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有沒有屬於窮人的文藝?如果有,是哪些?
因為我發現:無論是一些熱愛攝影、繪畫、寫作、旅行等的真正文藝青年,還是用文藝裝逼的偽文藝青年,似乎前提都得足夠有錢。
或者題目換個問法:在當代,窮人也能文藝起來嗎?
在海頓和莫扎特的時代,交響樂和協奏曲是貴族的專屬。貴族們想聽音樂,得花錢養樂師,穿戴整齊,正襟危坐。
至於窮人們?能不能填飽肚子才是他們關心的。
21 世紀。
像我這種穿一身優衣庫的社會底層,可以花費很低的代價,就能把霍洛維茨、阿格里奇和吉列爾斯三個版本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找來反覆聆聽比較。
海頓時代的貴族再有錢,也聽不到拉赫瑪尼諾夫。當然也聽不到拉威爾和肖斯塔科維奇。
就算他能聽到驚愕交響曲,也無法像我這樣,收集十幾個版本來反覆聆聽比較。
我高興的話,可以脫了鞋躺在床上聽,可以一邊吃糖炒板栗一邊聽,可以一邊疊衣服一邊聽,還不用擔心被海頓嘲笑。【1】
-
你可以在客廳掛特納的《威尼斯之景》,也可以把倫勃朗和丟勒這倆自戀狂不同時期的自畫像擺在一塊兒,慢慢兒看。
你可以往 Kindle 裡面可以塞卡爾維諾,也可以放金庸和單田芳。
你還可以上知乎,細細地讀 @張佳瑋 的文章,聽他侃金庸和安格爾的裸女,然後在評論區調戲他。
要知道,在惠斯勒的時代,普通老百姓顯然很難有和拉斯金直接交流的機會。=)
#此處為「如何正確地調戲張公子」的教學案例。\(^ω^\)
-
感謝這個時代,能讓大多數人很輕易地填飽肚子,再溫飽思淫慾,有時間去文藝。
但是...
大家都想要大房子和好車子。太忙了。有了第一套房子,還要抓緊賺錢買第二套第三套。怎麼有時間呢。
聽音樂,怎麼能用百來塊的耳機?五位數的音響那是必須的,據說聽貝五都能比別人多聽一個樂章。
看電影,聽說《富春山居圖》很爛。究竟有多爛?當然要買票看一看了。否則光看別人吐糟,人家插不上嘴真的很捉急呢!
至於什麼增減和弦,懂這玩意兒能賺錢嗎?!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
【1】據說海頓在創作第九十四號交響曲時,為了諷刺那些在音樂會上附庸風雅常常睡著的貴族,故意在第二樂章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後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這一段時,那些貴族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這部交響曲因此得名「驚愕」。你的問題問反了,應該問——在當代還有沒有屬於富人的文藝?
幾乎沒有。
曾經的文藝,很大程度上是屬於富人的,交響樂室內樂、崑曲戲班、書法繪畫,乃至昂貴的書籍,文藝這東西,在漫長的歷史中幾乎是達官貴人們的私藏,對於普通人,文化和藝術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至於窮人的文藝,有自然是有的,大戶人家婚喪嫁娶開場大戲,老百姓一年下來就文藝這一回。你想讀小說?你得先認字,你知道古代的識字率吧?
擊碎這種格局的是科技革命。古滕堡印刷機、唱片、電影放映機、廣播電視,以及,天翻地覆的互聯網……這些傳播手段的發明使得內容複製的邊際成本一再降低,直到互聯網讓它變成零。這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精神生活,抹平了窮人和富人的文化分野,幾乎毀滅了那種叫做「富人文藝」的東西,不僅僅是毀滅內容,是連語言一起毀滅。
今天,沒有人專門給億萬富翁拍電影,也沒有人專門給達官顯貴做音樂,富人眼中的文藝和你眼中的文藝,沒有區別,就像可口可樂一樣對任何人平等。
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題主才會想到「還有沒有窮人的文藝」這種問題,倒退個幾百年——窮人的文藝?那是什麼東西?田間地頭的自娛自樂罷了。文藝也只是個人愛好而已。
鋼琴一定要過十級才能成為文藝么?那的確是要點錢系統訓練,每天談一個小時吉他算文藝么?如果算的話,吉他以及學吉他都不太需要錢。
畫畫一定要去美院才算文藝么?那的確是要點錢系統訓練,每天在家下一局圍棋算文藝么?如果算的話,圍棋以及學圍棋都不太需要錢。
寫毛筆字一定要參加國家級比賽才算文藝么?那的確是要點錢系統訓練,每天在家寫一貼鋼筆字算文藝么?如果算的話,鋼筆和筆貼都不太需要錢。
攝影一定要白炮中幅才算文藝么?值得慶幸的是,一般大家都認為復古膠片機才文藝,而且復古膠片機根本不花幾個錢。
刺繡算文藝么?
看書算文藝么?
寫小說算文藝么?
看電影寫影評算文藝么?
報個班學法文算文藝么?
等等等等……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一切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到底是「不堪其憂」還是「不改其樂」。
.
題主,你的整個概念系統都是錯的。
你的價值觀已經被社交站搞殘了。
文藝是什麼?文藝是不甘平凡的窮人脫身的良藥,是富人茶餘飯後的消遣。
中產階級、小市民與文藝無關,有的只是打上不同標籤的庸俗品味。
實際上,當前的社會已經幾乎被庸俗趣味淹沒了。沒什麼文化,沒什麼藝術。
你看到的,你聽說的,你羨慕和鄙視的,都與文藝無關。
充斥在社交站上的,是精心剪輯過的高亮濾鏡集錦,是喧囂或低聲的炫耀或呼朋引伴,是身份圈子地位的宣言。
在聊天和聚餐上流動著的類似內容,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從社交站溢出到日常生活中的庸俗泡沫。
人生來痛苦而絕望,但大部分時間空虛無聊。在經濟發展之後,人的本質並未改變,但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餘力,於是開始試圖充實這空虛。
這些努力儘是徒勞。掛上相機、身在異地時,這些人內心的空洞里並沒有長出任何填充物;在紙上或計算機上拿文字或其他圖案填充空白時,他們也只是把別處搜集來的罐裝信息換個地方放,並沒有拿出任何自我。因為他們沒有。
當然,這過程有收穫,可以收穫目光、甚至讚歎,可以收穫自己情緒的充盈和晒黑的皮膚,或許還有好吃和難吃的異域食品。
但是這些,不是文藝。
你想參與到這空虛的庸眾浪潮里,沒有問題,你甚至可以成功的欺騙自己,撕一張標籤寫上文藝,貼在自己的鏡頭蓋上;
你想唾棄這些,也沒有問題,只要操作得當,你可以順利棲身鄙視鏈的上游。
你想多看看,多體驗這世界,沒有問題;你想先掙錢,再打造形象,也沒有問題。
不一定非得追求文藝。
補充閱讀 幸福課五:慾望的變化和永恆 - 幸福課 - 知乎專欄「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蘇軾
沒有錢能不能文藝?答案是能。
但窮人能不能文藝?答案是不能。
作為一個窮人,如果每天都要為事業操心,每天都要想著如何賺錢,如何擺脫窮的狀態,哪有什麼心思文藝?哪有什麼心思畫畫、練字、攝影、寫小說、寫劇本、養花、旅行?
這些能換來錢么?不能。
文藝不是屬於窮人的,而是屬於內心富足的人。屬於那些覺得有些東西比掙錢更重要,不徐不急的人。
沒有錢,和窮,不是一回事。
你可以沒有錢,但不能覺得自己就是個窮人。
如果自己都定義自己就是個窮人了,那確實不適合文藝。
怒答。
所謂文藝,指的是通過書籍、電影、音樂、戲劇等文藝作品,獲得物質感受之外的心靈之觸動。說白了,文藝即美。而這種美和物質沒有直接的關係。題主認為「窮人」沒有「資格」「文藝」,實際上是掉入了當下消費文化的陷阱,認為必須擁有「物質」才能「文藝」。這是極端錯誤的。
小波曰:「人僅有此生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所以我們才會推崇卡爾維諾,推崇貝多芬。誠如 @luckystar 所言,懂增減和弦有個毛用?但若懂,我便會知道其和音使用的妙處,藏在音律之間的「美」,不足為「不懂」的人道也,這便是詩意。
當然,只有倉廩足才能知禮節,才有資格去追求美,追求詩意。可君難不成忘了鑿壁偷光等故事?古人在窮得叮噹響(今人當然也有)的時候,還要堅持求學,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只不過大家並沒有認為這是「文藝」。在萬惡的消費主義的大潮下,我們已經忘記了第一次聽到「文藝」這個詞是在什麼時候,我們已經忘了「文藝復興」的初衷是什麼。消費主義粗暴地用物質、金錢作為衡量美的第一標準,把單反相機打造成了文藝必備的外在,使得人人皆可文藝,內需一片大好。
所以,貧窮就沒有辦法文藝?海德格爾是這麼說的:
「…… 人,詩意地棲居……」。說詩人偶爾詩意地棲居,好像還勉強過得去。但這裡說的是『人』,即每個人都在詩意地棲居,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一切棲居不是與詩意格格不入嗎?我們的棲居為住房短缺所困撓。即便不是這樣,我們今日的棲居也因勞作而備受折磨,因趨功逐利而不得安寧,因娛樂和消遣活動而迷惘……
這一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它並非描繪今天的棲居狀況。它首先並沒有斷言,棲居意味著佔用住宅。它也沒有說,詩意完全表現在詩人想像力的非現實遊戲中……進一步講,也許兩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說,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如果我們真的如此推斷,那麼,我們就必得從本質上去思考棲居和作詩。如果我們並不迴避這一點,就要從棲居方面來思考人們在一般意義上所說的人之生存……
無論在何種情形下,只有當我們知道了詩意,我們才能體驗到我們的非詩意棲居,以及我們何以非詩意地棲居。只有當我們保持著對詩意的關注,我們方可期待,非詩意棲居的轉折是否以及何時在我們這裡出現。只有當我們嚴肅對待詩意時,我們才能向自己證明,我們的所作所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對這一轉折作出貢獻……
時移世易,但棲居並沒有意味著佔用住宅,依然可以在新時代下有新的解讀。已經不再只有王小波這樣的高幹子弟才可以讀到《變形記》了,我們都可以讀到。你甚至不需要去買一本紙質書(你可知道當年小波把《變形記》翻到真的爛掉),直接在手機裡面下載一個txt/mobi/pub都行。當然,很多人對《變形記》不感興趣,但他們會讀金庸。金庸也很好呀!
我和妻子,兩人從小的家境不一樣。我小學的時候就有386,電腦不斷升級換代,然後我開始在DOS的WPS時代開始學習寫作。我的妻子一直到了高中還是用筆,到了大學才有自己的電腦,而且是攢了很久很久的錢,為了學習的需要,才有的。然後我身處在一個野雞大學,身邊的人只關心兼職,但我知道我要讀卡爾維諾;我的妻子在一所超級名牌大學,身邊的人全部要出國考研,她也知道自己要讀卡爾維諾。
還是那句話,文藝在於你的心。
這裡,把世相今天推送的文章,貼一遍。
這是我所贊同的文藝。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文藝青年
作者:世相「人僅有此生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王小波
世道變壞是從人們取笑文藝青年開始的。這不是聳人聽聞,對一個擁抱理想主義和自由精神的群體進行污名化,既是我們虛無平庸時代特徵的結果,也是它的原因。概念迷亂中,我們需要釐清,什麼才是真正的文藝青年?我曾在公眾號「世相」里下過這樣一段定義:「文藝」代表著一種雕琢的努力,一種抒情之美。它並非迴避真相,而是用更高級的方式陳述真相;它並非忽視現實,而是用鮮美的養料滋潤現實。它是真誠的、嚴肅的、高尚的,它並非只是表面化、碎片化的堆砌一些花哨之物,它向內渴望精深生活,結果導向一個社會的精神世界的豐富,並且可以抵抗過於功利的潮流。很多美好之物——不妨想想那些漂亮的設計——都該歸因於追求「文藝」的生活方式,在目前,我們並不幸福的重要原因恰恰是「文藝」太少而非太多。
但的確有若干錯亂在「文藝」之名下發生。壞品位被放大、固化,輕浮之風盛行,這為嘲笑者找到來雖不公道但有效的靶子。愛護文藝的最好方式是成為一名「對」的文藝青年。
1.擁有堅持品位的勇氣
由於豆瓣網、小眾網站和交際圈的存在,文藝青年容易接觸自己起初並不欣賞但被視作理所應當的行事風格。這時候,合格的文藝青年該擁有向壞品位說不的能力。「判斷好壞的能力」以及「對壞說不的勇氣和能力」本身就是品位的定義。
不喜歡安妮寶貝、蘇珊·桑塔格或喬布斯,拒絕因為別人都在引用而讀他們的作品;但若喜歡安妮寶貝、蘇珊·桑塔格或喬布斯,拒絕因為有人鄙棄而羞於談論她們。讓人認可的氣質永遠是自己遵從內心喜歡並長期堅持的結果,《文藝青年裝逼指南》不能嘲笑那些真正喜歡並尊重棉布裙子和銀手鐲的女孩,或……的男孩。他們與那些只被膚淺而一時華麗的說辭打動的人本質上的區別,是對選擇的清醒和堅持。
2.給自己尋找某種文藝支撐物
淺薄是文藝青年的大忌。對「淺薄」一詞最基本的解釋是「外在表現缺少內在支撐」,確保自己表現給別人的外在形象不會被發現只是人云亦云,毫不了解。比方說,喜歡「搖滾青年」的憤怒、迷醉、反叛,就要了解搖滾音樂史,熟知代表人物的演唱技巧,熟知某個潮流所應和的時代整體氣質。讓「搖滾范兒」真正動人的,是它的精神內核,即破壞某種確定藩籬的快感,它的反抗是有指向的,並非不負責任的。喜歡一位作家或一首詩同樣如此。確保他或它不只是一種膚淺的情感,里爾克的《秋日》很好,但為什麼好?想明白之後才在朋友圈裡張貼它,確保自己可以和人深入的談論它。
「文藝」本身是一種向美的東西,是精緻設計生活的某個方面,追求精緻的精神生活。因而,即便是那些看起來不符合世俗審美的文藝,也都有著某個向度的精神追求:真正信奉迷幻藥並從中有收穫的人追求的是「剝離塵世的抽象感」,以過度誇張的奢華為追求的「坎普」是追求「對悲劇的反叛」。這都是經過精緻設計的體系。相反,將「文藝」視作邋遢、骯髒甚至放棄責任感的想法極為錯誤。因此,如果你希望赤腳生活,沒關係,但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恐怕是先自己跟自己辯論,確定這真的體現了你追求的生活態度,而不只是學習一種表象。
3.對風格擁有選擇的能力
選擇自己成為怎樣的人之前,要知道有哪些類型的人可以成為。因此系統的知識儲備必不可少。不要零星獲得,尤其不要讓通過隻言片語了解的事物成為自己風格都核心要素。要利用分類法進行知識儲備。分類的意思是,如果你因為讀了《喬布斯傳》而對包豪斯情有獨鍾,那麼不妨先別到處談論,先對包豪斯進行遠超過百度百科的理解,然後開始系統研習建築及設計流派,哥特和後現代分別是什麼,它們對你的吸引力為何小於包豪斯,日本設計師在面對「飽和世界」時如何選擇。了解所有風格可以支撐你的選擇,也可以避免你因為視野局限而錯過更好的選擇。
關於分類還有幾個例子,因為它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如果你某一天知曉了伍爾夫的悲劇生活,認為她是自己悲劇氣質的構成,那麼立即購買她的傳記和代表作閱讀(搜索引擎讓我們在選擇一本書讀的時候不會錯太離譜),了解她所處的圈子,對那個圈子的氣質和它在英國近代史以及世界經濟學史上的地位有起碼認知。如果你宣稱自己喜歡花草,那麼你需要知道從林奈開始的植物分類學的大致歷史,儘力讓自己知道我們通稱的「玫瑰」其實是月季,而真正的玫瑰是單薄的。如果做得足夠好,你要知道什麼是「花程式」。
4.分寸感:準確、剋制地表達
分寸感極為重要,很多時候,是否有分寸直接決定著你踐行的是好的文藝還是壞的文藝。了解什麼是好的表達,什麼是好的文字,什麼是好的抒情。這不容易,需要對情境的掌握,需要對分寸感的理解。可以柔軟,但不能令人打寒戰;可以狂野,但不能粗俗。文字表達上尤其如此,在一篇詩里聽起來恰如其分的話,在地鐵的日常對白里說通常可以被視作壞品位。已經被很多人說過的話,毫不儉省地重複第一萬零一遍,就是壞品位。「人世悲歡」這句話,現在就已經不如「人生所能經歷的痛苦和歡樂」這句話品位更好。「做個淡然的女子」之所以從最初讓人驚艷變為如今遭人詬病,就是因為它已經泛濫,使用上失去了分寸。
除此之外,還有更高的要求。「文藝」這東西,從表象上來看天生就跟甜膩的糖水有相似性,因此,總有人誤以為甜膩的糖水也是「文藝」味兒的。辨別兩者的區別,其實很考驗一個人的臨界把控能力,最好的文藝永遠在文藝和糖水交接的線上踩著走,但絕不能踩進糖水裡面去,怎麼保證這一點?只能靠多讀好的文藝作品,增強自己的修養,總結經驗,規避教訓。辭彙量一定要多,不能只記得幾個所有人都記得住的詞。詞語和情緒都要見好就收,如果一些詞明顯很有情調,比如「人世」和「亦」,都那麼醒目,那麼一定要控制數量,你如果非說「人世亦如此」,就真不如「人世也這樣」或者「生活亦可以這麼說」來的通達恰當。千萬不能一路向西,要適時收回腳,回到正常人的語境里待會兒,然後再回去凄美蒼涼安靜自怨,這樣就好比用茶水調劑了一下肉湯,不會膩到別人胃口。
5.真誠而堅韌
要真誠,也就是說,盡量避免戲謔地表達。「文藝狗」這種自嘲的辭彙不要出現在自己嘴裡。將「文藝青年」這個身份視作一件嚴肅的、重要的事情。「反諷」不適合文藝青年,因為反諷是逃避的,是不真誠的。
也要堅韌。對文藝和文藝青年的嘲笑正成為習慣。重複是一種致命力量。久而久之,也許再沒有人會在拒絕承認自己文藝之前先仔細想想,什麼是文藝,它可恥嗎?堅韌既然意味著堅持自己的審美,也意味著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言辭所傷害或激怒。每當「文藝青年」被嘲笑,客氣而堅定地表達這樣的意思:每個人心裡都藏著被稱作「文藝」的那些東西。被以「文藝」之名進行嘲諷的事物,正是人類精神中最可貴的那部分存在——愛情、美麗、感動、傷感、渺小感,等等。相比之下,「文藝」的人選擇一種更加精緻、盡量不那麼粗鄙甚至非常優雅的方式來生活,這是一種高品位的表現。有人將「文藝」濫用,不意味著文藝本身的失敗和錯誤。
不要羞於承認自己的文藝氣質,或掩藏它。正如不需要刻意標榜它。不要學著訕笑,抹殺內心深處認可的珍貴情感。
(《世相》,每天一篇有眼光的文章以及精確解讀,兼顧見識和審美。也許長,但必定值得耐心閱讀。請點擊右上角箭頭按鈕,選擇「查看公眾帳號」,然後點擊關注,也可搜索微信號 thefair 。發送數字1到177閱讀過往文章。)
最後,其實我覺得Playstation也很文藝,《暴雨》《Beyond: Two Souls》《Fifa14》《Uncharted 3:Drake"s Deceprion》美死啦。你們同意嗎?
清代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里有這麼一段:兩個挑糞工邊幹活邊談話,一個對另一個說,等挑完這桶糞,我們先去永寧泉茶社吃口茶,再去雨花台看落日。主人公聽到之後不禁感嘆道:真乃「飯佣酒保之流,行事皆有六朝煙水氣」
又,明代散文大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成文時他把家業都敗光了,是個一身臭脾氣的窮光蛋。
但西湖中心,兩個陌生人對坐,溫酒賞雪,「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挑糞工窮不窮?張岱窮不窮?
窮。
但如此風骨算不算得文藝嗎?我覺得算。
需要花費自己無法承受的金錢嗎?我覺得不。
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應該是。
1、屬於窮人的,只有貧窮。
2、既然都是窮人了,還想要追求文藝,天啊,這類人是要萬劫不復的節奏啊。
3、文藝敗家。你就算有幾張鈔票,也萬萬不可去追求文藝,要不然你的鈔票很快就會離你而去。那真真是要不得的。
4、友情提示:假裝追求文藝,也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因為人類的天性是自欺欺人,所以你太容易變成你所假裝的人。要是那樣,你就再也無法逃脫了。
5、切記切記,熱愛生命,遠離文藝。你看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又窮,還他媽一堆臭文藝病,結果怎麼樣,死無葬身之地啊。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誰說文藝必須要用錢堆起來,文藝是一份心情,一份感知,只要有那份心境和視角,一分錢也不必花,對著日常生活的點滴,季節星月的變遷,你就能「文藝」起來。「帶上黑框才文藝」的思維簡直和「穿上絲襪就性感」的邏輯一樣莫名其妙。
空軍總醫院門前的地下過道常年有一位穿著非常有文藝范兒的大叔坐在那裡吹口琴,很好聽(我不懂音樂,只能憑感覺說)。過道里的人行色匆匆,幾乎沒有人會駐足聆聽,偶爾有願意捧個錢場的會給他點錢,但是每個給他錢的人他都只收1塊,多的不要,記得有一次一個小姑娘給了他10塊錢,他愣是找了9塊。
我知道這個栗子舉得並不合適,也許人家未必窮呢。我是想說,真正熱愛藝術的人,內心都有一種情懷支撐著他前行,窮山距海,不能限也。他們搞藝術,不是為了搞女人,不是為了出名,不是為了賺錢,你要真去問他們為什麼搞藝術,他們可能答不上來,大概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吧。有錢,不過是佔有了更多的資源,而藝術,並非是資源的簡單堆砌。當「有沒有錢」成為你糾結於「搞不搞藝術」的最大問題時,你可能只是沒有那麼熱愛。
貼一首羅伯特·勃萊的詩,《反對英國人之詩》:
風穿樹林而來,
像暮色里騎白馬賓士,
是為了國家打仗,打英國人。我不知道華盛頓是否聽樹的聲音。
整個早晨我坐在深草里,
草長得能遮住我的眼睛。
我從樹下抬頭,聽樹葉里的風聲。
突然我發現還有風
穿過深草而來。宮殿,油艇,靜悄悄的白色建築,
涼爽的房間里,大理石桌上有冷飲。
貧窮而聽著風聲也是好的。
微博 @廢話師
他們希望朴樹永遠不會笑,羅琦永遠窮困並且被大眾遺忘,許巍永遠在艱難的路上,李志永遠買不起房,所有的樂手都擠在透風的破房子里給他寫悲苦的歌,他們自稱文藝並且抵制商業,他們中幾乎沒有人會去看偶像的演唱會,只是在一百塊錢的一張票的音樂節站在舞台底下忘情的燥,並且,甚至他們會選擇逃票。
文藝和窮富其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
我發現好多回答都不真誠。
題主問窮人也能文藝嗎?答案是肯定的。排除你提出的大眾都認可的攝影、繪畫、寫作、旅行,這4個其實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最便宜的寫作你也要有紙筆墨。
文藝還有很多種,關鍵是意識重於形式,你回家拿個土豆、蘿蔔切開可以玩纂刻。這比你提的4種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還有更甚,可以省2頓飯帶10塊錢,去夜市、地攤上淘那種10幾20年前的舊書、舊雜誌什麼的,主攻唐詩宋詞,運氣好能買好些發黃髮皺說不定還有豎排的書,然後回家餓著肚子看完,你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了。
然後就只剩下些表現形式上的區別了,
比如颳風下雨,那你就說: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然後趕緊滾回家擦乾,因為窮人可不敢再生病了。
再比如分個手失個戀神馬的,你就輕吟:
多少恨。多少淚。漫遲留。何事驀然拌舍、去來休。
好了,我知道的就這麼點,關鍵在於意識,就像我以前玩wow他們都跟我講你要有意識!
這個其實還是個長期修鍊的熟練工種,加油!
文藝難道落魄到要用消費符號來消費自己了?
從表現上來看,窮人也可以文藝,沒錯。
但實際操作起來,一個窮人能真正意義上做到文藝,基本上很難,除非你有六祖那樣的慧根,掃掃地就能悟出金剛經在說什麼,或者梵高那樣的天賦,到死都是窮逼一個還能堅持夢想,你牛逼!
窮人和富人主要的區別在於格局,一個窮人,每天忙著的是生計,天天擔心今天能不能吃飽,明天還有沒有餘糧,你讓他們有閒情逸緻去琢磨什麼樣的東西是美的,這恐怕是有點強人所難。
人們所說的不需要花錢的愛好,比如寫書,寫詩。但從根本上來看,如果你沒有從小擁有大量的閱讀量,以及父母逼迫你背誦各種古詩文章,是做不到寫出像樣的文字來的,這就是見識問題。而閱讀量的背後呢,需要大量的實體書,如果你只是沉醉於電子書,那一定不會是一個有根基的文化人,這不是裝逼問題,是因為紙質書在歷史長河中比電子書悠久太多,文字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其次,你的書一多,必須有地方放書吧,必須有整面整面的書櫃吧,那必須有個大房子吧。古代書中都是窮書生,不代表世面上在讀書的都是窮書生,正是因為有文化的窮人少,出現在書里才顯得與眾不同。不要妄圖一個窮人能寫出《紅樓夢》。
窮人能不能文藝,我覺得主要還是得歸結於家教,一個出生並不富有,家教不錯也是有這個基礎的。好的家教應該是從小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賺,雖然家裡窮,但能滿足你的物質一定會滿足你,讓小孩不感覺吃穿是件棘手的事,才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慢慢關注起來,才能真正對文藝有理解。如果小孩從小就被父母灌輸家長里短,貧富貴賤的思想,即使長大了有錢裝點門面,也只能是偽文藝,沒有逼格的膚淺分子。
真正的文藝是實踐,而在實踐之中並沒有富貧之分。
所謂文藝就是有錢並不代表會玩的更好。
宮津大輔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
一個普通打工仔,用他微薄的收入收藏當代藝術,現在開過很多展覽了。他是草間彌生的收藏大家,二十年前已經收藏楊福東,近年還玩起了裝置藝術。
我也說一個吧,畫圓珠筆畫。
窮逼大學狗一枚,自幼學習繪畫,後來決定不讀美院,考了個師範大學,畫畫的手藝就擱下了。
最近開始試著畫點圓珠筆畫,相較於之前畫室學習的素描、水粉,投入那叫一個少,一支圓珠筆,隨便什麼紙,你喜歡就好,就能開始畫,還能有油畫效果,挺好玩的。
我在學校能買到的最貴的圓珠筆是19元,我平時就用1塊錢一支的畫,紙就用的A4列印紙,用的是看過的文獻的空白頁,節約環保。
看了上面很多答案,確實覺得只要你想就能去做。我在牛皮紙、草稿紙上畫畫的快樂和當年在畫布上畫畫的快樂是一樣的。
Common People - Pulp http://www.xiami.com/song/1070331
星星就是窮人的珍珠。
推薦閱讀:
※有人能模仿王小波寫出一段話嗎?
※有哪些反愛情的語言文字?
※你第一瞬间想到的关于夏天的美好感觉?或者词语句子也可以.?
※有哪些令人心碎動容的清明懷念逝者的詩文或詞句?
※如何文藝地表達宇宙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