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時候話語的重複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

比如相聲《對春聯》里,逗哏連對了四個「蘿蔔」;
比如相聲《八大吉祥》里那句「南極翁哪裡去」;
比如相聲《八扇屏》里的那句「我說說,你聽聽,在想當初」;
比如春晚小品《說事兒》里,宋丹丹不斷重複「相當」;
很多喜劇台詞中,也會將一句話多次重複,論壇或知乎評論里,大家整齊劃一地回復同一句話也會有搞笑的效果。


哈,這可是個高水平的問題。高到幾乎要為提問者去點「感謝」。
反正我看到這個問題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去看看這是誰問的。

既然邀請我了,我就試著回答一下——

「重複就是幽默」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背後的原理卻少有人提及。之前我在各處多次引用過一本書里的結論,說人們發笑的原因不外乎兩項:surprise, superiority。但奇怪的就是:「重複」,似乎並不在這兩者之中。

在回答為什麼重複會讓人覺得幽默之前,或許應該先談談另一個話題:
為什麼「押韻」的語句會讓人覺得有趣?
舉個例子:為什麼春晚小品里,以黃宏為代表的小品演員們經常每年一上場就念四句順口溜?因為那四句順口溜通常能引起一陣「碰頭兒好兒」來。而細一琢磨,這「順口溜」其實也就是曲藝(相聲評書二人轉拉場戲等等)里的「定場詩」了。
無論是叫定場詩還是順口溜,都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節奏、二是押韻。
同樣的一句punchline,從散文體的口語變成韻文,通常是會增加幽默感的——有時候甚至「押韻」本身就是幽默感的主要來源。看看古代笑話書里有多少笑話屬於此類就知道了。而且,往寬泛里說,大部分「文字遊戲」類的幽默都可以算到這一類裡頭。

我在知乎搜索了一下,發現知乎上有人問過一個問題,叫 為什麼人聽到詩歌或歌詞里的押韻會有快感? 我去看了看那裡頭的回答,有很多說的都已經很清楚了——押韻是會給人愉悅感的。這種愉悅感正是來自於重複。這種有規律的重複是很容易被閱讀者、傾聽者所體會、把握的,而一旦「把握」了這種節奏,就會不斷對下一個韻腳產生心理預期,而當這樣的心理預期被滿足,那種和諧的愉悅感也就油然而生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令人愉悅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雪」就覺得彆扭。讀到每一句押韻的文字,都會引起「果然如此」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令人自適的——把它說成是superiority,我覺得也未嘗不可。

與押韻類似的,還有一些。
比如趙元任的《施氏嗜獅史》。為什麼好玩?因為他的玩法本身讓你覺得「精妙」。
這種愉悅感,與我們看到一座巧奪天工的建築,觀察一片微妙無窮的昆蟲翅膀時的愉悅感是一樣的。是因為在一個通常本該無序、無規律的世界裡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東西,所帶來的。一個原始人如果在荒野中發現一塊絕對正方形的石頭,恐怕也會有這樣的驚嘆與愉悅。
在我看來,這分明就是surprise了。

而有些時候,這種愉悅感是會變成喜感、引人發笑的。
哪些時候?在本不該押韻、本不必押韻,而又押了韻的時候。

例子很多。每一首打油詩都是。
粗鄙的大白話,從凡夫俗子的口中說出來,卻押了韻,本身就已又是「surprise」之一種。
為什麼?還是那個道理,因為我們日常語言的常態是無規律、不押韻的。那些粗鄙愚蠢的語言就更是如此。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笑話。說是三個姑爺到岳父家吃飯,大姑爺在桌上說:「二八一十六,我先吃碗肉」,把整碗肉端到自己面前了。二姑爺見狀,說:「七九六十三,有酒我先干」,把整壇酒都抱在自己懷裡了。三姑爺一見,酒肉全無,氣呼呼地說:「三七二十一,我吃NMLGB!」

——如果在這笑話里,把前頭那些乘法口訣去掉,還有一點可笑么?押韻,讓這些粗鄙的話顯得更加「違和」。喜感就出在這「違和」之中。

好了。說完押韻,再來說「重複」就簡單多了。因為道理是一樣的。

首先,重複與押韻一樣,會給人造成一種熟悉、親切的「控制感」,這種感覺叫人愉悅。每年馮鞏在春晚上說出那句「我想死你們了」的時候,總有人表示對他不斷重複這一玩法的反感,但同時,也總有幾億人因為這句話露出熟悉的笑容。郭德綱當年的段子里,他在台上每次說出那句「活該!」的時候,台下總有幾百上千人準確地接出後半句的「死去!」那些準確接出下半句的人想必是會有一些洋洋自得的快感的。這種快感是很近乎superiority的。問題里提到的「相當」就是此例。這種玩法,最好的結果莫過於讓觀眾可以快速掌握你的規律,跟你一起完成接下來的每次重複。

我參演過一個舞台劇叫《老佛爺的爺》,裡頭有一句台詞是「我就喜歡跟你聊天兒!白!」。那個「白!」是我在排練時想到,加進去,並告訴該演員盡量重複的。演出時,這句台詞重複幾遍之後,觀眾就都掌握這個規律了。所以後半段,全場觀眾都會在「聊天兒」二字之後笑著喊出那個「白!」了。

其次,重複如果真想從「愉悅感」變為「幽默感」,還不能只是superiority,得變成surprise。怎麼變?跟上頭所說的打油詩的道理是一樣的——在本不該、不必重複的時候重複。

很多喜劇電影里都用這個玩法。比如《泰囧》。徐錚一次次地以為自己已經甩掉了王寶強,可王寶強一次次地又出現在他面前。這種「甩不掉的累贅」的橋段,其實就是重複。原理就是:啊?!他怎麼又出現了?!

同樣,如果重複出現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那就是我們常見的小品中的重複了。

standup comedy中也常有這種例子。一個在表演開頭講過的笑話中的punchline,常常會在表演的結束再次出現。 這個手法,通常會有很好的效果。

提問中的「蘿蔔」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別於宋丹丹的「相當」。「蘿蔔」的反覆出現,每次都是surprise。就是本不該用「蘿蔔」來對下聯的地方,他總是用「蘿蔔」來應對。這已經是surprise了。而之後,每次他都將「蘿蔔「解釋成不同的東西,這就又是surprise。

總而言之:
在我看來,重複確實是一種常用的幽默手法。
有規律的重複可以給人愉悅感。出乎意料的重複可引人發笑。
但不是所有重複都有這樣的效力。關鍵還是看如何運用。
而原理,無非還是superiority及surprise這兩大規律。


這個題目我整整想了兩天,茶不思飯不香地考慮。
終於敢提筆寫下一些自己的想法。

@東東槍 老師的觀點讀了好幾遍,他特彆強調了「重複」這個詞,而題目說的是「話語的重複」,我更關注的是「話語」。所以對於他說的,我想我還有一些地方想補充。

首先,對於什麼是「幽默」,我自認為就是使人發笑的一切事物,包括語言、動作、聲音。
而對於語言幽默來說,微博上面叫「段子」、日常生活中大家喜歡講「笑話」(笑話有冷熱之分)、而在相聲小品表演中稱之為「包袱」。無論是什麼叫法,本意都是使受眾(有的時候發出者也可以)發笑。
那麼,我們會對什麼樣的話語、文字有反應,做出微笑、會心一笑、捧腹大笑的反饋呢?

於是,我總結並參考@馬伯庸 老師的經典段子理論:「諧音誤解、預期違背和同文異讀」,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

那就是,我們笑點總是被語言里所包含的的深沉次信息戳中。
也就是我們一直講的「內涵」。

《三國志》裴松之曾注過:「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將一篇文章讀了很久之後,你愈發能體味到裡面的真諦。
而一句話、一個詞語、一個段落放在語境里,多重複幾次,迫使大家去進行深沉次的挖掘,直到領悟出「內涵」,就會有讓人發笑的效果。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宋丹丹在小品里一直重複的「相當」,為什麼覺得這個詞重複三遍之後那麼好笑,因為一遍兩遍可能你感覺只是普通的口頭禪,第三遍的時候你能感覺出來這是一種諷刺,是對白雲內心潛在虛榮心的諷刺,第四遍的時候是在「自嘲」,第五遍的時候幾乎能斷定就是在她是在「自黑」了。
於是這個詞成為流行辭彙,它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大家需要這樣一個具有「內涵」的辭彙,來調侃生活中不盡如意的地方。
這樣的例子還有,比如去年的中國好聲音,「楊三十二郎」的演唱會,越到後來越是對自己的嘲解。

再舉個例子:
微博裡面很流行的「最右」,其實就是迫使大家不斷看最右邊的人的發言,不斷重複。最後自然會明白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真實信息。

比如這一條,我一開始並沒有敏銳地挖掘出「萌」和「日韓」的確切含義,有人轉發、最右回復之後,重複閱讀,終於明白這條微博的潛在「內涵」笑點。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講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如果重複幾次,歪門邪道的笑點就會被挖掘出來。

有一次老師說起電影這個話題,說自己喜歡看美國大片。
我在下面回了一句,我最喜歡的是日本。
沒等他說完,我又重複了一句:一定要是日本片!

教室里好多人發出會心的一笑。

話說回來,許多內涵圖的笑點也是這個原理。
硬生生地說一個笑話比起自己感悟出來的笑點,其實效果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重複」能獲得持久的笑聲。

最後,說的也只是自己的不全面的想法,有講的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
*圖片來自於網路


看到這題目就想到一本書里寫過這個,黃西的自傳《黃瓜的黃,西瓜的西》。

P176原文:

扣題(Call Back|http://en.wikipedia.org/wiki/Callback_(comedy))是單口相聲里的一個技巧,就是先講一個笑話,幾分鐘以後,再把之前將的笑話的部分內容重複一次。我當時覺得把一個笑話用兩次有點偷懶,但是托尼跟我講,觀眾非常喜歡扣題,因為用了扣題,觀眾就會覺得他們自己也在故事當中,這樣單口相聲演員和觀眾的關係就會更近一些。


我覺得是因為:將事物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即可獲得美感,而幽默是美感的一種。
比如:音樂既音節的排列重複,繪畫既幾何圖形的排列重複等...
樓主可以嘗試將重複的語言,總結成數列,應該可以找到其中的規律,假如宋丹丹是不停的說「相當相當相當相當...」非但不會幽默反而會讓人討厭,必須找到合適的節奏,節奏對了,「相當」換成別的詞語還是可以幽默的,也可以變成其他效果,就像音樂中節奏和音高的關係。
在藝術創作中也可以尋找這樣的規律,找到幽默的節奏,找到恐怖的節奏,找到悲傷的節奏。
在電影中常見的「連環殺人案」會讓人覺得更加恐怖
音樂中的連復段,一般用來奠定作品的情緒
幾何圖形經常在用在服飾中來體現美感
馬三立「逗你玩」的時候也利用了這種節奏


因為形成了反差。
重複形成儀式。儀式通常莊嚴。在小品等特定輕鬆的環境下,形成了差異。
莊嚴的氛圍下搞怪或者輕鬆的氛圍下莊嚴,都會讓人發笑,因為不協調的反差。


反應都有延時,延時則信息就有損耗,重複可以彌補。


孔子見老子。孔子問:您最近可好?老子說:不過爾爾。孔子問:您的學問研究得如何了?老子說:陳陳相因,不甚了了。孔子說:聽說您還給人講課?老子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孔子一聽,老子是高人啊,每句都是疊字成語。於是孔子說:願與君飲酒暢談!老子說:咦,我的杯杯呢?


Penny penny penny


謝邀謝邀
私以為此話語不是因為重複而起到了幽默的效果,而是因為其本身就很有笑點,然後在表演過程中不斷重複以逗樂,且被人熟記,傳播。


笑是大腦在感官對環境進行了正確的預測時的一種正面反饋機制,伴隨有化學物質的釋放,使人愉悅。而重複的內容,讓人們毫不費力地預測到了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輕鬆地得到了這種獎勵。


從傳播學來講,冗贅性(Redundancy)是大眾傳播模式中必須部分,它是指易理解與慣例的部分,與之相反則是非冗贅——指表達中特例、不易理解的部分。大眾傳播實際更看重冗贅,只有大量冗贅的內容才能為最大人群接受並獲得相同體驗。
押韻就是最明顯的冗贅之一。
通過語言的慣例和冗贅,人們理解並進入相似的情緒環境:所謂語言重複是一種情緒訓練和傳達,讓觀眾通過周遭情緒反饋進入相同的情緒環境。
試想想,假如排比句也適用於其他語言環境(如激昂演講),並非只有相聲、段子才適用,也僅僅只能表達幽默。從而,大家可以分析結果:語義傳達在於其周遭詞語環境,而非冗贅本身。相聲的語言重複其實是冗贅訓練,讓人進入前後語境,而不是幽默的獨創。


我倒是想到了另一個方面 是一種巧妙的重複 能帶來幽默的效果。
比如一群人的對話中有人提到了一些事情或者詞語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如果有人很巧妙的重複了這個詞語但是用在了不同的話題中 這個效果就很好笑。
也許是一種 妙 的感覺外加體會到了其中的暗喻 所以才覺得搞笑吧…


看樣子就知道題主沒看過鬼畜!b站鬼畜歡迎你!!


記得有個老梗寫基因按音符列出來是好聽的曲子

【音樂基因】憂傷的力量:DNA譜出「HIV之聲」(鏈接失效我不負責更新:DNA譜出HIV之聲)

為什麼很多時候話語的重複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

因為「懂」。

「普天之下,那麼多人都不懂你,我懂你」

要的就是這個FEEL。


韻律帶來細胞的共鳴,從肉體到精神的震顫,笑一笑都是輕的,好多人願意為這一瞬間的「相知」去死。


「懂」這個字博大精深。

我懂你,所以我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不管你覺不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反正我覺得在你心裡我一定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為什麼?

別人怎麼可能像我一樣懂你?


你不懂我,所以我要暗示你一下,怎麼辦?

重複啊,你看你猜到了吧?

你看他們都猜不到。

你看我倆多有默契。

這麼有默契了,還不。。。


「情懷」「文化」都是「懂」衍生的效果。

為了加速「懂」的過程,「重複」是個好手段。


第一個回復基本同意。
說明了 「驚」+「 喜」 是很多笑話的產生機制。大腦總是獎勵讓自己受益的一些理解思維。
笑話往往就是一種吃驚,然後一種自我解釋。這種解釋很快壓抑了吃驚,然後釋放了緊張,從而獲得一種滿足感。

不過我覺得還可以說說辭彙的場景意義

春晚小品《說事兒》里,宋丹丹不斷重複「相當」換成 [非常] 或其他辭彙也是一樣效果的,這個辭彙只要能帶出宋丹丹表揚者所扮演的角色那種虛榮性格即可。為什麼一個辭彙能帶出人的一個性格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頭禪,人們在談話的過程中也很容易總結出一個人的口頭禪,一個人的口頭禪往往就是一個區別於他人的用詞方式。其實也表現了一個人的內心追求。人們在談話中模仿一個人的口頭禪,似乎就見到到了那個人。

特定的「口頭禪」或「特徵辭彙」 重複往往帶出某個人,某個場景。 這種 辭彙他往往可以帶出相當豐富的意境。

比如,某種場景的辭彙: 「施主,請問你往何處。」 我們就會想到和尚,寺廟。

「今年我們不收禮,收禮只收xxx」 就會想到腦白金。

「師傅,二師兄,這個獃子。。。」 往往會讓我們想到西遊記。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九斤老太太太。(沒讀過魯迅的人可能想到老人吧)

也 就是說,某個辭彙就代表一種意境,一種人物,一種性格。《說事兒》里的「相當」這個辭彙反映的往往就是一個有點虛榮的女性的性格。每次一提到這個辭彙,我們就栩栩如生的看到了一個虛榮女性既脆弱,又想維護面子的心理,這些衝突的場景讓我們既驚訝這樣的場面,思考一下,又覺得對她的性格又是恰如其分。每次這個辭彙就像一個人虛榮的女性,把她那種性格帶到我們的思維中,引起種種衝突,又讓我們片刻思索(非常短的思考,總之比驚訝要晚一點)後感覺非常真實。

如果吃驚消失了,就不會有這種效果了,比如,有的老笑話,一開始講的時候,你大腦就想到結局了這時候自然沒有驚訝,也就沒有驚訝後自我解釋後的一種自我滿足的喜悅。

重複的用語往往就是一種 特徵辭彙,它帶出某種場景,帶出某個鮮明人物,。。。讓當前語境下的人物事物更加豐滿,立體。

為什麼辭彙能代表某個人,某種事物,某種場景。這還得從語義的產生有關。簡單說就是一個詞K,如果經常和某個場景A同時出現,而其他場景中很少出現。那麼K就會指代場景A,即使辭彙的表面意思毫無相關。

當然一個辭彙對一個語境的作用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一種類似隱喻的作用。比如,我們把
一個軍艦比作一個女性,和把一個女性比作軍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柔化了軍艦,後者是堅強的女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重複的辭彙就是一種場景和人物的「把手」,需要的時候激活這些辭彙,這些生動的人物和意境就栩栩如生的進來了。具體引起什麼樣的喜劇效果,就看如何運用這些引入的人物和場景了。

還有兜圈子的說話,比如,你有個好朋友想來借錢,但他從來不提借錢的事情,而是把借錢周圍有關的事情都說了遍,估計聽話的人也應該知道了,他要說的就是借錢。也就是說,辭彙的意義不單單是他概念和概念所指的顯性的意義,還有這個辭彙本身成長,出現環境里的意義也會帶出來。但環境的意義超過了辭彙本身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感覺到它了。

很晚了,大致說這些。有興趣再補充了。


Because I am Batman.


其實就是」啰嗦","啰嗦"才是這裡發笑的本質,韻律不是,這是不想乾的東西。韻律的作用只是影響到了」啰嗦「的程度,韻律讓你感覺更啰嗦了。

想想看,如果有人老是給你講某個同樣的東西,重複一百遍,你也會發笑,哪怕什麼韻律都沒有,哪怕什麼重複的詞語都沒有。重複和發笑沒有必然關係,不必要的重複才是。我媽老是跟我苦口婆心的講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就想笑,甚至想哭。我這結論可是實踐檢驗過的真理啊。

」啰嗦「是什麼?多此一舉、無意義、無厘頭。這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錯誤「。」錯誤「是很重要的一種很搞笑的因素。也就是東東槍所謂的superiority,主要好像也就三種:錯誤、愚蠢、不幸。


並不同意一樓的答案
至少在我看來,重複造成的幽默跟押韻是毫無關係的。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不一定只有語言的重複才會有幽默效果,動作同樣可以。視頻封面Bill Malone視頻 在魔術圈,這樣重複採用同樣的話語來製造幽默的表演氛圍的行為在很多master中間是非常普遍的,也形成了一定的體系。而被重複的內容,我們稱之為running gag。
那麼究竟為什麼能夠讓大家在其中取得樂趣呢,歸根結底還是「心錨」的作用。在一個新鮮而富於幽默感的gag提出後,觀眾往往會笑,然而在接下來的過程中,以適當的節奏重複之前gag中的關鍵詞,會由於「心錨」的作用讓大家聯想到自己初次聽到的開心感。



「你救了我,今晚我就要跟你洞房,我要我要,洞房洞房,我要我要,我要我要,洞房洞房,我要我要。」
梗,還是叫獸的好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 The Daily Show 的前任主持人 Jon Stewart?
攝影領域有哪些經典笑話?
你遇到過最呆萌的事情是什麼?
「英式幽默」和「美式幽默」的區別是什麼?

TAG: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