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你的真實經驗,怎麼做好讀書筆記?
我試過摘抄,但效果好像不是很好,特別是現在又了互聯網,很多好東西看了一遍不捨得,想保存又嫌麻煩,拚命記下,又苦了腦子~沒有系統性。
希望是各位的真實情況且詳細,請不要回答些自己都做不到的。
作為本科時候一周需要寫一篇論文,一篇論文需要看10-15本書的人來說兩句。當然我的做法是針對個人的,尤其針對文科,而且每個人學習方式是不同的。
(寫完了發現好像是在教人怎麼寫論文,囧!不好意思)
首先,除非你要寫論文,或者心中有一個非常想要知道的問題,我不推薦你做讀書筆記,因為你想著要做筆記,往往覺得每一句話都有記下來的價值,不記就忘了,所以你到最後就是抄了1/3的書下來,人家問你這本書看出什麼花來啦,你腦子裡一片空白。這種事情在我學習熱情高漲,也就是開學時候,經常發生,我覺得真委屈,啊。
如果僅僅是看書,而你閱讀速度夠快,我建議你一口氣把書看完,然後回想一下這本書寫了什麼花。其實最好的記憶強化方式,是想像你把這本書介紹給別人,或者教給別人。用別人聽得懂的話說出來,會很挑戰你的理解能力,因為你自己心中想想很容易,要連貫的表達出來不容易。我本科老師在複習時候建議我們過,反正大家都覺得學歷史的人有點瘋癲,你就瘋癲點好了,一個人在房間里自言自語,想像有個觀眾。這個法子對我來說還滿有效的,當然,我盡量找身邊感興趣的人做我的觀眾,他們如果會反問「這段是什麼意思?」,反而更挑戰,因為背誦容易,解釋困難,你解釋的同時會越捋越順。
還有一個建議,不知道是否適用其他人,但對我這種習慣寫論文的人來說,看一本大部頭很痛苦的著作,如資本論,一定要虛擬一個論文題目出來。很多時候一本書不止一個主題,你不清楚你想看出什麼花來,最後什麼花都看不出來。在看書的時候,不停提醒自己,怎麼回答我的論文問題?這段對我的問題有沒有幫助?不然最後是一團漿糊。如果覺得一本書真的很有價值,回去多看幾遍,多問幾個問題,也是值得的。話說回來,一般你看書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文科類的知識不是一本書能得來的,所以最好在問題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多看幾本,跟著後面的書單去挖掘。
好了,假設你真的很喜歡做筆記,或者要寫論文,那就保持著這個問題,搞出個框架來,然後拼圖一樣填空吧。其實就是信息分類,很多時候你看書得到的信息很雜,尤其碰上個分類不佳的作者,就跟不知所云了,這時候需要你自己分類,這一段他表述的是a觀點,支持b理論,可以回答c問題……等等。等你自己心中框架搞清楚了,分門別類把不同的作者、書、章節都在不同的theme下放進去了,你就搞定啦。
不過說真的,除了寫論文,我平時看書從不做筆記的。看完了能記住的,說明此人觀點鮮明,給我震動,看完了記不住的,要麼太深奧不理解,以後有機會再繼續鑽研,要麼沒什麼幫助,不記也罷了。看書的目的是知識再消化,再加工,生成你自己的觀點,為你個人服務,死記硬背是沒有任何作用的,要找別人的觀點或者原著,上網一查就有了。只有你的還是你的。
輕拍,歡迎探討。
PS. 艾瑪,突然發現自己五個月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大同小異,慚愧捂面。不論如何,說明方法沒變。哈哈。
請不要回答自己都做不到的?哈哈,就沖著這句話,進來啰嗦幾句~
作為虎頭蛇尾的慣犯,希望我的做筆記經歷能讓大家有所啟發吧。
(最末新添相關圖片)
6.7新增:過來整理了下,剛剛又看了下《錢鍾書是怎樣做筆記的》,很親切,順便放在這裡~
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我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正式做筆記的,至今仍然感激,曾有那樣一位重視閱讀筆記的語文老師,以作業的名義,督促我養成了這個好習慣。
我在中學裡大概有十幾本摘抄本,可以直接當作讀者文摘來看,但大學以後,「寫」的衝動多於「記錄」,摘抄內容反而變少了。
從初中至今,我的筆記習慣還是以手寫為主。
我在豆瓣做過筆記、在小組發帖、或者打在word里,然後列印出來、用過麥庫、雲筆記、evernote,還有很多便箋式軟體,除了evernote偶爾用來記錄隻言片語的靈感,其他都無疾而終。
(6.7更新:evernote已被拋棄,現在用蘋果最原始的備忘錄做「公車筆記」,記下了很多不錯的梗。)
我大學加工作一年的筆記本,林林總總有十來本了,和其他書放在一起,作個人的獨立小書來閱讀。
(6.7更新:第二年工作很忙,只有兩本不到的筆記,自配圖也少了,都偷懶用貼紙代替了。今年寄的明信片也是成品,沒有時間做原創不幸福- -)
做筆記的目的是為了記住重要的信息,第一步是記在自己的信息庫,但最終還是要記到腦子裡。
就為了能使我樂於回顧自己的筆記本,我又想了很多招:
△統一的格式
一般有時間、天氣、心情、一日小結等。
我曾按照九宮格圓夢計畫 (豆瓣)的指導,做了幾個月的嘗試(自己在本子上製作表格、Excel形式、九宮格專門軟體),在本子上記錄的時間最久,但最後還是失敗告終= =
失敗的原因是,我不喜歡這樣的內容限制,狹窄的表格會讓我這種話嘮很沮喪…於是最後只保留了時間和天氣和小結,偶爾也記錄心情。
(6.7更新:現在有很多手機應用可以簡單的記錄心情,用了幾個,但還是習慣筆寫- -)
另,我會在筆記本的首頁或尾頁,留出幾頁來,供自己列重要的清單和計劃。
把這些內容放在固定的位置,提醒自己早日完成。
△有趣和嚴肅的內容交替,雜燴式記錄
呃,我是一個很隨意的人。
我現在的情況是,在一段時間只用一個本子,什麼都記,包括菜譜…(我試過用兩個本子,但我顯然只能同時關注一個對象,所以還是專一點吧)
(之前沒有說,我很喜歡把「服裝搭配」和「心愿購物單」畫出來,有時間上個圖。
因為並不作為單純的摘抄本,這樣可以看到除了摘錄信息以外的內容,比如個人的生活/成長曆程,各種感悟,重要事件。
當然,這樣會使內容雜亂,不利於系統信息的整理,所以後來我又開始用活頁本。
但活頁本不能給我整體感/安全感,於是有關係統型筆記的整理,我是活頁→手打整理→列印,這樣的一個流程,非常費時,好在我打字很快。
△圖畫+多種色調+有趣內容
我是一個不喜歡單調的人,習慣隨身帶很多彩筆。
之前那份工作,因為經常接觸到的是平面設計,所以會有意識地將一些圖像類的信息,自己動手畫出來,比如一則很妙的廣告,如果圖像簡單,我是會動手畫出來的。(後來還是用了麥庫來存圖片了,沒堅持下去,繪畫無能星人╮( ̄▽ ̄")╭ )
ps:最近都沒再用彩筆,基本是黑色水筆記錄,也沒影響我的閱讀情緒。但後期回顧時,我又拿出了彩筆去畫重點…
我的字其實還好,但筆記不夠工整,無法做到有些同學那樣嚴謹又漂亮,只好曲線救國,畫一點小萌物小LOGO什麼的,圖文並茂,總比有點亂的一堆字更具可看性。
有次我室友無意翻了下我的筆記,看到一些我曾經的「畫作」,當場就笑噴了…哈哈哈哈,她邊笑邊說,你的筆記好有愛啊~~~
不會畫的同學可以學一點簡筆畫,或者用貼紙←
△博客記錄
我開通過的博客…已經數不清了…而且時間一長完全就忘卻了,不建議用博客做筆記。
△豆瓣記錄
豆瓣的讀書筆記功能,我覺得…好難用…
我在豆瓣某小組也開過記錄帖,記錄了半年,每天一日誌,堅持了快一年。原因是我喜歡豆瓣的頁面和字體風格…現在我回頭翻那個帖子,還是會有很多收穫(發帖時記得備份)
這算是成功的筆記,但因為換工作而擱置了一段時間,目測近期會繼續記錄,因為當時花了很多精力,內容也很豐富,即使一年後來看,也還感觸很多。
這個帖子,如果我還會繼續的話,記錄量會減少:發帖式記錄,由於帶有表演性質,容易過分注重表象,會非常地耗費時間。
△關於信息整理和收藏,如果幾天內不去看,我以後基本就不可能去看了…
所以我把我多年的資料收集copy給別人以後,就直接刪掉了,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會看了。
而在知乎,我也只有在沒時間當時看完的情況下,才會把內容收藏,否則的話都是直接看完,把需要記錄的直接記在本子上。
綜上,我個人的情況就是:
1、手寫是王道,記得選自己慣用的筆記本和筆。
推薦去豆瓣的這個小組看一看→記事本圓夢小組小組,嘛,我覺得還是有點理想化,我只能做到60%,美觀度遠遠跟不上,也不想跟上…
我喜歡用中等厚度的本子,有鋼圈最佳,紙張略薄,筆用三菱水筆,偶爾鋼筆。
做筆記這件事,事先要定幾個大規矩,養成固定習慣,也方便整理歸納,至於細節上,還是隨意點就好。
2、經常敲鍵盤的話,也可以考慮網路記錄。
我打字算比較快的,有陣子堅持做TED的筆記,一天兩個,也並不覺輕鬆。
曾用了兩個禮拜,才完成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摘錄(差不多80%的原文,因為當時找不到實體書)
我是堅持不搞拿來主義的,因為我從來都不珍惜別人整理的知識…不管是什麼內容,至少要自己先濾過一遍,打上個人烙印了,才能有所重視。
3、還是返璞歸真,隨身帶個筆記本吧,kindle和手機和平板,都不那麼踏實。
我這個人比較保守,不管是什麼筆記,只有寫在紙上才覺得踏實,有分量。白紙黑字總比虛擬的網頁,更讓我珍惜和敬畏。
我非常喜歡提筆寫字時的那種自由暢快,任何工具都無法代替。
4、習慣分享。
比如說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我會先敘述精彩部分,吸引好友的注意。這樣的敘述,會使我去回頭翻閱自己的筆記,從而加深印象。
如果是發鏈接過去,我會追問對方的感想如何,有時會讓人覺得神煩…所以分享要選清對象,比如有些好友我只發淘寶鏈接,有些則可以做思想與知識的交流…
坦白說,這種分享我做得並不多,所以後來我選擇在小組發了個記錄帖,也算是一種分享吧。
5、追求品質沒錯,但不要過於理想主義,一旦吹毛求疵就容易夭折。
打個比方,如果讓我記筆記嚴格按照九宮格的要求,或者一定要工整、分門別類…那我過去完成的幾十本筆記,內容至少要縮水一大半。這樣做太累了,也不利於記錄更多的內容。
關鍵是結果,筆記是給自己看的,只要自己樂於去翻閱回顧就足夠了,做得太漂亮反而會縮手縮腳。
當然,也有很多牛人的筆記非常完美,這裡我說的是個人情況,而我是一個潦草隨意的人。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有種回顧人生的感覺了,雖然之前的人生不怎麼樣,欣慰的是,好歹也還留下了不少個人的痕迹。
暫時想到這些…內容挺亂的,有空回來整理~
————————————2.16的補充————————————
補充一點,關於摘抄慢的問題:
我就不說什麼「有心讀書的人不會在乎這點工夫」之類的大道理了,因為我自己也不能每時每刻都做到即時摘抄,偶爾遇到特別長的內容,我也要逼著自己動筆,尤其是懶的時候,各種痛苦…
△我為什麼不直接畫在書上?
(教輔書是無所謂的,怎麼清楚怎麼畫,為了便於攜帶,我還經常把書撕成幾個部分…所以以下情況不包括教輔資料)
我還算比較愛惜書,以前還畫在書上時,也只用鉛筆(非自動),主要是下劃線、一些小批註、星號。
但這兩年也漸漸地不這樣去做了,原因是:
1、我的書很多,不可能經常回頭去翻每一本,再去找裡面做的記號,太麻煩了。
2、將不「厚重」的書保持乾淨,以便饋贈他人。
我有一些書是不必回顧的,雲淡風輕,雁過留痕,讀的時候沒有什麼震撼和心動,但也有些許感觸。
這些書我多數會轉送給好友。
所以不止不會在書里寫寫畫畫,連名字也不能寫。等到了送人的時候,在扉頁夾上一張自繪的明信片,就可以say goodbye了。
這些書需要摘抄的內容很少,都說讀書也是談戀愛,你與它的交集本就不多,如果再懶於一時不去記錄,這段短暫的露水姻緣,很快就要被你忘卻了,也挺遺憾的。
反之,值得反覆研讀的書,內容都是該被熟記的,光畫幾條下劃線有什麼意義?就算把整本書都抄一遍也不為過。
3、摘抄以精鍊為佳
自從發現別人能捧著我的「摘抄本」,像讀書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後,我就覺得摘抄是一件有趣的事。
就像古人言語精鍊,摘抄也不是什麼都抄,正是由於這件事費時費力,才需要在內容上去粗取精,記錄下最精華的內容。——這樣一來,你會發現,其實真正可摘抄的東西不是那麼多的。
很多美文、精彩小說,往往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摘抄片段時很難取捨,不如時時捧書回顧,從而享受完整的閱讀愉悅過程。
ps:對我而言,自己主動寫字vs摘抄原文,後者更容易讓人感覺疲憊。我猜想,這也許是因為後者投注的感情太少,並不是收藏,而只是一種「見獵心喜」的匆忙佔有。
所以,我的原則是獲得感悟後再記錄,那感覺會很不一樣。
△在我看來,摘抄是檢驗文字品質的方法之一。
如果一段文字真的十分精彩,無論如何,你都一定會把它記下來的。
為什麼不願意去記錄?不夠精彩,或者不夠愛。
期待筆記達人分享經驗~
——————3.2上個人筆記圖
因筆記內容多涉及個人信息,只選部分無害內容,拍攝略模糊,見諒啦————
周六要上班,來不及整理了,文案君就先省了,反正應該沒多少人會看到吧?ㄟ( ▔, ▔ )ㄏ
1號
2號圖片君:
3號:
4號:
5號:
第一次在知乎上圖,發現很難編輯…於是後面的格式…就沒有了…(強迫症表示已經試了好多遍T.T
所以就到這裡吧!
祝各位周末愉快,晚安~
自己做個筆記本!高度個人定製的筆記本絕對能勾起你記筆記的興趣!
下面這個是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的(A4紙對摺列印,活頁穿孔包背裝):
封面
夢想清單(總覽)
夢想清單(五年計劃)
塗鴉
每日日程
月計劃
收藏書單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備用頁
觀影清單
攝影日誌
雜錄隨感
成品!
鄭重聲明:轉載請註明出處!嚴禁盜圖!!違者必究!!
————————————————分割線————————————————
本人個人公眾號【chencha-xinshu】陳茶煨新書
用歷史這碗陳茶,燉出一段段鮮活的文字……
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AEiKkrnE8eSOrf3x9x0S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我平時不做讀書筆記。
在我的經驗里,最有效的、記住某本書里有趣細節的方式是:
其一,多看。反覆看,自然記住,無須筆記。這是針對自己喜歡的內容。
其二,我接到約稿,要求寫某個題材時,會大量查閱資料。比方說,我要寫洗澡的歷史,就會把古羅馬浴場、土耳其浴場、日本江戶時期公共澡堂的歷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城邦的引水渠道等等資料找來看。看多了,覺得有個大致的知識結構了,說出來能順理成章了,寫。寫完一篇約稿後,看過的那些資料,也就記住了。
我是懶惰派的記錄者,原來手寫為主,現在電腦手機為主。懶惰指的是喜歡記錄,不善整理。不過現在的技術已經發展到「懶惰」也是可行的,如果你也想「懶惰」,請聽我慢慢道來。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需要把做筆記變成一件身心愉悅的事,不當做負擔,才能有記筆記的動力。好的工具可以使你擁有一個非常良好的開端。我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Moleskine的空白本,加上Lamy的鋼筆。可以參考我關於筆記本的另一答案 有哪些不為外行所知的好產品或好品牌?
相信我,有了這些之後,你的動力會大大增加。都花了這麼些錢了,也不好意思讓他們吃灰了。
-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只有記得多了,才能記得順手。我從來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於是也就不能像樓上幾位一樣享受回顧自身生活的樂趣。我的筆記全是摘抄,所思所感,偶爾會有一些吐槽。下面按照時間順序講講我做筆記的歷程。
手寫階段:買了筆記本之後,有了做筆記的衝動,時不時會在筆記本上做些摘抄。沒有什麼系統性,也沒有什麼計劃,純粹是看到什麼感興趣了,想要記下來,就打開筆記本記上一些。最初沒有壓力的筆記生涯給我開了個好頭。所以,針對剛開始的朋友,我的建議是,別給自己計劃、目標,開始記筆記就行。
接著,我發現趣味性可以培養做筆記的習慣。為了提升趣味性,研究過Infographic、簡筆畫、腦圖等相關知識。就像@丁鈺所說,好的筆記是「很有愛」的。下圖就是一個例子。
簡單的趣味性可以體現在結構上,並不要求畫工(像我字寫的這麼丑,畫的那麼爛還是有自信覺得有些筆記比較有愛),一幅清晰的腦圖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好筆記。並且這樣的筆記有利於理清思路,是「有用」的筆記。下圖就是腦圖,或者叫做思維導圖,我們自己寫的時候,可以不用那麼複雜。
如果覺得腦圖依然太過複雜,只要合理安排的筆記都應該算好筆記。
電腦手機階段:由於手寫筆記的局限性(比如,不能隨時隨地記錄,手寫速度慢,重複利用效率低,查找不方便等),同時軟體的發展以及手機的進步讓我漸漸走入了電子化的階段。目前的記錄基本都利用手機電腦,很少用筆。
現在常用的軟體或者網站:
電腦端: Chrome(插件多)+Pocket(待閱應用)+Evernote(外大腦,瀏覽器插件,筆記整理)+Evernote 悅讀+Google Reader(跟蹤更新,保持專註)+any.do(簡潔的待辦事項應用)
手機端:多看閱讀(不要直接摘抄,複製後存到evernote中)+Easy Rss(國人應用精品,可以輸出全文到evernote)+Evernote+Pocket+any.do+知乎
在電腦上一般通過google reader 跟蹤固定網站,利用evernote的插件可以隨時保存網頁,並且添加上思考評論,如果碰到想仔細讀或者不夠時間看完的就用Pocket保存。如果突然想到什麼可以去做的事情就加到any.do裡面。這些內容都可以同步到手機上,意味著利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快感,也能夠得到及時的提醒。我會告訴你我現在上廁所都是刷知乎的么?
將所有的筆記都統一到一個地方——Evernote。這麼做的好處有:
1)想找什麼東西,第一反應就是去翻Evernote。現在我連各種密碼 也是加密後儲存在其中,覺得不用記憶的感覺好輕鬆。我也把通訊錄什麼的放在其中,以備不時之需。同樣的,重要的文檔,我也會在上面備份。
2)培養「連續」的習慣,反正記筆記的流程都是一樣的,不用再糾結用哪本筆記本了。
3)等我想到了再補充……
關於如何記錄知乎上的答案,請參考:怎樣將某一知友的全部答案快速轉入到 Evernote 中?
接著講講我是怎麼「懶惰」的:
1)雖然我的筆記沒有什麼格式,想寫什麼寫什麼,但是我會第一時間嘗試將內容內化。方式是給筆記歸類筆記本以及添加標籤,有時候還會加入思考評論。這是思路的體現,當你將一個筆記放在恰當的位置,你對其理解就多了一分。我不贊同@唐錦榮 如此長並且龐雜的筆記本列表。筆記本和標籤應該能夠做到爛熟於胸。這樣建立起來的系統性才是你能夠理解的系統性。而對於那些你感興趣,卻比較零碎的片段,可以統一放到一個筆記本下。
2)善於利用Evernote提供的功能,特別是搜索,evernote插件可以使你在利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的時候直接搜索你的筆記,異常方便。經過初步的整理,筆記本身具備了一定的系統性以及關聯性。直接搜索某個關鍵詞,將會起到構建邏輯鏈的效果,就和可以不斷組合的活頁本一樣,這是原始的筆記方式沒有辦法做到的。使用這種方式有一個前提,積累的筆記數量達到一個數量級。目前存在我evernote中的筆記數量剛剛超過2000,這大約花了我1年的時間,而我直接在evernote中搜索的頻率顯著提高。
- 講一個關於記錄以及記憶的小故事
最近在看加來道雄《超越時空》,令我驚異的是,這本書小學初中的時候就已經讀完。現在回頭想,我自身的邏輯思維方式以及世界觀的構成都受到這本書極大的影響(所以現在成了一副什麼樣的奇怪性格啊,摔!)。本書寫的平易近人,娓娓道來,但是對於那個時候的我來說,只能理解並且記憶很小一部分。現在再看一遍,那些原來我沒有那麼明白的內容又帶給了我新的體驗。非常非常非常推薦這本書。
所以關鍵的重要的知識,即使是一點點的記憶也可能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而假如什麼都不記得的話,那麼對不起,白讀咯!所以記錄的意義遠遠不止於記錄,更重要的是幫助你記憶,理解……筆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最後的最後,記筆記是極其個人化的體驗,可以借鑒,不用抄襲。
外文圖片來自flickr,中文圖片來自百度某貼吧,時間久遠,記不得出處了,從我evernote里翻出來的。
++++++++++++++++++++++++++++++++++++++++++++++++++++++++++++++++++++++++
最後推薦@葛致良 同學所作的 Remarkerbe 插件,可以直接在網頁上摘抄內容,喜歡結構化筆記的同學可以去嘗試一下。
2013.5.27 ver 0.11
我的這本讀書筆記大概是從大三要考研的時候開始做的 當時要考新聞系 所以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積累到 尤其是要上考場寫幾千字的政論 做好平時的積累工作是很重要的 而且我也很喜歡把平常看書的時候偶得的一些好句子摘抄下來 其實說實話我如果不備考的時候是很少翻出來看 但是就是覺得不摘出來積累到一起不甘心 在這方面稍微有點強迫症( ̄_ ̄|||)
以下是我的積累本子 其實算是正式一點的一個吧 高中啊大一大二的時候的有一個比較雜亂的小記事本 就隨看隨記 旅行計劃啊 課程安排啊 會議記錄啊 草稿啊啥的都會往上寫 還用作世博會蓋章的本子來著( ̄_ ̄|||)後來因為太過雜亂給拋棄在角落了~
就是這樣紙滴 一個活頁本 挺喜歡簡潔范的這種封面 而且我是白色控 又是鐵塔控 看見這種帶鐵塔的東西都會失去理智o(* ̄▽ ̄*)ゞ
用過幾本積累本子之後還是覺得活頁的本子最方便 因為要分類積累 (後面會有圖片)並且你可以隨時往裡面插喜歡的活頁紙啊~積累無極限 一輩子的量都可以用這一個本達到 只要有足夠的活頁紙填充就好~
裡面設有分類的夾層板 這個設計挺喜歡的~基本上我就是積累這些東西 社論方面就是考研時候看的各方社論積累的素材和觀點 分了好多類 方便查找和積累 這時候就顯出活頁的方便來了~
還有就是一些名詞解釋 有些社論里會出現比較學術的名詞 積累一些有時候用在文章里還挺有范的 也是平常大家聽過但是不太深入了解的東西 漲姿勢用~
還有就是書摘了 就一本讀完 把劃線的句子抄下來 基本都是覺得描寫很妙看到會會心一笑的或者低頭沉思的句子 因為其實大部分書籍讀一遍就不會再翻第二遍了 我會重新拾起再看好幾遍的書就是紅樓夢一本而已 所以我深知自己這個弱點不可扭轉 就曲線救國用書摘的方式把精華留下 回味的時候也很方便~
(其實這個活頁紙也是買的鐵塔圖圖的。。。。。)
再有呢就是這類時間軸需要整理清晰的知識了 其實就整理過這一個 當時突然對英國史挺感興趣的 就把《英國通史》看了一遍 把時間軸整理了一下 大致理清了英國歷史的進程罷了 深入的我也不探究 以便將來遇到類似問題能及時查找解答 這類歷史的東西 我覺得用這種積累法很簡便 不然一整本書放在那很難抓住重點的~還有也是因為當時是借的圖書館的書 還了以後還可以留個底~
以上就是我的讀書筆記啦 希望能給需要的孩紙尤其是還在上學的孩紙 或者學新聞的孩紙一個啟發 那個政論的總結真的很有效的 我還是很自豪自己這個政論文水平提高法的 想當年我的那篇政論也是很高分來著~
p了個s:當時學新聞 那個滿腔民主憲政的熱血 簡直堪比憂國憂民杜子美。。。。每天混微博然後恨鐵不成鋼氣得無法入眠的地步。。。。哎呦喂那個熱情。。。但是現在呢。。。。是絕望了? 也是無力 。。但不是消極避世 我把它是自己成長的一個階段 現在我的重點不再是那些煩心事了 真的 自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已及關注家庭關注健康絕對應該是生活的中心 以前的自己憤世嫉俗最鄙視這些無為青年 整天關心自己一畝三分地 不知道掃掃天下 國事天下事從不入眼。。。現在呢 成了當時最不屑的那種人了 但是卻身心愉悅 更加健康向上 深深覺得 價值觀的轉變是成熟的重要表現之一 這點也與大家分享吧~
以上~
這個一定得用上evernote了,強大的分類功能,標籤功能,還可以在不同電腦間同步,很好用。
在網上或者書上看到可做筆記的材料,便摘到evernote上,分類收藏。
可先設大類別,再設小類別。比如互聯網這個大類別裡面,可分電商,產品,社交等小類。
讀書筆記也可按類似的方式整理,按作品流派,作家,時期,風格特點等分門別類就好。
另外,最好隨身帶上筆記本,有任何想法,而電腦又不在身邊時,就派上用場了。
貼上我的筆記分類。以下是大類別裡面的小類別。
謝邀。。
記讀書筆記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我記的東西有可能就是別人眼中的垃圾,,而且前幾名的答案也答得很到位了,所以我也就只從自己的角度簡單談一談好了。。
我認為需要做筆記的內容有兩種,一種是方便查找的,一種是需要背的。
前者一般屬於「資料」,最好存成電子檔,方便查找也方便存,複製粘貼即可,這種資料一般90%這輩子都不會再看第二次,所以絕對不要存有什麼「到時候再整理」的念頭,不會整理的,我是懶人,我比你們清楚。。所以這種資料存的時候就要分好類做好鏈接,萬一要用的時候調出來直接使用,不要影響到論文或者作品的連續。
後者則是一些需要經常使用,提煉語感,建立模型要用的工具。
比如在三句話描述一個故事,或者150字描述一個劇情框架,總之,把自己腦海里的東西「轉述給他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巧,這個技巧將直接影響到你敘述故事的連貫性。
而在我看完《V字仇殺隊》這部電影之後,我開始了對「精闢對白」的追求,因此所有的精闢句子我都會記下來,提煉其中的語感,養成言簡意賅的習慣,我發現寫小說,尤其是對白,越精簡反而越吸引讀者,長篇累牘,大家都累,只是筆者騙稿費罷了,所以我除了必要的鋪陳,一般字數都是怎麼少怎麼來,一萬字的作品,通常都是2萬多字砍下來的。
這些東西記的時候要連帶日期記下來,我有一個40*60mm的小筆記本,平時就塞在口袋裡,記下來的東西隨時都能翻(不過以後有印象筆記了…),前面翻個幾天,在公交車上就可以默背一下,一周後再回憶回憶,鞏固印象,一個月以後再鞏固,反覆記憶,對加強語感很有好處。
總之,記筆記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對筆記定性,第二步是用正確的方法使用筆記,前者節省必要勞動時間,後者增加使用效率。
PS:我覺得之於寫作,最重要的還是打字速度。。思路明晰如果一小時敲不出來3000字,基本上就告別這行了。。
對於這個問題,建議閱讀黃宗智老師關於讀書筆記寫作的文章,網上又有,人人上面見過多次分享。
上過黃老師的課,對於他對讀書筆記寫作的看法非常贊同,並且受用不少。簡單說來是以下幾條:
1. 讀書筆記,首要的是概括清楚作者的觀點,而不是陳述自己的觀點。所以不能有太多的自己的發揮,否則那是讀後感,或者是書評,而不是讀書筆記。
2. 讀書筆記,最主要的用處,是方便自己日後閱讀查看。因為任何一本書,讀後不超過三個月,就只剩下對書籍的大體印象和基本觀點了,如果在寫論文和教學中使用,必須要再重讀。而讀書筆記能解決這個問題,好的讀書筆記,能夠幫助你在多年之後仍能夠明白書籍的內容和構架。
3. 讀書筆記關注三個問題:(1)作者的論點(包括全書的主要論點和分論點)是什麼?各個論點是靠什麼樣的邏輯串聯起來的?(2)作者使用的證據材料、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3)作者採取了怎樣的流程,去組織材料、使用方法得到論點的?
4. 讀書筆記還需要問自己:作者是否將你說服了?你覺得作者對論點的論證有力嗎?
5. 讀書筆記不是對書中好句子的摘抄,我心中最好的筆記,是完全用自己的話,把作者的書籍縮寫成2000字以內的文章。更不是對觀點和結論的列舉,那純粹是沒有一點意義的。
我這個從《如何閱讀一本書》上面複製粘貼一段下來的,(自己的經驗最後再說
有個別字句是聯繫書中上下文的,這裡以偏概全有點前言不搭後語了,見諒。
做筆記有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幾個可以採用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對已經習慣做筆記的人來說,書本前面的空白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會保留這幾頁以蓋上藏書印章。但是那不過表示了你在財務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而已。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你讀完一本書,在最後的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後,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頁,試著將全書的大綱寫出來,用不著一頁一頁或一個重點一個重點地寫(你已經在書後的空白頁做過這件事了),試著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秩序。這個大綱是在測量你是否了解了全書,這跟藏書印章不同,卻能表現出你在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
※ 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在讀一本書時,你可能會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因此做筆記時也會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你會用哪一種方式做筆記,完全依你閱讀的層次而定。
你用檢視閱讀來讀一本書時,可能沒有太多時間來做筆記。檢視閱讀,就像我們前面所說過的,所花的時間永遠有限。雖然如此,你在這個層次閱讀時,還是會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而且最好是在你記憶猶新時,將答案也記下來—只是有時候不見得能做得到。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尤其如果你知道終有一天,或許是幾天或幾個月之後,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就更該將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或是書名頁,這些是我們前面所提的筆記方式中沒有用到的頁數。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些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因此我們稱這樣的筆記為結構筆記(structuralnote-making)。
在檢視閱讀的過程中,特別是又長又難讀的書,你有可能掌握作者對這個主題所要表達的一些想法。但是通常你做不到這一點。而除非你真的再仔細讀一遍全書,否則就不該對這本書立論的精確與否、有道理與否隧下結論。之後,等你做分析閱讀時,關於這本書準確性與意義的問題,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這個層次的閱讀里,你做的筆記就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時,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
結構筆記與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是截然不同的。而當你同時在讀好幾本書,在做主題閱讀—就同一個主題,閱讀許多不同的書時,你要做的又是什麼樣的筆記呢?同樣的,這樣的筆記也應該是概念性的。你在書中空白處所記下的頁碼不只是本書的頁碼,也會有其他幾本書的頁碼。
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書籍的專業閱讀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那就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一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而且他們可能根本沒有常察自己的參與。在第四篇我們會詳細討論這一點,我們喜歡稱這樣的筆記為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因為這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這時,我們會再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我們會在第二十章時再回來討論這樣的筆記。
========================================================================
下面就寫一下我微不足道的「個人經驗」,因為題主也是這麼要求的嘛。
就我來說,做筆記的習慣是因為我不想一本書讀下來就只是讀下來,讀的再仔細再認真也和小學時候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沒什麼差別,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寫的,就算上了大學,一直都是小學六年級的閱讀水平吧,一直都只是認識書裡面所有的字吧(興許個別還得查字典),我必須承認很長一段時間裡是這個樣子的,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覺得這樣的閱讀已經滿足不了我,但是當時我不知道有人就如何閱讀寫過書,也不曉得上知乎來查一下,於是傻乎乎的自己思考,怎麼樣看過的書屬於我。
開始時候記筆記是摘抄一類的,但是我又不滿足於用「記憶」將這本書屬於我。記下來了又能怎麼樣的?寫作是一門藝術,藝術的完成時分為創作者和接受者兩方面的,當讀者有了他自己的理解(無論這是否與作者的原意)相同,這門藝術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完成。
於是我開始寫一些自己的感想,剛開始是找了一個本子,後來發現所謂的「讀後感」大多需要摘抄與分析,就覺得很浪費時間,於是開始直接在書上面記錄。記錄的範圍很廣,記得朱光潛先生說過,欣賞的那一刻其實你已經在創造。我把自己的欣賞記錄下來,記錄的不只是同意與否,還有這一刻的內容與書中之前的觀念的聯繫,時不時也會像網上的影評人一樣試圖解剖書中的觀念,猜測下一刻發生什麼,我不只是說小說,我有時候會像一個偵探一樣,去尋找線索,去猜測作者下一章想表達什麼,最後想告訴我的是什麼。這些都像筆記一樣寫下來,就算論文似的文章也會看的有趣味起來。
這一刻覺得自己開始與手中的這本書開始於自己有了那麼哪怕一點的交集。
不過我的看法大多有些淺顯,每次寫在書上和作者的文字並排的時候總有一種褻瀆了好書的不適感,所以大多都是用鉛筆做筆記~雖然其實我從來不去擦掉他們,但是心裡會安慰很多。。
算不上方法只是個人感想,就寫這麼多吧。
個人意見,讀書筆記可結合:
1、Kindle 電子化快速閱讀+手指畫重點語句
2、重點關鍵詞導入印象筆記等筆記工具
3、依照自己設定的模板完成讀書筆記,文稿格式
4、也可以使用一頁紙讀書法,表格格式
以我的一篇讀書筆記為例
一、書名:
《富爸爸——女人一定要有錢》
作者:(美)清崎(Kiyosaki,R.T.)
閱讀版本:電子書
閱讀工具:kindle
閱讀時間:大部分在地鐵上,約120分鐘
二、內容摘要
1、決定讓自己成為一個規則的制定者,而不是被人使喚的人
我的思考:有人喜歡去制定規則,有人則喜歡輕鬆一些,去適應規則,制定規則的人才是有話語權的人,我想當規則制定者
2、女人在遇到金錢問題時所做的傻事列表:
● 我們為了錢而結婚。
● 我們因為害怕無法解決財務問題而忍受著不堪忍受的婚姻或其他關係。
● 我們讓男人做主決定關鍵的財務問題。
● 我們迷信男人更善於理財的神話。
● 我們迷信男人更懂得投資的神話。
● 我們從不質疑男人的財務決定,這只不過是因為不想冒險傷他的自尊
● 我們聽從所謂的「專家」的理財建議,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
● 我們為了息事寧人而選擇沉默。
● 我們(至少在財務上)得過且過。
● 由於得過且過,我們被年輕一代的女性拋在身後。
● 我們期望男人會改變。
● 我們安於「還過得去」的生活,儘管真心希望過上「優越」 的生活。
● 男人迷路了,又不問路,我們卻還跟著他。
● 我們低估了自己。
● 為了薪水,我們忍受著工作中的不平等。
● 我們對加班和不能陪孩子倍感內疚
● 我們失去了應得的晉陞機會,卻仍忍氣吞聲。
● 我們接受比男同事低的薪水,卻和他們做著同樣的工作。
● 因為必須工作,我們錯過了孩子的足球賽和朗誦會。
● 我們經常展望未來,想著:「總有一天
我的思考:以上20條,如果在不去學習理財內容之前,以上20條一定都會中招
4、我永遠不要在經濟上依靠男人,或者任何人
我的思考: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最終可以依賴的還是自己
5、凱瑟琳·赫本總結得好:女人啊,如果你可以在金錢和性感之間作出選擇,那就選金錢吧。當你年老時,金錢將令你性感。
我的思考:凱瑟琳說的名言,我信了!
6、到退休時,可能已經沒有社保和醫保了
我的思考:十一年後,中國將步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越發減少,我不是公務員,看不到55歲之後我每個月的賬戶裡面一定會躺著一筆養老金,所以提前為自己的老年後的生活作打算是太必要了
7、女人想要男人、事業、金錢、孩子、朋友、奢華、舒適、獨立、自由、尊重、愛情,還有3美元一雙不會脫絲的絲襪
我的思考:以上這些,任何一個人女人都想要,那麼如何去換取,自己已經擁有什麼,在此之外,還需要如何去實現其他目標,自己能做什麼,多久實現?
8、大多數女人不願意承認金錢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多麼重要。問問你自己,如果你已經擁有了全世界的錢,你會改變某些生活現狀嗎?金錢,可以讓女人陷在悲慘境地難以自拔,也可以讓她們自由。這得她們自己來決定
我的思考:不承認金錢的作用,是自欺欺人的。金錢在人生中產生的作用太大了,首先要做的是面對自己,正視金錢觀。
9、50%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我的思考:不可否認,這個數值來自於美國,卻完全應用於中國
10、我發現自己想要跟羅伯特一起生活,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喜歡
我的思考:目前思考到的是,如果當我實現物質生活的突破,我將不需要期待找一個可以幫我一起分擔家庭經濟負擔的男人,而變成我個人已經可以生活的很好,那麼只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人,互相分享就可以了
11、女人的自尊與女人養活自己的能力有關。很多女人在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經濟之後,自我價值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自我價值感提升之後,她與周圍的人的關係也有所改善。她的生活質量常會整體提高一個檔次,因為她對自己信心滿滿,並且會作出真正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進一步提高自信,自信的提高也會使自我價值感增強。自我價值感的提升又能幫助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最終得到最大的禮物—自由
我的思考:在自己什麼都不行的時候,別提自尊,自尊要靠自強來換
12、我並不希望(女性)比男性更強大,而是要比她們自己更強大
我的思考:很多男人對於女強人十分不屑,認為她們犧牲了自己的家庭,換來事業的野心;很多比較強的女人都害怕別人稱她們是女強人,好像女強人的身份代表了女人味缺失、家庭、愛情、感情不幸福;好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女性,如楊瀾、羽西、瀟洒姐,她們是美麗、優雅、出類拔萃、溫暖靜好的幸福瀟洒女強人,通過努力,向她們靠近,絕對是一條正道!
13、問問你自己:「我希望財務自由的真正理由是什麼?
想一想:
如果永遠不再工作,我想做什麼?
如果可以任意支配自己的時間,我想做什麼?
如果不用擔心金錢,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寫下想到的每一件事。
再次問自己:「我希望實現財務自由的深層理由是什麼?」 更深入地想一想。
寫下想到的每一件事
. 再次問自己,更深入一些:「我希望實現財務自由,最內在、最衷心的理由是什麼?
寫下想到的每一件事
我的思考:這些問題,值得仔細思考
14、我喜歡正現金流的原因是,不管我是否工作,每個月都能有錢進入我的口袋。我的公寓樓每個月往我的口袋裡放錢;我的寫字樓每個月準時為我送來豐厚的回報。羅伯特每個月都能收到書的版稅,他無需再工作。他每次寫完一本書後,如果他的書很有價值,讀者就會相互推薦,然後他就會有現金流入。這樣不管他是否工作,都有錢入賬
我的思考:老生常談的觀點,需今年內實現管道的搭建
15、感覺一下自己周圍的房地產和商業環境。人們常認為要找一個「最有利」的城市或市場進行投資,但實際上,你家附近也許就能找到好機會。對投資項目越熟悉,你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離你只有兩個街區的市場,當然比3000千米
我的思考:很多機會來自腳下家門口
三、特別值得學習和參考的地方
開拓思路,從女性角度再次提升財商
四、疑難問題
依然卡在管道的建立,目前榜樣已有,仍需積累
五、應該立即落實到行動上的指導
1、轉換職業
2、搭建管道
3、將年度目標分解到每個月,最終確認到每日
———————————————————————————————————————————
一頁紙讀書法
歡迎大家批評建議~
分享一下我的讀書筆記,固定的格式,每讀一本書,或者是看到有價值的信息,就通過這張表來記錄。
a4紙大小,把所以的信息壓縮在一張紙上。如果信息量大,需要補充的,就做上書摘書評。筆記表格,不斷地改進中,供參考,交流!呵呵。
讀書的時候只認真學過歷史,那個時候的筆記方法是,除了把老師整理的大框架記下來外,自己還會把各個要素分拆出來記。比如:宗教發展整理一遍,農耕用具整理一遍,等等(方法有點類似《極簡歐洲史》)用不同的緯度,把同一個歷史寫n遍,然後歷史就變得很好理解了,從來不會背誦,但歷史成績當時超級好,很多人都會借我的筆記,是我學渣人生的一個顛覆。
現在工作了,每天各種信息層出不窮,遇到好的(非常識性,不容易二次搜索到的)會收藏進印象筆記里,有大分類,但不會做得特別細,偶爾會看目錄快速檢視一遍。因為覺得看文章很少看第二遍,需要用到的時候採用關鍵字搜索就可以,沒必要在分類上浪費太多精力
以前讀書,總是會劃重點,然後做摘抄,後來又把書摘轉移到電腦上,很擔心什麼重要的知識會遺忘,現在讀書,依然會劃重點字句,會把劃線的頁碼寫在書的內頁上,方便重讀或需要用時能馬上找到。 但不再摘抄了,記不進腦子的東西再怎麼寫也沒用。
最近覺得最好學會一門知識的方法是,買這個領域的相關書籍,做主題閱讀,然後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腦子裡吸收到的零散知識點整合起來。
描述的比較零散,主要方法已經劃線標出了。
另外針對問題的描述,我覺得題主安裝一個印象筆記插件,把喜歡的內容放進印象筆記,然後不用管了。互聯網方面的知識,我認為需要多看,多練,多思。而不是多記。抓感覺,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是最核心的。
以上
很早之前看到古人的一個讀書法:減字法。
一篇文章,最開始是不熟的,需要全篇通讀,慢慢熟悉之後,摘取精要,起初是幾段,慢慢變成幾句,然後是幾個字,最後可能僅剩一個字。
這位古人是蘇東坡:朱聽了很是奇怪:「以先生之才,開卷一攬,自可終生不忘,何用手抄呢?」蘇東坡回答:「不然,我讀《漢書》迄今抄過三遍,最初是每段事抄三個字為題,第二遍是每段抄兩字為題,現在只用一字」。朱載翻開蘇東坡所抄的《漢書》,挑一字,蘇東坡應聲背幾百字,無一字差失,幾次改挑,莫不如此。朱驚訝不已:「先生,真謫仙才也。」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126/c49163-19701139.html
曾經的一部分讀詩筆記:
最好的記憶是相互勾連的。這張圖不僅是筆記,也是分析、總結、串連,是未來創造的源泉。
比如:
酒 - 老婆:蘇東坡的後赤壁賦中提到讓老婆拿出珍藏的酒招待朋友。
酒 - 長袍:波斯詩人很喜歡寫酒寫長袍(「酒染我的長袍」就是很美的一句)
下面這句將是你看到過的最好的建議:
最簡的字眼勾住讀過的最核心最打動你的東西,然後你的大腦自然會處理剩下的事情。
意思是,讓所有事情去配合你的大腦,而不是讓大腦去配合你的筆記本。這是我之前在我微信公眾平台和豆瓣上分享的一些心得,現在分享在這裡,希望也能回答下這個問題,以下是正文:
經常有朋友問我平常讀書做不做讀書筆記、都是怎麼做筆記的問題,下面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我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權當交流,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對於我而言若在讀書時不能在書上寫寫劃劃,我會很難受,我在閱讀時一般會這麼做:
- 用不同的顏色標註不同的"信息",例如,紅色表重點,黑色表示理論,綠色表示"新鮮"的思想,藍色表示結論及記錄一些思考,我稱其名曰"四色筆"閱讀法(有機會跟大家詳細分享),這是我做筆記方法的核心;
- 用不同的符號進行標記,以便於記憶和整理,常見的符號如直線表示結論、曲線表示重點、"心形"表示感受,"大腦"表示思考,"微笑"表示收穫(會心一笑),勾表示提醒注意,三角形、五角星表示強調等
- 用摺疊書頁的方式對書中重要觀點及有收穫、有啟發的內容"記錄",方便查閱;
- 以上用"顏色"、"符號"和"摺疊書頁等方法的目的有三,一是對自己有不同意義的觀點、重要的理論、自己的思考等進行"標記"、分類,便於自己記憶;二是便於速度查閱,直接通過折頁和符號就可以直接書中的重點,溫習也很方便;三、這些筆記方式是我閱讀的一部分,有個人意義色彩;
- 在書的空白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感受、思考、心得等;
- 做「實踐清單」,即在書的最後一頁記錄自己在"當下"時刻需要或能夠實踐和運用的內容,側重於行動,常見的內容,如:
- 感覺作者的觀點很不錯,要去試一下想法(馬上要去著手去做的事);
- 當下工作、生活和學習有啟發,記錄下來,去實踐;
- 在閱讀過程解決自己曾經遇到的一個問題,記錄下來你想到的解決方法;
- 對作者的觀點存疑,需要進行驗證的觀點;
- 其它,例如把書的最後一頁當成自己半年"記事本"用。
在最的一頁記錄並實踐讀書知識的問題,我舉行幾個個人的例子:
- 在去年10月底讀《創意,是一筆與靈魂的交易》一書不到五十頁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實踐作者的"晨間筆記",截止到2014年6月底,已寫245篇,每天一篇、從無間斷;
- 在讀《奇特的一生》還未讀完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嘗試他的"時間統計法",用excel統計、分析、優化自己的時間,記錄方法和統計表格並參考其它時間管理的方法不斷改進,形成自己的時間統計法;
- 在讀@秋葉 @蕭秋水 等幾位老師寫的《微信控控微信》一書時我立刻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北方鬍子 (微信號:ibeifanghuzi)(2013年6月28日開通)嘗試裡面的一些策略,定期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截止到2014年7月份日已經分享近百篇原創文字,並讓寫作成為了自己的一個習慣;
- 在讀《中國式項目管理》時,我當即就反思了自己當前的工作,並對其不妥之處進行調整;
- 另外筆記和實踐不僅是在讀書時,例如在聽講座時也一樣,在2012年聽@秋葉 和@蕭秋水 都是講"碎片化"時間管理方法時,還有多少小夥伴們記得@秋葉 和@蕭秋水 老師講的內容,並且現在仍在踐行讓其提升自己的時間管理效能的呢?
當然上面只是我在閱讀時常用的一些方法,除此之外,我在閱讀或做讀書筆記時還會做這些事:
- 整理札記,連接成文:在書籍的空白處記錄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思考,然後整理到筆記上,形成讀書筆記或書評等內容。
- 做思維導圖:用以整理、記錄和思考書聽內容,可以單獨做,也可直接在書中畫,圖關鍵的不是"書中講了什麼"在,而是"我從中學到了什麼、我的思考是什麼";
- 重視心得感悟,重要的不是你讀到了什麼,而是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若想法就立刻記錄下來,哪怕是隻言片語;
- 做摘要,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要摘,只要書中最核心、最重要,對自己最有用、最受啟發的部分,有不是一股腦的全摘下來,要記住「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就夠了;
- 再次強調:做實踐清單,我習慣中記在書的最後一頁,然後整理、實踐、總結,直到真正清楚和掌握;
- 做讀書筆記PPT:提升對書中知識掌握的另一種方法,思考和PPT一起來!PS:不過這個很慚愧我目前沒有做過,後期會嘗試做一些,具體大家可以參考新浪微博:@讀書筆記PPT
- 寫書評,我一般寫的書評有長有短,具體看心情和閱讀時的感受,不要強迫自己,除非你一定要寫;
- "拆"書,不僅自己看,還可以把書中的內容"拆"成別人也可學習的東西,分享出來,例如,我在讀《專業化生存》一書時,結合秘書的讀書摘要和體會寫了《在你擅長的領域成為專家》一文,受到很多朋友們的歡迎,發到微信中圖文轉化率達2678.57%,連我喜歡的@warfalcon 老師在微信上都引用了我的文章;
- 在網路上分享,我一般會把我讀書時的一些心得、感受、想法分到我的微信公眾平台:北方鬍子 (微信號:ibeifanghuzi)上,新浪微博@北方鬍子 和新浪博客上(名稱同微博,亦為北方鬍子)也會酌情發布一些,分享觀點、以書會友嘛;
- 在豆瓣上記錄,我2011年初註冊豆瓣,實際正式使用也在去年,現在已經在豆瓣上陸陸續續記錄了自己讀書時的一些"印記",權當成自己"閱讀日誌"吧;
- 和別人討論,和一般讀完書,若感覺這本書還不錯的話一般都跟朋友、同事們分享,交流一些看法和感受;
- 參加讀書會或讀書沙龍,在讀書會時你會發現不同人在閱讀同一本書的時思考,這種思維的碰撞往往能給人帶來更多的收穫,例如近期我參加的凱文 ?凱利《失控》讀書會和西山讀書會主辦的、《社交紅利》的作者徐志斌主持的《社交紅利》讀書沙龍收穫很大,學到了書中沒有的一些內容,更重要的擴散了自己的思維,既交流思想還能交到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筆記不是閱讀的結束,而是我們另一種"閱讀"的開始,要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後分享。比「筆記」更重要的是我們行動的"足跡",在實踐中"閱讀",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這才是記筆記的最終目的和真正的王道,一起加油吧各位書友們!
1.北方鬍子,專註於八小時之外的生活價值,文字均為原創,若覺得有用,歡迎分享!
2.個人微博:@北方鬍子 個人微信號:beifanghuzi 微信公眾平台:北方鬍子 微信號:ibeifanghuzi 以書會友,歡迎交流!
【掃一下——獲得我更多閱讀方法心得!】
http://weixin.qq.com/r/DXXr86XEwfi_reGQ9yA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每個人的需要真的不一樣,我很欽佩那種規規矩矩一本書一本讀書筆記的做法。
但我。。。就拿我第一次看的《The Great Gatsby》來說吧:
我也沒白看~XD
是的,相信你的直覺,做讀書筆記沒有任何用處。
當然也不是一點沒用,用來裝逼或者把書弄髒還是很有效果的。
有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我倒是發現腦子記不住的,寫下來照樣記不住。
我一開始和你一樣,網上看見好東西總想保存,後來發現那是不可能的,網上的信息太多了,就算你記下來,積累的多了照樣和沒記一樣。
正視自己作為人類的缺陷吧,除了那些少數有超憶症(我很想得那種病)的人。因為你面對的不是人,是海量的信息。你鬥不過這些信息,是正常的。
當你多次經歷過那種面對海量信息,並且覺得都是好東西,而偏偏連看完一遍的精力和時間都沒有的時候,你就會適應了。舉個例子,四庫全書,光是目錄就擺滿四個大書櫃,比周星馳的鹿鼎記還誇張。
說到底,我們都是人類,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記讀書筆記,只是自我安慰,又或者是他們沒見過那種信息多得你根本記不過來的場面。
你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存活下來不被淹沒,沒有迷失自我,而且在多年之後偶爾見到某一幕,腦海中還能靈光一閃,想起當年在洶湧巨浪中的驚鴻一瞥,然後依著這點線索順藤摸瓜,百度與谷歌齊飛飛,最後從記憶深處生拉硬拽出一連串亂七八糟的玩意兒。足矣。
而且,這就已經很不簡單了,當然,我只說的是普通人。對於博聞強記的,我當然更建議你別用讀書筆記了,那個浪費你的時間。
為什麼前面那麼多人的筆記不是讀書筆記,而是個人筆記呢?
我自己也是一個不太樂於做讀書筆記的人哪,一般如果紙質書的話,就會直接在書上圈圈畫畫,而且還會把對某一段話的評價和想法直接寫在書的邊頁上,用鉛筆。如果是電子書的話,看什麼情況了,如果是word文檔,那可以直接加批註,也挺方便的;pdf文檔的話現在也可以直接圈圈畫畫了,因為我一般pdf的書都用平板看,所以加批註相對來說沒有那麼方便了。
對於如何把這些批註收集起來,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看完書以後做一個整體的筆記,或者手寫摘錄,或者輸入電腦。第二種,就是把這些批註截圖或者拍照。
對於網文的摘錄,我覺得evernote是最好用的,想摘一句話就可以摘一句話,想摘整篇文章就可以摘整篇文章。
這樣做筆記的時候時候,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寫下這本書/這篇文章對你有影響的部分。以前我做筆記會追求高大全。給一本書做基本總要把它的脈絡框架梳理一遍,但有的書真的是不值得我去耗費這個心力。
很多時候,我們做筆記效果不好,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太重視筆記本身(形式,內容的全面性等等),而忽略了在記筆記的時候我們大腦本身的思考、反芻的過程。我們記筆記的時候,似乎總是比較重視日後方便查找呀,或者說是以後可以再複習呀之類的功能,所以有時候會陷入把筆記記得高大全的陷阱。但,這個時代和過去的時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信息太多了。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起記錄這個過程本身對大腦思考的幫助,不必去追求高大全型的筆記。
2.摘錄型的筆記,失去了上下文,再找不到當時的感覺。有時候我們會把一個故事簡化,或者省略例子,直接概括觀點,然而在記錄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這樣是對信息最好的掌握,但實際上,我們以後看的時候,可能反而不知所云。所以我的建議是,記筆記的時候,記下那個讓你恍然大悟的例子,用故事的名字來概括內容,而不是抽象的詞句和陳述。
3. 信息過剩,缺乏吸收。我們這個時代和過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大量的信息,如果記錄網文,每天可以幾十篇幾十篇地往evernote里扔,所以對我們來說,困難的不是尋找帶給我們啟發的東西,而是判斷什麼東西含金量比較高,以及如何消化吸收那些啟發。對此我的建議是,我們可以把一些東西快速掃一遍之後就扔到evernote里,然後一個月以後再去整理,時間可以迅速地幫我們淘汰掉很多的資訊,而且一個月之後,積累的東西裡面就會有相關的內容,我們可以再對碎片化的東西進行整理。
首先必須明確做讀書筆記的作用是什麼,在我看來有3點
(1)知道這本書說什麼
(2)記憶重點內容、精彩語句
(3)個人感悟(對這本書的評論、感想)
針對這三點,我推薦如下方法:
(1)描重點,寫感想
在閱讀過程中對重要語句(概括總結性,對讀者觸動很深的)做標記,在原書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想和疑惑。
(2)寫框架,明主旨
閱讀完後用筆和紙對本書框架做出總結,用精簡的文字概括出全書主要內容
(3)摘重點,指用處
將書上劃記的重點寫到筆記裡面,最後如果是實用型的書,一定要指出你的行動方案
(4)照相拍到evernote
為了便於查詢可以將紙質版的拍照到evernote上,便於以後的引用和複習。
以閱讀李笑來《把時間當做朋友》為例子
講什麼:
主要解決的是人兩個可怕的天性 - 懶惰和急功近利,解決懶惰的問題通過兩個方案解決,第一是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每個人每天86400S,第二就是嚴密的時間規劃,做好時間預算、統計和調整工作;第二就是急功近利,現代人大都希望浮躁,希望快速到達目標,但是很多事情需要的是耐心,制定長期計劃,每天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一旦認準了,就不要放棄。
書中的一些觀點:
(1)成功的定義人人不同,必須要清楚自己生活的目標,我的生活目標很簡單,每天能接觸新的事物(書、電影、人、地方);能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哪怕是一個小攤子),關心父母,能和自己喜歡的人過幸福的生活,保持身體健康
(2)任何非天生養成的習慣,都需要掙扎才能養成,相信我,你並不孤獨;我需要養成的習慣是早起,時間規劃,耐心
(3)懶惰,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時間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視,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張望未來。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去認真的調研。膚淺,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為缺少耐心而拒絕觀察外面的世界。所有的成見和偏見,都是因為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分辨個體的差異,寧願用簡單的分類方法替代思考。
推薦的一些書: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時間管理
《運氣並非偶然》
《基督山伯爵》
《少有人走的路》
《引爆點》
《學問與決策》
《都是基因惹的禍》
行動指南
(1)改變之前急功近利的想法,凡是需要耐心,按照確定合適目標 - 制定時間計劃 - 每天定時反饋和總結 - 調整時間計劃做事情
讀書筆記這種事兒 我建議直接鉛筆注在文字附近的空白處。
有想法直接用印象筆記記錄+推演。
摘抄什麼的屬於小初高的時候留下的病根兒。。。效率極低。
有的朋友自己用本子 雖然不錯但是還是需要攜帶。
既然有印象筆記了 為何不用app直接雲端保存呢。。。
你要知道 想法是不需要重量的。
推薦閱讀:
※如何寫小說寫得很帶感?
※如何以「小河邊住著一隻會種蘿蔔的狐狸」開頭寫個小故事?
※在屏幕較小的設備上閱讀 PDF 文檔,有哪些辦法可以提高可閱讀性?
※2016 年你閱讀過的書籍中最值得推薦的是哪幾本?
※在辭彙量並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閱讀原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