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德綱是救了相聲還是毀了相聲?還是兩者都沒有?理由是什麼?


謝邀。
郭德綱在相聲界進行了一場近似於明治維新的運動,雖然他自己當初並沒有想這麼做。
好吧,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德雲維新」。
「德雲維新」:是由郭德綱、于謙等原主流相聲演員(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封建藩地諸侯、武士),在娛樂圈流行文化入侵(黑船事件)以及把握政治權力的同行的壓迫下(幕府統治),發起的一場全盤娛樂化、流行化的改革運動。
積極影響:
1.「德雲維新」把相聲演出拉回市場經濟競爭的潮流,使得郭、於的業務水平在市場的打磨下日益成熟,並證明了相聲不靠國家補助,在市場中自負盈虧的情況下,依然能經受住各種考驗,展現出了極大的生命力。(經濟)
2.「德雲維新」從娛樂圈中為相聲奇蹟般地掠奪了一大批觀眾,並用自封正宗的方式同化了一批忠實粉絲,使得相聲成為了一門與唱歌、影視等流行文化平起平坐的藝術。(文化)
3.一改以往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畸形狀態,使相聲不再成為官方的宣傳工具與傀儡,使得相聲創作可以脫離官僚主義的桎梏,真正回到人民群眾隊伍之中。(政治)
消極影響:
1.郭德綱在「德雲維新」運動中,多次採用了全面貶低同行、全面神化自己的語言與方式,這使得郭德綱的腦殘粉們將其尊為天下第一(日本 相聲の天皇),從而在腦殘的腦殘粉倒逼之下,不得不斷絕了與其他大多數同行互通有無的合作機會。相聲界內耗嚴重,自然難以一致對外,這對於相聲界整體的進步是不利的。這一點上,綱絲們「功不可沒」。(個人崇拜 安內而不攘外)
2.在何雲偉、曹雲金等人退出前,郭德綱的德雲社看似和諧,實則等級森嚴。德雲社運行著古老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對學徒採取「三年學徒,兩年效力」的封建管理制度,管理、財政大權過於集中。「德雲維新」後,許多得力幹將生活水平並未隨著名聲的提高而改善,這種落差嚴重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而郭德綱的個人專制又否定了他們改善的希望。(封建殘存、專制主義)
3.在「德雲維新」後期,王自健的第二班、高、尤的嘻哈、前德雲社演員組成的星夜和聽雲軒以及大逗相聲等北京相聲團體日漸壯大,而在天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相聲演員們,也憑藉其深厚的相聲積澱,維持著看似復甦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此時所謂的「主流」們,也開始自我反省與改良,並憑藉其財力、物力以及權力,對市場中湧現的人才進行收編(苗、王、高、尤等),一批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輕演員,正式藉此登上了歷史舞台。
相比之下,近年的德雲社,其進步幅度以及創作成果,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屁都沒有。如今的德雲社除了郭、於、高、孫等一小部分人外,只有一大幫不知所謂卻整日自以為是的學徒,真可謂是人才凋零、資源匱乏。而面對這種沒人沒作品情況,郭班主不僅沒有痛定思痛、轉變態度,反而將破罐子破摔之風愈演愈烈,其作品由碎片化發展到了齏粉化,瘋狂地採取網路段子于謙化的手段,並在面對內容抄襲的質疑時沒有把握住維護良好形象,為自己洗地的機會,反而是採取破口大罵的方式,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渾濁悶愣的一面。(軍國主義)
對藝術創作態度的不認真,以及執拗不聽勸的脾氣,使得他失去了一大批老粉絲的心。
綜上所述,在十年前,「德雲維新」初期,郭德綱可以說是一個領跑者,引領著相聲與流行文化競爭,並取得了輝煌戰果,這一點現在許多同行都沒有做到,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要去做。這一點,無論如何也是要肯定郭班主的功勞的。
但十年後,「德雲維新」後期,由於同行的大踏步追趕,也由於「德雲維新」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以及郭班主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的行為,使得的德雲社舉步維艱,甚至到了固步自封的程度。當年開疆裂土的猛將,現在成了僅僅能自保的看門卒,真真令人惋惜,令人唏噓。
而真正為了聽相聲而聽郭德綱的懂行的老綱絲們,也在「我們不想聽相聲我們只想聽郭德綱」的真の腦殘の粉的倒逼下,慢慢地放棄了對郭德綱的支持。
…………………我編不下去了…………………
老答案,改改貼過來了。
「德雲維新」什麼的就是個比喻工具,
你們看看就得了,別跟我較真……

感謝觀看。


既談不上救,也說不上毀。

綜合分析利弊的話,郭德綱實際上對於相聲發展主要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拋開郭德綱這個人具體如何,郭德綱其實對於相聲最大也是最明顯的貢獻就是——引領了相聲回歸劇場的潮流。

視頻封面郭德綱張文順《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加返場_標視頻

比如最著名的這一段,這個相聲很大程度是郭德綱自曝自己創業之初的辛酸和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和在各種表演中一致,郭德綱再次強調了自1996年開始,他們就發起了「讓相聲回歸劇場」的活動。郭德綱認為,相聲只有回歸劇場才能再次繁榮。現在來看,郭德綱的觀點是很有道理和遠見的。儘管,這段中還說了很多相聲現在不好看的原因,比如從業人員等等,不過還是最終歸根到底還是認為回歸劇場才是根本。

稍微知道一些相聲的同學都知道,相聲的歷史比較長,少算也有百年,但是我們在廣播電視中接觸的相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聲,而是「電視相聲」,這一點是老郭還有很多相聲界人士公認的。相聲本身起源於民間藝術,正是侯寶林等大師前輩進行了修改才得以登上大雅之堂,然而電視廣播這種媒介並不是相聲最好的平台

電視廣播一方面完全沒有互動,大大降低了觀賞性,現場表演中互動其實是相聲中一大亮點,然而電視和廣播完全割裂了演員和觀眾,不僅僅很多相聲中的優勢沒有得到發揮,而且很多相聲的技術比如栓馬綱等等也失去了意義

另一方面電視廣播完全剝奪了相聲的自由度,使得演員也很難發揮。知道一些電視編導相關知識的同學都知道,電視廣播類節目都是很嚴密編排的,對於時間的把握更是和劇場的現場演出無法相比的。郭德綱和于謙算是當今相聲界能力上不可置疑的一對搭檔,但是在春晚等時間控制比較嚴密的地方表現並不如劇場中好。很大程度就是節奏問題,後面的包袱鋪得太快,導致很多包袱抖不響,這並不演員和題材的問題,而是平台的問題

最後就是老生常談電視相聲的各種限制。除了很多敏感的問題外,許多帶有對一類人的諷刺也不能在電視中出現。相聲段子中很多時候對於有缺陷的人有諷刺,比如諷刺瘸子、瞎子等等。本身並沒有惡意,但是電視畢竟受眾是全國,這種看似沒有什麼惡意的笑話也不能演出。剩下的包袱就真的不多了,還有很多普通人不能接受。舉例來說,相聲中還有一類人畜無害的包袱是和戲曲緊密聯繫的,比如相聲《黃鶴樓》中的一些包袱,但是對於沒有戲曲基礎的人而言,根本不知道笑點在哪,加上現在戲曲的普及程度完全不能和民國和解放後一段時期相提並論,自然這些段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成為明日黃花。再比如不能打人,看過《武墜子》的同學都明白,不會好看的

另外,我想說一句其實電視相聲其實也不是沒有好作品,大家都在說姜昆,其實姜昆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也有不少好作品,但是個人認為其實很多程度上得益於當時創作相聲的梁左,此公能創作相聲也能創作情景喜劇等等,這都是現在極為需要的。然而,在相聲創作日益成為問題的今天,電視相聲的各種短板越發暴露出來,也使得劇場相聲開始走進大家的視線

另外一點,郭德綱在各種表演場合也提到,由於很多相聲段子不再演出,瀕臨失傳,郭德綱作了很多整理的工作。做過民俗學研究的同學都會知道收集民間故事的重要性,很多著名的民俗學家都會走遍鄉野去拜會史詩演唱者,甚至會為《格薩爾王傳》的演出者進行錄音,因為史詩有不同版本害怕由於演出者的逝世導致版本失傳。郭德綱就在扮演這樣一個整理者的角色,這種整理總體而言對於相聲是積極的。確實很多相聲段子很有價值但是有失傳的風險,原先大約有1000左右相聲段子,現在差不多還剩200多,確實有收集整理的必要,這一點郭德綱應該是有益無害的。

另外,郭德綱極力在為相聲「正名」,這也是積極的。郭德綱在演出中不斷提到相聲也是「專業」的,和京劇等曲藝形式一樣,其中他也提到上世紀末期相聲行業人員嚴重不足,吸收了很多其他行業的人,所以從業人員參差不齊,給人一種相聲「門檻低」的這種印象,郭德綱還是儘力扭轉這種誤解。另外,作為相聲界現在的領軍人物,郭德綱本身基本功還是很紮實的,太平歌詞唱的不錯,京劇學得也沒的說,嘴上功夫也是一流,確實可以作為榜樣。

說郭德綱毀了相聲的人,大多是自命清高並不了解相聲淵源的人,抨擊郭德綱的相聲非常「低俗」。其實,其中很多人欣賞的「好相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聲,也並不了解相聲在上電視之前的情況。在相聲回歸劇場並復興的大潮中,夾帶一些稍顯「俗」的東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把這種事情都賴到郭德綱頭上實在說不過去。換個角度說,相聲從一開始就不算是「雅藝術」的範疇,郭德綱也並沒有夾帶過多低俗的東西,充其量也不算是回歸到原先相聲的程度,其中一些比較「俗」的包袱可能讓很多聽慣了高雅藝術的東西感到不適應,但是並沒有很「骯髒」的東西,很多內容也是貼近時代小市民生活的,對於相聲的發展並沒有多大副作用。

我是郭德綱的支持者,他的很多主張我覺得都是對於相聲發展有益。我也反對盲目推崇郭德綱,很多人認為郭德綱「救」了相聲也是談不上的,相聲這門傳統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因一人的出現而活,也不因一人的缺席而滅。其實,很多腦殘粉推崇的「爆笑」段子,相聲的老前輩們都會說,而接觸電視相聲多了的人頭一次接觸覺得很難得,所以把他吹上天,這實在是有失公正,前輩的相聲藝人在困難的生活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中磨練出的手藝都不比郭德綱差,只是郭德綱作為這個時代的相聲佼佼者引領了這次復興,所以廣為人知。(正如老郭所言「同行的襯托」

最後,正面說一下題主的問題,相聲這一門傳統藝術即使沒有郭德綱也不會滅。電視相聲固然會越走越窄,但是沒有郭德綱相聲的優勝劣汰法則也會使其重歸劇場並重新煥發生機。但是,郭德綱在早先看出了相聲回歸劇場才能復興的趨勢,並在相聲低迷的時期堅守劇場並引領了這次回歸劇場的風潮,也使得相聲少走了很多彎路,另外劇場相聲中一些稍微「俗」的東西也隨之而來,但是這些「俗」的東西本身就屬於是傳統相聲的,完全不存在毀了相聲的問題

所以總體而言,郭德綱對於相聲事業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也不需要盲目誇大,相聲不需要誰來拯救也能再次煥發新生,但是無疑在這次復興中郭德綱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本人理工狗,文藝曲藝外行,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愛好者一起討論~


「有一天我早上醒來,郭德綱突然就火了,廣播里啊電視里啊鋪天蓋地全是郭德綱。我一看,哎?這是個說相聲的,這年頭怎麼還能有人說相聲呢。要知道當時舞台上的表現形式早已經沒有相聲了,相聲可以說幾乎是已經消失了六七年了,沒想到相聲又活了。幾個老哥們兒來找我商量說,咱也辦個相聲團體吧,我說好啊,於是我又開始說相聲了。」
——孫越,《綱到你身邊》


-
相聲這門手藝的未來不是一個郭德綱就能毀的。
相聲這門手藝的現在不是一個郭德綱就能救的。
-


毀?拜託誰來毀一毀京劇越劇崑曲梆子吧,再不毀怕以後看不著了


蟹妖。

相聲是什麼?
通常的定義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

大多數人愛在郭德綱的身份上定義一句:救活了相聲。
而根源,在馬季先生的一句「郭德綱讓相聲晚死五十年」。
但較之絕大多數的曲藝項目(80年代初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時的統計,仍然存活在民間的「現代曲藝曲種」,共有341種),相聲一直是生存態比較好的一種形式。其興盛不斷已綿延百年。(相聲的第五次興起(2005 年至今)到底是相聲的東山再起還是迴光返照?)。
而不管是否樂於承認,廣播電視相聲派、舞台晚會相聲派的基本維繫、早在90年代末京津兩地小劇場的層出不窮、入門門檻高低不論起碼還有人樂意入這個門檻、隨時加料易於創作的特點……這些都讓相聲即便離了郭德綱,也遠非「瀕臨死亡」。
換句話說:相聲比起絕大多數曲藝形式,離死還差得遠。
即便說是奄奄一息也未免有些誇大其辭。

那麼,現在的相聲市場是否較之「前郭德綱時期」更加興旺繁複了呢?
這點無可否認:1)每年有關相聲的演出、和相聲沾邊的「偽相聲」的演出(例如高曉攀),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產業,而絕非私人門臉的買單;2)大量玩票的人員可以依靠相聲獲得較高的收入,並轉為專業以此謀生;3)與清流時期之前的相聲不同,傳統段落和曲目早已不再是當今相聲消費的主流內容,大量「自製相聲」成為了相聲消費的主心骨。
——所以,如果是指「郭德綱救活了相聲的經濟市場」,那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90年代之前,舞台相聲、廣播相聲、電視相聲、晚會相聲…活躍在主流的歸口媒體上,等於是由國家買單產生的義務演出。演員的收入也只和職稱職務評級有關。
90年代之後,計劃體制內有名氣的演員可以外出私演,針對的是對體制內演員的溢出,在形式上因循了之前「成功」的晚會相聲形式,作為某種穿插和陪襯而存在。
同時,由於小品形式語言種類更加豐富、場景代入更強烈明確,導致相聲在語言類節目中日漸衰退至二線,眾多相聲演員也紛紛轉行、戧行,而沒有了之前的繁榮模樣。
這種情況下,李金斗、於寶林等人就已經開始號召相聲回歸劇場。這時郭德綱的德雲社,還僅僅是扯了個名號。
郭德綱的演出內容、形式和做法並不新奇,這點毋庸置疑。無論是改活還是抓哏砸掛,都沒有跳脫90年代末天津劇場相聲的包袱窠臼。
而其大紅大紫階段創作的「我」系列段子,也算不得是真正上乘的本子——無論是三翻四抖層級的條理性上,還是超出年代感的時代感上,都只還是「不錯」而已。
但是郭德綱多年積攢下的曲藝底子,在北京這個名聲放大器的場合下耐得住寂寞培養自己的觀眾圈子,尤其是相對年輕的觀眾圈子,進而火爆。然後又在多場聲勢浩大的商演中,將自己的經營智慧發揮至極,屢創票價新高。形成了相聲經濟獨立的一套市場契約。
對於這門藝術來說,在有益的市場化和利潤獲取方面,郭德綱通過給自己造星盤活了行業飯碗。

至於「毀了一門××」的基調,則是過大的帽子。中國人愛給別人戴帽子的陋習,早就毀了這個民族。
其理兒無外以下三種:
1)郭德綱的段子中老是充斥著低格調的內容;2)郭德綱出名之後忽視了相聲,將相聲做為跳板而後人紛紛效仿;3)郭德綱扒活。
關於1,這是因為群眾和社會的需要。這樣一個從准清教徒年代過來的民族,即便是在公開場合宣洩一些高雅格調外的情感都會被念叨許久。但是高格調的歌頌型相聲充斥整個曲藝圈,早就已經在70年代快把相聲毀壞了。
關於2,郭德綱堅持了10年才火,尚且被叫做弄潮兒。
關於3,扒活和留飯是兩碼事兒。


在199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相聲大師侯寶林的第三子也是侯派相聲的重要繼承人侯耀文和著名小品表演藝術家黃宏表演了小品《打撲克》,當侯耀文打出「相聲演員」的名片時,黃宏打出「小品演員」並高叫:現在相聲明顯干不過小品!
隨後侯耀文打出「京劇演員」,並未對上述博弈進行反駁。「相聲不如小品」,這句話,趙本山說了不算,趙麗蓉說了不算,著名藝術家黃宏說了也不算,這是要生生扔到侯氏的後人臉上後被默認才能作準的。

隨著綜藝大觀、曲苑雜壇等綜合晚會的衰退,其他娛樂節目形式的豐富,對於無論是相聲還是小品,春晚逐漸成為了唯一得到關注的舞台
2000年,牛群、馮鞏這對黃金組合拆散後,春晚的相聲節目質量就此土崩瓦解
2001年,相聲節目:
相聲 《得寸進尺》 表演:馮鞏、郭東林、郭月(當然傳說有一種相聲叫化妝相聲)
相聲《踩腳》演員:姜昆、戴志誠
相聲 《戲迷》 表演:劉俊傑、唐傑忠(這個贊)
相聲 《咱也試一把》 表演:笑林、王平、尹卓林、趙保樂
2002年,相聲節目:
相聲:《台上台下》馮鞏、郭冬臨、陸鳴
群口相聲:《馬年頌馬》侯耀文、石富寬、師勝傑、王平、劉流
相聲:《妙趣網生》姜昆、戴志誠(這才是曹雲金的師傅)
相聲短劇:《誰怕貝勒爺》金士傑、趙自強、倪敏然、李建常(還有這個節目?)
2003年,相聲節目:
複合相聲:《馬路情歌》表演:馮鞏、周濤
相聲:《今非昔比》表演:陳寒柏、王敏(最近買了頭驢,準備參加下屆相聲大賽)
相聲:《說廣告》表演:王振華、何軍(可能我見識淺薄,你們誰還認識他兩)

不一一列舉了,也別怪別人說「相聲干不過小品」,憋一年讓你說一段子,完事你還噁心我,相聲這門藝術形式沿著這種形式的發展,不完蛋他等什麼呢

郭德綱曾經說過一次台下只有一個觀眾的經歷,這門藝術,從乏味的讓人無法關注到今天德雲社的一票難求,應該把功勞記在誰身上?
我特別看不起一些天津茶館裡的所謂老藝術家,因為郭德綱與天津相聲圈的某些淵源,有幾位總是或譏諷或謾罵,德雲社當年賣一張票的時候,我還真不信您的生意好到哪去了,捧著人家賞的飯碗
罵街,不作興。
大概07年時候,我聽電台廣播,田立禾先生在茶館的一段相聲,上來就說了一句「相聲前些年一直不行,這兩年借著郭德綱才見緩」,真人才敢講真話。(有人說田立禾也總在相聲里暗諷郭德綱,麻煩百度「砸掛」)

至於這幾年,郭德綱的對口相聲內容水平有所下降,但需要承認的是郭德綱給相聲這門藝術,帶來的更多觀眾,讓相聲的生命得以延續。

任何一個事業,創業艱難,衰落後的中興,更難!


林林總總說了許多,如果不愛看可以直接看底部結論。
好高興,第一次被別人贊,那我就再多寫點
首先聲明:我是愛郭德綱的,我學相聲也是受他的影響! 他的早期作品一直是我學習的樣本!

好高興,竟然被兔尾巴老李同志贊了!好高興,好高興!好高興!


郭是即救了相聲, 也毀了相聲。他讓相聲迴光返照再現了輝煌,但也加速了他的滅亡。郭德綱先生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 郭讓人們重新開始聽相聲,這是好的,但是他卻培養了一批只會聽笑的觀眾,會有人說了,我聽相聲就是為了笑,甚至說出郭的名言,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這是對的,相聲必須要讓人發笑,但是,這個笑,是分層次的,並不是說要教育人,而是要有滋味,要經的起琢磨,這才是相聲的笑,舉個例子,小蘋果和我的太陽那個流行?那個火爆?毫無疑問是小蘋果!但是明年還會全民聽蘋果嗎?不會了,因為他是短期快餐文化,郭的方法是披著傳統的外皮做快餐文化,也就是用美聲唱我小蘋果。同理,單純追求樂,你的觀眾也是找樂的,那對不起,總有一天,會有東西比你更可樂,那你的一批單純找樂的觀眾將馬上被分流!你說話打死也干不過聲光電整體的舞台劇,開心麻花就是例子,所以,好的相聲發展,相聲是要有味道的,會有又聽樂又聽味的觀眾出現,這種觀眾才是真正的相聲觀眾!
有人會說,相聲最早就是逗樂的,哪有那麼些說道,這都是你們體制內胡編,牽強附會!做飯最早也是為了填飽肚子,但是為什麼後來發現出了各種菜系呢?不是一點點在進步嘛!你總強調初衷是為了吃飽,吃屎也能飽,為什麼還是吃川魯淮揚呢?觀眾是慢慢培養的,而且,其實相聲本身他就是小眾通俗藝術,是特定時期把他大眾化了,建國前相聲演員全國不過幾百而已,為什麼會有排字排輩,就是小團體互相的記號,所以它本身就是小眾藝術,郭卻把他大眾流行了,這就是相當於給一個老人打了興奮劑,馬上蹦起來,但躺下就死!他給了傳統相聲一次成為文化遺產的機會!群魔亂舞!干脫口秀的也來說相聲!二人轉的說相聲,上台的節目叫我要當明星!名字就知道是受誰影響!演話劇的也上台說相聲!他讓別人覺得相聲好容易,背詞就能說!
但是,種種說過,還是要感謝郭,因為沒有他,相聲演員已經餓死了!他紅火起來,帶動了所有演員的收益!讓相聲演員也有收入過百萬的,而且是在四十歲之前!這是他的功績!總得來說,郭德綱是挽救了相聲行業,毀掉了相聲藝術!

請所有攻擊我 說我將相聲提到雅文化的請仔細看看,我那句話說到相聲要高雅了?韻味和高雅是不同的,我說的是有味道的搞笑是相聲 反之叫脫口秀


這麼大的定性問題我說不好。說點兒個人感受吧,郭德綱火之前,
1、有很多相聲還能聽,我還經常去茶館聽相聲。他一火,把京津的年輕相聲演員風格都帶壞了,甚至很多老頭兒都跟著學壞。往相聲里加時尚包袱原本是個好事兒。為此犧牲了尺寸就不好聽了。郭就是尺寸太亂,沒有好師父給歸置啊。可惜那麼聰明的腦袋。侯耀文的十分之一都沒繼承。
2、帶壞了一幫小孩兒。我們原來搞相聲社,孩子們都聽馬三立、馬志明、侯寶林等等,說的段子規規矩矩,有模有樣。後來得了,全都投機取巧,學德雲社【那會兒我已經上大學了】。氣得我跑回高中的相聲社罵人:誰再說郭的段子就給我退社!
缺乏相聲實踐的朋友可能奇怪:「你幹嘛生那麼大氣呢?」列位有所不知,須知「取法乎上僅得乎中」。郭本事不小,但是離當教科書還邊兒也不沾呢。有一定經驗的專業或業餘演員,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沒有判斷力的小孩兒一學,崴了!開蒙不對,如火燒身啊!
3、培養了一批"偽相聲愛好者「。憑什麼說人家偽呢?常識來講,喜歡一門藝術,必定廣覽多聞,只當一兩個人的腦殘粉,恐怕不能叫愛這門藝術。只愛李雲迪的不叫鋼琴愛好者,只聽於魁智的不叫戲迷,同理。在外面遇見知道我喜歡相聲的人,非要跟我來聊郭德綱。這人本來我不煩,但我也不想談下去了。就醬。

最後要說的,很多人攻擊郭德綱的人品。我一是不了解,二是我覺得這人也未必次。生活中遇到也許也能成為朋友。攻擊他人品的人也未必比他人品好。我只是瞧不上他的藝術,僅此而已。


勉強算個業餘曲藝工作者,說實話能夠從事曲藝行業,受郭德綱影響很大。
第一次聽郭德綱是在2006年的某電視台的一檔暑期節目,欣賞到了郭德綱、于謙表演的《怯拉車》、《西征夢》、《論捧逗》等節目,當時驚喜非常,想不到相聲還可以這樣說,覺得好久甚至幾乎沒聽過這麼好笑的相聲。
然後便開始瘋狂的聽德雲社的相聲,郭德綱于謙、何雲偉李菁、曹雲金劉雲天。
那時候MP3里下載了各種郭德綱于謙的相聲,每天晚上聽著相聲入睡,相信很多朋友那時候跟我一樣。
……
可是,近幾年,郭德綱的相聲精品越來越少,畢竟誰都會老去,攤子這麼大,郭先生不再是那個返場22段依然中氣十足的「竇天寶」了,記憶中的那些《西征夢》、《論捧逗》、《白事會》、《我字系列》似乎再也沒聽到過,慢慢的,郭德綱已經不是聽相聲搜索欄中的第一選擇。
但是,橫向比較,依然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在目前相聲界說相聲能說的過郭德綱。他就是一個相聲天才,或許曹雲金是第二個天才,在眾多徒弟中最像師傅的一個,連某些方面都像。但曹角已與相聲舞台漸行漸遠,殊為遺憾。
可喜的是,在90年代末期的極度沉寂之後,相聲又活了過來,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出現了可以讓人開懷大笑的相聲作品。這到底有沒有郭德綱的功勞?有,但不是全部。更確切的說,是早期德雲社的功勞。
郭德綱一人撐不起相聲,不能忘記這樣一串名字,張文順、李菁、于謙、何雲偉、曹雲金、徐德亮、高峰、王玥波、劉雲天、王文林、李文山、邢文昭、潘雲霞,還有侯耀文、師勝傑、石富寬、金文聲、馬志明、劉文步、張永久、常寶華、趙世忠……
一個好漢三個幫,那時候沒有利益紛爭、沒有互相攻訐、沒有別的,只有好好說相聲。
夢回06,那一夜,相聲竟如此燦爛。


單從題目來說,肯定是救了的!郭德綱人怎麼樣,不了解也不好評價,從娛樂八卦來說,此人也算是大起大落了幾回了,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郭德綱與趙本山一樣都是將一種藝術一種文化發揚光大了,這在古代來說都是派至大幸。什麼是派-門派,流派,中國古人總喜歡敝帚自珍,什麼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但是能人那麼多,誰都希望自家東西天下第一,讓別人服氣,於是乎各大流派間明爭暗鬥,就好比葉問里的武館一條街,誰都不服誰!這時候哪個門派出了一個比如郭德綱這樣的弟子,挺厲害,將自家搞得有聲有色,把別人都比下去了,還培養了優秀的下一代弟子,這不是派之大幸是什麼,套句俗話,可保百年繁榮啊! 同時,郭德綱不光自身德雲社火了,還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讓被小品壓得死死的相聲也重新有了自己的地位,讓更多的人前赴後繼的投入到相聲的行業里來,讓很多看不到相聲前景的相聲人也看到了希望,整個行業蓬勃發展!如果相聲有名人堂,郭德綱肯定是能排一定地位的,任何行業有這樣的人我想都是值得尊敬的!


快一年前寫的這個答案,那個時候初在知乎答題,雖然是真誠認真的回答,回答的卻也不是很好,最近又看到這個問題,結合最近看到的一點東西,想補充幾句:

老郭可能最終還是談不上救了相聲,他自己說:05、06年德雲社火了之後,京城大大小小的相聲劇場增加了幾十家,現在存活的又有多少、活的不錯的又有幾家呢?憑能耐吃飯,冷暖自知。至少德雲社過得不錯,商演依然火爆,小劇場逐漸壯大,連演員帶學徒三百來人,很多人能有一個上台打磨節目見觀眾的機會,後起之秀也在慢慢成長,掙錢養家過日子,這就足夠了。是不是拯救了相聲對他本人來說有多大的意義呢,至少他拯救了德雲社吧。您要說德雲社說的那也配叫相聲?沒問題,德雲社其實是搞雜技的。

只是老郭確實是一個愛相聲、肯下苦功的。他三進北京,沉浮十餘年,換來一飛衝天。最苦最難的時候身無分文,寄人籬下。創辦德雲社之後,也曾無人問津,經歷只有一個觀眾的尷尬,十年磨一年,方有今日的高朋滿座,勝友如雲,其中的苦楚不談,但如果不是真心的喜愛,又怎麼會堅持到最後呢?

下面是百度郭德綱吧最近公布的數據,統計了2002年以來有音頻視頻資料的郭德綱演出:

以下為整理結果的統計數據,統計截止日期為6月底。

一、對口作品。
我們能夠找到出處的郭老師對口表演共計1325場次。294段作品。
在這些演出中,跟郭老師有過合作的捧哏演員,最多的當然是于謙老師和張文順老先生。其中和于謙老師合作共計971次,和張文順老先生合作共計115次。
在這些演出中,表演次數最多的《學電台》,共計表演了34次。然後依次是《我這一輩子》31次,《白事會》30次,《西征夢》29次,《你這半輩子》26次。
更多詳細演出場次及合作對象請查看附表

二、單口作品
截止到2014年6月,我們統計到的郭老師表演過的單口、評書共計232個獨立作品。

三、群口作品
從2002年至2014年6月,有音視頻資料可考的郭老師群口相聲共計59個作品,表演123場次。

四、小曲小調等
截止2014年6月26日為止,我們統計出46段鼓書,165段小曲小調,16段開場小唱,42段太平歌詞,226段戲曲,總計495段。495段學唱作品各自獨立無重複。

--------------------------------------------------------------------------------------------------------------------------------------
首先我認為一些答案說的不準確的地方:

比如「老郭成名靠的是《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
據我所知早期郭德綱最火的幾個段子有《西征夢》《我要幸福》《我是科學家》等等,(百度郭德綱吧的一些早期帖子也可以印證我的觀點。)其中《西征夢》經常被拿來說明老郭的改變傳統段子的能力,我字系列則是老郭最優秀的一批原創作品。很多老鋼絲喜歡提《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不過是懷念當時年輕氣盛的郭德綱或者一步一步成長的德雲社。除此之外,普通觀眾會喜歡一段並不以搞笑為主的作品嗎?我很懷疑。

至於「《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是詆毀同行的作品」。我想大部分聽過那一段相聲的觀眾不會這麼認為。老郭在那個相聲里,一方面是介紹了一些相聲的歷史和相聲演員的辛酸往事,其次是批評了一些同行不懂裝懂半路出家,說的也是一些經常講的觀點:是相聲要回歸劇場回歸傳統,相聲是以搞笑為主,不必要可以追求教育性,希望大家多聽相聲。說起來這個段子批判性和搞笑性都不高,更多的是一種回顧和總結,也很感人,聽老郭本人說現場有鋼絲聽這個段子都留下了眼淚。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他當年批判的東西基本上自己全佔了。」

此話從何而來?

另外我對郭德綱火的兩點原因「北京人捧人,當時北京人真沒聽過茶館相聲」,表示不能理解,也懷疑這兩點是否屬實。如果說老郭能在北京立足是因為「北京人愛捧人」「北京人真沒聽過茶館相聲」,為何郭德綱三進北京在北京說了快十年相聲直到04、05年才火,在北京為何說相聲的人里只火了郭德綱,後來為何沒有其他相聲演員複製了郭德綱的成功?

04、05年老郭的水平怎麼樣,當然不能算很高,彼時老郭30出頭,只不過是一個青年相聲演員,又能談得上有多高的造詣呢?只能說笑果很好,現場火爆,藝術性仁者見仁,不做評價。

「很多段子就是照名家的樣子做簡單複述,乃至直接照冊子背誦,至少在當時,鋼絲們最津津樂道的所謂「傳統段子基本功」郭師傅都不夠格。」

這種話根本無需反駁,看過幾段當時的德雲社演出視頻就知道了。

偷活的事,老郭跟劉文步對罵的視頻和料已經夠多了,這件事情我覺得很複雜,畢竟是行外人,我也解釋不清楚,更這跟題目無關,煩勞各位看官自行搜索吧。

綜上:如@鄭捕頭 所說:「更多人因為他開始關注相聲,或者重新開始關注相聲,更多的相聲觀眾也應運而生。「毀」從何來?」

老郭本身算不上藝術家,他近幾年的相聲作品也很有可商榷的地方。不過這麼多年來,如果其他相聲演員有更出眾的話,何至於讓一個這樣一個郭德綱火遍全國,至今無人超越呢。


說句實在話,貴乎黑郭德綱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好幾位內行大哥每天就靠著黑他活著呢。低俗沒下限這個東西,我只能說適應時代需求,現代的中國文化市場被tg管制半個世紀,人民群眾必然有矯枉過正的心理,就跟你青春期叛逆一個道理。民間藝術不能迎合民間市場,你就賣不出票賺不著錢。
我前一陣翻出侯寶林大師的錄音聽了半個月,真正戳笑點的東西很少,這裡並不是不尊敬老先生,只是覺得,老先生放到現在,只怕也不會像那時候那樣說相聲。
網路興起後,人們獲取段子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以前一個段子能講三年,現在葉良辰出來仨禮拜我都覺得爛俗無趣,在這個趨勢下,郭德綱能留住大批觀眾就已經很對得起相聲這門藝術了,中興續命的人物,哪怕這個人心眼小,也是值得尊敬的。


郭德綱尚且談不上拯救或者毀滅相聲,他沒那麼大能量。只能說,他是天時地利人和出現的關鍵人物,沒有郭德綱,在那個時間段還會出現李德剛,這不是個人一己之力,而是整個社會的文化需求的結果。
說得上對相聲有拯救之功的,我覺得有這麼幾個人不可不提:
1、張壽辰先生,承前啟後,完善相聲結構;
2、侯寶林先生,讓相聲登上大雅之堂;
3、老舍先生,讓相聲在新社會不至於被消滅;
4、馬季先生,在荒漠中為相聲引來一縷清泉。
時至今日,當代先生演員恐怕尚無有以上這樣功業的相聲大家,郭德綱勉強算半個,但他對相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小,所以我認為還遠遠不夠資格。


一種歷史傳承,竟然能夠因一個演員的出現而被討論興衰。
這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悲劇。


,,,他確實帶動了一批人來聽相聲,,,但是更多的培養了一批只聽過他而且以聽樂為目的但是卻以為自己很懂行的觀眾,,,其實也能理解,,,他們的相聲世界裡也只有郭德綱


可以說救,但絕對不是毀。
看了許多評論,覺得對於救無需多言。正如,幾位知友所說,如果沒有郭德綱,知乎上今日能出現這個討論么?
毀來說,一個郭德綱沒有這麼大的能量。一個郭德綱就把相聲行業都帶壞了?相聲本就是個人的藝術,張三善倫理,李四善文哏,各有所長,觀眾也各有所愛。沒有倆人風格一樣的。今天有個郭德綱是這個風格,為何改日沒有幾個李德剛,王德剛用別的方法再紅火呢?徐德亮今又何在?
究其原因,是整體的社會在變。我們都身處在在歷史的潮流里。馬三爺,少馬爺的相聲也不少聽,細品有其韻味,但現在再對著幾千人說 逗你玩,他們還能笑出來么?時代在變化,觀眾的的口味也在變化,對於相聲內容得喜惡正是隨著大部分人民的口味在變化。老段子的包袱不也正能體現當時人民的生活和口味嘛。毀掉相聲?沒誰有這個能耐吧。
相聲由撂地而生,是大眾的文化,幾十塊錢進茶館喝茶吃瓜子就行。所有人都有資格提出他的喜惡。京津有京津的喜惡,山區有山區的喜惡,南方有南方的喜惡。別總把韻味,雅俗掛嘴上,需要用相聲這種大眾藝術來提升自己的逼格么?也別把所謂相聲藝術和相聲行業或其餘什麼說法分割開如此如此的。相聲就是相聲,沒有說哪個就是搞藝術的相聲,哪個就是賣票的相聲。雅的俗的,主流的非主流的,都是相聲。它就是這麼一個東西,這麼一個藝術。盛也好,衰也罷,都是它自己。


我好怕
我好怕老郭又開始正經說的時候
這群為了黑而黑的黑子該怎麼活


左右相聲發展的是觀眾。
是觀眾選擇了郭德綱,是觀眾選擇了郭德綱的相聲


我聽過他的相聲,雖然郭德綱的為人令許多人看不慣,但掩蓋不了他確實有才華,使相聲重新被重視,給觀眾帶來了歡樂這三個事實


推薦閱讀:

現在有沒有相聲說的比郭德綱于謙更好的?(單口對口都行)?
郭德綱有哪些優點?

TAG:相聲 | 郭德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