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喊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上補習班的學生卻越來越多?


介紹一點英國的情況給大家參考:
-- 當公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還算不清加減乘除,私立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經在學八年級的數學。
-- 當私立小學學生在校內學八年級數學,頂級私立中學給投考的六年級學生的卷子里都是九年級的數學題。

要考上英國頂級私立中學,孩子需要所有功課達到A,熟練演奏兩種以上樂器,參加各種體育項目比賽且得到獎牌,且擁有一兩項冷門特長,比如騎馬、射箭、繪畫等等。僅靠在校內上課,孩子是絕不可能達到這個程度的。

補充:美術專業學校或者音樂學院,也需要全A,且需要必修美術史,音樂史,編曲等等。國內畫畫厲害的孩子過來想考美術學校,發現學術成績差太遠了,於是也瘋狂補課。

你們聽說的快樂的英國學生,大約都在沒幾個人去考大學的公立學校。真正優秀的學生,快樂來自付出極大努力之後得到成果。

我想表達的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不在於別人提出什麼口號什麼理念,而是在於你想讓孩子進入什麼樣的學校。

----


近讀馮達文、郭齊勇主編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其中有關於漢代儒學教育的一段論述,似乎頗合題意。手打之,公諸同好。 二先生似乎在說儒學,又不止在說儒學;似乎在論古,又似乎在喻今。

-------------------------------------分割線

儒學既然成為獲取功名的手段,那麼儒士就不僅僅是指有學識、有教養卻無恆產的游士,如先秦時期子思、孟子、荀子那樣一幫人。一方面,漢儒通經或通過察舉即可為官,為官即可致富,故漢儒得以官僚化與富豪化(夢按:換算成現代的玩法,這就是「素質」+人脈啊);另一方面,官員和富豪的子弟有優先受教育的權利,因而他們的家族也更有條件儒士化(夢按:想想令人痛苦萬狀的文言文、繁瑣的經注和古代的識字率,以及想學好這些東東必須的脫產或半脫產生活,真不是平頭百姓容易玩的)。於是,由儒士化、官僚化、富豪化三者的結合,形成了一個重要的階層:門閥士族。(夢按: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

所謂門閥士族,門指家門、門第;閥指閥閱,即世代有功業、名望者;士族,自然指有知識、有教養然而不再是白手起家者,這些有知識、有教養的儒士背後有一個個豪族作依託,他們的教養與學識就是在家族的世代傳承中形成的。(夢按:這段似乎是對答主一個主觀「偏見」的驗證:壟斷受教育權是實現階層固化的絕妙而隱蔽的不二法門。歡迎商榷。)

門閥士族階層在西漢末即已形成相當實力,當時多稱士大夫。王莽試圖依照《周禮》的藍圖改造社會(雖然有空想的因素),就是因這個階層的反對而敗亡。西漢開國君臣出於平民市井乃至草莽,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卻出身南陽大族,其將帥皆有儒者之象。顯而易見,兩漢格局殊別。(夢按:不禁想到趙////////二代、三代們......希望這句話符合友善度)

然而,儒士官僚化與富豪化之後,能持守儒家操守者雖不乏其人,但培植權勢作兼并與掠奪、為富不仁的事例卻層出不窮。東漢社會就在門閥士族的相互兼并與衝突中,在農民的抗爭中,走向滅亡。

一些新的想法:

教育,平等的表皮下,一種製造階層分化和維持階級固化的極為精巧的隱性工具。西方教育是天堂?更為精巧而已,輔以社會福利,維持階層隔離與平衡。

生為窮人,便已輸在起跑線。窮學生們經歷著一系列的劣勢——低質量學校,意味著劣質的基礎教育;沒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無處提升名校要求的「綜合素質」;遭遇困難時缺乏支持,只能被精英階層制定的遊戲規則擺弄。

而正是這群人,在為「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考廢除英語/數學……」而歡呼雀躍,而且拿他們臆測的所謂國外天堂般的課堂,為自己的既蠢又懶的人生辯白。

當下的時代,生為窮人,已然不幸。加上蠢,被人賣了尚不自知。懶,則不可救藥。

我為我的同類哀。

------------------------------------------------------------------------------

所謂素質教育,可真是赤裸裸的陽謀。精英階層鼓吹這一套也就罷了,那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偏偏許多底層子弟也被忽悠得五迷三道,自我麻痹,自我荒廢,那真是萬劫不復。無他,既懶且蠢而已。

素質的涵義是什麼?素質的標準由誰制定?素質的篩選由誰考核?當鄉村少年第一次坐火車進城,「精英子弟」早就滿世界旅遊當「志願者」;當小城子弟普通話都講不清,二代們早就英語嫻熟順帶第二外語;當縣城的新華書店只有教輔材料賣得歡,北上廣的影院早就與好萊塢同步接軌;當縣中的文體娛樂全部為語數外讓道,大城市的孩子們正在音樂和體育的熏陶下「全面發展」......請問,到底是素質差別還是機會不均,是智力差異還是資源不同?難道割麥刈草、餵豬養羊不是親近大自然的素質,總角之歡、洒掃應對不是人文素質的培養?抱歉,素質的標準不在你手裡。

請和我一起複習一下教育的定義:教育(狹義),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不要糾結定義了,也許咱們的教材版本不同)明白了么?

還是太過含蓄,由我引申一下吧(根據評論建議,已修改,謝謝):「素質教育」可以成為並且正在成為實現階層固化和階層世襲的隱蔽工具。如此而已。

----------------------------------------------------------------------------------


想想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都是誰在喊
都是有核武器的國家在喊啊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無非以下幾個:
1.所謂「素質教育「比起一個真正可靠的教育模式,更像是一個美好的口號。
2.我們可以用素質教育作為一句口號來刺激我們補充現實教育中的缺失,但應試教育在當下的中國,甚至可以預見的將來,依然是最為可行的教育模式。
3.在民間幾乎被奉為信條的「素質教育」,在真正決定考生前途時,還不如補習班的突擊訓練。
4.補習班林立部分反映了中國教育資源緊缺的現實。

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無論是官方,校方,還是普通學生自己,都鮮有人真正知道:當你們談論素質教育的時候,你們在談論什麼?

空泛而無內核的素質教育,很難作為指導思想。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但是現實中,人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兩者對立起來。對這一點沒有正確認識的話,就無法理解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一體兩面。甚至在很多父母眼裡,素質教育和內涵已經跌落到了,琴棋書畫,課業減壓,小班授課,雙語頂呱呱。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都喜歡這樣的學生,然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大多數學校根本無法給予這麼多的教育資源,在學科外領域給予各種興趣培養,畢竟我們的高考並不包括琴棋書畫和小語種,在這些方面提供教育會極大浪費現有的師資力量。同時在不增加習題訓練甚至「減少作業壓力」的前提下保證學生在考試中的競爭力,畢竟考的東西還嫌分數低呢,還會在不考的東西上花時間?補習班的出現,就已經部分解釋了這個問題,補習是因為學校教的那些升學會考的東西學起來就已經很吃力了,而興趣特長班並不能幫助學生考上好的大學。誠然,總有學生基礎教育做的好,在考試中總能輕鬆拿下高分,還有餘力去學各種才藝,做各種興趣和義工,游遍中國寫遊記等等,並認為自己的這種額外優勢應該轉化為自己的升學優勢,也就是說應該納入高考中考的考核標準。

而同時我們還要考慮,這些優勢的獲得有什麼成本,當然有成本,這依賴於父母的資金投入,遊學不需要錢?彈鋼琴不需要錢?學二外不需要錢?聽演奏會陶冶情操不需要錢?不需要錢就有鬼了。在理想中的將這些單項列入升學考核標準的教育模式中,父母的收入和階級會直接體現在學生的競爭力上,那麼,窮人家的孩子怎麼辦?我並非覺得在現有的應試教育中,父母的收入和階級就不會影響孩子的競爭力,依然會影響,在社交中,在信息的獲取上,在人生的各個方面。然而,它至少保證了在高考這個關鍵節點上,強行把各個階層的孩子拉到一個近似的起跑線上。縱然你游遍千山萬水,通曉八國外語,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都沒用,只要你還想進入清華北大,依然需要和農民工的孩子坐在一個考場里比拼科學發展觀和線性函數。也許在進入社會後,他們依然會由於家庭的平庸而在信息和人脈上居於劣勢,但是只要還在學校里,制度就不應該破壞他們和上層階級的孩子們公平競爭的基礎。有人說,高考制度是中國社會公平的最後一塊陣地,我個人看來,此言非虛,也許誇張,但是並不荒謬。

退一步講,現在的高考也只是相對公平而已。北京戶口上清華比河北山東浙江的學生容易多了。這樣看,高考早就不是完全公平的制度了,那麼,你還想給這已經不公平的制度添磚加瓦么?

高考制度的優化,最根本的基礎是教育資源的充沛,等到重點高中都有能力配備二外乃至小語種老師,中國的教育資源匱乏的壓力也就得到了很大緩解。就有更多的餘力在基礎教育階段給予學生更多所謂的「素質教育」,但是即使如此,我依然不提倡過多將這種不能量化的項目加入升學標準里。試想,你在工地打工的父母省吃儉用給你買了大摞的練習題,爭氣的你不負眾望考出了高分,然而招生官指著一個比你低兩分,穿的人模狗樣的小四眼跟你說:「他鋼琴十級,參加過川藏騎行,出過兩本遊記,他素質高啊!」這裡面黑箱操作的空間,要多少有多少。

一考定終身興許過於嚴苛,然而分數線定乾坤卻是不能動搖的底線。如果素質教育模糊掉了這層底線,那麼對於這種素質教育,我們反而要保持警惕。教育者,在各個歷史時期,一向都是階級流動性的閥門,然而其中也不乏階級固化的幫凶。


你們想過為什麼明清要用八股文作為科舉的唯一嗎?

難道真的僅僅只是禁錮思想嗎?

古代通訊技術落後,有時候皇帝死了半年了,偏遠地區的年號還沒改過來呢?

那如果不能指定一個百年不變的應試規則,可能規則改了三年了,偏遠地區的人還沒改過來呢?

讀書不是一天兩天,十年寒窗啊,今年考八股,明年考九股,偏遠地區的人還有什麼希望和發達地區的考生競爭嗎?

不考儒家經典,考新書的話,想過偏遠地區的考生根本就沒看過這些新書嗎?

八股文確實禁錮思想,但是,如果你們看過歷代狀元寫的文章,他們寫的八股文思維之活躍能讓你嘆為觀止。

回到素質教育。

我國貧富差距之大,地區發展速度之不均,各位在座的難道心裡不清楚嗎?

如果貿然素質教育,高考作文寫《iPhone和我們的生活》、《我眼中的大疆無人機》。

山裡的孩子怕是只能交白卷了吧。

素質教育,考琴棋書畫,欠發達地區就不用考了嗎?

素質教育,就是對落後地區的嘲諷,嘲諷他們何不食肉糜!

可能沿海地區的孩子看見iphone習以為常,平時玩玩航拍,琴棋書畫司空見慣。

但是對於廣大內陸欠發達地區的考生,他們唯一能參加高考的武器,就是那十年如一日的老舊教材。

高考是很多人唯一的希望,高考不應成為有錢人才能玩的遊戲。


素質教育,不過是精英階層的一種陽謀。
先用政策手段把大家的知識接收量從100分降到70分的水平,然後精英階層再通過各種方式給孩子輔導,補上那缺失的30分,對精英階層來說,素質教育後,想讓孩子的知識接收量保持不變,只是多花點錢而已,而這點錢,對他們而言並不算什麼。
而對那些普通人,或者困難家庭來說,原本通過廉價的教育可以接收100分的知識量,現在只能達到70分,剩下的30分知識量,需要他們的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補充,他們沒有太多的錢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一切都只能靠孩子自己。
精英階層為素質教育叫好的,我們還能理解,因為他們是損人利己。
平民階層為素質教育叫好的,我們無法理解,因為被賣了還替別人數錢。
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階層分化越來越嚴重,平民家庭的孩子想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越有錢的越補課,只是人家補的不是數理化罷了。

有些小孩子從出生就雙語教育,像我這種二外學日語的,估計孩子要接受三到四種語言的教育。

還有排隊去學鋼琴的,從小就學游泳的,六歲就開始打網球的,十二歲就能當黑客的,這些孩子的未來早就繞過了高考,高考去了大學,只是給他們提供一些人脈和資源,人家真正的能力是從小就被家長培養出來的,可以出國鍍金,可以進入體制,甚至有些人有一定興趣愛好,自己就創業了,

那些從小就學鋼琴的,長大開個琴房當個老師都月入上萬,人家培養出來的這些,就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這就是差距,這就是天然的階級隔離。

所以越有錢的人越素質教育,他們上得課就越多,接受的知識就越多,你看一下歐洲的電影,那些貴族什麼的,哪個不是規矩繁瑣,上午要學這個,下午要學那個,接人待物都要有一套規則,要一步一步照著來,這就是差距了,

而窮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機會接觸到素質教育,你大江里學游泳的能和教練帶出來的水平一樣么?你個聽歌都捨不得花錢買數字版的,能和從小學音樂的人天賦一樣么?這些都是天然的差距,素質教育喊了這麼多年,為啥越來越多的孩子去補課了?因為一部分家長醒悟了啊,所謂的素質教育要比應試教育更苦更累投資更大,現在回頭看,一考定終身的壓力反而最小。

而傻玩的結果是什麼呢?前幾天深圳掛颱風,我家裡沒有存大米餓得厲害,就訂了一份吉野家,那可是颱風天還下著暴雨,但是仍然有快遞小哥接了單,他和我年紀相仿,來得時候已經濕成落湯雞,我看到他的樣子其實心裡很不好受,但是現實就是這樣殘酷的,或許有一天無人機送餐能讓他們不那麼辛苦,但是我寧願他們大雨中接單,因為真的到了那麼一天,他們就徹底失業了。

寫得有點亂。


讓學生更有素質,不是單純的考試機器其實和」資源分配與人才選拔「是兩個方面的問題。這大致類似於,如何讓火箭速度更快和如何在火箭上印上漂亮的花紋。

也就是說,學生所感受的壓力究其根源來自於社會壓力。正是因為社會壓力大,階層不斷固化,才需要學生必須去靠名牌大學來極大地增加未來進入中上層社會階層的幾率。這個過程必然要犧牲一些素質教育、個人愛好、個人選擇權。

如果我們已經成為人才選拔制度和社會資源分配製度、階層流動性都極其完美的國家,那麼我支持大力推動素質教育。但現在鼓勵,只能導致課堂上學生免費或近似於免費得到的知識越來越少,因為素質的概念太容易糊弄,而真才實學往往都劃入應試範疇。那麼在社會競爭下,素質教育成果既可以靠送錢來創造也不一定到哪裡都得到認可,寒門子弟必然處於劣勢越來越難以從義務教育中提升自己。而中產階級不得不榨乾自己的家產供養出一個可以學到足夠學識成功進入中產階級的孩子,這不僅讓中產階級越來越名不副實,也拉低了生育率,中產階級內部不再增長,而下層向上流動又不斷減少,中產階級面臨滅亡,而社會階層分布就會想可怕的兩極對抗演化。
對於,上不起輔導班的窮學生,由於非應試的選拔制度有了很多作弊問題,甚至是先天不足。寒門子弟再也難以靠讀書改變命運。大多數最終很可能世世代代當苦力。而富家子弟,會把他們不願意學、學不會的內容用改革貶低成「死記硬背」、「學了沒什麼用」的東西加以剔除,然後把無法量化標準的「藝術」、「道德」列入必考內容,通過金錢、關係,甚至是由於不好量化的考試標準而依靠幸運進入大學。學校越是減負,寒門越絕望,中產越勞累,而權貴越開心。
當然啦,涇渭分明的等級社會我們不是沒經歷過,但與日本這種萬世一系的世襲等級社會相比,我們可是有造反傳統的。


弟弟被我稱作被七個補習班困住的超人,能信嗎?讓小學生背obese,這得是大學學的詞吧?

弟弟12歲。他年幼時我已離家,每年只能見幾面,他在我心裡的印象就是一幅又一幅不同畫面的疊化,時節濃轉淡,人長到了一米六五,體重是不能說的秘密。他小時候身子弱,家人祈願式地起了小名「壯壯」,也算得償所願。

今年過年,他一夜之間長大了。也許事情早已發生,但我無從觀察。他悶頭衝進來,羽絨服臟髒的,手上掛了一副鞭炮。「姐。」「咋了?」「放炮被鄰居罵了。」我感覺我們上一次對話明明是:「別噎著奶」或者「肯德基有什麼好吃的。」

他仍然喜歡食物,包圓了年夜飯的幾個肉菜。我和爸媽在討論央行降息的影響,他嘴裡塞著飯問,什麼是槓桿?我一愣,隨口賣弄了網上看來的信息,他點點頭,「哦」了一聲。我心虛才平,想著以後還是要多記點東西。

我和妹妹相伴長大,熟悉女生成長的秘密,而弟弟彷彿是另一星球的生物。何況,他出生時,我正處在努力擺脫成長印記的年齡,撒歡似地奔向更自由的天地,還不懂得如何和一個小男孩交流。

弟弟小時候展現出對一切機械的愛好。在高速公路上,他坐在后座看超車,能夠語音含混地說出每一輛車的型號,要知道那個時候他還不會喊姐姐。男人啊,我搖搖頭。他不打架,不拉幫結夥地玩,似乎比我小時候還要乖一點。最大的愛好,是看央視的軍事和科教頻道,看Discovery的紀錄片,讀學校為了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發的一點點科普書籍。

「我是個宅男。」今年他對我說,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去年我帶他去華盛頓參觀航天博物館,他指著一件航天服說,這個是蘇聯的。「你怎麼知道?」我大吃一驚。他比較了美蘇在製作航天服上的不同,並說了具體技術的年代。我讀了面前的英文解釋,果然如此。不是我帶他,而是他領著我,走到一件件展品前,告訴我這都是什麼。整個博物館像是他無比熟稔的花園,他蹦蹦跳跳,不時停下來,說這裡有一朵矢車菊。

弟弟成績不拔尖,語文和英語尤其差。他不喜歡學,家裡人給他報了七個補習班。沒錯,七個。我所在省是人口大省,但211和985大學加起來只有一所,要考出去,考好學校,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得從小學開始。小升初名義上不能擇校,但最好的那所初中,卻有自主招生的方法,且考卷極難。有的小學乾脆給六年級的優等生放一年的假,好讓他們去補習,因為小學的知識已不能滿足那張考卷的要求。

弟弟上六年級,每周有半天的時間休息。幾個重點的輔導班,都是家裡人陪他一起去上。我本以為這是孤例,沒想到是常態。輔導班上,小學生坐前排,後排是同樣俯首記筆記的家長。晚上,家長能更有針對性地輔導。

奧數的題太難,舅舅曾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給員工群發了一封郵件,詢問解題方法。留學歸國的妹妹也陪弟弟去聽過英文課,坐在後排給我發微信:「你說這麼大的孩子,一個個戴著眼鏡,大部分都超重,穿得鼓鼓囊囊,跟這兒扣such和so的用法。」後來我見到她,她不可思議地對我說,「能信嗎?讓小學生背obese,這得是大學學的詞吧?」

她發了個朋友圈,「屋內是埋頭補習的小學生,窗外是看不出去的霧霾,我不知道哪個更悲哀。」

我和妹妹都是教育的受益者。我當年的高中是唯一的省重點,即便如此,最後憑高考進北大的不過三人,其中一人還是省理科狀元。我拿了自主招生的降分,又奇蹟般發揮出色,忝列其中。

我還記得,數學考卷的最後一道題無法推演出答案,我列了過程,閉著眼睛寫√2/2,來賭閱卷老師在每個卷面只停留幾秒鐘的僥倖,結果我那一題拿了滿分。在很長一段時間,巨大的運氣讓我有如鯁在喉的異物感,以致再遇到厄運或者不公,我都覺得只是命運在坦然調整天平。

妹妹高中讀的是國際部,以優秀的成績拿到多倫多大學的offer和獎學金。即便多年苦讀枯燥無味、重複壓抑,但無論如何,我們倖存了下來。

以我現在的立場,會認為教育程度不是一個人的終極判語。我見過太多教育背景一般,但各方面能力極為出色的人,也見過一流大學內,那些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的人。

可我無法對家裡人說,讓弟弟玩去吧,這才小學。有努力的機會,已經是絕大的幸運。也無法面對他們質詢的目光——我似乎並不具備佐證的合理性。作為二線城市的中間家庭,教育直通車的效率遠勝其他任何手段。它消耗了父輩大部分的積蓄,但無疑是他們最無悔的投資。好的教育資源意味著更多可能,包括成為更好的教育批判者的可能。

姨媽問過弟弟,「七個補習班會太累嗎?」「累啊。」「要不要和你爸爸說一下?」「如果說,無非是三種後果,」弟弟掰著指頭,「一是說別人都這樣,二是說我成績不好,三是不理我,淡化處理。」他搖搖頭,「我還是忍忍吧。」姨媽說不出話來。

今年回家,弟弟的期末成績好了一些,舅舅笑顏頻展。弟弟是舅舅四十歲時得的兒子。母親姊妹三人,各有一個孩子,我、妹妹和弟弟三人,雖不是直系血親,卻是這歷史上僅有的獨生子女一代中,所能結成的最親密關係。「表弟」、「表妹」從來不曾出現在我們的稱謂里。

弟弟神經比較大條,對於外在的批評、壓力沒怎麼放在心上。舅舅文化程度不高,有時候說得著急,抬腿就是一腳,他嚷嚷幾下也就過去了。我想弟弟心裡有一個更龐大的世界,其中的樂趣太大了,以至於他對外界的感知和表達並不敏感。他一寫作文就頭疼,800字的作文能憋一天。有次看我寫稿,他過來數字數,「一萬多字啊,」他驚呼,「那可是12篇800字作文啊。」

他很少提及同學、學校的瑣事,偏愛宏大、科學、自然的東西。只要我在家,他就拉著我不停說話。姐,你看過《火星救援》嗎?你喜歡那個飛行器嗎?姐,為啥我看不懂《三體》。去爬山,他問,姐,你知道怎麼在山裡找水嗎?要找竹子,竹子里三分之一都是水。姐,你看這裡明顯有打獵的痕迹。姐,我們在山脈里開車,不是山上。姐,我將來想造發動機。

「嗯?那你得注意下新能源,因為將來的發動機也許應用的是新能源呢。」「是啊。」「我有個大學同學去國外研究核能了,我幫你問問。」「我知道核聚變和核裂變。」

開車的舅舅回頭看了我們一眼,說喲這姐倆。弟弟說累了就和我搶遊戲玩,我刷新了他打2048的成績。他嗷嗷亂叫,又說,你是我姐,當然比我厲害。

弟弟總以「姐,你喜歡……嗎」來問我。他把我看做某種權威,以驗證自己的趣味。姐,你喜歡《超人》嗎?你喜歡《鋼鐵俠》嗎?你喜歡《蝙蝠俠》嗎?我說,不喜歡。他非常困惑地看著我,為什麼?因為,那些電影里的人物都是一個套路,主人公要經過兩次召喚,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最終走上英雄的征程。這來源於古希臘的英雄故事,看多了,會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成長模式,可事實上,人比這要複雜得多。

說完,我有點呆住。為什麼要和一個12歲的孩子說這些呢?可究竟,要和一個12歲的孩子說什麼呢?我也不知道。他問,什麼是兩次召喚?就是你看電影里,主人公不會主動做事情,一定有兩次催促他的情節動機出現。當時我們在看《諜影重重4》,過了一會兒,他指著屏幕問我,姐,你看這個情節是不是第二次召喚?

我想,弟弟就不需要有人來召喚他。

突然間,我很羨慕他,聰慧過人,更有天然的、難得的專註。他懂得好多。他這麼小,就有那麼多好看的電影,有網路,有輕易到手的書。我小時候,每周騎老遠的車去市圖書館借小說,一次只能借兩本。現在回頭想想,那漫長的騎行,讓我找到了突圍的可能。弟弟有更大的機會。

離家前一晚,他抱著iPad坐在我面前,要我推薦電影。「我喜歡科幻的。」他說。「你老看iPad對眼睛不好。」「我只有過年才有機會看,初七就要上補習班了。」我給他數出一大串電影的名字,他一一搜索、對比後宣布:「我準備先看《月球》。」

他的生日就在後一天,我沒辦法在場,準備送他幾本書。「我不要文學的。」他說。我啞然失笑,書房裡幾柜子書算是沒辦法選了,就在網上挑了一套《昆蟲記》和一本講機械零件的入門書。

「這本機械零件書是日本的。」我說。「我不要,我不喜歡日本的東西。」弟弟說。我知道他的情緒從何而來,舅舅自己也是不買日貨的。「姐姐回頭帶你去日本看看好嗎?你自己親眼去看看。」「好。」

弟弟睡覺前特意和我媽說,「明天早點叫我,我要去送老姐。九點就叫我,實在起不來的話九點半也一定要叫我。」

我當時在另一個房間,心裡頭髮緊。

去火車站的路筆直。他一直盯著車前方,問我,姐,人眼的落點最遠能有多遠,人最遠能看到多遠?

這是他問我的最後一個問題。我不知道。我覺得,很快我就回答不了他的任何問題,他不再會想當然地認為我比他厲害。

很遠吧,我想。

全民故事計劃的第19個故事:《被七個補習班困住的超人》

作者靳錦,現為媒體人

關注微信公眾號:全民故事計劃(ID:quanmingushi),點擊目錄,查看更多故事


正因為重視素質教育才去補習啊!
上補習班不就是全面提高素質么?
哪方面素質不行就補哪方面唄!
上科目補習班是提高學業素質,上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補習班是提高音樂素養、美術素養、舞蹈素養、書法素養,什麼都不幹養成熊孩子才是真正的沒素質教育!


美國孩子參加補習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和素質教育不衝突。因為素質教育不是減輕孩子的壓力,而是要求孩子有更多的能力;補習班越來越多的原因,是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很多人喜歡用中美教育做對比,可其對比方法往往是田忌賽馬、一葉障目,根本沒有發現問題的本質。要知道美國50%的富裕家庭孩子5歲以前就參加了各種文藝補習班了,即便貧困家庭比例也在20%左右,中國家庭多少可以做到?根據經濟學家Ramey2009一篇論文,美國擁有大學學歷的母親每周花25小時陪孩子,是30年前的2倍。每周25小時,意味著每天顧孩子要在3小時以上,中國又有多少家庭可以做到?真以為美國人教育孩子是放任自流么?

不 是 的 !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90年代以來,美國中等學歷者和高等學歷者間的工資收入差距擴大了;二是大學規模幾乎沒有變化。一方面學歷收入差距擴大,因此高等教育申請人數翻了一倍;一方面學校規模不變,因此好學校錄取率30年間下跌了20%。因此美國家庭越來越重視教育,於是根據《紐約時報》報道,2001年富裕與貧窮家庭孩子間分數差距,比25年前的孩子擴大了30%-40%。中國有著比美國更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升學壓力,自然孩子的補習壓力也會更高,孩子間的競爭自然也會更激烈。

我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中國家庭支持素質教育,這真的對中下層有利么?素質教育要求孩子除了應試能力外,還要具備更多的能力,這自然需要更多的資源去培訓,可中國大部分家庭根本就不具備給孩子素質教育的基本經濟和文化條件。

即便是在美國素質教育對貧困家庭實際上也充滿不公,因為大部分中下層家庭的根本沒有能力提供素質教育。比如71%的美國大學學歷父母會每天給孩子的讀書,而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只有33%。中國家長的大學比率是多少,家長的人均閱讀量又是多少?如果升學非常強調語言表達能力,各種舞台演講,中國中下層家庭孩子和中上層怎麼比?

除了家長本身的文化素質差距,家長對教育的理解差距也很大。比如美國研究生父母只有8%左右稱會打孩子,而低學歷家長體罰孩子的比例是22%,多了幾乎3倍。中下層父母本身文化素質差,愛體罰孩子,問題是他們還愛干預孩子學習。大部分富裕家庭家長表示干預孩子學習會造成壞作用,而以黑人、拉丁裔為主的窮人則認為干預孩子學習沒什麼。中國底層家庭教育難道不是同樣的情況么?

在經濟投入方面,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差距就更大。前面已經提到,美國富裕家庭5歲以前孩子接受文藝補習的比例是貧窮家庭的2倍以上,實際上其他領域也充滿差距。比如富裕家庭孩子每年參加體育活動、當志願者、接受音樂舞蹈等培訓的比例分別是84%、64、62%,而貧窮家庭孩子比例分別是59%、37、41%。

想想吧,這還是美國,中國有最少50%的家庭在農村和小縣城,那裡根本就沒有專業體育、藝術老師。如果高校招生開始普遍考察體育、藝術能力,大城孩子分分鐘從小參加各自專業培訓班,中下層孩子在培訓資源投入方面,如何和這些父母買上百萬學區房的孩子競爭?更別說各種志願活動,根本就輪不到普通家庭的孩子。

素質教育,excuse me,are you John?


一個現實問題:越是高收入家庭,越希望通過教育子女來維持階層優勢,當其加大教育投入時,普通階層會緊隨其後,如不跟進,意味著差距將從下一代繼續擴大,增速拉開距離,平民百姓期望通過子女學歷提高家庭社會地位的夢想勢必灰飛煙滅。

補習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為提高子女的競爭力而採取的策略,只不過以學業成就為目的,或以品位與生活方式為目的,不同的文化層次和經濟水平有不同的選擇。以前沒號召素質,高收入家庭對子女的素質教育也和現在沒什麼區別,既包括學術課程,也包括藝術培養。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對教育的支出越大,子女所接受的教育形式越多樣,程度越高。

近年普通家庭成為補習班的生力軍,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家庭收入水平提高,此為物質基礎。
二是學業競爭日益激烈,教育資源馬太效應,迫使家庭為子女投入更多資本。
三是家長學歷水平提高,家庭教育觀念興起,文化程度高的家長對子女有較高的教育期望。
四是學生對發展興趣,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願望形成的群體效應。
五是同輩壓力,家長有,孩子也有。

素質教育開展多年,最終能切實執行的大約只有某些公立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離選拔越近,學術的補習就成了課堂成績的查漏補缺,其目的是通過考試,興趣愛好的培優則為了加分。不論教育制度如何改革,核心都是選拔人才,有選拔就有考試,考核答題還是考核素質,明顯前者透明公平。


所以現狀變成了普通家庭送孩子去補習,以免在競爭中被淘汰,高收入家庭送孩子參加補習,以免失去優勢。家庭佔有資源的多少影響補習類型。


三十年前呼籲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三十年後號召生二胎,養老不能靠政府,然而久經忽悠的老百姓早已看穿了一切。補習,是家庭為提高子女競爭力的理智選擇。在競爭激烈的現狀下,補習是提高競爭力的一個途徑,與天價學區房、走後門相比,補習的學費是老百姓努努力也能接受的。


素質教育這種東西,都是有腦子的喊,沒腦子的響應的好伐啦……
說真的,這年頭有腦子的喊,沒腦子的響應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因為中國的階層還不夠固化,牌坊還沒摘下啊~
教育資源永遠不會充沛,好學校永遠都是稀有資源。不可能滿大街都是藤校,縣中跟衡中不一樣,藍翔跟清北不一樣,那麼,憑啥你上好學校我不能?
只要上好學校還是憑真本事,不管是比文化還是比「素質」,孩子們都要花足夠的時間學習提高自己。剛教改時還有個口號「減負不減質」,做夢呢?「快樂學習」一定不如賣命學習,在校時間短了,就在校外學習,怎麼學?補習班。
什麼時候補習班會減少?
1.學校好壞懸殊,憑錢拼爹入學,教學質量天差地別,進什麼小學就決定了進什麼大學,補習班就失去了基礎。
2.人們認定教育並不能改變命運,你爹窮你也一輩子屌絲,學校都沒必要上了,還補習什麼~
3.「素質教育」的童話騙了整個社會,要讓孩子充分自由生長成為人才。然而事實是連工業社會的螺絲釘都當不了,還特么人才——好在家長們都不傻。


不管怎麼搞,哪怕學校統統削減教育內容,就算考試統統降低難度,就算高中大學錄取的時候統統考慮拓展素質因素,歸根結底,學生們還不是要和其他同學比個高低?

大家平時上的都是一樣的課,對於大多數人,怎麼才能保證自己比別人更強呢?

補習班廣告單這就塞到你手裡了。


素質教育應該是在紮實的文化基礎上,對個人潛能、興趣、品格的最大挖掘。挖掘的前提是學業的基本。 在美國的學習理念,是先把基礎打好,再按照興趣和需求增加課外興趣班。

在美教書,美國的公立學校上學的時間其實不長,每天8點45上課,下午3點就下課了。更多學校是2:30左右下課。而大部分的孩子父母還沒下班,那去幹什麼?去上after school,在中國俗稱「補習班」。這種after school就設立在我們公立小學教室裡面,3點下課不到十分鐘,after school的老師帶著孩子就進來了。一般來說after school分為好幾部分:首先幫孩子做功課、然後複習考試、然後做一些有意思的手工、科學項目、讀書畫畫之類。有的時候我3點下班還會在教室里備一下課,after school的老師就會過來問我接下來要考什麼,他要跟小朋友複習什麼內容。你看,人家都知道,得先把功課、考試複習完,才能做有意思的課外活動。

不僅僅如此,很多家庭條件不錯的小學生下課都有私教——缺啥補啥。有不少家長問過我要不要做孩子的私教,一個小時400人民幣左右。為的就是能給孩子補缺課堂上沒有學好的內容。想想看,一個小時400人民幣的私教,就是單純為孩子補功課內容,還能說不重視嗎?

我在San Marino學區(一個加州排名前十的富人學區)的幾個學生的暑假簡直被排的滿滿。上午是夏令營,中午家庭私人語言老師一個半小時,下午是籃球訓練和籃球比賽。而請私教的學生在美國富裕家庭很普遍。我曾經還去過一個孩子SanMarino學區的家庭做私教,當天他們家的幾個廳,不僅僅有我,還有一個數學老師,家裡的三個孩子一個上數學,兩個上語言,學完以後還要出門去網球私教學習。對呀,他們這些時間的安排都是以學業性的補習為主,做完了以後才能出去have fun.

上完了學業性的補習班,大大小小的興趣類補習班可以接踵而來,任君挑選。我們學校after school program 中就有來自加州理工大學(就是謝耳朵的學校)給女孩子免費做機器人培訓。另外,除去春假暑假寒假和大大小小節假日,可能一年在學校也就180天左右。剩下的180天完全就是家長大師拳腳的地方。好的家庭,往往會送孩子去優質的enrichment program(課後培優班),另外運動項目是必不可少。各種各樣活動例如游泳、網球、衝浪、劍術、跆拳道、鋼琴都可以選擇。每年的暑假更是一個拉開差距的時候——經濟拮据的家庭把孩子散養,而精英家庭送孩子去優質的暑假夏令營或者出國旅行度假。

總而言之,補習班在哪裡都是重要的——當孩子在課堂上所缺失的知識和技能家長不能幫忙彌補的時候。基礎紮實了,再談興趣與潛能。當然,如果基礎紮實能在課堂上吸收好的孩子,再去補功課是完全沒必要了,這時候應該把這些孩子的最大潛力放在自我的探索上。


Due to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one needs during school while receiv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we have to spend money and time on after-class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sure that our next generation can get necessary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at will guarantee a prosperous future for themselves and our nation.
一個不算長的句子致敬下Minister Jim Hacker.
試著改一下:
Dear Minister, due to the lack of essential education one needs during school while receiv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we have no choice but distribute more resources, physical and social, on after-class enhancement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sure that our next generation can get a full set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will guarantee a prosperous future for themselves and our nation.


你喊了那麼多年的素質教育,考核標準卻完全沒變,能有實際的效用倒是奇怪得很。
能最有效地引導人們的行為的,永遠是制度。
舉個極端些的例子,如果明年高考改成什麼都不考,以身高決定成績。
那一夜之間百分之九十八的補習班都要倒閉,剩下的百分之二也是為出國留學服務的那種。
相應的做增高手術的醫院會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


因為補習班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科素質而設立的呀,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科素質為目的的呀,應試是手段,素質教育是個說辭,分層和篩選是目的。
這個邏輯是:為了提高人才素質,國家加大了應試的頻次和力度,通過教改令應試的內容更多元,通過政策調整讓公立校之間的差距逐漸消失,通過創新題型讓題目更不容易被模式化的解決,從而更好地篩掉差生,實現分層。
這特么是好事兒?
試想一下,公立學校老師頂著政策不敢多說一道難題,或者走班制實行後即使認真教課也不會成為自己的業績和真金白銀,大家都按時按點上下課,不多說一句,不做課外的補習規劃,那能提高什麼素質?哪些素質是可以不通過努力來得到的?
萬幸,這個制度只是喊喊口號而已。


作為老師,我理解的素質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德這玩意兒我一個人努力就能教好了?!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結合才能搞定!我今兒在學校講了不能闖紅燈,出了校門兒他就目睹無數無視交通規則的,咋整?我在學校講了要孝順父母,帶回家就看見他爹和他爺吵架,咋整?
我只能教育我的娃娃們正直,理智,勇敢,自信,問心無愧。
前些年終於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給批判了。
請承認人與人的差距!
請承認人與人的差距!

請承認人與人的差距!

不光是老師有好有差,學生也是!如果一整個班大面積地出現問題,那肯定是老師問題。如果是個別有問題,那就請各位積積德了。
學生有個別差異性,不同學生需要運用不同方法去教。但是現行體制和人口數量,很難做到。
知乎有不少老師,大家幾乎都有一個感覺:班級人數超過40,就會有明顯的力不從心。而每天最多能夠抓過來利用課間時間補習的學生,不會超過十個。然後現行體制中,老師並不是純教,每天除了教學還有很多活動需要參與,所以真正每天能夠補習到追到全班平均水平的,也就兩三個。
還有一些極個別學生,他就是不愛學習。軟硬兼施,同情共情。我作為獨居男青年頗有不便,有的女老師甚至把這些孩子帶回家照顧。一兩個月之後孩子好多了,帶回家,又是老樣子了。
老師的良莠不齊也是一個原因。所謂的良莠不齊,一方面在教學水平,一方面在師德水平。
教學這個東西,真的是經驗的積累。絕大部分老教師真的是神一樣的存在!什麼樣的孩子都能治服了。
我剛當老師那會兒天天被幾個校長整的不要不要的,天天聽課修改備課,學習老教師的教學方法等等等等。別說談戀愛了,上個廁所都要擠時間。
但是從一個小白老師到能夠獨當一面經驗豐富的老師,我只有五年時間。五年之後我要是在某方面還有紕漏,就是要拜拜的行為了。
這就是現行體制給我們的壓力。
但是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工作,五年真的不夠。我需要一輩子。
除了教學水平,師德是家長最重視的。
有很多人回憶過各類不堪的老師,索要錢財的,打罵體罰的等等等等。那是過去式了,存在於你我的回憶中了。現行體制對於教師監管非常嚴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至少沿海城市已經如此,其他地方不知。
打罵體罰,在我們這裡根本不可能。因為一經曝光,終身禁教。連資格證都會被吊銷。正常的批評會有,但也是嚴格控制言行的。而且我們從來不單獨批評孩子,至少兩個老師在一起。這一點向英國教育學習的。為了保護學生不受侵犯,也為了保護自身不受污衊。
收禮這件事讓我真的感嘆萬千。由於初中那時候家裡告訴我,送了兩千塊給老師讓我往前調了三個座位。我對這件事一直非常抵觸,加上當老師之前還有些收入存著,倒也不缺錢花。幾年前還有家長偷偷在作業本兒夾錢的,放學堵我塞卡的。這兩年也有支付寶轉賬的,微信紅包的。
全退回去了。
你有這個錢,還不如給流浪貓流浪狗買點糧,每天散步的時候撒一點。
但是有的家長會帶自家做的食品給我,我會收下。他們讓我想起了我爸媽,小時候每年秋天水果成熟的時候,他們總讓我用布包帶去學校給老師。老師也會常給我一些好吃的。當然我也會偷偷嚎學生來辦公室吃水果,因為校長不允許帶東西來學校吃,孩子們又餓得快。
即使這樣,我也會被投訴。因為下班之後我還會留學生補習。因為我班上居然還有不及格。最讓我不可思議的,居然因為我是個男的。理由我可能會嚇到一年級小朋友。
我是丑到什麼程度才能靠臉就能嚇人啊……
體這塊兒真的是詬病了。但是一周三節體育課,指望教出運動員是不可能的。我不是體育老師,不多加累述。我們班孩子運動會年年墊底,但是平時下課把他們趕出教室玩兒這事兒我真沒少干。秋冬陪他們踢毽子,春夏和他們跳繩兒。
不談了,他們連和別的班打架都沒給我長過臉。打完了還要被我批評,真可憐。
美這塊兒呢,其實不僅僅有美術啊!
主要是培養感悟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花一木皆世界,文字是美,圖畫是美,聲樂是美。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心靈美。我覺著現行的課文實在是.......
太脫離生活實際了。
羚羊飛渡這樣的課文真的是讓我開不了口去講。
如果可以,一個學期弄幾個大目標,做幾個小活動。持續周期長,學生需要自主參與調查,教師隨行指導,現場教學。效果估計會好很多。
不過,想想就好。
教材不如採集本縣市真人事迹編輯教材,正好課餘還可以通過走訪,採訪,群組活動進行社會實踐。
也說句實話,任何人的審美都是不同的。就好像我女朋友覺得黃色老好看了,我覺得就像一個移動的家用取暖器。
既要學生感受學習魯迅的犀利,又要學生感受學習季羨林的與世無爭。有意思嗎?培養健全人格不帶這麼玩兒的。
有的小姑娘喜歡森林系,有的小姑娘就喜歡大牌范兒,我還能統一了?我自己穿衣服都被美術老師吐槽混搭。
勞這個。
見過家長給學生掃地之後,我就不抱希望了。這樣子是害孩子,我的同學去年剛因為家務問題離婚啊!一言不合就離婚啊!嚇得我成為了居家好男人啊!


綜上所述
課外輔導真的需要
不是作為老師為老師辯解,而是作為老師陳述實情:除非一天48小時,否則不可能當天把所有學生拉到平均水平。要全班齊步走,不可能,總有幾個會落在後面。可能是你孩子,也可能是我孩子。
強身健體不一定要練什麼項目,當然多一項技能也好,慎用。父母陪同孩子鍛煉也一樣有效果。我曉得很多家長工作忙,但是鍛煉也是對你自己身體好,對不?又能強身健體,又能和孩子交心,了解他的變化,何樂而不為?
課餘時間讓孩子學一樣樂器吧,學個畫畫也行啊。不然長大了工作了下班了,每天回家就是追劇,多空虛。


亂七八糟說了許多,我要繼續摟著狗睡覺了。


推薦閱讀:

魯迅的文章真的每一篇都像語文書里解讀的這麼深刻嗎?
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該由誰負責?
關於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以下說法是科學的嗎?
為什麼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德國比戰勝國中國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為什麼最近ISON彗星會火起來?(2013末)

TAG:社會 | 高考 | 素質教育 | 學生 | 階層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