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自殺和九十歲自殺有什麼不同?
二十歲自殺和九十歲自殺有什麼不同呢?有哪些區別?人們的態度有什麼相同點不同點呢?
並無區別。前者你的回收速度更快一些。
醒來之後發現自己是個人造人呢;
當然,如果是成功人士,活著每一天都有意義,那還是得活得久一點。君不見。。。活了很久吧。對於這些人,當然是90好。到了90還要活得更久,接近永生才是他們最大的追求。
如果活得沒有意義,只是為人魚肉,幫成功人士賺錢玩玩陰陽師看看綜藝節目上上知乎買買live,讓他們活得更好更開心更有價值,那20和90有無區別就真的值得商榷了。當然,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得到什麼結果不重要。但我覺得,只要你開始思考,那麼:
你就和街上的那些妖艷賤貨不一樣了。
以下內容摘自 《投胎學》:
Ps:其實,按照投胎學的理論,就算你自殺了,也會幾乎瞬間投胎到另外一個有意識的人腦中。那麼,你將會繼續忍受生存(除非投胎到成功人士腦中)。這一點我們給出以下兩個數學定理作為基礎:
1,人腦的意識是排它的
2,這個地球上任意時刻都有人腦中有意識,並且意識不能存在於虛無
意識害怕真空,意識又不相容。因此我們世界的意識是滿的。一個特例是,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個人,那麼所有人自殺後投胎都會在這個人身上。但他們其實又只有一個意識。只有當世界上生物都消失了,我們才可以說意識消失了。因為不然你總會投胎到豬啊,狗身上的。
你的問題讓我想起來了加繆的《局外人》。裡面的主人公也覺得,20歲死和70歲死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因為結局都是
一樣的,人都要死。可是有些人活著是煎熬,有些人活著卻很幸福。前者常常會有抑鬱傾向,後者則大多會懼怕死亡。
怎麼說呢,在我看來,如果生命是一場暢快淋漓的旅行,那20歲死和90歲死的區別,僅僅在於旅行時間的長短。人死後的世界是無人知曉的,因為知曉的人已經死了。20歲死的人未必不幸福,90歲死的人未必有多快樂。一切都取決於自我抉擇,自我看待。
回來發現有點跑題了。不過如果是自殺的話同上,自我抉擇,沒有對錯之分。20歲和90歲也沒有任何區別。
你20歲自殺成功了,90歲就不能自殺了。
如果二十歲自殺那剩下的時間是不是要續給九十歲的……
九十歲?你確定活的到那個年齡?我覺得我最多活七十多歲就要死了
人生考場看到第一題不會就交卷離場 時間是人的瓶頸 還是需要時間和耐心來看全它(生命)
並無本質區別。
失敗者的一生就是追求失敗的一生。可能會有人覺得能在追求失敗的道路上探索的更遠,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勃學成就,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想法。成功人士的成功是早已註定的,失敗者的失敗也是早已註定的。既然終究都是失敗,更高的勃學成就又有什麼意義呢?
也有人覺得二十歲自殺的人覺悟地更快,悟性好,但事實上這也是無關緊要的。悟道的早晚不會影響失敗的宿命。可能有一些誤以為自己是成功人士的人,二十歲的時候還在知乎開live,但經過七十年的洗禮終於明白了自己與真正成功者的差距。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種人九十歲的時候也可以認識到人生的真相。
因此說,二十歲自殺和九十歲自殺並無本質區別,可謂是殊途同歸,都可以獲得失敗者的註定命運。我不是不知道30歲死或70歲死,區別不大,
因為不論是哪種情況,其他的男人與其他的女人就這麼活著,
活法幾千年來都是這個樣子。
我知道這個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我告訴你們:上帝死了。
只是在別人眼裡不同,其實對自己差不多,可能多數人覺得20歲還不夠成熟,經歷的太少罪受的太少,90歲是無奈吧!
有些人就是重視數量不太重視質量尤其是人口大國
差了足足70年,肉身很難得。
從古至今,哲學家未放棄過對肉身難得的論證,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古典本體論哲學階段
曾有宗教先賢曾用過幾個比喻來闡釋過這個結論:
1、盲龜浮木
佛經《雜阿含經》里有一則描繪「人生難得」的譬喻說:在幽暗的大海深處,住了一隻烏龜,這隻烏龜雖然壽命很長,但是它的雙眼卻瞎了,看不見一絲的光明,在漆黑的深海里,它生活在永無止境的黑暗之中,每經過一百年,才有機會浮出廣袤的海面。大海中飄蕩著一根長長圓圓的浮木,浮木的中間挖有如其勁項一般大小的孔洞。亘古洪荒以來,浮木就隨著驚濤駭浪忽東忽西,載浮載沉。瞎了眼睛的盲龜要憑藉它的感覺,在茫茫的大海中,追逐浮木不定的方向。當每一百年才浮出一次水面的盲龜尖尖的頭恰巧頂住浮木小小的洞穴時,便能重見光明,獲得人身。
2、須彌穿針
須彌山頂1008萬里,有一個人從須彌山頂吊一根線下來,下面有人拿著一根針。在上面的人把線一放,正好穿到針眼裡,這個難不難穿啊?可能幾百萬億年,乃至可能永遠都穿不到,叫「須彌穿針」。
3、光壁撒豆,顆粒難留
4、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甲土
最喜歡百度來的一段:
潮來潮去,一百年又一百年的歲月更替流逝,盲龜依舊沉浮於生死的洪流大海,找不到那決定它命運的浮木。又一個一百年,當盲龜再度浮出水面,頭才接觸到清涼的空氣, 突然一頭撞進浮木的小小洞孔, 轟然一響, 眼前霎時霞光萬丈,盲龜終於脫離久遠以來笨重的軀殼,蛻變成為一個俊秀的童子, 睜開眼睛覷著滾滾的紅塵。人身難得今已得,勃學難聞今已聞。幹嘛非要再等N個百年盲潛,投胎到成功人士腦中 ?
二 、近代認識論哲學階段
1、否定因果論階段
上世紀美國嬰兒潮之後,克萊登大學教授 Green. Ma, 重新確立了 格林教派 假說。。。
2、未完待續。。。
三、現代人類學哲學階段
伯克利大學教授 盧瑟.勃 Ph.D【注釋①】 ,重新編修古典輪迴學,用前沿科學手段【注釋②】,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創立 《投胎學》,發表在國際期刊。並未引起國際學術主流的重視。
次年,在國際數學家大會ICM 勃學會場上, 數學神經網路專家,經過對數千年哲學理論數據和知乎數據進行爬取和 Deeplearning,得出了哲學思維的兩個猜想:
1、神經網路意識具有互斥性
2、神經網路意識具有非空性
和之前 《投胎學》的兩個定理【注釋③】不謀而合,立刻引起了主流學術界的重視【注釋④】。
未完待續。。。
----------------------------------
①、盧瑟.勃 清華高材生,後來去了MIT,勃學創始人之一。知名問答平台無產階級題主,常用筆名"匿名"。
https://www.zhihu.com/people/bboczeng/answers
②、流行上拋玉引磚微積分 + AI
③、《投胎學》
1,人腦的意識是排它的
2,這個地球上任意時刻都有人腦中有意識,並且意識不能存在於虛無④、瞬間引爆 Wechat 朋友圈。街頭巷尾無人不談勃學蹭熱度。
每個人的朋友圈都轉發:
「勃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其實這句話是 匿名用戶 說的!
未曾把淺色床單哭的泛黃者,不足以語人生~
一樣,都是在殺害生命
想不開與想開了
二十歲的時候死於無知,九十歲的時候死於知道的太多。
20歲你自殺的時候記得上知乎挖個坑,順帶開個live,我們去救你,待到90歲自殺時記得上知乎把坑填了~
(偶是好人,你看又號召救你又祝你活到90歲)
我覺得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二十歲的時候要是成功了。。就沒機會再有九十歲時候的體會了。。
當我打算認真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放棄了..能開這種腦洞的人一定不像我有這麼多事情等著做。。
前者選擇了早退;後者選擇不上班了。
------------------分-----------割------------線---------------
跑個題,你可以選擇加班;最終難逃過勞死。
我這兒西部農村,8、90歲自殺的一半是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後人、旁人一般尊重這個選擇、不會說閑話。20歲嘛,還真少,年輕人打麻將、去網吧還來不及呢,感覺在大城市裡找不到自我這樣的事多一點,被蒙蔽了初心。
20歲自殺,父母50來歲吧,還勉強撐得住。
90歲自殺,如果兒孫滿堂,這麼多人要被社會責備啊,一堆兒孫都要老人活不下去?!
九十歲或許會見到曾博研究出同步自殺儀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作者林嘉文的離世?
※微博直播自殺少年值得我們說 「死者為大」嗎?
※如何對待一個有自殺傾向的重度抑鬱症病人?
※跳海自殺會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一定要阻止想自殺的人?