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那麼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我是一個大一學生,閑暇時間也會讀一些書,但有時候讀著讀著我就會想,過一段時間書的內容都會忘了,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能給我帶來什麼
這麼多贊~(≧▽≦)/~
謝謝大家!
其實這只是一個比喻啦。意思是說,讀書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我們不記得內容沒關係,它會在我們的行為上體現出來。
============================更新分割線====================
大學有個老師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如下:
白天走路的時候,你會把垃圾扔進垃圾桶,那可能不是你願意的,旁邊很多人看著你,所以你不得不那樣做。
而讀書的意義就是,你晚上走過那裡的時候,還會選擇把垃圾扔進垃圾桶。
即使你忘了讀書讀到的內容,但那一刻它開始改變你的行為。 行為產生改變,才是讀書的意義。
假裝受到邀請(?˙▽˙?)
分享一個我看過的故事吧。
有一對祖孫居住在一個小山谷里,有一天,孫子問爺爺:「爺爺,爺爺,我每天都在讀書,讀過這麼多的書,讀過的都忘了,為什麼我還要讀書呢?」
爺爺笑了笑,沒有直接回答孫子,而是直接從身旁拎起了一隻竹籃,告訴孫子:「你幫我去河邊打一籃水來,我就告訴你為什麼。」
孫子覺得爺爺糊塗了,籃子怎能打得到水?但在爺爺的要求下,他還是去了河邊打水。果然,等到他回到爺爺身邊,水都漏光了。爺爺讓他再去打水,於是,孫子打水打了一次又一次,跑得一次比一次快,但還是沒用,水總是會在途中漏光。
到最後,他終於放棄了,告訴爺爺:「爺爺,這根本不可能用籃子打到水!」
爺爺笑了:「對啊,這不可能,但你為什麼不看看自己打水的籃子?」
孫子這才發現,自己手中原本那隻漆黑的、用來裝煤的籃子,已經被洗的乾乾淨淨,漏出了白色的本貌……
—————故事結束的分界線(我絕對不會告訴大家我懶得講完故事)—————
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一生打水,讀書,讀了忘,忘了讀,本就是常事。但不同的是,我們的人生在這一次次看似無意義的重複打水中,被不同的文化、思維反覆洗滌,洗出真正自我的靈魂。因此,重要的並不是結果,反而是那不斷忘卻的過程。 (?????????)
以上就是我覺得讀書的意義。
大學期間我也喜歡讀閑書,也覺得沒什麼用,但是前幾天畢業論文答辯,負責答辯的老師頭也沒抬的說,我給你推薦個老師的書,你回去看看,他以前在西南政法,現在在湘潭大學,我接著說,邱興隆。老師抬頭看著我說你知道?講講。吧啦吧啦十分鐘,就這樣,論文答辯輕鬆過關。
其實看過得書可能會忘,但別人講起來的時候你也能回憶起來,而且總能給你帶來意外的幫助!
大家已經升華到挺高的高度了,我就說說實用的吧:
找工作的時候,書是一張門票。
找男/女朋友的時候,書是你有趣的靈魂。
沒錢的時候,書告訴你:花生和豆腐乾同吃,有肉味。
想不開的時候,書說:這個世界很多美好你還沒有體會到。
成功的時候,書說:凡塵俗世只不過是煙花的一瞬,幻滅才是永恆。
終於,你老了,書說:有個小孩,看到鐵匠的砧板上有一隻晶瑩剔透、帶著金光的紅蘿蔔。小孩爬進了蘿蔔地里,拔出了一個蘿蔔,聽到了水泡的破裂聲。
附一張老圖,意義是虛的,自我提升是真的。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
道德經這段話很淺顯我就不展開了。
主要說一下「有用之用」 與「無用之用」。
大部分人比較好理解的是有用之用,讀書嘛,學習知識,積累知識,然後用學會的知識去解決具體問題。這就是典型的「有用之用」,或者說叫做「實用主義」,看得見摸得著。
什麼是「無用之用」,很多人就不能理解了,讀書不是為了有用,而是為了無用,豈不是荒誕?這在很多實用主義至上,物質至上的人看來,這種讀書是沒有效率,沒有回報,沒有價值的。
但實際上是否如此呢?
工具書能教會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卻不能解決你精神成長的需要。人的精神是很神奇的,有時候歡樂,有時候悲傷,有時候緊張,有時候放鬆,而精神還喜歡胡思亂想,比如人為什麼要活著?我為什麼要高興?我活在世界上有什麼目的?
這時候一些無用之用的書籍、娛樂項目就派上用處了。
小說、電影、音樂、書畫能娛樂人的身心;
哲學、宗教能深邃人的思想;
而最本質上,它讓我們從生活的無聊中得以解脫,讓精神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成長。
而這一切,大部分都不需要你記住,你只要感受就可以。
內心os:檢驗乾貨的標準就是收藏多於贊同....
作為一個讀書愛好者,這個問題我曾思考過,現在想寫一篇長文,談談我的心得體會。可能會稍稍跑題,但都會圍繞讀書不忘這個主旨。
從戰略上來講,讀書總會是有收益的。雖然人讀的大部分書都會忘卻,或者完全用不上,但讀書最重要的意義便是一種內在的升華,而非簡單的知識點的富集。這種升華本質上還是體現在思維方法層面,即更強的學習能力,更強的分析能力,更強的邏輯思維等等。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曾引用了Quora問題"What"s the purpose of reading"下的高票答案: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每天要吃很多東西。其中大部分都離開了我的身體,而留下的卻成為了我身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Whatamp;amp;amp;#x27;s the purpose of reading?
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 知乎
從戰術上講,想讀好書,從獲得盡量多的收穫和提升是需要方法,也是需要計劃的,所以我主要談一談戰術層面的想法。
一些讀者有個常見誤區,那便是過於看重讀書的數量,而忽略閱讀的質量。記得之前知乎上曾討論過,如何看待某人一年讀了1000本書。我的態度是這種讀法,表面高效,實則低效。我想題目中所反映的「很快會忘掉」問題,往往就來自於這種囫圇吞棗式的閱讀。
很顯然,如果你真的認真讀一本書,先不說翻來覆去讀好幾遍的讀法,只要是邊讀邊想,再做做筆記,又怎麼可能一個月就忘了呢?
我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除了電子書外,也比較熱衷紙質書。大範圍的閱讀,極大豐富了我的知識點,所以我在知乎上會回答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下圖是我最近一次在京東買書的清單。曬這個只是為了說明我愛讀紙質書,並非推薦書單(因為有的書讀了覺得挺爛的,比如《好嗎好的》)。
我也有kindle,也在亞馬遜買了幾百塊錢的電子書。但我一般也就是外出或者熄燈後會用kindle,主要是因為紙質書攜帶不便,而且需要充足的光線。但有條件的話,我還是會優先看紙質書,尤其是我感興趣的書。即便Kindle的墨水屏已經很護眼了,但閱讀體驗仍然想不如紙質書。
1.讀書為什麼容易忘?
我認為讀書跟上課或者聽演講很類似,都是知識的汲取的過程,不同的是載體有差異。所以如同上課聽講要記筆記,我認為讀書也是需要記筆記的。我拿我剛讀完的一本推薦書《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為例,闡述我對閱讀的心得。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由奧地利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著, 1927年出版後廣受好評。書中選取了人類歷史上十四則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用小說的筆法進行歷史特寫,記錄下了人類發現南美洲,第一次跨大西洋電報,托爾斯泰的任性與浪漫,槍炮齊鳴的滑鐵盧等等。
我買的是三聯書店版本,算上序言後記,一共377頁。即使一次粗讀(1頁/分鐘),也需要6個多小時。這個時間遠超過正常的一節課或者一次講座,而且書里包含的知識內容也是更加豐富。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有代表性。因為它內容極其豐富,細節很多,涉及14個年代,14條主線中的不同人物,粗略估計上百。而且可讀性極強,引人入勝,如果我有足夠的時間,完全可以一氣呵成,花幾個小時,暢快淋漓地讀完它。
但如果我這麼讀的話,倘若之後不加以反覆翻看,那麼過一段時間之後,我雖不見得全部忘掉。但很多細節肯定會在我腦海中模糊。無論是向他人複述故事,還是在腦海中回演,都會變得困難。
這是因為書中細節太多了,而且不但人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記憶也是有遺忘曲線的。據說1個月過後,人就會忘掉79%的內容。
所以有種說法是「學而時習之」,即通過定期的反覆閱讀,加強記憶。這個方法雖然被一些人推崇,但完全不適合我。
原因有二,一是我讀的雜書比較多,定期反覆閱讀沒有可操作性;二是我開頭提到,人讀的大部分書很可能沒有用處,因此沒有針對性的反覆閱讀,大多時候是浪費時間。
2.我的讀書方法
我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學生時代老師也經常提到,那就是: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在我看來,寫一寫讀書筆記是非常有用的。我有一個比較冷門的好習慣,便是給每一本我感興趣,想記牢的書做筆記。我大學前就留下了十幾本讀書筆記,內容包括我的讀書心得,章節內容總結,章節間的邏輯關係,人物或事件的梳理等等。
還有就是偶爾會在書的空白處做筆記,或者用下劃線標記重點。不過我不太喜歡在書上寫寫畫畫,而且空白處有限,很多時候想說的東西說不明白(參照費馬大定理)。
之所以說記讀書筆記是一個好習慣,是因為我發現我認真做過筆記的書,至今其脈絡在我心中都很清楚,根據脈絡回憶細節也能補出6,7成之多。而且即使我有的地方記不清楚了,我也可以翻看自己的筆記,高效地查找,加強記憶,找出對我有用的內容。
3.我的做筆記心得
我很喜歡紙質筆記,因為手寫的本身就是加強記憶的過程。如同上課手寫筆跡,會拍照片或者拷課件更加有效。因此我推薦大家嘗試邊讀邊寫,每一個章節都想一想,記一記。長期以往,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不過紙質筆記不太好保存,也不容易攜帶。我目前在非洲實踐,筆記沒法帶在身邊,所以也就不跟大家仔細展示了。
除了紙質筆記外,我覺得有的軟體也很好用,提升了記筆記的效率。
首先是思維導圖,推薦的軟體叫MindManage,其官網有功能夠用免費版。這對於閱讀內容繁多,知識密度大的書很有幫助。而且在編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也是對內容邏輯上的一種梳理。
MindManager思維導圖中文官網-MindManager 2017中文版,思維導圖軟體下載
所以我很喜歡編思維導圖。例如去年有本暢銷書《人類簡史》,內容新穎,有深度,但閱讀卻並不是那麼輕鬆。
我閱讀完後,寫了一段書評:
就我個人感受而言,這本書是不適用於一氣呵成的速讀模式的。書中無處不在的深刻內容和觀點,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必須要邊看邊思想,並加以琢磨,不僅需要過腦子,更加需要動腦子,可以說大腦需要長時間全速運轉。——《人類簡史》書評-韓迪
這本書知識量大,觀點深刻犀利,時間跨度數百萬年,涉及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雖然這本書看似不易閱讀,或許會給一些讀者造成混亂或者迷茫。但這本書之所以是一本公認的佳作,就在於其繁雜的內容後,其行文邏輯十分清楚自洽。
我當時就用MindManage做了思維導圖,大大提升了我的閱讀效率和質量。而且這個工具不僅僅可以用用於社科類書籍閱讀,還可以用於工科教材閱讀,和項目規劃中。
註:我自己寫的思維導圖存在了台式機,現在人在非洲,暫時沒法分享,回國後補上。上圖來自於百度腦圖-便捷的思維工具,可供參考,也是個便捷的在線工具,雖然不如MindManage專業和好用,但好在不需要客戶端,且可以存在雲端。
我還經常用的一個工具就是有道雲筆記。我以前經常用它來當備忘錄,或者跨平台同步文件等。但後來,我發現有有道雲筆記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記筆記工具。
首先是跨平台性,閱讀的時候可以使用APP隨手記錄一些東西。之後到了寫書評,或者其他原因需要用到這些筆記時,可以直接使用PC客戶端即可,複製粘貼,查找翻看,都十分方便。
我的習慣是用手機寫筆記,在PC端整理歸納,有時也會寫寫書評。這是我總結出的一個很高效的方法。因為閱讀時不太可能隨手開著電腦或者帶個筆記本,但手機卻已經人離不開的一部分。所以當腦海中突然出現靈感的火花時,用手機記錄是最便捷的。這類似於手機自帶的便簽功能或者鎚子OS的閃念膠囊,通過這些功能幫我們記錄下讀書期間迸發出的一閃而過的靈感,亦或是對某段文字的歸納等等。正如前文所提:
上面是我的《人類簡史》書評,紙質版的筆記不是在家就是在學校,現在暫時沒法分享。但存在雲端的電子版卻可以調出,這也是電子版筆記的一大優勢。
不過上述這些功能還局限在便簽+同步功能,其實IOS自帶的便簽結合MacBook也能做到。但有道雲筆記還整合了更加豐富的功能。
例如圖片轉文字功能,雖然並不罕見,但能將其整合到筆記APP里的好像不多見。例如《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譯者為這本書總結了年表,通過OCR識別出的內容都是正確的,而且可以在手機端同步到雲端。最後需要使用時,只需統一在PC端略作調整即可。個人感覺總體下來比打字體驗更好。
《滑鐵盧的一分鐘》 《英雄的瞬間》 《南極探險的鬥爭》 《瑪麗恩巴德悲歌》 《逃向蒼天》 《黃金國的發現》 《亨德爾的復活》
此外,還有語音記錄,即語音轉文字等功能,可以用於記錄靈感。這些功能可以看做是訊飛語音+便簽+全能掃描王的結合體。有道將這些功能整合到一個應用中大大提升了體驗,為我省去了複製粘貼的麻煩。
4.讀書心得總結
以上是我記筆記的一些心得體會,經驗總結。應用於我自身,可以提高我的閱讀效率和質量,讓「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唐國強在綜藝《吐槽大會》中告誡「小鮮肉」,人生如一口沸騰的大鍋,他希望這些年輕演員能煮點可以留下來的東西。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讀書,除了在腦海中的記憶外,也可以考慮多記點筆記,無論是紙質還是電子,無論是摘抄總結還是邏輯梳理。這個習慣只要堅持下去,相信會總結出一套適用於自己的記筆記方法,給自己留下一點東西。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那麼讀書的意義在哪裡?」)的一個另類回答角度便是——
我正是因為讀書的意義有很多,所以讀書就不應該很快忘掉,不然就真的沒有意義了。
因此,我建議大家,要更加註重讀書的質量,而非數量。這一是體現在書籍本身,需要多選好書;二是體現在閱讀中,要仔細捉摸,分析歸納書籍內容,還是推薦大家記讀書筆記。
以上便是我自己的一些主觀看法和心得體會。
【Tips】現已開啟微信公眾號:科研學徒(kystudent),歡迎大家關注,會不定期分享一些趣事雜談和科研路上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謝邀。
此類問題,quora上最高票答案這麼寫的: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Think of reading as the same thing for the mind.
被某個知友翻譯過來後,瞬間成了席捲知乎的標準回答: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閱讀對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
這個答案很美,美到讓人沉醉,美到讓人不忍拆穿,但終究只是個騙局和自我安慰:
對於99%的人,讀的書忘了就真的只是忘了,即使真有些許轉化為骨頭和肉,但在這樣一個「知識甲亢」的時代,你也早被餓死了!
讀書,早已不止是開卷有益,而要講知識的轉化率!
未來學大師艾爾文.托夫勒有一句經典名言:
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會寫字、閱讀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不會思考的人。
所以,你要追問的不是:讀書的意義在哪裡,而是要追問:我讀書的方法,對嗎?
你,是如何讀書的?
成人教育學將閱讀者分成三個段位:
初級閱讀者:本質是應試思維,是「放大版」的兒童,以是否理解、是否記住衡量學習效果,相信「學富五車」能指導實踐。
中級閱讀者:一種思辨讀書思維,讀書時會不斷反思自己的經驗,通過讀書將經驗提煉成能力和智慧。
高級閱讀者:最好的學習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就是教會別人,這也是知識網紅的學習方式;還有一種是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在實踐中賦予知識生命力。
其實還有一種,那就是根本不讀書的人,他們屬於現代社會的原始人,直接被排除在這個分級體系。
我敢肯定,看到這個回答的人中,至少七成是低效的初級學習者,這並非我胡說,而是美國的調查數據(71%),但我相信國內只會更加不堪。
所以,不要再聽信什麼讀書無用論,因為他們是註定被淘汰的原始人,也不要再追問讀書的意義,讀書非常有意義,你要探究的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時代的犧牲品永遠是跟不上時代的人,不會學習的文盲必在此列。
不要成為獻祭給時代的豬頭!
===補充===
回答本已經結束,但只講問題不講方法的回答都是耍流氓,所以忍不住再補充一個問題:
如何高效讀書?
具體讀書方法在這個問題下詳述:讀一本書該怎麼做好讀書筆記? - 高太爺的回答 - 知乎。
概括起來有核心兩點:筆記和思維導圖。
用筆記精鍊書本知識,往往幾十萬字的一本書,核心乾貨通過筆記凝練後僅萬餘字;
用思維導圖將知識體系化,藉助思維導圖,將凝練後的乾貨梳理成一套知識體系,知識一旦成了體系,就具備了實用和使用價值。
以我最近看的經典學習類圖書《學習之道》為例,該書一共20章,幾十萬字,數百個知識點,我將其梳理為5個知識體系(如下),形成5篇筆記及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我用的xmind,感覺比較好用。
筆記和思維導圖一旦完成,書本直接就可丟掉,成體系的知識不僅不會遺忘,還能隨時為我所用。
這套方法,既適合百看不厭的經典好書,也適合隨手翻翻的平常之作,很多人會覺得這套方法很麻煩不願嘗試,麻煩肯定是有一點,但僅僅是在開始的時候,一旦熟練反而會更加高效,僅2016年,我用這套方法讀了一百多本書,形成了30多份系統筆記(經典好書),以及40多個簡單筆記(平常之作),最近一個禮拜亦讀了兩本書,書本主要乾貨不僅記在筆記中,更印刻在腦子裡。
最後,我再說一個事實, 大學畢業的頭幾年,我每年大約看20多本書,對於一些好書,劃重點,做標註,記錄隨想,甚至翻看好幾遍,但現在別說內容,就連書名都忘了, 2014年以後開始摸索出這套方法,之後讀的每一本書,不僅僅是精神食糧,更實打實地提升了個人能力,並很快實現副業數倍於主業的跨越。另外,即使偶有遺忘,3-5分鐘也就能完整地回顧一本「書」。
有問題有方法,終於可以放心收工,拜拜了各位。
PS:個人公眾號「高太爺」,致力心理、學習,後台回復「筆記」獲取筆記合集。勿忘點贊哦~
用竹籃去打水是基本上打不到水,但是再髒的竹籃在打過上千次水之後也會變的更乾淨。
你的困惑相信閱讀本分之外的書籍時很多人都有過。
如果說,讀過的書終究會忘那麼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毛姆在《人性的枷鎖》裡面的一段話給了我一絲啟發。
......在我看來,人就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蕾,一個人讀到的大部分書對他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一點影響也沒有。但是書中卻有某些東西對一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些東西催發出一個花瓣,花瓣一個接一個張開,最後就會開出花朵來。
金克木先生在《書讀完了》以及《人生與學問》里也有相關的描述:
我讀書經驗只有三個字:少、懶、忘。我看見過的書可以說是很多,但讀過的書卻只能說是很少;連幼年背誦的經書、詩、文之類也不能算是讀過,只能說是背過。我是懶人,不會用苦功,什麼「 懸樑」、「 刺股」 說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讀不了幾個小時的書,倦了就放下。自知是個懶人,疲倦了硬讀也讀不進去,白費,不如去睡覺或閑聊或遊玩。
我記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擔心讀的書若字字都記得,頭腦會裝不下,幸而頭腦能過濾,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記住了。讀書告一段落就放下不管,去忘掉它;過些時再拿起書來重讀,果然忘了不少,可是也記住一些;奇怪的是,反而讀出了初讀時沒有讀出來的東西。
金克木先生之所以說他「書讀完了」,並不是讀遍了天下書。一本好書忘掉了就不斷地去重讀它,每一次就會有新的收穫與感悟。
讀書的意義,要在書內求理解,不像書獃子只求多念。魯迅先生說過: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是害人。葉聖陶也曾說過:不要盲從「開卷有益」的成語,也不要相信「為讀書而讀書」的迂談。要使書為你自己所用,不要讓你自己去做書的奴隸。
與其說一些人是在讀書不如說是翻翻看看而已,只求數量不求理解。讀書圈裡有句話: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很多人擁書無數,獨坐書山當霸王,但卻大都束之高閣,很少躬行。
如今手機剝奪了年輕人的時間,在泛娛樂的影像與冰冷的現實夾擊下漸漸變得功利,各種碎片化的知識病毒式地侵襲著我們。喜歡閱讀並不能保障你過得更好,但會讓你的生活更加精彩、有趣。
我反倒覺得讀書會忘,或許是方法不對,或許是太功利,或許是只求讀的量多,一味求快。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沒消化。我們真忘記的是讀過的書里的句子,書里的具體人物,地點等。但是只要對一本書獨立自由的思考過。書里的內容就會無形之中存在你的觀念、你的處事方式、你的思維里。這些東西都是你睿智、成熟、理性的無形而又必要的材料。
容易忘記還跟閱讀層次有關。深度閱讀的人們散場比較早,簡單的愉悅比較容易捕獲人心。別停留在愉悅身心的閱讀階段,那樣會來得快,忘得快,只有你深度感受的才是你不易忘記的。不要在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
養得胸中一種恬靜書味,少看熟讀,書不在多,在於悟。
與君共勉!
有兩個問題:
1. 可能對於你而言,讀書很快會忘記,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不會忘記。我現在都還記得魯迅先生的一些文章。
2. 忘記了又怎麼樣,我吃了飯還會拉屎,奧巴馬當了總統還會下台,城管趕走小販還會跑回來,最新的iphone也會被淘汰
01
最近,我在讀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每每看到木心點評的妙處,內心總涌動出一種想寫的衝動。
文學就是這樣熨帖人心、啟迪思緒。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反觀木心的一生,就是在藝術和世俗夾縫的一生。
他幼時出身富貴書香人家,與茅盾住在一條街上。
1946年,進入「上海美專」學習油畫。深受時代鼓動,變成熱血青年,領導學生運動被國民黨通緝,後避走台灣,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回到大陸。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間被捕入獄,囚禁18個月,所有作品均被燒毀。
「文革」平反後出獄。1977年至1979年間,再次遭遇軟禁。
1982年,木心前往美國紐約常居,2006年回到故鄉烏鎮定居。
2011年,木心於在烏鎮去世。
木心專註藝術,畫作在全美巡展,被耶魯大學博物館收藏。同時,也是首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0世紀中國畫家。
木心說,為了藝術,他可以斷子絕孫,甘願為藝術佔有。
這一生我也無緣見到木心,他的詩、文、畫,也最終會被我慢慢淡忘。
但他為藝術和文學獻身的精神,在作品中流露的不俗風骨,深深打動著我,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蘊藏是多麼豐富,值得人一生去尋找、去挖掘。
02
當我們讀了很多書後,怎樣才能讓自己把看過的書遺忘的慢一點呢?這個問題,也能從書中找到答案。
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把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把一本書完全的「吃進去」,變為自己的 「骨肉」。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相當於學前教育至初中畢業階段的讀寫能力,從認出每個字的意思,到理解書中句子的含義,可以很輕易地閱讀生活中遇到圖片說明,簡單表格等,為更高層次的閱讀做好準備。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這個階段分為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要求就是在一定時間之內,快速抓住一本書的重點,了解作者的主題與主張。
有系統的略讀是指有步驟的瀏覽,先看書名、序,仔細研究目錄頁,挑選幾個篇章看,掌握書本大概意思。
粗淺的閱讀是指從頭到尾先把書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注意以下四個部分,理解作者,把自己和書籍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聯繫。
(1)作者如何依次發展主題的?論述的步驟和思路是什麼?
(2)找出主要的想法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判斷作者的想法與自己的是否有異同。
(4)把自己代入,找出書中與自己相關的,或更具深意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1)對書籍進行分類,辨別閱讀的書籍是虛構的小說類,還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同時找出書中的句子或段落,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2)將書中重要字詞、句子篇章列舉出來,發現作者的意圖,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理解書籍的整體架構。
(3)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同時,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主題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的心智獲得成長。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列出一份書目,瀏覽這些書籍,找出最相關的章節。最後,以讀者對主題的認識為中心,串起各類書籍。
(2)釐清主題,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
(3)分析這些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突顯主題。
通過四個層次的閱讀訓練,我們不僅可以增加閱讀技巧,還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這個世界以及自身。你將不僅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能更加懂得生命,變得更有智慧,從而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會。
03
我曾在知乎問答《有文化有多可怕?》中,提到我的求學經歷。
當時,我母親很早去世,父親帶著我們姐弟三人,日子過得非常貧困艱苦。在這種環境下,我依舊沒有放棄學業。從小我就愛讀書,即便從一本作文書中,我也能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書本,讓我知道這個世界是多麼的廣博與深邃。在我求學的過程中,無論有多少人奚落我、嘲笑我,我都不曾自我放棄,內心總是暗暗鼓勁,身體力行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準則,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在工作後,我也一直相信事在人為,絕不把希望寄托在無謂的人和事上。
在書中,我得以成長,得以蛻變,終於從一個孤苦無依的幼女,成長為一棵可以開花的「樹」。
蔣方舟說,一個人如果不看書,那麼他的價值觀就是由他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決定的,因為他沒有別的輸入路徑,只能模仿身邊人。
周圍流行什麼就跟隨什麼,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永遠找不到自己。
讀書人就非常幸運,古今中西,上下五千年,總有可以模仿、崇拜的偶像,從中找到二、三知己,難過時看看,在寂靜的世界裡寄居,沉澱心靈;高興時看書,在汪洋自肆的海洋里翻騰,快樂加倍。
在這期間,你總能不斷調試,最終尋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微信公眾號:李慕華
用文字溫暖心靈
http://weixin.qq.com/r/iDtUTALECl91rUYv926a (二維碼自動識別)
那是你以為你讀的書很快會忘掉,其實並不會,那些書只是隱藏在了你的潛意識、直覺和人格氣質里。
讀書的人和僅看新聞、段子、朋友圈雞湯的人,他們的區別在於:
當有人近乎瘋狂地向你介紹一個理財項目,吹噓年收益可達50%且毫無風險的時候,讀書的人會知道收益越高風險越大;
當有人瘋傳日本因為地震導致核泄漏,核物質就要吹到中國了,趕快去超市搶鹽,讀書的人會知道核輻射不可能傳播那麼遠,即使傳了那麼遠吃鹽也沒用;
當周圍人張口就是「裝X、綠茶X、X炸天了、這TM什麼玩意兒」的時候,讀書的人會尊重、笑笑,但少有從自己嘴裡說出這些話來。
所以讀了很多書根本不怕忘掉。讀書的意義就在於,當你忘掉了書中大部分內容的時候,剩下來的東西一部分留在你腦子裡,成了你的思維方式和判斷力,還有一部分留在你心中,成了你的素質、涵養和氣質。
---
歡迎大家關注我
不讀書,你連忘都沒得忘
讀書讓人快樂。
反正現在我讀書不想著「自我提高」,只是看了覺得舒服,不管是小說還是技術書,看書就是圖個高興,不在乎記住記不住。你天天都拉屎,但你的確是吃飯長大的啊。
經常吃燕窩銀耳,皮膚就容易變得吹彈可破;
終身食素,體味可能會比較寡淡清新;
愛好吃牛羊肉、頓頓無辣不歡,脾氣可能急躁一些……
鴻飛那復計東西啊
「其實,看書在更多的時候沒有什麼指導意義,不過就是發現,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比我倒霉或者出色的人有的是,不會覺得太孤單。」——八月長安
看的書不多,但是至少看到這個提問時,我能想到我曾經看過的某本書里的某段話可以用來回答這個提問。1
我最近被朋友拉進了兩個讀書群,人數都達到了四百多,每天各路人馬發著自己最近在看的文,讀的名家佳話,會推薦各式種類的書籍,甚至還有每天讀書打卡的遊戲。
有些書曾經看過,但要我聊起卻發現自己連主人公名字都忘了,故事情節也是殘缺模糊。
我開始想,讀了那麼多書到底有什麼用?
最後我竟然找不到足夠的理由來回答如此哲理的問題。
談了那麼多次戀愛最後還不是都分了,旅行了那麼多次最後還不是要回到苟且的生活,讀了那麼多書最後還不是都忘了,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有什麼用呢?彷彿進入了周而復始的疑問與惶恐。
是啊,曾經每一場旅途我最害怕別人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去過那麼多的地方,那麼你說旅行的意義是什麼?」你回答你得到了內心的洗滌,心靈的放空,靈魂的陶醉,你說你成長了,你眼界增長了,你閱歷豐富了,你說你收穫了世間的感動和愛。
別人回你,不見得,我什麼感覺也沒有。
花謝花開,人走茶涼。
你不會特意去注意那些細微的改變,而心靈的觸動也不會因為一場旅途而輕易收穫什麼的。不會的,那些說著去了西藏去了尼泊爾去了耶路撒冷的人如果不是真的信仰,那麼他們中很多人只是想回來喝酒聊天時吹個牛逼而已。
那些別人口中的洗禮、別人心中的情懷、別人身上的清雅脫俗,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讀書和旅行一樣,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伸腿瞪眼丸,也沒有金庸筆下的腐骨穿心膏般劇烈。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2
我覺得讀書是一件有意思並且有意義的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有意思,但不是每件事都有意義,兩者兼得的更為少之。
讀書能夠讓你靜下心來,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思考。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作家的嘔心瀝血,裡面有太多的背景和經歷。你自己沒有辦法去經歷的一些事,可以看看別人是怎樣的,看看這個平凡的世界裡不平凡的故事。
何馬的《藏地密碼》,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劉慈欣的《三體》,他們能夠把一個小的角度寫成大的作品,你不一定要從中學到多少知識,但你看書的過程中肯定也會思考。我在看《三體》時就總在想三體世界、量子理論這些抽象的東西。看中東文學的書籍那些關於戰爭關於宗教的筆調總是讓我深深的揪心,原來有人真的在過著如此苦難的生活。
世界節奏太快,讀書能讓我們慢一點。平和的對周遭的一切,是最難得的心態。
3
戀愛要兩個人一起談,旅行也可以多人同游,但唯有讀書你是在一個人去做。
看起來你特別的孤單。
但當你深深的融入進去之後,發現那些寫友情寫親情寫愛情的文字好像曾經都有那麼一個鏡頭在你身邊出現過,你會發現原來以為自己才有的情緒和故事,原來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有人這麼真實的體會過。原來早就有人用著文字將其組合成書籍了,你一點也不孤單。
讀書你才會知道這個世界沒你想的那麼孤單,會有人陪你走到世界盡頭。
4
還是那句話,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愛過的人。
這句話應該是能高度概括讀書的意義的,讀書就是品茶或存酒的過程。
茶越品越香,便不會人走茶涼。
酒越陳越醇,便不會酒醉人傷。
這些都需要時間的打磨和沉澱,世界很大,看誰能磨過時間取勝,只是很少有人花這個時間來證明這個命題,也常常就輕易得出不成立的答案了。
當讀書變成你人生的一部分時,你會不自覺的發現自己變得豁然開朗了,也能更加有思想,然後你會發現自己讀的書太少了,你會更加的迫切。
高雅不落俗套。
正如在知乎上以前看到過的一句話:
小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
其中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麼
但我知道
他們已經成為了我現在的骨肉
其實讀書、旅行都是這樣。
如果你一直都在讀書,那麼堅持下去,如果你不愛讀書,那麼從今天開始。
讀書,讓人步入雲端
我是北梔一刺
愛閱讀,攝影,旅行的97女
讀書是對思維的鍛煉,對靈魂的洗滌,使我們看待這個世界能更加理智、更加平和,理解事物能更加深刻、更加清晰。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什麼是教育?忘掉學校教會的東西,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我們學習的能力、思考的能力。
書讀的多,身邊人吵架都吵不過我。(攤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