉央嘉措是個自由的小精靈!

他要離經叛道,他還要作詩。
他就那麼直接地把自己內心的慾望袒露在我們面前,毫不遮掩——我敬愛我的上師,我要普度眾生,可是我還是想睡姑娘。
他甚至還提出了一個很多人都疑惑的「哲學」問題——愛與佛法真是完全對立的嗎?

他的很多詩中都體現了關於這對矛盾的辯證思考,有時間我會慢慢道來,雖然我覺得其實完全木有人會看。

作為一個政治鬥爭工具,倉央嘉措一生無疑是可悲的,甚至他連「還俗」的自由都沒有,可能他唯一能夠左右的,就是半夜溜出去睡姑娘,然而就算這樣破戒,他仍然還要扮演一個宗教符號。比起我這樣的象牙塔長大的二十來歲的小姑娘,他經歷的無奈太多了,看到的黑暗面太多了,圍繞他的桎梏也太多了,我必然是無法看透他的作為的,只能從背景資料和流傳下來的詩歌去猜測。

他確實是一個紅塵味道太過濃郁的僧人,他對塵世,對姑娘,對情愛都有千絲萬縷的不舍。實質上我並不認為嚴苛的教條和關起來清修的法門會比直接入世經歷來修佛要好多少,有人修行選擇踏破紅塵,有人修行選擇看破紅塵,這都是得正果的途徑。

但正如很多人不解為何沾滿血腥的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從未做過壞事的人卻要歷經那麼多劫難才能成佛一樣,很多人也會質疑為何倉央嘉措這樣的僧人也能為後人傳頌。

誠如一個剛出生的嬰孩,他還什麼都不懂,不懂情愛,不懂怨憎,要六根清凈多簡單,然而要讓一個感受過世間種種誘惑的人斷絕貪念,難度係數可以直接爆表。
但是一旦純潔無暇的嬰孩長大了成熟了體會到情愛了,感受到了情慾外邊包裹的糖衣,他很可能看不到裡面的苦的毒藥而沉溺其中,只有那些嘗過苦痛幡然醒悟從紅塵中走出了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斷絕了情愛,不會再回頭了。

倉央嘉措是真正「入世」,去經歷了世事無常的,如此他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宗教符號,他修行的每一步都紮根在紅塵里。基於紅塵,便也是他如此獨特的原因。

倘若撇開偽作和強加給他的浪漫人設,他的詩集里,更多是為我們展示了世事的變幻無常,告訴我們世俗短暫情愛終會帶來苦楚與煩惱,以及揭露世人執著於我執著於心的愚昧。基本是吻合佛教宗旨中「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的法印的。


對於倉央嘉措的詩歌的具體理解,我在回答裡面就不展開細說了,工作時偷偷拿著手機碼字諸多局限,本身腦子就不夠用,也沒有那個時間考究背景和斟酌用詞,基本是想到啥就說啥了,這個態度不是特別妥,大概之後會發文章慢慢講……吧

當然讀一首詩更多包含的是自身理解,因人而異,我也就是千分之一個哈姆雷特,或淺薄或過分妄斷,皆源於我自身感知,大家不妨一起探討。


2.關於譯本:

倉央嘉措能為我們所知並炒到如今的熱度,受到各種追捧,我以為譯本的作者當占不少於50%的功勞,畢竟直接甩個藏文,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這樣一位僧人的無奈。

目前對於倉央嘉措的詩有諸多版本的翻譯,我個人以為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為曾緘、于道泉以及劉希武三人的譯本。

曾緘譯本為七言詩,可能是廣大群眾比較熟悉的版本,也是公認的比較「雅」的藝術水平較高的譯本,畢竟那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便是出自這位大師。

曾緘其人是北大文學系的,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對於詩歌的格律和韻腳都有仔細琢磨,因此在原詩的成分上多少有一些藝術的加工和修改,雕琢痕迹明顯,嚴格來說應該是二次創作了,不能作為傳統的翻譯來論述。

當然除卻不完全忠實於詩歌的原意之外,曾緘的翻譯和劉希武的翻譯還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受制于格律,很多詩句或省略或倒置,或似言未能盡意,或累贅重複,顯得不那麼流暢自然,而且曾的譯本偏向於古體,部分用詞和典故都略顯晦澀。

而于道泉的譯本則是最接近詩歌本意的,盡量還原了詩句的原貌,忠實於藏文原文的表達,同時也沒有格律的限制,在節奏上也比較自然,且比起很多白話譯文或者附會的改編,少了幾分矯揉,多了幾分純樸,而且於道泉先生的英文譯本也很值得一讀。

按理有這二位珠玉在前,一位做到了「雅」,一位做到了「信」,就沒什麼必要再提劉希武的譯本了,但這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譯本。

劉譯本為五言詩,相對而言節奏清晰明快,語言簡潔通俗,有點類似於佛家的偈語,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原因之一,不拖沓,有針對,直奔主旨。然而受制於五言詩的字數,很多言不盡意的情況,而且用詞極盡省略之能,有些詩句難免感覺牽強,部分詩句的韻腳並不完美,相比曾本和於本還有缺漏的情況。

這裡放出那句著名詩句的三個譯本對照,供大家參考,當然只對這一首而言自然是曾緘的譯本佔優,但縱觀其六十餘首詩,其實也是各有所長,有些我也偏好於劉的譯本或曾的譯本,有時間在慢慢講的時候再說吧。

常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曾緘譯本)

若要隨彼女的心意,
今生與佛法的緣分斷絕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雲遊,
就把彼女的心愿違背了。(于道泉譯本)

我欲順伊心,佛法難兼顧,
我欲斷情絲,對伊空辜負。(劉希武譯本)


3.關於訛傳的作品

《見或不見》

鑒於這個都被編進歌詞廣為傳唱了,這裡我就不放上內容了。

這首詩歌應為《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作者為扎西拉姆·多多,是一名當代作家。這位作家姑娘內心很崩潰啊,好好的自己寫個詩,怎麼就署上人家名字了,還是個好幾百年前的人……
倉央嘉措也很崩潰啊,我哪有寫這個_(:з」∠)_

同樣崩潰的情況還有張小嫻和泰戈爾,源於那段著名的情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卻不知道我愛你。」


《那一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全詞很長加上後來大家添筆附會的版本眾多,所以這裡只節選出比較出名的這句)

對於這首詩歌直接就有好幾個版本唱作《倉央嘉措情歌》了。
很可惜,這首詩歌原為《信徒》,由何訓田作詞,朱哲琴演唱,而且原作只有很小一段,後來極大的篇幅都是不斷有人附會加上去的。雖有部分創造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倉央嘉措詩的啟發,但也並非他的詩。

何訓田是很有想法的一個音樂家,朱哲琴的聲音也很空靈澄澈,《央金瑪》和《七日談》兩張專輯我都蠻喜歡的,前幾年的單曲《山頂》其實也是從倉央嘉措詩中得來的靈感,聽來著實不錯。


《十誡詩》

第一最好是不想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
第二最好是不相識,如此便可不用相思。(于道泉譯本)

後面八誡省略。

準確來說,這個只能講作是不全為倉央嘉措所作,只有前面的兩誡確實是在倉央嘉措詩集中收錄有的——對,就是我放出來那兩句。
所以之後的三到十誡,都只是後人的加工和附會

這裡還想放上曾緘的譯本,對照可見這位大師的文字功夫——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曾緘譯本)

這裡就放上這幾個訛傳版本的澄清,至於某些朋友圈裡QQ空間里廣為流傳的諸如——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
我問佛……
……

大家……看看開心就好_(:з」∠)_

總之我基本上是以之前說的三位先生的譯本為參考標準的,其實訛傳的作品和倉央嘉措詩集在風格上面的差距就很大,大部分都挺好分辨的,而至於那些訛傳的作品值不值的看,那就見仁見智了,有些確實算得上內涵豐富情感真摯,有些我就……

就醬吧(??????) ?


沒人把他當詩人,但他卻是中國寫詩最多的人。別人是詩仙,詩聖,他卻是詩霸。

他是大清帝國皇帝,滿族之王,十八省漢地征服者,蒙古草原的天可汗,藏傳佛教的文殊菩薩,朝鮮、越南、琉球等國的守護者,馬嘎爾尼單腿跪拜的聖人,還珠格格及紫薇格格的慈愛父親;同時也是古玩書畫破壞者、文字獄的締造者、無人傳唱的長詩記錄保持者、大煞風景的江南遊牧人、牛皮癬廣告創造者、中小學生之友、古董商厭憎之人、和珅紀曉嵐之間的第三者,愛新覺羅·牛皮癬·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

不要臉之處一:粗製濫造,找人代筆。
乾隆一輩子寫的詩總數達到43000多首,一部《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而乾隆一人就達成了這樣的成就,當然,寫的詩雖多,卻一首出名的都沒有。清代趙翼《檐曝雜記》說,乾隆作詩「尤為常課,日必數首」,乾隆寫過一首詩來描述他寫詩的原因:「慎修勸我莫為詩,我亦知詩可不為。但是幾余清宴際,卻將何事遣閑時?」這詩的意思是「我也不想寫詩,但是我就是停不下來」。瞧瞧,這詩寫得夠理直氣壯吧。

他活了89歲,一生活了32220天,刨除生病休養和上朝工作,平均每天要寫詩近2首。這對一個日理萬機的帝王來講,必須要有槍手代勞。對此,他本人也並不諱言,一再申明,所作「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要是在今天這樣代筆,方舟子肯定不會放過他。

就像在宮中養一些御用畫師一樣,乾隆也留用了一些御用文人。這些人圍在皇帝左右,或者記錄皇帝隨性脫口而出的詩句,或者幫他潤色,或者幫他謄寫,或者直接幫他遣詞造句,要不自己寫好了送給乾隆。乾隆也樂意用官祿買斷手下文人詩作的署名權,有一位沈德潛老先生在編自己詩集時,竟然把為皇帝代筆的詩作統統物歸原主,編入自己的《咸錄焉》一集中。被乾隆發現,落入徐述夔《一柱樓詩》的文字獄,家人因此被株連。

看看,別人寫的詩署個名就成自己的,要是不小心泄露,就要株連九族。還有法律嗎?還有王法嗎?真表臉。

不要臉之處二:處處留名,毀壞文物。

別人寫詩就算了,他不光寫詩,還到處題。故宮現存的很多文物上都有乾隆題寫的詩作,特別是在一些瓷器、書畫作品上非常多。一幅落款「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據說乾隆每觀賞一次,就題詩一首,先後題了50多處。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全幅5.5米長的作品上,王羲之的書跡只佔不到0.148米,剩下的空間幾乎佔滿了乾隆的詩印。到乾隆去世之時,他已在珍稀書軸上賦詩73首。
乾隆還喜歡學孫悟空,一生六下江南,每到一處,沒有不題詩勒石的。馬宗霍在《雯岳樓筆談》就說他「棲情翰墨,縱意遊覽,每至一處,必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蓋仿松雪(趙孟頫),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雖饒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

金庸也在《書劍恩仇錄》中說他玷污名勝古迹,「他(指乾隆)最愛賣弄才學,這次南來,到處吟詩題字,唐突勝景,作踐山水。」


多少名人字畫,中華瑰寶被他亂寫亂蓋,導致難以辨認,那大印這麼一蓋就掉價了,讓人嘆息;多少山水被他寫上「到此一游」,開創了牛皮癬廣告,引領中國遊客新風尚。


乾隆的詩作就不寫在這裡了,網上隨便一搜就找得到。大概是十全大補丸吃壞了腦子,寫的詩大都格調平庸,意境低下。他的詩在詩壇上,就好比知乎上的強答,既不像李白那樣抖機靈,也不能學杜甫寫乾貨。偏偏他還悠然自得,理直氣壯,和詞臣唱和時認為自己的詩遠邁盛唐,熟不知一旦歸西,便無人傳唱。錢鍾書偶然間看了乾隆御制詩後辣眼睛,就說了四個字,「令人作嘔」,我看還要加上四個字:「臭不要臉」。


元稹《離思五首》的第四首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經歷過大海的波瀾壯闊,就不會再被別處的水所吸引。陶醉過巫山的雲雨的夢幻,別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雲雨了。雖常在花叢里穿行,我卻沒有心思欣賞花朵,一半是因為自己已經修道,一半是因為心裡只有你。沒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沒心思去愛,因為心裡只有一個你……


看上去多麼情深意重,此生只鍾情於一人。呵呵

實際上:元稹在蒲州的普救寺,與崔鶯鶯一見鍾情,私定終生。數月後,元稹赴京趕考,置崔鶯鶯於不顧,改娶高官之女韋叢。韋叢因病去世,元稹悲傷不已,並為亡妻寫了一系列悼亡詩。然而,同年,元稹即在成都邂逅薛濤,才子佳人風花雪月。兩年後,元稹還在江陵府納妾。

陳寅恪對元稹有如下評價:「微之所以棄雙文(即崔鶯鶯)而娶成之(韋叢),及樂天(白居易)、公垂(李紳)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為非,正當時社會輿論道德之所容許」「綜其一生形跡,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豈多情哉?實多詐而已矣」「乘此社會不同之道德標準及習俗並存雜用之時,自私自利」。


最不要臉除了這個,我覺得沒有人敢稱最。
曾任過廣東欽廉道,以滿清遺老自居的故都名士易順鼎,才思橫溢,曾寫過許多詩詞讚美劉喜奎,並曾對天發下七大願望:
一願化蠶口吐絲,月月喜奎胯下騎。
二願化棉織成布,裁作喜奎護襠褲。
三願化草製成紙,喜奎更衣常染指。
四願化水釜中煎,喜奎浴時為溫泉。
五願喜奎身化筆,信手摩挲攜入直。
六願喜奎身化我,我欲如何無不可。
七願喜奎父母有特權,收作女婿丈母憐。

什麼大炮元稹都太弱


答不對題,但搏諸君一笑。

張宗昌,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統治山東的一個軍閥。基本沒上過學,卻整天喜歡舞文弄墨,寫點小詩啥的。張宗昌覺得自己既然身為孔聖人的父母官,不帶點斯文,枉來山東一趟。於是,現場拜師學藝。一番苦練之後,那張宗昌功力大進,不久便出版一本詩集,分送諸友同好。

1、笑劉邦
聽說項羽力拔山,嚇得劉邦就要竄。
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

2、俺也寫個大風的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3、 游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4、 天上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象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

5、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裡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達

6、 游蓬萊閣
好個蓬萊閣,
他媽真不錯。
神仙能到的,
俺也坐一坐。
靠窗擺下酒,
對海唱高歌。
來來猜幾拳,
舅子怕喝多!

7、游趵突泉
趵突泉 泉趵突
三個眼子一般粗
咕嘟咕嘟往外出。

8、游西方
早聽西方好,
他媽真不孬。
本想多玩玩,
睜眼卻沒了。

9、無題
要問女人有幾何,
俺也不知多少個。
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個?

10、混蛋詩
你叫我去這樣干,
他叫我去那樣干。
真是一群大混蛋,
全都混你媽的蛋。

11、求雨
玉皇爺爺也姓張,
為啥為難俺張宗昌?
三天之內不下雨,
先扒龍皇廟,
再用大炮轟你娘。

12、破冰歌
看見地上一條縫,
灌上涼水就上凍。
如果不是凍化了,
誰知這裡有條縫。

13、詠雪
什麼東西天上飛,
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
篩石灰呀篩石灰。

你們這些人,賞詩就好好賞詩。人家張將軍不興宇宙組成研究的那一套。


沒有人說康有為嗎?
他自稱「南海聖人」就不說了。他還曾挾妓游湖」,並乘興做詩一首,開頭便是「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范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時被傳為笑柄。
~~原詩找不到了,據說他晚年還雄風不振,還移植驢的睾丸,然後又不好用了,想要起訴給他移植的德國醫生(這個只是聽說)


《國際保健消費指南贊》
國際消費有指南,
明明白白一小刊。
保健消費很分明,
我寫詩文把它贊。
所有技師服務好,
所有顧客心裡歡。
今日高興洗腳後,
明日健步去爬山。 
《耒陽贊》
耒水源於地球心臟,
陽光來自宇宙東方。
竹海無風綠浪翻騰,
奇境多姿多彩多樣。
玉帝命名第一福地,
紫霞棄家占居中央。
八縱南北數跨東西,
樂游此地喜氣洋洋。
耒陽人民要弘揚正能量。
《耒陽贊四》
耒陽天下第一福地,
竹海第一福地中央。
身在福中要惜福呀?
惜福才會福多多啊!
舞文弄墨文人事呀?
吹毛求疵很不好啊!
勸君不要肝火旺呀?
弘揚正氣才正常啊!
(一)建黨九十四
建黨九十四,普遍天下知。
制度須完善,正在進行時。
英明黨中央,已把制度制。
不符規矩行,自己趕快止。
(二)嚴守黨的紀律
嚴守黨的紀律,不用我與君語。
中央八項規定,視作自己情侶。
一切言語行動,自覺遵守步履。
為了人民群眾,永遠深思熟慮。
(三)為黨而努力工作
為黨而努力工作,強本領學習自覺。
各方知識都要懂,融會貫通靠咀嚼。
有了學識能力強,解決難題有輔佐。
一切問題解決好,人民自然給寶座。
(四)為黨的興旺而奮鬥
為黨的興旺而奮鬥,黨興國強人民歡叫。
方針政策符合民意,人民一定跟著黨走。
全體黨員共同努力,日本鬼子自會發抖。
發展黨員嚴格把關,民族復興自會歡笑。
(五)做一名模範共產黨員
做一名模範共產黨員,一切都需要奮勇爭先。
有困難就要趕快頂上,見享受必須自覺謙讓。
干一行就要認真干好,不要讓群眾心裡失望。
只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自然會得到人民讚揚。

這位曾擔任耒陽市餘慶鄉宣傳委員、耒陽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副主任、主任,耒陽市市宣傳部副部長。2014年6月,任耒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

這位詩人的大作在耒陽社區網站受到了差評,一怒之下帶人來到網站的辦公地點,砸了人家的電腦。網友和碼農,傻傻分不清。

文聯主席啊!!我給出一個大寫的服!!

當然人家也是有好一些的作品的,譬如這個:

歷代君主豈獨高祖負忠良

歷代君主負忠良,
代表高祖名最響。
君主豈獨一高祖,
主君近代毛家郎。
豈獨高祖負良忠,
獨霸天下名聲揚。
高祖負了忠良後,
祖高後代冒名堂。
負忠良來負良忠,
忠良不受高祖嘗。
良在黃市高祖想。

既然有這樣的作品,就別爆人家姓名了。感覺人家還是有正直的一面的。也許是靠正直的道德水平當上了文聯主席呢。

黑暗敕令:

怎麼看日本APA酒店社長:「決不撤書,你們幾個月後就會忘記」這一言論?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17年春節寧波動物園一外地遊客再次無視安全警告投身虎口反映出什麼問題?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怎麼看待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禁止學生平安夜出校門?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幼兒園教的歌涉及性別刻板印象,家長能做點什麼?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現在職場新晉年輕人是否越來越懶散?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如果國家開放代孕,將會出現什麼現象?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李廷彥獻百韻詩於一上官,中云:「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上官惻然,曰:「君家凶禍,一至於此!」廷彥遽曰:「實無此事,圖對偶親切耳。」一客謔云:「何不言『愛妾眠僧舍,嬌妻宿道房』?猶得保全兄弟。」

出自馮夢龍《古今譚概》。


雖然不對題但這是第一個想到的
尼採的:我為何如此聰明?我為何如此澄澈?我為何寫出如此偉大的著作?
沒有貶義,只是覺得好可愛呀,哈哈哈


難道不是這首!

《假如你真的要給我錢》

——我的銀行賬號如下:

招商銀行/6225××××74/鄭功宇

建設銀行/4367××××13/鄭功宇

工商銀行/6222 ×××× 30/鄭功宇

……

——烏青(原名鄭功宇)

簡單粗暴,直抒胸臆


那必然是北洋軍閥張宗昌

無題

要問女人有幾何,
俺也不知多少個。
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個?

俺也寫個大風的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天上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象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


游蓬萊閣

好個蓬萊閣,
他媽真不錯。
神仙能到的,
俺也坐一坐。
靠窗擺下酒,
對海唱高歌。
來來猜幾拳,
舅子怕喝多!


混蛋詩

你叫我去這樣干,
他叫我去那樣干。
真是一群大混蛋,
全都混你媽的蛋。


詠雪

什麼東西天上飛,
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
篩石灰呀篩石灰


全都不許笑!笑了就槍斃!


謝邀@山虛水深


答的人好多。。。又沒有耐心讀完。。。不知道會不會重複。。。

還是先黑一把我杜狼。。。以後看到別的再補

001.

槽點:某幸常自檢守,不至貽尊憂耳。

引自《太平廣記》卷二七三《杜牧》篇:唐中書舍人杜牧,少有逸才,下筆成詠。弱冠擢進士第,復捷制科。牧少雋,性野放,雖為檢刻,而不能自禁。回遊為事。揚州勝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輝羅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牧常出沒馳逐其間,無虛夕。復有卒三十人,易服隨後,潛護之。僧孺之密教也。而牧自謂得計。人不知之。所至成歡,無不會意。如是且數年,及征拜侍御史,僧孺於中堂餞,因戒之曰:"以侍御史氣概達馭,固當自極夷塗。然常慮風情不節,或至尊體乖和。"牧因謬曰:"某幸常自檢守,不至貽尊憂耳。"僧孺笑而不答。即命侍兒,取一小書簏,對牧發之。乃街卒之密報也。凡數十百,悉曰:某夕,杜書記過某家,無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牧對之大慚,因泣拜致謝,而終身感焉。

抽重點:杜狼在揚州給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當書記,喜歡逛青樓。牛老大欣賞他是個人才,怕天天出去遭遇不測,於是派三十幾個保鏢,便衣暗中保護。

然而終究不能溺愛他一輩子。在將近數年之後,杜狼陞官了,牛總憂傷的跟他訣別,說,你前途光明,但也要節約貞操,學習好身體就不會被掏空嗎?

杜狼矢口否認,你視杜狼何人?我可是潔身自好的典範。常常檢點自己,不用老大操心。

牛總呵呵一笑,扔出一箱平安書。瑪德,你這幾年逛青樓當我眼瞎?一天都不放過,三十幾的人了,你精力挺旺盛啊!

杜狼當即被羞辱得淚流滿面。

002.

兵部尚書席上作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

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據《太平廣記》卷二七三《杜牧》篇云:牧既為御史,久之分務洛陽。時李司徒願罷鎮閑居,聲妓豪華,為當時第一。洛中名士,咸謁見之。李乃大開宴席,當時朝客高流,無不臻赴,以牧持憲,不敢邀致。牧遣座客達意,願預斯會。李不得已馳書。方對酒獨斟,亦已酣暢,聞命遽來,時會中已飲酒。女妓百餘人,皆絕藝殊色。牧獨坐南行,瞪目注視。引滿三卮,問李云:"聞有紫雲者孰是?"李指示之。牧復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李俯而笑,諸妓皆亦回首破顏。牧又自飲三爵,郎吟而起曰:"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意氣閑逸,旁若無人。

簡單抽一下重點:杜狼在洛陽作御史時聽說李司徒家歌伎曼妙,洛中第一。當時名士都以拜謁(撩妹)為雅事,李也就大方邀請群賢。因為杜狼是反四風的紀委老大,所以沒邀請他。杜狼作為長期潛伏青樓,專業掃黃的人,對這種事當然早已風聞。於是接到群眾舉報的杜狼,為了維護國家形象,毅然要去監督,李沒有辦法便下了請帖。席上酒酣耳熱之際,杜狼問,紫云何人?李指給他看,他目光如炬,盯著人家看了半天,說,名不虛傳,果然和腐蝕國家棟樑的女賊一模一樣,這個嫌疑犯我要帶回家親自審查。李一臉懵逼的苦笑。其他妹紙都花容失色,這時候,杜狼覺得不被理解,有些尷尬,於是即席此詩。

003.

嘆花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據《太平廣記》卷二七三《杜牧》篇引《唐闕史》所記:「大和末,牧復自侍御史出佐沈傳師江西、宣州幕,雖所至輒游,而終無屬意,咸以非其所好也。及聞湖州名郡,風物妍好,且多奇色,因甘心游之。湖州刺史某乙,牧素所厚者,頗喻其意。及牧至,每為之曲宴周遊,凡優姬倡女,力所能致者,悉為出之。牧注目凝視曰:『美矣,未盡善也。』乙復候其意,牧曰:『願得張水嬉,使州人畢觀,候四面雲合,某當間行寓目,冀於此際,或有閱焉。』乙大喜,如其言。至日,兩岸觀者如堵,迨暮,竟無所得。將罷,舟艤岸,於叢人中,有里姥引鴉頭女,年十餘歲。牧熟視曰:『此真國色,向誠虛設耳。』因使語其母,將接致舟中。姥女皆懼。牧曰:『且不即納,當為後期。』姥曰:『他年失信,復當何如?』牧曰:『吾不十年,必守此郡。十年不來,乃從爾所適可也。』母許諾。因以重幣結之,為盟而別。故牧歸朝,頗以湖州為念。然以官秩尚卑,殊未敢發。尋拜黃州、池州,又移睦州,皆非意也。牧素與周墀善,會墀為相,乃並以三箋干墀,乞守湖州,意以弟目疾,冀於江外療之。大中三年,
始授湖州刺史。比至郡,則已十四年矣,所約者,已從人三載,而生三子。牧既即政,函使召之,其母懼其見奪,攜幼以同往。牧詰其母曰:『曩既許我矣,何為反之?』母曰:『向約十年,十年不來而後嫁,嫁已三年矣。』牧因取其載詞視之,俯首移晷曰:『其詞也直,強之不祥。』乃厚為禮而遣之,因賦詩以自傷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我們還是抽一下重點:杜狼在宣州給沈傳師作幕僚,因為聲名遠播,湖州刺史某君與之雅調同引,知己相見,當撩妹助興,於是湖州在籍名妓都被召了過來,讓杜狼隨意。又專門為其舉行一次賽船水戲。引來全城仕女都出來觀看,方便杜狼選秀。然而我杜狼何許人也?庸脂俗粉根本不是他的菜。

這時候,忽然看見一個老嫗帶的十來歲的小姑娘。觀自在蘿莉,此子將來定是絕代佳人。他對刺史說,你剛才請來的都弱爆了。沒錯,蘿莉才是真理。我杜狼是個蘿莉控!

於是他把那對母女接到舟中,兩人被嚇得瑟瑟發抖。杜狼告訴老嫗,這個蘿莉我要了。十年後我一定來湖州當刺史,到時候迎娶她。老嫗問要是不來呢?杜狼說,要是不來可以自己嫁人。沒想到,十四年後才被派刺湖州。然而蘿莉的孩子已經可以打醬油了。

根據繆鉞的《杜牧年譜》,初到宣州時年二十八,回刺湖州已屆不惑。

正是:

In me the Dashu sniffe the Lolita.

004.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左手楚腰纖細,右手趙舞輕盈。十年前在揚州真像一場春夢啊,這麼久沒回去,揚州城的青樓已經傳遍了我的薄倖聲名。

005.

題禪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

今日鬢絲禪榻伴,茶煙輕颺落花風。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十年青春,踏遍青樓,也算不枉風流。可惜現在兩鬢銀絲,有心無力。只能纏綿禪榻,看茶煙輕颺,任風墮繁花。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全詩就不貼了,是蘇軾調侃他八十歲的好友娶了十八歲的小妾而作。

他朋友就更不要臉了,作詩如下: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推薦閱讀:

在當代有沒有屬於窮人的文藝?如果有,是哪些?
有人能模仿王小波寫出一段話嗎?
有哪些反愛情的語言文字?
你第一瞬间想到的关于夏天的美好感觉?或者词语句子也可以.?
有哪些令人心碎動容的清明懷念逝者的詩文或詞句?

TAG:閱讀 | 文藝 | 文學 | 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